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量”到“增量”:短视频热潮下高校文化浸润的现实困境与空间转向*

时间:2023-08-21 20:00:02 来源:网友投稿

孙凯奇 冀文琦 马 慧

(东南大学 a.党委学工部 b.人文学院 c.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2014年被称为中国移动短视频元年,自2016年起,秒拍、美拍、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纷纷出现,短视频迅速占领了文化、社交、电商、旅游等领域,涉及行业之广、参与人数之多、卷入范围之深可谓前所未有,可以称之为21世纪以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运动。”[1]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传播形式和重要文化载体,短视频既是高校文化浸润工作的“变量”,也是高校文化浸润工作的“增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2]为此,高校应积极应对短视频这个“变量”对高校文化浸润工作所带来的冲击,探索高校文化浸润工作现实困境的突破并实现空间转向,使短视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高校文化浸润工作的最大“增量”。

短视频热潮的兴起是新兴媒体发展的重要缩影。作为数字信息化浪潮下的“网络原住民”,青年学生熟稔于互联网产品的每一次迭代升级。短视频以直观的视觉呈现效果、便捷的制作流程、即时性的信息搭载方式,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短视频赋予青年学生独特的文化参与体验,变革了青年学生的社交娱乐、文化赋权、话语表达等体验过程。

(一)视觉呈现之“变”:一场视觉社交革新

短视频是互联网技术与视觉文化交融的产物,通过对图片、文字、视频的综合运用,以单一或多种媒体形式对受众的感官以及思维进行通感式作用。另外,其弹幕和评论功能也实现了受众群体的意见输出,最终达到了双向交互的社交体验。相较于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短视频的动态视听属性赋予了其超越文字和图片的信息传递和内容表达优势。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这种节奏快、视觉冲击力强、互动性高的短视频社交逐渐替代传统图文社交,为青年学生带来了一场颠覆想象的社交革新。无论是视觉层次的丰富,还是互动空间的拓展,都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全新的自我呈现策略和沉浸式社交体验。然而,短视频对于视觉呈现的影响也产生两极化趋势。一方面,青年学生表达展示的意愿和社交诉求得到充分满足,但另一方面,社交平台提供的套路化滤镜与模板也容易将青年学生引入审美表层化的误区。

(二)准入门槛之“变”:一次文化生产赋权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均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图像处理技术的迭代升级极大降低了短视频制作的准入门槛,打破了传统媒体平台的技术垄断,实现了媒介生产与传播权力的下沉。短视频制作者可将传统的文化符号加以解码和重组,以更广阔的塑造空间实现文化生产与传播,通过简单的剪辑处理,便可达到超越原始素材内涵的表达效果。这种表达权利的让渡,极大缩减了青年学生与文化生产的空间距离,满足了其自我表达的内在诉求。然而,在此基础上的文化生产活动往往流于表层,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难以在便捷的短视频制作过程中得以体现。此外,短视频制作门槛降低也使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成为文化赋权的潜在弊端。

(三)信息搭载之“变”:一种微观叙事空间

短视频热潮下的信息洪流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完整叙事结构,将信息分隔成丰富的视觉符号,以碎片化的形式快速传播,从而形成各个看似独立又内在关联的微观叙事空间。碎片化的内容呈现相较于传统的系统表达来说,更加符合互联网的传播逻辑,使短视频具有了成为公共教育平台的潜质。例如,影视解说、网络短剧等新兴短视频形式,以短暂却连续的信息输出,改变着青年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虽然在被快速生活节奏所分割的有限个人时空中,碎片化的信息传递模式与当下大众的信息获取规律高度吻合,但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也可能消解作品中原有的表达意义,并不能真正取代宏大叙事。

短视频以超乎想象的态势席卷网络,变革了青年学生的娱乐方式,也打破了文化传播的传统格局。然而,泛娱乐主义的兴起、无节制狂欢的持续、快餐化消费的冲击,致使短视频在高校文化浸润工作中制造出无法忽视的现实困境。

