豫北平原乡村广场布局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以长垣市方里镇为例

时间:2023-08-15 15:45:03 来源:网友投稿

王梦杰,刘 申,黄向球*

(1.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2.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4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乡村广场是乡村公共空间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对于传承乡风文明,创新社会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高质量、实用性强的乡村广场,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快速城镇化的浪潮下,平原农区广场逐渐从传统的晾晒农作物,发展成为集交流、宣传、健身和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场所。作为村民日常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推动乡村振兴,创新乡村治理的路径,对适应新时代乡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广场起源古代人类庆典和祭祀一类的集体活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曾把广场称之为“Agora”,有人群集聚之意;
古罗马称之为“Forum”,其有论坛含义[3]。总的来说,古代西方的广场强调对于公众的开放性。在中国古代则主要代表着皇权和秩序,是统治阶级彰显地位的产物。“广”“场”两字的连用,在中国至少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所著《西京赋》中就有“临逈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的语句。

随着社会的进步,广场作为文明进步的象征,乡村地区居民渴望像市民一样享有使用广场的权利,有规划的广场逐渐进入乡村居民的生活中。乡村广场是人们的日常活动和心灵交流的生活空间,为日常人际交往提供了场所。除此功能外,乡村广场还是乡村居民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承载着交通、集会、休憩、商业、防灾等功能,具有独特的景观综合性和良好的功能兼容性,可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双方面的需求[4]。乡村广场的核心是开放性和公共性,一般配置有一定数量的健身、演出和宣传设施,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开敞型户外空间。

随着乡村广场在乡村生活中的作用愈发重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开展研究。张建等[5]认为乡村广场建设存在尺度过大、实用性差、缺乏可识别性和文化特色3个误区。杨雯雯等[6]探讨了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了建设原则和措施。刘名涛[7]认为乡村文化广场是国家在乡村进行治理的一种资源,也是乡村治理的一项手段。白云志等[8]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乡村广场用地的困境,并围绕建设用地来源路径、征收补偿和乡村公共广场公众共用物属性3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已有研究主要从设计视角、空间治理视角以及法律的视角进行探讨,对于乡村广场建设和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缺乏数据化的支撑,对于乡村广场布局和优化策略的研究深度不足。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现有的乡村广场的规范标准,力求发现目前其建设布局和使用存在的局限性。并基于实地调研和问卷访谈的结果,通过对河南省长垣市方里镇28个村庄广场使用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乡村广场建设优化的对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乡村广场尺度对于其空间布局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资金限制和实用性等方面。科学实用的乡村广场布局也大都由一系列尺度适宜的广场群组成。此外,功能与空间布局也紧密联系,功能决定了空间布局。有什么样的功能就会有什么样的布局,反之布局也会体现特定的功能。

乡村人口对乡村广场尺度和功能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需要一定人口规模才能支撑乡村广场的活力和经济性。依据现有人口规模,建设尺度适宜和功能齐全的乡村广场无疑是丰富村民日常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与时俱进地保障村民像城市市民一般,平等享有基本开敞公共空间的权利。

2.1 现有标准的局限性目前对于乡村人口和广场尺度、功能性需求有关的标准较少,现有规范主要是引导性的,在标准体系中乡村广场并未引起重视(表1)。国家级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指标》《美丽乡村建设评价 (GB/T 37072—2018)》结合乡村公共空间、生活服务设施和文化设施对广场进行引导,没有对广场进行直接约束。省级的《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标准》《河南省文明村镇测评体系》《河南省村庄规划导则(2021修订版)》都从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和公共场所的角度涉及乡村广场,仅有《河南省村庄规划导则(2021修订版)》明确提出广场建设事项,但对于乡村广场建设的适宜性标准并无准确规定。新乡市市级的规章从乡村环境整治和综合文化中心角度对乡村广场做出了指引,但是也并未直接涉及乡村广场,对于指导乡村广场的建设作用也十分有限。

表1 对乡村广场规范的梳理

乡村公共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是300 m左右[9],与城市居住区的相对应服务距离的“五分钟生活圈”相比较,河南省内的乡村广场的服务内容、建设标准以及建设原则均未明确。“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要求:①设施名称为室外综合健场地(含老年户外活动场地);②用地面积为150~750 m2;
③服务内容为健身场所(含广场舞场地);
④设置要求为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300 m2,用地面积不宜小于 150 m2;
老年人户外活动场地应设置休憩设施,附近宜设置公共厕所;
广场舞等活动场地的设置应避免噪声扰民。

总体来说,河南省内法规和政策规标准对于乡村广场关注较少,大多为指引性,缺乏刚性控制。对于指导乡村公共空间建设,落实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观念十分有限,成为了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短板。因此,对乡村广场深入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原则和建议已经迫在眉睫。

