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必备14篇【完整版】

时间:2023-09-04 19:00:04 来源:网友投稿

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第1篇一、班级情况分析: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共计130人,经过三年半的学习、教育后,基本上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爱护公共财产、遵守课堂纪律,整体来看绝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必备14篇,供大家参考。

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必备14篇

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 第1篇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共计130人,经过三年半的学习、教育后,基本上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爱护公共财产、遵守课堂纪律,整体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表现不错,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在不断发展、进步中,各种习惯及行为也正在慢慢形成。他们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容易接受新知并喜欢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模仿力极佳。本门课是一门活动课,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联系较为密切,学生对这门课充满兴趣,并且这门课的开设,为学生在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符合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我将会利用本学科这一优势,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
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可能。

三、教材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类新型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基于兴趣与直接经验。

2、回归生活世界。

3、立足实践。

4、着眼创新。

5、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

(2)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

(3)注重过程。

(4)强调开放。

(5)重视师生互动。

四、活动目的要求:

1、结合语文、数学的学习举办各种实践活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治学,积极进取的精神。

2、组织开展文体活动,逐步培养健康向上、热爱集体、积极参与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锻炼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毅力,使学生逐步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需的责任感和信心。

4、从小养成学科学、会科学、用科学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

5、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科技小能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6、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7、通过小实验,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8、培养学生爱美、审美、创造美的情趣。

五、活动重点、难点:

1、从小养成学科学、会科学、用科学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

2、培养科技小能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爱美、审美、创造美的情趣。

3、通过小实验,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六、活动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上,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的动手技能。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艺术、文娱的氛围中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与发明方法的训练。

5、以指导学生实践为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操作。

7、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8、多表扬,少批评,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观看科技博览,学习制作。

9、让学生自我评定,互帮互助学,并组织进行课堂表演或竞赛。

10、结合实际操作,加强直观认识,能够极容易地学知识

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以“创新、实践、发展”为主线,立足于探索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探索多种途径,努力保持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与学校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相结合,与学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发展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服务意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组织领导机构

领导小组组成:校长是第一负责人,组长由分管年级副校长担任,小组成员由学校教科室、教务处和团委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利用、实施计划制定、过程落实、实施指导、检查管理等工作的统筹安排,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三、实施原则

1、综合性: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重视知识、经验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2、实践性:强调体验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并养成实践意识,形成为终身学习,获得生存能力的综合实践能力。

3、活动性:强调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成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4、开放性:强调“开放”,努力做到教育时空的开放,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要求与内容的开放,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的开放,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估的开放。

5、自主性: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实施方案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新课程实施现实的经验,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文化,打造学校素质教育新亮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做到“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充分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学校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各年级形成序列大主题,各班在大主题的总领下确定小主题,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周边自然环境、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科学技术等领域,确定研究主题,开展调查与访谈、参观、考察等多种活动,以形成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成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一大亮点。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领域,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别: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其中课题研究内容设定为七类,即生命与健康、安全与自救、自然探究、社会考察、环境保护、民族文化、科技创新;项目(活动)设计的内容设定为五类,即自我发展设计、家庭活动策划、校园活动策划、社区活动策划、创新设计制作。课题研究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项目(活动)设计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献爱心活动、街头宣传活动或主题班会的设计(策划),后者如对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项目的设计等。

(二)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实施策略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统一规划下由政教处负责牵头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学校学生现状及其发展需要和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综合考察学校及社区支持学生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有效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在政教处统一安排下,采用专题讲座、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的有关培训,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实践与服务的观念,熟悉、掌握社会实践与服务的基本内容、技能,了解课程实施评价的一般方式,懂得如何处理社会实践与服务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与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和撰写实践与服务心得,以“思想先行”为健康实施“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拟开展的社会实践与服务活动如下。

1、社区社会实践活动

社区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依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而设计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统一开展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所接触的生活世界,从熟悉、关注的社会实际角度选取主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此类活动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研、体验民俗、生存锻炼等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开展政治、经济类活动如“政策宣传”、“消费导向”、“呼唤诚信”、“义务书画”等进行。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指导学生统一纸张格式认真撰写活动体会心得留存。

