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二下17篇

时间:2023-09-04 20:45:02 来源:网友投稿

教学设计二下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能力目标: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二下17篇,供大家参考。

教学设计二下17篇

教学设计二下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能力目标: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策略合作探究

前置作业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教学内容: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同学们,到了公园,你最喜欢做什么?你能把图上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1.说一说,想一想。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如果有22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先独立思考: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说图。

独立探究,小组交流方法。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总结:

试一试,有30元,租1条船最多可以划几小时?想一想,说一说。

你能列式解决吗?

1.完成练一练的1、2题。

2.完成练一练的3、4题。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学生总结

教学设计二下 第2篇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能力: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2)学习积累语言的方法,学习观察生活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大自然的美。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找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下册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通过带领学生“找春天”,感受春天风光的无限美好,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感受自然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因此,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识记生字,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从而体验发现的快乐。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与文中的小朋友年龄、动作、语言相仿,让他们更容易感受到文中小朋友的快乐、细心。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教学时我通过歌曲、小诗让学生感受春天,在脑海中留下一幅关于春天的记忆模块,由课文联想到整个春天特有的景色,然后随着文中的小朋友去寻找春天。在教学时,“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成为本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句子间的停顿和整篇课文的诵读节奏,掌握朗读技巧,为今后诵读散文诗奠定基础。最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画一画春天来自主探索春天的奥秘。

2、教具准备:《春天景色》视频;
生字词课件;
课文插图动画;
PPT课件。

3、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本课主要使用PPT课件,同时运用视频朗读,视频欣赏等资源。课件是由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经过加工处理后形成的。主要用于激发学习兴趣、直观呈现课文、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让学生更直观的感悟春天、体会寻找春天的乐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听完后要用你觉得最美的语言来说出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想一想,春天都来到了哪些地方?你

还能从哪里找到春天呢?请大家读一读下面这首小诗。(课件展示)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竹林里:

春天的雨一阵又一阵,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田野里:

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

麦青,菜花黄,蚕豆花儿香。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枝头上:

春天的风微微吹动,

柳条跳舞,桃花脸红。

天在哪里?春天在草原上:

春天的雾轻轻细细,

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

师: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播放课文范读视频《找春天》,让学生在听读的同时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画出本课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记住生字。

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4、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再抽读。(课件出示词语,对读的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1、读着课文,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二自然段。(脱掉、冲出、奔向、寻找)

2、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启发思考,自己解决。

(2)用动作演示害羞、躲藏、遮遮掩掩更词语。

(3)学生间相互解决。

3、课文的题目是《找春天》,你们跟随小作者找到了吗?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然后小组汇报。

感悟春天的眼睛、春天的眉毛、春天的琴声、春天的音符等句子。(课件展示。)

4、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6、再读课文后回答:我们看到了春天的什么?我们闻到了春天的什么?我们听到了春天的什么?我们触到了春天的什么?(视频展示找到的春天)

四、欣赏图片,拓展练习

播放《春天》视频,学生观察春天,用自己觉得最美的词语说一说。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歌曲、诗文欣赏,唤醒学生对大自然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欣赏视频朗读,直观的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

在脑海中留下有关春天的记忆模块。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培养读书的好习惯,体现新课程理念。

以问题为主线,通过朗读、思索、演示、交流来体验找春天的心情。

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利用图片、动画直观的呈现眼睛、眉毛、琴声、音符等,更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比喻句。

出示动画,让学生跟随音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通过剪辑的视频录象带领学生进入大自然寻找春天,体验春天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同桌抽读、互读生字。

2、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选读课文,自主积累,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

三、指导写字(课件出示)

1、认读生字。

2、扩词练习。交流识记的好方法。

3、重点指导“溪、摇、野、躲”四个字,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

溪:右半部分多,要写紧凑;

冻:偏旁是两点水,不要写成三点水;

野:右边不要多写一撇;

躲:“身”作偏旁,第六七两笔右边不出头。

4、学生练习。

四、同桌合作学习,完成“找找说说”的练习

五、出示有关春天的词语和图片。(课件出示)

六、画一画(课件出示)

春天有哪些变化?把图画涂上颜色。你还发现了什么?也来画一画吧,并写上一两句赞美的句子。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通过互考生字、朗读的方法巩固生字、课文,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升华。

自主展示好词佳句,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良好习惯。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讲解,再利用多媒体直观呈现,运用新奇、多样的方式达到掌握生字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向学生出示词语、图片拓展学生的视野,体会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积累词句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画春天,感悟春天,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写话能力,激发写话兴趣。

教学设计二下 第3篇

单元概述:

听赏《寻找春天》和《杜鹃圆舞曲》,以声寻春;
学唱《请你唱个歌吧》、《春晓》与《藤儿长长牵着瓜》,以声现春。律动“请你唱个歌吧”、“森林音乐会”和“歌词创编”是综合性创造活动,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春天、打扮春天。其中“森林音乐会”是本单元创造活动的“重头戏”,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听觉积累,用音乐的方式进行表现,既活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积极情感。“采集与分享”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单元主题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体验在生活中寻找春天,在音乐活动中抒发自己对春天的喜爱。

2、聆听本单元的歌曲,感受音乐的欢乐情绪和所表现的春天之美,并能用简单的动作进行表演。

3、能根据歌曲表情和演唱形式的提示整齐地歌唱,感受不同节拍的韵律特点,并作出表情和体态反应。背唱《请你唱个歌吧》。

4、在“我的创造”中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尝试进行多层次的声音配合,感受丰富的音响效果,表现出较好的节奏感。在“采集与分享”中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表演。

课时安排:

3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唱歌曲《请你唱个歌吧》

2、欣赏乐曲《杜鹃圆舞曲》

3、律动《春天来了》

二、教材分析:

1、《请你唱个歌吧》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歌词浅显易懂,旋律轻快流畅。歌曲营造了一种人与小鸟亲切对话的情境,表达孩子们对杜鹃鸟的喜爱,对春天到来充满了喜悦之情。2、《杜鹃圆舞曲》是根据瑞典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配器的管弦乐曲。乐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由于曲调优美,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深受人们喜爱。

三、学情分析:完整地感受歌曲旋律,让学生设计符合三拍子强弱规律的声势动作,并在音乐情境中动起来。

四、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用欢快的情绪、轻松而富于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请你唱个歌吧》。

2、通过欣赏乐曲《杜鹃圆舞曲》让学生感受3/4拍的节奏以及三拍子舞曲的特点,引导学生听辨出《杜鹃圆舞曲》各部分不同的情绪和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并能用不同的动作加以表现。

3、通过律动《春天来了》,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春天。

五、教学重点:

1、正确演唱歌曲《请你唱个歌吧》

2、感受乐曲《杜鹃圆舞曲》三拍子的特点,引导学生听辨乐曲、感受乐曲、表现乐曲。

3、感受乐曲《杜鹃圆舞曲》不同的情绪以及舞曲轻快活泼的特点。

六、教学难点:

1、认识并掌握顿音记号的作用与唱法。

七、教学准备:钢琴、cd、打击乐器若干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组织

二、趣味律动

1、猜谜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请小朋友来猜个谜语:“三人同日见,百花齐争艳——打一字”(春), 春天来了,小草悄悄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到处都是,小朋友,你们看到了哪些变化呀?(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的方式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朋友观察地真仔细,从这么多地方都看到春天到了我们的身边,春天终于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脱去了厚重的棉衣,让我们在明媚的阳光下活动活动,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

2、律动《春天来了》(教师带学生跟音乐作律动)

【设计意图】:旨在激发学生兴趣,由此产生学习欲望。

三、欣赏《杜鹃圆舞曲》

师:小朋友都知道春天是个非常美丽的季节,你们听,连**鹃也跳起了舞来庆祝春天了,**鹃还想请大家听听它跳的舞曲是几拍子的呢!请你根据舞曲的情绪,让我们来分一分它有几部分?

(一)初听全曲

1、生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乐曲是三拍子的,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2、师总结:对!根据乐曲不同的情绪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个部分,下面让我们分段来欣赏。

(二)分段欣赏乐曲

1、听赏第一部分并提问:这段乐曲的情绪怎样?请你们随着音乐用相应的表情和动作来感受这一部分的情绪。

2、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第一部分的情绪是活泼欢快的。

3、听赏第二部分并提问:情绪有什么变化?请你随着音乐用相应的动作来表现这一部分的情绪。

4、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第二部分情绪是优美抒情的。

5、听赏第三部分并提问:第三部分和哪一部分相似?情绪怎样?请用动作来表现。

6、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第三部分和第一部分相似,它的情绪也是活泼欢快的。

(三)复听乐曲

自己找好伙伴,一同随着音乐不同的情绪用相应的动作来完整表现乐曲。

【设计意图】:通过完整听、分段听来欣赏《杜鹃圆舞曲》,引导学生听辨出乐曲各部分不同的音乐情绪,让学生在听赏中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起到启发、引导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四、学唱歌曲《请你唱个歌吧》

师:春天到来了,杜鹃不光高兴地跳起了舞,它还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呢!你们听!杜鹃唱的歌好听吗?

