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赋能:人工智能推进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时间:2023-08-18 19:15:02 来源:网友投稿

邴英林

(香港教育大学,香港 999077)

人工智能赋能劳动教育的本质是要推进以人为本的劳动教育实践,培育劳动者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和科学技术观,充分利用数据引流、算法智能推荐、智能可视化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坚持人本主义的劳动主体地位以及发挥技术理性目标手段功能的共同体结构中全面推进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创新发展。人工智能推进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研究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但也会造成劳动教育数据安全风险,使得学生出现“泛娱乐主义”的错误发展方向,并重新塑造教师角色属性,产生教育主体失范的问题。由此,以人工智能引发劳动教育的深刻变革为背景和分析视域,全面剖析人工智能推进劳动教育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构建起以问题导向为核心的实践基础,从而形成人工智能推进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科学路径。

人工智能引发劳动教育的深刻变革主要表现在主体场域变革、技术伦理变革、教学场域的变革、师生共同体结构的变革。这些深刻变革共同构成和展现了研究的背景和分析视域,为全面剖析人工智能推进劳动教育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一)主体场域变革:人工智能引发劳动教育主体结构的变化

人工智能引发劳动教育主体结构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性的革命。教师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引导主体,学生是接受劳动教育理论并在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理论转化的主体,师生之间都是作为劳动教育的主体力量,但是却又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他们的主体性地位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影响下被强烈地冲击,使得教育主体结构场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人工智能引发劳动教育主体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教育主体结构和教育主体观念的冲击。人工智能对教育主体结构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算法推荐、区块链、数据推流、智能可视化全景监控、数字直播冲击和改变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使得劳动主体能够获得更多有效数据,实现以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根本遵循,冲击着原本的教育主体结构。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技术也深度冲击着教育主体的观念,使得劳动教育主体能够接触到多元化的思想,在为教育主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教育主体发展的风险,使得教育主体面临数据流量、数字资本、网络意识形态的强烈冲击。并且,人工智能技术下的数据流量、数字资本、网络意识形态往往以非常隐蔽的形式存在,对教育主体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在劳动中不知不觉中接受并践行数字资本逻辑,冲击着主流劳动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引发了劳动教育主体结构的深刻变化。

人工智能对于教育主体性的冲击不仅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变革,更造成了社会范围内的广泛革命,这是因为劳动是创新价值的活动,劳动教育要培养时代新人,展现出劳动教育的人文价值,强化智能时代人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就是要努力践行实干兴邦的时代精神,在实践中创造社会主义发展的繁荣景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人工智能对于劳动教育主体性的冲击也是革命性、深度性、社会性的存在,需要被重点关注。

(二)技术伦理变革:人工智能引发劳动教育伦理关系的变化

人工智能引发劳动教育伦理关系的变化激发了人们对于以人为本的教育和技术伦理的深度思考。劳动教育是培养人和发展人的活动,是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实现五育并举,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教育理念。然而,随着算法推荐、区块链、数据推流、智能可视化全景监控、数字直播、智能信息技术在劳动教育的运用使得劳动教育出现了过度智能的情况,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的情况,进而阻碍了劳动教育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把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劳动实践中进行传递,这样也就违背了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劳动教育发展的初心和使命,引发了人们对于以人为本的教育和技术伦理的深度思考。

人工智能引发劳动教育伦理关系的变化使得劳动教育的目的与劳动教育的手段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在人工智能技术与劳动教育深度结合之前人们并没有刻意地强调人工智能技术与人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这是因为这时的技术手段还没有发展到高度的智能,也没有威胁人们的主体地位。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所创造的伟大教育奇迹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衍生出一定程度的“人智”,甚至在某些方面“人智”与“脑智”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尤其是,算法推荐、区块链、数据推流等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展现出强大的意识形态控制力,造成了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全景监控,劳动教育的目的与劳动教育的手段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于是,人们更加关注人工智能技术与以人为本的劳动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并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只能是作为劳动教育的手段,而不能本末倒置地成为劳动教育的目的,从而避免人工智能技术制约和危害劳动教育主体的发展,进一步引发了劳动教育伦理关系的变化。

(三)教学场域的变革:人工智能引发教学方式的变化

人工智能引发教学方式的变化形成了多样性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劳动教学形式和劳动教育观念两个维度。一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并没有消除传统的现场教学方式,而是增加了线上数字教学与线下现场教学的有机融合,它们共同影响和推动劳动教育实施的成效。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增加了教育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进行情景劳动教学,进一步丰富整体劳动教学的科学性。二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劳动教育引发劳动教育观念的变化。算法推荐、区块链、数据推流、智能可视化全景监控、数字直播、智能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在驱动劳动教育发展的同时也驱动娱乐的发展,进而衍生出泛娱乐主义、数字消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使得学生容易被人工智能技术营造出的虚幻现实所影响,从而掩盖了劳动教育的立德树人和实践育人的真正目的。

