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侍昌
(重庆市涪陵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庆 408000)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然由先进而正确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作出“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科学论断[1]。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由“快”到“优”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思想和新战略。践行新思想新战略,必然依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领域动力、结构、资源、合作方式等方面的深刻改革。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重要抓手。本文从新发展理念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机理入手,深入剖析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种以质量更高和效益更好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模式。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如美国利用庞大的国内市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德国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保持经济独特优势,日本依托动态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链高端化,韩国依赖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目前,我国正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升级服务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破国际科技围堵,激发内生创新活力,开启内需市场对冲逆全球化压力,防控系统性区域性经济风险,引领世界经济共赢发展,以避免陷入“过度消费/负债+过度生产/储蓄”经济发展陷阱。强调经济发展的整体平衡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2]。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就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的主要症结和深层次矛盾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因此,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结构、生态、开放和价值五个维度,指导和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十分有必要。
(一)激发创新驱动活力
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优化创新发展体制环境,激发创新驱动发展活力是破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难题的核心策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我们依赖资源优势和人口红利,快速增加了经济数量和规模,但也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及技术依赖等问题。创新之所以能成为解决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因为它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在内的各领域创新,催生了新的经济结构,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了生产要素,提高了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就社会效益而言,创新发展还能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破坏。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进而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创新不仅是技术领域的一个专用词,还涉及环境、体制等各个方面。创新“不是决定于政府给了多少钱,调了多少人,研制出多少技术,而是决定于是否有一套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和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3]。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必然是以建立与高新技术发展同步和相协调的创新体系为基础。从公共管理角度来看,创新应更侧重于建立利于激发创新驱动活力的现代经济运行体制和宽松和谐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4]协调发展是处理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统筹、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重大经济关系问题的主要举措,其要求在解决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的协调问题的同时,消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协调在于结构的合理,即子系统与系统的协调统一。从结构维度来看,是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合理配置发展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要素自由流动。要从“大布局”角度整体看待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要完善基本要素市场化配置,还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层面推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克服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城乡区域要素流动机制,加快建设各领域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城乡产业体系。
(三)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5]倡导绿色,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命题。绿色发展理念基于“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结构模式,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交相呼应,旨在化解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间的冲突。只有依靠强制性制度、激励性制度,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坚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支点,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拓宽经济发展交流平台
开放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发展的系统性工程。“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1]这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以及推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设计。在持续处理好“引进来”和“走出去”关系的同时,以全面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新战略抢抓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新机遇。开放发展不仅要引进先进的资源要素、技术设备,而且要引进更多的先进人才、产业活动、理念及投资,同时还要优化出口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中国品牌和国内要素有序向国外流动。在全球范围内拓宽伙伴关系网络,打造全新的普惠共享合作舞台,积极参与改善全球贸易治理,为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示中国力量。
(五)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6],共享发展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更加强调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享的根本动力,实现共享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7]。“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4]共享发展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公共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如实施的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的“共建共享”。全体人民在共同参与发展全过程、充分参与社会共建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重庆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存在着创新驱动不足、发展不均衡、有效供给不足、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消费转化投资难、生态资源转化生产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一)协调发展阻力大
