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高鹏,王雅春,刘小芳,冯五金,刘克勤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2.太原市中医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9;
3.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消化科常见病,其发病率较高,且易复发,病变多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因胃肠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发病[1]。本病患者多有上腹部的疼痛或不适感,其中空腹时疼痛发作者病变多在十二指肠,进食后疼痛明显者病变多在胃部。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更多见[2]。消化性溃疡患者症状可轻可重,轻症患者可能仅有偶尔的上腹部不适,而严重者可因消化道出血过多或溃疡癌变等并发症而导致死亡[3-4]。西医抗幽门螺杆菌、抑酸等方法对本病的治疗虽有疗效,但无法控制幽门螺杆菌的再感染,停药后容易使溃疡复发。
“分消走泄”法的正式提出是在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著的《温热论》一书中,叶氏以此法治疗“邪留三焦”之证。后世医家将此法应用于临床,经不断总结和发挥,现已成为湿热病证常用的治法之一。本文就分消走泄的理论概述,PU的病因病机,湿热型PU的发病机制,以及分消走泄在湿热型PU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深入探讨。
1.1 “分消走泄”的内在含义 “分消走泄”可拆分开来理解。“分消”,顾名思义,即分别消除,指将病邪划分成不同部分予以分别清除。其包涵两种含义:其一是根据人体上、中、下部位的不同将病邪进行分别消除,即分部分消法;
其二是依据邪气性质的不同进行消除,即病邪分消法。“走泄”意指运用走而不守、向外发越的药物,使病邪从体内排泄而出。“分消”是从邪气所在部位或者性质的角度而言,“走泄”是从驱邪的用药法则而言,整体理解其意为分散病邪、分部消解、走动发越。
1.2 “分消走泄”理论的起源 “分消走泄”的祛邪原则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对于困遏于体内的湿邪,提出“苦燥”和“淡泄”两种不同的祛邪思路,分别针对中焦和下焦,归属于“分消走泄”理论中的分部分消法。
1.3 “分消走泄”理论的正式提出及完善 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泻”。叶氏乃“分消走泄”法的正式提出者,其以此法治疗“邪留三焦”之证,以杏仁、厚朴、茯苓三药为示例分别针对上、中、下三焦之邪,以温胆汤为例说明了具有走泻之性方药的具体运用。吴鞠通创立杏仁石膏汤、三仁汤等方剂,使“分消走泄”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现代医家又将“分消走泄”理论引入多个系统疾病的治疗中[5-8],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心力衰竭、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小儿病毒性肠炎、膀胱癌、慢性肾脏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均有广泛应用[9-10]。由此可见,“分消走泄”法已经成为临床湿热性疾病的一个治疗大法。
中医古籍无PU病名,依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胃痛”“泛酸”“呕血”等范畴。本病多因外邪入里、情志不畅、饮食内伤、平素正虚等所致。PU的中医临证分型可概括为两大类:虚证和实证。属虚者多为中焦虚寒、胃阴亏虚;
属实者多为肝胃不和、湿热阻滞、中焦气滞、胃络瘀血[11]。PU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本病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而诱发。病机多为寒邪犯胃,凝滞气机,中焦气滞而血阻;
七情内伤,肝气犯胃,气血失调;
饮食积滞,食气交阻,胃肠气机不畅,热郁湿停,以上病机皆可使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络瘀血败而成溃疡,其病性多属实证。发病日久则常由实转虚,由气及血。长期暴饮暴食或饥饱失常,可耗伤脾气,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忧思恼怒,焦虑抑郁,肝气不舒,克犯胃土,气郁日久可化热,使胃阴耗伤;
