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青年地位观及其新发展

时间:2023-08-21 09:40:04 来源:网友投稿

杨 巧 吴鲁平

(中央团校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北京 100089)

青年代表了未来与希望,是接续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在社会发展与历史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如何认识青年、如何培养青年、如何开展青年工作等问题形成了系统全面、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其中关于青年地位与价值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看待青年,将党对青年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推向了新的阶段。

青年地位观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科学认识青年、正确对待青年方面形成的基本观点,具体包含了对青年的本质与特点、青年的地位与价值、青年的成长与发展、青年工作,特别是青年的教育与培养等方面的看法与态度,形成了彼此有机联系的青年特点观、地位观、成才观、教育观与工作观。[1]青年地位观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体系及青年工作实践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首先,青年地位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青年的集中体现。正确认识青年、分析青年进而评价青年,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确立与发展的首要环节。关于青年地位的研判凝聚了马克思主义对青年本质、特点、规律及青年所处时代的全面、准确的认识,是建立在诸多认识基础上的更高层面的科学综合与抽象。其次,青年地位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青年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认识青年是对待青年的前提,对青年地位的判断从根本上决定了青年工作的地位、格局与方向。最后,青年地位观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发展。作为认识的基础和“原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往往首先来自青年地位观的发展,每一时代对青年地位认识的推进都会带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整体性发展,影响着每一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样态。

研究马克思主义青年地位观,首先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表达青年的地位,即青年地位观的表达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以来的历代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结合革命、建设、改革的社会发展任务与青年特点,对每一时代的青年地位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认识和判断,形成了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地位观。从表达与呈现的形态来看,马克思主义青年地位观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理论性表达与实践性表达相结合,集中体现为理论性评价。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地位的认识既直接体现在重要文献、讲话的“言说”之中,也间接融于关注关心青年、引领教育青年的实际行动之中。追求远大理想的马克思主义自创立开始便将人类发展的未来与希望寄予青年,高度重视青年的发展,大力推动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参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用倾注热情的实践行动表达了对青年地位与价值的充分肯定。随着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推进,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承青年工作优良传统的同时,结合时代任务对青年进行了更为集中、深入的认识,在许多情境中对青年及青年工作的地位进行了专门性的论述与评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青年地位观的理论性表达。直到今天,实践性表达与理论性表达仍然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两种存在形态,二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丰富的实践形态是理论形态的基础,理论形态是对实践形态的高度概括与升华,同时又推动实践形态的发展。

第二,结构性表达与价值性表达相结合,集中体现为“结构—价值”性判断。结构性地位与价值性地位是马克思主义认识青年地位的两个基本维度。其一,马克思主义总是从特定的结构中认识青年所处的位置。这种结构,从空间来看,包含了社会的群体结构、马克思主义政党事业的结构、经济社会建设各领域的结构等;
从时间来看,包含了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时间发展序列中的结构。例如,将青年评价为“整个社会力量中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便是从社会群体结构角度对青年地位的判断,将青年视为承前启后的关键群体或者“接班人”则是从时间发展的纵向结构看青年得出的结论。其二,马克思主义在结构位置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结合结构的需要与青年的特点,从青年与结构的关系维度进一步评价青年的价值与作用。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地位”不仅是一个客观描述的概念,更是一个基于特定结构、主体的需要而进行价值评价的范畴。因此,虽然青年在各类各级不同领域的现实结构中都客观存在着相应地位,但马克思主义更关注的是那些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关的结构,重点分析的是青年对于这些结构的价值和意义。例如,我们党对青年地位的许多经典表述,如“革命的先锋分子”“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击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等表述,都是将青年放到特定结构(如革命斗争、经济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中国梦的实现、党治国理政实践)中,评价青年在推动相应结构发展中的价值。“先锋”“突击队”“生力军”“群众基础”等表述,既是一种基于特定结构的客观定位,更是一种价值意义的主观评价。

