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圣霞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健康与旅游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大决策部署[1],就是要引导农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2]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激发文化动力,推动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拓展产业领域[3],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真正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发展生态产业的资源优势,并且旅游业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其发展对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均存在这一效应。[4]生态茶园旅游是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与茶业、旅游、文化、康养、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5]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1世纪初[6],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国内学者在乡村生态旅游内涵、相关概念、特征、发展模式、问题对策、景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开展研究比较多,也有部分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扶贫效应及村民满意度进行了研究,但对乡村生态旅游案例实证研究、规划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县区的关注较少,对生态茶园旅游的研究也不多。本研究基于产业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茶园生态旅游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价值定量评价,以期为新时代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
1.1 研究对象概况
布央茶园处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乡境内,气候适宜,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达78.8%以上,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0000个,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要茶叶产地。1988年开始种植茶叶,布央村的茶园面积已达240 hm2,这里的茶叶采雾水之精华,聚大地之灵气,屡次获得全国名优茶特等奖、一等奖和金奖,享有“中国早春第一茶”的美誉,茶园周边坐落着特色文化底蕴丰厚的千年侗族村寨,空气洁净,袅袅炊烟,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步行于曲径小路,观赏着群山雾绕中的日落,悠闲自得。来到三江布央,不仅能品到早春的第一丝绿意,而且还可以游玩著名的侗族风雨桥,感受侗家独有的风韵文化。布央茶山旅游区资源具有突出的“生态”、“山幽”、“景美”、“独特”、“宜人”的总体特征。布央村先后荣获“广西侗茶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级“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2018年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9年7月28日入选全国首批旅游村名单。
1.2 AHP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2.1 评价体系构建
在遵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文献综述法、实地调研与调查问卷法,采用频度分析法挑选使用频度高的部分指标[7],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绿色旅游景区》(LB/T 015—2011)和《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细则》(试行)(2015年)等标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实际情况,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图1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1.2.2 判断矩阵构建
采用层次分析法的1~9标度评价法,1、3、5、7、9各代表指标间相比的重要性为同等、稍微、明显、强烈、极度,2、4、6、8介于上述两个相邻判断尺度中间值,对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等旅游相关评价标准,结合对专家和相关管理者的调研结果,构建目标层判断矩阵A(1,1,1,2,4,1,3;
1,1,2,4,1,3;
1,1/2,1,5,1/2,3;
1/4,1/4,1/5,1,1/4,1/2;
1,1,2,4,1,3;
1/3,1/3,1/3,2,1/3,1),准测层判断矩阵B1(1,8,5,3;
1/8,1,1/2,1/6;
1/5,2,1,1/3;
1/3,6,3,1)、B2(1,5,3,7;
1/5,1,1/3,3;
1/3,3,1,5;
1/7,1/5,1/5,1)、B3(1,4,1/3,5;
1/4,1,1/5,2;
3,5,1,5;
1/5,1/3,1/5,1)、B4(1,5,3,7;
1/5,1,1/2,5;
1/3,2,1,2;
1/7,1/5,1/5,1)、B5(1,3,8,5;
1/3,1,6,3;
1/8,1/6,1,1/3;
1/5,1/3,3,1)和B6(1,3,5;
1/3,1,3;
1/5,1/3,1)。
1.2.3 各指标单层权重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根据判断矩阵A、B1、B2、B3、B4、B5、B6,由公式(1)计算出各指标单层权重,公式(2)计算CI,公式(3)计算CR,如果CR≤0.01,就通过一致性检验。各指标单层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各指标单层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1.2.4 综合权重确定与总排序
根据表1各单层权重值,按公式(4)计算各指标综合权重,然后进行总排序,评价层对目标层总排序如表2所示。
表2 评价层对目标层总排序
1.3 模型选择
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采用100分制,划分为 100~90、80~70、60~50、40~30、20~10五个等级,结合当地实际,给各个指标评分。评价模型为:
式中S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价值的得分值;
Si为评价指标i的得分值;
Wi是评价指标i对应目标层的综合权重;
n为评价指标总数。[8]参考国家五星级景区评价标准, 设立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价值为优秀(S≥85)、良(70≤S<85)、中(55≤S<70 )、差(S<55 )4个等级。
1.4 调查方法
根据图1的23个指标设计调查问卷,于2019年 7~9月对景区游客、管理人员及旅游相关研究人员共发放调查问卷230份,收回210份,有效率为91.3%,样本以大专和本科学历为主,男、女比率分别为 47.4%、 52.6%。
1.5 调查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价值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最大特征根、一致性检验CR值。构建的所有矩阵的CR均小于 0.1,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1。
2.1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1和表2的评价结果可知,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资源条件中,自然资源、民族特色和趣味体验权重较大,民族文化权重居中,区位条件和生态保护条件的权重较小。这表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特色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和生态保护条件的重要性虽然较小,但是一样会影响旅游的发展。趣味体验权重最高,其次是民族特色,再次为自然资源,这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源不仅需具备传统的观光游玩功能,还需具备生态休闲养身、生态康养等民族文化特色体验功能。此外是民族文化的权重值,其中特色美食的权重值较高,民族特色文化美食作为一种地域性特征的特殊旅游资源,也影响到生态茶园旅游的发展。区位条件比生态保护条件重要性稍低,表明游客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由原来以吃住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变以生态休闲养生体验为中心。而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完善生态环保条件,完善互联网、交通等基础条件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运用AHP法计算得出的权重值,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的特点,可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价值评价。
