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面具教学反思汇编18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9-02 08:55:02 来源:网友投稿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第1篇在《独具魅力的面具》一课中,教师先以一个生动活泼的动画视频和举两三个有关面具的例子,引出课题--面具是一种全球性的古老的文化现象。几千年来,由于人们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面具教学反思汇编18篇,供大家参考。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汇编18篇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 第1篇

在《独具魅力的面具》一课中,教师先以一个生动活泼的动画视频和举两三个有关面具的例子,引出课题--面具是一种全球性的古老的文化现象。几千年来,由于人们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了众多不同的风格。这样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新奇的感觉,忽略面具制作的繁琐,进入面具知识的学习中来。在让学生了解面具知识时候,教师也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气的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这一堂课中,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

一、精讲多练。在很多美术教研活动时,我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讲,现在说来亦不觉新鲜,但真要做到却不容易。尤其对于刚接触的新知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陌生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做到既得少讲,又得让同学们动起来,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很难。我就采用了课件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们直观的看很多的关于面具的图片,让他们先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熟悉感,再进行简单的关于面具的资料介绍,从而让他们能把自己刚熟悉的画面印象自然转化到文字印象中,最终达到了解新知识的目的。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出来,让学生们有充裕的时间去进行面具的创作。

二、搞活课堂。也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在课堂中都要动起来,对于美术课这个要求还不成问题,只要工具材料带充分,再要求组长分工时,每个同学都要有事干,几乎每个同学都能高高兴兴地去忙活。初二的学生可能会存在工具准备的问题,对于这点我的原则是以降低要求培养兴趣为主,大多数带动少数为辅。在这堂面具课中,首先,把所需的彩色纸之类的先发放给学生们,对于上课认真听讲但没有把工具材料带齐的同学予以友情援助,把一些工具材料无条件的借给他们,使这部分的同学先动起来。然后关注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手把手的教他们去动手制作,这样,学习困难户的难题也解决了。剩下小部分调皮捣蛋的,可以先不予以理睬,当他们看到周围的比他好的比他差的都在积极动起来之时,他也就坐不住了,这样下来整个美术课堂就活跃起来了。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就是培养兴趣吧?我是这么理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是课改不变的话题。怎样培养兴趣呢?我的做法很简单。

1、改变形式。同学说起美术,就觉得这是培养画家的,而画家离他们太遥远,所以不感兴趣。我们应该在导入课文的时候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中多与他们进行互动,就能很好的搞活课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降低要求。如评价学生的这个面具作品,应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是看这些画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个性特点;
二是看色块的运用是否大胆、肯定,富有美感。

3、是对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稚拙味”,“原始味”应以鼓励为主,不能简单地以“象”与“不象”来评价。

另外,还要多和学生交流,一起欣赏他们的作品,让学生知道自己作品的可取之处。同学们在感受了成功之后,创作的热情自然无比高涨。

以上是我这段时间的教学反思,谈及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讨研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上好每一堂美术课。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 第2篇

《有趣的面具》让孩子们能学习用夸张的手法自制面具,并引导幼儿用剪、贴、画、折等方法制作。并能启发幼儿认真细致、有创造性地操作,最后能带上面具参加面具舞会体验创造、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不同形状的面具模型: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的。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同时还给孩子们准备了材质不一的各种纸,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进行选用。

在整个活动中,我首先出示了自己的作品小羊,以我参加面具舞会来引出活动,激发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又出示了制作方法上有明显的不一样的南瓜面具。让孩子们说说:“你喜欢哪一个?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有趣?”来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不同面具的不同特征。同时感受眼睛、嘴巴等自己在制作时可以大胆地创意,可以天马行空地想像与创作。同时重点讲解了眼睛的制作方法,让孩子们如何去制作一双适合自己脸形的`眼睛,同时能把握好眼睛的大小等等。接下来我又出示了四个不同形状的面具模型,让孩子们去大胆地想像我要用哪一个模型,做一个什么面具?通过孩子们的交流打开孩子们想像的空间,面具其实可以多种多种,有动物面具、有植物面具、有人物的面具等等。孩子们在最后的操作中制作出了动画片中的机器人、还有小狗、小猪、大象、西瓜、花儿面具等等,当孩子们戴上可爱的面具后,孩子们的那种开心之情真是不言而喻。整个活动虽然在孩子们热热闹闹的讲、做中显得次序井然,但是还是有许多的问题。

1、整个活动留给孩子们操作的时间过于简短。

在活动的第一环节,由于教师给孩子们的提问有三个。1、你喜欢哪一个面具?为什么?2、你觉得哪儿最有趣?3、还有什么不一样?三个问题的出现重复废时。完全可以合并成一个问题。你喜欢哪一个?你觉得它的什么地方最吸引你?

