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强,李菲菲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生培养可以追溯到1998年,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术型职教硕士转型的契机是2009年3月召开的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年度会议,会上提出了“积极调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结构,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当时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熟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具有较强的专业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以及结合专业进行应用研究的能力的人才”[1]。
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职教专硕”)的培养受到各方重视。当前我国职教专硕在招生方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形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美国、德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早,形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梳理国外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提高我国职教专硕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
国外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性、针对性和职业性。如美国肯塔基大学和南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学院的培养目标分别是“培养职业教育领域中的行政管理、教学、师资培训、科学研究及职业指导方面的高级人才”[2]和“为需要扩展和提高职业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实践者设置的,为中小学校、高中后教育及其他进行正规或非正规职业教育的机构提供专业的领导人才”[3]。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特别强调对口专业的实践和技术技能的培养。[4]日本专门职大学院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从事特定高度专业化领域的应用型专业人士,如法科大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未来的法曹(法官、检察官、律师)在实务上的必要学识与应用能力(包含辩论能力)以及法律实务基础素养,系统地实施理论和实践性教育”[5],医疗领域大学院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未来的医疗担当基础研究者和培养国际通用的医疗人才”[6]。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硕士是专门针对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从业者设置的,目的是培养职业领域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如悉尼技术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职业教育培训理论、培训教学和实践环节的专家,开发研究成人学习的专业技能,使学习者能够获得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设计、执行及评价职业教育培训方案和政策”[7]。国外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职业性特点较为突出,培养目标往往面向市场,置身于市场中,以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导向,聚焦于某一行业领域,依据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制订针对性的、专门具体的培养目标,重视实用性和前沿性,体现出很强的专业能力导向。
(二)培养对象
美国职业教育学硕士最终获得的是生涯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招生对象要求必须获得认证的学士学位,本科期间平均学分绩点达到3.0,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包括中学、高中、高等教育技术中心或社区学院的教师、管理人员、辅导员等),有些学校会额外要求申请者GRE成绩达标。美国职业教育学硕士的招生具有较高的自主权,录取办法灵活多样。[8]日本的职业教育研究生学位的培养对象主要是职业类学校毕业生以及本科毕业生,培养机构为各个技术科学大学。[9]德国的职业教育学硕士是最具特色的,实行本硕一贯制,只有硕士毕业才有资格从事职业技术教学。德国职业教育学硕士的招生对象除了需要具备高校入学资格,还需要至少一年的职业实践经历,因此德国的职业教育学硕士具有较强的职业教育专业背景,学生在本科期间自行选择一个专业进行学习,毕业后直接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继续按研究方向进行培养。国外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对象的选择具有招生渠道多元化、选拔层次高等特点,入学前都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或职业教育背景,培养对象具有针对性和明晰性。
(三)课程设置
美国和日本的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注重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注重提高工作效率,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生产性。如法科大学院的课程设置强调实务与理论的连接,安排两成以上具有实务经验的专任实务家教员开展更多的现场实践活动课程,实务家教员和专业教师在课程安排上实现互补平衡。[10]德国的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是本科课程的延伸和深化,课程的衔接性和贯通性很强。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以培训的形式开展,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学院即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实训基地可供学生开展实践学习活动,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在实训基地为学生上课,或者把课堂转移到企业生产一线上,课程设置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国外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按职业领域进行设置,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四)培养方式
日本专门职大学院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产学合作,学校和业务单位、行业协会、教育机构、中小型经济组织建立合作框架,采用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模式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充分利用产业资源,强化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产业资源申报项目,使学生在学习到一线实践经验的同时,也能充分利用产业资源实现成果转化。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相当于一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TAFE学院在培养过程中,行业直接参与办学过程,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时安排、学时分配等都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实习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由行业企业负责投资、维护和更新。由学院邀请或行业企业定期选配一批行业技能专家到TAFE学院担任兼职教师,上课形式主要以专题讲座、现场指导、研讨班、论坛等为主。学生在TAFE学院的实训基地完成专业学习后,进入企业生产现场,由企业安排的师傅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岗位职能,学习专业技术和前沿知识。[11]国外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较早关注到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方式多元化,校企合作培养的实现程度较高,实施效果较好。
