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峰 杨俊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规划发展处,北京 100730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1]。在医学院校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医学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完成“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本文通过阐述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状况和重要性,分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而提出在当前新形势、新任务背景下的具体发展对策,旨在不断提升新时代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和规范化程度,进而实现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发展。
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生事物[2]。1992 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成立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启了国内高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先河。从数量上来看,2000 年全国仅有3 家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0 年增加为50 家;
而到了2020 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1 161 家。国内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从诞生之初到进入新时代,经历了一段从模式探索到渐有起色再到迅猛发展的路程,见图1。
图1 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情况
与此同时,我国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截至2021 年9 月30 日,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 756 所,其中医学院校有166 所(本科医学院校106 所,高职专科医学院校60 所)[3],医学本科院校中有75 所、高职专科医学院校中有6 所已经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总之,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见图2。
图2 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情况
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和时代意义与其他高校相比不分伯仲。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对照新时代新要求来看,存在特色不够鲜明、发展优势不足、整体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与综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别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差距依然很大。
2.1 师资队伍结构失衡,教学能力不足
为了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央有关文件对马克思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有相当具体的标准和明确规定。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受诸多因素影响,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师资队伍数量上配备一直不足,特别是高水平教师、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
新增加的教师在学科背景、学历层次上不尽相同,缺乏统一的思政课教师入职培训和集体备课[4],授课经验和技巧还有所欠缺,青年教师普遍存在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的问题;
评价体系、支持系统及体制机制有待健全[5];
部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不足,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固化,缺少高水平教学成果,教学改革创新水平有待提高。
2.2 学科方向有待聚焦,研究缺乏特色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改革开放之后设立的一门学科,在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当中起着领航的作用[6]。2005 年国家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同时下设5 个二级学科;
2008 年增加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
2017 年国家又发文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这样二级学科数就达到了7 个。由于学科教师之间沟通交流不够的情况比较突出,学术领域呈现碎片化研究,缺乏整体协作性,导致学科体系难以形成共同发展力量;
另外部分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二级学科存在建设理论依据混淆、逻辑不清晰的问题,致使研究方向不甚明确、学科边界模糊;
同时学科缺少建设“亮点”,缺乏发展特色,亟需花大力气破解同质化设置难题。
2.3 社会服务流于形式,效果难以彰显
大多数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很有限,未能与校外专业机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起深层次合作机制,参与起草重要文件、报告和决策咨询工作不足,医学院校优势特色体现不够明显。教师的科研活动主要以评职称为动力,缺乏可持续发展,科研数据逊色很多[7];
过多分析与阐述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问题,往往与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相脱节,对重大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还不够及时深入,缺少高水平研究成果。另外教师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亟须增强,对其参与社会服务的引导和鼓励机制不够完善,客观上也影响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医学院校肩负着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的使命[8],事关国计民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环节。医学生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后备军,不仅要学会学精专业知识,更要不断提升自身认知的使命担当。在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1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理论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9],这番话是对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生动阐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每一名医学生入学誓言和基本准则,践行着我们党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理念。医学院校要着力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教学作用,成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战场,加强医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领悟,能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处理具体实践问题,引导医学生牢固树立我们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想信念,从而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
3.2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10]。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过程中,我国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就,这既是中国力量、智慧和速度的真实反映,又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近三年来,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勇毅前行,竭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医学院校是专门培养医务人员的摇篮,在医学院校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上好思想政治课,可以真正引导医学生深刻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树立“大医医国”情怀,增强医学生的民族精神、开拓精神,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3.3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道路自信
