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洋,黄勇辉
(1.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生态文旅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2.江西财经大学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了“技能社会”这一概念。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与发展方向。可以说,这是国家对职业教育地位认识上的一次巨大飞跃。有学者指出,构建技能社会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人才结构性缺陷,顺应全球化发展、人工智能及数字化发展、技术变革、产业升级等新趋势,满足市场对于人才技能的多元化需求[1]。“技能社会”的目标在于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大力推进贯穿民众全生命周期、为全产业链提供服务的职业教育体系,保障产业发展和民生福祉,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打造“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格局。可见,职业教育与技能社会建设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动构建技能社会。因此,如何推进职业教育有效赋能技能社会建设,乃是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未来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技能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从社会化概念延伸而来,其主要指的是“以教育为主导的经济体,这一教育体系并非是以经济为主导的”[2]。基于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对社会类型的划分标准[3],技能社会是指通过技能教育侧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理念[4]。在技能社会建设时,需要重视的不仅是技能形成的社会背景,更为重要的是技能形成的整个过程体系及最终成效[5]。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从学历型社会向技能社会转型,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技能社会转型,就必须探索技能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建设要求。
1.技能社会的基本特征
自2021年“技能社会”这一概念提出,国内学术界及职教界掀起了探讨热潮。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相关文件提到的,技能社会是指社会成员拥有基础职业技能,且高占比的相关人群拥有较高等级的职业技能,确保社会的技能人才数量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然而,当前学术界关于技能社会这一概念并未形成统一认识。石伟平基于职业教育学、社会学、劳动经济学的层面对技能社会的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技能社会的构建路径具有多元性,提升技能水平,能够推动就业市场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营造职业教育培训的良好环境[6]。张元宝认为技能社会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个体学习并掌握技能也是践行新型社会发展理念的重要方式[7]。张学英提出技能社会是一种社会发展理念,其倡导个体学习和积累技能,并通过技能学习营造全社会人人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将技能覆盖至全体社会,涵盖所有行业产业链[8]。
通过分析梳理国内学者关于技能社会的相关阐释,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对技能社会进行阐释:从技能形成理论的维度,国家与政府重视技能形成体系与制度建设,形成相应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机制以保障技能教育和技能学习的技能治理体系;
从社会心态理论的维度,认为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社会类别中弥散着对技能的崇尚,继而营造全社会人人主动学习技能、崇尚技能、以拥有技能为荣誉的社会价值观及社会行为共同体;
从劳动经济学的维度,认为通过建构覆盖全产业、全社会的技能教育和培训,人人有途径、有资源习得技能,从而实现社会劳动者从初级劳动市场进入次级劳动市场、社会全产业劳动力适应未来产业发展走向、社会全范围技能升级。
技能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以技能为核心。技能社会以技能为核心,技能社会是以技能促发展的新型社会发展理念,与学历型社会所倡导的“唯学历”“唯名校”的观念有所差别,技能社会的基本特征具有独特性。(2)全民学习技能。技能社会是一个倡导终身学习、技能共享、全民开放的社会。随着社会崇尚技能的氛围日渐浓厚,技能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公民个人的主体性作用,推动了技能学习需求日趋高涨,保障了公众想学就学、要学即学的基本权利。(3)融入“工匠文化”。技能社会重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并将这一精神内涵融入技能社会体系之中。(4)技能共同体。技能共同体所指的是围绕技能人才投资、培育、任用、监督、保障等环节,以共同价值观、共同行动及命运共同体为特征,发挥学校、学生及社会多方力量,推动构建技能社会发展新格局。
2.技能社会的基本要求
技能既是一种劳动者个体能力,又是一种国家层面的、集体意义上的社会能力,还是一种社会的公益物品;
它既是劳动者谋生的工具,也是劳动者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获得的载体。基于此,技能具有集体特性,同时也是基于国家层面的一种社会能力,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9]。此外,正是由于技能的集体特性、公益物品等属性,国家要高度重视民众的技能培育,营造全民技能培育的良好氛围。这就要求:
(1)以国家重视技能为前提保障
个体充分发挥身体技能,推动掌握基础技能,在此过程中不免会受到社会规则制约及社会支配的影响[10]。公共力量要发挥最大效应,需要通过代理机构汇集力量,并促使其根据公共意愿开展行动[11]。我国是一个单一制多层级国家,各项重大变革的背后都反映出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政府作为国家组织体系,依法拥有行政权力,具备一定的公共服务能力。由此在构建技能社会过程中承担主导性作用:其一,政府通过制定与技能社会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动技能社会的法制化建设,同时从宏观角度进行资源统筹,打造人人能学习、共享资源的技能学习平台,破除技能人才的各项制约;
其二,政府通过资金投入,加大对全民技能建设的基础设施完善。政府从宏观政策方面给予技能社会建设支出与保障,为技能社会建设夯实基础。
(2)以社会崇尚技能为外部环境
社会发展与创新需要以良好环境为沃土,因此技能社会建设成效也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职业认同层面来说,技能社会应改变以往落后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偏见,摒弃“重学历,轻技能”观念,打造全社会崇尚技能,愿意主动学习技能、弘扬和发展技能的良好氛围。从人力资源层面来说,技能社会需要加强对高技能的重视和认可,充分发挥其在产业结构转型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变以往社会对技能人才在任用、选拔方面设置的高门槛,不断打破壁垒,构建完善的技能人才激励体系,提升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度,增强其薪酬水平与社会地位。这样不仅展现技能人才的优势,同时营造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环境。
