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壮族文化典籍面向东盟国家译介策略探究

时间:2023-08-21 20:05:02 来源:网友投稿

邓英凤,何彦诚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2.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对话交流进一步加深,壮族文化与东盟各国文化的沟通交流逐渐增多。这为我国壮族文化的跨国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机会。民族文化对外译介是实现民族文化被外界所关注的必经之路。因此,对壮族文化典籍面向东盟国家进行译介,是壮族文化“走出去”的必然选择。

广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资源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华文化走向东盟的重要门户。自2013年至今,广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东盟的对话交流合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坚实桥梁[1]。在这个背景下,文化交流逐渐走向民间,让民族文化对外译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壮族文化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不仅在于推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更在于牢记新时代使命,发挥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双重力量,在以促进经济贸易往来的主线上讲出中国故事、讲好壮族故事,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促进壮族文化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2]。此外,在中国—东盟合作发展的背景下,利用壮族文化典籍作为沟通交流的纽带,发挥译介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中国—东盟经济体系的建设中来,把记录壮族文化的典籍,通过译介的形式,将其经典的文化内涵,传播至东盟国家,为更好地推进中国—东盟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做出应有的努力,在经济合作建设方面,发挥文化黏合剂的正向引导作用。

进入21世纪后,汪榕培、李正栓(2005)和王宏印(2009)著书立说,在理论上加强对民族典籍译介的指导,不断推进民族典籍外译工作的发展[3-4]。壮族文化典籍译介也在其他翻译研究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推动下日益成为国内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研究的热点。

在壮族文化典籍译介策略方面,更多的成果集中于以壮族史诗《布洛陀》为个案的研究。黄中习、陆勇、韩家权(2008)在翻译《麼经布洛陀》的时候提出了从节译或选译开始,逐步过渡到全译、以“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来指导、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与技巧等三个翻译策略[5]。袁卓喜、莫锦灿(2017)以壮族典籍《布洛陀史诗》的译本为研究对象,从中总结出,该译本的译介采用了两种方式,分别是项目支持与地方译者,同时采用了民族志与多语相结合的译介方法,真正达到了传神达意和通俗易懂相结合的成品目标[6]。符霄婷(2018)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考察《布洛陀史诗》的译介模式,提出其译介策略应采用深度翻译的补偿策略、异化策略以及模糊化处理策略[7]。黄中习(2019)认为《布洛陀》是壮族文化典籍的典型代表,在新时代背景下其对外译介具有多模态和多符号的系统特性,其对外译介与传播也要根据其所呈现的特性朝着多模态与多媒体相融合介的路径转变[8]。随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学者开始注重壮族文化典籍的译介背景,进一步把壮族文化典籍的译介置于特定背景环境中进行讨论。黄露、居靖雯(2018)以“一带一路”为背景,讨论了布洛陀文化面向东盟区域传播的优势与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9]。冯丽霞(2017)关注了在面对国际、国内甚至地区的良好外部形势下,应对壮族民歌典籍翻译的内部和外部情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认为“改写”策略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译介的出路所在[10]。彭劲松(2019)则在研究壮族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相似文化译介中提出在中国—东盟背景下进行壮族文献典籍翻译时,应运用意象保留、省译等各种翻译策略,以达到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的目的[11]。

由此可见,现有的壮族文化典籍译介策略研究成果各有侧重,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于翻译方法的探索,对语言以及文化问题的关注没有进入文化交流传播语境中,提出的解决方法仅限于文字层面,无法有效解释并解决翻译文本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主体、途径等困难,缺乏明确而清醒的文化典籍译介意识,对壮族文化典籍有“译”而无“介”。此外,也有学者关注到,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深入,壮族文化典籍面向东盟国家译介具有越来越多的优势。然而,这些研究忽略了对整个译介背景环境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挑战分析,所得出的结论缺少对具体译介环境条件的分析,在指导壮族文化典籍面向东盟国家的译介研究中未能做到有效的契合。

SWOT分析也被称为SWOT矩阵(SWOT Matrix),其中文名称为态势分析法,是个人或组织用于分析商业竞争或项目计划中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挑战的一种策略性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旨在明确商业组织或项目的目标,并分析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面对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包含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从整体上看,优势和劣势属于SW象限,是内部条件;
机会和挑战属于OT象限,是外部条件。使用SWOT分析能够将壮族文化典籍通过译介的方式展现在东盟各国家面前,并且将译介的内部、外部等各方面内容进行整体梳理,然后分析译介内容所面临的形式,研究其所面对各项现实情况,进而将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当译介主体要针对一个特定受众群体进行新的译介活动并制定译介策略时,SWOT分析法便是一项有利的选择。使用SWOT分析法,有利于译介活动组织者对自身优势以及能力有清晰的了解,从而让组织者能够发挥其优势,避开其存在的短板,以趋利避害,化劣势为优势,化挑战为机遇,同时也使译介活动组织者知道该学习什么来应对译介的机遇,从而降低译介活动成本和风险。可以看出,从整体层面对目前的壮族文化典籍面向东盟各国家进行译介活动做深入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壮族文化跨国传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全面制定译介方案,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下面将采用SWOT分析法,以壮族文化典籍面向东盟国家译介为对象进行矩阵分析说明,进一步推演出具体的译介策略。

