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治理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3-08-18 09: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宁泽逵 杨书贤 孙 玥

(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有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之一,涵盖多元化的治理主体、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宽领域的治理内容、现代化治理目标等诸多方面。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乡村振兴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由路径,治理有效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维度和综合体现[1],“要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2]。

学者们对有效治理有多种界定。有学者提出有效治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3];
治理有效就是通过形成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一核多元”的良性互动,以较低的治理成本实现乡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最终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4];
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的过程就是不断使村民生活更富裕的过程[5]。基于上述界定,本文认为,乡村有效治理是在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过程中,各治理主体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共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坚持以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再加上以“智治”作为支撑,最终实现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有效治理既是乡村治理的基本目标[6]53,也是乡村治理的最优方式方法,能够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进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乡村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6]52。一方面,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全部内容之中[7],而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农村最为突出①,因而需要通过有效治理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使乡村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意味着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求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得到全方位发展,这就需要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来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而乡村振兴的实现恰恰需要有效治理来推动。因此,研究有效治理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机理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有效治理可以形成“一核多元”的协同共治格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社会自身结构发生变革,农民的诉求也不尽相同,单一主体的乡村治理模式难以适应乡村的发展趋势,不利于激发乡村的发展活力,不利于我国乡村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健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体系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8]。有效治理就是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以基层党组织、村委会、社会组织、村民等为治理主体,形成“一核多元”协同共治的乡村治理格局。通过有效治理,可以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来协调各方面工作,促进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通过有效治理,还能实现治理主体的功能互补,使各治理主体根据不同的治理问题和治理重点在各自的领域发挥治理优势,达到相对最优的治理效能。也就是说,各治理主体要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实现各自治理优势和功能的互补,产生1+1>2 的协同效应,最终共同促进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重要基础。

(二) 有效治理可以充分发挥乡村治理体系的作用

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促进了乡村社会的良性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乡村治理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有的自治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城乡数字鸿沟亟待弥合等,因此,有必要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础上引入“政治”和“智治”,建构“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并发挥“政治”的引领作用和“智治”的支撑作用,以破解乡村治理碎片化问题,促进多元主体更进一步的协同合作,实现乡村的整体性治理[9]130。

在“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政治”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用,调动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意愿和积极性;
二是依托基层党组织为乡村治理设置秩序底线,实现党建领导合法性和乡村法治有效性的统一[9]132;
三是基层党组织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的价值导向,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智治”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为将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虚拟平台嵌入乡村治理,用数字技术赋能“自治、法治、德治”,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的进一步融合互动,健全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效能。通过建立村务服务平台(如村务微信群)实现各类事项“线上办理”“线上参与”,让在外务工村民通过村务服务平台了解村内的变化、家乡的政策以及“村务公开”事项,提高村民自治的效能;
加强乡村智慧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乡村“法治”提供技术保障,深化平安乡村建设;
借助数字平台的话语表达和媒介动员方式实现 “熟人社会”的回归,强化村民的身份认同感,同时解决乡村意识形态教育中村民的不在场问题[10]。

(三) 有效治理可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与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农村地区存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精神文化生活不丰富、民生保障存在短板、人居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甚至个别村庄还存在基层组织涣散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有效治理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的统筹性和针对性,实现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乡村治理要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通过有效治理形成政府、社会、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治理体系的作用。基层党组织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加强基层党组织党建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并进一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最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治理主体还要高质量地推进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治理,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融合农村产业发展、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举措缓解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各子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联动效应[11],有效治理能够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生活富裕程度、乡村生态宜居水平、乡风文明程度,巩固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

乡村社会的治理内容及对象包括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本文从这五个方面来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治理现状。

(一) 农村政治方面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乡村治理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这决定了高质量推进乡村治理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因此本文在此主要对农村党组织建设中村党组织情况和党员队伍情况进行阐述。

第一,农村党组织的覆盖面总体保持稳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2013 年99.97%的建制村已建立党组织,2014 年99.99% 的建制村已建立党组织,2015—2017 年超过99% 的建制村已建立党组织,2018—2019 年超过99%的行政村已建立党组织,截至2021 年底,超过99.9%的行政村已建立党组织。