1、播放歌曲范唱。

2、用听唱法教学,学生自己找出教唱的难点。

a、随琴声轻声唱词

b、随琴声复唱歌词

要求:(1)找出歌曲中不认识的音乐记号

(2)找出歌曲中难唱或唱不准的旋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出歌曲中不懂的地方,让他们善于勇敢地提出问题,以便更深刻地掌握知识点。

3、解决难点:

(1)学生找出不认识的音乐记号:顿音记号“▼”作用:唱得轻快而富有弹性

解决方法:

①学生提出的音乐记号如果其他同学认识,就由会的同学说出此音乐记号的名称和作用并鼓励其利用歌中旋律演示其唱法。

②学生提出的音乐记号,如果大家都不认识,就老师说出其名称和作用,并演示其唱法。

(2)学生找出难唱或唱不准的旋律

①学生提出难唱和唱不准的旋律,老师先鼓励会唱、唱得准的同学示范演唱,然后集体训练演唱。

②学生没提出来,但唱不准的旋律,老师要进行范唱、教唱。

4、音乐表现:

学生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歌表演、绘画、打击乐伴奏、歌唱等形式)

练习形式:a、小组讨论用哪种形式来表现歌曲。

b、各小组展开活动,合作表现歌曲。(教师到各组指导、帮助、鼓励)

c、各小组表演,展示成果。(教师鼓励、肯定)

【设计意图】:歌曲的学唱及表现,都把学生放在了第一位,成为学习的主角。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究,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以此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

播放《杜鹃圆舞曲》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做着动作离开教室。

课时安排:3/7 二(3)

3/8 二(4)

教学后记: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用欢快的情绪,轻松地演唱《请你唱个歌吧》这首歌曲,对3/4拍的节奏把握较准确。对歌曲的内容及音准的把握都很好,达到了课前的教学要求。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孩子对顿音记号的作用及唱法还把握不够好,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继续巩固。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学唱《春晓》

二、教材分析:
《春晓》是根据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歌《春晓》创作的一首优美、深情的歌曲。歌词描绘了春天雨后清晨鸟语花飞的动人情景,表达了诗人赏春、惜春的复杂心情。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歌曲内容比较熟悉,引导孩子们用巧妙的声音编织春天早晨的诗意情景。

四、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古诗意境来学唱《春晓》这首歌曲,并声情并茂的演唱全曲

2、通过我的创造,能增强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造力,让他们深刻的了解大自然的春天,并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

3、由采集与分享,能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春天,在音乐中感受春天

五、教学重点:

1、感受歌曲的意境,正确地演唱歌曲

2、通过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六、教学难点:用声音来再现春天的美景

七、教学准备:钢琴、cd、节奏卡片(卡片上画出相应的动物)、各种能表现春天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组织

二、故事导入:小朋友们,春天是那么的美,那么的春意盎然,小草、**鹃、小动物们尽情地欢唱、尽情地跳舞,这时,有一位诗人见此美景,忍不住作了一首诗(显示古诗《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这首诗小朋友们读过吗?

生:读过。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不止读过,还很熟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吧!

1、生读诗。(师在旁讲解诗的大意:春天的……)

师:读得真美,可惜就是少了点什么?

生回答:音乐

师:是呀,如果我们加上一点音乐的话,一定会锦上添花,给诗增添春意。老师这儿就有一段音乐(放伴奏音乐)

现在,我们一起随音乐再次朗诵

2、生随音乐再次有感情地诵诗。

【设计意图:诗歌结合,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新歌教授

师:有了音乐,这首诗就显得更美了!可见这音乐的作用可真大啊!你们觉得刚才老师为《春晓》配的音乐好听吗?(好听)其实呀,这段音乐就是作曲家们为《春晓》而写的。你们想不想随着音乐轻轻地来唱一唱呢?

1、播放《春晓》的范唱

(师生随音乐轻声哼唱旋律)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呀?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那这么美的意境,我们在歌唱时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呢?

生:优美、柔和、抒情

3、师:现在,我们就以这种轻柔的、优美的声音一起来演唱《春晓》。

【设计意图:学生对《春晓》这首诗非常地熟悉,所以先诗后曲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歌曲,从歌曲形象上也是如此,掌握了朗诵的语气后,再来把握歌曲的情绪就轻而一举了】

四、音乐创造表现

师:今天呀老师要带小朋友一起去参加春天里举行的音乐盛会, 哟!好多小动物也都来参加了,让我们看看参加盛会的小动物有哪些呢?

(师边说边用各种素材表现春天的各种声音)

师:听——春姑娘来了, 一阵春风吹来(师用吹矿泉水瓶来表现春风并出示春风的节奏卡片×--),灵巧的布谷在枝头向人们传递美好的祝福(师模仿布谷叫并出示布谷鸟的节奏卡片0 × ×),可爱的蜜蜂也挥动那轻盈的翅膀(师模仿蜜蜂叫并出示蜜蜂的节奏卡片×× ×× ×),哇,震撼的春雷打响了(用镲来表现打雷的声音),春雨也悄悄地下了起来(用自制的沙锤{即在各种瓶子里装入沙或米}来表现春雨的沙沙声),落在树叶上(师用笔轻轻敲打书本模仿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并出示树叶的节奏×-×),雨停啦!春天的小溪也快乐地唱起了歌(师用两只杯子相互倒水表现溪水潺潺流动的声音)……多美妙!