(一)SO——发展型战略

如表1所示,SO矩阵包含了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就内部条件而言,壮族文化典籍面向东盟国家翻译的优势表现为区位优势明显,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频繁。同时,外部环境中存在的第一个机会是壮族与东盟国家部分民族具有较深的语言文化渊源,存在较多的语言与文化上的相通性;
第二是国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文化传播的政策为壮族文化典籍面向东盟国家的译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选择壮族文化典籍面向东盟国家译介策略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其外部机会,宜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得益于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民族文化“走出去”政策,壮族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中获得了更多的接受与认同。此时采取异化策略能保持壮族文化典籍的“异国情调”,可持续吸引东盟国家的受众。由于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相通性作为基础,无需再考虑过于迁就目标语受众。如在东盟国家各地区广泛分布着冠以“那”(壮语:水田)字的地名,与我国的华南地区同属“那”文化圈。因此,在壮语词汇中的“那”字,可以直接采用异化策略翻译为“na”。在“译”的策略方面下功夫的同时,也必须关注“介”的方式。就目前壮族文化典籍的推介途径来看,壮族文化典籍译介作品出版发行以纸质出版物为主。鉴于此,壮族文化典籍译本面向东盟国家的译介可发挥自身内部优势,把功夫下在推介途径上。首先,可以考虑合作出版。具体而言,在译介文本以及译者筛选等图书出版的核心环节上与东盟国家进行项目合作,以达到译介活动选题与东盟国家市场的需求保持同步,提升翻译质量,最终达到被其受众接纳并认可的目的。其次,利用新媒体进行推介。新媒体运作方式更为灵活,并且形式也较为丰富,服务模式更为广泛,既可以为壮族文化典籍的广泛传播赢得更多话语权,也可以为壮族文化典籍在东盟国家的译介提供更多渠道。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推介,比如可以利用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媒介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及时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再次,加强版权贸易。壮族文化典籍对外译介出版可寻求与东盟国家的图书出版机构订立版权输出协议,由当地出版机构负责图书的出版和营销,走专业化输出版权的道路。

表1 壮族文化典籍面向东盟国家译介SWOT矩阵分析

(二)WO——扭转型战略

在WO矩阵中,外部环境中所包含的机会大于挑战,但由于在这个矩阵中内部的优势不够明显,因此需要采取扭转性策略趋利避害。面对壮族文化典籍面向东盟国家译介的人才队伍欠缺以及各方面的资源缺乏有效整合这两个内部劣势,需要改善扭转的第一个因素是优化整合译介活动涉及的各方面资源,以提高壮族文化典籍对外译介的专业水平。如可以由官方组织统筹译介活动,便于有效整合对外译介活动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各类资源。首先,组织优秀的壮语专家及东盟国家的翻译家,实行译者的“强强联合”。两者通力合作,有助于壮族文化典籍译本更好地输出,让更多东盟国家的读者了解和接受壮族文化,同时也能够保障译前的文本选择、翻译决策的正确性,译后编辑出版和传播的顺利开展。中外学者合作译介的方式可以保证中国壮学研究者和东盟壮学家的优势互补与合作,从而避免从事壮族文化典籍面向东盟国家译介人才不足的内部劣势。其次,提高译文在东盟国家的传播效度和接受度。建议由官方统一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壮族文化典籍,对其版本的权威性、版别的切实性、体例的完整性以及版次的时效性进行甄别选定,再交付给国内的壮语专家及东盟国家的翻译家进行翻译,先由壮文译成现代汉语,再由现代汉语译成东盟各国语言,提高译文在东盟国家的传播效度和接受度。如此不仅可以对壮族文化典籍进行系统有序的译介,还可以避免译介活动出现盲目和重复,更有助于规模性译介活动的形成,进而扩大影响。

