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疆锋 刘 佳
自2017年开始,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以下简称“B站”)、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等机构形成了在岁末联合发布年度弹幕[1]2017—2021年的年度弹幕分别是“囍”(2017)、“真实”(2018)、“AWSL”(2019)、“爷青回”(2020)、“破防了”(2021)。的惯例,这也成为了最让人期待的“网络文化年度盘点”,2022年B站评出的年度弹幕是“优雅”。在互联网语境下,“优雅”一词的重心不再是原来的优美、高雅、和谐,而是更富有张力的所指,描述了一种在充满压力的复杂环境中处变不惊、直面困境的姿态。
用“优雅”作为2022年网络文化或网络文艺的关键词,虽然看似有些突兀,但实际上很切题。“优雅”一词展现的是网友对高雅的文艺品质和美好生活的期待,是社交媒体时代网民的生存状态,是面对精神内耗时的倔强和坚韧,是数字居民对生活的掌控力。2022年,中国网络文艺力图在各种不确定、焦虑和困境中保持一种从容稳健,用创造性的符号重新诠释了“优雅”,穿透了时间的迷雾,凿开通路,点亮星空,引发了强烈的文化共鸣。
对于中国网络文艺的创作而言,2022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年份。严峻的疫情和经济下行带来了诸多风险与挑战,供应链阻塞或断裂,消费、投资和出口下滑,各大网络文艺的头部企业、腰部企业不得不降本(减员)增效,以抵御凛冽的寒冬,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网络文艺的生产与消费仍然处于上升态势,市场和用户规模持续稳定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较2021年12月新增网民1919万,其中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95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017万。[1]数据参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2年8月,http://cnnic.cn/NMediaFile/2022/1020/MAIN16662586615125EJOL1VKDF.pdf。在经历冰火考验之后,网络文艺终现旖旎风光,成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支撑。
现实题材网络文学成果斐然,剧集创作“破圈”。2022年度,各大平台持续发力,以大赛等形式助推网络文艺精品化发展,具有鲜明现实品格的网络文艺作品量质齐升,影响力“出圈”。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阅文集团联合发布的《2022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发展趋势报告》显示,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年轻化趋势显著,“90后”创作者成长为中坚力量,占比达43.5%,奋斗、职场、乡村、时代和婚姻成为阅文平台现实题材创作排名前五的关键词。[2]参见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阅文集团:《一图看懂现实题材网文发展趋势》,微信公众号“阅文集团”,2022年9月1日。铁血中文的“扶摇九万里”现实题材主题征文活动历时七个月,扶贫、竞技体育、传统文化、革命抗战等题材的优秀作品纷纷涌现,如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唐吉诃巴的《破风之行》讲述了大山少年艰难而励志的亚运圆梦之旅,作者几封情书的《搬山》书写青峰村两代人的奋斗史,重现愚公移山的坚韧精神。番茄小说举办了“回首峥嵘过往,续写时代华章”现实题材征文活动,并和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联合举办了“仙境张家界,圣地武陵源”的玄幻小说征文,一共收到近12万部投稿作品,实现了网络文学与人文地理的“破壁”联动。掌阅科技与漓江出版社联合出品的《重生:湘江战役失散红军记忆》以口述实录的形式致敬红军长征精神和忠诚信仰,入选2021年度“中国好书”、“2022年数字阅读推荐作品”、2021年“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等多个榜单。本年度现实题材网剧聚焦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理想信念的实现过程,在豆瓣网评分达到7分以上的58部网剧中,有八部讲述了新时代奋斗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个人成长过程,如《警察荣誉》《冰雨火》《暗夜行者》《罚罪》《麓山之歌》《关于唐医生的一切》《底线》《庭外》等,其中《大山的女儿》更是凭借9.3分的豆瓣评分成为本年度网台联播的“破圈”佳作。该剧以扶贫干部黄文秀的事迹为原型创作,讲述了黄文秀带领百坭村脱贫致富的故事。网络电影精品中有五部现实题材,分别是讲述藏区支教故事的《藏草青青》,讲述历史革命故事的《特级英雄黄继光》《勇士连》,讲述追捕跨国毒贩的《排爆手》,弘扬体育精神的《黑鹰少年》。
