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实践

时间:2023-08-21 12:45:02 来源:网友投稿

马子骥 帅智康 李 勇 许加柱 罗 安

(湖南大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长沙 410082)

从“钱学森之问”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口号的提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工作重点[1-2]。经过数年的发展,创投资金的“风口”效应逐渐减退,讲一个好故事就能得到大笔投资的传奇也难以再现。这样的外部条件下,高校的“双创”工作也显示出从高点回调的现象,双创热潮慢慢回归到常态化的创新教育。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与实验实践创新能力的融合,促使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和精神方面得到了教育,体现在价值追求上的逐步升华[3]。因此,研究者们也越来越关注双创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内在差异。即便在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条件下,不同于概念、规则、认知策略、元认知、社会规范和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教育,双创教育在人和物的两个维度上都有更高的要求[4]。而且,双创教育不能等同于单一行政政策,其生命周期远远长于某个具体的技术或政策。最终,创新创业作为一种促进社会进步和技术不断发展的关键理念,必然要求回到一个凝聚社会共识的思想高度,而不是退回到之前的旧状态。

在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中,常规的奖励只是维持基本运作的起码条件,可以称之为保健因素。如果希望激起更多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就必须提供所谓激励因素的高层次奖励。而根据福隆(V.H.Vroom)的期望理论,双创教育非常依赖于效价高、期望值也高的高激励模式,同时也指明了教育激励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能力的限制[5]。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李祖超教授对于教育激励的模式、类型等相关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强调对受教育者采用“全方位教育激励”模式[6]。还有不少教育工作者从学生工作、心理干预等角度进行教育激励的研究[7-9]。然而,这些研究在内容上较为泛化,并未对双创教育和与一般知识学习教育进行区分,指导作用不足。近年来,一部分研究者开始将教育激励理论与双创教育结合起来,提出构建高校双创教育激励体系、双创教育与学生心理动机的激励[10-13]等等。但是这一类学者的研究对象往往集中或局限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层面,这与高校双创教育中教师作为深度参与者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在多年的双创教育工作实践中发现,如果缺乏教师的积极鼓励和引导,在校学生在进行双创时的主动性就会明显减弱,很难形成创新的自觉。反过来,一旦教师群体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双创教育,学生追随教师投身双创活动的热情与教育成效也会显著提高。因此,试从教育激励的角度,探讨一下教育激励在双创教育和学习的可持续实践中的意义、作用及机制问题。

1.1 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矛盾

创新教育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即传入我国,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其中,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科研思维的培养,属于典型的素质教育。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达成教育目标,更多地依赖个性化培养、实验实践等综合资源的配合,对于师资、场地、资金的要求远非传统的课堂教育可比。其中,拥有创新创业指导经验的教师资源、可供学生自由使用的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支持创新创业的初始资金都是非常珍贵,且不易获得的。能够接受个性化培养,有机会稳定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人数也必然有限。因此,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要素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与双创教育拔尖人才培养的效率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1.2 激励来源不一致的矛盾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驱动力来源存在客观差别。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学工部门和团委组织常常处于主导,教务部门负责落实和支援(不同高校间负责双创工作的主管部门存在差异)。由于面向学生的各类评优评奖一般由这些部门牵头组织,因此这些部门在学生双创活动中能够运用的资源和手段就比较丰富,可以起到“指挥棒”的功效。与此不同的是,教师参与双创工作的获得感主要体现在教务、科研和人事部门上。作为直接负责双创教育的指导教师,不仅希望学生能够成功,还渴望自己的付出能够获得学校官方的认可和肯定。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职员工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做出相应调整,因此人事、科研和教务部门的相关政策成为了激励教师积极性的关键。正是由于激励来源的不同,若激励政策缺乏平衡,那么参与双创的教师和学生容易出现“一头热”的不利局面。

1.3 教育激励的工具性与自觉性的矛盾

人类的好奇心是推动科学进步和重大发现的重要源动力,青年学生对现有世界的改进欲、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和对自身价值的展示欲是促使其能够长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要素。反之,如果双创主管部门和指导教师以运动式、命令式、权威式的方式驱动学生参加双创活动,甚至以获得赛事奖项为目标,会导致双创教育形成内容与目的的背离。短时期内虽然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后继乏力,难以健康发展。工具性激励很大可能诱导双创参与者形成被动接受的依赖心理,反过来阻碍了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单纯追求物质利益激励而参与双创活动,其结果往往也会得不偿失。就国内“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几个标志性双创竞赛的激烈程度而言,大部分获奖项目都依托于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缺乏积累的参与者并不能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对于双创的可持续发展,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都不能够单纯地、工具性地采用物质手段进行刺激。

1.4 稀缺激励与一般激励的矛盾

双创教育的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着不断变化,双创奖励的边际效应递减原则在双创教育激励中得到体现。这一发展过程与高德纳公司提出的“技术热门度曲线”极为相似[14],如图1所示。当双创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后,在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的集中关注下,对双创教育的资源配置和奖励力度迅速达到峰值泡沫期。率先取得双创竞赛优异成绩的团队得到了最为丰厚的回报。然而,随着相关成果和获奖数量的逐渐积累,热潮式的双创教育引起更多的反思,双创奖励的稀缺性也在消散,主管部门在奖励力度上同样遵循边际效应递减原则,后来者的获得感和成就感都会相应减弱。只有再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双创教育才会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稳阶段。因此,如何平衡奖励资源的可持续性投入是激励政策制定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图1 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成熟度曲线