【设计意图:用形象的动作来创造意境,给以学生创造启发与灵感,括号里的师要用纸模拟声响】

师:在这么美丽的春天里举行音乐会,感觉真是太美妙了!小朋友,你们还希望谁来参加音乐会呢?这些小鸟、蜜蜂、树叶、小溪还会唱什么歌呢?

【设计意图:逐步过渡使学生进入到创造阶段】

1、分组讨论练习进行创造。(师到各组指导,帮助。)

(可有多种创造形式:

a、在书本节奏的基础上创编其他不同的节奏

b、可利用各种素材创编出书本上没有的其他各种春天的声音。)

2、将创造出来的各种春天的声音进行合作表演。

如:小鸟 蜜蜂 树叶 小鸟

小鸟 风 蜜蜂

树叶……

(不局限于以上两种形式,可视各班学生的情况而定)

五、采集与分享

师:我们就是春天,每个人的美好一面都会打扮我们的生活空间,使它春意盎然。那我们怎么来打扮春天?(生各抒已见)

师:是的,比如刚才老师吹矿泉水瓶表现的春风;
用笔敲打书本的声音模仿雨点落在树叶上的声音……

【设计意图:利用纸的音响探索、采集来表达春天的喜爱,培养学生的听觉及音乐再创能力】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请小朋友们回去找一找春天的声音,唱一唱春天的歌曲,下节课带过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拓展这一活动的展开,有利于学生亲身体验寻找春天、搜集春天声响的喜悦感觉】

五、课堂小结

课时安排:3/9 二(3)

3/11 二(4)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唱《藤儿长长牵着瓜》

2、听赏《寻找春天》

二、教材分析:
《藤儿长长牵着瓜》是首欢快、有趣的儿童歌曲,表现了少年儿童在种瓜过程中的喜悦心情。《寻找春天》是一首充满活力的歌曲。

三、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藤儿长长牵着瓜》,让学生了解领唱与齐唱两种演唱形式。

2、通过听赏歌曲《寻找春天》,了解合唱的演唱形式,使学生尽情享受春天带来的喜悦并融入春天的氛围中。

3、通过歌曲的各种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教学重点:用欢快的情绪正确演唱《藤儿长长牵着瓜》。

五、教学难点:用领唱和齐唱的形式唱好歌曲。

六、教学准备:钢琴、cd、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组织

律动进教室(播放《春天来了》的音乐)

【设计意图】: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到浓浓的音乐气氛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感受阶段

(一)说一说

师:美丽的春天来到我们的身边,上节课老师让小朋友回去采集有关春天的音响(声音或歌曲),你找到了吗?(生答:找到了)那请你把你的找到的春天跟大家一起来分享吧!

1、生回答自己找到关于春天的声音及歌曲,并表演给大家看。

2、生相互评价,师给予鼓励与肯定。

【设计意图】:激发探索兴趣,使更多的学生在音乐生活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听一听)

师:小朋友找到的春天的音响可真丰富!找到的歌曲也很好听!老师呀,也回去找了一首歌曲,请小朋友一起来欣赏一下!不过听了之后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去哦: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的情绪怎样?

1、初听歌曲《寻找春天》,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2、学生回答歌曲的演唱形式及歌曲情绪。

3、复听歌曲《寻找春天》,生随着音乐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情绪。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对春天的体验,为下一阶段学习作好铺垫。

(三)唱一唱

师:春天又是播种的季节,你们听!这里种下了一颗什么种子呀?

1、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藤儿长长牵着瓜》。

2、用听唱法教唱歌曲。

3、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用领唱、齐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1)师领唱、生齐唱

(2)请唱得好的学生领唱。

【设计意图】:通过对歌曲的演唱充分认识春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音乐表现阶段:

学生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藤儿长长牵着瓜》(通过歌词创编、歌表演、绘画、打击乐伴奏、歌唱等形式)

练习形式:

a、组讨论用哪种形式来表现歌曲。

b、小组展开活动,合作表现歌曲。(教师到各组指导、帮助、鼓励)

c、各小组表演,展示成果。(教师鼓励、肯定)

【设计意图】:整节课的主线离不开春,更离不开小组的团队意识,充分体现了春天是由我们装扮的。

四、课堂小结

课时安排:3/14 二(3)

3/15 二(4)

教学设计二下 第4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一、激情导课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吧?请看屏幕,这里有一些彩色的五角星,你们可以任意说出其中一个五角星的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谁来试试?