(3)以人人学习技能为根本路径
公民个体在技能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是直接参与者,同时也是直接受益者。正是由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才为技能社会建设提供了原动力。为此,推动技能社会建设也需要重视并发挥公民“主人翁”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自我认识的觉醒、主动提升能力两方面:其一,作为社会个体,需要认识到技能在自我生存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认识到技能是满足其他社会需求的重要前提。为此,多掌握一项技能,对于就业及实现人生价值都有裨益。其二,个体通过深入分析技能的价值,挖掘自身技能潜力,主动学习技能,通过掌握多项技能获得谋生方法。在个体通过丰富自我技能,提升新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发展。个体通过主动学习技能实际上也顺应了技能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及趋势,知行合一是个体改善和提升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人人都有途径与意愿进行终身技能学习是技能社会建设的根本路径。
(4)以人人拥有技能为根本目标
技能是个体掌握并运用某一特定技术的能力水平,是需要通过持久练习完成特定任务的实践活动[12]。从个体层面来看,技能是个体在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亚当·斯密说,技能是人们在社会上能习得的一切有用才能[13],因而个体技能的习得是其社会化的重要表现。高技能人力资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充分激发社会个体天赋及后天学习的动力。从社会层面来看,技能是集体所组成的社会成员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其是人类可以共享及进行交流的工具[14]。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技能承担着“黏合剂”的角色,推进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结并达成共识。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能力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治理能力与发展能力。其中治理能力指的是国家在推动社会制度化、协调化及法制化等方面展现的能力水平;
而发展能力则是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发展、文化发展等层面的能力水平[15]。当前,中国因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的需要正由物质资本驱动向人力资本驱动转型,高技能人力资本成为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争相抢夺的稀缺资源,高技能人力资本是实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因此,人人拥有技能是技能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当前,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正不断加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16],而职业教育成为推动全民普及技能、保障人力资源供给、改善就业问题,推动建设技能社会的重要核心。要建设技能社会,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力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为技能社会建设提供“原动力”。
1.凝聚技能教育资源合力
职业教育分为两类,一种为职业学校教育,另一种为职业培训。其中职业学校教育是促使社会个体提升学历的教育,其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又可细分为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等专业教育。职业培训则主要面向的是社会群体,具有非学历性。具体包括在职培训、就业前培训、创业培训等,其以社区学院、广播电视大学等为场所开展技能培训。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技能学习、塑造学生知识与能力,与技能社会建设目标相契合。各大职业教育学院及职业培训机构落实中央与地方的政策理念,制定符合技能社会人才培育需求的政策,整合技能教育资源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以实现教育供需平衡及技能社会建设为根本目标,打造具有职业化、专业化与规范化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2.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职业教育作为弘扬职业价值理念与培育职业技能工具的主阵地,以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技能人才为使命,而这一理念与技能社会建设使命相契合。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其更好地传播技能理念。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对技艺的“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职业教育具有传承工匠精神的使命责任。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探索和创新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不仅有助于增强劳动者的技能,同时还能传承中国优秀工匠文化,助力青年学生践行工匠精神发挥社会主义接班人作用。
3.服务全民终身技能学习
技能社会是“人人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即全民终身技能学习。终身教育主张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应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17]。终身教育体系指的是现有的教育系统及学校、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线上教育等各类社会机构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参与有组织学习机会的教育制度安排和网络。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速度加快,而要在激烈的科技社会竞争中占据主动,劳动者仅凭现有的知识与技能是无法满足人才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的,因此要更新知识体系以不断提升技能水平或学习新的技能,增强自身的职业生存能力。而职业教育恰好满足了全民终身学习技能的需求,按照受教育者的个人素质与发展愿景,提供个性化的教育与培训服务。职业教育的多元化、高质量发展,能够向全民提供形式多样、优质低负的技能教育服务。
在技能社会建设过程中,职业教育通过培育高技能人才,融入“工匠精神”,整合技能教育资源推动全民开展技能终身学习,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及促进共同富裕。大力发挥职业教育在技能社会建设中的作用,需要从以下“三个注重”着手:
1.注重体系构建,整合技术教育资源