2.1 形成基地中心的激励内循环

双创教育收益大、成效显;
但是需要投入的资源多、受益面窄。大量关于双创教育物质激励持续投入不足的讨论,都没能关注到双创教育与课堂教育在资源需求方面的本质差别。这两种教育在目标和执行中都有着极大的不同,本就不适合放在同一个维度进行比较,因此在资源投入上也不适合进行类比。双创教育需要建设独立的教育教学平台,在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甚至需要大量吸引企业或其他机构的资源,并且以基地的形式提供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也就是说,不但不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激励模式,而且要建立起在发起与实施过程中都有别于一般普通高教激励思维的基于双创教育的激励新模式。形成了以双创基地为中心的,以内部横向对比为主的内部激励制度。该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鼓励和推动学生和教师搞创新,做创业。

在具体的做法上,首先是在进入基地的团队选择上,应提倡宁缺毋滥的原则,自觉参与、意愿强烈的团队才能进驻到双创基地,这是公平享受基地提供的各种便利的基本条件。其次,在具体评价双创成效时,只能在双创团队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切不可把普通教学活动当作参照对象。当然,制定公平合理的评价办法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最后,在保持公平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对杰出团队的激励力度;
同时,对于长期无法取得进展或者从事其他与双创无关工作的团队要坚定地施行淘汰制度,收回其使用基地资源的资格。只有这样,才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射到有拼劲的团队中,盘活来之不易的基地资源,形成更加团结、有干劲的双创平台。

2.2 营造活泼热烈的激励外循环

如果说基地内部的激励要兼顾公平与效率,那么从基地外部获得资源的激励形式要以效率优先为佳。不仅包括通过竞赛获奖、项目获得投资等传统形式的奖励,还包括可以从学校争取的教学办公经费、评优评奖名额、学生推免资格、职称职务晋升等复合型稀缺激励资源。合理利用宣传手段,让双创团队的成果获得更高的曝光度和关注度也是重要的激励资源之一。从内部来看,一方面各类奖励和积极报道可以让优秀团队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也能促使其他团队奋勇直追,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
另一方面,把团队的先进成果展示给公众,也为将来的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开拓了渠道。从外部来看,营造出活泼热烈的双创环境和氛围能够吸引更多管理方和投资方的关注;
同时丰厚的奖励也会激励更多优秀团队主动参与双创活动;
政策制定者也会因为产学对接与知识成果的成功转化而获得正向刺激,从而制定更丰富的激励政策。外循环的关键在于能够吸引到足够的激励资源,在越来越重视原创性成果和核心技术突破的大趋势下,只要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第一手的创新成果,吸引到资本和资源的关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实践中,吸引外部资源已经成为了“双创”激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湖南大学为例,教务处、校团委、人力资源处和校友办联合出台了一系列的“双创”工作激励制度,从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多方面为双创工作突出个人和集体开通的绿色通道,并且结合湖南省教育厅在双创教育方面的地方政策,有效地引导师生共同向着含金量高、覆盖范围广的顶级赛事发起冲刺。同时,积极吸引企业的资助,威胜集团、湘电集团、博世汽车等大型企业都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专款资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还吸引了诸如德州仪器、国家半导体、天煌教仪等企业与学校组建联合实验室,为师生的“双创”活动提供平台支持。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其他高校也都把吸引外部资源当作“双创”的工作重点之一,在创新创业学院内设立了专门部门与外部资源进行对接,甚至以公司形式增强了“双创”平台引资引智的灵活性。

2.3 形成研创结合的激励隐循环

无数现实经验已经证明,所有纯粹以比赛为最终目的的双创活动都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只有以切实提升关键技术和创新成果才是真正可长可久的双创教育内核。首先,作为双创指导者的教师必须时刻把控双创活动团队的前进发展方向,引导双创团队盯紧长期目标,不要为某一场比赛、某一次竞争的得失成败而随意动摇团队的核心创新方向。其次,将双创教育融入到科研创新中,在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克难才能诞生生命力顽强的双创项目。历届的“互联网+”等双创竞赛都反复证明了,依托于重大科研课题的长期积累所提出的创新创业项目往往更加容易获得评委的青睐。最后,长期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最终也会反哺科研创新。接受过双创教育的学生易于形成开阔、灵活的思维方式,善于发现研究工作中的关键问题。能够培养出这样一批优质的学生,并且投身于团队的科研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激励教师持续开展双创教育的重要动力。换言之,科研工作中的重大创新才是双创教育和双创活动能够持久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大部分教师能够长久坚持这一工作的主要激励源泉。这一条线索隐藏在光鲜亮丽、夺人眼球的一系列双创竞赛活动中,形成了科研与双创紧密结合、互相促进、自我激励的隐循环。

创新驱动型经济最终必将落实到每一位具有创新精神内涵的人的身上。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基地,构建有效的双创教育激励模式,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率,把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培养任务当作工作重点对待。从微观角度来看,以创新创业平台为基地,盘活内部资源,做好组织管理,形成你追我赶的激励氛围;
不拘一格开拓资源,充分利用各项支持政策,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逐步储备创新创业的激励资源。从宏观角度观察,要跳出将创新创业庸俗化为竞赛的错误思路,把“双创”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主动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找寻创新创业的重点、热点、难点,突破关键技术,组建高科技企业。力争以更具震撼意义的成功激励无数创新创业基地奋勇向前,从而把创新驱动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双创资源教育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基础教育资源展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年4期)2022-01-14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双创”浪潮方兴未艾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5期)2020-06-11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走向世界(2018年11期)2018-12-26资源回收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1期)2018-11-23大学生“双创”进行时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4期)2018-02-01

推荐访问:持续性 浅析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