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科研推动金融人才培养探析

时间:2023-08-20 20:10:02 来源:网友投稿

□梁 艳

(上海建桥学院,上海 201306)

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与和市场都出现了重大的变革。就宏观层面而言,基于以要素驱动的经济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的经济方式,迫切要求金融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投资领域,自2018年资管新规颁布并执行以来,各类理财产品进行刚性兑付已难以继续,金融机构的资管业务需要进行重大转型;
在融资领域,金融服务更加倾斜于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在此宏观大背景下,金融服务方式也更加需要个性化、精细化,特别是随着云数据、区块链、移动支付、智能合约等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金融行业正面临重大转型[1]。

金融行业的重大转型需要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支撑,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需要应用型金融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以便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金融服务;
二是需要应用型金融人才具有更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跨学科学习应用能力,以便在日益复杂的行业生态及飞速发展的金融科技背景下,能够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2]。

深入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是开展以应用型科研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厘清存在的问题及形成问题的原因,将有效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均以培养应用型本科金融人才为主,在培养理念上,与研究型本科不同的是更加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高职院校不同的是更加强调学生理论体系的构建。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各院校都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主要举措集中体现在: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体验;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现实中,这些举措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2016年,笔者对长三角地区5所应用型本科院校96名金融工程专业毕业一年后的学生、50名专业教师、35个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结果显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实践教学满意度整体偏低。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实践教学虽然占有很大的比例,但其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有较大偏离。有些实践教学虽然借助了模拟仿真系统,但模拟仿真实验系统提供的模拟环境与现实行业企业真实的运行环境存在较大差距。即便是学校强化了校企合作,但因金融业务的敏感性和保密性,学生很难真正融入核心业务中去,实践教学总有貌合神离的感觉,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环境缺乏职场真实性的问题突出。

2.理论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行业实际。毕业生反映,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加重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案例的选取上更加关注经典案例的分析。这些内容虽然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但由于金融行业的背景和技术手段的快速变化,教学内容已严重滞后于企业实际,不太适应岗位需求。

3.教学方法创新不够。用人单位反映突出的是毕业生综合分析问题及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缺乏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
80%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进行过相关训练,实践教学项目又与实际脱节,理论教学中教师多数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且就理论讲理论,很少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进行理论分析和研讨剖析,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严重缺失。

(二)问题成因分析

形成以上问题的要素是多方面的,但在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要素中,教师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文重点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角度加以分析。在本次调研中,针对如何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堂教学,实现所学知识适度超前行业实际,如何将企业实际问题引入教学过程。通过以研讨式、启发式等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题进行了深度了解。被访谈的金融专业教师也表示出很多无奈,主要是因为对行业企业的关注不够、合作不多、融入不深,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解决这些问题确实力不从心。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师成长经历与企业缺乏联系。大多数高校教师的从业经历是“从高校到高校”“从课堂到课堂”,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对于行业企业的了解也仅来源于文献资料和规划报告,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

2.职业发展过程与企业对接不够。尽管应用型本科院校把教师到企业实践作为转型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教师的教科研任务及事务工作比较繁重,真正深入企业潜心参与一线生产和管理的机会不多、可能性不大,与企业联系更多关注的是安排学生实习实践等事宜,无法积累自己的一线工作经验,特别是金融专业,鉴于数据的保密性和平台的制约性,教师很难深度融入企业实际工作当中。

3.学术性科研削弱了教师对接企业的动力。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是以学术性科研为导向,教师大量的时间是开展公式化、抽象化的理论研究,并按照权威学术期刊的要求撰写学术领域的研究论文。不能否认这些研究是教师提高理论水平的有效途径,但这些研究既不需要深入企业,也不需要关注行业,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对行业企业的深入了解和对接,很难积累到企业真实案例的教学素材。

4.没有形成教师对接企业的长效机制。教师忽视应用型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的教学素材建设,主要原因还在于现行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体系和学校的科研激励政策。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称评价体系和科研考核办法与研究性大学雷同,仍然注重研究型论文和学术型科研成果,没有体现出应用型大学的特色。所以,政策和制度的导向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甚至起到了负面的效应。

