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类节目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研究述评

时间:2023-08-31 16:20:03 来源:网友投稿

吴永雯

内容摘要:由于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邻家诗话》等诗词文化类节目的热播,从诗词节目中获取教学启示已成为推动教学革新的新路径,研究者们深入分析了诗词类节目及其对古诗词教学的影响,从教师成长、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策略改进、教学评价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但已有研究缺乏对教学评价实施、学生应试焦虑、诗词创作和语言运用的关注,也存在忽视新课标对诗词教学的要求、实践性弱等问题。

关键词:诗词节目 古诗词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

近年来,国内播出了多档关于诗词的文化类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邻家诗话》等。作为电视节目,它们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诗词传播与学习形式,其中也多有涉及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对教学有着诸多启发。因此,探讨诗词类节目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能够在语文教学的理论深化和实践改革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学界有较多围绕国内热播诗词类文化节目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立足于节目本身的特点,重点探讨了诗词类节目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截至2022年年底,在中国知网中搜索主题为“诗词节目”的文献共210篇,其中学术期刊148篇,硕士学位论文62篇;
搜索主题为“诗词节目”与“教学”的文献共23篇,学术期刊9篇,硕士学位论文14篇,其中有20篇涉及中学语文教学。笔者拟通过梳理诗词类节目及其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的研究,把握从2016年以来相关研究的发展变化历程,从而挖掘还可以深化和突破之处。

一.关于诗词类节目的研究

(一)关于节目内容的研究

陈佳勤的《从传播的仪式观视角看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通过传播的仪式观理论介入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内容、环节设置以及嘉宾和主持人,肯定了节目的可看性。另外还分析了该节目的古诗词题库,认为该节目选取的诗词丰富且经典,让观众受到了更加立体、丰富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该文为研究诗词类节目提供了分析诗词篇目这个切入点,但文中对于诗词题库的专业性与观众体验之间的联系只是浅浅带过。而后周韦希的《中国传统文化节目的多元创新思考——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为例》就观众体验感方面进一步补充,认为诗词篇目的选择兼具熟悉感和陌生感,能够让观众更有参与感、比赛更有竞技性。

周思超的《中华古诗词在视听文化节目中的全新表达——以<邻家诗话>为例》对《邻家诗话》的节目环节进行了归纳,认为该节目通过表演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观赏性上有所突破。该文虽然关注到了《邻家诗话》的表演内容,但对诗词解读内容缺乏关注。

(二)关于节目布置的研究

在节目布置方面,已有研究多关注到了节目对视、听觉的利用,比如陈卓和夏凡的《中华古诗词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的创新表达——以<经典咏流传>为例》以视觉和听觉切入点对《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布景剖析,认为LED屏幕、背景音乐以及灯光色彩的明暗的巧妙运用有助于情感共鸣。

周思超的《中华古诗词在视听文化节目中的全新表達——以<邻家诗话>为例》中联系了文化背景和美术设计理念对《邻家诗话》的中式庭院布景以及道具灯光的运用进行分析,肯定了该节目的美术设计理念拉近了古今距离的价值。这也是以视觉为研究突破口的。

(三)关于节目参与者的研究

关于节目的参与者,陈佳勤的《从传播的仪式观视角看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首次从仪式观视角分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参与者,认为除了选手,观众,包括现场参与和在线上观看的观众也都是仪式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在意义的建构和最终呈现上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不仅为剖析节目提供了参与者视角,还与仪式观相结合,但缺少对主持人这一参与者的关注。而后陈晨的《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热播的思考——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补充了对主持人这一要素的关注,该文对主持人董卿的主持功底和文化素养进行分析,认为主持人大都只是充当串联者和主导者,而董卿更像是一位参与者。

基于此,李一琳的《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文化综艺类节目探究——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首次引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对节目的参与者进行分析,认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通过虚拟在场完成意识和情感互动,最终发生情感共鸣。该文紧密联系参与者与节目的价值,拓宽了诗词类节目对参与者的研究范围。另外,周思超的《中华古诗词在视听文化节目中的全新表达——以<邻家诗话>为例》还补充了嘉宾布局的传播意义。

