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亚非语言学院,四川 成都 611844)
2018 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在立德树人目标的指导下,高校外语学科进行了教育模式的革新,通过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除了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外,也使其具备文化底蕴、社会理想和国际视野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的论述[1],近年来,我国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的改革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一般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已成为高校各学科推进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将核心素养发展构架与高校日语学科人才培养实践相融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为高校日语学科的发展树立了风向标,高校日语学科的改革创新需要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为最终目标。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当今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广泛的核心素养以应对世界的迅猛变化。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日语学科的培养模式势必要与时俱进,对人才培养定位进行调整。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为基准,高校日语学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备综合运用日语的能力,具备运用日语思考问题、表达观点和情感态度的品质;
具备运用日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逻辑性、思辨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
第二,具备持续的日语学习意识,具有勤于反思、获取有效信息的品质和能力;
具备正确认识自我、自我管理的能力,具有身心健康发展、积极规划人生的生活态度。
第三,具备发现日本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之间不同的能力,并能在此基础上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
具备中国情怀,尊重和包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品质。
日语学科核心素养定位标准应以我国大学生发展特点为出发点,紧密对应一般核心素养的内涵,从而辐射到学科教学中。但目前,高校日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建设与实践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核心素养构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高校日语学科教育普遍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内容单一,且缺乏广度和深度,已难以满足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2]。但目前,日语学科与通识教育学科以及其他专业学科的互通连接较少,这导致学生在通融识见、博雅精神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文明教育程度不足。
第二,课程体系设置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不相符。目前,日语学科的课程体系大多仍以语言知识课程为主体,以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较为缺乏,导致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不足,个别学生存在自我认知不准确、执行力不足、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
第三,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进行语句和篇章的听说读写译训练为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学习方法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单一,缺乏对有效信息的反思和反馈,在解决问题和技术应用等方面能力不足。
第四,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过于强调专业知识评价会片面定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养,这样会造成人才评价标准与市场需求不符,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不符。创新评价机制,应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评价的模式,加强综合素质测评,重视实践和社会参与等环节的评价。
将核心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日语学科建设,需要进行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实践。
(一)逐步完善教育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整合、教学大纲建设、教材体系完善等方面。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素养和能力为中心,不断使知识教学科学化、合理化,实现知识和素养的协同发展。
第一,创新和优化核心课程建设。以近年来市场需求量较大的日语信息技术服务和日语教育等方向的人才培养为例,教学过程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对日IT 实务、对日IT 翻译、日语教学法、日语教学实践等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素养,提升学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同时,课程标准要落实到教学大纲中,并完善教材体系建设。
第二,合理整合课程内容。例如,在基础教学中,将听力、会话等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即采用听和说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可适当加入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的内容,增强学生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关注度和敏感度。
(二)逐步深化教学实践改革
教学实践改革主要包括教学资源开发、教学与实践相互促进、提高教师核心素养等方面。
第一,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渐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技术,建设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教育基础设施,是高校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一环。这就需要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并运用云计算技术构建日语教学资源平台,解决日语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服务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日语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
第二,教学与实践是日语学科教育中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日语学科素养培养中,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脱节的问题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学内容对实践的指导性和关联性弱,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知识应用能力弱。教学环节应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有目的地指引实践;
而实践环节应注重知识的应用,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将教学中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实践乃素养之母。一切实践均植根于情境之中。”[3]在教学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开展各种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创业实践、留学和校企合作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和规划人生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中日文化的理解。
第三,日语教师的核心素养水平对日语学科教育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高校日语教师或过于关注自身的科研而忽视教学,或过于关注教学而忽略科研和自我提升,这两种倾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是不利的。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更新教育观念,并通过不断的教育实践与反思,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效果。因此,日语教师应有意识地拓展其他专业技能学习,引导学生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于职业生涯始终,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三)创新日语学科教育评价机制
日语教育评价改革应摒弃以往以专业成绩为主的测评机制,转变为以日语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创新技能评价为主的,以心理、德育、身体素质评价为辅的综合性评价机制[4]。同时,在以成绩为主要标准的终结性评价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形成性评价,具体反映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效果,体现其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个体发展建议,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切实的帮助。
培养具备日语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高校人才是深化日语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实现日语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必要路径,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深化教学实践改革、推进教育评价机制的创新等具体路径和改革措施将推动高校日语学科建设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同时,还将促进各学科教学实现统筹整合,实现高校日语学科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变,从而全面提升高校日语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发展培养出优秀的日语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日语学科核心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近观天和核心舱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学科新书导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年4期)2022-07-08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科技信息·学术版(2022年8期)2022-02-25土木工程学科简介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03明朝日语学习研究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7年6期)2017-06-15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