2、眼睛的位置讲解与操作方法更应该合理。

我重点讲解了眼睛的宽度之间的把握,而忘记了让孩子们在比对眼睛宽度的时候,应该首先先确定面具在脸上放置的高低。避免孩子们制作出的面具,眼睛的位置有的在脸的中间、有的在最上面或者下面等等。

3、要特别注意孩子已有经验的整合。

孩子们在制作眼睛时我让孩子们先挖一个洞再进行剪,但是由于操作工具的特殊,所以孩子们基本都很困难地在挖,此环节浪费了孩子们十分多的时间,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运用已经学过的先对折剪,再挖的经验。

4、注意同伴间的相互合作。

孩子们在比对眼睛的位置的时候,由于自己又要掌握位置,又要用手固定住地方,确实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操作困难,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之间相互合作,你帮助我画,我帮助你画,动作又快又好,而且还会让孩子们体验到相互合作的快乐,增强同伴间的沟通。

5、注意活动细节的处理

孩子们在剪耳朵等一对对的东西时,可以让孩子们运用折后剪、孩子们在操作时,应该时刻注意让孩子们注意班经的卫生等等。自己操作结束后,一定要让孩子们进行对桌面的整理,并将自己的操作工具分类收拾等等。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 第3篇

面具一课属于“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集体合作的精神。所以本节课主要从导趣、导思、导练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结构的安排。

美术课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所以在上课的一开始首先让学生欣赏老师带来的面具来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创作面具的欲望;
其次通过多媒体课件向他们展示丰富多彩的面具,让他们直接通过视觉感官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面具的艺术特点从而适当地运用在他们接下来的面具制作中;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他们对老师带来的面具进行大胆地评价,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当然这一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是很强,作业的进展过程较慢,导致在时间的安排上有点仓促,特别是在最后的作业展示这一环节中缺少了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这一重要环节;
其次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呈现出有部分同学缺少相互间的合作精神,在以后类似的教学中一定要给予强调;
最后在教学

的方法上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进行灵活多变,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通过这一节课让我进一步意识到在“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中,不但要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促进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喜爱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设计意识和创新的精神,从而提高对周围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 第4篇

本课是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面具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原始艺术中,都可以找到面具。因为它显示了原始艺术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特别是我国的不同民族和地区,有着多种面具。把这些面具介绍给学生,可以促使他们多方了解世界不同民族的艺术。同时,由于地域、种族的差异,面具的风格迥异。装饰艺术表达内容的广泛,表现形态的千奇百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教学中首先通过展示了不同材质、不同造型表现手法的面具。它们在形态与神态的表现上给人的感觉多样,有的"滑稽怪诞、有的粗犷奔放、有的狰狞恐怖、有的质朴天真……这帮助学生了解面具的多样风格,了解多种表现方法。通过制作步骤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制作面具的基本方法,解决制作中的技术难点。最后我让学生戴上面具讲有趣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几个特点:

一、兴趣入手,贯穿欣赏、竞猜、情境想象等活动,始终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达到学生乐学、会学的目的。

二、将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巧妙地进行整合。比如在初步认识、欣赏各地的面具之前,将其所在地在版图上进行显示,使学生的了解更直观,更清晰。在介绍面具的来历时用观看影片代替了枯燥呆板的解说。声音、图象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三、请来学习小伙伴,通过参观博物馆的形式自主解疑。在明明博士的带领下,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来学习,其目的性更强,积极性也更大。这样的课件设计体现着学习的互动性,使教学辅助媒体真正起到了实效性。

四、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面具的作业设计与迎新舞会相结合,学以致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一、面具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了解各地的面具特色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也没有这样的必要。因此,本课的面具欣赏部分显得有些多而浅。如果重点分析欣赏一两个面具,先总结出面具夸张的特点再进行广泛的欣赏,使学习由点到面再总结,对学生后面的设计会更有帮助。

