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晨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化工学校)
语文课程标准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那么,具体到散文阅读教学教什么?从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而言,散文阅读教学有什么意义呢?
获得语感是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离开了语感,学生对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无法欣赏,而“阅读与欣赏”能力无法提升,更是直接导致“表达与交流”能力、“实践活动”能力的锻炼无从谈起。
散文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主要是赏析文字的魅力、体悟个性化的文字和发现文字背后的独特的情感韵味。因为“现代散文所使用的语言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触的语言,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词素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逐步形成语感。”
老舍的《我的母亲》中有一段话,“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母亲送别漂泊在外的儿子”的场景,学生联系自身经历,产生共情,但很难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转化为文字表达出来;
而通过捕捉“笑”“愣”“叹”“递”这些动词,“母亲见到儿子的欣喜”“听到儿子很快离家的惊讶与无奈”以及“最后忍住不舍、全心全意地支持儿子”一连串的情感变化,驱动着学生的情感变化,最终驱动学生运用文字阐述自己的经历,这便是散文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
散文教学需从文本出发,首先要品读文章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文字,叶圣陶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碰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并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散文里的语言是个性化的,哪怕是文章里的某一个字都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包含着作者的情调。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细数”一词把静态的庭院生活化,细细地把玩回味,感触的是惬意悠闲的舒适感;
宗璞的《废墟的召唤》中“这蒙受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一个“若无其事”,饱含了多少复杂的感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呼吁人们积极地改变屈辱的历史。
阅读散文里的文字,在教学中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当作手段时,它就是教学的方法;
当作目的时,它就是教学的内容。只有从体悟文字出发,才能不易走出文本之外,培养学生对文字敏锐的感觉。
散文教学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概括归纳和推理分析能力。深层次思维能力的锻炼是对文本更细致的研读,学会分析记叙性散文于何处进行叙述的转变;
抒情性散文于何处流露出情感的变化;
议论性散文于何处进行哲理的思辨。现代散文看起来不神秘,也不深奥,但“平淡的谈话,其实却是用了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
记叙性散文《我的母亲》,可以将“叙事角度”作为切入点,展开课堂阅读教学。文章的特点在于有两个叙事角度,即作品中呈现出两个“我”。过去的“我”的参与、体验的过程性,“我”从一岁到廿七岁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受到母亲的熏陶;
而现在的“我”漂泊在外,对过去的“我”所经历的事情又有了新感受,除了表达彼时母亲对“我”的不舍,更有此时的“我”回忆先前事情时,萌生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教学中应注意文章如何随着叙事时间和叙事角度的变化而引发情感变化。
哲理性散文《像山那样思考》,文章虽然是在宣扬客观的“自然法则”,但是“生态环境”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若是流于表面,教一些“标语”似的关于生态平衡的感悟,就无法感受作者本人对“生态”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设计也就失去了意义。此篇文章并未像逻辑严密的议论文般,提出观点、分析观点、总结观点,而是通过三处对狼的“嗥叫”的拟人化描写,由“狼的思考”转写对“生态链”的思考,启迪在层层加深,最终引出作者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忧患意识。如果“结构”比作骨架,那么“线索”相当于经脉,散文课堂教学中,抓住了核心线索,梳理全文逻辑思路,寻找各段落、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就并非难事了。
自由的文字背后蕴藏着严谨的篇章结构,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分析行文结构,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是一种能力,能认字读文,不代表有“阅读”能力,得当的散文教学不仅在于传统的识文断字教学,更是审美性教学。散文中的文字用了什么韵律而具有了“音乐美”,用了什么句式而具有了“建筑美”,都是散文教学时值得注意的审美细节。
如散文《窗前的树》,语言文字的运用极具美感。“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类似短句子的并列使用,在诵读时,语气短促而强烈,便具有音律的美感,感情激昂向上,仿佛看到一头雄狮在暴雨中奔腾怒号。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语言风格充分彰显了“京派”特色。“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平白朴素的语言,尤其是“真有你的”,近乎白话调侃北京人,将他们凡事不太认真的心理,揭示得活灵活现。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朗读、情境想象等方式,教师将自己的审美体验分享给学生,但是“教学中应追求‘自我’与‘自我’的相遇,只有师生都真诚地展示自我,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域场,才能够有助于真正的‘整体的人’的产生”。
“人文素养是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散文的言说对象是具体可感的事物,写作时没有堆砌和虚构,却显示出质朴的情感。因此在阅读散文时,在于体悟作者所分享的感情经验,来充实自己的人生境界,并提高对文化和人生观的认识。
丰子恺的《中国画与西洋画》,文章阐述了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的特点。散文教学中,延伸到中国“天人合一”和西方“人本位”的哲学思想。学生了解中西方绘画和哲学思想的区别,进而开拓了文化视野。
散文教学设计“教什么”,从“语文素养”中发现;
“怎么教”,则不能偏离文体特征。具体文章具体分析,所有的教学设计还得回归作者,回归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