图1 阅文作家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文和网络影视类型多样,故事设定网感十足。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媒介属性不同,在于其电子媒介属性即“网感”。充满“造梗”“人设”“金手指”和“脑洞”特色的网络文艺在行业内获得了优势地位,比如为了对标“脑洞文艺”,纵横中文网在2022年专门建立了“脑洞星球”子站,以发展“脑洞文”。入选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2年度十大中外类型小说的《我们生活在南京》(天瑞说符)和《长夜余火》(爱潜水的乌贼)都是“脑洞文”的代表,前者书写普通人跨越时空拯救人类,后者描写四位主角应对末日危机时的集体合作,都让人耳目一新。本年度悬疑网剧《开端》《猎罪图鉴》、奇幻剧《异物志》《唐朝诡事录》、古装剧《梦华录》,以及甜宠剧《我的卡路里男孩》等凭借鲜明的网络性和精良的品质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开端》改编自晋江文学城祈祷君的同名小说,“时间循环”的设定使这部剧“网感”十足,如其中类似电子游戏经验的叙事结构,人与虚拟系统的对抗,正邪对抗以及由此引发的孤独感和不确定性,等等。《猎罪图鉴》运用数字时代的画像师这一新颖的人物设定,与如今“天眼”等高科技刑侦手段反其道而行,也让人眼前一亮。这两部网剧也入选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2年第一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活动优秀作品。网络大电影经过七年的发展,能够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姿态探索原创IP,“惊悚+民俗”的中式惊悚风格初具雏形,年分账票房破3000万元的网络电影《阴阳镇怪谈》《开棺》《山村狐妻》都是本年度的代表作。
短篇网文和微短剧占据行业风口。网络文艺往往体量巨大,以长著称,但近年来短篇网络小说和微短剧的兴起和繁荣改变了这一定见,问答平台“知乎”的短故事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依托知乎独特的内容生产模式与读者群,知乎小说板块(知乎盐故事)近年来形成了以短篇为主(字数多在一两千到万字之间)、以“知乎问答模式”导入的叙事模式,与知乎问答深度融合,具备高反转、强脑洞、体量短小、深度嵌入等特点,在网文发展中独树一帜。《活在真空里》《秋秋不倦》等作品都是2022年知乎短篇小说的力作。知乎短篇的成功也带动了许多网络平台在长短两个领域的布局,如起点中文网在玄幻、仙侠等网文分类之后专门增加了“短篇”设置,“得了吧”的《轻,短,散》《软,化,物》《转,舍,离》三部曲都是2022年人气很高的短篇小说集。磨铁中文网的“短篇个性化征文”,锦文小说网的“新年主题征稿(知乎短篇向)”“奇奇怪怪短篇征文”,墨墨言情网的“传统古言二创”短篇征稿,番茄小说的“热点向短故事”“喜迎二十大,青春著华章”主题短篇征文活动等,都贡献出多部短篇精品。微短剧也站在了网络文艺的风口上。经过三年左右的沉淀,微短剧在本年度呈现出提质增量的双向并行态势。长、短视频平台推出多个微短剧创作计划,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基于自身平台的属性,推出了时长1至5分钟左右的微短剧,贴合使用者竖屏观看习惯,同时利用网红达人的流量优势吸引更多的观众,如快手的星芒短剧剧场、抖音的“剧有引力计划”出品了《女神酒店》《王牌特娘》等作品。传统长视频平台的微短剧大多为5至10分钟左右,多数采用横屏的观看模式,如优酷的《致命主妇》《千金丫环》。微短剧创作借鉴网络文学的“爽感”生产模式,将激发“爽感”的场景进行视频化呈现,让观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实现轻松的文化消费。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别跟姐姐撒野》《念念无明》《今夜星辰似你》《唐诗薄夜》等短剧播放量屡创新高。腾讯视频的《总是搞砸的单身女人迪亚!》用轻喜剧的方式以每集五分钟的体量对都市青年的职场、爱恋、友谊,甚至性别、婚恋观等议题进行严肃探讨,收获了8.2分的豆瓣评分。
图2 网剧《开端》(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3 动画版《三体》宣传画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络动漫激活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网络动漫持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中式韵味、东方美感的网络动漫作品。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的2022年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网络动画片)重点扶持项目名录中,《长城戍边人》《苏东坡与杭州的故事》《戏曲动画——七品芝麻官》《孔子三十六圣迹图系列动画》《仓颉传奇》《老子传说》等十部主题鲜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动画入选。另外,优酷持续发力“新国风”,如《山海经密码》《三十六骑》等作品均呈现出传统文化内核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的创新表达。