第三,历史性、现实性、未来性表达相结合,重点突出对现实和未来地位的判断和期望。从“结构—价值”模式的表达来看,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地位价值的评价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已然、实然、应然三类具体形态。“已然”是青年价值作用的完成时,体现为青年在历史发展中充分体现价值、发挥作用而形成的历史地位;
“实然”是青年价值作用发挥的现在进行时,体现为青年在当下的现实地位;
“应然”是基于时代与青年发展趋势和特点对青年价值作用未来发展中的评估与期望,体现为青年的未来性、发展性地位。例如,我们党高度肯定青年在党和国家发展各阶段所做出的贡献、高度评价青年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建设的突击队与生力军、高度评价青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力军,便是这三种形态的具体体现。三种形态之间环环相扣,现实与未来地位基于历史地位,现实地位影响和强化未来地位,未来地位决定现实地位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一些表述中,马克思主义倾向于从整体上评价青年的地位。例如,肯定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便内在同时包含了这三个维度。作为具有鲜明实践性与发展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认识青年的过程中强调对每一时代青年应然价值的科学判断,着眼于每一时代青春潜能的现实激发和转化。

第四,稳定性表达与时代性表达相结合,一脉相承又富有鲜明的时代内涵。结构的需要与青年的属性是影响马克思主义青年地位观发展的两个重要变量。马克思主义着眼于长远的事业,定位青年的基本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同时代的青年由于拥有类似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属性,其对于结构来说也具有相对稳定的价值。因此,马克思主义自创立开始,从革命、建设、改革一路走来,在马克思主义高度关注的基本领域和结构中对青年地位形成了一脉相承的稳定评价。同时, 由于社会主义事业在不断深入和发展,改造领域在不断扩展和细化,青年的属性与优势随着社会的变迁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强化与显现,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地位的认识与判断也在与时俱进,在地位定位的高度、认识的深度、领域的广度、内涵的丰富度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总之,从表达形态来看,马克思主义青年地位观是由多个维度纵横交织的有机理论体系。从整体上梳理与研究马克思主义青年地位观需要全面观察、动态分析,同时也要善于抓住贯穿其中的线索对其进行更为清晰的把握。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青年地位的“结构—价值”表达模式,这个线索可以是相对稳定的结构或定位框架,也可以是青年满足结构需要的相对稳定的特点与属性,或者综合二者去把握。

随着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不同形势与任务,因势因时因地对青年的地位进行了深刻认识与准确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认识青年地位的基本观点与方法,结合新时代特点推动马克思主义青年地位观实现了创新和发展。

(一)从无产阶级革命决定性的“突击队”到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基于社会历史发展与青年动力作用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地位观及其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始终将青年视为社会力量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高度肯定青年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及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与成年和老年相比,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富有朝气、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并强调“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2]充满活力的身体与心理状态让青年群体更易产生梦想、为了梦想而奋斗,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社会的进步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青年是最能接受革新、最善于革新的人群,他们常常能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带头作用。

将青年视为推动和引领历史发展与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观点的具体体现,也是在认识青年方面区别于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他阶级青年观的重要特征。在如何看待青年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青年还处于心智的成长期、知识的积累期,对于青年在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如在崇拜经验的封建社会文化中,年轻人往往因为缺乏经验而被视为依赖于成人的附庸。有的视青春的活跃与冲动为问题,把青年人当作问题群体来对待。如在西方工业化浪潮中,面对青年与社会的冲突,青年期被称为人生的“危机期”,青年常常被视为离经叛道的代表与象征。有的仅仅看到青年人身强力壮的一面,忽视青年成长的烦恼。如资产阶级在领导民主革命及组织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从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年轻人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但追求利润的核心诉求让他们只是将绝大多数青年视为高效制造剩余价值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及制度成为满足他们持续剥削青年的保障。马克思多次尖锐而深刻地揭穿了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教育制度对广大无产阶级青年的剥削本质,认为在这样不公正的制度下,青年无法获得全面的教育和发展,只能沦为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不断补充到资产阶级最需要的生产线上去。正因如此,马克思一再强调要建立真正属于无产阶级的国家,并在这样的国家中对青少年施行真正的教育,促进青少年真正全面健康成长[3]。