重庆直辖25年来,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受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等地理格局、经济基础及历史发展等因素影响,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一是“西强东弱”发展格局十分明显。就地理空间而言,重庆由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主城新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三个区块组成。有史以来,主城都市区块得益于主城在资源、人才、产业、科技等方面巨大的凝聚力,经济总量及经济增长幅度远超渝东地区。而渝东北、渝东南区块则受经济底子薄、人才流失严重、规模发展受限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增幅不大。从经济总量来看,2021年主城都市区(21 455.64 亿元)是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4 895.15 亿元)的4.38 倍,是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1 543.19亿元)的13.90倍[8]。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来看,主城都市区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速度快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从工业增加值增速来看,主城都市区趋平稳,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增长迅速,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出现持续负增长,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群发展也是西部优于东部。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源于渝西地区和三峡库区城镇群是“一带一路”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经济政策的重心,人才成长环境、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力度均领先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然突出。近年来,政府通过“村村通公路”“美丽乡村”“农村电商”“乡村振兴计划”等计划的实施,使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城市与乡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差距较大。以城乡居民收入为例,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1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 502 元,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40 倍[8]。农村土地、宅基地、房屋等不动产财富估价不高、流转困难。农村教育、医疗资源等公共资源富集度与城市相差巨大。城市就业比农村更具比较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村经济底子薄,农民增收能力弱且居住分散,难以有效聚集资源、形成规模效应。
(二)动能转换难度大
重庆创新驱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全球价值链高端产业缺乏和创新人才聚集效果差两个方面。2021年,重庆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21%,远低于东部上海(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的4.10%)等发达省份。智能装备制造、软件开发与信息集成、信息技术应用行业不发达,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28.90%。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8.10%,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19.10%[8]。由于受历史、地理、资源条件、经济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制约,创新驱动体制机制不完善、创新基础薄弱、创新人才环境不优等重难点问题仍然存在。
(三)发展环境压力大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峡库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下,重庆东部地区的经济增幅与生态保护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但仍然存在污染物新增总量大、区域经济增长压力大等突出问题,短时期内还无法达到清洁生产要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仍然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持续发展路径、推进方式、产业扶持、评价与激励机制尚不健全;
二是生态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的有效路径尚未探明,绿色资源开发措施不力、技术储备仍然不足;
三是生态资产认证、补偿、交易机制尚未健全,没有形成有效模式。
(四)内外循环困难多
重庆致力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加快了东欧班列、南向出海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空间上缩小了与国际的距离。2021年全市货物出口总额5 168.33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2 650.13亿元,占出口总额的51.30%[8]。但从经济产业供给侧层面看,仍然存在开放型经济产业结构单一、营商环境不优、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等问题。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国内外竞争者增加等复杂形势下,产品交易不确定性增加,加大了内外循环难度。内循环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经济领域还存在较多短板,如地方保护、效率低下、高端产品稀缺、消费转化成投资困难等。总之,造成内外循环不畅的原因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处于低层次,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充分。
(五)民生短板问题多
民生短板问题主要体现在消费领域,相对于投资、进出口,消费在国民经济结构占比大、波动性小,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17—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十分明显,分别为9.20%、9.20%、9.60%、6.60%、9.70%和11.00%、8.70%、8.70%、1.30%、18.50%[8]。这些数据都预示着消费动力的疲软。消费疲软的另一个“晴雨表”是房地产消费,刚需成交占比持续下降[9],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基础的严重削弱。消费疲软将严重影响市域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动力[10]。与此同时,实体经济领域仍难以转变传统“重数量轻质量”“重物质产品轻无形增值服务”的生产方式,进而造成国内同质产品相对过剩和国外产品供不应求的特殊现象。
新发展理念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结合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潜力及人文环境特征,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努力在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中迈出新步伐。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互关系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11]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发展观体系。它创新和发展了以往的发展理念,为解决许多发展问题划出了底线。在这个体系中,各个发展要素的价值顺序各不相同,但其定位十分明确,每个概念的问题方向和目标方向都有明确的针对性和一致性,为解决发展问题,实现“好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指导。“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4]推动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突破发展瓶颈,为长远发展做好准备,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全面提升重庆都市圈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由此可见,要推动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要实现空间布局优化。因此,要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释放“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效应。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着力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梯次推动主城新区和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同城化发展,扎实推进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二)正视问题,准确把握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与实践思路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准确把握重庆经济发展新阶段特点,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机制和重点,从服务经济、国内市场、原始创新、风险化解、区域重点、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差异点”。一是开启西部一线城市经济模式。充分发挥重庆经济规模大的独特优势,深化市场化改革,支持区域经济差别化、多元化发展,减少对外依存度,增强内生动力,打造区域一流营商环境,增强其对创新资本、人才等资源的吸引力。二是重塑源头创新体系。依法营造现代思维、现代文化、现代教育和现代信息环境,支持创新发展相结合的知识寻求与应用程序,促进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采取统筹策略。保持发展耐心和战略定力,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充分发挥“三个作用”,以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开放高地、自由贸易区为目标,促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四是要发挥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主城都市区是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改革创新先行区。为此,需要深化“一网通办”等政务服务事项通办改革,深化要素市场、水资源一体化配置等市场一体化改革,深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医疗机构规划布局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改革,助推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
