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莹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 333403)
气韵是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的重要指标,被艺术家们所重视。“腹有诗书气自华, 图有形神气韵生”,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拥有能通过气韵之美将绘画内容传达给观者的能力[1]气韵在陶瓷绘画中亦是许多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因此,如何创造出气韵生动的作品是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
陶瓷绘画艺术家要创作出具有古典审美气韵的作品,前提是要彻底理解气韵的内涵。“气韵”一词最早在南朝画家谢赫的《古品画论》中出现,他提出绘画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等。“气韵”居于首位,是中国绘画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艺术作品中最为重要的审美指标,被历代画家所认可、推崇。古典审美“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形式,意味着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充满着不可抗拒的生命活力。它不断地流动,这种生命波动有着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了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在线条、色彩、文字和声音的表达之外,留下了许多联想和品位的空间。
2.1 陶瓷绘画历史概述
陶瓷绘画是陶瓷装饰中的一种表现技法,主要指用专门的绘画工具在陶瓷的各种不同造型的器皿上进行三维的绘画创作或者在瓷板平面上进行二维的绘画创作。陶瓷绘画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深远。石器时代的彩陶作品《鹳鱼石斧彩陶缸》被有的学者认为是中国画的雏形。彩陶艺术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促进了陶瓷绘画艺术的形成。陶瓷绘画作为一个词组,它是“陶瓷”与“绘画”的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结合、一种制约和一种限制。因此,陶瓷绘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的约束。陶瓷绘画类似于舞台美术。舞台美术既属于喜剧的一部分,又是综合艺术的一个有机体;
陶瓷绘画属于陶瓷艺术的一个分支,又是器物的一个有机体。[2]
陶瓷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文化内涵和绘画技法,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而演变,陶瓷绘画是一种具有装饰性的工艺美术,以往它的内容题材多取自年画和插画,审美追求大都是吉祥、富贵和美好等世俗愿景。因此在创作时,画家们为了表达出富贵吉祥的意义,经常把不同季节或者毫无关联的景物放在一起,完全没有考虑艺术表现对象的内在活力和其传达的精神,仅仅因为它们组合而成的谐音或有美好祝福的寓意。陶瓷绘画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气韵生动的作品,但数量极少。一直到清代末期浅绛彩和民国新粉彩出现,从事浅绛彩瓷的艺人们多为文人和画家,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绘画功底。陶瓷绘画艺术的作品逐渐脱离了传统的陶瓷绘画的各种约束,开始在创作中将中国画的笔情墨趣融入陶瓷绘画之中,让陶瓷绘画有着独特的审美内涵和语言表达。但随着工业革命时代的发展,陶瓷绘画作品逐渐成为商品化、工业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批量产品,随之而来的是陶瓷艺术绘画作品的审美追求衰落,淡化了画面的主题思想、笔墨功底。
2.2 陶瓷绘画中的气韵理论
陶瓷绘画核心范畴是对意境的探寻。千百年来,中国绘画最首要的评价标准就是“气韵生动”。陶瓷绘画和中国画一脉相承,它们二者对于气韵的追求也是一样的。[3]对于传统的陶瓷艺人来说,想要让作品中体现气韵生动,就必须要求自身有着高超的绘瓷技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情操。这些陶瓷艺人不仅要从身份上进行转变,更要在时代发展的同时让自己的审美观念与时俱进。他们要改变以往的审美意趣,把审美内涵从诙谐传统的装饰图案转变为气韵生动的艺术形象。这种审美内涵的转变需要这些陶瓷艺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的一呼一吸之间体会天地万物的瞬息变化。这样才能在创作过程中呈现出气韵生动的艺术作品。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指出,身为一名画家,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多读书,多游历大自然山水,这样心胸自然开阔。画家们在创作前心里就会“丘壑内营”,创作时就可以“随手写出”。可想而知,陶瓷绘画艺术家们必须要多阅读书籍来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多观察自然,了解绘画对象,如此这般才能创作出客体内在独特的气韵。[4]
陶瓷绘画作品中大多数为山水画,瓷画艺术家们使用陶瓷艺术绘画中的各种创作技法在陶瓷上描绘美丽的山川,将陶瓷自身的材质美与山水画相结合,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让人体味到锦绣山河的独特审美韵味。陶瓷艺术绘画通常是刻画大自然并辅以人物和村庄,显得相得益彰。画中人或寓情于景、或渔舟唱晚、又或轻歌曼舞,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作,这是艺术家们在陶瓷绘画中倾注个人情感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耐人寻味。