本年度网络动漫的重头戏当属在B站首播的《三体》动画。“三体”可谓是中国科幻最炙手可热的IP,但其影视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2022年12月,B站、三体宇宙和艺画开天联合出品的动画版《三体》终于开播。《三体》动画在故事取舍、叙事节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取舍,开篇以原著第二部《三体:黑暗森林》为主线,讲述了人类为了对抗三体星球的“智子”封锁,展开“面壁者计划”自救的故事。不过,该动画播出后遭遇了口碑崩盘——豆瓣评分仅4.4分(数据截至2023年1月20日)。引发网友不满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主要人物的形象设计脱离原著,某些细节处理略显粗糙,无论是动画建模设计,还是罗辑的四节手指,都遭到了网友们的集体吐槽;
二是网友认为动画编导不懂《三体》,违背了原著的“世界构建”,比如原著中地球文明与三体文明的冲突其实是人类冷战史中的核威胁、落后文明和先进文明对峙的隐喻,“古筝计划”的残忍、面壁者抵抗策略的冷酷(如为了拯救地球,宁可剥夺人的生命或思想)正是人类工具理性的缩影,原著所展现的世界辽阔而深刻,既严酷、又温暖,既极端科幻、又极端现实,但《三体》动画并没有展现出原著的世界观,在这一点上它甚至比不上以往的动画番剧《我的三体》等同人作品。鉴于《三体》动画目前只播出了不到一半,能否实现口碑逆袭还有待观察。但无论怎样,有一点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三体》原著强调用中国人的价值观去理解宇宙——不是依靠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着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落后文明不仅应该努力缩小科技的差距,更应对自己的传统、历史和人性保持坚定的信心,这正是国产动漫创造中华美学、弘扬中国精神时不可忘却的初心。
网络演出持续火热,革新视听体验。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线上、线下文化新体验的举措。同时,“元宇宙”概念、4K超高清、5G网络、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都为线上演出提供了更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比如《2022爱奇艺为爱尖叫晚会》首创多画面互动直播场景,将机位切换、节目顺序的决定权交给用户。文艺界与网络平台积极合作,仅抖音平台在过去一年就开播包括戏曲、乐器、舞蹈、话剧等艺术门类在内的演艺类直播3200万场。[1]参见:《翻遍3200万场直播,我们发现这些演出在抖音“票房”最高》,微信公众号“抖音APP”,2022年11月8日。线上演出不仅是线下演出的补充,也已经成为演出产业营收的重要板块。摇滚音乐人崔健在个人微信视频号上举办的首场线上演唱会,近四个小时的直播吸引了超过4400万人次观看,点赞量破亿。罗大佑、李健、五月天、刘德华、周杰伦、西城男孩等都举办了线上演唱会,网友直呼“爷青回”。线上演出已逐步摆脱了“替代品”的标签,以线上独有的技术优势运用和观看模式创新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
(一)网络文艺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网络文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文艺制度建设。2022年度,各级文化管理部门重视网络文艺的顶层设计,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继续深入。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在网络直播、短视频、网络传播秩序及算法综合治理等十个领域发力,持续治理网络空间。这些行动有利于打击网络谣言、有害信息、虚假新闻、网络敲诈、网络水军、有偿删帖等违法违规行为,有力推动网络文艺生态良性发展。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和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等活动,扩大了推优覆盖面和推荐主体,以年轻态的网络互动方式调动了青年人的积极性,社会反响强烈。一些重要的网络文艺评选或榜单发挥了积极的激励和引领作用,如国家新闻出版署开展的2022年“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中国作家协会推出的“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泛华文网络文学金键盘奖,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的辽宁网络文学“金桅杆”奖,成都市互联网文化协会主办的第四届“金熊猫”网络文学奖,都起到了保障和领航作用。2022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网络视听节目推选和“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丰富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网剧《猎罪图鉴》、网络电影《飞吧,冰上之光》、微纪录片《这十年》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起到了示范作用。