马克思主义运用“突击队”“先锋”等词汇对青年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动力作用进行了形象比喻。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指导工人运动时,非常敏锐地认识到了青年在推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突出作用,评价青年为“国际无产阶级大军的决定性的‘突击队’”[4]。毛泽东多次总结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发挥的“先锋队的作用”,并阐释这种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5]。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尤为重视富于创造性的青年在引领带头、解放思想、开拓道路中的重要作用,以“急先锋”评价青年[6]。邓小平一直对青年寄予厚望,认为“中国青年不但一定能够亲眼看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成,而且还要把社会主义社会进一步推向到共产主义社会”[7]。“推向”二字鲜明表达了对青年在社会发展进步,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动力作用的肯定。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回顾历史时,始终强调青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华民族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评价“青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8]。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重点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定位与评价青年的“先锋”地位。

第一,首次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的高度肯定青春力量对于民族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9]他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高度赞扬一代代年轻人赋予这个古老民族的青春活力,指出中华民族的青春特质来自对年轻人的信任和期待,来自年轻人始终自强不息、奋进超越的传统、信念和情怀。从五千多年的民族发展历程来看,他进一步深刻指明,源自青春的力量、涌动与创造始终都是中华民族生存、前行、发展的推动力量。[10]

第二,创造性地将中国青年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的实现历程中加以定位。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依据中国青年的百年奋斗史,首次从民族复兴的角度高度评价:“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他再次表达了这一观点。[12]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他又进一步评价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青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锋”[13],最后又以从革命时期开始一以贯之的“先锋分子”的要求对新时代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这些新论断体现出深邃宏大的历史眼光,从民族复兴的历史和使命之轴中深化和丰富了青年先锋作用的内涵,将党对青年先锋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视域中认识青年的先锋地位,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成长发展、青年工作的职责使命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第一,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先锋地位,决定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要求。党清醒认识到,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人生发展轨迹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高度契合,青年一代的理想、本领和担当同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从德智体美劳多个维度、多个方面阐释青年“强”的内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首次提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表述,之后又在直接面对青年时提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期望,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对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目标进行了深刻概括。“时代新人”的提法表明:身处当前伟大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实现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就必须与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新时代进程同向同行,主动担当这一历史大任与重任;
新时代中国青年成才的根本标准、核心素养要以“堪当民族复兴重任” 来衡量;
青年的教育培养要按照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及相应实践要求确定内容与目标。

第二 ,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先锋作用,决定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和共青团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既是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14]这一论述精确地概括了中国青年运动百年来所追求的价值,指明了蕴含其中的最深刻的爱国主义追求。这一时代主题是中国青年运动不同于国际青年运动的重要特征,揭示出了中国青年的家国情怀,揭示出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民族特色、使命担当、前进方向与价值所在。这个主题指明了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实践要求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让青年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担当民族复兴使命。近年来,中国青年正是紧紧围绕着这一主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奋力拼搏,充分展现出了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二)从党最重要的“补充人员”到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与接班人:基于共产主义事业永续发展与青年未来属性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地位观及其新发展

世代更替是人类历史发展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青年代表着未来,赢得青年便赢得未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发展的观点认识青年,围绕青年的未来性,结合党的事业、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对青年地位进行了深刻评价。

马克思主义首先强调从共产主义事业接续发展的视野认识青年。马克思主义清醒认识到,无产阶级要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理想,不可能像历史上其他剥削阶级之间的权力转移那样一步到位,而需要经过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接续奋斗。因此,就要注意不断吸收一代代青年,将他们的力量融入接续向前的事业之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曾鲜明指出:“工人阶级中比较先进的那部分人则完全懂得,他们阶级的未来,因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新一代工人的成长。”[15]他们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过程中高度重视青年对党的生命力的重要价值,将青年视为党最重要的“补充人员”[16],认为只有获得大量先进、坚定、勇敢的青年的支持,才能使得“我们的党事实上是唯一真正先进的党,而且是唯一可以取得某些成就的强大的党”[17]。列宁也曾强调:“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由青年来担负”[18]。他认为,共产主义事业的超越性与青年的未来性是相互吸引的。[19]他在创立与领导布尔什维克党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到“需要青年的力量”,要求“必须更广泛和更大胆地、更大胆和更广泛地、再更广泛和再更大胆地把青年组织起来,不要对青年存戒心”。[20]