(四)关于节目模式特点的研究

已有研究不仅分析了节目采用何种模式,还进一步阐述了模式的由来与意义。

比如蒋澆的《<经典咏流传>:诗词类文化节目的创新探索》认为节目将诗歌与音乐进一步融合,采用和诗以歌的模式呈现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刘强,乔慧的《非竞技诗词类综艺节目的美学特征与文化传播机制研究——以<邻家诗话>为例》认为节目自身定位是“庭院雅集”,并在此定位下实现娱乐功能、文化功能和价值传递,打造了“道器合一”的模式。田梅的《诗画合璧开启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新境界——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为例》认为《诗画中国》秉持“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的创新理念,从“深”与“新”两个角度对传统文化、经典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出了“诗、画、音、舞、剧、曲”等艺术形态融合的模式,辅以电影级别的拍摄与制作,迎合当下人们的最新审美表达,让传统文化与美术作品碰撞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关于节目传播策略的研究

在传播策略的研究中,方佳辰,罗彬的《传播学视阈下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分析——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为例》认为《中国诗词大会》利用了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传播技巧,运用理性和逻辑的力量传播中国文化,诉诸感情可以营造气氛,引起情感共鸣。蒋澆的《<经典咏流传>:诗词类文化节目的创新探索》在《经典咏流传》节目采取了仪式化设置、故事化讲述、国际化表达、跨屏互动等传播策略。余方敏的《<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传播研究》中对《中国诗词大会》中关注到了节目对传播符号的运用认为利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可以达到传播文化信息、增强传播效果的目的。王伟伟的《文化类节目中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认为该节目融入了流行元素并采用时尚化的表达这两个策略,提高了青年群体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还开拓了传播途径视角。陈卓,夏凡的《中华古诗词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的创新表达——以<经典咏流传>为例》认为节目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传播平台,不仅加强了与受众的联系度,还扩大了节目的知名度。周思超的《中华古诗词在视听文化节目中的全新表达——以<邻家诗话>为例》中谈到了《邻家诗话》传播渠道利用融媒体平台,扩大传播格局、途径和方式,提升节目影响力、传播力。该文对《邻家诗话》的传播渠道分析得较为全面,涉及了短视频、MV等方式以及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

关于传播策略的研究已较为丰富,探讨了传播形式、传播技巧和传播途径对节目传播效果的积极影响。

(六)关于节目价值的研究

关于节目价值,蒋婷婷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与传播研究》肯定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文化宣传、娱乐和教育方面的价值,但并不具体。而后,蒋澆的《<经典咏流传>:诗词类文化节目的创新探索》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节目《经典咏流传》所具有的价值——诗乐传统的回归、增强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力度、加深了音乐类节目的文化内涵,除此以外,在精神引领方面具有增强文化认同、传递主流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该文从文化传播和精神引领两方面剖析了该节目的当代传播价值。另外,黄修泰的《<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认同建构研究》关注到了节目具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双重建构的现实意义。研究者们的重心放在了文化宣传、精神引领的价值上,缺少了对诗词文本解读价值的关注。

(七)有关节目问题的研究

蒋婷婷在《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与传播研究》中提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简单且雷同、嘉宾和选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陈一军《<中国诗词大会>与中小学诗词教育教学》认为节目存在将诗词的理解图像化的问题,这有悖于诗歌的本质。另外,节目突出竞技性和背诵力,不够关注文史综合知识和诗词的生命力。图像化应该作为诗词学习的辅助手段而非学习终点。任涵涵在《<中国诗词大会>与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认为节目中选手身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字音字形混淆、诗词背景缺乏了解以及知识不能灵活交融等问题及其原因。除了分析选手混淆字音字形的情况,任涵涵还对互联网时代人们学习、阅读模式改变而削弱了对字音字形的认知能力的现实因素进行原因解剖。胡伟涛的《媒介仪式视角下的<中国诗词大会>研究》从媒介仪式的角度提出节目的仪式主题不够清晰、内容单一且展演平台建构不足等问题。黄修泰的《<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认同建构研究》提出了《中国诗词大会》存在节目内容、形式同质化;
节目赛制公平性引争议;
文化传播碎片化等问题。