本年度,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推动下,网络剧片正式进入了“网标”时代。国产重点网络剧片以《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取代原有的上线备案号。同时,公益服务平台“中国视听”正式上线运行,集聚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优秀节目,供全社会使用。这些政策的颁布,不仅意味着网络剧片精品化创作将得到政策上的保障,更意味着网络文艺作品在媒体融合的当下,或将突破“网络”壁垒,以其“精”而强势“出圈”。
(二) 跨媒介叙事和“一鱼多吃”的开发模式逐渐成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文艺作品体现出跨媒介叙事特征,“一鱼多吃”的开发模式逐渐成熟。跨媒介叙事即用不同的媒介建构出同一世界观之下的不同故事和不同娱乐体验,是数字媒介深度融合的产物。2022年网络文艺内部的跨界融合更趋成熟,多部网络文学作品进行了影视、动漫、游戏的改编。如当代军旅题材网台剧《特战荣耀》改编自纷舞妖姬的军旅小说《中国特种兵之特别有种》,网台剧《天才基本法》改编自长洱在晋江文学城连载的同名小说,网台剧《消失的孩子》改编自豆瓣阅读作者贝客邦的悬疑推理小说《海葵》,网剧《卿卿日常》改编自晋江文学城多木木多的小说《清穿日常》,这些作品均获得了不错的口碑。爱奇艺熟练运用“一鱼多吃”的模式,本年度又推出了《苍兰诀》的网络动画、网络剧、漫画、游戏等多种形式,均获得不俗反响。阅文推出国内首个网文IP数字藏品《大奉打更人之诸天万界》,是起点中文网知名网文IP《大奉打更人》的首款数字藏品。
在网络文艺中,媒介的力量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甚至反过来影响着整个文化场域的面貌。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人们的文艺生活格局已悄然改变,以2022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为例,这本是一个中国文学的盛会和颁奖典礼,但由于使用了跨媒介叙事的方式,由多家电视台和网络视频平台全程联合直播,整个盛典恢弘大气、异彩纷呈、新意迭出、亮点频现。可以说,这是新传播格局中的文学界所作的一次有益探索。跨媒介叙事对网络文艺的影响不仅是扩大了同一内容所能辐射的受众量,拓展了文艺创作的书写空间,还丰富了文艺作品的表现力。正如学者迪克所说:“媒体历来与使用它们的公众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文字经济协同进化。”[1][荷兰]何塞•范•迪克:《连接:社交媒体批评史》,晏青、陈光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5页。媒介融合模式的成熟,正在重塑我国网络文艺创作发展的独特面貌。
(三)网络文艺“出海”势头迅猛
本年度中国网络文艺的“出海”势头迅猛,态势良好。中国作协于2022年8月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共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一万余部,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超过一亿人次,覆盖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1]数据参见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2021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文艺报》2022年8月22日,第3版。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于2023年1月发布的《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营收规模为29.05亿元,同比增速75.32%;
我国网络文学海外用户规模接近1.8亿,相较2020年增长了近80%。[2]参见孙海悦:《2021年我国网文海外市场营收规模29亿元》,《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年1月9日,第3版。这些数据都说明了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影响力越来越强大。2022年9月,《赘婿》《大国重工》等16本中国网络文学作品首次被收录至世界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大英图书馆的中文馆藏书目之中,涉及科幻、历史、现实和奇幻等多个题材。读者可以在线查询图书信息并借阅纸质版,这也显示出中国网络文学正成为极具时代意义的内容产品和文化现象。
图4 中国网络文学作品首次被收录至大英图书馆的中文馆藏书目
