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萍
“三全育人”视域下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气排球课程为例*
方 萍
(河池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高校“三全育人”的导向出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以气排球课程为例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探索。通过实施课前“融合”、课中“融入”和课后“融化”的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路径,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体育育人长效机制,实现课程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三全育人;
体育课;
课程改革;
气排球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提出“三全育人”要求。2018年在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又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2020年6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2016年以来关于课程思政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开启了新起点,在实践层面为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基本规范[3],也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4]。公共体育课作为公共必修课程是教学内容最为丰富、教育目标指向最为明确的横跨学段最长的课程之一,具有趣味性、体验性和规则性,为长周期和多循环地促进大学生道德观念认识朝道德行为内化的转换提供了优良的“知行合一”实践环境[5]。但是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仍然沿袭传统竞技体育的理论和方法,对普通学生一般只教授技术动作,而不去思考学生的体育课需要什么,体育教师没有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缺乏对运动技术、技能教学的反思,教学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6],使得学生的健康素养教育被有意忽视和忽略,集中表现出部分学生的体育品德淡漠、体育意识模糊、体育习惯缺失、体育行为怪异等种种弊病与问题[7],这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悖。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学改革,来改变这种局面,切实用好公共体育课程的隐性教育手段,科学设计育德于体的教学过程,使其既发挥显性的“体”育作用,又潜移默化地发挥“德”育作用,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和体育育人长效机制,实现德、识、能三位一体育人。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在确保课程核心功能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综合育人功能,按照“三全育人”工作要求,践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将其培育成为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以气排球课程为例,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立足学科视域、理论和方法,设计气排球课程教学思政元素课前“融合”、课中“融入”和课后“融化”三阶段模式[8],以期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体育育人长效机制,实现课程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2.1 课前“融合”,完善教学设计
2.1.1 与课程目标融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体育课程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目标维度[4]。体育教学目标作为课程目标的下位范畴,通常以“认知目标、运动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维目标来对应陈述,我们从“立德树人”的要求出发,在把准体育课程目标要求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特点,将价值导向设计贯穿始终,按照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个维度,强化目标导向性,力求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着力于行动上见行见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享受乐趣:气排球运动对场地的要求相对简易,不受性别、年龄限制,相比于专业性较强的室内排球技术,气排球的技术动作既简单又易上手,在不持球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任何方式触球,如插、托、捧、捞球等等,对于没有排球基础的学生来讲易于掌握,参与者一般都能在比赛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感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动机和积极性。气排球运动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能参与又能分享,学生通过一定强度的练习熟练掌握技能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并在课余比赛中获得成功展示其技、战术的信心和乐趣,提升自我效能感。与同伴练习,促进学生的组织归属感,增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乐趣,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并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2)增强体质:气排球难度较低、运动负荷较小。在实践课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在保证一定运动量的基础上科学安排练习强度和密度,提高学生速度(反应和挥臂速度)、力量(腰腹和腿部力量)、灵敏、弹跳力、柔韧性等气排球运动专项身体素质,增强大学生体质。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和健身指导方案,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以及预防和处理常见运动损伤的方法,增强自我保健意识。通过教会学生运动技能,使学生勤练、常赛,提高身体素质。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益处从而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科学锻炼,构建以体育为载体的社交圈,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发展体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练就健康、强健的体魄。
(3)健全人格:“体育的功效,最重要的在培养人格”[9]。通过教学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获取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等情怀,集体荣誉感、奉献精神、责任担当、规则意识等品格,理想信念、体育道德、健康行为习惯、锻炼意识等修为,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而健全人格。
(4)锤炼意志:通过气排球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锤炼学生面对困难、挫折和挑战时勇于面对、克服并战胜的坚强意志,从而顽强、自信、乐观地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困难和挑战,“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学会将挫折与困难当成磨刀石,勇于挑战自我、突破自我,为实现目标百折不挠、持之以恒、顽强拼搏进而超越自我,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理想并为之坚持不懈奋斗。
2.1.2确立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建立相关案例库
表1 气排球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思政的有效性来自于课程教学素材和资源的鲜活性与深刻性[10]。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确立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合到教学目标中,使其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在知识的传授中体现“善”的感召力,在价值塑造中彰显“真”的吸引力,形成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同时以“女排精神”等的故事为主要素材,挖掘整理排球运动中鲜活典型的人物事迹、经典赛事和新闻事件等有精神内涵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政教育元素,或通过网络途径收集相关故事、视频素材,再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进行分类形成案例库,以此来营造生动的育人环境载体,提升育人效果。
