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发 黄筱玮
电视剧《底线》的热播,让人民群众进一步地了解到基层法院法官工作的日常。它用真实、生动的剧情,细腻、丰沛的人物刻画,以及妙趣横生的台词,为观众们塑造了新时代“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人民法官群像。《底线》不同于以往严肃说教的普法类影视作品,它用一宗宗看似平凡、普通的案件,鲜活地描绘了法院工作者在面对纠纷时为民立心、坚守底线的法治精神,以及法官在工作中坚守法理、兼顾情理的办案宗旨。
观众们在观看电视剧时不难发现,剧中男主角方远作为基层人民法院的法官,除了开庭审判案件之外,更多的时候是在诉前组织调解,争取让双方当事人在庭审外化解矛盾、解决纠纷。这样的纠纷解决方式难免受到质疑,剧中角色法官叶芯就曾质疑法院“和稀泥”式的纠纷解决方式有损法院权威性与庄严性,剧中的律师徐天更是声称调解机制会助长“谁闹谁有理”的不良社会风气,法院应当严格依法审理案件,查明事实并做出公正的判决。
事实上,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就成为了法治工作的重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电视剧贯彻落实党中央法治理念,借主人公方远的台词,将这一重要指示传播给观众,同时也解答了人民群众对于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疑惑。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方,能够让当事人更积极参与纠纷的解决,减轻当事人的诉讼负担,更能体现当事人的利益追求,从而更接近当事人追求的实体公正。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也能一定程度上的提高诉讼效益、节省司法资源。特别是立案登记制度实行以来,基层法院的案件量激增,承办法官办案压力增加,势必会影响案件审判效率以及审判质量。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强调诉源治理,使得司法资源能够更高效、合理的分配的同时,纠纷也能够得到更有效、根本的解决。
但无法否认的是,非诉讼纠纷调解机制在现实中仍存在不足,影视作品中也将这些担忧以及对法院工作者未来的期盼,以戏剧化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如何在坚持将“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同时,提升法律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提高纠纷解决的质量,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向社会积极宣传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加深社会大众对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的了解,提高社会认同度,也是人民群众对于非诉讼调节机制未来的期盼。
自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以来,无论是对人民群众还是法院工作者,都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果。电视剧《底线》中也借由一个个生动的案件及对法院工作严肃、活泼的刻画,向观众传达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法治工作中的优势。
1.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更有利于平和、有效的解决纠纷,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稳定。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对于调解、和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偏见在于,该类方式并不能绝对公平、公正、高效地给出纠纷解决的方案及决断,法院工作者在其中的协调与斡旋、当事人之间的让步与妥协,都是对事情真相、当事人诉求的忽视与敷衍。所谓“和稀泥”,就是公众由此对这类纠纷解决方式的刻板印象。
然而在现实中,究竟什么样的纠纷解决方式才是司法所追求的呢?电视剧《底线》的主人公方远在剧中有这样两句话:“调解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化解矛盾,保持平衡。”“法院,无论是调解还是判,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你们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结合这两句话,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无论是审判还是调解,法院解决纠纷的目的,就是保障群众利益、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有时一味地追求所谓“真相”与“公平”是不现实的。
