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制度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数据方向)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时间:2023-08-17 12:3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針对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当前高职院校推行“1+X”证书培育计算机专业人才制度,本文结合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数据方向)的人才培养现状,探究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数据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构思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1+X;
人才培养;
协同育人;
大数据

1 “1+X”证书制度的发展现状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2019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正式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我国教学领域指出了人才培养的新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思想以及培养策略也要随之改革,顺应趋势[1]。

职业院校以“1+X”证书制度为抓手,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材、教法的改革。大批的教师通过参加师资培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增长了实践技能。学生在此证书制度的背景下,通过努力学习获取证书的同时,不断提升了自身的技能;
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为将来能够获取与职业岗位能力对口的就业岗位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离不开“1+X”。

2 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大数据浪潮席卷全球,同时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不断融合,全球各国开始大力发展大数据行业,目前大数据已经逐步成为信息技术行业中热度最高的领域之一,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我国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推动大数据和数字经济相关战略部署、发展大数据产业。在“十四五”确立了数字中国的发展目标,2021年以来,产业的数字化进行得如火如荼,《“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

根据中国大数据网发布的《中国大数据产业白皮书(2021年)》显示,2021年江苏省大数据企业共1584家,主要分布在南京市、苏州市和无锡市。我校地处于江苏省无锡市,扎根地方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共识。

3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3.1 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的策略制定,需要基于社会各个领域的人才需求,根据市场广泛调研,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大数据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数据方向)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除了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对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商、零售、银行、金融、政府机关及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相关职业岗位能力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养,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原则。全方位的考虑,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一定的创业能力和支撑终身发展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具备良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基于目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需要掌握能够从事大数据系统运维、大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与运营、数据可视化应用开发、Java开发工程师、Web前端开发等岗位工作的相关技能,这样在面向社会就业时才能游刃有余。

3.2 专业课程以及要求

专业群平台课程共5门,合计13学分。主要课程有:程序语言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和新一代信息技术。

专业模块课程共9门,合计30.5学分。主要课程有:JAVA高级开发技术、Hadoop大数据基础、Linux操作系统基础、Web前端开发基础、Spark编程、高级数据库技术、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大数据网络爬虫技术、Java Web应用开发技术。

学生在规定学习年限内获得最低毕业总学分148.5学分,其中必修课128.5学分,选修课20学分,并取得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准予毕业。

4 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产教融合进展缓慢

产教融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高校旨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接企业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目前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尚未形成,校企共建执行不到位,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关联性不强,“重理论、轻实践”问题仍普遍存在。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学生就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也增加了对毕业生二次培养的成本。同时高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与企业之间缺乏整体规划,相关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以及相关管理制度也缺乏完善性保障机制。这些都造成了双方对实践教学的参与热情不高,对接性较差[2]。

4.2 学生专业认知度低

大多数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是迷茫和无知的,对自我、专业以及职业的认知都比较片面,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淡薄,选择的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学习热情度不高,造成专业学习困难。

大学的学习模式与以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部分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适应这样的变化。当前我国的高校学生群体无论对待学习或者是对待工作,惰性都更强,具备专业知识钻研意识与进取精神的学生相对较少[3],虽然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但如何更好地去实践、如何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等,大多是一无所知的,这就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4.3 就业对口率低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关联度普遍较低,专业与工作不匹配的现象十分普遍。早在2018年,国内就统计过应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情况,结果发现对口率仅为48.61%,还有22.64%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跟自己所学几乎不相关。

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也是如此,在毕业后大多从事了专业不相关的岗位,这导致了专业价值无法体现,对专业相关企业不了解,也导致一些专业技术较强的学生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失去了选择的机会。这一问题的存在,显然阻碍了专业发展,不符合当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解决也成为亟待思索的课题。

5 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5.1 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

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并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撑与方向指引。

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于课程标准,实现于课堂教学。为了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数据方向)与专业思政课教师进行对接,对专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等课程文件进行了思政教育元素的深度挖掘。

5.2 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文化素养、教育教学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否则将会严重影响专业建设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了培养的学生能够符合社会需求,对接相关企业的岗位要求,需要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师资培训,提升自身的技能。对标专业建设的目标,有组织地让教师“走出去”学习新的技术知识、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只有学习才能够增强自身的能力,优化师资的整体素质,从而更好地教育教学。

另外由于大多数老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不定期组织专业教师亲自前往企业参观学习或者短期参与企业的项目培训等活动是必要的,切身体会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方向)领域产业的前沿方向,学习企业实际应用技术和管理方法,真实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实际工作需求,切实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5.3 提升学生竞争力

人才培养的核心对象是学生,社会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也越来越严峻,提升学生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通过自身努力,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过程应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自发行为,教师通过启迪和引导去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坚持学。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创新发展。

其次,加強实践学习,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学习;
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真实实践项目,邀请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实训教学,学生可以跟随一起进行技能学习,有效地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其职业素养,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再次,积极参与技能竞赛,提升核心竞争力。职业技能竞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技能竞赛的项目也已经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实践中,提升职业技能。

最后,积极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背景下,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模拟训练到素养考核等方面,学生在考证过程中,除了可以加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也能够强化自身的岗位专业素养,了解相应岗位的职业需求,产生专业认同感,树立专业自信,掌握岗位工作的要点,成为一名专业能手。

5.4 加强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相关调查,单纯依靠校内实践,培养出的人才并不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寻求校企合作迫在眉睫,这对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毕业生就业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学校应当立足地方经济,“十四五”时期当地政府提出了许多发展政策,要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校企双方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可以共建产业学院工作室,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管理,做出统筹、决策。利用校企双方各自优势,结合企业行业最新标准和技术协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岗课赛证相互融通的协同育人模式。校企双方建立交流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推动学校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和企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能培训等方面平台,多措并举与企业开展合作。搭建学校与企业人才的交流学习平台,促进校企人才之间的双向流动。在校企合作期间,学校选派优秀年轻教师赴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实际参与企业的工作项目,真正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选派技术人员或工程师到学校开展讲座或进行授课,参与学校专业教材的编写、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整合和优化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以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一体化”服务平台,为学校的科技成果研究与转化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校外技能实训平台,学校借助企业平台提供的空间和设备,校企共建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达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不仅可以降低学校的成本投入,同时企业可以引进学校的科研成果和研究人才,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达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

结语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4]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根基。在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数据方向)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加强产教融合,提升专业技能、锻炼实践能力、塑造职业理念、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目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数据方向)人才培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课程思政进程缓慢,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也影响了专业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更加合理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使学生能够更加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韦红.1+X证书模式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发展模式探索——以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电脑与电信,2020(12):79.

[2]蔺世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新疆: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2021.

[3]张孝义.思考1+X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J].科学咨询,2022(04):2123.

[4]李佩佩,王红艳.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革新探究——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超星,2022(12):2.

课题来源:2022年无锡市科协软科学研究课题——“1+X”证书制度视角下大数据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研究(KX22C098);
2022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教师培养项目;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X”证书制度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21JSJG445)

作者简介:潘婷婷(1984— ),女,江苏东台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图像处理、软件开发。

猜你喜欢校企育人思政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校企合作五反思汽车维修与保养(2014年7期)2014-04-18

推荐访问:育人 协同 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