(一)泛娱乐主义消解文化传递意义

20世纪8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尼尔•波兹曼对于当时电视节目的过度娱乐化曾表达过深刻的担忧,发出了“娱乐至死”的警告。娱乐作为短视频兴起的核心动因,却正在逐渐超越应有的边界,成为“裹挟在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之中的为以娱乐包装一切、衡量一切的社会现象。即泛娱乐主义”。[3]在泛娱乐主义的冲击下,短视频视觉符号的堆砌与传播动机的偏离逐渐消解了文化传递的意义,短视频内容愈发陷入同质化和表层化的深渊。此外,泛娱乐主义下的短视频社交会加深青年学生的精神空虚症候,导致其在追求视觉感觉刺激的过程中逐渐陷入情感失落的境地。作为短视频的制作和传播主体,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深受短视频内容的影响,泛娱乐主义下的短视频热潮正在不断冲击青年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二)无节制狂欢制造文化繁荣假象

技术赋权使短视频能够捕获各个年龄阶段的用户,并迅速地占据互联网一席之地。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的发声渠道拓宽,极易在网络虚拟空间找到情感宣泄和主导话语权的快感。短视频裹挟着文化符号碎片,在青年学生中制造出文化繁荣的假象,导致其愈发脱离主流文化阵地,陷入无节制的虚拟狂欢中。在无节制的狂欢中,猎奇、低俗、跟风等负面信息甚嚣尘上,极有可能引起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偏离和行为越轨。此外,青年学生容易将个人的欲望、情感、理想投射于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上,形成依赖心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推波助澜,为短视频用户构筑起无形的“信息茧房”,青年学生在“信息茧房”中陷入精神麻醉而不自知,这无形中加深了高校文化浸润工作的壁垒。

(三)快餐化消费削弱文化浸润动能

短视频的有限信息量和碎片化传递方式迎合了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但也凸显出其快餐化的消费特征。传统的文化素材在短视频的传播下,往往会因为脱离固有的文化语境而产生意义分歧。互联网时代信息海量,短视频具有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的特点,这便使短视频极易偏离原本的文化交流初衷,演化成以追求感官刺激和心理满足为目标的快餐化消费,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会在快餐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产生位移。高校的文化浸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短视频热潮的冲击与削弱,文化浸润的集中动能被解体为无序的零散势能。

抖音发布的《2020抖音大学生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抖音在校大学生用户数已超2600万,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近80%,已有799所高校入驻抖音开通官方账号。”[4]这也意味着短视频平台已成为继微信、微博之后高校网络育人举足轻重的新兴阵地,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具潜力的育人空间,成为高校文化浸润新的增量。

(一)受众群体之“增”:趣缘关系的文化参与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趣缘关系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主要形式,尤其在网络领域中,“网络趣缘关系成为网络人际关系的主导关系”。[5]在短视频热潮中,青年学生通过短视频的浏览、评论、创作与传播形成了以趣缘关系为核心的社交纽带。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投入到短视频领域的文化生产中,以裂变式速度营造一场文化领域的群体扩张。短视频将文化以无边界的表达形态浸润于青年学生群体中,以最低门槛容纳最广阔受众,为高校文化浸润工作提供了新的支撑点和落脚点。在此基础上,高校文化浸润的趣味特征更加明显,圈层形态也愈发多元。在以趣缘关系为纽带的文化参与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得以共生,文化兼容成为群体拓展的内生动力。“吃播”“二次元”可以成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场景,“饭圈”“古风圈”也可以成为主流文化的孕育平台。

(二)浸润方式之“增”:多元形态的话语资源

“新媒介环境实现了创作主体‘去中心化’的传播特征,人人都可以成为短视频创作的主体。”[6]对于青年学生而言,短视频赋予其原本缺乏的文化生产权力,实现了个性的张扬,消解了其与主流文化的固有隔阂。对高校而言,短视频以丰富灵活多样的形式将主流价值输送到青年学生中,为高校文化浸润工作争取到与日俱增的话语资源。随着高校短视频媒体官方账号的建立,高校的传统形象不再被束之高阁。校园生活可以被拆解为青年喜闻乐见的“网络段子”,严肃的信息传达也随着“校园吉祥物”“校园代言人”的诞生而变得可亲、可信、可感。