第二,党员队伍中农牧渔民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3 年、2014 年和2015 年农牧渔民党员数量分别为2570.3 万名、2593.7 万名、2602.5 万名;
2016 年,各地各部门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总要求,在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前提下,继续控制党员数量增长速度,农牧渔民党员数量达到2596 万名;
2017—2019 年农牧渔民党员数量分别为 2549.9 万名、2544.3 万名、2556.1 万名;
截至 2021 年 12 月31 日,农牧渔民党员数量为2592.3 万名②。

(二) 农村经济方面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新型集体经济。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2018 年、2021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各项统计数据显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势头较好。

第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明显。2016 年以来,以股份合作制改革和经营性资产确权到户为主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初步解决了一些地方在集体产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集体经营性资产归属不明、经营收益不清、分配不公开、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缺乏保障等,促进了新型集体经济发展。2019 年,全国村集体总收益达到2020.5 亿元,集体收益达到5 万元以上的村超过42.3%[12]。但是,集体经济总体上仍处于规模相对较小、实力相对较弱、区域差别大的状态,全国村集体成员人均分红94 元,只相当于当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6%[12]。

第二,农业专业合作社数量呈上升趋势。截至2017 年,实有入社农户超过1 亿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6.8%,参加合作社农户的收入普遍比非成员农户高出20%以上③。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数据可知,截至2019 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为193.5273 万,比2018 年增长2.29%;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与2018 年相比为负增长,但是普通农户数、企业成员数以及其他团体成员数比2018 年分别增长9.78%、1.78%、144.77%④。

(三) 农村民生保障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就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持续向农村、边远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不断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本文主要通过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供给数量来反映这方面状况。

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明显提高。首先,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动力电、通4G 网,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84%⑤。其次,全国2895 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90%以上实现远程医疗覆盖⑥。各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21 年底,全国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3 万个、乡镇卫生院3.5 万个、村卫生室59.9 万个,实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⑦。第三,全国所有行政村都拥有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⑧,农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地区基本实现饮水安全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四) 农村文化方面

党和国家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放在重要的位置。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本文通过农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乡镇文化站覆盖率以及“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村的增加数量来反映乡村治理领域中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加。本文选取2016—2019 年的数据进行比较。

2016 年至2019 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均在10%以上,分别约为11.20%、10.69%、10.74%、11.12%⑨。乡镇文化站覆盖率高。2016—2020 年,每个乡镇都建有文化站,即使乡镇行政区划数量有所增加,覆盖率依然达到100%⑩。

2020 年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共有21 个村,2021 年第二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共有25 个村,2022 年第三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共有38 个村(具体名单见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这些优秀典型村的乡风文明建设主要集中在移风易俗、遏制陈规陋习等领域,对全国各地区乡村培育文明乡风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 农村生态环境方面

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2018 年以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就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清洁行动等进行专项部署,经过上下联动、共同努力[1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果。

针对一些村庄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各地根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组织开展了以“三清一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据统计,截至2018 年底,农村卫生厕所改厕率超过50%,其中60%以上改为无害化卫生厕所,全国80%以上的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近30%的农户生活污水得到处理⑪,污水乱排乱放的现象明显减少。截至2020 年底,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7%,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7%⑫,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5.5%,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⑬,村庄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

有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对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结合我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目标来看,有效治理促进乡村振兴进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 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治理基础需强化

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必须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如果没有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民农村发展的领导核心及后盾,那么乡村振兴、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就会缺乏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目前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别乡村基层党组织存在党内组织活动数量偏少、质量不高、形式老旧等问题,成员之间关系松散[14];
二是个别乡村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的工作方式方法,影响了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15];
三是个别村“两委”缺乏大局意识,存在相互掣肘的现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低不但会阻碍基层治理水平的提高,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还会使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作用虚化,不利于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因此,要提升乡村基层党组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为乡村振兴奠定治理基础,就必须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质量。

(二) 部分村庄新型集体经济薄弱,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需要巩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巩固农民富裕基础,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保障和重要途径。当前,部分村庄存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村庄新型集体经济长期发展战略不完善;
二是部分村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涉农管理型、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16];
三是部分村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主体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如果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薄弱,不仅无法有效地整合农业生产要素、降低农业生产服务成本,还会对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造成影响。因此,要想降低个体经营农业的风险,提高集体及农民个体的经济收入,弥补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就必须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巩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三) 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高,整治难题需要破解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17]。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可以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有助于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尽管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但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现象[18]。一是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的硬件设施覆盖率有待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无害化改造的普及率不高;
二是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格局尚不完善,专业管理人才匮乏;
三是我国地区差异大,干旱、寒冷地区卫生厕所适用的技术和产品与其他地区不同,相关技术开发、产品研发及推广还有待加强。如果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低,就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就会降低农村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数,阻碍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减少农民的收入来源,因此必须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四) 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公共服务供给需要优化