已有研究关注到了诗词类节目暴露出的形式简单、雷同问题;
选手、嘉宾设置不合理问题;
诗词理解图像化问题;
选手代表的大众诗词学习问题;
仪式主题不明确问题等等。但是仍然缺乏对节目暴露出来的文本解读视野局限、阅读呈现碎片化、缺乏过程性评价以及对选手高级认知水平考察等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诗词类节目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的研究

(一)有关教师成长的研究

陈一军在《<中国诗词大会>与中小学诗词教育教学》中就强调了教师提升自我的必要性,认为节目能产生醉人心魄的效应是因为参与人员由精兵强将构成,所以必须强化教师的基本功,但就应提高哪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如何提高等问题却并未深入。邢伟成、付立辉《创建诗香校园,传承诗词文化》针对教师成长问题提出学校领导邀请相关专家对学校语文教师进行诗歌方面的专题培训,并且举办教师队伍培训班,培养骨干队伍,指导学校开展诗教工作。

(二)有关更新教学理念的研究

一是传承文化的教学理念。杜海燕的《从<中国诗词大会>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努力做到从整体影响而不是碎片化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教育也能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热事件”,真正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之中。杨阳的《<中国诗词大会>与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提出在教学观念上要改变功利性思想,树立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孙桂香的《赏古代春节诗词品传统文化魅力》提出以语文课堂为立足点,以语文教材为基点,为学生普及蕴含春节风俗的诗词文化,从思想道德水平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扬光大。

二是养成问题意识的教学理念。李珍伟的《浅谈诗词文化类节目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提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并懂得如何结合文章的思想内涵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现象的观点。

三是榜样激励的教学理念。李红秀在《借鉴“中国诗词大会”,活化<道德与法治>——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从主持人出发阐述了榜样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从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开始培养高雅的情趣。陈浩在《文化类节目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从节目中的参赛选手出发,激励学生努力读书、不断进取,从节目中的真实人物真實故事得到精神滋润。

四是课外延伸的教学理念。訾希坤在《论<中国诗词大会>对古典诗词大众化教育的启示》中认为古典诗词肇始于民间,有广泛的民众基础,要秉持诗词走出校园,走进生活的理念。加强诗词与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诗意人生的态度。

五是诗词育人的教学理念。季晶在《<中国诗词大会>对语文教育教学的启示》中表达了诗意生活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具有语文味的生活方式。关注了学生的生活情趣、审美鉴赏和人生观的塑造。而后,孙黄宇杰的《<中国诗词大会>对初中诗歌教学改革的启示及实施策略》进一步将德育与古诗词教学结合,发挥诗词育人功能,将诗词中的精神内核与学生生活联系起。訾希坤的《论<中国诗词大会>对古典诗词大众化教育的启示》中则强调了古典诗词的实用价值,诗词中蕴含丰富的哲理,可以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有助于解决生活中的困惑。

六是多学科、多板块结合的教学理念。刘雨薇的《<中国诗词大会>对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多样化启示》认为诗词教学涉及多学科知识和体验融合,架构跨学科知识体系,有助于全方位、多角度解读诗词。

七是趣味教学理念。陶静娟的《从<中国诗词大会>看初中诗词教学的智慧之道》就提高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提出用故事引入,或者在讲解诗句中的典故时增加趣味性的建议,并且指出诗词教学中情感和理解的介入是最主要的。朱卫平在《“中国诗词大会”让初中经典诗词教学熠熠生辉》中就如何导入古诗词学习提出了建议,将插图、故事演说、填字补诗等方式作导入,构筑学习氛围。

研究者们受到诗词节目的启发,结合学生个体长远发展提出了较为丰富的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理念,但是缺乏实际运用的支撑,如何将教学理念运用于具体教材篇目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三)有关改进教学策略的研究

