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理论视域下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3-08-19 13:50:02 来源:网友投稿

陈向明 高爱敏

摘要:名师工作室是在教育行政部门支持下的非官方性质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在促进教师团队成长方面有鲜明的特色,也存在一定的短板。如何使名师工作室扬长避短,发挥更大的价值?知识管理理论的介入,为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让名师工作室的运行多了一些方向感、循序感,有效推动了名师工作室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知识管理理论;名师工作室;双线建设

名师工作室,是在教育行政部门支持下,由导师领衔、域内部分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从诞生之日起,名师工作室就有它鲜明的特色。

从人员构成看,名师工作室是由挂牌名师和区域内不同学校相同或相近学科的骨干教师或有培养希望的青年教师组成的。这样的人员构成方式有利于统一思想和充分调动教师个体内在的发展需求,使工作室成员更愿意在名师的指引下與同伴进行自主式的探究性学习,并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分享智慧与提炼经验。

从功能角度看,名师工作室是一个集教学、研究、培训为一体的学习共同体。因为成员来自一线教师,所以更关注课堂教学,加之名师的正确引导,更能引起团队教师的共鸣与思考。在领衔导师的带领下,名师工作室具有更明确的目标性、更有力的引领性、更扎实的实践性和更突出的学术性等特点,它完全可以打造成学术与实践品质兼具的“有理念、有主张、有项目、有特色、有成效”的成长共同体。

从价值角度看,名师工作室可以发挥区域名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通过名师的示范、带头、指导以及团队协作,拓宽教师培养的专业化渠道,提高以学科为核心的专业培训效率,刺激骨干教师的发展愿景,缩短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职业倦怠期和成长瓶颈期的时间。鉴于此,名师工作室可以真正成为传统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的有益补充,从而有效促进名师与学员的双向成长,达到为区域内教育教学培养一大批高层次教师的目标。

从性质类别看,名师工作室虽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但并不能改变其非官方的性质。因此,名师工作室在行政管理、学分认定等方面与学校组织的校本研修和教研部门组织的区域性研讨活动相比,在活动组织和教师执行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名师工作室也有一定的考核评价权,但其约束力和管理效度都会大打折扣。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显发现这个学习共同体既有长处,也有短板。那么,如何使名师工作室更好地扬长避短,发挥更大的价值呢?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提出了“在知识管理理论下建构名师工作室”的总体设想,有效指导了市域内名师工作室的正确运行。

对名师工作室而言,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由领衔导师引领工作室成员对教学中的各种形态知识(包括显性和隐性)进行有效整合,通过获取、加工、存储、共享、转移、创新和应用等诸多环节,构建系统化教学资源和管理体系,有效达成工作室建设的使命与目标的过程。

在知识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名师工作室的核心任务是对知识价值的挖掘和应用。这其中有两条主线:一是工作室学员对知识的学习、研究、共享、资源建设等。在这条主线中,知识的核心内容不仅包括显性知识(如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更包括默会知识(如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这种主观的、难以用文字、图像等进行科学表述和定义的知识; 二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管理、创新与增值(举一反三),这条主线就需要工作室关注课堂主阵地,寻找恰当且有效的方式将各种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

知识管理理论的介入,让工作室在研究方向的选择、研究行动的落实、团队的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都有了依附,让名师工作室的运行也多了一些方向感、循序感和安全感。以义乌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为例,作为领衔导师,笔者一直思考在知识管理理论指导下如何带领工作室?如何明晰工作室的培养目标?工作室要为学员提供哪些载体去实现目标?怎样才能带领工作室成员组织各种有序有效的研训活动?如何评价工作室成员的成长?内容涉及目标制定、达成路径、活动组织、考核评价等诸多层面。经过导师与学员之间的切磋琢磨,我们不断思考、实践、提炼,知识管理理论下的工作室“双线建设”思路逐渐形成:一是以知识为主线的建设思路,重点突出知识的采集与获取、生产与存储、交流与创造等要素;二是以培训为主线的建设思路,重点突出团队建设、素质提升和个性化发展等要素。两条建设思路要相互结合,唯其形成合力,方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名师工作室的效能。