2.2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价值评价实证分析
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生态茶园旅游价值总评分为85.0785分,为良好等级,非常接近优秀等级,评价结果与布央村先后荣获“广西侗茶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级“民族特色村寨”,布央生态茶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全国首批旅游村的荣誉是相符的。“良好”说明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生态茶园旅游产品已经得到大部分游客的充分认可,但是在茶产业与生态产业化、旅游业、民族特色文化深度融合方面及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生态茶园旅游价值在于其所在地,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含量高,空气洁净,再加上独具特色的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体验活动(如侗族大歌、吹芦笙、跳侗族“多耶舞”),是休闲养生和康养的绝佳之地。独特的民族特色美食(如原生态的酸鸭、酸鱼、油茶),通过大力推广种植培育茶叶优良新品种,茶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茶叶品质优良,屡次获得全国名优茶特等奖、一等奖和金奖,享有“中国早春第一茶”的美誉。所在县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和“中国名茶之乡”。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村处于边远山区,山地众多,山路较为弯曲陡险,基础条件相对薄弱。近几年,通过发展乡村振兴建设,开发生态旅游,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高速公路通到村口,进村山路现都为二级水泥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采茶、制茶、品茶等茶文化体验活动。邻近景区有程阳八寨、漓江、阳朔、龙脊梯田等著名风景区,客源市场较好。基本形成了产业与生态的有机融合。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茶园旅游通过对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全新驱动引擎,为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提供关键链接,促使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9]
3.1 互联网+宣传品牌形象
文化是产业的灵魂,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10]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品牌形象。如充分利用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村全国“特色民族村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首批旅游村”、“中国早春第一茶”的美誉,借助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质的茶叶品牌塑造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品牌形象。首先,地方政府应给予相关指导和支持。一方面,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经营者开展网络营销,跟上时代潮流,在技术、资金上给予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依托招商引资、金融贷款等方式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发展的互联互通。其次,共享互动,整合多种媒体资源, 构建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与多元化的宣传渠道和营销计划[11]。利用互联网+根据不同游客的需要,向他们推荐不同的旅游资源。同时,利用微信、QQ等收集当地资源及游客的资源、体会、评论和心得进行转发与分享,以增强民族特色生态茶园旅游品牌的说服力。建立微信公众号、VR等数字新媒体,与游客进行互动,把握他们所需,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影响。
3.2 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
地方政府借助国家扶贫攻坚的契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实现两通,道路畅通,网络畅通。改善交通道路路面状况,至少达到水泥路面,建有临时停车场,开通县到景区的专线车。由当地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或者进行招商引资,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县、区和全国各相关网站互通,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网络服务体系。其次,完善住宿条件,保障民宿的卫生整洁和舒适度,保证食品安全;
合理设置绿色环保的公共厕所。再次,重视网络信息化和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工作。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聘请高校相关专业的老师或者行业有丰富运营经验的专家对乡村居民进行免费培训,并制定相关考核制度,培养本土的旅游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最后,也可以由政府招商引资,采用外来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让农户积极参与进来,提高他们收入的同时,业务素质也得以提升。
3.3 突出民族生态特色打造多元化产品
原生态民族特色文化和原生态自然环境资源是吸引旅游消费者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时,一定要开拓思路,突出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与农业产品、原生态自然环境和民族特色文化相融合,突出原生态的景观,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和茶产业,打造集健康养生、森林户外运动、民族文化、民俗体验、休闲度假、茶园体验观光、原汁茶文化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产品,形成满足旅游者的游、食、住、行、购和娱乐一体的服务体系。
3.4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保护条件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族村寨特色生态旅游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要遵行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首先,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互联网+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典型案例和做法,宣传相关法律和法规,让村民明白保护生态环境就是要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其次,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建筑物本土化,尽量使用绿色环保木质材料,少用钢筋水泥。把居民房屋改造成酒店、宾馆,既提高农民收入,又可保护生态环境;
把民族特色文化、原生态自然环境融入到旅游产品中,使其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再次,加强对民族特色文化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保护地方特色古建筑和乡土特色,杜绝乡村建筑现代化,修建地方原生态建筑。最后,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对保护生态环境者进行奖励。
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园蕴含着厚重的乡土气息和原生态的自然风景,具备开发民族特色生态茶园旅游的良好基础。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突出民族生态特色打造多元旅游产品,借助互联网+平台树立品牌形象就能够更大程度地保证边远地区的农业和旅游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乡村居民收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
猜你喜欢茶园少数民族旅游茶园飘香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茶园之晨江淮法治(2020年16期)2020-11-27我认识的少数民族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3期)2019-04-22湄潭茶园乡村地理(2018年1期)2018-07-06茶园观色百科知识(2018年7期)2018-04-17旅游今古传奇·故事版(2016年24期)2017-02-07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2期)2016-05-14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3期)2016-05-09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2009年18期)200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