网络文学“出海”传播方式继续保持多样化,包括实体书传播、在线翻译传播、投资海外平台传播和海外本土化传播、IP传播。其中,IP改编“出海”成绩亮眼。由中文在线平台的《混沌剑神》和《穿越女遇到重生男》改编的动漫分别在日本的Piccoma平台和韩国Naver Series上线,均取得不错的反响,而晋江文学城的IP改编则更偏向于影视剧。本年度在网络剧领域,网剧《苍兰诀》成为“出海”网剧中现象级的作品,该剧荣登2022全球浏览量第一,在东南亚、日韩多国成为海外“爆款”剧集,Netflix(网飞)购入该剧集的海外版权,将在全球同步发行。在微短剧领域,优酷《千金丫环》(Tag)在TikTok中合计播放量超2.3亿,YouTube、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社交媒体合计播放量超5000万,互动数达140万,曝光量接近三亿,最高播放峰值比肩头部大古装剧。[3]参见:《2022年,中国文娱产业加速“出海”|平台网剧、短剧带领“出圈”》,微信公众号“影视产业洞察”,2022年11月29日。在网络动漫领域,快看正式推出海外APP,加入全球化漫画平台竞争体系。2022快看国漫发布会在广州举办,发布会共计囊括192部IP。在网络游戏领域,完美世界明确地域侧重,多款在研游戏产品在类型、题材等方面更适合全球发行。《幻塔》手游于2022年8月11日在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全球多地正式上线,在近40个国家和地区位列iOS游戏免费榜第一名,市场表现良好。
(四)网络文艺评论汇聚起磅礴力量
网络文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富有活力的网络文艺评论队伍。本年度北京大学等五所高校的网络文学研究机构联合《青春》杂志社推出网络文学青春榜,《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杂志创刊,《网络文学研究》《中国网络文学年鉴》《中国网络文学双年选》和《中国网络文学理论评论年选》等书刊继续出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重点项目“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名家论丛”也陆续推出。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拓展了网络文艺的传播渠道,扩大了网络文艺评论的影响力。
网民批评和学者批评在网络文艺评论中交相辉映,汇聚起磅礴力量。安迪斯晨风的《生如稗草:网络文学导读》(百花文艺出版社)是一本以书评“星丛”连缀而成的网络文学简史,是身居草莽、野蛮生长的粉丝批评的代表作。单小曦等编著的《网络文学的合作式批评(浙江篇)》(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落实了“学者—作者—读者”的金字塔型合作式批评,王小英的《媒介突围:网络文学的破壁》(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丰富了“网络性”的意涵。高寒凝的《罗曼蒂克2.0:“女性向”网络文化中的亲密关系》(中国文联出版社)是本年度女频文艺、女性向文艺研究的代表作,作者创造性地提出“虚拟性性征”(Virtual Sexuality)这一兼具网络性和性别化的话语,认为女性向的网络文艺作品意味着罗曼蒂克2.0,是玩VR(虚拟现实)游戏的唐吉珂德,它们的接受和传播是赛博代糖的三角贸易。这些观点颇有新意。
本年度“元宇宙”研究依旧热度不减。由中文在线发起的“首届全球元宇宙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圆满落幕,“90后”科幻作家东心爰凭借《卞和与玉》斩获大赛终极大奖“元宇宙奖”。以“元宇宙”为主题的专栏、学术会议和著述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刊发“热点观察•元宇宙与文艺新空间”专题,刊登周志强的《从虚拟现实到虚拟成为现实——“元宇宙”与艺术的“元宇宙化”》等六篇文章,展现了较为前沿的理论意识;
《电影文学》杂志推出“元宇宙电影研究”专题,讨论“元宇宙”与科幻、身体、叙事等论题;
《戏剧与影视评论》《当代电影》《文艺研究》等杂志都在持续关注“元宇宙”这一话题。裴培、高博文的专著《元宇宙:人类空间移民的想象力革命》(湖南文艺出版社)是“元宇宙”研究的一大收获,作者认为“元宇宙”有沦为泡沫的可能,虽然是又一场像“南海公司”或“荷兰郁金香”事件那样的资本市场狂热,但也相信人类的创造力、内容创作能力配得上一个更美好、更高层次的世界。对待“元宇宙”等新兴文艺现象,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观察距离与开放心态,既不追逐新概念的时髦,也不成为产业的“应声筒”,坚守文化立场和批评操守,保持着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研究者所必须采取的同时“卷入”和“超脱”的姿态。
回望2022年度中国网络文艺,有一些文化现象或问题隐在亮光之中,光影氤氲,难以看清,让人想起会隐身、能驱物的鬼神,它们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我们需要穿透云雾,辨别症候,方能接近真相。
(一)网络文艺的现实转向:重视题材,更要关注品格
近年来,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中国网络文艺发生了明显的现实转向。当我们在倡导网络文艺的现实主义创作时,我们或许需要思考和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其一,该如何认识现实主义的多变性?其二,文艺的题材是否可以决定文艺作品是不是属于现实主义?