(三)落实措施,全面提升新发展理念引领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新发展理念是破解经济发展瓶颈、推动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重庆要以建成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为目标,实现宜居、宜业和宜游,必然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创新驱动基础,以绿色发展为准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区域协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坚持创新发展,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
重庆经济发展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创新驱动需要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创新未来经济,实现人才聚集和消费聚集。一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应从一个创新的管理者向创新的服务者转变,重点是营造公平有序的创新环境,规划创新产业序列,出台鼓励创新政策。二是调整选择性产业政策为普惠性创新政策。大力支持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千百次创新试点和市场选择,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未来经济。三是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新时期以人口质量红利取代数量红利显得越来越重要。人才与技术的匹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人才政策改革需要均衡利益,要通过城乡缩小户籍福利的差距,改变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趋势,并使中小城市成为吸收质量型人力资本的主要力量。四是启动消费引擎。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促进消费稳定增长。
2.坚持协调发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
协调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特征。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建设现代供应链体系,保障经济运行效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组织方式连接生产端与消费端,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无缝配合。其次,推动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协调平衡。一方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群建设,构建结构合理的城市群点轴格局,如建立市级统筹协调机制和分区域协调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加强规划统筹和分类指导,进一步提升主城都市区的带动作用,增强“两群”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态势。在“一区两群”格局上,加快涪陵、黔江、万州、开州等地建设区域性大城市进程。另一方面,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激活高铁、城市轨道、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补短板的投资需求。激活农村消费、城镇化等农业领域做长板的投资消费需求。激活文教、卫生、医疗、社保、养老、救助等民生事业筑底板的需求,以乡村产业创新升级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推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和质量,真正实现“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3.坚持绿色发展,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当务之急就是要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能耗。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践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努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二是改革和完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绩效考核问责制度、环境保护信用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三是发挥技术创新、体制改革和市场需求协同作用,加快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从源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四是改善绿色发展条件,健全企业信用体系,大力发展“票据市场”,降低企业“双碳”成本。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非农产业占比。
4.坚持开放发展,解决好发展内外联动畅通问题
化解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外循环不畅”矛盾,需要重点关注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一是扩大消费,通过提振内需、扩大出口释放内外需求。内外需求既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又可促进经济增长。既能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速度,又能维持其稳定性。二是增强投资信心,明确市场预期。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公平便利的营商环境。三是强化开放窗口示范,利用开放口岸、保税物流、国际会展等载体,塑造“重庆智造”“重庆服务”口碑形象,增强国际化能力。四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贸易,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积极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均摊的合作共同体。
5.坚持共享发展,解决好民生领域短板问题
共享理念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仅破解了发展成果如何分享的时代话题,也有助于国际秩序的重塑,倡导命运与共。打造共享发展新动能,创建机会均等增长、益贫式增长和可持续增长等包容式增长模式,保证程序公平、结果公平以及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并重。一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坚持科学规划、统筹谋划、精细实施,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成供给有效的城乡公共服务新格局。二是推进社会公共资源要素的城乡自由流动,加大乡村教育、医疗、信息建设投入,缩小城乡之间的非收入差距。三是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农业与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立足新时代产业组织重构、产业形态突变趋势,谋划布局未来经济。
综上所述,运用新发展理念引领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科学把握新发展理念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互关系,如此便能激发创新驱动活力、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它能拓宽经济发展交流平台并最终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但是,就目前而言,还存在制约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主要表现在协调发展阻力大、动能转换难度大、发展环境压力大、内外循环困难多、民生短板问题多等诸多方面。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互关系。正视问题,准确把握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实践思路。落实措施,全面提升新发展理念引领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从而真正推动和促进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重庆高质量理念重庆客APP环球人文地理(2022年8期)2022-09-21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4期)2022-03-16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意林·全彩Color(2019年11期)2019-12-30“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视觉重庆城市地理(2016年12期)2017-11-03在这里看重庆今日重庆(2017年5期)2017-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