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师道观在法治教育中的应用

时间:2023-08-20 13:10:02 来源:网友投稿

赵 婧

(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于我国事业发展全局,将建设教育强国提升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事业,更加凸显了教育之于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基础性意义。为国家发展、社会稳定、文化传承培养人才,自古以来就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是支撑教育事业发展之重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和讲话中提出了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回答了“什么是好老师、怎样做好老师”的教育关键问题,形成了习近平师道观。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并将法治体系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作为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

在我国迈入新时代新征程的国内背景下,习近平师道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的价值判断与职业要求。因而,将习近平师道观作为一个系统从理论来源、科学内涵、特点以及意义等维度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角度,而且在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创建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兼具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师道观研究有助于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笔者认为,习近平师道观是传承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汲取我国传统师道观之精华并与我国当代教师发展要求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系统研究习近平的师道观,尤其深刻研究习近平师道观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方位、立体式、细节化研究。

(二)习近平师道观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是传承文化的国之重器,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培养学生的成果,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发展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国内人才需求与国际人才竞争两个大局,以国家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对新时代教师的一系列要求,形成了符合我国教育传统与发展要求的师道观。习近平师道观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代教师职业认识的深化,又为建设一支素质全面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习近平师道观作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南针,具有提升教师素质和改善教师地位的现实意义。对习近平师道观进行细致的研究,有助于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可以推动学校、社会为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创设良好的环境,进而通过主客观的共同努力从整体上提升我国教师队伍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就将教育摆在先行发展的位置,在《摆脱贫困》和《之江新语》等书中都显现出他对教师培养、待遇等问题的重视,为习近平师道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自2012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尤其是教师节前后,针对如何做好教师等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前途的重要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与我国教育事业现状紧密贴合。习近平总书记以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思考教师职业定位与要求,结合我国教育现实形成了重要论述。国内学者和专家围绕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展开了丰富的研究,学术成果颇丰。

(一)针对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研究

刘吟霄从教育的战略高度、教育的中心环节等七个角度梳理了习近平教育思想,并做出了习近平推动了我国教育思想创新、解决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问题的结论。[1]薛二勇、刘爱玲认为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我国教育进行深度改革的指南针,将其概括为一个相互支撑、互有侧重的完整体系,其中以价值育人为起点,通过家庭和教育来支撑教育的中心环节,最终实现创新、公平、实践、开放的育人成果。[2]宋凌云、王嘉毅认为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回答了我国教育的战略地位、发展动力、队伍建设等重要问题,指明了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前进方向。[3]徐俊峰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以及在教育改革事业中的地位。[4]杨志成认为创新是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首要特点,其论述回应了国家发展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
同时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和学生两大教育主体、德智体等不同的教育领域以及大中小不同的教育阶段的教育观点,得出要以此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大国的结论。[5]申国昌、陶光胜从教师教育方向论、保障论等方面阐释了习近平关于教师教育的重要论述,从实践性、群众性、传承性三个角度阐释了其重要论述的特征。[6]田国秀、刘海芳在总结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以师德为核心、传承与创新相统一、个体与社会相统一的三个特征。[7]孙刚成、左晶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的重要论述,从基本品质、尊师重教的重要性以及教师的职业价值等方面对如何做教师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8]何绍芬、钱波认为习近平教师观创新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传承了我国敬重教师的传统,延续了中国共产党重视教育的优点。从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铺路人、引路人、行路人三个方面概括了其教师观的内涵,并提出全面提高教师质量的实践路径。[9]

(二)针对习近平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

崔治忠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从对教师的职业要求、道德品质等角度进行分析,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10]韩喜平、李帅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引路人”等对教师的要求为出发点,从教师职业道德、责任伦理、时代使命担当以及思政课教师的崇高素质要求这四个角度梳理了习近平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11]韦日平、程瑞将研究聚焦于党校教师,揭示了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标准,提供了党校教师提升自我的途径,为建设高质量党校教师队伍提供了理论指导。[12]肖贵清的研究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集体,认为他们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围绕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播与研究,是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人才。[13]齐鹏飞的研究以思政课教师为核心而展开,根据习近平提出的做好思政课教师的要求,集中阐释了作为学生思想塑造者的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标准。[14]李世珍、郝婉儿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提升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质量三个方面的现实路径。[15]

(三)针对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

杨林香以宏观、中观、微观的不同维度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建设的重要观点,即师德体现了国家的要求、聚焦于公民基本道德要求、细化到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实现了对“学高”“行正”的传统师德的创新转化。[16]卢娟娟、李金坤将源于韩愈《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观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相结合,赋予了“传道授业解惑”新的时代内涵,认为教师应该以过硬的师德统领“四有”,才能真正成为无愧于教育事业的教师。[17]郝丹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师德观有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具有坚持人民立场、勇于实干、把握方向的特点,并从外部制度规范以及各主体引导的层面提出了教师如何树立良好师德的途径。[18]