关于第一个问题,韦勒克曾经有过精彩的论述,在他看来,“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时代性概念,是一个不断调整的概念,是一种理想的典型,它可能并不能在任何一部作品中得到彻底的实现,而在每一部具体的作品中又肯定会有各种不同的特征,过去时代的遗留,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各种独具的特点结合起来”[1][美]R·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余徵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41页。。韦勒克在这里揭示了一个事实:现实主义的“边界”从来都是变动不居的。进入网络时代之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艺观依旧在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但随着新媒介的发展和新文艺形态的出现,现实主义文艺的形态正经历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现实形态和“元宇宙”等新的媒介现象愈加复杂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合理评价诸如传统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以及新的变体如虚拟现实主义、寓言现实主义、新媒介现实主义、游戏写实主义、心性现实主义、及物现实主义、软核现实主义、粉红色现实主义、二次元写实主义等概念,在纷繁复杂的当代文艺现象中切实发挥文艺批评的引导功能。
关于第二个问题,题材是作品中构成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具体材料[2]参见夏征农主编:《大辞海•中国文学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17页。,题材在文艺创作中当然是重要的,正如歌德所说的:“还有什么比题材更重要呢?离开题材还有什么艺术学呢?如果题材不适合,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3][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第10-11页。但是,题材是否真的可以决定文艺作品的现实主义属性呢?答案是未必。在新媒介语境下,当代文学存在着多种现实主义的可能。如果现实题材的作品只有悬浮的幻象而非活生生的形象,故事虚假而荒唐,被判定为“伪生活”“伪现实”,那么它即使在书写现实,对现实主义文艺的变革也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无论是何种题材、何种表现形式,只要可以唤起或激发出人们真实的生活体验,呈现的是属于当下的时代症候,它就具有现实主义的品格或属性。我们与其倡导网络文艺的创作主体都转向现实题材创作,不如充分肯定具有现实品格或现实感的网文作品的价值,鼓励更多的“现实主义者”出现,“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
(二)从“发疯文学”“疫情文学”到“废话文学”:是“通话膨胀”还是“电子木鱼”?
本年度“发疯文学”等网络文艺形态的兴起和蔓延引人关注。“发疯文学”指的是大段没有逻辑的、极度夸张、无序、情绪饱满的文字句式,往往出没于各大社交平台的文案和评论区里,比如:我感觉我是真的疯了,我躺在床上会愤怒,我洗澡会愤怒,我出门会愤怒,我走路会愤怒,我真的觉得自己像中邪了一样,这世界上那么多快乐为什么没有一个是属于我的……“发疯文学”起源于淘宝用户通过“发疯”促使店家客服迅速解决售后问题,目前仍在不断进化中。有网友总结出了创作“发疯文学”的几大秘诀:一是字数要多,长篇累牍让对方不敢忽视;
二是逻辑要无序,怎么造句不重要,营造气势才是根本。[1]参见正观新闻:《“发疯文学”,年轻人的交流密码?》,2022年10月29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 7985758884885293&wfr=spider&for=pc。类似的还有“废话文学”,这种文学样式类似于没有任何有用的信息表达,听众好像听懂了,又好像听了个寂寞,如“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记得上次看到这种评论,还是在上次”“抛开内容不谈, 你讲的还是蛮有内容的”,等等。“疫情文学”是网友以戏仿经典名著的形式书写疫情生活,多在豆瓣网发布,比如网友对卡夫卡《变形记》《审判》的改编: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小区被封了。一定是有人诬告了约瑟夫•K,他心知自己没去过其他地方,然而就在某个早晨,他的健康码变红了。