二、学生技法上的学习指导得不够。在进行面具设计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表现方式。可能是教师在示范时过快了一些,也可能是因为新学习的油水分离法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用油画棒或彩笔设计。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 第5篇

本课是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面具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原始艺术中,都可以找到面具。因为它显示了原始艺术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特别是我国的不同民族和地区,有着多种面具。把这些面具介绍给学生,可以促使他们多方了解世界不同民族的艺术。同时,由于地域、种族的差异,面具的风格迥异。装饰艺术表达内容的广泛,表现形态的千奇百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教学中首先通过展示了不同材质、不同造型表现手法的面具。它们在形态与神态的表现上给人的感觉多样,有的滑稽怪诞、有的粗犷奔放、有的狰狞恐怖、有的质朴天真……这帮助学生了解面具的多样风格,了解多种表现方法。通过制作步骤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制作面具的基本方法,解决制作中的技术难点。最后我让学生戴上面具讲有趣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几个特点:

一、兴趣入手,贯穿欣赏、竞猜、情境想象等活动,始终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达到学生乐学、会学的目的。

二、将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巧妙地进行整合。比如在初步认识、欣赏各地的面具之前,将其所在地在版图上进行显示,使学生的了解更直观,更清晰。在介绍面具的来历时用观看影片代替了枯燥呆板的解说。声音、图象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三、请来学习小伙伴,通过参观博物馆的形式自主解疑。在明明博士的带领下,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来学习,其目的性更强,积极性也更大。这样的课件设计体现着学习的互动性,使教学辅助媒体真正起到了实效性。

四、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面具的作业设计与迎新舞会相结合,学以致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一、面具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了解各地的面具特色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也没有这样的必要。因此,本课的面具欣赏部分显得有些多而浅。如果重点分析欣赏一两个面具,先总结出面具夸张的特点再进行广泛的欣赏,使学习由点到面再总结,对学生后面的设计会更有帮助。

二、学生技法上的学习指导得不够。在进行面具设计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表现方式。可能是教师在示范时过快了一些,也可能是因为新学习的油水分离法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用油画棒或彩笔设计。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 第6篇

面具与学生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课的内容学生极感兴趣。从小学生们就戴着孙悟空、猪八戒、动物等一些面具嬉戏、玩耍,因此,本课的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根据课程的要求,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手工粘贴制作有趣的纸面具。当我走进班级时,竟发现同学们都兴致勃勃的在摆弄自己带来的材料,有些同学竟已经制作了一些有趣的面具正戴在脸上呢!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过早地呈现出教材的内容,而是抓住学生“好玩”的心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音色、动画效果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参与,不仅使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历史特征,初步发现面具的基本特征,并且调动了学生对面具的好奇之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面具的探索、创造的热情。为下一步骤的教学展开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在案例教学中,我课前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模糊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美术观念与水平,对学生广泛存在的对艺术模糊的不合理认识和习惯进行了深入地了解,以此作为实施发现学习的重要出发点,我设计了三个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如何用纸条卷折成各种立体造型;
如何用剪、刻、卷、折把纸片做成立体造型;
如何把这些孤立的立体造型通过想象转化为纸面具造型。于是模糊因素变成了发现的材料,拓宽了学习的范围,学生有了探索的空间,并且难度适中,学生乐于发现、操作,最终以无限的想象和丰富的创意超越了教材的有限编排。

重视学生自身具有的学习能力,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这是现代美术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案例中,学生在加工纸条、纸片,拼摆“零件”的活动中积极参与、努力发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我的作用体现在发起和组织“发现学习”的活动、评价和鼓励学习活动。我还参与到“探究”纸造型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把探索活动推向高潮。由于在教学活动中我摆脱了“授与者”的身份,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我的参与是一次示范,没有要仿照一个的想法。学生自我创新的主体意识形成了,创造的纸面具造型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真正体现出了学生各自的风格和个性。

本节课的教学,即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又完成了作业要求,掌握了许多制作的技法。由此我又生发出许多的感慨,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孩子感兴趣的`就是他所需要的,当探索的内容是孩子们兴趣点时,他们就会调动自己全部的智慧、力量去探索发现、去创作实践。并乐在其中。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 第7篇

《我的面具》教学目标是:

1.引导幼儿用夸张的手法自制动物面具,练习用剪、贴、画、折等方法制作。2.在制作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整个活动中,我首先出示了自己的作品,以我参加舞会来引出活动,激发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又展示收集的面具图片,让孩子们说说:“你喜欢哪一个?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有趣?”引导孩子们去关注面具的特征。让幼儿感受眼睛、嘴巴等自己在制作时可以大胆地创作。接下来我又出示了老鼠和老虎的面具,通过孩子们的交流打开孩子们想像的空间,动物面具可以多种多种,只要抓住动物的特征。当孩子们戴上可爱的面具后,孩子们的那种开心之情真是不言而喻。整个活动能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是还是有许多问题。

1.讲解与操作方法可以更合理点。

我在讲解眼睛的宽度之间的把握,而忘记了让孩子们在比对眼睛宽度的时候,应该首先先确定面具在脸上放置的高低。这样可避免孩子们制作出的面具,眼睛的位置有的在脸的中间、有的在最上面或者下面等等。

2.孩子间相互合作引导不够。

孩子们在比对眼睛的位置的时候,由于自己又要掌握位置,又要用手固定住面具,确实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操作困难,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之间相互合作,一个孩子固定面具,一个孩子画,或你帮助我画,我帮助你画,那样会又快又好,而且还会让孩子们体验到相互合作的快乐,增强同伴间的沟通。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 第8篇

面具与学生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课的内容学生极感兴趣。从小学生们就戴着孙悟空、猪八戒、动物等一些面具嬉戏、玩耍,因此,本课的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根据课程的要求,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手工粘贴制作有趣的纸面具。当我走进班级时,竟发现同学们都兴致勃勃的在摆弄自己带来的材料,有些同学竟已经制作了一些有趣的面具正戴在脸上呢!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过早地呈现出教材的内容,而是抓住学生“好玩”的心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音色、动画效果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参与,不仅使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历史特征,初步发现面具的基本特征,并且调动了学生对面具的好奇之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面具的探索、创造的热情。为下一步骤的教学展开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在案例教学中,我课前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模糊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美术观念与水平,对学生广泛存在的对艺术模糊的不合理认识和习惯进行了深入地了解,以此作为实施发现学习的重要出发点,我设计了三个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如何用纸条卷折成各种立体造型;
如何用剪、刻、卷、折把纸片做成立体造型;
如何把这些孤立的立体造型通过想象转化为纸面具造型。于是模糊因素变成了发现的材料,拓宽了学习的范围,学生有了探索的空间,并且难度适中,学生乐于发现、操作,最终以无限的"想象和丰富的创意超越了教材的有限编排。

重视学生自身具有的学习能力,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这是现代美术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案例中,学生在加工纸条、纸片,拼摆“零件”的活动中积极参与、努力发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我的作用体现在发起和组织“发现学习”的活动、评价和鼓励学习活动。我还参与到“探究”纸造型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把探索活动推向高潮。由于在教学活动中我摆脱了“授与者”的身份,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我的参与是一次示范,没有要仿照一个的想法。学生自我创新的主体意识形成了,创造的纸面具造型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真正体现出了学生各自的风格和个性。

本节课的教学,即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又完成了作业要求,掌握了许多制作的技法。由此我又生发出许多的感慨,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孩子感兴趣的就是他所需要的,当探索的内容是孩子们兴趣点时,他们就会调动自己全部的智慧、力量去探索发现、去创作实践。并乐在其中。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 第9篇

艺术贵在创造,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才会使平庸的人变成杰出的人,个性才会得到发展和升华。如果没有创造就失去做人最大的意义,创造使一个人充满智慧,创造性思维就是提出新颖、独特的想法,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它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美术教育者,应着力于抓住儿童的创造力,调动起儿童的心灵世界,从而实现儿童美术教育情感智力的发育。

本课教学设计通过看看、做做、想想,采用启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面具的一些基本知识,并能展开想象去自己设计面具,虽然制作水平稚嫩了一些,但是他们戴上自己设计的面具时的成就感,正是我所期待的。如果把学生的面具展示活动安排在户外,效果会更好。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 第10篇

本课是一节设计课,同时也是一节浮雕头像的制作课,通过用泥板成型法,创作一张夸张的脸是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林老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欣赏导入——启发构思——表现探索——深化主题——追求完美,利用图片欣赏,跟学生分享了解面具的起源、面具的用途,这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似乎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借助一张自己设计的脸,展示一种表情,释放一种心情。

