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洲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在新文科视域下,为顺应现代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全方位需求,许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商品养护技术课程,但传统的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缺少依据物流工作各环节中典型工作流程对商品及商品养护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缺乏基于典型工作岗位培养学生技能的探索,缺乏课程思政的思考与融入,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1.1 课堂革命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新机遇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吹响了“课堂革命”的号角。许多专家提出“课堂革命”就是要革除当下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教室局限的弊端。在教育价值上,追求课堂从知识场拓展成生活场、生命场,学生团队从学习共同体延伸到生活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成长空间从教室拓展到更广阔的社区、社会空间,学习场域从有限场突破到无限场、虚拟场,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提升到人格素养、精神信仰。
1.2 职业岗位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新要求
现代物流业深入生活程度增加,以前表浅的、过时的知识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岗位的需要。因此,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各种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以商品养护技术课程为例,物流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机械操作,而是从商品角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员工了解商品、熟悉不同商品的养护技术,还需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沟通应变能力。
1.3 新文科视域下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新挑战
新文科的出现打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包含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协同共享,这能促进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使之以需求为导向,而不再以学科为导向,从专业之间的相互分割转变为学科的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变为支撑引领[1]。新文科思路下,能实现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2]。
1.4 乡村振兴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带来新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之相关的生鲜商品包装、储运技术却养在深闺,难进农家门,果蔬损失率达 20%~30%,损失总价值近 800 亿元,粮食平均损失达14.8%[3]。作为现代物流人,学习和思考如何减少生鲜商品的储运损失,能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2.1 “立足岗位”分析课堂革命基础
课程创设具有职场体验感的教学场景,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依据仓管员、直采员、供应链运营专员等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结合物流服务师国家职业标准、物流管理1+X中级职业技能证书内容及“智慧物流作业方案设计与实施”等赛项要求,立足于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需求,对原有的商品养护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组。选取物流专业的商品编码、包装标识、包装技能、养护方法和技能等内容,将其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学习商品包装、检测和储运养护方面的基本技能,使其具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从事物流工作的职业素养。
商品养护技术课程作为仓储与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的前导课,衔接了专业基础课与后续专业核心课,同时通过扶贫产品项目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将乡村振兴、绿色物流、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思政要素有机融入教学中。
2.2 “重组课程”奠定课堂革命路径
2.2.1 多维度考量,精准课程定位
课程立足学生就业的物流仓管员和供应链运营专员、直采员岗位,依据商品包装与养护的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将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流程,形成商品基础知识,生鲜商品、危险化学品、金属类商品、其他商品的包装与储运养护这几种情境。使学生熟悉商品基础知识,掌握商品在物流过程中的包装需求和储运养护分析及采取的相应技术和措施,有效维护商品在物流过程中的质量。
2.2.2 开发慕课与新型讲义,促进线上线下虚实结合
通过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理解和掌握。通过开发在线开放课程,让学生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课程相关资源数据。利用智慧教学工具,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互动教学数据,包括签到、讨论、投票等。课后学习要及时反馈数据。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手机APP提供的课外阅读、课程作业等,完成知识内化顺应与重点难点巩固,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针对性指导及评价[4]。
2.2.3 多渠道完善教学资源 “三教”改革回归教学初心
以信息化为抓手,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联合企业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打造优质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使用教学资源,根据具体企业及岗位情况推进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完善。
2.3 “激活课堂”丰富课堂革命实施
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尝试将校企合作贯穿于商品养护技术课程授课全过程,多方融入,全面覆盖。课前学情分析要根据当前高职学生来源多元与求学诉求多样的实际,确立尊重差异的意识;
课堂教学中,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着力打造有用、有景、有趣、有效的课堂;
以现代化教学方式作为载体让课堂教学成为创生精彩生成、分享个人智慧、合作探究实践的过程;
课后引入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机制,考虑生源差异性、发展性和动态化,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数据记录开展多元评价。
2.3.1 依据客观数据,丰富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扩招后,生源呈现多样化状态,涵盖了普高和中职类(职高、中专、技校)学生。这些学生个性独立,思维活跃,对信息化和先进技术感兴趣,获取网络资讯能力较强。他们重视情感需求,比较认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乐于实作训练,动手实践能力强于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但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兴趣较低[5]。