中国共产党始终从党的事业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青年,将青年视为党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新鲜血液”,科学评价了青年与党的生命活力的密切联系,认为青年人的加入,是革命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始终保持生机的重要原因。[21]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程中始终认为,青年一代的成长发展状况,特别是理想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要将“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作为“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的根本保证。[22]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从“面向未来”的角度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点,并从这一特点出发揭示了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的重要意义[23],更加明确了青年在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战略地位。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围绕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要求,着眼于党永葆朝气蓬勃、一往无前的青春特质,从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视野强调青年的战略性、根本性、基础性地位。

第一,从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强调“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24],指出青年工作必须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代表广大青年”从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角度,揭示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在根本利益和根本目标上的一致性,要求将青年视为党赖以生存的力量来源,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战略高度走进青年、维护与实现青年利益;
“赢得广大青年”从党的生命力的角度,揭示出青年是党保持青春特质而不能缺少的有生力量及补充来源,党的持续发展需要引领一代代青年认同并树立党的理想,吸引先进青年源源不断加入党、壮大党;
“依靠广大青年”从党的事业推进的角度,揭示出青年是党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依靠力量,要认识到青年身上蕴藏的巨大能量,让他们充分发挥优势投身于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从三个角度阐明了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内涵与要求,同时也揭示了青年工作需遵循的规律。代表青年是党赢得青年和依靠青年的前提,赢得青年是党代表青年和依靠青年的关键,依靠青年是党代表青年和赢得青年的归宿。只有代表青年利益,才能赢得青年支持;
只有赢得青年支持,才能真正依靠青年。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三者层层递进、相互联系,蕴含了青年工作的内在机理,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第二,从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高度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作为根本问题、根本大计进行战略部署。他指出,长期以来,各种敌对势力始终企图在我国策划“颜色革命”,他们下功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争夺我们的青少年[25],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教育的失败是一种根本性的失败[26]。他一再强调,教育工作、青年工作必须时刻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工作摆在首位、贯穿始终,让革命薪火能够代代相传。基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考量,他进一步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重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优良传统,把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中之重”[27],要求青年工作者在青年中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和坚定科学的信仰、信念与信心。

(三)从决定现代命运的群体到国家发展活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基于现代化发展与青年生力特点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地位观及其新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青年的地位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尤其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科技与创新在推动生产力进步和变革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富有创新精神、蕴藏巨大创造性能量的青年日益成为促进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现实力量与未来决定力量。早在1841年,恩格斯就坚定指出:“相信现代的命运不取决于畏惧斗争的瞻前顾后,不取决于老年人习以为常的平庸迟钝,而是取决于青年人崇高奔放的激情。”[28]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深刻认识到青年对于推动苏维埃电气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一直强调要“大胆起用年轻工人”[29],一方面主张用综合技术教育培育社会主义的青年;
另一方面引导青年用自己“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来建设光辉灿烂的新生活”[30]。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独特地位,一再指出在科技和创新的时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31],“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32]。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从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维度审视青年,揭示出青年在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对于国家的重要价值。2017年,他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33]这一新论断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和国家发展大势的规律性把握,鲜明展现了他对青年特点的全面客观认识,在继承马克思主义高度关注青年未来性地位和价值的同时,更加突出地强调了青年的现实地位与价值。

第一,从自然特点来看,他认为青年最富有朝气与梦想,拥有最强大积极的生力。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对青年富有的不可阻挡的旺盛“生力”进行了热情赞扬。[34]他认为,朝气蓬勃的身心状态决定了青年是充满梦想、追逐梦想的群体,而只要青年充满生气,社会就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他将青年时代高度评价为放飞理想、人生出彩的时代,鼓励当代青年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对于青年工作,他反复要求要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将源自青年逐梦天性的青春能量汇聚到中国梦的追求中来。