学习泥塑不仅是让孩子们接触陶泥亲近大自然,更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夸张想象能力、创造思维等能力。而表现探索环节,利用游戏形式,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泥塑面具的用途,寓教于乐,在玩中学、在玩中创造,学会陶艺的一些基本技巧:揉、捏、压、搓、贴等。在进行创作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塑造一件有趣的面具,加上一些独特的纹样,表现一种特别的表情,涂上鲜艳夸张的色彩,并给它起一个有个性的名字,最后把自己设计的面具戴起来,集体演演、唱唱、跳跳,达到深化主题的目标。

从教学设计思路、执教步骤看,这是一节优秀的美术手工制作课,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与技能都完全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而让人稍微遗憾的是作业评价环节存在些许缺憾,学生自主性评价少了点,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则应把更多的发言权归还学生。从整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反馈情况来看,这节课的教学还是取得不错的效果,学生对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达到了教学要求。最精彩的环节便是展示作业,师生互动,采用游戏活动方式向同学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面具,整个教学过程顺畅自然而又富有创意,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中有玩,玩中有学,寓教于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高。感觉稍有不足的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情况下,师生双边互动学习不够,设计的游戏有待改进,在下次的泥塑造型设计课中我会尽可能在这方面去改进,只有不断修正,才会有更高的提升。

在作业评价环节,通过学生进行有趣、生动、夸张、变形的泥面具的游戏比较,让学生通过多感官的剌激,感受泥面具的可塑性强、造型生动、实用与装饰相结合、写实与夸张变形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如果在评价的时候更多的由学生自主谈感受,发挥学生主体性更能突出,效果会更好。

《泥面具》教学建议

这节课通过观察——想象——发现——创造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步骤。体验原始材料的乐趣,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进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让学生通过多感官的剌激,感受、体会泥面具的可塑性强、造型生动、实用与装饰相结合、写实与夸张变形相结合的艺术特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泥板成型法制作泥面具,并初步区别浮雕和圆雕,而上课教师很好的抓住这两点知识与技能,通过造型游戏活动教会学生进一步学习揉、压、捏、按、贴、搓、刮等泥塑表现技法。稍显不足的是,在造型活动过程中,游戏活动层次感偏少,学生参与度不高,这两点都值得上课教师去反思总结。毕竟,寓教于乐是我们美术课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创造的过程更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夸张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

三所小学分属不同的行政村,为提升美术主题教研的有效性,充分发挥美术教研组团队的集体智慧,在镇教办的领导下,组成了牢固的合作共同体形式,各个学校汇集共同力量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三所学校美术教育方面特色彰显,短短几年创作了许多作品,频频参加各级展览,童心竞相绽放,日益引人注目。尤其,冈东小学多年的陶艺特色教学,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作品为本陶艺模块研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宝贵教学资源共享,当然,这背后离不开一直强而有力的教师队伍。

美术教研组有四名本科美术专业教师。他们肯学、乐学、善学。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学习:集体备课、交流听课、办画展……为了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在关于陶艺学习方面,教研组先后等陶艺特色兄弟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开拓眼界,并虚心地向有关的专家们请教。

美术教研组的全体老师正以饱满的热情努力工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奉献自己的全部才智。

使用本课程资源的建议:

建议其他教师在使用本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之前,一定要认真通读本课程资源所提供的系列资料,能真正理解资源开发者的设计意图,明确课件、教具的教学用途,并能熟练操作和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辅助作用。

当然,使用时还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对本单元的资源进行合理取舍。

如果是市直属小学或者学校资源相当丰富的学校,还可利用网络和影视作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创作空间。

如果美术基础比较扎实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形式进行创作,丰富创作的形式和内容,这样应该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如果是一般的农村小学,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学生的阅读面比较窄的话,可以充分利用好课本和教学光盘,教师也可以用自己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是可以起到不错的教学效果的。

如果学生美术基础较薄弱,本课的作业形式就应当有所改变,可从两人合作改为四人合作,并且每个小组内安排一个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学生通过合作与学习,相信会不断得到提高的。

因二年级学生较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在表述时往往会出现言不由衷的现象,不能准确的表述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适当的进行点拨引导,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学生信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希望其他老师能有侧重地从本课例中选取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希望这个课例能给其他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帮助。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 第11篇

