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时间:2023-08-30 17:45:03 来源:网友投稿

申秀敏

(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1)

自建国以来,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就始终困扰着我国政府部门,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内三大产业格局较之以往有了极大的改变,但城乡发展仍是国家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以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来说,一直未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之策。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城乡区域经济发展来展开相关探讨,尝试将城乡结合、第二与第三产业相结合,以政策法令的实行来带动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加快城乡区域的共同发展,保证产业分布的合理性,完善城乡地区的基础设施,一改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与稳健。

(一)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差异较大。最新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8844万元、9892元,2018年依次为3.9258万元、1.4617万元。若只分析2018年的数据,不难发现前者是后者的2.69倍。与此同时,2018年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分别为26112元、12124元,约为2.15倍。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收入还是支出,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都是难以忽视的。

(二)城镇与乡村资源分配不均匀。近年来,国内新兴产业高速发展,产业规模也在持续扩张,但对于偏远乡村而言,不仅生产要素稀缺,且公共资源也远远不及城市地区,所以要想实现城乡地区的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与此同时,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居民只能通过种植庄稼或从事体力活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然而现实是,现行的农村经济体系尚未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有待健全,农业生产化水平偏低,种种因素致使现代农业发展进度十分缓慢,相比之下,城市地区的第二与第三产业发展迅猛,这在无形之中就拉开了城乡经济的差距,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发展。

(三)大量剩余劳动力入城务工,农村发展缺乏后备力量。伴随新世纪的到来,城市发展进程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城市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增长,农村人口的涌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贡献出了极大的力量。然而,当城市聚集的农业人口数量激增时,农村地区就开始面临新的问题,即劳动力不足,农业发展停滞不前,尤其是掌握高新技术的农业人才离开农村后,三农问题更加严重,这些拥有现代农业技术的人才不愿意在贫瘠落后的乡村浪费自己的青春,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陷入困境,土地利用率大幅下降。

论及城乡区域差距的内在原因,现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展开深入探讨,有人将其归因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也有人认为是城乡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本就不同所导致的,不可否认的是,自建国以来,我国所采取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也在不同程度上拉开了区域经济的差距。

(一)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从地理环境上来说,我国地势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整体呈阶梯状分布,正是这种天然的地理分布使得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以胡焕庸线为例,其不仅明确划分了我国人口密度的分布情况,甚至被视为东南和西北的异突变线,首次明确了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也有效揭示了经济活动背后的空间差异,最大限度地彰显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特性。从某个角度来说,“胡焕庸线”之所以能够形成,除了是受自然规律的影响,也与资源环境的限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更深化了这种地理格局。

(二)空间与产业的耦合因素。若基于空间层面来说,我国区域发展失衡主要是因为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从产业角度来看,第二产业可被视为主要因素。而若综合这两个层面的因素来分析,则需要将贡献率作为指标,统计发现东中西部的产业发展差异影响占比为39%,而区域内部的发展不平衡所作贡献占比为61%,这一结论与空间成因是相符的。

(三)非平衡发展的政策取向。除了上文提及的两个因素以来,国家政策取向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尤其是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国内城乡区域发展战略历经三个阶段:一是注重平衡;
二是不平衡;
三是协调发展。早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为实现产业的优化布局与平衡发展,我国先后实行了多项政策,比如“三线建设”,而在八十年代后期,为充分激发各个产业的发展积极性,实现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进而拉近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政府部门相继采取了以下倾斜政策,其所涉及的领域包括财政、产业以及税收等,致使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景象,换句话来说,即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增速遥遥领先,虽然带动了全国其它地区的发展,但同时也加深了国内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而在九十年代以后,区域协调开始备受关注,为此,国家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西部大开发”、“东部崛起”等,自此,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才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一)培育乡村产业,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要想解决城乡发展失衡这一问题,关键在于产业发展,只有创先农村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首先,要切实稳固农业生产基础,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其次,要积极搭建网络信息平台,丰富城乡信息传递渠道。最后,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形成独有的特色产业,早日形成品牌效应,让农业发展更具现代化、专业化以及信息化优势。

(二)加快体制改革。一要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健全土地征用制度,明确征地权的范畴,切实保障农村与农民的合法权益;
深入探索农村宅基地的有偿使用机制,丰富农民收入来源。二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比如医疗卫生,有效改善基层医疗的卫生条件,确保农村地区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强化农村医疗机构的人才培养,让农民可以在不出村的情况下就能治好病。三要增加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度,将建设重心集中在基础设施上,比如乡村道路、通信设备、饮水安全、电网改造以及水利设施等,从多个维度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三)加快城乡融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以规划村庄的方式来优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增设移民、务工等身份转变的方式,让农村居民也可以成为“新市民”;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向往淳朴简单的农村生活,基于此,可尝试保留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村落,专门打造地方特色,积极组建文旅、文创等活动,为农村居民开辟新的商业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城乡区域农村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分割区域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21年3期)2021-03-25城乡涌动创业潮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区域发展篇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1期)2017-02-05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8期)2016-02-28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区域民生周刊(2012年10期)2012-10-14

推荐访问:区域经济 浅谈 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