2、校内社会实践活动

校内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由学校学生广播站、各类文艺社团、学科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舞台,开设“理想、人生”、社会人文、科学实践、时事专题以及劳动技能如摄影等校本课程包括讲座、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等,以学生自愿参加为原则所开展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各年级必须根据年级师资和可供支持的教育资源选择开展适合本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必要时有些活动可以考虑跨班级或跨年级进行,以达到“师资等教育资源的共享,跨班级或跨年级学生互动交流”的目的。各年级应及时总结所开展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质量,同时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参与活动的过程体验、经验总结等个人资料的归档工作。

3、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服务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此类活动通过学校统一组织和学生自行组织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可以是大型社会公益义务活动,如配合创建卫生城市的环保卫生公益劳动、大型社会活动的义务宣传等;也可以是社会重大活动日如“学雷锋日”、“消费者权益日”、“教师节”等,开展“访贫问苦送温暖”、探望敬老院、福利院之类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学生在积极参与上述各类活动的基础上,必须利用节假日、寒暑假,以个人或自愿结合的活动小组,开展如到父母单位服务当义工等社区服务活动,完成学生活动体验小结将载入学生档案袋,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

4、校内服务活动

校内服务活动主要有“帮困助学”、定期义务劳动等。学校将统一课表,安排一定的课时确保每天有一个班级在校内开展义务劳动。全体学生在积极参与班级值日卫生、卫生包干区整洁、自行车排放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与条件有选择的参与开展“不让一个同学落伍”一帮一、一对红活动,爱心帮困活动;竞争参与学校图书馆、专用馆室管理服务活动和“学生文明示范岗”、“常规管理学生服务团”等服务管理工作。各班主任应指导学生将所参与开展的服务活动以书面形式及时总结以载入“学生档案袋”。

五、课程实施的管理

1、落实课程计划: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落实好课时,课时列入课表,采用集中与分散的形式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可以临时调整,但确保学期总课时,不得挤占挪用。

2、日常管理:各年级段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表,按照“一人负责、团体协同”的原则配备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每个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有专人负责。学校、年级组织学习、集思广益,集中教师的智慧在具体活动中实施协同教学。各年级及时做好活动记录,并收集原始活动资料(如活动教案、调查报告、评价表、总结论文等)统一归档,期末上交教导处。

3、加强教研活动,重视教师培训。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的重大意义,要认真学习国家、省有关课程改革的文件与书籍,明确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及实施、操作的方法,提高对各个学科的认识。学校将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在校内开展看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的录象,听课等活动,采用内外并举的策略。

4、课程评价: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以形成性、发展性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评价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可以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不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主要采用作品(手工、劳技作品、调查报告、研究性小论文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

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 第3篇

为了扎实搞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特制订本学期详细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了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上得到心智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合作意识的加强,我们本学期的综合实践课将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并把学生的活动中的资料添整理装订成册。让学生的活动由校园扩展到校外、家庭

之中,充分调动家长的力量,也让家长了解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上的表现。使学生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善于合作。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走入生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长科普知识,增强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2、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3、使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动手、动脑、动口能力,从而开发与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三、主要任务及措施

1.课程设置:本学期,我校在三-------六年级继续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为派一名主任专门主管综合实践活动课。做到每班每周两课时,其他时间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活动时间的有效性。

2.主题规划:科学合理统筹综合实践计划安排表,各年级细化实施时要注意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同时,考虑到活动主题实际生成性需求,所以本学期仍然采用“规定+自主”的实施原则,重点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每月至少活动一次。相关活动主题的开展切口要小、易实践操作,力求通过小主题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3.完善常规:制定活动计划,完成活动反思。过程性活动材料。

四、实践途径和步骤安排

活动安排:

1、活动主题:结合秋天的到来《寻找秋天》。

活动目的及形式:认识春天的植物,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讲春天的故事、赞美春天《校内和校外》。

2、活动主题:《我们的课余生活》。

活动目的及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发现问题,合理设计并推广安全、健康、有趣的课间活动,消除课间存在的安全隐患。(校内)

3、活动主题为:《折纸》。

活动目的及形式: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剪纸、折纸,了解其历史、了解其作用与影响,并尝试剪纸,创作自己的作品。使学生在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同时,增强爱国热情,提高个人素质、与修养。(校内)

以上具体安排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展开,并不断修改,力求使其生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活动方案。