《底线》中也运用了两个案例来向观众传达这一观点。其一是第33集的爱音教育培训案。本案中,因公司合伙人涉嫌挪用资金,培训机构一再拖延培训课程,家长于是诉至法院,要求培训学校退回学费。最终在法官周亦安的主持调解下,家长们愿意给予培训机构负责人筹集资金的时间,负责人也承诺在年内恢复教学,免除期间的教学费用,以作补偿。部分观众也许会质疑,本案案件事实并不复杂,因过错而承担违约责任理所应当,家长们的诉请理应得到支持,为何法官还要大费周章地组织调解?周亦安法官作为主人公法官的徒弟,也学习了师傅的做法,考虑到如果判决生效后,培训机构因给付违约金而无法经营、濒临破产、员工失业,原告方也未必能真正拿到赔偿,这反而激化了更多的社会矛盾,与法院定纷止争的初衷背道而驰。第十八集中涉及校园欺凌的案件也是如此。案件中涉及到未成年人在相处中可能产生的矛盾,方远通过调解的方式不仅促成了双方的和解,还督促了众家长引导、教育孩子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为未来孩子们的相处和发展提供帮助。由此可见,解决纠纷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判定对错、查清真相,还应当试图修复、维护人际关系,促进当事人之间互谅互让和友好合作,降低和弱化当事人之间的对抗性,给予人民群众正确、良善的指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纠纷解决方式才是司法所追求的,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不同于审判,它更能体现当事人的利益需求,通过纠纷双方的协商、包容、妥协,最终达到双方利益平衡的同时,也达到了情理与法理的平衡。符合各方利益需求的结果,又能缓和、修复原本紧张的人际关系,促进双方互谅互让,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2.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强调诉源治理,从根本上化解矛盾,节约司法资源,提升司法效率。
剧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从最高法院到基层法院学习的法官叶芯在听到方远提起基层法院每年的案件数量多达两万起后大为震惊,惊讶于民事纠纷数量之多的同时,也感叹于基层法官繁重的工作量。自2015年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之后,对人民法院应该受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立案登记制度施行以来,更多的纠纷被引入法治轨道得到及时解决,避免了涉诉信访频繁成为矛盾化解的出口,大大减轻了政府信访部门的压力。
但立案门槛的降低也导致了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激增,案多人少的情况使得许多法官不堪重负,一些新型案件、敏感案件的涌入也不断挑战着法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剧中主人公方远就曾调侃基层法院的工作是“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法院工作者长期的超负荷工作,难免出现诉讼程序不到位、瑕疵案件增多等问题,从而影响司法的质量、效率与公信力。因此,在司法资源与案件数量极不对等的情况下,加强配合,提高诉前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对部分案件实行诉源治理,从源头解决纠纷,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质效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剧中第23集的业主集体维权案,就体现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及诉源治理的重要性。本案中,房屋开发商存在过错,几名业主因此得到了数额不小的赔偿。其余业主听闻后,受到他人的恶意煽动,向法院提起集体诉讼向开发商索赔。这个案件虽然事实清楚、案情并不复杂,但涉及金额较大且参与人员关系庞杂,案件资料繁多,倘若进入诉讼程序,将耗费大量的诉讼时间成本与司法资源。主人公方远对于这类涉及多方利益、当事人因被恶意煽动提起的案件,决定采取调解的方式,进行诉源治理,让开发商提出优惠政策以换取业主的谅解,从源头化解了业主与开发商的矛盾,避免案件进入到审判程序从而占用过多的司法资源。“能调则调,繁简分流”,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能够有效地节约司法资源,让法官把主要精力用来审理疑难复杂、不适宜调解的案子,提升司法质量与司法效率。
3.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是情理与法理的有机统一,更能体现法律的尺度及法官的温度。
剧中主人公方远调侃法院立案庭就是法院“看大门”的。不同于人民心中法院肃穆、庄严的印象,剧中的人民法院人来人往,甚至是嘈杂喧闹,法官方远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更是要时常“端茶倒水”,耐心倾听民众的诉求。这样的场景恰恰体现了现实中,人民法官这贴近、深入群众生活,积极解决纠纷的一面。剧中台词:“法律有尺度,法官有温度。”更是道出了社会对于法官在解决纠纷时坚守法理、兼顾情理的期盼。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相较于一般的审判更注重情理和法理的统一。剧中就调解与庭审应当如何抉择展开了讨论。在职场性骚扰案件中,法官叶芯认为女员工应当强硬、坚决地通过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坚持通过庭审来判定对方的违法行为,维护自身权益。而另一名法官王秀芬则希望全力促成调解,她认为调解是对当事人最大的保护:“开庭会引来更多社会关注,吃瓜群众没有一个人在意具体事实,大家在意的都是‘性骚扰’,这三个字会伴随李芳凝一生。”虽然此案最终走向了庭审,但电视剧借王秀芬法官的话语表达出法官对于人民群众心灵与情感的共情和关照,不仅关注案件判决的法律效果,还考虑可能给当事人带来的社会影响。上文提到的校园欺凌案亦是如此,对于涉案的未成年人来说,庭审远不如调解更有“温度”。调解区别于庭审,在化解未成年人间冲突、修复人际关系的同时,法官结合法理与情理教导他们如何辨明是非、与人为善,是对他们今后成长、发展更有裨益的。
