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彩霞 潘 慧
[导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矿山开采引发土壤重金属污染相关研究的学者之一,党志发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勤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求实精神,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矿山绿色可持续地高质量发展。
党志,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工业聚集区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家生态环境部土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以及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华南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3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1项以及其他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0多篇,被引9000多次;
出版专著5部。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PCT专利3件,美国专利2件。曾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1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第十六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等多项奖励,2022年荣获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党志出席全国污染控制前沿高端论坛
党志长期从事重金属和有害元素在矿区生态系统中环境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修复、矿山环境治理等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他精心科研攻关,发扬科学奉献精神,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其中,主要的标志性成果有:
在硫化物矿区重金属释放机理及源头控制理论方面,建立了用电化学研究金属硫化物表面氧化机制的新方法,实现了矿物表面反应过程的原位检测;
提出了迄今最系统的金属硫化物化学与生物氧化机制,明确了硫的转化途径,阐明了重金属释放机理;
率先提出了用高效秸秆吸附材料替代传统投加化学药剂的新理念,研发了新型吸附材料,开发矿山重金属污染源头控制技术,并在江西东江源矿区重金属污染水体示范工程中成功应用,成果“污染水体中重金属高效吸附材料研制及应用基础研究”荣获2017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在矿区酸性水体中重金属迁移转化机制及修复理论方面,系统地掌握了金属矿区水体环境中次生矿物的分布特征,阐明了微生物和硫元素在次生矿物形成过程的驱动机制,并厘清了矿区关键环境因子与过程对水体中重金属地球化学行为的制约机制,成果“流域水环境重金属污染风险防控理论技术与应用”荣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在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行为过程方面,发现了矿区土壤好氧条件下SO42-也可被微生物还原为S2-,再次与重金属形成稳定硫化物,据此提出了矿区土壤中硫驱动重金属固定的新机制,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成果“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与修复机理研究”荣获2011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党志的科研成果丰硕。其中,“矿区重金属污染源头出水吸附坝净化技术”和“矿区周边农田灌溉水重金属去除技术”分别在江西东江源矿区和广东大宝山矿区进行应用示范。科学技术成果评价(鉴定)委员会对党志团队的“金属矿区及周边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行为与污染控制新原理”成果给出评价结论:在金属硫化矿物化学与生物氧化机制、矿区重金属污染源头控制新原理与技术,以及重金属钝化及硫酸根去除材料研制等方面取得系统创新成果,对金属矿山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学技术成果评价(鉴定)证书,粤环学鉴字〔2020〕5号)。他的学术成绩与贡献得到了学术界同行的广泛认同与肯定,极大地推动了矿区重金属地球化学行为与源头控制理论研究的发展。为此,党志荣获第十六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党志在矿山废水处理施工现场
党志在农田重金属污染地球化学工程修复试点现场
党志具有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作为项目首席,他在专业领域内集聚智慧和凝聚力量,共同完成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以及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在内的多个重大项目,取得一批影响深远的科技成果。针对我国严重的矿山环境污染问题,他发起了矿山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推动研究同行交流与合作,此研讨会现已成为了该学科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年会。同时,他还担任《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丛书》主编、《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副主编,助力研究成果广泛传播。
党志具有甘为人梯、奖掖后进的育人精神。多年来,他致力于人才梯队建设,在高水平科研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矿区污染控制与修复团队”获批广东省本土创新团队,成为推动学科发展最重要的主力军之一。而且,他注重青年科研人才培养,既有耐心又舍得投入,切实解决青年人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他敢于给青年人才压担子,积极推荐他们参与承担重大项目课题,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促进青年人迅速成长,并在相关领域脱颖而出。因此,他先后两次荣获华南理工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称号和华南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并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授予全国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
早在20世纪80年代,党志就开始从事矿山开采引发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是国内最早开展相关研究的学者之一。一开始,大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矿区下游污染的修复,而他却敏锐地发现,虽然下游的污染得到控制,但是上游的污水灌溉仍然得不到治理的话,污染问题依然得不到根本性解决。他认为“我们做生态修复,要在源头着力,首先要把水给搞干净,把重金属从水中拿走,在其进入土壤前进行阻断,尤其是要把治理的重点放在河流上游,否则你下游做任何事情,都是没有用的,有可能真的是白费力、白费钱了。”于是,他把研究聚焦在矿山尾矿氧化及重金属的释放机理,即尾矿中的重金属是怎样进入到土壤和水体环境当中的。这种注重源头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思路,为后来推动重大问题实现重大突破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
2000年以后,矿山生态修复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而党志带领其团队在源头控制和末端修复两大方向的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源头控制重在矿区污染的源头控制和治理,就是将重金属污染扼杀于萌芽中,不给环境破坏与污染以存在的机会。于是,绿色高效的尾矿钝化技术成功地阻止或减缓了重金属的释放,实现了他的许诺“在重金属进入土壤前进行阻断”。面对尾矿库大量的酸性矿山废水,利用复合型且具有生物活性的农业废弃物材料高效吸附去除水体中过量的重金属,真正做到了“我们要做生态修复,首先要把污染物拿走,把重金属从水中拿走。”针对矿山废水污灌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污染农田土壤植物修复——边生产边修复的理念与实践应运而生,达成了他的愿景“源头控制好,企业成本低,环境被保护。环境好了,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目前,矿区重金属污染源头出水吸附坝净化技术和矿区周边农田灌溉水重金属去除技术项目已经在矿山重金属污染修复中获得成功的应用示范,并广受好评。
每一个项目的背后,无不凝聚着他的汗水和心血;
每一个成果的背后,都包含着他对研究事业的无限热爱;
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是满载着他的初心和使命。记得2010年在江西定南开展东江源区重金属污染水体修复示范工程的日子里,他和学生们与农户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在烈日风霜里,在蚊虫叮咬中,期待着那一个个鼓舞人心的数据。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还有那些在实验室中无数个持续攻关的日夜,那些在矿区的田间地头夜以继日奔劳的身影,都只是为他心中那抹矿山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