《面具》一课属于“设计、应用”的设计领域,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

本课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课改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兴趣入手,达到学生乐学,会学的目的。教学中展开了不同材质,不同造型表现手法的面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发现面具的从形状、色彩、花纹上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很快地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并且调动了学生对面具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面具的创造热情。

学生创作环节中,重视学生自身具有的学习能力,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究面具的表现手法,使学生创造出的面具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真正体现了学生独特的风采。

本节课的教学即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又完成了作业要求,并掌握了面具的多种表现手法。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手工面具的制作,还应多加强小组间分工合作的能力,以及体现面具夸张的特点。

以上是我对面具一课的初浅反思,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指出,我会用努力去弥补。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 第12篇

今天上午执教了一个大班美术活动——我的面具,还曾记得寒假备课时就对这个教学活动把握性不是很大,觉得活动要呈现很好的教学效果非常有难度。

在昨天和同行班老师的课前探讨中,我们也分别从不同的做法进行了有效的交流,因为有一个班级已经在前两天上过了,它们采用的是剪画的方式进行的,没有按照实际教学活动的方法进行。所以在探讨时我们也曾经想利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制作,但又想想用教案上的方法制作出来的可能会更好。

于是下午开始我便进行教具制作,把废旧报纸用浆糊一层层地涂在半个气球的身上,贴了好多层,因为等待浆糊完全干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制作完毕后把它晾着。今天上午我一上班直奔教室,结果效果还真不错,一个立体的面具模型呈现在眼前,马上决定上午第二个活动就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

在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能够认真听好示范讲解,而且制作的积极性也相当高,能够认认真真地把废旧的报纸一层层的涂上去,因为结果需要时间的等待,所以做到中餐前大家的效果并没有呈现出来。看着孩子们放在一起的毛坯,我发现要达到很理想的效果可能会有一定的距离,因为大家普遍的一个通病就是涂的层数不是很多,而且不是很密。下午又去看了孩子们的作品,因为还没有完全干,所以效果还并不明显。

纵观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虽然可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间磨课交流的过程是认真的,孩子们制作体验的过程同样是快乐的,相信在下一次的这个活动中,孩子们一定会制作得更加成功!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 第13篇

面具一课属于“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集体合作的精神。所以本节课主要从导趣、导思、导练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结构的安排。

美术课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所以在上课的一开始首先让学生欣赏老师带来的面具来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创作面具的欲望;
其次通过多媒体课件向他们展示丰富多彩的面具,让他们直接通过视觉感官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面具的艺术特点从而适当地运用在他们接下来的面具制作中;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他们对老师带来的面具进行大胆地评价,指出其中的不足

当然这一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是很强,作业的进展过程较慢,导致在时间的安排上有点仓促,特别是在最后的作业展示这一环节中缺少了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这一重要环节;
其次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呈现出有部分同学缺少相互间的合作精神,在以后类似的教学中一定要给予强调;
最后在教学的方法上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进行灵活多变,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通过这一节课让我进一步意识到在“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中,不但要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促进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喜爱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设计意识和创新的精神,从而提高对周围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 第14篇

本课是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面具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原始艺术中,都可以找到面具。因为它显示了原始艺术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特别是我国的不同民族和地区,有着多种面具。把这些面具介绍给学生,可以促使他们多方了解世界不同民族的艺术。同时,由于地域、种族的差异,面具的风格迥异。装饰艺术表达内容的广泛,表现形态的千奇百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教学中首先通过展示了不同材质、不同造型表现手法的面具。它们在形态与神态的表现上给人的感觉多样,有的滑稽怪诞、有的粗犷奔放、有的狰狞恐怖、有的质朴天真……这帮助学生了解面具的多样风格,了解多种表现方法。通过制作步骤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制作面具的基本方法,解决制作中的技术难点。最后我让学生戴上面具讲有趣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几个特点:

一、兴趣入手,贯穿欣赏、竞猜、情境想象等活动,始终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达到学生乐学、会学的目的。

二、将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巧妙地进行整合。比如在初步认识、欣赏各地的面具之前,将其所在地在版图上进行显示,使学生的了解更直观,更清晰。在介绍面具的来历时用观看影片代替了枯燥呆板的解说。声音、图象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三、请来学习小伙伴,通过参观博物馆的形式自主解疑。在明明博士的带领下,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来学习,其目的性更强,积极性也更大。这样的课件设计体现着学习的互动性,使教学辅助媒体真正起到了实效性。