生:………

师:神奇吧?你们想不想学到这个本领?

(生齐答:想。)

师: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们就学到这个本领了。

好,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有余数的除法》。

我们先从分东西开始吧……

二、新授:

师:请看这里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生:可以摆3盘。

1、质疑: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2、质疑:结合草莓图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在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们还记得吗?

看来大家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非常不错,我来出一道稍难一点的:(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比刚才多了1个草莓,是7个草莓。

(1)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你还会摆吗?

带着问题请看今天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1、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2、用算式表示分草莓的过程。

3、剩下的草莓在算式中怎么表示?

(2)接下来,咱们就小组讨论一下,用你们的学具按要求来摆一摆,看哪个组的同学摆得快又对。

我们请一个组的同学上台展示一下你们组是怎样摆的?

用老师的草莓摆(课件出示7个草莓,摆好的图)

(3)质疑: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两次摆的有什么不同?

(生:上面的6个草莓正好摆完,7个的草莓没有摆完,有剩余。)

师:我们把这种有剩余的除法就叫有余数的.除法,那剩余的`这个数就是————余数。

师:剩下的这1个草莓在除法算式中怎么表示呢?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算式的?

课件出示——————7÷2=3(盘)……1(个)我们通常把商和余数之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

1、结合草莓图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

2、你知道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3、谁来读一读这个算式。

摆正方形:

过度: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同学们请看……

(1)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

(2)用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9÷4=2(个)……1(根)

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9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余1根小棒,如果是10根、11根、12、13、14……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请看今天的第二个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

1、小组合作接着边摆边列出算式。

2、观察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记录单上。

2、观察对比,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现在,王老师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3)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生2: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比除数4小。

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比除数小,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生: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教师板书:

余数<除数

(4)归纳小结:

余数既不能比除数大,也不能和除数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

余数<除数

(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你会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我来考考你们,请同学们翻到课本60页,完成做一做第1题圈一圈,填一填。)

6、随例练习。圈一圈,填一填。

(1)17个☆,2个2个地圈。…………

四、猜想运用,加深理解

1、猜一猜:

(1)下面老师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谁来猜一猜?

(2)质疑:为什么只有这几种可能性?说说你的理由?

(3)如果摆三角形,可能会剩几根?

五、前后照应,释疑解惑:

师:现在可以揭开猜彩星星的秘密了。老师就是根据这些星星的颜色和余数多少的规律猜的,任意选一个球的号码数,除以3,如果余数是1,就是红色。如果余数是2,就是黄色。如果没有余数,就是蓝色。

孩子们,今天的数学课堂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设计二下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租船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和优化的数学思想。

3、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租船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春天到了,老师想组织一次春游活动,他们想去划船,遇到了租船问题,请帮他们想一想,怎样租船最省钱?(板书:租船问题)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出示问题:人数:32人

小船租金:24元/艘 大船租金:30元/艘

小船人数:4人/艘 大船人数:6人/艘

2、师:怎样租船最省钱?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有什么想法?先独立思考后可以同桌一组讨论一下。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合作交流:

提示:大船和小船的租金不一样,坐的人数不一样,每人付的钱?? 大船:30÷6=5(元) 小船:24÷4=6(元)

大船便宜,尽量多租大船。

如果都用大船需要多少钱? 32÷6=5(条)??2(人) 5条大船,1条小船:30×5+24×1=174(元) 师:这是最省钱的方法吗?你还有什么想法?

(三)逐步调整,深入研究

1、生:租5条大船,1条小船,小船上还会空出两个座位,如果不空座位会不会更省钱?

2、师:小组合作,再调整试试,看看能否说明5条大船和1条小船是最省钱的? 小组合作,再次调整试一试。

3、反馈交流,上台展示:

(四)总结过程,形成方法

1、师: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先假设,再调整。

2、介绍假设策略: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出示题目:P11 练习三 春游 问题:怎样租车更省钱?

2、四一班有42名学生去划船,大船60元限乘4人,小船50元限乘3人。怎样租船最省钱? 3、有27名老师带203名学生去游玩,怎样买票省钱?

成人:40元 学生:20元 团体(30人及30以上)30元 4、某公园门票售价有两种方案:

方案A:成人160元/人 儿童40元/人 方案B:团体(5人及5人以上100元/人)

1、如果有5个成人、5个儿童,怎样购票最合算?

2、如果有3个成人、5个儿童,怎样购票最合算?

