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联合诊断对胃底贲门癌的确诊率、漏诊率分析

时间:2023-08-19 11:05:02 来源:网友投稿

宋燕林,吕朋华

(1.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0;
2.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上海 201620)

胃底贲门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可引起患者腹胀、黄疸、腹痛等症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需及时确定患者病情以采取治疗方案。有学者研究发现,由于胃底贲门癌发生在患者胃底、贲门部位,该部位胃底黏膜复杂变化难以探查,因此容易出现漏诊,延误了患者的疾病治疗,需采取更有效的诊断方案提高患者疾病的诊断准确率[1]。目前临床对胃底贲门癌患者最常见的检查措施包括了CT及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能够检出患者病灶部位,方便医师对病灶的实际病变情况进行观察,联合检查下更能检出患者微小病变,降低临床漏诊率[2]。对此,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胃底贲门癌患者采取螺旋CT联合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分析其临床检出率,详见下文所示。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接收治疗的胃底贲门癌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共5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最大年龄为69岁,最小年龄为32岁,平均(43.59±2.58)岁;
出现纳差症状患者共34例,呕吐症状32例,贫血25例,腹水13例,呕血7例,吞咽不适14例,黑便6例;
早期胃癌11例,中晚期胃癌39例,溃疡性30例,肿块性13例,浸润性7例。

纳入标准:患者均经临床病理学检查确定疾病类型;
所有患者检查前均知情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加入;
研究均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临床资料完整,意识清晰能够配合检查。

排除标准:精神障碍、认知障碍无法配合研究开展者;
近期内采取过相关治疗者;
存在检查相关禁忌证者;
合并其他严重恶性肿瘤疾病者;
检查时对造影剂出现严重过敏症状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要采取多排螺旋CT诊断、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其中螺旋CT检查方式为:检查前应禁食10h,使用螺旋CT(GE Bright speed)全身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检查,取仰卧位,使用800mL水充盈肠胃,胃壁厚度均匀后扫描,参数设置包括:管电流120mA,管电压125KV,层距200mA,层厚10mm。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方式为:检查前禁食6h后使用500mA胃肠机进行检查,用气腹胃壁造影法进行,取俯卧位、直立位及仰卧位,对患者采取全方位检查,用80mAs,70KV进行点片。

1.3 观察指标

分析在不同诊断方式下的诊断准确率、漏诊率,及不同检查方式下重建图像的主要影像学表现(包括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恶性龛影、食管下端变窄、黏膜病变检出率),同时分析胃底贲门癌的影像学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表示为“%”、(±s),使用SPSS 20.0软件计算,如P>0.05则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P<0.05则表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分析在不同诊断方式下的诊断准确率、漏诊率

分析不同诊断方式下的诊断准确率及漏诊率可见,多排螺旋CT诊断、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联合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更高于单独影像学诊断,漏诊率更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独影像学之间的准确率及漏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表1 在不同诊断方式下的诊断准确率、漏诊率对比分析【n(%)】

2.2 分析不同检查方式下重建图像的主要影像学表现

分析两组的重建图像主要影像表现可见,多排螺旋CT诊断、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联合诊断的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恶性龛影、食管下端变窄、黏膜病变检出率明显更高于单独影像学检查,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独影像学之间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所示。

表2 不同检查方式下重建图像的主要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n(%)

2.3 分析胃底贲门癌的多排螺旋CT诊断、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影像学表现

CT检查可见患者形成软组织明显肿块、食管下段管壁不规则症候大6mm以上,同时可见直接对临近脏器造成侵袭,多数病灶见胃底壁可见不规则弥漫性增厚,增厚界限为12-50mm,贲门区前后壁均出现受累,两者之间的夹角逐渐扩大甚至消失;
软组织肿块高低均不一致,同时可见肿块逐渐向周围浸润蔓延,部分肿块浅表部位可出现不规则溃疡症状;
检查可见患者癌细胞远处旋转移,部分患者可累及肝肺肾等器官;
淋巴结转移多见于患者腹主动脉、纵膈、肝胃韧带等部位。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可见患者主要表现为胃底贲门部位呈分分叶状改变,多见充盈肿块,部分恶性肿瘤累及胃体及胃底上部位置,黏膜处发生病变;
结节多为半球形或缺损充盈状态,胃底贲门部位存在不规则龛影形成,累及食管下端后可见食管管腔变窄。