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民生保障,是乡村振兴总体任务的强大支撑,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抓手[19]。如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那么公共服务在乡村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兜底和赋能作用都无法体现。

尽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其供给与农村居民需求仍然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平衡;
二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农民的需求存在偏差,降低了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度[20];
三是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数字化技术应用不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现代化水平较低。如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短板,就不能充分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降低其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步伐。因此,为了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加快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进程,必须补齐农村民生保障的短板。

(五)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有待进一步丰富,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加强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动力,还为其指明发展方向[21]。如果乡风文明建设得不到高度重视,那么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将不足,乡村振兴也难以实现。

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乡风文明建设依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乡风文明建设财政资金投入不足,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存在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乡村文化设施老旧、缺乏活动器材,文化活动室等面积小、功能不全[22]。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一些建有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的乡村文化活动开展得少且形式单一,基础设施形同虚设;
有些地区只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重视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和使用,有的设施被废弃甚至被挪用。三是有的村庄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没有完全消除,对农民的身心、乡村风气等有不良影响。如果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得不到加强,就无法很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营造积极向上的外部环境、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不能充分满足农村居民精神层面的追求,最终会影响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结合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的现状,以及在乡村治理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本文提出如下优化路径。

(一)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建统领的核心作用

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力是乡村治理效能得以提升的关键[23],决定着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弱化,那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将举步维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建统领的核心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以数字党建实现党组织活动方式智慧化、党员管理数字化。信息技术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可以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和党建质量,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助推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互联网+党建活动”的方式开展线上学习和培训等,实现党建活动方式智能化;
通过“数字党建+党员管理”的方式精准掌握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分布情况等动态数据,实现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流动党员管理、发展党员管理的高效化和便利化,最终实现党员信息管理数字化。

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在于造就一支数量充足又质量优良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24],因此,应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明确带头人“德才兼备”的选任标准,带头人不仅要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养好,而且要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带富能力、责任意识强;
改善带头人队伍结构,将本村的经济能人和退伍军人中的优秀党员作为本村带头人的培养对象;
对人才缺乏的村庄而言,需调派“驻村书记”“大学生村官”等作为本村带头人。

三是“村两委”严格履行应尽职责。村党支部严格履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的职责,村委会严格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职责,明确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村委会的被领导地位[25],并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处理好“两委”关系。另外,党支部除履行《条例》规定的职责外还需着重提升宏观把控能力,支持村委会依法自主管理村中事务;
村委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章程履行职责,开展各项工作,接受基层党组织监督。

(二) 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巩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基础

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发展机制、专业人才和参与主体的有效支撑。要准确定位发展战略,依靠专业人才的专业指导,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共同促进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在发展战略方面,首先要采取差异化战略提高集体经济竞争优势。要实现产品、生产方法、市场、资源、产业组织的差异化,重点是突出绿色生态优势,培育知识产权、品牌优势、数字化和产业组织模式的差异化。

在专业人才方面,推动管理型、技能型和专业型人才下乡。畅通人才下乡渠道,健全人才保障机制,通过政策、资金、制度等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到农村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整合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共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力促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方面,首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党和国家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宣传到户,消解农民的疑虑;
其次因地制宜地选取新型集体经济强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村举办观摩会、学习交流会,增加农民对新型集体经济的认可度,激发和培养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 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2021 年和2022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农民农村发展乃至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根据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短板以及人居环境整治的制约因素,本文从以下两方面提出建议。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深入推进不同地区卫生厕所适用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干旱、寒冷地区农村户用厕所改造,避免“一刀切”式的农村改厕,以免既浪费资源,又不能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二是分地区、分地形、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活污水、黑臭水体处理设施设备建设,实现污水处理设备建设全覆盖和应用最大化。三是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利用,建设一批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⑭,实现资源再利用。