(六)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板书设计:

租船问题

先假设,再调整

一、 32÷6=5(条)??2(人)

30×5+24×1=174(元)

二、 30×4=120(元) 24×2=48(元) 120+48=168(元)

教学反思:

租船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目的是通过不同的租船方法,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在多种方案中通过比较、对比,得出最佳方案。

这节课的内容,在学生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充分地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租船问题在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至少”和“最多”这两个问题,在计算出余数后,还要进一步思考,要求更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以例题、示范、

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条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的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学生都知道要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计算,可是在最后的“答”这一环节就出现了问题,还有学生对于安排的合理性掌握也不算好,他们不知道怎样的安排才是合理的。所以在上课还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多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过程,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可以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来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教学设计二下 第6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发展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4、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培养学生看、听、说、写等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木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儿歌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数鸭子》的儿歌吧,播放儿歌,好听吗?你们听到了那些数学数字呀?(1、2、3、4、6、7、8)你们真厉害!

你们能用这些数字组成连加连减的算式吗?(能)

生1:1+2+3=6、6—3—2=1

生2:1+2+4=7、7—1—2=4

生3:1+3+4=8、8—4—3=1

你们知道是怎么算的吗?

生: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题图: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上3人。

提问:

从刚才的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谁愿意在班上说一说?指名说,真棒!

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列成算式吗?学生列算式:7—2+3

(板书:7—2+3)

(4)哪位同学试着读读看?(7减2再加3)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同桌互读。

2、揭示课题。

这道题跟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指出:像这样有加又有减的算式,叫加减混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加减混合)

3、探究算法。

(1)怎么算呢?能摆一摆你们的小木棒吗/?请同学们一边摆一边说。

(2)摆完小木棒,你们知道怎么算了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7—2+3=8

5指名再说说计算过程,同桌互相说说。(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小结。

像“7—2+3”这样有加又有减的加减混合题,计算方法与连加连减一样: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板书: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表演

(1)你们愿意把刚才看到的上下车情境演一演吗?指名表演。

(2)谁愿意把刚才看到的表演说一说?指名说:车上原来有7人,先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还剩8人。

(3)请同学们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列出算式。学生列式计算:7—2+3=8,再说出计算过程。

2、老师也来说一道题,你们一边听一边写出算式,看谁听得最认真:树上原来有5只小鸟,飞来了4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树上还有几只?学生列式计算:5+4—2=7

3、谁也想来说一道?先后让几位学生说说,其他的边听边列式计算,并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4、第1、2题。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列出算式,再说出计算过程。

5、听算。(8道)

(1)老师说出算式,学生边听边写边算。

(2)集体校对。

6、看算。(10道)

老师出示口算题,学生伸出十指,边看边说边屈手指算。

7、唱儿歌。

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会,唱一首《找朋友》的儿歌,好吗?(好)

8、做游戏。(第4题)

除了喜欢唱歌,你们还喜欢做游戏吗?好,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游戏也是要通过认真计算才能找到好朋友的哦,准备好了吗?请拿出你们手中的小卡片,(答案)老师手中有你们的好朋友,(题目)看谁找得又对又快。同学们都找到了好朋友,高兴吗?

9、第6题。

比一比,看谁写得最端正,算得最认真。

四、作业。

第3题: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对。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设计二下 第7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通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处理有余数除法中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对余数的“取舍”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主题图、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亮点:

通过创设同学们租船的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数学学习的作用。在学生独立完成基础上发现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最大能填几?(指名回答)

()×6<258×()<387×()<40

2、列竖式计算(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48÷5=36÷6=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每条船每时3元、每条船限乘4人,这个班共来了22人等信息,并举手发言。

2、提出问题:根据图中的信息,想想看,22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列式,然后小组交流,交流时要围绕:你是怎么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2)小组交流后,指名学生回答,进行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

22÷4=5(条)……2(人)

(3)确定租几条船?

在学生回答至少要租几条船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重点说明为什么至少要租6条船,而不是5条,当大家统一认识到至少要租6条船后,再提出问题:

(4)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1人。4×5+1=21。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2人,一条3人。4×4+5=21。

(3)其中3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3条船,每条船3人。3×4+9=21。

4、小结。

师: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5、练习:P11“试一试”

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

条件:每时租金9元。问题:30元钱最多划几时?

先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

30÷9=3(时)……3(元)

答:30元钱最多划3时。

提问:上面的横式中3元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划4时?

三、巩固练习:P11-12“练一练”的第1~4题。

1、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要5壶茶而不是4壶茶。

2、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至少要8张桌子?7张桌子够吗?