1.改革课堂模式的研究

陈一军的《<中国诗词大会>与中小学诗词教育教学》借鉴《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新颖的竞赛形式,进行课堂模式的创新,但并未就实施运用给出具体办法。杜海燕在《从<中国诗词大会>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组织学生讲感受、谈体会,亲身体验其中,倡导举办有关诗词歌赋的朗诵、阅读、默写比赛或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罗培蓓在《从“中国诗词大会”看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建议组织课堂沙龙,重点就学过古诗词交流分享并补充拓展。张迎嘉、刘虹的《借助<中国诗词大会>教学<唐诗三百首>》以《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学习项目,将项目式学习(PBL)方式引进高中诗词类整本书阅读,组织迷你诗词大会。教学过程中注重阅读情境创设和有效评价。笔者认为课堂模式的创新在带来课堂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平衡形式与内容以及操作难度较大的问题。

2.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

针对课堂质量,学者们一方面提出了美化教学语言,比如孙黄宇杰的《<中国诗词大会>对初中诗歌教学改革的启示及实施策略》对主持人、嘉宾的语言进行了分析,认为语言美感来自深刻的文化意蕴、真情实感、幽默感等。美化教学语言,可以加强语言感染力,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提出了丰富教学环节。杨阳在《<中国诗词大会>与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提出加强古诗词基本理论知识如格律知识的补充和运用训练。陈浩在《文化类节目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中提出化诗为图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诗词语段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辅助理解。王亚萍在《<中国诗词大会>对语文诗词教学的启示》中补充了如何创设情境、感受诗歌意境美的策略包括看图说诗、当场作画、音乐导入、故事导入、范读导入。

针对教学资源,吴雨在《<经典咏流传>与中小学诗词教学研究》整合了诗词原文单独成曲、搭配西方元素、加上原创歌词三类资源。窦甜甜的《诗词类文化节目融入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则进一步明确了资源的利用,提出可以将歌曲、器乐资源合理运用于古诗词课堂的导入环节、赏析过程以及巩固拓展环节。

针对学生能力,学者们关注到了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比如孙黄宇杰的《<中国诗词大会>对初中诗歌教学改革的启示及实施策略》提出了丰富解读视角的方法,具体实施中,可以通过对比学习不同作者但有共性的诗词、破译典故、破译关键字词来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陈一军的《<中国诗词大会>与中小学诗词教育教学》提出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创造解读诗词的新体验。陶静娟在《从<中国诗词大会>看初中诗词教学的智慧之道》提出诗词鉴赏中可将含蓄精炼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图画,培养学生感知美的意识和能力。斯琴的《诗词类文化益智节目融入诗词教学的研究——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为例》提出了诵读之法,认为注重熟读、需要精思、注重抑扬顿挫、诵读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长期有效的适当训练,会加强人脑记忆能力。

(四)有关优化教学评价的研究

研究者们针对教学评价的优化,大致从考查方式上提出了改进建议。李珍伟《浅谈诗词文化类节目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认为诗词节目中的丰富题型和内容可以为教学所参考,从考察题目入手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考察。杨阳在《<中国诗词大会>与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认为应该改变教学评价方式,丰富考查题目的类型,增强题目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孙文的《电视诗词文化节目与高中古典诗词教学改革——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针对教学评价提出拓宽诗词评价标准(档案袋评价、延迟评价、合作评价、体态语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父母评价)。学者们虽然对于诗词教学的评价主体、方式和范围都有所突破,但是缺乏对表现性评价的关注,也就是非测验性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体验的评价。另外,也应当将视野拓宽于学生更高级的认知水平考察上。