“发疯文学”“废话文学”“疫情文学”形成了一种“通话膨胀”[2]这里的“通话膨胀”一词来自B站上的短视频《论当今的通话膨胀》,作者对此的界定是:“原本一个很正常的说法,如今却愈来愈不像好话,原本一个很正常的情绪,如今愈来愈需要夸张表达。这种语言的超发与贬值,就是语言的通货膨胀。”参见UP主“云社”:《论当今的通话膨胀》,2022年10月22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61757270/。的语言风格,具有亚文化的“盗猎”和“仪式抵抗”的特征。它们不是无病呻吟或摆烂情绪的流露,而是一种对尚未解决的社会问题的象征性解决,表征着青年群体在疫情防控中的焦虑、在社交媒体时代的群体性孤独和在社会结构剧烈变迁中的无力感,是在人均“社恐”与互联网“社牛”的矛盾中寻求维持情绪平衡、疗愈精神内耗的尝试。“废话文学”等文艺形态使用了某种约定俗成的网络语言结构,能够唤起对话双方情感上的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在网络时代充当着“电子木鱼”的功能。有人认为“疫情文学”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是用诗意驱散现实的阴霾;
也有人把“废话文学”的鼻祖归为鲁迅先生,认为类似“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的表达,不正是一种废话文学?这些说法并非没有道理。[3]进入网络时代之后,经典鲁迅和网络鲁迅一直在网络文化中并存着,“鲁迅说”被视为“社会批判”的“元语言”。鲁迅先生被认为是网络文学的最早代表,他的《故事新编》被认为和网络文学有着极多相似和契合之处。参见李静:《“互联网鲁迅”:现代经典的后现代命运》,《现代中文学刊》2021年第5期,第84-85页。“发疯”并不意味着癫狂,“疫情文学”也不只是戏仿和玩梗,“废话”并非毫无意义,“膨胀”并不意味着必然贬值,它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嘴替”,是人们应对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和生存困境的一种文化症候和抵抗策略。
(三)数字伦理的建构:摆脱“煤气灯操纵”,建立有效连接
连接是互联网的内在法则,在网络文艺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中,社交媒体促使人们彼此的连接达到了最密切的程度。网民通过弹幕、本章(段)说、留言、发帖、点赞、催更、投票、创造同人文化等方式发表即时评论,和作者、网友沟通,共同创造着网络文艺文本。[1]参见胡疆锋、刘佳:《云中漫步还是退而却步——论社交媒体与文艺评论》,《中州学刊》2022年第4期,第144页。2022年12月底收官的阅文集团首届“网文填坑节”活动,就是一次网络文艺的理想连接。“填坑”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由来已久,指更新连载,或续写小说中未交待完整的情节。此次再更新的百部作品,均来源于起点用户的许愿榜单,《诡秘之主》《斗罗大陆》《盗墓笔记》《凡人修仙传》《回到明朝当王爷》《诛仙》等102部经典作品得以再更新,爱潜水的乌贼、蝴蝶蓝、南派三叔、唐家三少、萧鼎等成名网文作家,以及历史系之狼、裴不了、轻泉流响等“95后”新秀作家积极参与了这次活动,共更新了50万字,超7000万用户参与,阅读量破亿,番外人均阅读时长达77分钟,书粉们表示这是“网文最大规模爷青回”。阅文的这一内容玩法,将书粉的愿望表达与追更、经典IP的内容更续、作家的回应与创作完美整合在起点读书这一内容场景中,展现了经典网文IP的生命力和可持续价值。这是网络文艺的理想连接和创新典范。
不过网络文艺的生产和消费并非都是连接状态,社交媒体在赋权给网民的同时也带来了剥夺或阻碍,引发了反连接的矛盾现象,正如学者特克尔所说的:“我们坚信网络连接是接近彼此的方法,即使它也是同样有效地躲避和隐藏彼此的方法。”[2][美]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周逵、刘菁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00页。连接同时也可能是一种反连接。人们的网络足迹产生的“情感流量”成为了数据挖掘的基本资源,数据挖掘最终使得社交媒体的数据流形成“过滤泡”[3]“过滤泡”是美国学者伊莱•帕里泽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新一代的网络过滤器。这种过滤器通过观察——实际上是将人们在网上的种种印记加以收集和分析,推断人们的喜好,并预测人们的下一步行动和下一种欲望。过滤泡便是这些引擎为每个人打造的独特的信息世界,它改变了我们接触观念和信息的方式。[美]伊莱•帕里泽:《过滤泡:互联网对我们的隐秘操纵》,方师师、杨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8页。,让用户对算法既依赖又顺从,会误以为得到的信息和自己的选择或喜好是公正、客观、真实的而非人为建构的,“煤气灯操纵”现象就是网络时代值得警惕的反连接或“过滤泡”现象。
