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应吉 董保华
(重庆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课程思政”理念发端于上海(石书臣,2018:57;徐锦芬,2021:304),倡导“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协同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2016)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必须将价值塑造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主持召开的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提出“高等文科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这些文件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据和方向。
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呈现“两张皮”现象(高德毅 等,2017:33),重知识传授轻德行教育。同时,学生的思想还不断受到高校外语教学中涉及的西方文化思想、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愈演愈烈。当代大学生和研究生在获取海量的、原版的外语学习资源的同时,其价值理念和文化世界也受到巨大的冲击。伴随着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深化,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受到了网络上各种思想、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其价值观也会受到一些糟粕思想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国内学界在“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研究成果呈现雨后春笋之态势。截止2021年12月31日,从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课程思政”研究文献31200篇,但“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相对滞后,研究成果较匮乏,仅487篇,占比仅为1.56%。为此,本文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外语课程思政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绘制功能,对外语课程思政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了解与把握国内“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厘清相关热点问题、趋势以及关键性文献,为新时代背景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效的对策措施与建议。
1.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问题:(1)“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如何?其研究趋势与研究热点是什么?(2)“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中高被引文献与作者有哪些?(3)“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关键词共现频次及中介中心度、主题聚类及对目前的外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有何启示或可借鉴之处?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最大的学术资源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主要涵盖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报纸等文献。基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设置主题词“课程思政”“外语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英语”“外语”,通过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通过不同的主题词组合进行检索(截至2021年12月31日),检索到外语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文献541篇。为保证研究的相关性,笔者基于外语课程思政有关界定对第一次获取的数据进行数据去噪,剔除不相关文献54篇,最终得到有效数据为487篇,其中学术期刊468篇,学位论文四篇(均为硕士)、国内会议八篇、报纸两篇、学术辑刊五篇。
1.3 研究工具与分析方法
针对研究问题,笔者借助CiteSpace V(5.3.R4 64-bit)和EXCEL对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分析。CiteSpace是美裔博士陈超美(Chaomei Chen)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其知识图谱绘制功能,可以用来直观呈现某个领域的知识特征,并发现其研究热点和前沿方向”(Chen,2006:359)。运用其可视化分析功能,“可以绘制关于研究主题、关键词、作者、机构等各类知识图谱,通过图谱能得到相关研究更为深入的科学分析”(刘来兵 等,2019:46)。具体讲,Excel用于文献类型、年度发文量、作者发文量与期刊发文量等数据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而CiteSpace则用于关键词共现与聚类、中介中心度以及高被引文献等分析。
将检索所到的487篇“外语课程思政”有效文献导出Refworks格式文件,并以“download_20211231”命名保存,之后用CiteSpace软件对该文件进行格式转换。将转换后的文件导入CiteSpace,然后设置相应的参数(见2.2和2.3),从“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中介中心度”等维度对外语课程思政研究文献(2015—2021)进行分析,并绘制相应的知识图谱,以发现目前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等。
2.1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总体趋势
图1为笔者对“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的487篇“外语课程思政”研究有效文献的总体统计情况。图1显示,“外语课程思政”研究整体呈明显增长态势,表明外语学界在2015—2021年间持续关注“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研究热度持续升温,产出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发文数量较少,仅两篇:2015、2016年各一篇;会后次年,赵鸣歧(2017)和常俊跃等(2017)分别在《上海教育》和《外语与翻译》上发表了文章《挖掘外语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外语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从而真正拉开了外语学界“外语课程思政”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研究。2018年开始,相关研究发文数量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2020年和2021年为发文数量较多的两个高峰,分别发表127篇和314篇研究文献,分别是2019年的四倍和十倍有余。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为了在全国高等院校深入贯彻落实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于2017年12月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各高等院校“要深入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这逐渐引起外语学界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开始关注“课程思政”主题;二是习总书记2019年3月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对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进一步阐释,为各高等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三是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纲要》《新文科建设宣言》等文件精神,使“课程思政”“外语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思政教育”“新文科”等话题成为“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高频词汇和研究热门,也是2020—2021年间该研究领域发文数量直线飙升的主要原因。
图1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文献年度发文数量分布