人工智能引发教学方式的变化使得流量数据成为重要的教学要素。人工智能技术大大驱动网络教育资源的发展,抽象的流量数据成为开展数字劳动教育的重要影响因子,这是相比于传统现场教育最为明显的变革。同时,流量数据成为重要的教学要素也进一步增加了开展数字劳动教育的风险,教育主体的个人信息被暴露在网络空间之中,危害劳动教育主体的安全。流量数据成为重要的教学要素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地甄别和全面地把控,劳动教育流量数据既要符合社会主流思想,又能切实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这也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

(四)师生共同体结构的变革:人工智能引发新的师生共同体结构变化

传统的劳动教育是要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来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的。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传统教学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机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通过现场教学来完成对劳动教育的正确引导,从而实现教师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整个过程体现出了劳动教育中师生共同体是有机的、整体性、联系的共同体,师生之间能够实现连接的重要因素就是情感。并且,教师在劳动教育中总能通过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这又体现了“软性影响力”在推动师生共同体劳动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教育的结合打破了这种稳定的师生共同体结构,算法推荐、区块链、数据推流、智能可视化全景监控、数字直播、智能信息技术劳动教育逐渐往数字教育和线上教育方面发展,教育以身作则的“软性影响力”和传统的师生情感因子则被数字教学逐渐掩盖,引发教师教学领域的重大变化。

人工智能引发新的师生共同体结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工智能引发新的师生共同体结构变化使得师生之间的情感连接出现问题,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育情感连接和“软性影响力”的师生共同体结构,同时又衍生出新的师生共同体结构,使得数字劳动教育时代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实现了“破”与“立”的有机结合。算法推荐、区块链、数据推流、智能可视化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探索。同时,在整个过程中也要还是要坚持教师对于学生开展劳动实践的正确指导,完成大力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目的。

人工智能推进劳动教育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主体性问题、过度智能化问题、教学管理问题、共同体结构问题四个方面。

(一)主体性问题:人工智能引发教育主体行为失范

人工智能引发劳动教育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劳动教育中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教师与学生的冲击是巨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实践运用逐渐形成了AI代理、AI助手、AI教师、AI伙伴等智能化的劳动教育手段,深刻改变着劳动教育中教师的引导主体角色和学生的学习主体角色的转变,也冲击着教师教学的地位,使得教师必须要强化自身的数字教学能力,推进数字劳动教育的发展,这对于中老年教师的角色塑造与冲击表现尤为明显。一些学习能力强和家庭供给力强的学生对于算法推荐、区块链、数据推流、智能可视化技术的接受能力和使用熟练度也比中老年教师更强。相比于传统劳动教育,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劳动教育的引导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逐渐在数字教师教育中被重塑,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引发教育主体性失衡的问题,使得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中产生教育主体失范的问题。

劳动教育推进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技术与人们主体性结构关系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使得智能教育时代人机协同的智能结构建设变得迫在眉睫。在劳动教育中,科学的人机关系经历了从“支持智能”“增强智能”再到“人机协同智能”的创新发展,逐渐衍生出与人类情感类似的“认知智能”“情感智能”和“志趣智能”,引发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智能连接思考。人工智能引发教育主体行为失范造成人机协同的智能连接问题,核心还是要坚持人的主体地位,以人工智能技术来推动以人为本的劳动教育实践,把人机协同的“诊断—反馈—干预—反思”环节贯穿于劳动教育全过程。

(二)过度智能化问题:人工智能造成劳动教育“技术智能”与“人脑智能”的失衡

人工智能造成劳动教育“技术智能”与“人脑智能”的失衡引发人们对于技术理性边界的探讨。技术理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且展现出高度的智能模式出现的。过度智能使得“技术智能”与“人脑智能”出现了对立情况下,技术理性及其边界问题才被各个领域所重点关注。一方面,“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融合了人工智能‘机器’的逻辑和‘人类’的意识,有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高阶应用,促进教育的结构性变迁。”[1]人工智能蕴含的“机器”的逻辑和“人类”的意识引发了人们对劳动教育技术伦理边界模糊问题的关注。这是因为,在劳动教育中,不同的主体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目的也不同,这就需要运用协同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边界和使用范围进行规制。