第二,从社会联系的特点来看,他深刻认识到,青年是引社会风气之先的重要力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更为持久和深沉的力量,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应有之义与必然要求。当前,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及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而文化软实力又集中体现在民族的文明素养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35],“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36]。他认为,“青年作为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走向”[37]。为此,他尤其重视在青年一代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其重要性进行了生动比喻。同时,他认为,在青年群体中,共青团员以及大学生的辐射、示范作用尤为关键,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将会随着他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而影响到同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特别抓好高校学生这一青年中的关键群体。[38]对于共青团员,他一再强调要增强与发挥先进性,并提出了要做“五个模范”的具体要求。[39]

第三,从时代特点来看,他明确指出,青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造的有生力量。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推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创新创造,青年的优势和价值在这样的时代下充分彰显,国家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依赖青年,青年作为现实“生力军”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突出。在习近平总书记直接关心下制定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青年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又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40],而“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41],因此, “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42]。他充分肯定当代青年的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明确指出当代青年在思想、思维、观念、兴趣、接受能力、主体意识、进取意识等方面表现出的优势与特点。[43]对此,他认为,“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爱护、最值得期待”[44]。对于青年工作,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青年本身所富有的宝贵的创造性能量,将这些能量开发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
另一方面,工作的拓展需要充分尊重与适应青年的创新活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青年的追随。

(四)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桥梁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希望:基于世界历史发展与青年国际交往优势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地位观及其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必将带来各民族的普遍交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世界历史演变的基本趋势。因此,其始终以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与宽广的世界视野认识青年在世界交往和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认识到资产阶级从竞争向联合的演变促使工人运动也必须走向国际联合。为此,他们积极推动各国无产阶级的联合行动,推动和指导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以及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成立。在促进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努力中,他们投入了许多精力指导各国革命青年,与他们通过通信等方式谈心,为他们解疑释惑,引导他们积极无私地关心、帮助他国工人阶级,以他们为重要中介力量推动形成国际工人阶级的团结与合作。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主动把握世界社会主义青年运动的发展大势,在积极筹建第三国际的同时也为创立国际革命青年组织做必要准备。在他的提议与推动下,青年共产国际于1919年11月成立,为实现国际青年运动中左派力量的广泛团结提供了组织基础。列宁始终高度关注青年共产国际的运行。1922年,青年共产国际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时,他在病魔缠身又政务繁忙的情况之下依然亲自写信向大会致贺,勉励与鼓舞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组织代表。这些实际行动均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肯定和重视先进青年在国际交往与联系中的重要价值。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也十分重视发挥青年在参与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早在1938年,毛泽东在同世界学联代表团谈话时就将世界上的青年学生比喻为联络各国人民的“桥梁”,认为可以“经过学生,使各个民族的人民懂得反对日本、帮助中国的必要”。[45]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会见中国留学生时又指出,世界的希望寄托于青年,中国留学生“和苏联朋友要亲密团结”。[46]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受到西方敌对势力封锁与孤立的条件下,中国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全国青联和学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参与国际外交活动,与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以及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青年建立了友好联系,扩大了新中国的影响,加深了各国人民和青年对新中国的认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更为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国青年走向世界,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事业的发展希望寄予年轻一代,[47]将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责任寄予各国青年。[48]

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大势,以十分鲜明宏大的国际视野,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认识青年,将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国际交往地位的认识推进到更高的新境界。

第一,充分肯定青年在国际交往中的纽带作用,认为国之交在民相亲,而民相亲关键在于青年之间的交往。他将青年评价为各国“人民友谊的生力军”[49]。这一地位的判断也源自他对青年特点的准确认识。他认为,青年人更具有相近的情趣,因此最能实现真诚的沟通与理解,青年人更为活跃开放,在信息化时代更善于运用各类新媒体实现深入交流。因此,一方面,他一再鼓励中国青年向外宣传中国,当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打造和展示最美的“中国名片”;
另一方面,他高度重视来华留学青年工作,一再勉励各国来华留学青年多了解中国,多同中国的青年交流,多向世界讲述他们所看到的中国,与全世界青年一起推动各国的友好交往。