2.2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进展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上海市“在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率先提出来的”(石书臣,2018:57),但从图1可以看出,“外语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实践探索肇始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鸣歧教授2015年4月5日发表于《思想政治课研究》上的文章《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该文“在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院校的外语教学相结合方面,进行了富有特色的创新探索与实践,这在全国尚属首次”(赵鸣歧,2015:45),其建设路径对我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引起外语学界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高度关注,催生了一系列有较高学术参考价值的外语课程思政研究成果。截至2021年12月31日,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为桂祯(2021)、范国文(2021)分别在《语言与文化研究》辑刊上发表的论文《〈商务英语本科教学指南〉指导下商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以〈综合商务英语〉为例》《外语课程思政和大学生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研究》。
2.2.1 学科分布
学科分布主要反映某一研究领域文献所表征的学科知识结构和内容的集合,是考察文献特征和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计量指标,也能体现学界或同行认可的速度和关注程度(党亚茹,2004:45)。“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外国语言文字、中国语言文字、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贸易经济、职业教育、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世界文学、中等教育等十个学科。近90%的文献集中在外国语言文字(45.98%)、中国语言文字(21.02%)、高等教育(9.74%)、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9.4%)等学科。
2.2.2 作者及研究单位分布
对某一专业领域研究文献的作者及研究单位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该研究领域研究机构或学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为研究机构、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提供一个新视角,有利于发现那些值得关注的研究机构、科研人员”(陈悦 等,2015:248)。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时,在“年分区”(years per slice)选择时间分区为“1”,即每一个为一个时间分区;节点(node type)选择“作者和研究机构”;在“网络连接”中,“强度”选择“余弦算法”(cosine),“范围”选择“区内”(within slice);在“筛选标准”(selection criterion)中,每个时间切片选择“top 50”,即选择每个时间分区内的前50篇文献数据,“阈值”为2,即图谱中出现的文献的频次都不少于两次。“图谱修剪”(pruning)采用“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算法,“可视化方式”选择默认的“静态方式”(static)。
结果显示,2015—2021年期间,产出“外语课程思政”研究成果较多的单位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发文11篇高居榜首,上海外国语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分别发表九篇论文并列第二,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表七篇位列第四,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大连外国语大学分别发表六篇并列第五、南京大学和湖南大学分别发表五篇并列第七,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发表四篇论文位列第九。研究还发现,学界从事“外语课程思政”的这些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联系不明显,研究者和机构基本是开展独立研究,缺乏团队协作。发文较多的作者包括: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黄国文、湖南大学刘正光、高等教育出版社肖琼三位学者分别发表四篇论文并列第一,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南京大学杨金才、丽江文化旅游学院李晓旭、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杨洋四位学者分别发表三篇论文并列第四,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南京大学王守仁、上海外国语大学王雪梅、大连外国语大学常俊跃、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曹顺娣、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霍娜等学者分别发表两篇论文并列第八名。
2.3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指“某一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揭示该领域研究的整体情况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董保华 等,2021:78),可以通过关键词共现频次、中介中心度指标来揭示研究热点(张继光 等,2015:101)。同时,分析高被引文献的学术价值,有助于全面凸显研究热点。为此,本文借助CiteSpace,使用关键词共现频次、中介中心度、高被引文献等指标来综合考察“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
2.3.1 关键词共现和中介中心度
运用CiteSpace进行分析时,节点选择“关键词”,其他设置与“作者及研究单位”分析时设置相同,得到外语课程思政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
图2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图2中的每个关键词表征于每一个节点之中,节点的大小表征该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节点之间的连线表征其共现关系:连线越粗,共现关系越紧密。表1为笔者根据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文件“network_summary_2015-2021”,制作的“频次前20位的关键词”统计表,其中“课程思政”“大学英语”“外语教学”“外语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等20个关键词为“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高频、热点关键词。
表1 频次前20位的关键词
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是“度量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主要反映一个关键词在整个网络中作为‘媒介’的能力”(张继光 等,2015:101)。在CiteSpace分析中,中介中心度超过0.1的节点称为关键节点,通常使用该指标来考察关键词的重要性,以揭示研究热点。笔者根据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文件“network_summary_2015-2021”,统计了中介中心度前20位的关键词(见表2),其中“课程思政”的中介中心度为1.34,居首位。“外语教育”“外语教学”“文化自信”“外语专业”“大学英语”等关键词紧随其后。
表2 中介中心度前20位的关键词
2.3.2 高被引文献
借助CiteSpace的“共被引文献(Cited Reference)”功能,选择“引用频次”“中介中心度”两个参数筛选出“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高被引文献前十条(见表3)。这些文献是该领域近七年来学术关注度较高的经典文献,体现了“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另外,一个可喜的发现是,外语学界《外国语》《中国外语》《外语教学》《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外国语文》等权威(核心)期刊已经开辟“课程思政”专栏,刊发学界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在“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探索实践、研究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研究视野,解决了部分学者和一线教师选题难、论文发表难的现状。
表3 高被引前10位的文献
2.3.3 主题聚类
CiteSpace软件“可以通过聚类视图(cluster)和时区视图(timezone)的绘制来形成某一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发展的趋势与动向,并展示其若干研究前沿的演进历程”(陈悦 等,2015:244)。运用CiteSpace进行分析时,在“关键词”分析时设置的基础上,选择“聚类”,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结果显示,“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领域按热点从高到低分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思政教育”“提升路径”“大学英语课程”“高职公共英语”“外语教学”“立德树人”“外语专业”“新文科”等十个不同的聚类。