气郁日久,又可影响血行,使胃络瘀阻,终成虚实夹杂之证。
一项关于消化性溃疡内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显示,脾胃湿热证在PU的证型分布中占比最高,达34.38%,而在所有PU活动期的患者中,脾胃湿热证的占比更是高达52.99%[12]。如今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多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品,饮食不能节制,致脾胃运化不及,而肥腻之品最易生湿,辛辣炙煿之品最易生热,二者交结,使湿热内生。再者,脾胃受损,津液代谢失常,水饮不布,停聚日久,湿热丛生。此外,现代人往往学习、工作竞争大,面临升学、就业、情感、子女教育等各种压力,使得情志类疾病日渐增多。有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患者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常出现一定程度的抑郁、精神紧张、妄想等心理精神问题[13]。肝气疏泄失常则影响脾胃升降及气机运行,郁而化火,气滞津停又可生湿,湿热交蒸,变生他证。以上诸多致病因素皆可使中焦气机不畅,胃络阻滞,气血久郁则湿热之邪内生,腐蚀胃黏膜,而致内痈。有研究表明,作为消化性溃疡主要病因的幽门螺杆菌,可归属于中医的湿热外邪[14-15],其可经口直中胃腑,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湿遏热伏日久,可化火成毒,血败肉腐,发为本病。
《温病条辨》曰:“湿之为物也……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也,于少阴癸水合”。湿为有形之阴邪,热为无形之阳邪,两者交结,难解难分,在上可犯肺,在中可滞脾,在下可流于肾及膀胱,热蒸则湿动,湿遏则热伏,湿热之邪弥漫三焦,致使全身气机失常。针对湿热型消化性溃疡的病机特点,以分消走泄法为治疗大法,分消湿热之邪,再根据其兼夹证候的不同灵活化裁。活动期以邪实为主,湿热交结,浊毒内蕴,气滞血瘀,治疗时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以攻邪为主。非活动期因脾胃虚弱、正气受损,导致湿热留于体内,缠绵难化,而成虚实夹杂之证,治疗旨在分消湿热,扶正固本,标本兼顾。
4.1 湿热交结,弥漫三焦 研究表明,脾胃湿热证是活动期溃疡的主要证型[16]。PU活动期多湿热偏盛,表现为胃脘痞满,灼热疼痛,呕恶不舒,口中黏腻不爽,或口干不欲饮,困倦嗜卧,小便短黄,苔黄厚腻,脉滑数。内镜下见充血水肿明显,黏膜糜烂,或盖有黄白苔,或伴渗血[17]。PU病位虽在中焦,但湿热之邪常上蒙下趋、弥漫于三焦,故处方用药不应局限于某一部位,开上、畅中、渗下三法结合使用,可使湿热之邪无处藏匿,分部消除。若湿热偏于上焦,应施以辛温上行、轻灵宣达之品,以宣肺泄邪,开达腠理,令湿热由上由表而走,如豆豉、栀子、杏仁、荷叶、苏叶等药。若湿热偏于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枢机不利,周身上下气机皆不能正常运转,应施以芳香化浊、辛苦燥湿、宣通气机之品,以助脾胃健运,使湿去而热清,气机升降有序,可选用半夏、厚朴、黄连、蒲公英、木香、砂仁、陈皮等药。若湿热偏于下焦,可施以淡渗利湿之品,令湿热由小便而解,可选用茯苓、猪苓、薏苡仁、滑石、车前草等药。
在三焦联合用药的基础上,须对“湿”与“热”二者的轻重进行判断,合理选择湿热分治的药物。若湿重于热,困遏三焦气机,用藿朴夏苓汤加减化裁尤宜。本方集治湿三法为一身,外宣内化,通利小便,分消三焦湿热之邪,乃治湿之良方。若湿热并重,邪气弥漫三焦,可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化裁。本方由叶天士所创立,清上、化中、渗下三法俱备,王孟英言此方治“湿郁久伏而化热者”最妙,可使湿邪得去,毒热得清,胃和十二指肠病变自除。
4.2 湿蒸热瘀,气滞血停 纵恣口腹,嗜食辛酸煎炸,恣饮酒水,复食瓜果冷饮,朝伤暮损,日积月累,热郁湿停,湿火相煎,三焦气机壅滞,胃肠络脉瘀阻,血败肉腐,而成溃疡。《临证指南医案》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胃病久发,必有聚瘀。从症状辨析,除湿热表现外,尚可见胃痛部位固定,呈针刺样疼痛,舌质黯或有瘀斑,右关脉涩。内镜检查所见之胃黏膜表面凹凸不平、息肉、肠化生等改变,皆与胃气阻滞、胃络不通有关。湿热、气滞、血瘀三者可互为因果,由此及彼。因此,在以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的同时,应兼顾调气行血,以助湿热消散,常选用枳实、厚朴、莪术、丹参等药物。分消走泄法本身就喜用走而不守、通达善行之品,用药强调运行三焦气机,调气行滞。枳实、厚朴可调胃肠气滞,助三焦之气运行,莪术、丹参活血消瘀,使胃肠络脉畅达,受损黏膜得到脉中气血滋养,溃疡即可渐渐修复。