第二,整治机制方面。建立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长效治理机制,健全政府、市场、社会、农民协同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的多元治理模式。政府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制定更优惠的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企业积极主动地投入资金、派遣专业管护人才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设备和管网的维护管理。农民是乡村治理主体之一,有效治理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要确保农民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得到落实,激发农民参与积极性,并将农民参与情况作为基层干部考核的一项内容,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四)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2021 年8 月17 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把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同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本文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对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历史欠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地区,要确保财政资金投入。加大公共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公共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从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优质化和高效率。

二是实现公共服务供需平衡,提高农民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度。引导激励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按需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例如,近年来大量青壮农民外出务工,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亟需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以及就业公共服务方面的供给力度;
针对弱、病、残等群体,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亟待加强社会保险、残疾人服务、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力度。

三是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持续推进乡村网络宽带建设工程,提高4G 网络、光纤网、无线网络的覆盖率,实现重点公共场所、人流量较大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和网络服务延伸至户,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智能终端和便民服务终端等硬件设施建设,构建在线和远程服务平台,促进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26]。

(五)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全面振兴,乡风文明建设都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同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来看,乡风文明建设也体现在国家整体战略部署中。根据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难点,本文建议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基层党委和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健全文化阵地的重要性和意义:(1)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2)依托农民夜校、乡村振兴讲习所等阵地能够提高农民的科学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进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基层党委和政府应当充分利用乡风文明建设专项财政资金,增加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地建设、巩固乡村文化广场、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乡村振兴讲习所、农民夜校等文化阵地。

二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提高文化设施使用率。基层党组织要作为“牵头人”,调动农民、新乡贤、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等群体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定期开展常规文化娱乐活动,使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实现常态化、规范化。例如,通过农民夜校、乡村振兴讲习所等阵地定期开展农业及养殖业知识讲座、农业技术指导等专项活动;
组织农民观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露天电影,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借助春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针对不同年龄的群体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以提升农民的身体素质,加强农民的认同感和组织凝聚力。

三是因地制宜地开展新时代移风易俗行动。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引导与规劝作用,将禁止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收取高价彩礼等不良风气纳入村规民约中,还要重点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规劝作用[27];
充分发挥农民夜校、乡村振兴讲习所的作用,不断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以积分制的方式对农民参与婚俗、殡葬习俗改革的行为进行评价,有效推动农村的移风易俗行动[28]。

注释:

①资料来源:参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https://www.ruralchina.cn/zgxcyjpt/xszc/lsyg/zyyhwjhg/471213.shtml。

②数据来源: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https://news.12371.cn/dzybmbdj/zzb/dntjgb/。

③资料来源:参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提纲》,http://www.rcre.agri.cn/njdt/nmhzjj/201904/t20190418_7685972.htm。

④数据来源:http://zdscxx.moa.gov.cn:8080/nyb/pc/ind。

⑤资料来源:参见《迈向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五年综述》,http://nrra.gov.cn/art/2022/10/12/art_4317_197012.html。

⑥资料来源:参见《汇聚力量,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http://nrra.gov.cn/art/2023/1/9/art_624_198301.html。

⑦资料来源:参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 年5 月24 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http://www.nhc.gov.cn/xcs/s3574/202205/1ba733b821ff4dd6939ab5a3c8217ac5.shtml。

⑧资料来源:参见《提标扩面,乡村公共服务更便利利》,http://nrra.gov.cn/art/2023/1/13/art_4317_198363.html。

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⑩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⑪资料来源:《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全面展开》,http://www.shsys.moa.gov.cn/ncrjhjzz/201911/t20191126_6332358.htm。

⑫资料来源:《美丽乡村更宜居 群众生活更幸福》,http://www.shsys.moa.gov.cn/gzdt/202108/t20210823_6374686.htm。

⑬资料来源:截至去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近七成——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⑭资料来源:参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https://www.ruralchina.cn/zgxcyjpt/xszc/lsyg/zyyhwjhg/476488.shtml。

猜你喜欢共同富裕公共服务党组织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公共服务四川劳动保障(2021年9期)2022-01-18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清华党组织公开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5期)2021-09-19公共服务四川劳动保障(2021年4期)2021-07-22公共服务四川劳动保障(2021年5期)2021-07-19公共服务四川劳动保障(2021年3期)2021-06-09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推荐访问:路径 治理 促进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