2.2 发达地区乡村广场的标准(1)2021年末上海市发布首个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导则对乡村广场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服务范围和配置要求进行了规范,虽然系统地形成了一套建设标准体系,但对于指导豫北平原地区乡村广场建设仍有许多局限。上海市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内容:①设施名称为多功能运动场;
②基本内容为广场舞等室外的健身场地,如篮球场、羽毛球场等;
③设置要求为建议与行政便民服务中心设置在同一处;
④最小规模为用地面积400 m2,建筑面积无要求;
⑤服务人口/范围为每个行政村设置一处;
⑥服务半径和配置要求为自然村无要求,行政村必配。

(2)江苏省在2017年出台了《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指导标准》,该标准对于乡村广场的建设条件、规模和材料进行了约束,对于豫北平原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因江苏省地处江南水乡,深受吴越文化的影响,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于指导豫北平原地区乡村广场建设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指导标准》内容为公共活动及健身场地;
设置条件为可与绿地或公共服务中心结合设置;
建设规模为总用地面积不超过0.5 m2/人;
要求少用硬质铺地,选用材料应简朴、经济。

3.1 方里镇乡村广场方里镇地势平坦,镇域内村庄的产业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是豫北地区比较典型的平原乡村。镇域内一共28个村庄,根据实地调研和问卷访谈,一共有35个乡村级活动广场,1个镇级活动广场。该研究主要探讨乡村级活动广场,寻找人口、广场尺度和功能性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方里镇乡村广场布局见图1。

图1 方里镇乡村广场布局Fig.1 Layout of rural square in Fangli Town

3.2 方里镇乡村广场形成方里镇目前的乡村广场主要是在新农村建设、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的国家大浪潮中逐渐形成的[10],绝大多数乡村广场和村委相邻而设。在走访中发现乡村公共广场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拨款,也有小部分村庄自己集资建设。拨款建设广场经过有目的选址和建设,设施质量多数较好;
自发形成的广场选址十分具有随机性,在村庄的某片空地的大树下,村民经常进行社会性的交往活动(如打牌、下棋),久而久之形成了广场。这类乡村广场设施大多不如有意建设质量高,但却比经过刻意选址建设的更具有活力。

3.3 方里镇乡村广场功能性需求通过问卷调查结合现场调研,发现大部分村民对于乡村广场主要的需求是健身、文化、活动、交流和停车。在广场从事健身活动的村民占了绝大部分,其次是进行日常间的交流,进行晾晒粮食和红白喜事的人最少。广场功能性需求分析见图2,乡村广场日常活动见图3。

除了使用功能上的需求外,在出行方式上面,村民一般步行前往乡村广场,在问卷调研中步行的人数占62.86%,自行车出行的人数占26.43%,电动车出行的人数占10.71%(图4)。在出行时间上,村民主要在早晨和傍晚2个时段使用广场,与村民的耕作习惯与生活方式相适应(图5)。目前不少村民出行距离较远,夜间出行照明不便,对于建设新的场地和照明的诉求较大。另外,目前乡村广场功能单一,村民们热切希望广场结合其他公共设施集中建设。

图2 广场功能性需求分析Fig.1 Functional demand analysis of plaza

图3 乡村广场日常活动Fig.3 Daily activities of rural square

图5 村民前往广场时间分布Fig.5 Time distribution of villagers going to the square

3.4 方里镇乡村广场布局及原因

3.4.1方里镇乡村广场布局。科学严谨的村庄分类方法是乡村规划编制的核心,而梳理出科学合理的广场布局分类是研究乡村广场的关键。该研究按广场在村庄中相对位置的布局,对乡村广场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边缘型、离散型、中心型(图6)。

图6 乡村广场分类示意Fig.6 Classification diagram of rural square

3.4.2不同类型乡村广场布局的形成。在研究区域内,边缘型的乡村广场有8处,主要分布在镇域南部。边缘型布局的形成主要是旧的乡村广场场地小、品质差,多为随着村委一起迁移至村口处交通干道旁而形成,调研发现此种广场利用率最低,建设在村委旁的几乎无人使用,单独建设的大多接近荒废。

在研究区域内,离散型的乡村广场有7处。这种类型布局的村庄普遍人数比较多,其形成原因主要有2个:一种随着村民娱乐生活的丰富,村庄缺乏活动场所和健身场所[11]。开始重新选址建设新的广场,最终形成了离散型的布局。另一种为自发形成的,一个行政村内包含数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之间都有较强的认同感和集体感,财政拨款的广场建设完成后其他自然村也有建设的意愿,渐渐建设了多个乡村广场,形成了离散型的布局。

在研究区域内,中心型的乡村广场有13处(表2)。中心型布局的也多为自发形成,后续村庄发展受到约束和引导,乡村广场和村委一直位于接近中心的位置,广场附近一般也是村庄的商业、文化中心,但广场面积一般不大。