四、课堂小结

让我们一起回忆,我们都考虑到了哪些问题,是用什么知识来解决的?生活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中寻找可以用今天知识解决的问题。

板书设计:

租船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30÷9=3(小时)……3(元)

答:租一条船最多可以划3小时。

教学反思:

《租船》这一课是在学生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本节课充分地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租船”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教这一课时,我是通过创设同学们租船的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以后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时,我先演示课件图,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提出课本中的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结合实际想一想,怎样回答问题。学生都知道要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计算,可是在最后的“答”这一环节就出现了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想21÷4=5(条)……1(人),所以“至少要租5条船。”他们没有想到多出来的1人。还有学生对于安排的合理性掌握也不算好,他们不知道怎样的安排才是合理的。在理解“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会写答。所以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

本节课的不足是:学生在练习时探索的空间还不够,虽然学生在解决有余数的问题时大部分孩子基本上都已经会计算,但在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时还有几个孩子写不对,在理解“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不会写答。所以老师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

教学设计二下 第8篇

教材简析:

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文的课题呼唤着我们──找春天去吧!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也许能在操场边发现刚探出头的小草;
我们到野外去找一找,也许能在天空中发现飘飘摇摇的风筝;
打开课本,我们还会在课文插图中发现春天的影子;
读着课文,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就是那几个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的孩子,体会到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发现春天的欣喜。

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
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

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多读书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学情分析:

因为今年的春天来的比较晚,课前无法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亲身体验自然的变化。但孩子们对寻找春天有着美好的愿望,以前又接触过描写春天的文章,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课上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品味美感,积累语言。课后扩展知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春天,通过朗读、理解、感悟去体会春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的能力,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有感情读课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从作者优美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春天的美景,领会文中所包含的情趣。

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媒体辅助法、范读法、引导点拨法”等。

学法:“讨论法、朗读法、勾画圈点法、自读自悟法”等。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读词语。

2、展示课文朗读。

二、朗读感悟。

1、思考:小朋友们是采用哪些方法找到的春天的?

学生抢答:看、听、闻、触。

2、春天还会在哪里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和学生

拓展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想到的一些诗句。

三、练习背诵。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借助板书背诵、看图背诵、想象情境背诵。)

四、拓展。

1、出示课件:美丽的春天。指导学生观察并交流。

2、“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其一。

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

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

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

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五、布置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读读、抄抄、写写、背背。)

2、背诵课文。

3、画一画自己眼里的初春景象,并且写一写。

教学设计二下 第9篇

(一)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反应最快?

(播放歌曲伴奏)

预设: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2.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预设:

生:北海划船

3.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别光美,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

(板书:租船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审视事物和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出示问题: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预设:

人数:30人

小船租金:20元/艘

大船租金:35元/艘

小船人数:4人/艘

大船人数:6人/艘

3.问: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怎样租船最省钱?

4.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同桌一组讨论一下。

5.学生反馈:

预设:

生1:可以算算每种船每个人合多少钱?再选择。

生2:可以都用小船或都用大船试一试,看看哪种方式更省钱,然后再调整。

……

6.师:同学们都有好的想法了。你们认为哪种方法可行呢?

预设:

生:第二种方法可行,因为用20÷4我们可以计算,35÷6我们还没有学过。

7.师:既然方法选定了,就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计算一下。

8.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

9.合作交流:

(1)问:如果都用小船需要多少钱?

预设:

30÷4=7(只)……2(人)

7+1=8(只)

20×8=160(元)

问:7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7+1?

(2)问:如果都用大船需要多少钱?

预设:

60÷6=5(只)

35×5=175(元)

10.比较方案:

问:通过两种方案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生1:尽量租小船会比较合算。

生2:全租小船,但有1条小船只坐了2个人,没坐满。是不是可以再省钱?

11.问:全租小船,没坐满,怎样可以更省钱呢?小组讨论一下,试着计算出结果。

预设:

生1:把这两人和一条小船上的人都安排坐一条大船就可以更省钱。

生2:

6条小船:20×6=120(元)

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假设的情况下,在算一算、比一比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数学方法的灵活性,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有更全面的认识。

(三)逐步调整,深入研究

1.师:这样确实更省钱了?大家对于这个结果满意吗?

预设:

生:怎么能说明这种方案是“最”省钱的呢?

2.师:要想证明“最”你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生:可以再次调整试一试。

3.师:小组合作,再调整试试,看看能否说明6条小船和1条大船是最省钱的?

4.小组合作,填写学习单

5.反馈交流:

问: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情景”和“解决”本身,应该更加重视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的理性上。通过表格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在比较中自然的感悟调整方向的确定,形成最终科学和严谨的结论。

(四)总结过程,形成方法

1.师: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预设:

生:先假设,再调整。

2.介绍假设策略:

【设计意图】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怎样知道什么”。方法性的总结有助于学生形成思考模型,逐渐内化解题技巧。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出示题目:P11 练习三 春游

2.问:通过问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预设:

生:

老师人数:14人

学生人数:326人

大车承载人数:40人

小车承载人数:20人

大车租金:900元/辆

小车租金:500元/辆

问题:怎样租车更省钱?

