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敏/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近年来,协同育人理念备受教育部门重视,这一理念为产教融合提供方向,使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顺利对接,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立足当前校企合作的常见阻力,提出促进产教融合的合理化建议,使协同育人目标又好又快完成。人才培养模式革新视域下,深层次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径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指的是,院校在高质量人才培养阶段开展的产业与教育深入合作的新型办学模式。围绕学校专业细分情况,创立专业产业,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产教融合阶段,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以此拓宽融合广度、加深融合深度,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在此期间,教师会主动提高业务水平,争取在产教结合中发挥正向引导作用,使产教融合成效全面显现。
(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概念从字面理解为,学校与企业协同协作,共同肩负育人职责。无论是推动学校发展,还是促进企业进步,校企合作的能够达到双赢目的。对于学校来说,能够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有方向地培养人才,即向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又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最终提高人才实效性。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校企合作刻不容缓,这既能提高国民素质,又能为教育行业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前校企合作模式动态创新,对于合作双方而言,应加强沟通与交流,根据实际情况共建适合的合作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才供应需求。
(一)满足人才需求
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阵地优势,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行业发展阶段的用人需求。产教融合期间,学校与企业联系,动态掌握用人需求的变化情况,据此调整育人战略,并向其推荐优秀学生,以此降低企业招聘及培训成本,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率。校企合作时,学校为其提供培训阵地,使企业工作实践与学校理论教学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增加员工的含金量,确保企业人力资源高效开发、合理配置,为企业日后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二)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根据社会行业用人需求,适当调整专业结构,并科学设置专业课程、课时,为学生理论知识获取做足准备工作,同时,这也是优化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校企结合时,行业企业以监督者的身份考察教育质量,根据当前企业工作内容的改变,以及工作模式的调整,对教育教学实践提出改进的建议,以此打造高效的理论课堂,加快学校建设步伐。即便学校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仍可以向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请教,以此攻破教育教学瓶颈,拓展教育机遇。
(三)促进学生发展
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内化理论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又能在实践中检验知识,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当学生意识到产教融合带来的好处,会主动争取实践机会,并调动求知欲,尽享知识学习与运用带来的良好体验。当学生毕业后,学生能够在就业、创业方面出色表现,相对而言,就业创业成功率较高。校企合作后,学生能够正确认知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间的关系,同时,学生养成纪律遵守、团结协作、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在工作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为企业综合效益提高贡献绵薄之力。
(一)制度及政策有待完善
虽然协同育人理念得到院校、企业,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协同育人成效得不到提高,那么院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这对企业发展、院校建设将起到阻碍作用。当前,用于指导产教融合的制度不够细化,并且相关政策的导向作用片面发挥,导致校企合作行为缺乏规范性,最终会因合作深度、广度不足而影响协同育人质量。具体来说,产教融合环节极易因专项资金不足而短暂合作,这既会打击参与者的积极性,又会错失人才培养的最佳机会。再加上,现有政策在合作职责划分、权利配置等方面的引导不够具体,并且利益划分环节存在分歧,致使产教融合环节遇到重重阻力。
(二)融合力度不够强劲
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双方共同参与,如果有一方缺少积极性,那么合作效率和质量会大打折扣,并且产教融合优势得不到全面发挥。现下,部分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流于形式,为应付上级检查被动参与合作育人,这既会浪费资源,又不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就业认知,当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生会因专业知识不足、实践能力不强而连连遇挫,并且企业会因人才供应不及时而低速发展。实际上,是因为融合发展广度不足、深度不够而陷入困境,长此以往,对院校和企业均会带来负面影响。分析深层次原因可知,合作双方急于求成,未结合学生需求,以及当前人才供需现状,盲目制定校企合作方案,会因方向偏颇而浪费资源、增加成本,当校企精力被消耗殆尽,那么融合发展也会宣告失败,难以实现校企共赢。
(三)产学研能力相对较弱
我国教育领域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实践经验较少,即便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仍存在些许阻力,难以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人才供需平衡化。协同育人过程中,还会出现独立教学、独立运作这一局面,导致产业发展、院校教学、科学研究三方面脱节。院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教学比重过大、理论与实践配比不够科学、科研工作缺乏创新等问题,难以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对于学生来说,仅被动接受理论知识,且理论与实践结合经验少之又少。现今,院校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整体科研能力较弱,致使产学研道路越走越窄。久而久之,产教融合经验得不到丰富,日后校企合作实践将举步维艰。
新时代下,产教融合活动势在必行,为突破融合实践中的阻力,顺利完成校企合作目标,定要针对性制定问题解决对策。这既能丰富合作办学经验,又能为社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然而校企合作育人不能一蹴而就,这需要多方力量支持,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深化教育改革,大大提高融合育人成效。
(一)完善制度及政策