基于以上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突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迫切需要倡导应用型科研导向,以此推动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应用型科研是以应用性为导向,为企业解决生产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研究;
形式上是以社会需求为逻辑起点,通过与政府或企业的合作,从学术的实践性维度开展创新和服务性研究。应用型科研与基础型科研和学术型科研一样都需要遵循科研的基本方法;
应用型科研可以是基础型科研成果和学术型科研成果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和拓展,又可为基础型科研和学术型科研提供重要依据。应用型科研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应用性、地方性和行业性三个方面:应用性是指应用型科研要致力于为行业、为地方、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行业性是指应用型科研的开展方式要依托行业、面向行业、服务行业;
地方性是指应用型科研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3]。如金融领域的家庭金融问题研究中,学术研究主要是利用理论分析、建模或实验等方法,从影响家庭金融行为要素的角度,探讨家庭金融行为背后的规律及原因。而应用型科研是在理论及学术型研究成果的指导下,针对特定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风险管控、营销行为等具体情况,在对特定人群或客户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应用型科研的根本宗旨既要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又要以应用型科研为载体,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 打造“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团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要素。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际、理论指导实际、理论创新实际的能力是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关键,而这种能力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从教的高校教师最薄弱的能力,开展应用型科研是弥补不足的有效路径。首先,教师想要获得横向课题需要深入企业进行系统调研,在全面了解和精准把握企业实际的基础上,发现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其次,教师会认真分析自己及团队的专业水平和特长优势,在诸多问题中遴选项目选题,设计科研方案,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企业人员的参与和协同;
立项后,教师要完成项目研究任务,还需要与企业员工进行反复的沟通,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检验,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弥补不足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以应用型科研为驱动的教师进行企业实践的效果是任何实践形式都不可比拟的。而且,以项目为纽带构建的教师团队,是最具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团队,随着应用型科研项目研究的持续开展,团队也一定是随着产业发展而“动态升级”的专业教师团队[4]。

(二)形成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制定科学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有来源于行业企业的三大依据:一是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
二是金融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精准定位;
三是未来不同岗位金融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学情分析进行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能否把握行业人才需求的前瞻性是影响专业培养方案科学性、合理性的关键要素。教师通过应用型科研的开展,能全面深刻的了解企业实际,包括行业人才缺口和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另外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教师对行业发展及未来人才需求的判断能力也将会提升,这些能力将对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坚强的保障。

(三)深化以生为本的课堂革命

提高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质量,课堂教学是主阵地,要在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要通过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教学策略的实现,需要丰富的企业实践教学资源做基础、需要有实践经验的双师教师做保障。教师可以将应用型科研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并通过项目再造形成适合于教学的项目引入课堂,并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开展研讨式、案例式等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质疑善思的思维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获得感,课堂教学的供给量和有效性将水到渠成,真正实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教学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

(四)拓展学生参与研究的实践平台

在推动课堂教学创新的同时,还应发挥应用型科研项目的载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项目研究。具体参与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选择优秀的学生以项目成员或准成员的身份实质性的参与;
另一种是让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同步开展研究,阶段性的与教师研究团队研讨交流,让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掌握应用型科研项目研究的方法、流程和组织方法。第一种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更加突出,但学生的受益面较小;
第二种方式学生受益面大,但对教师的监督指导要求更高。实践中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兼而有之的措施,无论哪种方式,学生都需要去企业调研、查阅资料和分析研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推动校企合作,扩大专业影响力

应用型科研的开展,使教师和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能为教师施展专业能力提供很好的平台,教师在行业的影响力会逐步加大,行业话语权逐步提升,校企双方互为主客体、互为需求方的校企合作机制会自然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环境支撑会进一步完善,将有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应用型科研是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种有效举措,但是,进一步深入并形成长效机制,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配套改革。

优化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为有效调动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的积极性,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应分类型评价,针对应用型高校的指标体系中,应提高应用型科研成果及转化的权重,淡化学术性科研成果的硬性要求。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加大搭建应用型科研平台,推动校企合作和政校企协同创新。

创新高校科研激励与考核制度。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应用型科研的大旗,在科研激励制度、科研考核等制度层面加以引导,设计科学合理的应用型科研成果及转化评价体系,并把应用型科研在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中的成效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因素,加大应用型科研的激励力度,鼓励教师开展有价值的应用型科研,并将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支撑的良性互动[5]。

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随着应用型科研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有相关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把学生参与或完成应用型科研项目的考核和教学环节考核相互贯通,并通过学分替换、课程免修等方式认可学生参与应用型科研的成果成效,从而提高学生在校学习和成长的效率和效果。

猜你喜欢应用型金融院校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1期)2020-07-24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君唯康的金融梦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8年12期)2018-12-29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7年6期)2017-11-09P2P金融解读中国工程咨询(2016年10期)2016-01-31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推荐访问:探析 人才培养 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