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离,孩子们在学校当中在与其他场合当中一样,需要享受一种完整的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改也好,课改也好,第一项任务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它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二、学习情况分析

四年级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还非常有限,所以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在体验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体验为主,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强调养成初步的方向。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自己及同伴当中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好奇心,扩大视野,积累经验。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试。

考虑到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我们的综合实践课设定了三大主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希望通过这三大主题激发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总体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6、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活动重点:

针对四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编写“活动资料”时,把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作为四年级的重点。

1、我们要在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观察力,使学生学会进行有目的、系统的观察,全面的观察。要求学生会看、会听、会嗅、会尝和会触摸,并且会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觉,综合起来进行思考。

2、在四年级深入的观察活动中,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比较),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深入地观察以后,要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无疑对他们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

五、活动难点:

就是能够从直接经验抽象出问题的本质来,完成思维发展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六、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七、课时安排

每周一课时,便于师生都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便于开展活动时进行资源共享。

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 第5篇

一、情况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单元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方式,在活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成果或作品。

二、实施总体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索、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实验验证的方法;

3、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成为创造新生活的小主人。

三、实施措施:

1、强调具有开放性,尽量加大容量,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和表现状况,对其优点、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进行多样化、多元化的评价。

4、积极探索多种实施模式,体现学科特点。把交流与指导密切结合,互相渗透,灵活运用,大胆走向社会,走进社区进行社会调查。

5、 争取多方面的支持,打破学校界限,争取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更加充分地利用社会与家庭资源。更多的和少先队活动、班主任搞的活动、学校的有关活动相结合,以整合的观点看待问题、发挥他们的作用。

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市区教研室教学教研工作精神为指导,根据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组本学期工作思路,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本学期工作,围绕“稳步推进课改和提升教学质量”中心工作,突出以课堂为阵地,扎实地开展教学研究。努力提高全区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常规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质量意识,深化教科研,努力使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1、深入反思前一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现状,再次深入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科学地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任务,确定下一阶段工作的任务和重点。

2、建设和完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网站,充分发挥网站的指导、交流平台功能。

3、成立区级中心教研组,健全全区学科教研网,建立全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骨干教师档案。

4、配合普教科,规范和创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常规管理方式。

5、加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突出“课堂教学质量主题月”活动。

6、积极探索学生评价方法,健全学生评价体系。

7、组织好教师活动方案(案例、论文)的评比活动和学生的技能创新大赛。

8、做好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委员会工作

9、全面完成各级各类各项教研工作目标。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再学习课改理论,再反思课改行为

加强对课改理论的再学习、再认识,组织一次有代表性的学科骨干教师参入的以“再学习课改理论,再反思课改行为”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深入反思前一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现状,再次深入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科学地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任务,确定下一阶段工作的任务和重点。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稳步、高效地推进。

2、建立学科信息交流的平台,健全学科教研网

建设和完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网站,充分发挥网站的指导、交流平台功能。成立区级中心教研组,健全全区学科教研网。

以专题研究为载体和驱动力,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和专题研究活动,建立骨干教师发展档案,成立区级中心教研组。充分发挥现有的学科骨干教师的作用,为骨干教师定目标、分任务、给机会、搭舞台,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发现和发展一批新的骨干教师,组建相对自由的研究团队,合作研究,分享经验,沟通信息,共同发展。

3、配合普教科,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抓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规范和创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常规管理方式

要反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和实施的基本理念,指导学校正确的实施。各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配备,高度支持教师活动的参入,高度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效果。本学期将对全区所有初中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检查,并以此撰写专题调研报告,向相关部门汇报。

抓好教师学期教学计划的审定工作,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从本学期开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期教学计划(方案),实行区级审定制。经审订通过的教师教学计划将作为区级检查和校级管理的依据。

本学期的各校应以省编《劳动与技术》教材为依据,根据学校资源和学生教师实际情况,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制定教学计划。如要自行开发主题需经区教研室教研员同意备案。各校各年级教师教学计划于10月16日前通过电子邮件发到XXX邮箱。

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努力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创新素质实践行”紧密结合的新形式。

4、加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突出“课堂教学质量主题月”活动

课堂教学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主渠道,加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稳步推进课改的核心,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12月份,作为全区“课堂教学质量月”活动的一部分,区教研员将在区中心教研组研讨的基础上,在吴家山第三中学试讲一节研讨课,重点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①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导向作用;②教与学方式的适时选择;③课堂教学的评价。

