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斌 杨雪松
摘 要:宋人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写道:园圃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意思是:园林的兴盛与荒废,便是洛阳繁盛与衰败的预兆。由此,在清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园林兴废交替极大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思考了江南园林作为文人审美情趣体现的文化意义,探索了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文人园林的兴与废及其雅和俗之间所对应的微妙的关系——从“隐于园”到“娱于园”,以及文人之“雅”和市井之“俗”之间的天平,在渐渐失衡中所表现出的造园理念和艺术创作倾向与变化。总结分析了在古典园林面向大众彻底世俗化的今天,把握好雅与俗之间关联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人园林;文化意义;兴废;雅俗;关联
周维权老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写道:园林乃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它是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的结合,而“美”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相结合的反映。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美学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创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促使了古典园林美学审美由写实向写意的转换。同时,文人与园林的逐步结合,是文人在诗、画艺术领域的延伸,如同诗词歌赋寄托情感,园林中一花一木一石也同样是文人趣味的反映。由此可见,反映文人对“艺术美”独特见解的古典园林与“雅”的格调自不言而喻。
随着古典园林文化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文人造园大师涌现出来,代表着造园技艺最高水平的江南私家园林,终于在宋、明、清初发展至巅峰。然而,在人们惊叹于古典园林在文人化道路上取得极大艺术成就之际,从“盛衰之侯”的角度思考园林艺术的另一面,往往有出人意料的收获。清中后期,以市井文化为代表的“俗”渐渐盖过“雅”,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值得探究。旨在通过观察研究,期待在强调开放空间的今天,古为今用,与古为新,把握好古典园林雅与俗之间的关联,在更好地服务大众的同时传播普及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呼应国家文化建设。
1 清朝江南文人园林作为标志的文化意义
文人园林是以文人为主体,表现文人趣味,进行文人活动,体现文人创新的古典园林。文人园林与所处时代的经济、文化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它不仅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融入了整个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影响至今。在这样的情况下,古典园林便超出客观事物的范畴,它已然成为一种标志。
标志的文化意义就在于当人们踏足园林中时,移步换景,所见所闻不再是简单无生命的造园要素的集合,而是能清晰地感知体会园林背后的文化内涵,尤以山水文化、隐逸文化为最,所以游园、观园必然也是感受园主人或文人审美情趣和雅致格调最直接的方式。就这样,侧重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的文人园林以“雅”为重中之重就不难理解。伴随着清代国运的昌盛与衰弱,作为文人园林巅峰代表的江南园林,雅和俗的天平也开始慢慢倾斜。
2 雅俗之争下的园圃兴废
2.1 “雅”为标准,创新批判
“雅”作为文人造园理念承袭于疏朗、简远、雅致、天然的宋代文人园林,清初江南文人园林在此基础上,呈现出发展创新的姿态。文人士大夫为远离压抑生活,大都崇尚雅致生活之美,于是开辟出游观性极强的“壶中天地”陶冶性情,主客相融,在高远、平远、深远的园林空间中,以景物表达雅致审美,以景物寄托文人情思,体现强烈的人本主义思潮。明末清初造园要素方面表现为园林建筑疏朗简洁,掇山理水明快简练,自然非人为痕迹比重相对较大,细节方面雕刻窗牖装饰更显得体节制。
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文人造园家更是文人园林皇冠上璀璨的宝石。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成为造园艺术创作主旋律,“雅”文化的成熟更是推动了清初江南园林进一步文人化。在此期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重要的园林理论著作《园冶》问世,不仅是总结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的综合性著作,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全书三卷十二篇,第一卷“兴造论”,计成首先提出好的园林的评价标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园说”篇首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造园原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此外,在第三卷中关于园林借景的原则总结“俗则摒之,嘉则收之”,体現当时社会文人对园林“雅”“俗”界定的明确态度。李渔在《闲情偶记》第四卷“屋室部”中写道:“主人雅而取工,则工且雅者至矣;主人俗而容拙,则拙而俗者来矣。”在此,将“雅”作为营造屋室和园林的最高审美标准。“窗栏”一节中,李渔提出“制体宜坚,取景在借”“尺幅窗”和“无心画”的做法风靡一时。“山石”一节中,李渔更是抨击了市井流俗富贵气。文震亨所著《长物志》,其中“室庐卷”将园林设计标准总结为:雅和古。园林屋舍选择更是强调“居山水间为上”,设计上强调“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花木卷”中提出植物配置需有四时季相,不可繁杂。由此可见,文人著作层出不穷的时期,“雅”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自不言而喻。