“大学英语”类热点文献为《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元素需求分析调查研究》(刘晶 等,2021)等16篇,聚焦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思政实现路径、课程思政策略、课程思政理据等主题。“‘课程思政’”类热点文献为《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之我见》(杨金才,2020)等13篇,涉及课程思政理论探源、教学实践、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思政元素融入等话题。“思政教育”类热点文献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王会花 等,2021)等13篇,围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三全育人、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教师角色、体系构建等主题开展研究。“提升路径”类热点文献为《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杨洋 等,2021)等11篇,论述了外语教师、高校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育人能力)、教学策略等提升的必要性、提升路径以及对策。“大学英语课程”类热点文献为《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与研究》(徐锦芬,2021)等11篇,主要讨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教学内容优化、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方式改革等话题。“高职公共英语”类热点文献为《“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高职外语专业文化课程改革》(潘颖华,2020)等11篇,主要从文化自信提升、教学模式构建、“三教”改革、实施路径探索等方面探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外语教学”类热点文献为《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外语课程改革》(刘建达,2020)等十篇,从外语教学、英语专业、思政理念、课程改革、中国文化、提升策略等关键词着眼探索。“立德树人”类热点文献为《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蔡基刚,2021)等十篇,从立德树人、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路径、教学方法、课程思政理论、育人体系等视角开展理论探源与实践探索。“外语专业”类热点文献为《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肖琼 等,2020)等九篇,围绕思辨能力、实践路径、课程思政教学、框架和路径、人才培养、切实融合等关键词探索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新文科”类热点文献为《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框架研究》(金琳,2021)等七篇,从新文科、大学英语教学、实现路径、课程建设、商务英语、价值引领、框架建设、大学英语教师等关键词探究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
3.1 研究结论
综上,我们可以基本判定:(1)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尤其是教育部2020年发布《纲要》和《新文科建设宣言》以来,“课程思政”研究在外语学界持续升温。总体上,近七年来,“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呈明显增长态势,2020年、2021年在外语学界掀起了一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高潮,产出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分别是2019年以前研究文献总和的近三倍和近七倍。(2)外语学界主要围绕“课程思政”“外语教育”“外语教学”“文化自信”“外语专业”“大学英语”等主题和热点关键词开展“外语课程思政”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具体讲,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聚焦在:一是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理据、原则、框架等理论探讨;二是大学英语、外语专业、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实践;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教学融合的探索实践;四是外语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思政资源建设研究;五是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语类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策略)、教学设计、教师角色构建等研究;六是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类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3)现有外语课程思政研究文献研究主题涉及大学外语、外语专业、高职公共外语等不同类别的外语类课程建设的不同维度,但在当前“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针对教师能动性、教师认同、教师情感、教师赋能,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过分倚重“课程思政”“外语课程思政”的宏观性、理论性、思辨性探究,微观性、实证性、案例性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对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较匮乏。
3.2 启示与建议
3.2.1 “外语课程思政”内涵探究
近年来,学界一直关注“课程思政”的内涵探究:有学者提出“课程思政”是“一类课程”(高德毅 等,2017:33),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肖琼 等,2020:10),“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体系”(许瑞芳,2020:7),也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就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刘承功,2018:64)。然而,教育部2020年颁布的《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坚持立德树人,将价值塑造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段话可以被认为是对“课程思政”本质与内涵的明确阐释,这就要求外语学界,尤其是从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一线外语教师,必须将思想统一到《纲要》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界定上来,坚持把价值塑造作为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在教学中努力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的有机融合。为此,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是“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机融合”:一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初心,积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教学理念;二是要践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的教书育人方式。就外语类课程而言,“外语课程思政”就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发挥外语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优化外语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以学生熟悉的外国语言文化话题或引人深思的热点问题(案例)有机融合,不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揭示表征于语言符号的价值性知识,“将信仰与价值根植于每个人的行动和内心,并指导个人行为和净化内心世界”(焦丹,2022:135),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2 外语教师角色重构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如何,一线教师是关键”(徐锦芬,2021:308)。在举国上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2020年颁布的《纲要》和《新文科建设宣言》过程中,在一线从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外语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适应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对语言文化知识和外语课程的再认识和再构架的要求,重新定位和构建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时代外语教育教学在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需要。