5、积极探索学生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

各校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注意积累学生活动中的各类原始资料。积极探索学生评价方法,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

6、组织好教师活动方案(案例、论文)的评比活动和学生的技能创新大赛

教学评优活动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各校教师要积极撰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案例、论文,于20xx年1月10日前交区教研室。

全市中学生技能创新大赛(初中学生制作多功能防盗报警器[型号:CX20xx],高中学生制作超外差式收音机[型号:ZX20xx])是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一次大型活动,各校要认真对待这项竞赛,结合此项活动搞好课外活动和培优工作。区级选拔赛于10月13日前报名,10月16日举行(地点另行通知)。市级竞赛10月29日进行。

7、做好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委员会工作

重新对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委员会会员进行登记,发展一批新的会员。筹备、召开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研讨会。作好专业委员会活动的的宣传工作。

四、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1、建设和完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网站,充分发挥网站的指导、交流平台功能。

2、积极参加市编《劳动与技术》教材的修订工作

3、撰写一篇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调研报告

4、建立和完善个人专业发展档案

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为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走入生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长科普知识,增强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2、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3、使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动手、动脑、动口能力,从而开发与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三、活动理念:

1、到自然中学自然: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只有学生走出教室,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并健康成长。

2、到社会中学社会:社会是大舞台,只有把学生领入社会,才能真正学以致用,使知识与能力得到拓宽、发展与升华。

3、在实践中学实践:实践是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高效融合的关键,是课程成功实施的重心。

4、在生活中学生活:生活能力是生存之本,是学习之源,它直接关联学生的终身发展,因而意义深远。

5、在研究中学研究:研究是学习的最主要策略之一,因而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它直接着眼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不可忽视的发展目标。

四、内容规划:

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开展活动:

1、拥抱自然;

2、动手操作;

3、走进社会;

4、体验生活。

五、实施策略:

1、宏扬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因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内在生命充分发展的课程。所以整体活动应让学生作为主体全身心的参加活动完成学习对象于自我的双向建构进而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得满足,实现主动发展。

2、营造氛围:结合我校所处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于社会的全息对话,让学生体验活动乐趣,实现自身价值,完善健康人格。

3、加强合作:认识和交往是共生的,学生的学习本质是一种社会性建构活动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参与合作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保障了所有学生都在自由的空间中得到充分发展。

4、努力创造:活动是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的过程,因而,以活动为基础,构筑开放互动自主的过程,让学生全程参与,全身心投入,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六、实施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在整体实践活动中势必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难题和认知偏差,为此,我们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做好的充分的思想准备,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并发展理论,我们将坚持不懈,扎实进行。

3、主体性原则:

这里包括教师的主体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还应包含教育本身的主体功能,以全方位保障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到师生相长。

4、可操作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亲历实践,因而我们将创造一切机会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使之不走形式,不摆花架子,进而让教育焕发活力,让学校充满生机。

七、工作重点

1、理念入脑: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使教师能深刻认识并透彻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目标、特点及性质,明确任务,明晰本课程的特殊地位及作用,以保障课程的顺利开展。

2、课程整合:加强各学科之间以及各学科与社会发展与学生生活的整合,重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专题研究,促进学生的协调发慌。

3、资源开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今天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程度目标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特别强调对图书馆、乡土、社区尤其是网络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动态应用,以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和局限,最大可能的为学习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4、评价创新:我们的综合活动实践课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因而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建立了发展性评价体系,以保障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目的是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

八、操作程序:

1、确立活动主题:本学期初步预定师生共同开展四个活动课题,课题的来源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要结合实际,指导、组织、协调、总结每一次活动。

2、制定活动方案:教师和学生一起议定每一个具体的活动方案、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条件及预期的活动成果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组织开展活动,教师根据活动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最有效的帮助。教师应尤其注重引导学生的后继思想,体现活动的生成性。

4、活动总结: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做出合理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 第8篇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是学生思想的过度时期,这时的学生比较敏感、自我,为此,本学期,我计划通过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各种有益的活动,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帮助他人。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集体荣誉感,为创建良好的班集体而努力。