劳动教育“技术智能”与“人脑智能”的失衡造成劳动教育主体的自我身份认知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劳动教育主体认识结构的偏差,价值观结构理念的偏差,本体结构的偏差,具体的现实表现是劳动教育中传统治理思维固化,应用智能机器的能力不足,人机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人机协同治理效能损耗突出等方面。

(三)教学管理问题:人工智能加剧劳动教育管理的难度

人工智能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是要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既要注重传统的理论学习,又要注重对理论的实践转化能力的培育,并且要注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实现五育并举的协同发展,这就是人工智能融入劳动教育的科学发展方向。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深刻融合却逐渐引发出预料之外的另外一种发展方向,那就是教师和智能机器人教师在智能化课堂场域中出现各自角色属性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引起教育教学视角的转变、学习服务视角转变、技术应用视角的转变、主体属性视角的转变,引发教师角色属性的混乱。这就需要对教师角色属性进行精准的定位,使人类教师和智能机器人教师各司其职且又能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培育教师的技术认知素养、创新教学素养、人机协同素养、伦理安全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人工智能加剧劳动教育管理的难度还表现在难以进行实时监测和客观地评估。“传统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新型人才培养需求,这就迫切需要人工智能在人才培养‘去标准化’进程中赋予重要新动能。”[2]在劳动教育中建立“去标准化”的多样化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和指标具有很大的难度,主要表现在需要利用人工智能全面采集信息,利用人工智能引领内容建设,利用人工智能精确算法推荐,利用人工智能渗透人文关怀,利用人工智能构建联动平台,这就大大增加了在劳动教育中进行实时监测和客观评估的难度。

(四)共同体结构问题:人工智能造成劳动教育共同体意识缺失

尽管人工智能时代师生之间的物理距离看似并没有产生更加明显的变化,但算法推荐、区块链、数据推流等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展现出强大的意识形态控制力打破了维系师生共同体发展的情感纽带,使得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大大增加,不利于构建数字师生情感共同体结构,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层面、数据管理层面、内容甄选层面、教师队伍层面。具体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对师生劳动教育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带来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对流量数据的系统认识,教育数据之间缺少稳定的结构联系且没有形成闭环,不利于形成师生共同体意识。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运用与劳动教育的整体融合不够,使得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不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观。

人工智能造成劳动教育共同体意识缺失还表现为教师专业素养存在一定的不足。人工智能技术是极端复杂的技术,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断更新,要通过不断地接触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算法推荐、区块链、数据推流与劳动教育的深入融合。这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是很高的,是需要发挥教师队伍的共同协作,而不是以单个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为目的,要以教师整体专业素养的提升来构建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育共同体意识和结构。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劳动教育中主体场域变革、技术伦理变革、教学场域的变革、师生共同体结构的变革都大大增加了目标的难度。

人工智能推进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科学路径主要包括强化数字劳动教育主体性地位,完善数字劳动教育技术应用伦理规范,注重培养数字劳动教育教师整体素养,提升数字劳动教育师生共同体意识四个方面。同时,必须要实施有效的数字劳动教育课程,甄选有用的劳动教育内容,激发劳动教育主体的活力,探索人工智能推进劳动教育创新发展路径。

(一)主体性建构:强化数字劳动教育主体性地位

一方面,强化数字劳动教育主体性地位是有效解决人工智能引发教育主体行为失范问题的关键。针对数据应用与智能算法存在缺陷、系统提供商权责不明、教育过程的情感遮蔽、教育主体角色转变的认识问题引发的劳动教育主体行为失范的问题,亟需强化数字劳动教育主体性地位,优化劳动教育管理,完善对劳动教育的智能可视化监管,实施有效的数字劳动教育课程,甄选有用的劳动教育内容,激发劳动教育主体的活力,通过把算法推荐、区块链、数据推流等人工智能技术与劳动教育主体进行深度融合,强化对教育主体的科学引导来实现建构强化数字劳动教育主体性地位的目的。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坚持求同存异的发展,要用大历史观的思维来审视教育主体之间的内在连接关系,全面把握教育主体与数据安全保护之间的契合关系,通过对数据的有效甄选和辨别来提升教育数据的安全,达到以劳动教育数据安全保障劳动教育主体安全的目的。

另一方面,强化数字劳动教育主体性地位要重视对数据主权的控制。“保护数据安全,筑牢数字安全屏障,关键是要依法落实开展数据活动的组织。”[3]人工智能时代数据主权控制对于劳动教育的影响巨大,这是因为数据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要素和手段,数据蕴含着意识形态的控制力,也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而数据安全更是直接关系人工智能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效果。在此背景下,要通过文化教育、技术工具、政策战略、立法司法、组织建设的协同发展来共同保障劳动教育主体性地位,全面统筹人工智能下新的师生共同体结构。