综上所述,研究者们对诗词类节目及其对中学语文教學影响的研究已有了一定成果,尤其在研究该节目对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启示以及优化教学策略方面。不过这些研究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具体表现在:第一,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多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积极影响中寻找中学诗词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从《邻家诗话》《经典咏流传》节目寻找的较少,而从2022年首播的《诗画中国》节目中寻找的几乎没有。另外,缺乏辩证的思维,诗词节目带给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不仅在于对节目长处的汲取,还应关注到节目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合理规避。第二,在探讨诗词节目对教学的影响时,存在脱离节目谈诗词教学改进的现象。第三,关于诗词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较少且缺乏对表现性评价以及对学生高级认知水平的关注。第四,研究与新课标以及部编版教材的联系不够紧密,所以存在提出的策略操作性弱的问题。第五,指导诗词创作或者诗词语言运用的研究较少。第六,缺少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缓解诗词学习焦虑、应试焦虑方面的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从以上角度切入,或许可以从诗词类节目中获取更多于中学语文教学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蒋婷婷.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与传播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2]陳一军.《中国诗词大会》与中小学诗词教育教学[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7(04):5.

[3]邢伟成,付立辉.创建诗香校园,传承诗词文化[J].新课程(中学),2017(05):252.

[4]季晶.《中国诗词大会》对语文教育教学的启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06):58-59.

[5]李红秀.借鉴“中国诗词大会”,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J].课程教学研究,2017(07):88-89.

[6]陶静娟.从《中国诗词大会》看初中诗词教学的智慧之道[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7):22-24.

[7]杜海燕.从《中国诗词大会》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汉字文化,2017(21):34-35.

[8]方佳辰,罗彬.传播学视阈下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分析——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为例[J].今传媒,2017,25(04):89-90.

[9]罗培蓓.从“中国诗词大会”看高中古诗词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7):15-16.

[10]李珍伟.浅谈诗词文化类节目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7(49):69-70.

[11]任涵涵.《中国诗词大会》与中小学古诗词教学[D].陕西理工大学,2018.

[12]孙黄宇杰.《中国诗词大会》对初中诗歌教学改革的启示及实施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2018.

[13]杨阳.《中国诗词大会》与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14]余方敏.《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传播研究[D].新疆大学,2018.

[15]陈佳勤.从传播的仪式观视角看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采写编,2018(05):35-36.

[16]蒋澆.《经典咏流传》:诗词类文化节目的创新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1):27-28.

[17]周韦希.中国传统文化节目的多元创新思考——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2):121.

[18]朱卫平.“中国诗词大会”让初中经典诗词教学熠熠生辉[J].中华辞赋,2018(12):244.

[19]訾希坤.论《中国诗词大会》对古典诗词大众化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8(12):126-128.

[20]孙桂香.赏古代春节诗词 品传统文化魅力[J].中学语文,2018(24):132-133.

[21]斯琴.诗词类文化益智节目融入诗词教学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9.

[22]刘雨薇.《中国诗词大会》对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多样化启示[D].湖南大学,2019.

[23]胡伟涛.媒介仪式视角下的《中国诗词大会》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

[24]王伟伟.文化类节目中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J].青年记者,2019(02):58-59.

[25]陈卓,夏凡.中华古诗词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的创新表达——以《经典咏流传》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9(02):72-74.

[26]周思超.中华古诗词在视听文化节目中的全新表达——以《邻家诗话》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3(20):17+36.

[27]陈浩.文化类节目对语文教学的启示[J].教育文汇,2019(04):25-26.

[28]刘强,乔慧.非竞技诗词类综艺节目的美学特征与文化传播机制研究——以《邻家诗话》为例[J].大舞台,2019(05):92-96.

[29]陈晨.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热播的思考——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06):129-130.

[30]李一琳.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文化综艺类节目探究——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11):79-80.

[31]孙文.电视诗词文化节目与高中古典诗词教学改革[D].河北师范大学,2020.

[32]吴雨.《经典咏流传》与中小学诗词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33]黄修泰.《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认同建构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20.

[34]张迎嘉,刘虹.借助《中国诗词大会》教学《唐诗三百首》[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12):5-6+20.

[35]窦甜甜.诗词类文化节目融入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D].聊城大学,2021.

[36]田梅.诗画合璧开启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新境界——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为例[J].电视研究,2022(09):17-20.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古诗词教学教学评价教学策略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9期)2020-10-28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写话教学策略初探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年24期)2016-11-14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推荐访问:述评 诗词 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