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瑛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730050)
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政课程建设和思政教师队伍的作用提到了历史和政治的高度,吹响了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集结号,也为思政课教师发出了行动令。对于广大思政课教师而言,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如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课程改革要紧跟时代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成为21 世纪的大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互联网时代必然遭遇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倡导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学习的对话式教学法,成为把互联网和传统教学有效结合,推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新契机。
(一)对话式教学的发展历程
“对话”从字面来理解,就是两个或更多人之间的平等谈话。苏格拉底的“苏式问答法”可以追溯为对话式教学的起源。20 世纪30 年代,德国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Matin Buber)开创了一套对话哲学。英国思想家戴维·伯姆(David Bohm)率先把对话引入现代社会,他所著的《论对话》完整记录了对话理论,从独特的角度探索人类广泛的体验,这里的对话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谈话和交流,是在平等和自由的基础上的内心对话。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1969)从教学的角度提出“提问式教育”和师生“对话关系”,他认为“对话教学”产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和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2]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主体,师生之间呈现的不是单向传递知识和信息,而是共同对世界进行探索与实践。[3]
在我国,对话式教学可以在《论语》中找到例证,孔子与弟子之间对话就是早期的对话式教学。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随着教育改革发展,许多教育者把目光聚焦到探索对话式教学,研究对话式教学的内涵及其实践应用。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种理解是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采用对话式教学,以对话贯穿教学环节中;
另一种理解是在教学理念和原则层面上进行对话,即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各个层面融入对话精神、对话意识,提高与学生的对话能力。从根本来说,这两种理解的实质是相同的,即对话式教学的前提是师生双方平等的对话关系,以建构和促成对话关系为出发点设计教学,以对话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的过程与活动。[4]因此,对话式教学可以在其他教学方式之外单独使用,也可以是贯穿教学与课堂讲授相辅助的综合方法群。
(二)对话式教学法的优势
1.互动性原则
相对于以教师单向灌输和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对话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向和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模式。对话式教学通过启发引导学生重构已有知识并生成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师生双方的对话中,知识成为生动的思想,师生主动积极地共同探索认识客观世界,生成科学的认知,学习成为双方的创造过程。
2.问题性原则
对话式教学的关键在于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把新知识转化为启发性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学生开展对话。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通过思考、分析、归纳知识,并就疑惑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答疑解惑,师生双方围绕问题展开对话。
3.平等性原则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权威地位,学生是客体被动接受,师生双方有主次之分。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活动主体,教学是师生平等基础上的交流。师生通过平等对话、讨论、辩论等平等交流,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思想性是思政理论课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时,把思想性放在了第一位,在“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中重点论述了思想性: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透彻、彻底、真理这些词铿锵有力地指出,思想性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首要目标。当前,随着经济走向全球化趋势,“信仰危机”“多元价值”不同程度冲击着当代青年。高校已经迎来了伴随互联网长大的“00 后”新一代,他们思维活跃但也很敏感,个性独立也会随波逐流。一面是多元价值观冲击,一面是思维敏捷的青年学生,这就要求以高校思政课程为主渠道的思政教育要以科学真理引领学生的思想意识,思政课教师要成为传播信仰、开阔视野、坚定立场的人,教师以课程为依托引导学生坚定科学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理论性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基石
中小学思政课程是从原则、规范、方法的层面要求学生掌握对与错、是与非的界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追求真善美,而高校思政课更侧重从理论角度阐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科学原理。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新时代的历史和时代使命出发,指明了大学生应当做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做人;
“中国近现代纲要”阐明了中国的历史和人民怎样做出了“四个选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理解我国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回答了社会主义怎样好;
形势与政策通过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当前经济政治形势、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提高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知大势、悟道理,把握中国的发展方向,感受党和人民对青年的希望和嘱托,增强成长成才的使命感。因此,鲜明的理论性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根本特征。
(三)亲和力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他把思政课教师定义为青年学子的人生引路人。[1]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就在探寻世界、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思政课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这一蕴含真善美的种子撒播在学生的心田,精心培育让其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这不仅仅需要教师依靠深厚的理论和思想素养,更需要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化和感染学生。
(四)针对性是思政理论课的指引
思政课程的历史和政治使命就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教育者要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从易到难,这需要教育部门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更需要思政课教师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创新。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课程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供给学生成长的思想养料,切实使思政课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思政理论课改革的方向所在。
(一)以崇高信仰引导青年思想
思政课教学要以崇高信仰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和实践证明,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富有活力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也是我国社会主导的信仰。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思想活跃,追求进步,在教学理念上,思政课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点燃青年的思想火花;
在教学方法上,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以对话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世界;
在教学环节设计中,采用热点讨论、专题探讨、焦点解答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理解到内化,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和情感认同;
在教学内容上,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出发点,既有历史,又有现实,更照顾未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到教学内容贯穿对话式教学,和学生实现思想层面的对话和交流,使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成为学生的坚定追求,滋润心灵、引领人生。
(二)以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头脑
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体现,用这些理论成果补青年学生的精神之钙、固其思想之元,才能使其健康成长,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思政课教学就要把科学理论转化为精神养料,植入学生的头脑和心底,使学生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对话式教学的平等对话、互动探讨、问题探究的特点,在思政理论课程的科学性、真理性的基础上,增强情感认同,让理论成为学生的话语;
鼓励学生用亲历的事实和鲜活的资料讲述身边故事,通过亲身感知和分析加以理解和认识;
让科学理论贯穿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引导青年学生把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
(三)以平等对话提升亲和力
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既要解决正确解读思政理论的内涵问题,又要解决如何增强学生获得感的问题。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包含“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三个结构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对话式教学主要通过活化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健全践行体系,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第一,启发思想与灌输理论相结合,提升教师话语的亲和力,以说服力解决学生对思政课“信不信”的问题。思政课教学设计要紧贴“00后”青年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特点,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及时发现问题、释疑解惑、加深感情,强化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实现从“教材本位”向“问题本位”,从“教师讲授”向“师生对话”,从“个体学习”向“团队探讨”转变。第二,身教与言传结合,提升教师的人格吸引力。“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以吸引力解决学生对思政课“服不服”的问题。教师要以高尚的情操和人格,赢得学生的尊重与认可,如此才能给予学生理论的滋养、思想的引导、人生的启迪和精神的鼓舞。第三,“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提升教育教学手段方法的亲和力,以吸引力解决学生对思政课“爱不爱”的问题。建设能说服学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的思政课,以启发、辩论、探讨代替灌输、独白、讲授,让学生在互动中锻炼思维和创新能力,真正受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四)以精准供给增强针对性
对话式教学能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前提就是对学生需求和困惑的深入了解。[5]“精准供给,”要求对学生的需求侧之需求内容、方式、特点等有“精准”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方法、培养素质能力、培育健康“三观”、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如果不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就会发生供需错位和失衡的问题。在精准供给理念下,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与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疑惑,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常用的微信群、QQ 群等各类互动交流平台实现对话,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已有基础和课程需求;
课中,教师要从学生的思想疑惑、切身案例、理论难点等入手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课后,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可以就学生的疑惑开展后续讨论,也可以调查对话式教学法的效果以及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和实践经验。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对话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疑惑为切入点,以学生主动参与为目标、以师生平等交流为核心,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猜你喜欢理论课师生思政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麻辣师生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12期)2015-12-11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3期)201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