(三)育人视角之“增”:显隐结合的情感动员

主流文化一贯的宏大主题和严肃表达在短视频热潮中得以重塑。短视频具有宏大叙事所不能触及的“微观视角”,丰富了文化传递的叙事层次,创造了文化生产的丰富资源,为文化素材挖掘和意义丰富提供了更多可能。主题连贯、目的明确的传统宏大叙事,搭配形式自由、意义隐蔽的微观叙事,形成显隐结合的文化浸润结构,才能对青年学生展开全方位的情感动员。微观视角的广泛运用,消解了青年学生对于主流文化的过度敬畏,反而让文化浸润产生更加显著的穿透力。传统文化在短视频的微观视角下,可能成为某一个文化元素的网络演绎。红色文化在短视频的微观视角下,可能成为一段激情澎湃的网络演说。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高校文化浸润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也应借助短视频热潮行走在育人最前沿。短视频热潮所带来的“变量”与“增量”,要求高校直面现实困境的同时,具备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勇气与担当,寻求短视频热潮下高校文化浸润的空间转向。

(一)形式跨界:探索短视频形式的共振可能

跨界思维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文化浸润工作的关键性思维。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介呈现形式,高校文化生产需要适应各类媒介载体。共青团中央自2018年入驻抖音后,将官方身份与年轻化话语相结合制造出“反差萌”效果,吸引了青年学生的广泛关注。迎合时代潮流和青年思维的形式跨界,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意义显著。高校需要正确认识短视频作为育人媒介的重要作用,将短视频平台、官方账号的运用作为重要策略,为文化浸润工作提供更多的共振可能。具体来说,高校“两微一端”是网络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其中要相应地融入短视频的形式。同时,高校也应积极打造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平台,使用符合短视频社交的网络语言和文化符号,顺利完成形式跨界。

(二)理性嵌入:加强短视频领域的文化治理

加深短视频领域的文化治理,进行理性嵌入,是增强高校文化浸润工作效能的关键步骤。基于短视频领域青年学生理性缺失、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群众狂欢种种“乱象”,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监管和官方主流媒体的引导是文化治理的有效途径。同时,合理利用“校园网红”的“流量密码”,将理性思维通过流量传播至青年学生中间,也可以作为文化治理的另一种途径。通过理性嵌入,能够将青年学生剥离于短视频所营造的无节制狂欢之外,使其回归正确的网络生存状态和生活轨道。

(三)认同唤醒:强化短视频表达的主流语境

短视频是青年学生网络社交、文化参与的有效途径,青年学生通过短视频记录生活、宣泄情感,实现沉浸式社交氛围的营造圈群的聚合。然而,如果主流文化语境缺失,短视频也只能为泛娱乐主义所宰制,成为快餐化消费的工具。因此,全方位进行青年学生的认同唤醒,强化主流文化在文化版图中的引领性作用意义重大。高校应当通过打造亲民平台、创设主流议题、生发优质内容,引导短视频逐渐回归主流语境,在青年学生中唤醒集体记忆和家国情怀。同时,高校也有必要正视网络亚文化的存在,引导网络亚文化同主流语境相融合,在不同的文化圈层中塑造积极健康的学生成长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7]在短视频热潮中,高校应当化“变量”为“增量”。一方面,及时发现短视频对育人工作带来的隐患和挑战。另一方面,合理运用短视频的新颖形式和流量优势塑造良性循环的校园文化生态,实现文化浸润的空间转向,为青年学生群体进行文化参与、文化生产、文化实践注入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热潮变量社交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冬奥会“点燃”全民冰雪热潮金桥(2022年3期)2022-03-29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好日子(2021年8期)2021-11-04抓住不变量解题小学生学习指导(高年级)(2021年4期)2021-04-29也谈分离变量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20年2期)2020-09-11社交距离第一财经(2020年4期)2020-04-14“汉服热潮”诠释文化自信回归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05-21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我省各地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热潮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我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热潮当代陕西(2017年11期)2017-11-21

推荐访问:浸润 增量 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