(四)针对习近平关于做好老师重要论述之研究

毛道生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这一教师基本要求,指出新时代的教师应当有向“四有”好老师看齐的主动性,切实践履“四有”要求;
不忘初心,增强使命意识,完成好为国育才的职责;
贯彻五育并举,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19]姜强强、张晓东论述了学生、教师、民族、学校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教师为起点,分析其于其他主体的意义,阐释了好老师的重要价值意义、基本价值内涵以及价值养成路径。[20]秦书生、艾万丽重点关注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点要求,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主体阐明了在“六要”的基本要求下,提升授课水平的途径。[21]

(五)针对习近平关于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论述的研究

沈壮海分析了思政课为何处于“关键课程”这一问题,强调了上好思政课必须有自信和过硬的素质,同时不断提高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才能时刻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对如何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办好思政课进行了分析总结。[22]黄岭峻、许换换从宏观到具体的三个层面对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辩证思维进行划分,强调在宏观层面注重育人与育才不可偏废;
中观层面上要注意学校的领导与方向把关相统一;
微观层面要注重课程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相统一。[23]李雅兴、姚功武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好思政课的理念的历史基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现实要求是抵御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侵袭,得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是新时代面对新世情、新党情、新国情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的结论。[24]林文滨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教师观的意蕴,认为党性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政治方向和根本保证,德性是评价思政课教师的第一标准,才性是对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全面提升思政教师的党性、德性、才性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上好新时代的思政课。[25]

当前学界对习近平师道观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或关联到关于教育的理念、师德涵养、提升教师质量等方面,而将习近平师道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从其理论基础、科学内涵、理论意义和实践路径等不同层面进行解析的学术成果还较少。要推进该项研究进一步完整,可以采用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打开研究视野、从理论延伸到实践的分析使研究更加立体化、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丰富研究途径。

(一)学界研究习近平师道观的学科理论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可以助推研究横向发展。学科理论视野是否宽厚,决定了学术研究成果的学理深度。习近平师道观研究,其内容涉及教师发展多方面的问题,囊括了教师、学校、社会等不同的主体。故而,其涵盖的学科领域辐射较为宽泛,其中涉及到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等学科。然而,目前学界关于习近平师道观的研究学科领域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教育学范畴。深入推进习近平师道观研究,需要进一步扩大学科研究视野,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引证使得研究更加全面、立体,完善研究体系。

(二)学界研究习近平师道观的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整体化

从理论的整体性来分析,习近平师道观研究应当涵盖其理论来源、科学内涵、特点以及理论和实践价值等诸多维度。然而,目前学界同仁对习近平师道观的研究大多只涉及到其中相关的某一个问题,并以其内涵为主,缺乏整体性思维,研究呈现出明显的细碎化特征。因此,学界今后在研究习近平师道观时,应将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结合,才能凸显出习近平师道观作为一种科学思想的完整性,提升研究价值。同时,注重将习近平师道观的理论内涵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才能有效提升我国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助推我国向教育大国转变。

(三)学界研究习近平师道观的方法需要进一步多样化

当前学界研究习近平师道观,主要是在教育学的学科领域内采用文献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方法较为单一,限制了对研究内容的整体性挖掘。而鉴于习近平师道观研究所涵盖内容的宽泛性,为了使研究更加全面、立体,应该适当选取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因此,学界今后在研究习近平师道观思想的过程中可以合理的借助不同的研究方法,例如综合归纳的研究方法、调查统计的研究方法等,多管齐下有利于提升研究的学理深度。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最新成果,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基于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法治意识薄弱、法律能力有待提升的现状,法治教育教师应以习近平师道观为职业发展根本遵循,做“四有”好老师,并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治教育,提升法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加大法治教育广度

全面依法治国依托立法、执法、司法与守法,意味着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专业的法治工作者,也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构建现代化法治国家。高校是全面提升国民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思维的重要阵地,法治教育在专注提升法学专业人才质量的同时,要加大法治教育广度,向全体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并积极参与社会普法教育活动。通过对宪法等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学生的法治意识、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大学生只有通过学习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认同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才能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以法治思维解决问题,以实际行动维护法治体系,推动构筑现代化法治社会。

(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

提升高校学生的法治意识关键在于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具有丰厚理论素养的教师可以深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充实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法治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是专业的法学人才,才能做到不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的法律知识,更能帮助学生树立自觉的法律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学学科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实践水平。在课堂中,通过分析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现实案例,将抽象的法律法条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法治教育教师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将教学课堂延伸至社会,加强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的联结,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做全面依法治国的践行者。

猜你喜欢道观教师队伍总书记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2020年9期)2020-11-20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邯郸学院学报(2020年3期)2020-10-27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2020年6期)2020-08-31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年6期)2020-02-12论道教宫观建筑的衍变脉络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5期)2019-11-22秦楚一柱,绝顶道观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19年5期)2019-09-10性别权力视角下的越剧《道观情缘》研究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习总书记“下团组”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

推荐访问:法治 师道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