体系指特定范围内同类型事物基于其内部联系及相关秩序所建构的整体,由不同系统所构成。技能的传授是通过教育手段开展,个体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掌握相关技能并在社会赖以生存,实现价值。根据个体接受技能的差异化需求等进行分类,对技术教育资源进行细化,构建“双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即包含以学校为主体的培育系统以及以企业、各类型培训机构等为主体的培训体系。在“双系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多元化技能型人才培育输出态势,推动技能社会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
一是优化基于校内的技能人才培育机制。现阶段,职业院校主要是初中及以上阶段学生进行学历教育的摇篮,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并未对所有社会适龄人员开放职业教学。对此,技能社会建设有助于完善和丰富现有技能人才培育体系,通过改变以往只有职业院校才能进行职业教育的思想偏见,在各类学校推行职业教育改革。具体来说,其一,创新职业启蒙教育。倡导并支持从幼儿园开展提升幼儿基础生活技能的实践教育,助力幼儿塑造独立人格。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职业预备教育,将职业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职业认知、思德教育植入义务教学课本、校园文化之中,促使学生从小养成职业素养。推动面对高中学生的技能体验式教育,激励高中学校开展技能培育课程,促使学生不断提升实操能力,并将学生的实践能力纳入综合素质考核中。其二,不断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育质量和水平。发挥职业教育在技能人才培育中的引领性作用,彰显职业教育特色,以教师团队建设提升带动力,以教育教学改革发挥校企联动力,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全员创新力。其三,不断优化内部质量评估及优化机制、外部质量保障及监管机制,从而有效促进职业院校提升教学水平,让家长及学生愿意主动分流至职业教育。其四,加强技能型人才培育规模与质量,其中提升规格最为首要。这既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技能型人才培育的关键一环。要建立技能型人才培育的知识与技能标准,推动人才培育的系统性、连续性发展,构建与高等院校有效衔接的实践体系,通过教材创新编写、实训基地共建等举措推动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此外,要尤为重视推动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建设,充分学习及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成果经验,如借鉴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理念,将其精粹与我国本土实际相结合,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二是完善校外技能人才培训机制。个体开展技能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技能提升,从而获取新的就业渠道。要构建“人人以拥有技能为荣”的技能社会,就必须走群众路线,扩大职业培训覆盖面广、面向多元群体、降低学习门槛,扩大职业教育影响,惠及至民众。具体来说,其一,职业院校要积极发挥关键性作用,通过开展课程设计、教学场地供应及提供师资力量等方式,扩大职业培训覆盖面,将培训面向更多的社会民众,如下岗职工、流动人群、退役军人等群体,并为其提供培训教学。加强校企沟通,根据各类用工单位的需要和岗位要求,以需定培、以培供需,实施订单培训计划[18]。其二,重视发挥企业力量,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作用,支持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在岗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基于全员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一方面,企业要面向在岗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在帮助员工减轻深造负担的同时留住员工,让员工更好地适应并融入企业发展周期,激发员工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19]。另一方面,通过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发展,开展学徒制、工学结合等模式,将学生带进企业组织参观开展技能培训,既能提升人才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同时也为企业储备高技能人才。其三,现阶段社会培训机构具有覆盖面广、市场需求定位准等优势,且培训周期短,成效显著。基于此,技能社会建设也可不断拓展社会培训,扩大师资力量,培育经营诚信、稳定、信誉度高的社会培训机构,打造本土品牌,促使更多人群能参与职业培训。充分践行“双减政策”,引导并鼓励培训机构积极转型,开辟职业培训新蓝海。
2.注重文化认同,营造技能环境氛围
从学习行为着眼,环境会间接地影响个体的选择,基于技能社会,主要影响其选择何种技能学习。此外,社会群体或个体的学习习惯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高等教育环境的迭代变化,技能社会将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其将对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职业教育也会对培育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从这一层面来说,技能社会能获得长期稳定发展,前提就在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领域都需要职业教育所培育的技能人才。对此,构建技能社会良好环境需要职业教育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从加强文化及优化政策等方面营造良好环境,改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促使民众愿意将职业教育作为“首选”。
一是营造有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国家政策的推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并通过推行实施相关政策,从多方面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初步构建现代化职教体系。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进行了明确分类,并提出二者对于人才培育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基本特征。通过系列政策的推动,我国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机制,并构建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职教体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迎来全新的机遇和使命,但现阶段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这就要求完善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以促进民众以就业为导向,同时确保政策的延伸性、连贯性、时代性,为技能社会建设建立保障,推动技能社会行稳致远。此外,要推动多部门联动,共同构建政策实施网络体系,政策的成效主要依托于部门联动程度,这就要求各部门以政策为载体,携手发力,推动技能社会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不断加强职业院校管理,政府相关财政、商务、农业农村、发改、税务等部门应结合自身部门职责,不断发挥部门作用,加快推进职业培训发展,促进与职业培训相关的项目实施与推进,深化职业教育的创新动力,为构建技能社会提供政策保障[20]。