二、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一门与各学科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不是其它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它课程具有互补性。

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鉴于以上认识,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围绕三条线索开展活动,即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

三、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和智力的发展,更关注他们情感的体验、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情感态度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的意识。

2、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知识方面: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究学习,发现和获得知识。

四、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在活动中,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以配合的形态呈现的。因此,我们依据校特色活动,地方特色,以及时令,季节等,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五、课程实施措施:

管理策略: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刚刚起步,如果只是组织大量的活动而没有有效的管理与引导,将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低效的。因此,我想在观念更新为先导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好课程,研究课程,不断提高课程的实效和质量。

首先,统筹规划,制订出学校、年级、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整体实施计划。我们依据地方特色与时令、季节特点,让学生紧紧围绕校级研究课题――学生“自我”主题的开发,让学生去设计一系列研究自己、研究同伴的问题,作为“短线”活动随时穿插于其中。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会不断生成新的目标和新的主题,我们会不断适时进行补充和调整。

其次,加强向社会、家长的宣传。利用有关媒体,家长学校,家长会,广泛宣传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特殊性,以及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有关计划及安排。引导社会和家长了解综合实践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反而会因为活动能增强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有益于学科课程的学习。从而重视这门课程,配合学校开好这门课程。

第三、活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的评价必须采用全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强调评价的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是学生评价。

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 第9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可以说是新课程体系的结构上一大突破,它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因而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同时它也是因其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着巨大作用。基于以上认识,为了更健康有序的开展好我校的综合实践课程,特制定活动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为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走入生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长科普知识,增强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2、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3、使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动手、动脑、动口能力,从而开发与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三、活动理念:

1、到自然中学自然: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只有学生走出教室,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并健康成长。

2、到社会中学社会:社会是大舞台,只有把学生领入社会,才能真正学以致用,使知识与能力得到拓宽、发展与升华。

3、在实践中学实践:实践是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高效融合的关键,是课程成功实施的重心。

4、在生活中学生活:生活能力是生存之本,是学习之源,它直接关联学生的终身发展,因而意义深远。

5、在研究中学研究:研究是学习的最主要策略之一,因而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它直接着眼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不可忽视的发展目标。

四、内容规划:

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开展活动:

1、拥抱自然;

2、动手操作;

3、走进社会;

4、体验生活。

五、实施策略:

1、宏扬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因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内在生命充分发展的课程。所以整体活动应让学生作为主体全身心的参加活动完成学习对象于自我的双向建构进而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得满足,实现主动发展。

2、营造氛围:结合我校所处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于社会的全息对话,让学生体验活动乐趣,实现自身价值,完善健康人格。

3、加强合作:认识和交往是共生的,学生的学习本质是一种社会性建构活动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参与合作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保障了所有学生都在自由的空间中得到充分发展。

4、努力创造:活动是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的过程,因而,以活动为基础,构筑开放互动自主的过程,让学生全程参与,全身心投入,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六、实施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在整体实践活动中势必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难题和认知偏差,为此,我们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做好的"充分的思想准备,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并发展理论,我们将坚持不懈,扎实进行。

3、主体性原则:

这里包括教师的主体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还应包含教育本身的主体功能,以全方位保障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到师生相长。

4、可操作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亲历实践,因而我们将创造一切机会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使之不走形式,不摆花架子,进而让教育焕发活力,让学校充满生机。

七、工作重点

1、理念入脑: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使教师能深刻认识并透彻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目标、特点及性质,明确任务,明晰本课程的特殊地位及作用,以保障课程的顺利开展。

2、课程整合:加强各学科之间以及各学科与社会发展与学生生活的整合,重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专题研究,促进学生的协调发慌。

3、资源开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今天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程度目标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特别强调对图书馆、乡土、社区尤其是网络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动态应用,以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和局限,最大可能的为学习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4、评价创新:我们的综合活动实践课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因而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建立了发展性评价体系,以保障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目的是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

八、操作程序:

1、确立活动主题:本学期初步预定师生共同开展四个活动课题,课题的来源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要结合实际,指导、组织、协调、总结每一次活动。

2、制定活动方案:教师和学生一起议定每一个具体的活动方案、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条件及预期的活动成果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组织开展活动,教师根据活动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最有效的帮助。教师应尤其注重引导学生的后继思想,体现活动的生成性。