(三)WT——防御型战略

如表1所示,WT矩阵中外部环境包含较大挑战的同时内部优势较小,壮族文化典籍的译介可能遭遇排斥与挤兑,自身劣势明显。在整体条件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必须采取防御型战略。这种情况下,壮族文化典籍面向东盟国家译介的防御重点是与东盟各国的文化差异。虽然东盟国家与我国在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共识,但是东盟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必定会给壮族文化的传播带来一定的挑战。此时采取的防御型战略主要体现在译介文本处理和翻译的转换方式上。《布洛陀史诗》是壮族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被视为壮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壮族文化的“博物馆”,最初的《布洛陀史诗》是以抄本形式出现的,经过众多学者的长期不懈的努力,在13个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120万字的《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目前壮族文化典籍面向东盟国家译介尚处于起步阶段,如果把典籍全本逐字逐句进行译介并不可行。此时,可以通过更改编译方案,对文献内容进行发挥,编译时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目的,以长篇故事凸显短小情节,实现于凌乱的情节中找到规则的译介目的[12]。首先,为了提高译本在文化传播中的竞争力,吸引更多受众并引起他们的兴趣,应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审美心理和语言习惯,对典籍的译介内容精心编译,保留简明扼要、具体真实的中心思想。编译方法的使用范围较广,一般在原文本中的重要故事情节、人物姓名、地点、以及特殊的机构名称和风俗习惯、故事传说中,都可以广泛使用。大体上可以将具体的方法分为三种,即增、删、变。增:增加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
删:删除一些抽象华丽的比较笼统的词语;
变:将句式进行变换,将松散的句式变得紧凑,变模糊为具体[13]。其次,在典籍文本的翻译转换方式上应拓宽思路。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播领域已呈现出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三个主要趋势。壮族文化典籍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如现代数字译介媒体信息,包括数字化的电子文本、注释、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电视、电影、超文本链接及交互运用等,在东盟国家实现多维度融合译介。如《布洛陀史诗》中包含的“那”文化在近年来就被改编成动画片《那世纪》,于2019年10月在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播出,并翻译成东盟各国语言。因此,在面向东盟国家的译介中,壮族文化典籍的译介方式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语内或语际转换,可以向多媒体技术辅助符际翻译的运用方向转变和突破,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文化融合[8]。

(四)ST——多元化战略

在ST矩阵中,壮族文化典籍面向东盟国家译介的内部优势虽然比较明显,但是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中挑战还是比较大的。东盟国家所处的位置较为特殊,他们的文化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除了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还受到印度、阿拉伯等地区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近代史中,东盟部分国家曾经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殖民者在对东盟国家进行殖民的过程中,对当地居民施行西方教育理念,不断灌输西方思想和文化。尽管东盟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然而他们所遭受到的西方思想的冲击,却很难去除[14]。因此,壮族典籍文化在面向东盟国家译介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着与其他国家文化争夺受众的竞争。英语是东盟的工作语言,我国在对东盟国家的对外宣传中使用的语言也是英语,现有的壮族文化典籍对外译介研究成果主要为英语译介。然而,东盟国家在语言上的多样性使得典籍的英语译本在无形中把不具备英语语言能力或者英语语言能力较低的受众排除在外,导致受众群体既狭小又单一,这是壮族典籍文化在东盟传播的劣势。壮族文化典籍《平果壮族嘹歌》的英译版早在2011年就问世,然而,译者陆莲枝教授称,最早出版的1 000册图书基本都是赠送给他人,并未创造商业价值,迄今为止也没有再版。由此可见,译本并未进入市场,走进大众读者的视线。因此,壮族文化典籍面向东盟国家译介时应该采用东盟国

家的语言进行译介。在这方面,壮族文化典籍《布洛陀史诗》已经走在了前列。用印尼语、老挝语、缅甸语、泰国语、越南语与壮语汉语对照编译的《布洛陀史诗》(壮—汉—印尼对照)、《布洛陀史诗》(壮—汉—老对照)、《布洛陀史诗》(壮—汉—缅对照)、《布洛陀史诗》(壮—汉—泰对照)、《布洛陀史诗》(壮—汉—越对照)已经出版,译本采用多语对照,在编排结构和研究方法上,开创了壮族文化典籍外译的新体例。译本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编排体例:划分为五行,分别为原文古壮字、拼音壮文、壮语国际音标、汉语译文、外语译文。这种编排,体现了一种直观对比的研究方法,十分方便读者阅读与研究[15]。此外,为了扩大壮族文化典籍在东盟国家的受众面,提高受众接受度,还应该对东盟各国译介受众的阅读心理和期待视野进行充分了解,构建以译介受众为核心的译介观念,打破传统中“以我为主”的文化传播模式。以“受众为中心”打造新型的国际受众定位[16]。同时,为了提高壮族文化典籍的译介效果,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专业读者,也要把大众读者的意见纳入评价译介效果范围,这样才能增强译本的可读性和接受性,从真正意义上推动文化传播,保持文化竞争力,促进壮族文化典籍“走出去”。

对壮族文化典籍面向东盟国家的译介进行SWOT分析,对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总结,能够帮助译介主体清晰认识到译介活动所处环境的优势,克服劣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减低风险,从而制定出合适的译介策略。值得注意的是,SWOT分析法是对整体的条件进行共时性分析,而壮族文化典籍面向东盟国家译介还应该通过历时的角度进行考虑和权衡。因为时间的推移必定会对译介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因此,应该明确的是,运用SWOT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是互相依存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挑战并不完全对立,而是共生共存。壮族文化典籍译介主要是面向东盟多国,可能并不会被限制在某一个或两个特定矩阵中,所以,译介研究者应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审时度势,发展优势,努力创造机会,扭转不利态势,向优良方向前行。

猜你喜欢典籍译介东盟国家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5期)2022-07-23《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外国语文研究(2022年1期)2022-05-12《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金桥(2021年4期)2021-05-21“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余华作品译介目录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2期)2018-06-07阎连科作品译介①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2期)2017-06-05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9期)2017-01-15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3期)2016-01-05东盟两次危机全靠中国伸援手环球时报(2014-04-02)2014-04-02

推荐访问:东盟 壮族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