2.1.3 与教学内容融合
根据气排球教程,按照理论课教学模块和技术实践课教学模块拟定气排球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强调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目标,使教学活动同时呈现德育效果(详见表1)。
2.2 课中“融入”,内化于心
通过创新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改进评价方式等,让学生在气排球课程中收获良好的学习和运动体验,持续对气排球课程保持学习热情,促进其气排球运动习惯的养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在课前导入、课中点评、课后总结等各环节穿插适恰的案例,如气排球垫球技术教学环节,课前导入部分用情景教学法结合女排电影《夺冠》中相关的情节引入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提出垫球时的态度要求——“顽强拼搏,永不言弃”。鼓励学生不放弃每一个球,尽最大努力不让到自己手上的球落地为基本目标进行练习。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在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共性与个性、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11],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为一体,将直接呈现和潜移默化相结合,借此强化情感激励和价值引领作用,增强说服力,引起学生思考和共鸣,激发其内生动力,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接收道德浸润,将传递出的德育理念内化于心,达成教学模块价值塑造目标。要实现“健全人格”的目标,体育教师还要重视发挥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提升育人能力,做到施教者先受教育,知行合一,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由知识的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转变。以自爱、自律和敬业为基点,向学生展现乐观热情、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用阳光健康的人格力量影响感染学生[12],用专业热情引导学生热爱运动,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与学生产生情感共振,增强感召力,使其以一种更有温度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自然而然地接受老师的正确价值观引导。
2.3 课后“融化”,外化于行
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统一,巩固教学效果。通过借助各种网络平台拍摄学生练习、训练、比赛短视频上传打卡、展示并相互点评,提升学生自信心,进一步锤炼其意志,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内动力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运用能力,促使其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体验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公正诚信等体育精神的力量,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组建兴趣小组或气排球俱乐部等组织培训学生利用各院系、专业、班级组织的气排球友谊赛担任裁判等实践活动,进行裁判工作等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付诸实践的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培养其公平、公正、严谨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利用其他相关的课外育人资源,如开展传承中华体育精神的宣讲,组织学生走访参观当地体育特色馆、寻访校内体育名人、体验独竹漂等民族传统运动等实践活动,进行人文情怀和价值观浸润,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实现实践育人与课堂教学耦合联动,强化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养学生家国情怀,进行体育文化的价值引领,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教育目的。
高校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所有高校所有教师积极参与,覆盖所有课程,把握重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育人和育才统一起来,同向同行以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笔者从“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出发,以气排球课程为例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探索,通过实施课前“融合”、课中“融入”和课后“融化”的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路径,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构建体育育人长效机制,抛砖引玉,以期为体育类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参考借鉴。
[1]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2-05-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2-05-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3]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9):17-22.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02-08-06)[2022-05-10].http://www.moe.gov.cn/s78/A17/twys_left/moe_938/moe_792/s3273/201001/t20100128_80824.html.
[5]张洋,张泽一,魏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特性、实践样态与行动方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2(3):104-110.
[6]何超,汤卫东,田磊.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执教风格演变模式的欧美经验及启示[J].体育与科学,2022,43(1):61-67.
[7]吴向宁.后疫情时代学校体育中健康素养教育的失位与归位[A].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学校体育分会)[C]. 2022: 1016-1017.
[8]韩改玲,朱春山,孙有平,等.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元素及其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J].体育学刊,2022(1):111-117.
[9]清华大学编辑组编.马约翰纪念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10]梁克东.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应厘清“三重逻辑”[N].中国教育报,2021-11-09(07).
[11]章翔.“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基础与践行路径[J].体育学刊,2022,29(1):118-123.
[12]张骞.体育课程思政视域下术科体态语的价值及实现[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2,37(2):45-50.
A Study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Aspects Education”-- Taking Volleyball Curriculum as an Example
FANG Ping
(Hechi University, Hechi 546300, Guangxi, China)
河池学院2018年校级科研项目——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18XJQN018)。
方萍(1984—),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三全育人排球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学校教育研究(2022年2期)2022-03-22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小学排球教学策略刍议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他们用“五招”育人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