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因为前期开设了物流管理概论、物流企业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等课程,学生具备对物流工作流程的认识、建立了对商品的认知,掌握了商品编码的方法与原则。
2.3.2 对标人培课标,分析教学目标
综合教学内容、学情分析,依据物流从业人员具体工作过程,对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确定了各情境教学内容的知识、技能、思政与素质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2.3.3 提倡重德强技,开展教学实施
教学设计打破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转向以现实工作场景、真实工作任务为中心,以“思政+技能”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将工作技能培养作为核心,以扶贫项目中的生鲜商品的包装、条码制作、储运养护为观察窗口、体验场景和交互平台,在产教融合生态环境中真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将所学与实践结合,再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实现理论-实践-实践的应用人才培养。
依托智慧职教 MOOC 学院中商品基础知识与养护技术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通过小组 PK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采用任务驱动法鼓励学生完成岗位工作要求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利用交互技术,实地参观实作来加强学生对生鲜商品包装与养护技术的掌握,解决教学重难点。以项目三“包装有技巧 实力走天下”为例,通过剖析仓库管理员工岗位能力,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深度挖掘岗位职业素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任务引领,实施能力递进的异步教学活动。
2.4 “科学评价”促进课堂革命落地
考核评价依据自编活页式讲义中的任务单评价量化表,进行“多元、动态、线上线下”综合评价。评价主体为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根据不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过程评价,结合实际工作完成情况及线上学习与练习情况得出综合评价。课程对学生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等,通过企业导师、专业教师、同学之间互评及同学自评,以及任务驱动中的过程化评价,科学评价学生[6]。
3.1 理实结合,知识和技能水平明显提升
学生商品养护分析与技能明显提升。通过条码制作、包装材料选择、包装技法运用和实际操作,学生提升了商品包装技能,为适应仓管员、供应链运营专员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学习、实践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结合新的包装技术,实地参观生鲜商品运输搬运等物流工作,运用交互技术、VR 技术不断演练商品的物流作业过程,提高了学生对商品包装与养护贯通的能力。
3.2 德技兼修,职业与思政素养明显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在课程知行合一、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实践的培养理念下,学生立足就业岗位能力,现场实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在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方面,采用弹性混合分组方式,组内融入不同特长的学生,互学互帮,让各类学生都学有所长,锻炼并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组织能力。在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方面,学生走向田间地头,观察乡村振兴下生鲜商品包装与养护的真实情况,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为农户设计、优化方案,学以致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3 双课堂-双导师,成绩和教学满意度明显提升
分析2011班与1911班的成绩发现,2011班的成绩高分段更多,没有不及格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牢固。学生学习课程后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通过大赛检验了学习效果。从教学测评来看,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学习中的收获等方面满意度明显提升。
3.4 乡村振兴、求真务实思政润物无声渗透
3.4.1 田间地头,实践用学
将生鲜产品的包装和养护实训课程直接放在扶贫项目实际场景中进行,实现课堂革命中实践用学,以真实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职业素养。
3.4.2 求真务实,课后展学
通过实地观摩和实作生鲜产品的包装和养护,思考课堂所学与实际现场的不同之处,借助网络和教师支架,课外研学,探究包装和养护在现实场景条件下可行的改进思路和方法。乡村振兴、绿色物流、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思政要素有机融入实践教学中,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作业都实现了润物细无声。
3.5 育训结合,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3.5.1 双导师协同,思政无声融入
双导师协同整体设计课程思政内容,实现思政育人和岗位技能训练相结合,并有机融入美育、德育和劳育内容,达成“德能技兼修”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荣誉感,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3.5.2 理论-实践-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课程实施通过更多的观察窗口、体验场景和交互平台,在产教融合生态环境中真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通过扶贫产品项目平台,在“知行合一”的教学场景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将所学与实践结合,再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实现理论-实践-实践的应用人才培养[7]。
四位一体教学新思路在新文科背景下进行多角度综合型学情分析,使学情分析更全面;
多方式复合型实施教学,让学生更能提升学习能力;
多主体动态评价体系,让评价更客观教育更公平;
多方向重视学生发展,让学生更能适应未来的就业与生存环境,基于工作岗位的“思政+技能”课堂革命研究实践促进了“三教”改革、提升了教学质量。
当然,新型讲义和教学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更新。现代物流发展迅速,教师团队努力为学生呈现最新最前沿的物流工作流程中的知识点,以高质量的知识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课堂以外的教学场所有待进一步开发,有效打通课内课外,挖掘更多学习场所,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将课堂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能更好地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个性化拓展。
猜你喜欢岗位物流思政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物流技术与应用(2019年8期)2019-09-04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走进“90后”岗位能手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