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统编教材中安排了一些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古诗,如《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等,教学时,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体味诗人炼字炼意的妙处,走进诗中建构的美好时空,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笔者以《清明》为例,谈谈具体的认识。
一、以画入诗整体感知
诗人在创作时会将眼中的景和心中的情进行匹配,建构属于自己的诗的意象,实际上就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画面。这样的画面到了诗句中又属于隐性状态,读者需要借助文字才能看出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时,需要帮助学生发现文本背后的画面,从整体上理解古诗的内容。
教学《清明》一诗,教师引导学生在诗句中寻找构成画面的意象,就会发现诗中的景物与人物:一是清明时节纷纷不断的细“雨”,二是泥泞路上欲断魂的“行人”,三是天真烂漫以手指路的“牧童”,四是询问酒家在何处的“诗人”。这些景物与人物形成了一幅极具地域特色的江南细雨图。有了这样的解读,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尝试把这样的画面用笔勾勒出来——画面的主体自然是诗人与牧童,行人与雨都以远景进行处理,“杏花村”酒家则以虚景处理,在牧童遥指的远处杏林中露出酒旗的一角即可。学生以一幅画来整体把握《清明》这首诗,使用欣赏的眼光学习和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聚焦炼字虚实相间
古诗的语言凝练,篇幅短小。学生学习古诗,需要体会诗人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独特之处,破译诗歌表达上的秘妙。
在《清明》一诗中,诗人通过看似平凡的事物,形成了一虚一实、虚实相间的表达:“实”的世界由雨、行人、牧童体现出来,“虚”的世界由诗人询问、牧童遥指而获得的信息建构起来。在古诗中,诗人是怎样将“虚”与“实”这样两个世界既有效区别开来,又有机地联系起来的呢?诗人在看似不经意中推出了“遥指”一词,灵巧无痕地达成了由实向虛的转换。其中,学生可以通过组词“遥远”来理解“遥”字,说明杏花村在比较远的地方,正因为处在比较远的地方,“指”字只能是一个大致方向,而不能指得很清楚。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场演一演不同的“指”。指的人清楚地指向自己感兴趣或者比较熟悉的事物时,通常会配上语言或动作,手指甚至会贴近所指的对象。当指的人对所指的对象不感兴趣或不熟悉时,往往就是象征性地指一下。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判断:牧童此时此刻的“指”属于哪种情况,为什么?这样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推敲字词意思的能力。
三、放飞想象回归节日
《清明》作为一篇表达传统节日的名篇佳作,学生学习它以后,会感觉到它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很不一样,诗中没有明显描写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酒家这个关键词展开想象,看看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清明》一诗中,诗人将“酒家”冠以“杏花村”的名字,而且这个名字可能出自牧童之口。学生由此想象这个酒家在方圆几里之地内都很有名气,应是一个很有人气的地方。接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想象:清明时节,路上的行人会去干什么,纷纷的雨都挡不住他们的脚步。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唐宋时期一些诗人所写的与清明节有关的诗句,如“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等。学生从中可以读出清明这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踏青、祭祀等。在“祭祀”等风俗中,酒是不可或缺的物品。诗人在诗中描写了“虚”的世界中的“酒家”,也以“虚”的笔法表达了相关的风俗。
总之,在传统节日文化类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古诗的内涵,既重视对画面的把握和炼字的关注,又要重视从传统节日的角度理解古诗,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炼字酒家牧童牧童学画红蜻蜓·中年级(2022年11期)2022-11-23——宋·王安石《咏竹》">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宋·王安石《咏竹》岭南音乐(2021年5期)2021-12-04牧童作文小学中年级(2019年6期)2019-07-25戏问花门酒家翁幽默大师(漫话国学)(2018年12期)2018-12-14寂寞的牧童黄河之声(2018年24期)2018-03-16炼字·炼句·谋篇(外一则)——杜甫《望岳》中华诗词(2017年10期)2017-04-18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教师·上(2016年9期)2016-10-08装钱的褡裢小雪花·成长指南(2015年5期)2015-05-25造酒忘米第二课堂(小学版)(2014年8期)2014-09-22辨别词性,分类作答——例谈如何解答“炼字”题语文知识(2014年11期)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