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佳
(内蒙古工业大学 轻工与纺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起来的传统服饰。尤其在女式袍服中,款式的更迭、面料的更新、装饰手法的丰富为女式袍服增添了更多的新颖、别致、个性和多样化,但传统女式袍服的魅力及韵味依然是蒙古族服饰中的瑰宝。
蒙古族各个部落的服饰风格各具特色,但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依旧是蒙古族袍服,这与蒙古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传统生活习俗有关。将传统的女式袍服按照服装结构来划分,对袍服局部做分解分类进行分析研究如下。
蒙古族女袍廓形结构总体分为两大类:一是绱袖、断腰结构;
二是连袖、直身结构。
1.1 绱袖、断腰结构
该款式结构表现的特点为:绱袖,即袖与衣身断开,分开裁剪,合并袖窿与袖身,并在袖山处加入褶皱,形成灯笼袖造型,袖型较合体;
断腰结构,即衣身上下连属,腰间布有密褶。衣身断腰、上下连属的款式风格在蒙古族服装结构中与直身袍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断腰位置在人体实际腰节处略靠上,此设计点一方面使得衣身断开,形成上下连属结构,同时装饰线靠上会略显下身修长,能够达到修饰人体的作用;
另一方面,断腰处靠上,在妇女弯腰,低身进行生产劳作时不影响上肢的活动,如图1 所示[1]。
图1 巴尔虎女子已婚袍服
断腰处加入的“包格绌”装饰,一方面起到装饰的作用,打破了断腰处平行线形略显单一的造型特点,另一方面遮挡部分分割线,在腰间形成错落的装饰风格,以表现女性婀娜的腰间造型。其中,布里亚特服饰中的“包格绌”呈环状,约三指宽;
巴尔虎服饰中的“包格绌”呈长方形。断腰下部分袍身布有密褶,褶裥间隙较小,使得袍身下摆加大,如图2 所示[1]。
图2 巴尔虎女子已婚袍服“包格绌”
袍服当中所体现出来的褶裥结构,分析其缘由,除了文化的传承和多民族服饰融合之外,受到地理环境影响因素较大。巴尔虎、布里亚特等部多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多以游牧与狩猎相结合,服饰的形成必然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袍服腰部褶裥结构的放量设计,使得袍身下部横向宽度的空间量变大,利于腿部大幅度活动,方便其在高而茂密的草原草丛中、崎岖的山林地带行走[2]。这也应用了服饰的产生多源于周边环境的影响一说。
1.2 连袖、直身结构
该款式结构应用于大部分蒙古族服饰中,款式特点为:直身,全身无断开,连袖,与之相配套的就是右衽大襟结构,有气口。直身女袍相对于断腰结构女式袍服而言,款式风格为宽松型,穿着时需要外部扎系腰带或搭配坎肩,如图3 所示[1]。由于袍服宽大不合体,袍身无多余结构处理,这就给装饰留有大部分的创作空间,因此,直身女式袍服边缘处多与各种绲边、镶边相搭配。宽大的袍服,在剪裁时没有精确细致的尺寸要求,传统的袍服在量体裁衣时还是采用世代相传的庹、拃、虎口、蒙古厘米等古老技艺进行尺寸确定,直到现在仍在延用。
图3 直身式女袍
直身式袍服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整体呈“十”字型平面结构。这样的结构简单方便,无论男袍女袍均可使用,如图4 所示。“十”字型平面结构的运用,分析其原因大致为:一是宽大的A 字形袍服给人体活动放足了松量,尤其是宽大的下摆,充分满足了草原生活、生产劳作的需求,服用穿着无束缚感;
二是将整个面料铺平裁剪,身体的各个部位基本包含在内,既减少面料的损耗,又方便剪裁,还满足了服用需求。简单实用的剪裁方式,与淳朴的草原生活相得益彰。与断腰结构相比较而言,朴实的“十”字型平面结构由于没有断腰、褶裥、绱袖等的立体拼接,服装款式略显单一,但这毫不影响草原人民对美的追求,这种宽衣大袍为装饰的应运而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蒙古族已婚女性袍服中,搭配坎肩穿着的多为直身式长袍。
图4 传统“十”字型结构
直身连袖式女袍由于面料幅宽限制原因,常在袖子大臂处有断开,必须拼接下部分袖身,这就造成在袖子大臂处形成拼接线,而拼接线无疑影响了美观,所以直身连袖女袍大臂处装饰条的产生多源于此,一方面是遮挡拼接线,另一方面装饰袖身。久而久之,即使现代的蒙古族女袍没有材料的限制也在大臂处有装饰条,已经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装饰点,如图5所示[1]。