陶瓷艺术绘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而引人入胜的工艺美术,它内蕴着瓷画艺术家们的个人情感表达和精神内涵。故而当代瓷画艺术家们在进行瓷画作品创作时,必须要继承传统工艺美术中精华部分的同时还要提升自己个人的绘画技法,深刻体会气韵生动,让自己的作品能够展现气韵之美。这就需要多临摹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优秀山水作品,学习古代画家们的高超笔墨技巧。如此才得以让作品呈现出“气韵生动”的独具一格的韵味。
与以往的陶瓷绘画相比,当代陶瓷绘画的创作和审美倾向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但气韵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在现今依旧是大众们对陶瓷艺术绘画的最高审美追求。陶瓷绘画作品中的整体意图、颜色和用笔都和艺术家的个人意志和内在精神息息相关。不仅重视画面的生动和技法的熟练,还重视技法和意境的融合,让画家的思想、情感和生命力通过作品传达给观者。在作品造型上讲究形象栩栩如生,重视主客体之间的遥相呼应;
在作品创作时讲究胸有成竹,下笔一气呵成,恰如其分。这体现了外在对象与内在生机融合在一起的绘画表现,脉络贯通又韵味彰显。[5]许多陶瓷艺术家探究“气韵”的精神内涵,并将其运用到陶瓷绘画的创作中,不仅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而且使陶瓷绘画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与传统的陶瓷绘画的画师不同,这些当代瓷画艺术家们不仅熟练地掌握传统的陶瓷绘画用笔技巧和陶瓷绘画工艺材料的特性,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传承和发展了陶瓷材料与传统技艺。他们在自己的瓷画作品中用新的表现形式来展示时代的审美情趣。以王锡良、胡献雅、秦锡麟、张松茂等为代表的陶瓷绘画名家,他们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又没有走上学术性创造道路的工艺大师以及保留和拥有一技之长的工艺美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精美的艺术作品,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带动了景德镇陶瓷艺术行业的繁荣兴旺。
王锡良先生自幼跟随他的叔叔王大凡先生(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学习陶瓷绘画,掌握了传统陶瓷绘画技法的精髓。但同时他也专注于对大自然进行写生并从中汲取创作灵感,抛弃了传统陶瓷绘画中依赖古画画谱的创作方法。王锡良先生以山水、人物画最为擅长,他的粉彩作品(图1、2)简约大方,用笔疏密相宜、色调晶莹润泽、布局别具匠心、“自然平淡”的忘我禅境、在作品中讲究笔墨的精妙,中国画的气韵,体现了他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
图1
秦锡麟先生是第一代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艺术家。他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探究民窑中的一类产品——青花大写意,由此创作了他的代表作《青花罐》(图3)。秦锡麟先生的青花创作方法令青花产生了国画在宣纸上的渲染效果,使得传统的景德镇青花蕴藏着中国画的韵律,故又被称为“水墨青花”。秦锡麟先生的创作过程中在民间传统青花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感,生动地体现了“气韵”二字,极大地拓展了现代景德镇的陶瓷绘画艺术语言。
图3
图2
张松茂先生是受学院艺术家影响极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陶瓷绘画功底深厚,擅长人物、山水、花鸟等以中国画题材为主的陶瓷绘画艺术。他的作品(图4)是在传统的陶瓷绘画基础之上而进行发展的,无论是主题还是配色又或是材料都是如此。张松茂先生的用笔清整细致,笔韵清雅秀美,色调华美富丽。他创作的作品艳美绝俗,雅人深致。
图4
对一名艺术家来说,最难得的莫过于个人涵养与气性。而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而言,最难能可贵的是境界。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内涵是它所传达出的艺术家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观。在景德镇当代的陶瓷绘画艺术这条道路上,要追寻的为道在器物上所展现的物化精神价值。当今的陶瓷绘画创作理念逐渐摆脱了以往景德镇传统陶瓷绘画的评定准则,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创造具有个人风格的陶瓷绘画作品。陶瓷绘画的艺术语言在这些艺术家们的创造下变得丰富多彩。[6]学院派艺术家与景德镇当地的陶瓷艺术家之间彼此影响,一起在传承创新的方面翻开了陶瓷绘画艺术领域的新篇章。
陶瓷绘画在当今社会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独特的绘画载体,更是因为中国的瓷器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掌握着整个世界的陶瓷文化话语权。中国被外国人称为瓷器大国,而中国瓷器更被称为“白色金子”。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出现了许多新的陶瓷材料和创作技术。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随之改变,审美也在不断提高,这就促使当今的陶瓷绘画艺术家们的创作理念产生了转变。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家想要创作出气韵生动的画作,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务必增进以下几个方面的修炼:第一个是领会“气韵生动”理论的精华,培养心领神悟的能力;
第二个是增进笔下功夫,探寻构建“气韵生动”的方式;
第三个是着重材料和工巧的妙用,达成笔墨精妙的功效[7]。相信陶瓷绘画艺术在景德镇这些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家们的带领下,必将更加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