第一,外语教师应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动学习者和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首先,高校外语教师应坚持思政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应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要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提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进”工作(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的认识,结合外语专业特色和外语类课程特点践行课程思政,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同时,除了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之外,外语教师还应加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思想的系统学习,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最后,外语教师还应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法的学习,在真实的外语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最大程度地结合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学生更能接受的渠道和形式,积极传播课程思政所蕴含的价值性知识”(孙元春,2022:22),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
第二,外语教师应是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者和学生心智成长的启迪者。“课程思政”在外语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思政”和“教育”本质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育人”。外语课程思政内涵丰富,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精髓融入其中(岳曼曼 等,2020:15),也可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外语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外语是一门有别于汉字符号的语言,更是学生了解社会形态差异性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扇窗(孙元春,2022:21),外语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课程特点、学生需求、学校和专业特色出发,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和文化知识,设计“思政元素”融入点,构建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将符合“课程思政”理念的育人内容及题材有机融入外语教学之中,不断地启智润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体验表征于外国语言之中的价值性知识,体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高德毅 等,2017:33)。
第三,外语教师应是学生价值塑造的“中介者”和价值实现的引领者。依据费厄斯坦的中介理论,“外语教师的中介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进步、学会学习、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文化情境和社会变化,以及应对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赵应吉,2007:172)。外语教师应充分发挥“中介者”的作用,结合外语课程的特点,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显性和隐性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材料,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语言教学之中”(文秋芳,2021:49),借助“迈克·奥麦利、安娜·尤尔·查莫特(J.Michael O’Malley & Anna Uhl Chamot,1994)和丽贝卡·奥克斯福(Rebecca L.Oxford,1990)等人的策略培训模式”,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培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精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学习与对比研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不同的价值性知识”(孙元春,2022:22),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3 研究视野亟待拓宽
近年来,“课程思政”是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在文秋芳(2021:47)看来,“课程思政是个值得继续深挖的‘金矿’,因为其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在今后的“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除了继续进行宏观研究、理论性探讨和思辨性探究之外,希望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全面提升“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主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进一步丰富研究主题。现有研究文献主要围绕课程思政、大学英语、外语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等20个主要话题开展“外语课程思政”探索性研究与实践。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围绕“教师”“学生”“方法”“评价”等关键词,聚焦教师能动性、教师认同、教师情感、教师赋能、教师共同体、教研共同体,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共同体,以及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探索研究。也可以结合教育部2020年颁布的《纲要》和当前正在开展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进”工作要求,开展基于校本研究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深化、细化、精准化微观探究。
第二,进一步优化研究方法。现有研究文献主要以宏观性、理论性、思辨性探究为主,在今后的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中,应加强微观性、实证性、案例性研究,可以将国外学者在课程思政研究中采用的社会符号学框架(Feng,2019:472)、评价理论框架(Wu et al.,2018:59)等引入到国内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中,还可以“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搜集相关数据,采用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教育人种志、教育生活体验等,运用Nvivo,R等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促进研究结果更科学、更客观”(王雪梅 等,2021:313)。
第三,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现有研究文献主要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指标三个维度开展研究(刘建达,2020;张敬源 等,2020;文秋芳,2021)。在现代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观,“不仅要对教师的教学、管理等进行评价,还应对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学习策略、认知能力等进行评价”(赵应吉,2012:170)。在今后的“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中,应加强对课程思政效果的教学评价研究,可以从“评价对象、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指标”等维度开展“外语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深度研究,进一步完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外语文献思政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科学与财富(2017年22期)2017-09-10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大山教你学外语漫画月刊·哈版(2016年5期)201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