二是营造影响推动职业教育深远发展的文化环境。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能够从社会价值理念、风俗、行为习惯等方面影响个体的职业培训意愿。营造一个“人人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厚植技能社会发展土壤。如果将政策视为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及技能社会建设的宏观推动力,那么文化环境则有助于职业教育政策的实际执行与在民众间的推动。一个社会基于职业教育的正向反馈水平能反映出其文化底蕴是否深厚。崇尚技能的文化环境,能形成推动政策执行的“助推剂”,可显著提升政策效应。与一项政策的颁发与落地执行不同,打造社会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围需要久久为功,通过“引流”等方式,逐渐让民众感受到政府部门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从内而外认可职业教育在教育创新及人才培育、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中的重要作用。继而主动参与职业培训并倡导全社会共同践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职业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市场需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三教”理念融入职业教育改革之中,推动高质量育人。应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市场行业变化及产业结构转型对人才的新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开发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专业,提升人才培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推动实现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另一方面,非职业院校要积极推动职业启蒙教育进课堂,通过向学生呈现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职业新面貌,以弘扬大国工匠、匠心筑梦精神为依托,让学生了解技术技能在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制造大国、制造强国方面的重要作用,启迪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21]。二是创设尊重劳动、技能重要的舆论氛围。政府各级各部门要基于人才发展视角,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宣扬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正向价值观,激励更多适龄青年主动学习技能、掌握技能。此外,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为高技能人员提供展示平台,提升其示范引导性作用。新闻宣传部门应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全社会尊重一线技能人才,改变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偏见。
3.注重技能协同,打造“技能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指的是基于共同命运,推动实现内部的和谐统一发展。其重点在于主体之间共同发生作用,任何一方都需发挥关键作用,相互之间共同努力、融合发展、促使共同体的持续稳定发展。”[22]职业教育应发挥政府、学校、企业各大主体作用,共同推动技能社会建设。
一是大力发挥技能人才优势,打造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迎来新一轮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的技能性,为新兴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为此需要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构建相关产业制度及运行体系,将技能型人才进行精准划分,不断提升技能型人才的薪酬福利,促使其获得社会尊重,这样才能促使技能型人才主动学习和提升技能,使技能型人才能力水平最大化,激活新兴产业发展活力,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对技能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构建基于多元主体共同推进的技能社会共同体。技能资源所指的是来自于不同领域及不同主体的技能教育资源。发挥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作用,重视发挥政府、职校、企业等多方职业教育主体的作用。政府要强化顶层设计,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范围,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能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我国要不断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校内机构及教师群体等推进学校管理及职业教育提供保障,符合办学资质的大型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可以在职业教育扶持计划的支持与鼓励下,构建具有针对性、全国性的职业院校,精准契合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及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职业院校要协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育、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与合作,是建设技能社会的核心关键所在。通过践行并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校企之间深度合作,共同携手发挥育人成效,提升技能人才培育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技能社会。
三是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典型示范性作用,营造“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应不断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组织并推进院校、行业内开展专业度高、水平高的职业技能竞赛,促使更多高技能人才参与竞赛展现能力,并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大力传播“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新风尚。在职业技能竞赛培育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应针对性地对参赛人员开展实操培训与锻炼,提升技能人才的知识素养、实操技能及创新能力,实现复合型人才培育。此外,通过让参赛人员体验赛前、赛中等多阶段情境锻炼,针对性的考察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职业素养等;
同时通过竞赛进一步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岗位的真实需求。总的来说,要重视职业技能竞赛,将其作为技能人才培育及职业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