1   以核心素养为根本,打造一体化的“知识转换”团队

知识管理的过程是围绕知识的采集与吸收、生产与存储、交流与创造等环节展开的系统过程。因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所以,工作室团队研讨时明显存在四种知识结构(如图),即A方的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和B方的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由此,在工作室研讨的过程中,至少可以有四种比较重要的知识转化类型和模式:一是A方或B方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我们称之为内化,这是一个不断学习、汲取与提高的过程;二是A方或B方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我们称之为外化,这是不断实践、发现、修正和提升的过程;三是把A方的显性知识转换为B方的显性知识,我们称之为“融化”,这是A方与B方共同完成知识与方法传递的过程;四是把A方的隐性知识转化为B方的隐性知识,我们称之为群化,这是A方与B方共同完成能力与素养提升的过程。由内化、外化、“融化”、群化组成的四种知识转换模式,通过个人、群体、组织等不同的层次逐渐扩散,便形成了“知识螺旋”,促成知识的理解、存储、共享与创新。

首先,工作室要关注知识的内化,关注工作室成员的素养提升。而阅读是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最可靠和最有持续性的途径,尤其是对语文教师而言。因此名师工作室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引领阅读,全力打造一支读书学习型团队。以义乌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为例,每个年度,我们会根据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和学员的专业发展状况,统一购买10本有关“文本解读”方面的专业理论书,并为学员精心提供一份推荐阅读书目,鼓励学员在阅读之后撰写读书心得,并适时组织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或“畅聊沙龙”,以期通过思维碰撞激发灵感,促进成长。

工作室要设计外化、融化、群化的载体,提高工作室成员的实际教学能力。教学上的知识和技能的外化有两类:一是教师的外化,它侧重于教师在对课标、教材、教学理论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二是学生的外化,它侧重于学生在对教材理解、教师讲解、交流体会的基础上进行的各种练习、回答和运用。

2   以整合创新为手段,培养个性化的“知识管理”骨干

以义乌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为例。结合工作室近几年的研训结果,我们认为,能否打造一支教学精英团队是工作室团队研训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工作室的另一工作重心应是努力培养一批个性化的知识管理骨干。例如,围绕知识管理,我们举行了以“主题式阅读”和“任务式活动”为主题的研训活动,要求工作室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阅读任务,并在阅读的基础上完成“三个一”——撰写一个教学设计,上一节展示課,开展一次微讲座。工作室连续组织了如“小说中的虚构与真实”“单元任务式教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整本书阅读”等专题研训活动,所有成员都在阅读的基础上完成了相应的教学设计、公开课或者微讲座任务。我们要求工作室团队在活动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有意识融入自己的教学理念,并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努力做到把理念与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为工作室的领衔导师,要在“共同愿景”统领的前提下,根据工作室成员的教龄、教学风格等,以整合创新为手段,为每位学员创设个性化的“价值提升”方案,制定适合他们的发展路径,并以此指导学员的健康发展。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发展规划个性化。工作室导师要先让每一位成员进行自我分析,写出三年发展规划,再根据每个成员的个性、特长、年龄、发展水平等因素,分别提出不同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这样做有利于工作室成员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导师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有针对地安排成员进行展示和磨炼。

第二,教材处理个性化。团队所有成员要在工作室教学理念的导引下,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创新性地挖掘和处理教材内容,努力将学生知识的内化与外化统一起来。

第三,教学方法个性化。工作室鼓励团队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

第四,教学评价个性化。工作室要求团队重视教学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的诊断、激励和调节作用,通过及时的教学评价促进团队成员对自己学习状态予以准确的认识。

我们认为,有效的专业阅读,科学的活动安排,可以初步实现名师工作室研训活动量与质的全面提升,提高工作室团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以学科理论为基础,打造课程化的“知识管理”高地