图5 袖子装饰
蒙古族女袍服领型分为立领和翻领两大类。其中立领结构有圆角立领和直角立领两种,拥有直角立领的部落服饰有:敖汉、阿巴嘎、四子、土尔扈特等部;
翻领结构也有直角翻领和圆角翻领两种形式,乌珠穆沁部和浩齐特部是直角翻领结构的典型代表,翻领结构在日常穿着时领面翻下,但在寒冷或气候不适时有时也将领面翻起穿着;
其余各部均为圆角立领结构。直角立领和圆角立领相比较而言,领座较高,多贴于下巴位置。
领子在蒙古族袍服中尤为重要,有俗语“没有衣领就不能称其为袍子”[3]之说。传统的女式袍服领子结构形式多为固定样板,针对不同穿着者颈围大小,在固定样板上略有修改,直到现在,传统女式袍服制作仍在延用手工缝制绱领子的技艺。为了使领子穿着后有挺阔的效果,传统技艺制作领子时会在领子中间用面粉和成浆糊代替现代服装辅料中衬的作用,将碎布条或麻纸、烟盒纸等糊在浆糊上与领里粘合在一起然后翻折整烫镶边,同样的办法也适用于大襟处的镶边及绲边工艺。领子虽小,但是领面上的镶边工艺是整件袍服的装饰重点,也是灵魂之一。领子一般与气口、大襟形成统一体,装饰手法也基本一致,在领面上有装饰条、镶边或绲边条,领底与衣身结合处也多有绲边的加入。领子的精美之处决定了整个袍服的精致程度。
蒙古族袍服分为有开衩形式和无开衩形式,女式袍服也不例外。其中在巴尔虎、布里亚特、厄鲁特、扎赉特、科尔沁(双袖)、奈曼、敖汉、克什克腾、阿巴嘎、苏尼特、四子、土默特、达尔罕、茂明安、乌拉特、和硕特、察哈尔、阿伊斯兰、喀尔喀、土尔扈特等部女式袍服无开衩形式。科尔沁(单袖)、扎鲁特、阿鲁科尔沁、巴林、翁牛特、喀喇沁、乌珠穆沁、浩齐特、鄂尔多斯等部女式袍服有开衩形式。
开衩的形成也是草原游牧生活的缩影,袍服宽大长至脚面,无论是男子外出放牧还是女子生活劳作时,宽大的袍服若没有开衩的形成定会限制日常生活劳作及骑马放牧,蒙古族袍服细节的变化正是顺应了草原游牧生活的需要而生。女袍在开衩上缘有衩头,衩头顶饰形状有三角形、桃形、云纹、蒙古包形等,扎赉特已婚女子长坎肩开衩衩头为杏瓣纹顶饰,各种顶饰如图6 所示[1]。
图6 各种顶饰
大部分直身式女袍门襟形式为右衽大襟型,袍服门襟变化不大。丰富多变的门襟形式多出现在已婚妇女马甲中,形式有:凸字襟、琵琶襟、万字襟以及最具特色的土尔扈特对襟翘肩坎肩。
虽然女式袍服时有单穿,但大部分作为马甲的内搭穿着,因此袍服的款式风格略显简单,与马甲搭配穿着时仅在袍服边缘加以绲边以及简单的装饰为主。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显性特征,是识别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是构成民族文化的要素之一。蒙古族服饰具有五彩斑斓的服饰特色,同时服饰也呈现出马背民族在服饰、文化以及民族审美等方面所蕴含的民族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族服饰不但是一个包裹外表的形象符号,更是对民族文化的情感传承,每一个边缘的剪裁,每一个色彩的融入都是民族审美、民族情怀的体现,传承的是民族的智慧与包容。同时,蒙古族传统袍服中各部件组成元素的发展与其游牧生活习性息息相关,在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和审美观以及与其他民族交流等因素的影响下,这些部件元素从最初具有单一的实用性到与装饰结合的双重发展,并成为蒙古族传统服饰中极具标识性的符号。
猜你喜欢女式领子款式局部加热服的款式设计及其舒适性评价毛纺科技(2021年8期)2021-10-14Dream Bag小资CHIC!ELEGANCE(2018年17期)2018-06-15近代上海女式红帮裁缝时装制作源流考艺术设计研究(2018年1期)2018-05-19衣物叠放有规可循(二)中老年健康(2018年2期)2018-04-102016年1~6月日本从中国进口服装统计纺织服装周刊(2016年32期)2016-09-26最火的单品款式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不洗脖子家庭医学(2015年9期)2016-01-212015年1~9月日本从中国进口服装统计纺织服装周刊(2015年44期)2015-10-08父亲的假领子祝您健康(2015年2期)2015-06-10初为人母的着装困扰oggi今日风采(2013年6期)201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