4.3 脾胃亏虚,湿热流连 《温病条辨》记载:“湿之为病,其来也渐,其去也迟,譬若小人之易进而难退也”。湿热相合,如油入面,难解难分,迁延难去,日久则元气耗伤,脾胃馁弱,中气下陷。久病致虚,正虚邪恋,临床多见胃脘痞闷不舒,疼痛喜按,或饥饿痛、进食后缓解,舌苔黄腻不去,右关脉弱。内镜可见溃疡与病初相较变浅、变小,溃疡苔呈白色,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胃壁蠕动明显减弱[18]。脾胃亏虚,湿热流连,证属本虚标实,然PU愈合期症状已得到控制,湿热病邪已去大半,正虚更甚而标实相对较轻,故处方用药应以培土扶正为主,分消湿热为辅。临证时可用四君子汤为基础方,稍佐黄连、砂仁、藿香等消散湿热之药。
消化性溃疡是由胃、十二指肠黏膜侵袭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衡所致,根据其内镜下溃疡形态可分为活动期、愈合期、疤痕期三期,本病若不积极治疗,可能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19-20]。中医认为“湿热”是PU致病的重要病理因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中土亏损等因素可使中焦气机不畅,气滞湿停,郁久化热,湿热之邪内生,腐蚀胃黏膜,而致内痈。“分消走泄”是治疗湿热证的基本方法。本文首次将“分消走泄”理论引入湿热型PU的治疗之中,视湿热所在部位的不同,“湿”与“热”二者的轻重,灵活选用恰当的药物以分消湿热之邪。湿热偏于上焦者用药宜轻灵宣达,偏于中焦者用药以芳香化浊或辛苦燥湿为主,偏于下焦者可施以淡渗利湿之法。须判断湿邪与热邪的偏盛程度,掌握好寒凉药与温热药的应用剂量,使祛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湿热之性黏着如胶,最易壅遏气机,阻滞脉络,应在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的同时,兼顾调气行血。消化性溃疡愈合期多脾胃亏虚而湿热未尽,须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辅以分消湿热之药。在湿热型PU的治疗中,“分消走泄”法贯穿于治疗的始终,结合活动期与非活动期主次证候的不同予以化裁,随证变法。
猜你喜欢湿热型中焦活动期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世界中医药(2021年22期)2021-01-03“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基层中医药(2020年8期)2020-11-16养阴化瘀方联合强化西药方案治疗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研究中国中医急症(2019年10期)2019-05-21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中成药(2018年12期)2018-12-29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1期)2017-04-16抗生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的疗效观察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年4期)2015-12-27理中汤加味寒温组方治疗虚寒兼湿热型胃痛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年2期)2014-11-07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湿热型脂溢性脱发50例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不同温度退黄灌肠液治疗肝胆湿热型黄疸90例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3期)201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