“煤气灯”(Gaslighting)是2022年著名的《韦氏词典》评选出的年度词汇,原指施虐者经常使用的令人发指的工具,后来专指操纵思想、严重误导、彻头彻尾的欺骗行为或严重误导别人的做法。“煤气灯操纵”的本质是双方共同打造的一种关系,因此又被称为“煤气灯探戈”,表现为情感虐待、情感操纵、PUA等等。[1]参见:《“Gaslighting(煤气灯)”当选韦氏词典年度词汇》,微信公众号“社会学吧”,2022年11月29日。“煤气灯操纵”在中国网络文艺的生产与消费中屡见不鲜。当社交媒体出现“锁定”“隔离”“退出”等反连接的情形时,文艺评论出现了“景观化”和“圈层化”的趋势,被流量和算法劫持,表达方式日益表演化、浮夸化,难以实现有效的对话;
圈层中的舒适区、同温层和过度连接使评论者产生了更为强烈的认同感和排他性,也加速了审美固化的形成[2]参见胡疆锋、刘佳:《云中漫步还是退而却步——论社交媒体与文艺评论》,《中州学刊》2022年第4期,第144页。,都有可能出现煤气灯操控的情形,从而使网民和文艺评论者丧失生命力、创造力和行动力。以2022年因遭到全网群嘲而备受关注的剧集《东八区的先生们》为例,自8月31日该剧在网络平台播出以后,9月2日便有影视区UP主“哇哇哇妹”推出了长达11分钟的吐槽视频。部分豆瓣网友们甚至一集都没有看过便给出一星评论,并表示“希望早日下架”。在铺天盖地的B站UP主吐槽“团建”中,带有大量对该剧主演的人身攻击,这种“群嘲”已形成了需要谴责和追究责任的网络暴力。当我们品尝可口、便捷的类似“3分钟说电影”视频[3]在这些视频里,影视作品中的男人都叫“小帅”,女人都叫“小美”,警察统一被称作“佛波勒”(FBL的拼音,为FBI的误写),坏人叫“丧彪”,路人叫“小卡拉米”,小帅和小美们式的评论几乎肢解了作品。参见黄瓜汽水:《注意看,“小帅和小美”正在肢解电影》,微信公众号“那個NG”,2022年11月15日。的“电子榨菜”时,一部电影的灵魂被粗暴地拆解成无差别的AI解说音色、固守相同套路的碎片化戏剧冲突。当我们在滤镜营造的理想生活诱导下大呼“上链接”“抄作业”时,我们已经不自觉地完成了用“去个性”实现的“伪个性”自我驯化。这种审美过程中主体性的消解也再次印证了我们很容易陷入“黑红也是红”的吊诡互联网逻辑,陷入赫克托•麦克唐纳在《后真相时代》中所说的怪圈:“思维模式是指我们关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一组信念、思想和意见。我们的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以及我们选择的行为。”[4][英]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第9页。种种充满矛盾的网络文艺传播宛如一个“煤气灯”,人的主体性在氤氲的灯影中飘浮、失落,也使得早期“豆瓣高分”的朴素而真实的审美逻辑荡然无存,看似自主的评价过程也不可避免地落入了流量逻辑,这是我们应该时刻警惕的。
行文至此,正值北方的隆冬,但大地已春潮涌动,万物日渐复苏。可以预料的是,2023年我们难免会遭遇春寒料峭甚至凄风苦雨,但“时间向前,我们向上”。我们期待着中国网络文艺可以奉献出更多有意义、有意思的作品,点点微光闪烁,汇成璀璨星河。[5]本文作者之一胡疆锋系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同时杨子迪、凌正、姜琦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网络文学文艺1942,文艺之春环球人物(2022年8期)2022-04-25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意林·全彩Color(2019年7期)2019-08-13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揭秘网络文学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信封上的小文艺童话世界(2018年14期)2018-05-29□文艺范非公有制企业党建(2017年12期)2017-12-19网络文学的诞生网络文学评论(2017年1期)2017-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