回顾过去,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发展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四大方针”,发展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五大方针”,再到20 世纪90 年代的“七大方针”,以及到2016 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后提出的新时期“六个方面”的卫生工作方针[11]。正是在党的不同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指引下,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持续增强,一些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流行性疾病得到控制,有的甚至已经灭绝[12];
人均预期寿命比新中国成立前翻了一番以上,我国“三率”指标如今总体上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基本医疗有保障已全部实现且规模世界第一,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宣讲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历程及取得的非凡成就,不仅能让医学生从中理解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还能让医学生深刻认知自己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更加坚定“道路自信”。
3.4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从这个国家的制度、政策中所反映出来。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对时疫防治的重要性正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13]。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对医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对基于道德主义的人文精神和“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家国理想的传承和发扬,加强医学生对所从事专业的自信心和价值认同,进而深刻领会和积极践行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可以从弘扬“红医精神”等方面入手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广大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14],从而进一步感受坚定“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情况,影响着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15]。医学是“多学”“人学”“至学”,有其自身发展的独特规律和特点,因此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策略必定与其他院校不同,应从如下方面加强建设。
4.1 努力在学科建设上有所突破
4.1.1 优化布局,确立重点 学科的充分发展能给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注入活力,它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驱动力和助推器[16]。医学院校要依据自身特色,对标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设,发挥各自学校的优势,努力争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一流学科。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更具有整体性和协作性,应及时梳理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就学科的功能定位达成学界共识[17];
同时优化自身建设布局,凝练形成明晰的学科研究方向,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18]。在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基础上,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主干二级学科建设,医学院校要以取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为重点突破目标,有条件的要争取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条件成熟的可以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4.1.2 交叉研究,突出特色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并不意味着“单打独斗”,也不等同于“一枝独秀”[19]。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积极打破学科壁垒,主动进行跨学科研究,体现医学院校特色,搭建多学科交流平台,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医学哲学、医学史、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法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建设马克思主义大学科群,努力找到“医”和“马”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既可以避免理论研究窄化和简单化的倾向,又可以对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0],形成有医学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色和优势。例如,赣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了“红医精神育人”特色。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有机结合,建设全周期全方位育人工作新格局;
主导创建国内首家陈列展示和宣传研究中央苏区卫生史的红色卫生史博物馆,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
4.2 努力在教育教学上有所突破
4.2.1 养募结合,人才兴院 应创新工作思路,做到外引、内培相结合,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1]。要着力引进尤其是具有马克思理论学科背景的带头人和青年教师,扩大专任教师人员规模,同时加强专兼职教师梯队建设,选择优秀的整合校内外专家学者,以兼职教授、特聘教授的形式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科学研究、课程讲授中来[22];
要引育并举,重视培养青年人才后备力量和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支持和鼓励现有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教学能力水平;
要改革完善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教师职业发展考评体系,持续优化师资质态,打造一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4.2.2 改革创新,教学立院 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八个统一”要求,大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23]。要深入归纳和提取各类专业课程所包含的思想政治要素,加强基础课、临床课和医学实践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案例建设,打造教学改革示范课程、精品课程,做好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
要组织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培训和教学比赛,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
要加强教育教学与互联网技术深入融合,利用抖音、快手、B站、MOOC 等手段和平台,强化教学模式创新;
要有条件地建设医学院校爱国主义基地和传统文化纪念场馆,系统性开展文化品牌活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和贯穿于课堂学习、医学实验、医院实习见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一系列环节中,推动育人阵地由“单一课堂”向“多元空间”转变,让思想政治教育由“静”变“动”[24],打造五位一体的思政课“行走课堂”,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培养的示范作用。
4.3 努力在社会服务上有所突破
4.3.1 理论宣传、资政服务 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所在,探索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卫生健康咨询智库,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为切入点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力争提交高水平咨询成果;
做好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搭建起连接校内外的服务平台,在医疗卫生政策宣传、人员培训、健康科普等方面起到组织和纽带作用。
4.3.2 完善机制,增强实效 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在服务需求反馈、服务时间安排等方面上提供便利条件;
同时理顺机制,将社会服务工作成效列入教师评价考核体系中,并将社会服务时间折合成课时进行绩效计算[25],充分激发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主观能动性。
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突出特色,牢牢把握建设机遇期,推动内涵式发展,在深入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在前、树标杆、做表率;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医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方面走在前、树标杆、做表率;
在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卫生职业精神方面走在前、树标杆、做表率;
帮助医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为更好发展我国的卫生事业,建设健康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