表2 各村乡村广场数据汇总

方里镇是农业大镇,乡村广场主要通过近几年政府拨款建设而成,建设品质度大都相近。不同类型村庄布局通过影响村民前往可达性,进而影响村民的满意度。相对的,村民对于乡村广场的满意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布局的合理程度。

方里镇域内一共28个村庄,目前人均乡村广场面积为0.92 m2/人,小部分村庄反映广场建设面积小(图7)。调研发现村民对广场的满意度为68.86%(图8)。其中不满意的最主要原因是距离较远,占48.57%;
其次是举行活动少,占32.86%。绝大部分村民认为现在广场规模适宜,但是位置和内部设施有待完善调整。

图7 方里镇乡村广场人均面积Fig.7 Per capita area of rural square in Fangli Town

图8 各村乡村广场使用满意度Fig.8 Satisfaction chart of village square use in each village

5.1 具有一定建设规模是乡村广场科学好用的前提城镇化的乡村地区的核心是农村居民的市民化,因此适宜规模的乡村广场对于提升村民居住幸福感是十分必要的。土地资源是乡村公共空间的核心基础,乡村广场建设应切合实际[12]。建设规模太小,乡村广场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且建设成本较高不经济;
建设规模太大,资金不足会导致乡村广场品质较差,单一中心型的广场布局对于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群不够友好。因此,乡村广场建设时宜设置最低的标准,保证广场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建议每个行政村至少建设一个350 m2的乡村广场,在每个自然村或者人们自发集聚的村庄空地处建设几个面积稍小的广场。

5.2 适宜的服务半径是乡村广场布局合理和实用的关键豫北平原乡村地区居民点较为集中,村庄内部步行是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乡村广场步行可达性的提高,对于增加乡村广场的使用率至关重要。调研时发现部分边缘型布局的乡村广场,尽管建设质量较高,居民使用程度仍然较低。因此,规划和建设服务半径合理的乡村广场,是增强居民生活满意度,实现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

豫北农区老龄化问题严重。老人出行由于“介助型老人平均步行速度为 (0.37±0.22) m/s”,取老年人一次步行距离的上限 333 m( 步行时间 15 min) 作为乡村广场的最大服务半径[13]。考虑老年人和孕妇等特殊人群出行不便,建议乡村广场的适宜服务半径为300 m左右。

5.3 结合公共设施设置的是乡村广场成为有活力的重点乡村内公共设施相对城市较为缺乏,像快递点、超市和学校是人们频繁前往的地方,在这里更容易发生些交流和活动。然而目前许多乡村广场都结合村委会设置,并未考虑和村民使用频率高的、有限的公服设施结合布置,这也是导致有些广场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议乡村广场结合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建设,增加广场的活力。

5.4 考虑适老性和儿童关怀是乡村广场以人为本的抓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后半程,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峻[14],加上年轻人进城务工,许多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15],村中剩下的主要群体是老人和幼儿。作为乡村广场的主要使用者,很多广场建设缺乏老年关怀和适幼设施,在不发达的豫北乡村地区更是如此。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思潮背景下,乡村广场建设结合适老性和儿童关怀十分必要。

5.5 有大树等半遮蔽物是乡村广场内部营造积极空间的核心人类从远古时期的洞穴中走出来搬进了近代的阔原、山岗,居住形式也从穴居发展到了现代建筑中[16]。现在很多农民都拥有自家院子,院子内自成一体,且设施也都比较齐全,但观察发现人们倾向于在设施简陋广场上半遮蔽的空间中进行日常活动(下象棋、聊天)。可能出于内心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不少村民更加倾向于在广场大树下打牌、下棋。这种半开放的空间,可为村民提供心灵的遮蔽所。因此,建议在建设乡村广场时,通过大树、亭子尽可能营造半开放型的积极空间,提高村民使用广场的满意度。

乡村广场作为豫北地区最重要的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的载体,在豫北地区乡村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其研究,总结归纳出豫北平原乡村广场具有一定的规模、适宜服务半径、结合其他公服设施、考虑适老性与幼儿关怀、内部有半遮蔽物是合理好用的重要基础,并进而形成可推广的原则和策略,对实现乡村振兴十分具有意义。

该研究仅研究了豫北一般平原地区乡村广场,对于历史文化资源雄厚的传统村落指导价值有限,未来应研究豫北山地乡镇地区及传统村落的乡村广场布局特点,进一步丰富乡村治理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布局广场村民布鲁塞尔大广场天天爱科学(2022年9期)2022-09-15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在广场上玩幼儿画刊(2020年9期)2020-11-04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能源(2017年5期)2017-07-06VR布局中国科技信息(2016年15期)2016-11-04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7期)2016-02-28广场上的大钟读写算(上)(2016年11期)2016-02-27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Coco薇(2016年1期)2016-01-11

推荐访问:长垣 为例 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