我国职教专硕的培养大多仍沿用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招生方式欠科学、培养目标欠明确、课程设置欠合理、职业实践效果欠佳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不匹配。
(一)招生方式欠科学
目前我国职教专硕的入学方式是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专业考试科目是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通常情况下,该科目为国家统考科目,但部分院校会自主命题,一般包括教育学和职业教育学两门,考试内容、选拔标准和学术型硕士相同,虽然考虑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但侧重于对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考查,没有根据职教专硕的特点来制订专门的招生选拔方式[11]。据调查,我国各高校职教专硕录取的学生中,调剂的人数往往多于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调剂录取的学生普遍缺乏对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和职业院校师资及学生的了解。[13]国外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渠道多元化、选拔层次高,学生入学前都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或职业教育背景。而我国的职教专硕以全日制为主,入学渠道单一,主要以统招的形式选拔,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并不高。许多学生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职业教育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缺乏企业和职业实践经验,在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课程和专业教学方法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开展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培养目标欠明确
目前我国招收和培养职教专硕的高校有20多所,表1罗列了我国10所高校职教专硕的培养目标。
从表1可以看到,国内各大高校职教专硕的培养目标主要围绕国家学位教育的要求来制订,明确了“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教师”的理念,要求学生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研究能力,但较之国外更注重培养职业人才和专业人才以及教育领域内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加专门、具体,体现了职业性和实用性,我国职教专硕的培养目标显得职业性不够突出,未能以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依据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制订具有针对性的、专门具体的培养目标,而是更倾向于通用型人才的培养。
表1 国内10所高校职教专硕的培养目标
2015年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培养方案》)中指出,职教专硕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14]。我国职教专硕各培养院校也明确了“技能型、实用性”等目标,要求研究生具备扎实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可以进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工作。但院校之间的培养目标缺乏差异性,表现出培养通用型人才的共性,没有体现职业特色。培养目标要求过分统一,具体要求多集中在“掌握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等关键词上,将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作为职教专硕学习的重点,没有明确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双师型”目标。大多数院校职教专硕的培养目标还是以学术研究为主,偏重于学生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要求不完善。[15]对于技能型人才针对某一岗位应该具备何种技能,实际工作岗位的实用性人才培养没有做出具体的要求。这样的培养目标对于普通教育同样适用,可以说没有很好地区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
(三)课程设置欠合理
我国职教专硕的课程安排模式一般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实践课程”。首先,理论课程比例偏大,实践课程比例偏小。有学者针对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结果显示,51.85%的导师和68.18%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课程设置理论课学时学分比重偏高、实践课比重偏低。[16]其次,选修课程开设少,很多课程根本没有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大多是院系安排好课程通知学生上课,出现选修课程“必修化”的情况。再次,关于专业理念、师德师风、班级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且师资配备和课时量没有保证,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缺失。[17]最后,职教专硕的学生一般都是先在学校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再去实践单位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将教育实践安排在理论课程学习之后,使教育实践从整个课程体系中剥离出来,不仅实践时间少,而且容易与毕业论文的撰写产生冲突。[18]职教专硕的实践环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行业企业的专业实践,但很多院校的企业实践没有做到位,只是安排简单的考察、参观等形式。国外的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其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并重,按职业领域进行设置,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对企业实习实践要求非常严格,需要在学校、行业企业的监督下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形成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国内职教硕士虽然设置了实践课程,但对企业实习的内容并没有做具体要求实践时间相对较短,质量根本无法保证。职教专硕的课程体系与教育硕士的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开设职业技术教育类的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了专业前沿和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体现实践性,如开设了实用性非常强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专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等课程。[19]但我国职教专硕的课程设置仍然比较偏重学科体系,研究性内容相对较多,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未能达到高度一致,培养特色不够凸显。
(四)职业实践效果欠佳
目前国内职教专硕的培养工作以各培养院校的教育学院为主,同时加强与职业学校和相关行业企业单位合作,建设教育实习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学习场所为培养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行业企业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双基地”,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特征。[20]职教专硕导师由原来的“双导师制”转变为由教育导师、专业导师、中职学校导师组成的“三导师制”或由教育导师、专业导师、中职学校导师、行业企业导师组成的“四导师制”,不同导师处于不同的专业领域,专业背景不同,通过分工协作,将导师组优势互补,确保职教专硕人才培养的质量。[21]在培养形式上,我国职教专硕的培养虽然也关注到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但比国外晚,而且校企合作培养的实现程度不如国外高,实施效果也不如国外好。这些都导致了我国职教专硕的职业实践效果欠佳。