四、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面具的作业设计与迎新舞会相结合,学以致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一、面具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了解各地的面具特色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也没有这样的必要。因此,本课的面具欣赏部分显得有些多而浅。如果重点分析欣赏一两个面具,先总结出面具夸张的"特点再进行广泛的欣赏,使学习由点到面再总结,对学生后面的设计会更有帮助。

二、学生技法上的学习指导得不够。在进行面具设计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表现方式。可能是教师在示范时过快了一些,也可能是因为新学习的油水分离法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用油画棒或彩笔设计。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 第15篇

面具与学生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课的内容学生极感兴趣。从小学生们就戴着孙悟空、猪八戒、动物等一些面具嬉戏、玩耍,因此,本课的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根据课程的要求,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手工粘贴制作有趣的纸面具。当我走进班级时,竟发现同学们都兴致勃勃的在摆弄自己带来的材料,有些同学竟已经制作了一些有趣的面具正戴在脸上呢!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过早地呈现出教材的内容,而是抓住学生“好玩”的心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音色、动画效果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参与,不仅使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历史特征,初步发现面具的基本特征,并且调动了学生对面具的好奇之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面具的探索、创造的热情。为下一步骤的教学展开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在案例教学中,我课前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模糊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美术观念与水平,对学生广泛存在的对艺术模糊的不合理认识和习惯进行了深入地了解,以此作为实施发现学习的重要出发点,我设计了三个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如何用纸条卷折成各种立体造型;
如何用剪、刻、卷、折把纸片做成立体造型;
如何把这些孤立的立体造型通过想象转化为纸面具造型。于是模糊因素变成了发现的材料,拓宽了学习的范围,学生有了探索的空间,并且难度适中,学生乐于发现、操作,最终以无限的想象和丰富的创意超越了教材的有限编排。

重视学生自身具有的学习能力,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这是现代美术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案例中,学生在加工纸条、纸片,拼摆“零件”的活动中积极参与、努力发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我的作用体现在发起和组织“发现学习”的活动、评价和鼓励学习活动。我还参与到“探究”纸造型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把探索活动推向高潮。由于在教学活动中我摆脱了“授与者”的身份,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我的参与是一次示范,没有要仿照一个的想法。学生自我创新的主体意识形成了,创造的纸面具造型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真正体现出了学生各自的风格和个性。

本节课的教学,即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又完成了作业要求,掌握了许多制作的"技法。由此我又生发出许多的感慨,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孩子感兴趣的就是他所需要的,当探索的内容是孩子们兴趣点时,他们就会调动自己全部的智慧、力量去探索发现、去创作实践。并乐在其中。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 第16篇

《有趣的面具》让孩子们能学习用夸张的手法自制面具,并引导幼儿用剪、贴、画、折等方法制作。并能启发幼儿认真细致、有创造性地操作,最后能带上面具参加面具舞会体验创造、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不同形状的面具模型: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的。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同时还给孩子们准备了材质不一的各种纸,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进行选用。

在整个活动中,我首先出示了自己的作品小羊,以我参加面具舞会来引出活动,激发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又出示了制作方法上有明显的不一样的南瓜面具。让孩子们说说:“你喜欢哪一个?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有趣?”来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不同面具的不同特征。同时感受眼睛、嘴巴等自己在制作时可以大胆地创意,可以天马行空地想像与创作。同时重点讲解了眼睛的制作方法,让孩子们如何去制作一双适合自己脸形的眼睛,同时能把握好眼睛的大小等等。接下来我又出示了四个不同形状的面具模型,让孩子们去大胆地想像我要用哪一个模型,做一个什么面具?通过孩子们的交流打开孩子们想像的空间,面具其实可以多种多种,有动物面具、有植物面具、有人物的面具等等。孩子们在最后的操作中制作出了动画片中的机器人、还有小狗、小猪、大象、西瓜、花儿面具等等,当孩子们戴上可爱的面具后,孩子们的那种开心之情真是不言而喻。整个活动虽然在孩子们热热闹闹的讲、做中显得次序井然,但是还是有许多的问题。

1、整个活动留给孩子们操作的时间过于简短。

在活动的第一环节,由于教师给孩子们的提问有三个。你喜欢哪一个面具?为什么?你觉得哪儿最有趣?还有什么不一样?三个问题的出现重复废时。完全可以合并成一个问题。你喜欢哪一个?你觉得它的什么地方最吸引你?