4、活动总结: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做出合理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 第10篇

一  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本学期,我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课程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 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在活动中,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以配合的形态呈现的。因此,我将依据学校特色活动,地方特色,以及时令,季节等,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 教学措施

1  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
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2  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3  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4  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 第11篇

一、课程目标

1、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活动的意义,在体验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从中发现人生的意义。

2、在同一主题下针对不同能力,兴趣爱好和需求而设计多元活动内容,给学生个别发展的学习机会。

3、强调学生在真实生活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表现自我和验证学科学习内容。

4、运用校内外的多种资源,整合学科知识。

二、课程原则

(1)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

(2)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尊重学生基于自己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与方式;

(3)采用弹性课时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鼓励并支持学生发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强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课程评价

1、评价的对象:由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三部分组成。

2、评价的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

3、对课程的评价:学校行政、教师和学生三部分合成。

4、对学生评价: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为每一个学生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整理存放:

(1)学习成果:手工、劳技、科技作品、调查报告、专题研究论文等;

(2)多元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允许学生对不满意的他评进行重新学习直至获得满意的他评为止。

5、对教师的评价:由学校行政和学生评价两部分合成。

四、工作重点

(一)强化理论学习,贯彻听评课制度: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任课老师的培训,鼓励任课老师根据各自学科开发出一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教师继续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框架结构》等,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体会,使教师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通过教育观念的改变,使教师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做到科学、务实、创新,既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又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真正地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创新。培养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骨干教师,让其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积极参加各级课堂教学评比。

(二)根据实际,合理确定活动内容

1、从日常生活中生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生活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如原来爱吃肥肉,现在都偏爱吃瘦肉了;原来爱吃新鲜蔬菜,现在爱吃野菜了。这些生活中的细微变化,也都能成为活动主题。这些活动的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在易行。以往的活动脱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忽视了现实生活这宝贵的资源,使学生的生活“沙漠化”。

2、从学科中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同于学科课程,但也不是与学科完全分开、割裂,可以大胆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的学科领域的知识,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同时,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科领域的学习中得到拓展和加深。

3、从中外节假日中生成。

一年四季中,有许多中外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此外还有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有特定意义的节日。这些节日,也都能成为一个活动主题。如愚人节到了,同学们也纷纷赶时髦,相互开开无伤大雅的小玩笑。但是,对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却一无所知。据此可引申出一个活动主题。另外,也可让学生对中外的节日进行对比。

4、从生存环境中生成。

学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我们应充分注重环境的功能,挖掘身边的资源。

学生一旦确立了自己所关注的研究课题,只要环境许可,随时随地都能进入一种活动状态。它能激发学生主动生成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获得一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学生将伴着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做活动中去,会觉得快乐无比。

(三)教师备课与学生作业两手抓

教师做到无备课不准上课,备课要做到先周备,并且要详实可用,还要有活动记录、活动总结。作业设计要科学合理,要从拓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出发,全员参与,认真批改。作业每次都要设封面,封面上要有主题有时间、学校、班级、任课教师;每次作业纸张要统一,要有学生制定的活动计划,作业最后要有活动感受或是评价。

(四)确保活动时间,加强过程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亲历过程,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自主构建,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我们要注重活动的过程,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为此,我们应选择“小而精”,简便易行的主题。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有创意地活动。

(五)评价制度

本学期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制度纳入教科研的管理,实行动态化评价和管理,即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过程督导和评价,包括计划制定、活动实施、总结、课时落实、听评课等各个方面,力求通过科学的评价,全面促进活动质量,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 第12篇

一、教材分析:

《综合学习与实践》是正在探索中的一类新型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选择是从学生身边事物开始,涉及到生活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科技教育。其主要思路是围绕“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等综合性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展开。同时渗透相关法制教育内容。

二、学生分析:

1、通过半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本学科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2、虽然经过一学年多的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3、对活动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4、本年级大部分学生的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喜欢综合实践活动,爱动脑、爱动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较差,以往的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再加自己不严格要求,所以教师平时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活动目标:

1、学生的发展,围绕发展学生潜能这一核心,正确处理学生、教师、教材、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2、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使其获得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自由活动,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

3、重视学生知识、经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多思路、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4、重视学生全体参与,学会共处、学会分享、学会合作。