2.2 “雅俗”共赏,分庭抗礼
宋代宽松的文化氛围,在元、明前中期间土崩瓦解,整个社会处于压抑状态,文人则开始寻求从充满苦闷感的礼教束缚中挣脱出来。而明末清初之际,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兴起和市民文化的勃兴,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呼吁个性解放以及享乐代替克己的人文浪潮在当时的文学、戏曲作品中体现出来:在放浪形骸的厌世背后还有着对世俗的眷念。另外,“儒商合一”现象的出现更是推动了社会风尚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因此,充满人本主义色彩的市井文化之“俗”渐渐融于传统雅致而诗情画意的园林空间中。
民间俗文学方面:小说、戏曲、说唱等走入园林。如传统演剧由勾栏转入“雅”为主导的园林之中,戏曲艺术更是选择以园林艺术为依托,盛行一时。园林中的厅、堂、亭、台、楼、阁、舫、庭院等园林空间是都可作为观赏戏曲的场所。大众文化的传播为园林空间增添了活力。
民间工艺美术的生产发展及其理论的成熟,标志着明末清初后工艺美术主流从经典到世俗的转变。在市民文化和商品经济的推动下,雅俗互渗的苏州工艺美术产品成为典范引领新的社会风尚,很快就在徽、京等地私家园林中快速传播。此外,木雕、木刻绘画等民间技艺在文人私园中的流行——“雅俗”共赏,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江南园林的艺术境界和造园技术的发展。雅致的园林艺术渐渐汲取民间的养分后,趣味享乐民间之“俗”和陶冶性情文人之“雅”之间渐渐达成了平衡而在清前中期达到分庭抗礼的局面。
2.3 世“俗”当道,盛极而衰
清朝中后期,在中央集权加强,经济波折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再一次加强了宫廷皇家气派。同时,长期稳定而压抑的民间社会环境促使人们对安逸、享乐生活的渴求超过了清前中期。
市井文化的强盛在丰富市民享乐体验的同时,对雅致的江南私园也了产生了很强的冲击。趋于平衡的天平终于在这个时候慢慢朝“俗”倾斜。
一方面,世“俗”园居活动更加频繁,“隐于园”向“娱于园”转变。受传统山水文化浸润的文人园林一直扮演着寄托文人情感的角色,崇尚隐逸的文人士大夫也一直将园林作为“入世”陶冶性情的载体。遗憾的是,文人士大夫追求名利,注重生活享乐后,传统清高隐逸思想渐渐淡薄,市井文化开始占据主导权。同时,随着园林娱乐社交功能的提升,追求“静、和、洁、淡”的文人艺术活动渐渐成为空洞的象征而消融于世俗。
另一方面,市井之“俗”融于藝术创作,表现为丧失创新,流于形式。与明末清初对“雅”的极致追求形成鲜明对比,清中后期园林造园理念发展停滞,营造更多沉浸于细节的刻画,园林更多停留在琐碎繁杂的技巧层面上。守成高于创新的营园方式下,江南私家园林建筑密度升高。此外,石令人古,水令人远,但园林中山石无处不在,大有争奇斗艳之态确实匪夷所思。自然而经济的土石山开始消失,且反映世俗文化气息的窗栏雕刻也更加繁琐复杂。沿袭自北宋的雅致、简远、疏朗、天然的园林风格渐渐消散而流于形式,不过高超精细的技巧却快速发展达到顶峰,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贯穿整个清朝的园林“雅”、“俗”之间的天平摆动,是复杂的时代变迁的产物,是不同时期经济、政治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李格非所言:园圃兴废,洛阳盛衰之侯。不妨换个角度,看成“雅俗之变,园圃兴废之侯”。
3 结语
如今,面向大众服务社会的古典园林与城市公园相辅相成,为大众提供了游憩休闲的绝佳场所。江南园林彻底的世俗化也不可避免地对传统山水和隐逸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考虑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古典园林持续而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显得尤为重要。“雅”为古典园林凝聚思想内涵,是古典园林理论发展的动力所在;“俗”推动了民间技艺与传统园林艺术的大融合,相互发展与提升,而过多民间文化的熏陶又会加速古典园林艺术消融于流俗,值得警惕。所以,只有把握好雅俗平衡的度,坚定江南园林本源“雅致”的精神内核,作为市民文化重要载体的古典园林,才能融于世俗而不流于世俗,在丰富市民文化的同时也能为古典园林增添了不少创造力和活力,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弘扬和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绍增.十年再磨剑──读周维权先生《中国古园林史》(第二版)有感[J].中国园林,2000(4)
[3]王碧珏.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美学思想艺术[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1)
[4]张希,李鑫,吴靖雪.宋代园林——文人园林的特点及借鉴意义[J].北京农业,2015(9)
[5]郑丽虹.明代中晚期“苏式”工艺美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8
[6]董雁.明清士人戏曲活动的园林文化空间叙说[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17(2)
(责任编辑 张芝)
猜你喜欢文化意义关联分层引导 关联照应 开放选择——近三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写作提示”分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5-28奇趣搭配学苑创造·A版(2018年11期)2018-02-01拼一拼数学大王·低年级(2017年12期)2017-12-26智趣读者(2017年5期)2017-02-15高校内应对综艺活动教学研究戏剧之家(2016年15期)2016-08-15中美国家形象广告视觉文化意义的二元差异戏剧之家(2016年7期)2016-05-10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3期)2016-04-18关于《奥赛罗》戏剧文化意义的思考戏剧之家(2016年6期)2016-04-16论书评的意义及其独立性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1期)2015-03-31试论棋例裁决难点——无关联①棋艺(2014年7期)201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