近年来,受到群众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胃底贲门癌疾病患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病变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且多数情况下胃底贲门癌患者的肿瘤位置多隐匿,常规诊断对疾病的检出相对困难,因此导致了该类患者具有较高的漏诊率[3]。而在临床实际的治疗中可见,早期胃底贲门癌患者疾病的治愈率明显更高于中晚期患者,因此想要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就需要降低临床漏诊率,在疾病患病早期及时检出并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4]。螺旋CT检查及消化道钡餐造影是临床常见的检查方式,能够了解到患者的局部病变情况,同时还可对患者周围结构及远处转移等的情况进行观察,同时还可对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有效提高了患者早期检出率,方便了临床确定手术治疗方案[5]。一般情况下,正常的贲门区呈喇叭口形状,在病变后用消化道钡餐造影及CT检查可见患者局部胃壁较厚而类似肿块征[6]。既往临床主要采取阳性造影剂进行检查,但该种检查方式多数情况下对胃粘膜等细微病变并不能较好的展示,且部分患者无法忍受该种方式进行检查[7]。消化道钡餐造影能够明显降低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且对胃内的结构显示清除,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和分期。CT检查则能够明确肿瘤分类,显示患者贲门区发生转移性病灶及癌组织对周围组织造成侵犯[8]。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超声也逐渐广泛应用,但受到胃肠气体阻碍声波传导的影响导致超声检出率相对较低。而CT可不受到声波影响,扫描速度及分辨率相对较高,且图像清晰,方便了医师对患者病灶病变状态进行观察[9]。而消化道钡餐造影则改进了对比剂,使得胃底壁及肿块影显示清晰,也能够表明肿块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医师可据此判断病变的范围及是否出现其他脏器或淋巴系统转移情况[10]。更有学者研究表明,消化道钡餐造影能够直接观察到患者肿瘤所在位置及大小情况,并能对胃壁的活动状态实行动态观察,提高疾病的检出率[11]。但在实际检查中,消化道钡餐造影对肿瘤进展的检出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多需要采取联合CT等影像学诊断的方式进行,通过联合影像学检查以提高疾病的检出率,通过两种检查时的优势互补找出细微病变,同时也可作为疾病治疗预后的评估影像学指征[12]。

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胃底贲门癌患者采取螺旋CT联合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研究表明,多排螺旋CT诊断、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联合诊断的准确率、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恶性龛影、食管下端变窄、黏膜病变检出率明显更高于单独影像学诊断,漏诊率更低(P>0.05),而单独影像学之间对比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影像学检查下可见患者病灶处病变及转移情况,由该项研究数据表明,螺旋CT联合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的检查方式能够明显提高疾病的确诊率,同时,在联合检查方式下能够观察到患者病灶具体病变状态以及远处转移情况,对患者软组织肿块、胃壁增厚等的检出率明显更高,提示联合应影像学诊断对胃底贲门检查的诊断优势,临床能够根据联合检出结果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在传统检查技术或单项检查无法检出疾病时采取联合诊断更有利于降低疾病误诊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

综上所述,在胃底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用影像学联合诊断能够明显提高疾病的确诊率,降低漏诊率,可发现患者病灶处的微小病变,较单独用影像学诊断率明显更高,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胃底肿块造影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急诊胃镜疗效分析中国医药科学(2022年19期)2022-11-19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10期)2022-05-10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护理体会医学概论(2022年3期)2022-04-24多种评分系统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3期)2022-04-19改良三明治法与序贯联合套扎分别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2022年1期)2022-03-23共沉淀法制备YOF:Yb3+,Er3+造影颗粒的发光性能及正交优化陶瓷学报(2021年4期)2021-10-14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云南医药(2021年3期)2021-07-21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年1期)2021-02-07输卵管造影疼不疼中国生殖健康(2020年8期)2021-01-18经腹及经阴道超声在诊断盆腔肿块中的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4年4期)2014-09-26

推荐访问:确诊 诊断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