(二)伦理规制:完善数字劳动教育技术应用伦理规范

完善数字劳动教育技术应用伦理规范要贯彻整体性思维和大历史观思维。整体观和大历史观思维在数字劳动教育的运用就是要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思维来建构数字劳动教育技术应用伦理规范,着力于人工智能开发端、人工智能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端、人工智能劳动素养端的有机协同。从人工智能开发流程中明确技术应用的具体规范和原则,为劳动教育的技术应用提供保障。同时,要在课程实施中深度开发人工智能劳动教育课程,提升教师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熟练度和灵敏度,也要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边界的理性认识,保障学生数据安全,避免学生出现泛娱乐主义的错误倾向。此外,要在劳动教育中加强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特别是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的培养,用科学的伦理规范来约束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边界,保障数字劳动教育技术应用主体的道德素养,通过劳动教育的理论建设与实践转化能力建设来指导建立可解释和可信任的智能教育道德伦理规范。

完善数字劳动教育技术应用伦理规范要形成科学的体系结构。“当前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建设存在缺乏精准的规范与指引、人文关怀与价值引领缺位、技术自身存在局限、学习资源建设粗放等难题。”[4]劳动教育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伦理规范缺乏规范指导、缺失人文精神引领、技术应用局限、教育融合困难等多维困难。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必须要确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导向,合理编制教育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指南,探索智能技术赋能的伦理风险精准预警,建设公益性教育人工智能学习资源平台等制度、理论、精神、技术合一的科学体系,建构数字劳动教育技术应用伦理规范。

(三)素质建设:注重培养数字劳动教育教师整体素养

注重培养数字劳动教育教师整体素养是建构教师角色地位的重要路径。人工智能对于教师角色的重塑与冲击引起了人们对于教师地位重要性的探讨,使得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出现教学视角的转变、学习服务视角的转变、技术应用视角的转变、主体属性视角的转变,影响着实施科学的数字劳动教育。在此背景下,必须要通过注重培养数字劳动教育教师整体素养来激发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以教师的内生动力为根本力量来保障教师在开展数字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精准定位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引导主体地位和教学主体地位,批判那些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替代教师地位角色的错误思想,并从教育模式丰富化、教育环境智能化、教育资源多样化、教育测评精准化等方面来增强数字劳动教育的教师整体素养。

注重培养数字劳动教育教师整体素养要坚守师德、育人为先、提升自我的有机协同发展。“通过重塑教师角色、激发主体意识,面向学生需求、提升教学效能,注重价值引领等培养策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师队伍建设。”[5]数字劳动教育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要从大历史观的视角出发,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握住劳动教育中教师整体素养提升的创新发展路径,把握数字劳动教育中教师队伍建设蕴含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全面落实以坚守师德实现“传道”的目的,切实推进以育人为先实施立德树人的目标,继续坚持以提升自我建构数字劳动教育师生共同体的发展方向。

(四)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数字劳动教育师生共同体意识

提升数字劳动教育师生共同体意识能够优化数字劳动教育师生共同体结构。人工智能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师生共同体意识不足的情况,会增加师生之间的物理距离,加大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不利于劳动教育中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的形成与发展。针对这方面的问题,通过运用算法推荐、区块链、数据推流、智能可视化全景监控、数字直播来提升数字劳动教育师生共同体意识是未来建构数字教育师生共同体结构的创新发展路径,主要着力于突出“智技”之要、重视“学生”之需、把握“教育”之本的协同发展来凝聚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开展以智能技术为工具、以智能应用为路径、以智能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

提升数字劳动教育师生共同体意识需要建立“劳动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教师素质”“劳动教育智能技术”的协同发展模式。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是制约劳动教育师生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因素,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发展也会造成教师专业教育、教师素质、教育智能技术的失衡,严重制约数字劳动教育师生共同体意识和结构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要通过政策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理论建设的协同发展实现对数字劳动教育的系统设计与全面保障,“以智能教育推进教师教育的迭代变革,”[6]创建贯穿全程、层级递进的培养体系,设计公平、合理、灵活的内部运行机制,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内生动力为根本提升数字劳动教育师生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共同体劳动师生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共同体的战斗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0年6期)2020-09-11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4期)2019-09-10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麻辣师生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12期)2015-12-11

推荐访问:劳动教育 人工智能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