第二,首次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事业中阐释青年的世界性价值。面对“世界之问”,习近平总书记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给予了坚定响亮的回答。对于推动这一体现全人类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的宏伟事业,他认为,青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际活动中,他一再呼吁,青年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希望各国青年“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献瓦”。[50]2022年7月21日,他在向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所致的贺信中再次号召各国青年要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51]他将青年视为世界合作振兴的未来与希望,在国际交往中以实际举措推动各国青年的发展。例如,在他所提出的中非“八大行动”倡议中,许多措施都着眼青年、培养青年、扶助青年。[52]对于中国青年,他多次提出要求,“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53],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兼具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54]。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认识世界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和价值,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也为新时代的青年工作开辟了空前广阔的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地位与价值的新认识,来自对马克思主义青年地位观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来自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以及当代青年特点的准确判断,及时回应了时代呼声,赋予了新时代青年工作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一,要坚持党管青年的重要原则。党的发展离不开青年,青年的健康成长更离不开党。党关心和领导青年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的优良传统。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诸多实际行动关爱青年一代。《规划》鲜明提出了“党管青年”这一具有统揽性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进一步在新时代坚持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观点,继承和发扬了党在百年青年工作历程中形成的历史与实践经验,积极顺应了青年发展规律与青年工作规律,标志着青年工作被提升到了党治国理政战略全局的新高度,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管青年原则鲜明强调了青年工作的政治属性,意味着青年工作不同于普通的事务性工作,而是关系党的事业前途命运的政治工作,是党必须亲手抓的战略性工作。新时代,坚持党管青年这一重要原则,就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刻认识青年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更高的政治站位认识青年、对待青年工作,牢牢把握青年工作与青年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要坚持青年优先发展的重要理念。青年是决定未来的关键群体,青年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和质量。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直重视维护青年成长利益,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随着新时代“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的提出得到了更加突出的彰显。《规划》明确指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55]青年优先发展的理念,是我们党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科学判断当代青年发展状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中国青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理念,它对于青年和青年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青年优先发展的理念,要清醒认识并高度重视当代青年成长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与压力,着力逐步解决当前青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建立党委牵头、政府负责、共青团协调、社会参与的青年发展协同治理机制,充分发挥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在关系青年发展的人员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切实做好优先安排和优先满足,让普通青年以至全社会对青年优先发展产生真实感受和切身体验。[56]

第三,要坚持加强与改进党的青年工作。青年的重要地位决定了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青年工作是我们党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57]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站在党百年奋斗的重要时间节点上特别强调,“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58]。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青年工作的主体力量进行了广泛拓展,一方面亲自倾注极大精力指导共青团工作,另一方面多次对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各类组织和团体以及全社会提出做青年和青年工作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的要求。面对时代新特征与青年展现出的新特点,他指出,要“因时”“因势”深化改革创新。

新时代加强与改进青年工作,要深刻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把握其中的精髓要义,在其指导下适应时代与青年特点,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效。要坚持以青年为本,着眼于青年的根本需求,以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充分信任、植根和依靠青年,尊重青年的主体性,激发青年主人翁意识,变工作对象为工作力量;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凝聚、激励青年,引导广大青年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局中校准人生航向,在新时代新征程迸发磅礴的青春能量;
要坚持贯通党、团、队紧密衔接、进阶培养的政治链条,源源不断把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教育引导一代代青年赓续党的红色血脉;
作为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共青团要不断保持和增强“三性”,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明确目标任务,坚持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团,更好地履行基本职责,提高对青年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
要以世界眼光与国际视野开展青年工作,积极推动世界青年的交往与发展,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关心世界命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和力量。

猜你喜欢马克思主义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 新发展 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