5、使学生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探索、尝试、参与和解决的自由中获得积极的、生动活泼地发展。

四、教学活动的具体措施

1、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认真备课,收集各种资料,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并且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活动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等,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尝试、参与和解决的自由中获得积极的、生动活泼地发展。

4、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感性经验,运用和验证益友的学科知识经验和技能,多思路、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采用独立活动和合作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会与人共处,学会沟通合作,学会互相交流,学会与大家分享研究成果。

6、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7、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 第13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可以说是新课程体系的结构上一大突破,它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因而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同时它也是因其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着巨大作用。基于以上认识,为了更健康有序的开展好我校的综合实践课程,特制定活动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为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走入生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长科普知识,增强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2、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3、使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动手、动脑、动口能力,从而开发与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三、活动理念:

1、到自然中学自然: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只有学生走出教室,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并健康成长。

2、到社会中学社会:社会是大舞台,只有把学生领入社会,才能真正学以致用,使知识与能力得到拓宽、发展与升华。

3、在实践中学实践:实践是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高效融合的关键,是课程成功实施的重心。

4、在生活中学生活:生活能力是生存之本,是学习之源,它直接关联学生的终身发展,因而意义深远。

5、在研究中学研究:研究是学习的最主要策略之一,因而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它直接着眼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不可忽视的发展目标。

四、内容规划:

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开展活动:1、拥抱自然;
2、动手操作;
3、走进社会;
4、体验生活。

五、实施策略:

1、宏扬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因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内在生命充分发展的课程。所以整体活动应让学生作为主体全身心的参加活动完成学习对象于自我的双向建构进而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得满足,实现主动发展。

2、营造氛围:结合我校所处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于社会的全息对话,让学生体验活动乐趣,实现自身价值,完善健康人格。

3、加强合作:认识和交往是共生的,学生的学习本质是一种社会性建构活动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参与合作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保障了所有学生都在自由的空间中得到充分发展。

4、努力创造:活动是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的过程,因而,以活动为基础,构筑开放互动自主的过程,让学生全程参与,全身心投入,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六、实施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在整体实践活动中势必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难题和认知偏差,为此,我们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做好的充分的思想准备,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并发展理论,我们将坚持不懈,扎实进行。

3、主体性原则:

这里包括教师的主体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还应包含教育本身的主体功能,以全方位保障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到师生相长。

4、可操作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亲历实践,因而我们将创造一切机会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使之不走形式,不摆花架子,进而让教育焕发活力,让学校充满生机。

七、工作重点

1、理念入脑: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使教师能深刻认识并透彻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目标、特点及性质,明确任务,明晰本课程的特殊地位及作用,以保障课程的顺利开展。

2、课程整合:加强各学科之间以及各学科与社会发展与学生生活的整合,重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专题研究,促进学生的协调发慌。

3、资源开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今天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程度目标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特别强调对图书馆、乡土、社区尤其是网络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动态应用,以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和局限,最大可能的为学习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4、评价创新:我们的综合活动实践课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因而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建立了发展性评价体系,以保障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目的是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

八、操作程序:

1、确立活动主题:本学期初步预定师生共同开展四个活动课题,课题的来源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要结合实际,指导、组织、协调、总结每一次活动。

2、制定活动方案:教师和学生一起议定每一个具体的活动方案、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条件及预期的活动成果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组织开展活动,教师根据活动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最有效的帮助。教师应尤其注重引导学生的后继思想,体现活动的生成性。

4、活动总结: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做出合理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 第14篇

一、指导思想

我们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目标

注重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包括: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确定各班活动主题:
(第1--3周)

2、分小组:
每各班都分成五个小组。

3、各班制定活动计划(各班组长负责)。

4、学习“如何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活动?”的相关知识。

第二阶段:开展调查。(第4--8)

1、 各组按计划展开实践调查活动。

2、 针对各班进行相关知识学习培训。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汇总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第8—9周)

1、 各小组汇报、交流。

2、 组长负责撰写调查报告。

第四阶段:宣传、评价(10—13周)

1、设计宣传计划

2、制作宣作品,展开宣传。

3、学生总评价。

推荐访问:教学计划 必备 实践 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必备14篇 综合活动实践教学计划(必备14篇) 综合活动实践课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