(一)优化招生方式,探索本硕贯通培养
1.首先在招生方式上,可以扩大对应用技术本科毕业生的招生渠道,借鉴美国的招生方式,尝试对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颁发相应的学位证书,对学生的学位进行认定,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的人才合作培养,改善职教专硕生源实践技能偏弱的问题。
2.严格规范前置专业,减少跨专业调剂的比例。要求前置专业与现有专业相同或相近,至少拥有教育学或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专业背景,才有资格报考或选择调剂。同时,调整考试内容,笔试内容更加注重职业技术教育这一特殊性,复试环节侧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能力、专业前沿等方面的考查,加大对考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中职学校实际教学问题能力的考查。
3.可以借鉴德国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探索建立职教硕士“4+3”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大学选择一个具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期间要保证有一年的实习实践时间,四年期修满学分取得学位后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开展更深层次的职业教育学习,建立起“本硕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22]如湖南省在免费职教师范生培养计划(2+2)的基础上,开展了“高职—本科—专硕”一体化的职教专硕试点培养(2+2+2),即前两年在高职院校接受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教育,第三年开始进入对口的本科院校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师教育理论,开展教育实习,2年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湖南师范大学的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硕士攻读硕士学位,实现了职教师资有职业教育学习经历、学士起点、职教专硕水平教师教育模式的探索[23]。
(二)明确培养目标,注重职业能力导向
我国职教专硕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中职专业教师,必须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完备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初步了解该专业相应的行业领域的生产组织和工作过程,具有相关工种的岗位操作技能或技术应用能力,具有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教学能力[24]。职教专硕的培养目标应更加明确,要明确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双师型”目标,各个职教专硕培养院校可围绕《培养方案》提出的总的培养目标,结合院校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制订具有各自特色的培养目标,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体现专业特性和职业特色。同时,职教专硕培养院校应及时关注最新的社会焦点、政府政策变动、专业学科前沿动态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收集历届职教专硕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对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工作胜任力以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进行调查,以此作为参考制订或修改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准确把握市场的动态、人才需求等,同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创新职教专硕培养模式。[25]尤其在当前产教研融合的理念下,国外专业性、实用性和前沿性这种细化、具体的培养目标值得我们借鉴。以德国职教专硕的培养为例,培养目标主要依据具体某一职业的岗位要求而定,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的,力求把毕业生培养成为某一职业领域内的高级技术人才。我国职教专硕培养目标的确定,应考虑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精湛的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条件。
(三)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和生产性
为优化职教专硕的课程结构,各院校可以尝试打破课程设置的固有模式,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穿插进行,形成“理论—实践—反思—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过程,构建理论与实践交叉互动、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26]职教专硕培养院校可以借鉴德国按照职业领域进行课程设置的方法,使本硕两阶段的课程内容实现有效衔接和贯通,注重职教专硕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生产性。可以参考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的意见,针对产业结构、人才结构、人才需求、岗位工作要求、区域发展等开展调查,了解真实的人才需求信息,形成能力要求体系,从而调整和确定课程结构。
另外,应适当调整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增加专业课程的学分。教育理论课程可以尝试跨院系培养,充分实现教育学科与专业学科的融合。可借鉴美国的选修课程设置,丰富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职业发展、知识结构等自主选择实用的、需要的课程。适当增加师德师风、班级管理、信息技术等模块的课程,结合职教专硕的培养特点和优势,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选修课程。
(四)“政校校企”联合,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高校可以成立由高校教师、企业行业精英、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根据职教专硕各方向对应的中等职业学校或企业工作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典型性工作任务的分析,由专家探讨共同确立职教专硕需要建立的职业知识及职业能力结构,进行课程的开发和构建,并最终形成模块化课程。[27]
可借鉴澳大利亚TAFE学院培养模式,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到职教专硕的培养过程中,部分课程由行业兼职导师任教,实践课程直接在生产实训基地进行。深化“政校校企”合作,即政府、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四方联动。在政策支持下,职教专硕培养院校与中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中职学校为职教专硕提供教育教学实践机会;
与行业企业合作,利用行业资源,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一线生产实践的知识与技术,另一方面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由此,多方合作建立起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在教学开展过程中,中职学校和行业企业为学生提供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进行全程监控与管理,确保实践教学培养的质量。
——评《批判教育学的当代困境与可能》大学教育科学(2022年5期)2022-12-16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8期)2022-04-13曲靖师范学院教育学学科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04-08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江苏教育(2020年84期)2021-01-06依法推进河南职教工作再上新台阶人大建设(2019年10期)2019-12-27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