2、眼睛的位置讲解与操作方法更应该合理。

我重点讲解了眼睛的宽度之间的把握,而忘记了让孩子们在比对眼睛宽度的时候,应该首先先确定面具在脸上放置的高低。避免孩子们制作出的面具,眼睛的位置有的在脸的中间、有的在最上面或者下面等等。

3、要特别注意孩子已有经验的整合。

孩子们在制作眼睛时我让孩子们先挖一个洞再进行剪,但是由于操作工具的特殊,所以孩子们基本都很困难地在挖,此环节浪费了孩子们十分多的时间,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运用已经学过的先对折剪,再挖的经验。

4、注意同伴间的相互合作。

孩子们在比对眼睛的位置的时候,由于自己又要掌握位置,又要用手固定住地方,确实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操作困难,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之间相互合作,你帮助我画,我帮助你画,动作又快又好,而且还会让孩子们体验到相互合作的快乐,增强同伴间的沟通。

5、注意活动细节的处理

孩子们在剪耳朵等一对对的东西时,可以让孩子们运用折后剪、孩子们在操作时,应该时刻注意让孩子们注意班经的卫生等等。自己操作结束后,一定要让孩子们进行对桌面的整理,并将自己的操作工具分类收拾等等。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 第17篇

本课是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面具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原始艺术中,都可以找到面具。因为它显示了原始艺术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特别是我国的不同民族和地区,有着多种面具。把这些面具介绍给学生,可以促使他们多方了解世界不同民族的艺术。同时,由于地域、种族的差异,面具的风格迥异。装饰艺术表达内容的广泛,表现形态的千奇百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教学中首先通过展示了不同材质、不同造型表现手法的面具。它们在形态与神态的表现上给人的感觉多样,有的滑稽怪诞、有的粗犷奔放、有的狰狞恐怖、有的质朴天真……这帮助学生了解面具的多样风格,了解多种表现方法。通过制作步骤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制作面具的`基本方法,解决制作中的技术难点。最后我让学生戴上面具讲有趣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几个特点:

一、兴趣入手,贯穿欣赏、竞猜、情境想象等活动,始终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达到学生乐学、会学的目的。

二、将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巧妙地进行整合。比如在初步认识、欣赏各地的面具之前,将其所在地在版图上进行显示,使学生的了解更直观,更清晰。在介绍面具的来历时用观看影片代替了枯燥呆板的解说。声音、图象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三、请来学习小伙伴,通过参观博物馆的形式自主解疑。在明明博士的带领下,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来学习,其目的性更强,积极性也更大。这样的课件设计体现着学习的互动性,使教学辅助媒体真正起到了实效性。

四、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面具的作业设计与迎新舞会相结合,学以致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一、面具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了解各地的面具特色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也没有这样的必要。因此,本课的面具欣赏部分显得有些多而浅。如果重点分析欣赏一两个面具,先总结出面具夸张的特点再进行广泛的欣赏,使学习由点到面再总结,对学生后面的设计会更有帮助。

二、学生技法上的学习指导得不够。在进行面具设计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表现方式。可能是教师在示范时过快了一些,也可能是因为新学习的油水分离法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用油画棒或彩笔设计。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 第18篇

面具一课属于“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集体合作的精神。所以本节课主要从导趣、导思、导练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结构的安排。

美术课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所以在上课的一开始首先让学生欣赏老师带来的面具来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创作面具的欲望;
其次通过多媒体课件向他们展示丰富多彩的面具,让他们直接通过视觉感官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面具的艺术特点从而适当地运用在他们接下来的面具制作中;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他们对老师带来的面具进行大胆地评价,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当然这一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是很强,作业的进展过程较慢,导致在时间的安排上有点仓促,特别是在最后的作业展示这一环节中缺少了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这一重要环节;
其次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呈现出有部分同学缺少相互间的合作精神,在以后类似的教学中一定要给予强调;
最后在教学

的方法上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进行灵活多变,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通过这一节课让我进一步意识到在“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中,不但要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促进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喜爱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设计意识和创新的精神,从而提高对周围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

推荐访问:汇编 面具 反思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汇编18篇 美术面具教学反思(汇编18篇) 美术课面具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