以义乌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为例。我们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提出了以文本解读为基础,共同建构课程化的知识管理“高地”。就语文学科而言,作为语言类学科,语文教学必须基于文本,文本不仅是知识学习的源头,还是组织语文学习活动的依据。换言之,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文本解读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活动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本解读之上的;解读文本也是教学的途径,只有真正理解文字背后的内容和技巧,学生才能真正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丰富情感。所以,文本解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知识管理理论指导下,文本是知识的载体,文本解读就是对知识的采集与生产。我们工作室的任务之一就是把组织团队成员通过一定的策略方式采集来自文本的各种知识资源,并通过整理和再加工,将其充分显化、序化,使之成为对教学有用的知识,最终打造“课程化”的知识管理“高地”。

还是以义乌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为例。我们提出的文本解读的课程化,就需要工作室团队关注离“学生经验”最近的两个课程层面——教师“领悟的课程”和“运作的课程”。领衔导师要加强指导、引导与研讨,抓细抓实文本解读,促使工作室团队在“领悟”与“运作”的过程中努力寻找“凝结在教材中的成人经验”(包含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现在经验”之间的契合点,使凝结成人经验的课程转化为学生经验的课程。因此,我们的文本解读不能定位在某一篇或某几篇,而是要立足整体,盯牢新课程和新课标,使之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从而形成课程化的知识管理高地。

4   以深度学习为途径,突出情境化的“知识学习”活动

名师工作室团队的整体提升不仅要靠教材研究的支撑,还要靠对知识“深度学习”的支撑。在知识管理理论视域下,深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钟启泉教授曾指出,深度学习有三层效果——知识能够保存在长期记忆之中,能够灵活性地在未知的情境中运用,师生双方能够体悟到学习的愉悦。而且,对深度学习,新课标也已明确要求,要凸显思维,走向思辨,达到深刻。

根据深度学习的特征,我们认为,必须要围绕深度学习做一些扎实有效的工作,要从优化学生的思考过程出发,确定重点难点,创设情境化、层次化的学习活动,关注逻辑与推理,展开批判性探究。需要特别明确的是,我们所说的有深度的知识学习并不是增加学习的难度,而是通过有层次、有逻辑的学习活动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并在情境化的知识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以语文学科为例。设计情境化的知识学习活动,我们觉得要把握好四个层面:第一,要细读文本,揣摩语言,充分做好文本解读的生成,准确把握文本的原生价值;第二,要准确理解文本的教学价值,这就需要在课标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自主阅读、自我发现等因素,探寻最佳的教学情境切入点进行活动设计;第三,要准确而有层次地把有教学价值的知识转化成语文知识学习活动,这就需要对文本进行科学合理地重构或创生;第四,情境化的知识学习活动,要始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享受阅读、思考、表述、提升和完善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动眼去读、动耳去听、动脑去想、动手去写、动嘴去说、动心去悟。

总之,在知识管理理论指导下,义乌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以提升团队教学能力为指引,紧盯新课程,聚集课堂教学,以素养提升为目标,以整合创新为手段,以文本解读为基础,以深度学习为途径,工作室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团队专业技能提升明显,骨干成员成绩斐然。知识管理理论视域下的名师工作室建设,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汪怿.大学知识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钟启泉.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猜你喜欢名师工作室带一支团队 抓一批项目 出一批成果小学教学研究(2017年1期)2017-01-19关于中职学校组建“名师工作室”的一点思考东方教育(2016年7期)2017-01-17名师工作室环境下,发展英语教师共同体科研能力的策略探讨课程教育研究·中(2016年11期)2017-01-04创建名师工作室 探索培训企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国市场(2016年18期)2016-06-07“名师工作室”教师研修动力机制探微甘肃教育(2015年23期)2016-01-16青岛“名师工作室”聚焦讲堂注重社会效应江西教育B(2015年8期)2015-10-13以工作室为载体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广东教育·职教版(2015年2期)2015-04-27基于地理“名师工作室”主体功能和作用的几点思考地理教育(2014年3期)2014-03-12

推荐访问:视域 名师 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