规范产教融合行为的过程中,应适时制定具有指导价值的制度及政策,使融合实践得到方向指导,同时,这也是解决合作问题的有效依据。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相关部门对其大力支持,从优惠政策颁布、参与制度制度等环节入手,为校企合作提供强有力的后盾。由于协同育人需要专项资金支持,所以相关部门为其成立专项资金,相关部门进行财政倾斜的同时,鼓励社会企业提供资金帮扶,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所需资金,长效推动协同育人模式,取得院校教育和企业发展良性循环状态。当资金充足供应,实训基地场地得以扩建,并且信息化教学设备及时换新,能让学生加深对实训印象,且实训效率显著提高。对于教师而言,能够再次提升自身专业教学水平,对产教融合充满期待,在校企合作环节信息满满。不仅如此,相关部门在税收方面给予企业减免政策,积极调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愿度,同时,规范其经济行为,为产教融合提供有力条件。
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政府动态观察院校育人现状、企业用人需求情况,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革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政府对上述制度执行情况动态评估,据此掌握产教融合成效,为后续校企合作提出可行性建议,取得人才高质量培养效果。必要情况下,利用第三方评价机构予以评估,大大提高产教融合有效性。政策法规制定时,参照当地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在不违规法律规定的前提下,细化院校、企业权责,引导合作育人活动常态推进。需注意的是,所制定政策法规与产教融合需求妥善对接,并且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实现校企深入合作、社会持续发展。
(二)加大融合力度
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共育方面达成共识,意味着双方有了共同目标,然而能否为目标实现付出努力,这与利益分配、责任共担等因素有直接联系。立足实际需求,遵循“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这一原则,当双方对利益分配无异议,那么日后合作将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实现院校教育质量提升、产业升级。具体来说,院校尽所能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科研成果,以及优秀的人才,反之,企业能够在技术层面予以指导,同时,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内化理论知识。双方互利互惠,将校企合作目标顺利完成。基于地方产业升级这一现实条件,围绕产业发展阶段的人才需求,院校开设对口专业,为产教融合提供实践机会。取得人才培养的良好效果。新专业开设后,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同时,办学质量显著提升,这能为产业转型、科学研究提供服务。除此之外,院校与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强化一致性目标,共建合作机制,打造双赢局面,确保校企合作机制长效实施。
(三)强化产学研能力
院校自身具有育人功能,由于院校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机构,所以院校需肩负起社会服务的重任,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产教融合阶段,院校应积极配合,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知己知彼,推动校企合作机制稳态运行,确保产教深度融合。
首先,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内部已有的项目进行教学内容选择,并参照企业的发展规范和标准调整教学评价机制。同时,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设置特需专业、特色专业,以及通用专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适合性企业项目,取得优异成绩后,学生会获得相应的证书奖励,学生毕业后,能够得到一定的技术认可,因此,这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敲门砖。除此之外,校企协同构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组,并共同研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内容。
其次,协同完善课程体系。院校注重培养产业转型与发展阶段所需要的优质人才,校企联合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人才全面培养、人才特色培养这一目标,可以从课程体系入手,通过联合建设课程体系,确保所培养人才及时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在这一过程中,院校可以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课程设置,还可以参照企业的技术规范进行课程创新。同时,企业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达成共识,以签订协议的方式细分双方责任,基于此,联合制定课程体系,以此提高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再次,协同建立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建立实践基地,即选择适当实训基地对学生人才进行专业化训练,实训基地既可以在校园内,也可以在校园外。学生根据实践需求以及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情况,选择适合的实训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此外,学生毕业前期能够利用假期时间到联合基地见习,以此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对未来就业、创业充满期待。实训基地管理时,将企业管理方法用于其中,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对规则、制度有一定认知,当学生真正走到工作岗位,会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管理模式。
最后,携手共建师资队伍。具体来说,利用实训基地或网络平台搭建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沟通平台,为了让教师肩负起教育教学承担者、校企结合执行者,赋予教师“双师型”角色,并打造高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这一过程中,院校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学习,使其以兼职形式丰富实践经验,从中了解企业文化、提高自身研发水平。同时,从合作企业引进技术骨干,使其做合格的培训教师,并加入到学校教师队伍。校企师资合作,能够借助合作力量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并进一步丰富企业工作内容,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校企师资共同分析并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日后校企合作中,广泛开展科研项目、技术开发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活动,实现科研促发展。
综上所述,复合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十分必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既要完善制度及政策、加大融合力度,又要强化产学研能力,取得产业转型、教育改革深化的良好效果,最终为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产教校企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22年2期)2022-04-21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经济研究导刊(2022年9期)2022-04-19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15期)2021-04-13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9期)2021-04-13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14期)2021-04-13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知识文库(2019年18期)2019-10-20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