在剧中,方远师徒共承办案件23起,仅有7起案件通过判决结案。他们坚持着“能调则调”的原则,通过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让多数案件都得到了更妥善、更能满足当事人利益需求的处理。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一定程度上更能符合当事人的意愿,使得纠纷得到更加平和、高质量的处理结果,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同时也节省了司法资源,让法院的工作更有“人情味”“烟火气”,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无论如何,制度的改革总是有利有弊,剧中针对调解与庭审的争论,以及人民群众对于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争议,也映射出现实中该机制实行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境,在未来的法治工作中,这些仍是所有法院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1.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社会接受度、认可度普遍较低。
剧中的不少场景均体现出人民群众对于调解等纠纷解决方式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和稀泥”“谁闹谁有理”,成为大多数群众拒绝通过该类方式解决纠纷的理由。事实上,由于立法尚未完善、相关普法宣传相对较少,人民群众并未意识到法官及其他法院工作者的专业性,对于该类纠纷解决方式中纠纷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及效力也并不了解。电视剧借由剧中人物的台词指出了这个问题,也同样以法官角色的口吻向观众解释了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性质与优势,而在未来仍需要更多的普法宣传,以消除偏见、提高人民群众对该纠纷解决方式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2.法官及其他法院工作者应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维护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专业性。
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法官周亦安借“封建迷信”让想要赖账的被告与债权人原告完成了调解,但却被同事叶芯质疑这样的解决方式是否妥当。无法否认的是,周亦安的做法为举证不能的原告维护了权益,且调解的结果双方均已接受,这似乎是比原告败诉更能彰显司法的公正。但这样的做法无疑充满争议,电视剧借叶芯之口道出了观众对此类纠纷解决方式的担忧:这样的调解是否有损法院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是否影响纠纷解决结果的专业性和效力?是否有损人民群众对法官的信任?
因此在现实中,法官在主持调解、和解等纠纷解决方式的同时,也应当时刻保持自身专业性,提高法律专业素养,维护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人民群众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3.在寻求法理与情理的平衡点的同时,注重维持法律的严肃性。
职场性骚扰案作为为数不多的判决结案的案件,深刻体现了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虽更具人性的温情,但执法人员仍应注重法律的严肃性。对于这个案件,虽然调解能更大程度地给予当事人保护,将产生的社会影响最小化,更平和地解决纠纷。但伴随着案件走向庭审,法官在宣判后也抛出的问题,即为何女性的权益受到侵害后,还要因合法维护自身权益而受到二次伤害?以及法官如何用判决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剧中法官的话语振聋发聩,这些伴随着案件判决而暴露出的问题也引发了社会的思考。
诉讼程序能够带来更广泛、良性的社会效益,让人民群众脱离案件本身,体会和思考其中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从而达到更好的普法效果,也对社会起到了警示作用。这是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法官在衡量法理与情理时也应当把握好尺度,让人民群众体会法律的温度的同时维持法律的严肃性。
《底线》作为一部以当代中国法治事业为主线、深度探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所带来的社会效应的正剧,却拍得引人入胜、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更重要的是,电视剧将新的法治理念融于戏剧,由剧中人物视角将观众带入到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基层法院场景中。剧中对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刻画与宣传也让人民群对于该机制的性质和优势有所了解,提高了该类纠纷解决机制的社会认同度和接受度,也为完善该机制在未来法治工作中的施行作出了贡献。
猜你喜欢底线纠纷法官坚决守住廉洁底线党员生活·下(2022年2期)2022-04-23误帮倒忙引纠纷好孩子画报(2021年3期)2021-04-02大象法官分银币数学小灵通(1-2年级)(2020年11期)2020-12-28法官如此裁判民主与法制(2020年19期)2020-08-24法官如此裁判民主与法制(2020年16期)2020-08-24真相与底线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15期)2020-05-11猴子当法官小学生(看图说画)(2019年12期)2019-12-21用“情”化解离婚纠纷人民调解(2019年1期)2019-03-15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纠纷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8年9期)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