3.问:了解了信息,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

预设:

生:计算人数时别忘把老师算上。

4.独立计算,集体交流:

预设:

假设都租大车:

326+14=340(人)

340÷40=8(辆)……20(人)

(8+1)×900=8100(元)

假设都租小车:

340÷20=17(辆)

17×500=8500(元)

调整:

8辆大车,1辆小车

900×8+1×500=7700(元)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温故知新。合理的课堂练习有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反思教师的教学过程,使教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对象本身做出理性的评价。

(六)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1.问: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问:今天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教学设计二下 第10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最好能够带学生去走近自然,当然时节最好是春天。让学生产生对于春天的喜爱和热爱之情。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自己去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生字,并能够合作学习,更好的交流学习方法。课后,能够鼓励学生自学他们所感兴趣的知识,从小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热爱,培养自学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对于春天的很多“花草类、动物类”等的学习。

〖教具准备

整篇课文的PPT;幻灯片生字格;生字相关图片。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美的境地,让学生进入主动建构知识的状态。

2、学会生字,新词,让学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重点难点

在关注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能够自觉主动地读准字音,学会生字,读通句子。能够灵活并能很好地采用记忆和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春天在哪里》,如果会唱的可以跟着我们的录音机唱哦:

昨天放学后老师带你们去公园逛了一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或者你们看到了什么?

2、同学们都讲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也讲了感受,那来看看你们书中的小伙伴们发现了什么,你们的发现和他们的有什么不同吗?

二、进入识字阶段

1、初读课文,找出生字。

2、同桌合作,不会的生字互相教一下。

3、巩固“读生字”,开火车游戏。

课堂故障:要是哪一个小组的成员开错了,可以自己主动发出求救信号:如我的车厢出故障了,谁可以帮忙啊?在这样的情境中,可以消除学生的上课的紧张感。也可以培养同学们互助的精神。

4、识字方法交流:

老师知道肯定有很多同学以前就学会了这些生字,那你们愿意交流一下自己的识字方法吗,最好说出你所采取的记忆方法。等一部分自告奋勇的同学说完后,再让那些刚接触这些生字的同学说一下自己的看法,能想出与他们不同的方法吗。然后让学生自己挑选记忆方法。并让同学们知道方法无所谓好坏,只要适合自己的就可以(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比较密切的)。

5、联系字意,巩固认字:(表演)

挑选几个同学当演员,把生字中表示动作的生字表演出来。如“躲、遮遮掩掩、探、触”的动作是怎么样的,还有“害羞”的表情。图片展示“喜鹊,符号,嫩绿的小草”等。总之,让同学们合作表演,合作猜字,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6、出示词语搭配连线的PPT。

7、回到课文中,再次默读课文,指导写字,让比较有把握的同学上来到田字格写字,让同学们自己评论,(如按照结构归类),当然,老师要加以指导。

三、布置作业

1、布置学生把生字放到课文背景中去理解,读通课文。

2、拓展课外知识:

同学们还想知道关于春天的景物、动物吗?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去查阅资料。最好能把班级里的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把查阅到的资料组合起来。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资料多。当然,可以多渠道找哦,问问长辈,去查阅书籍,上网找资料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仔细品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有自己对于美的理解,并且能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春天画面的图片。

〖教学重点

在体验课文的同时有自己对于美的理解。

〖教学理念

摆脱传统束缚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在自己的理解上记忆课文,真正用心体会文章,而不是老师诱导其认同传统意义上的美,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就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一起去找春天,而且我相信很多小组课后都去找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找到了些什么,小组成员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二、进入课文

1、再掌握了生字的基础上自己朗读课文。

(可以默读,也可以读出声)

2、找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然后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并说出你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特别感兴趣,如果你认为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又不好在哪里。

3、小组一起来比赛读自然段。

4、自告奋勇复述课文或背诵课文,基本大意记忆下来就行。

三、拓展课文

1、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说出更多的关于景色的句子吗,或者更好是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季节的景色。(老师可以引导一下,如我又从校园/田野里找到了春天……)还可以是如我最喜欢秋天,我可以从什么地方找到秋天等。

2、动手画画自己心目中的春天,也可以唱关于春天的歌曲,总之,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用各种方式演绎春天。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在学习了《找春天》这节课后,学到了你以前不知道的哪些知识啊,大家试着总结一下,最好是小组合作讨论一下。

【教学反思】

本教案的设计原则是在建构主义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设计的重点就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如就象奥苏伯尔所说的,我们要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在这个知识来源丰富的年代,我们的小学生也是在不断进步,甚至课文中的生字他们都有接触过,所以我们教师在识字教学的时候就不能把学生看成是等同的个体了,固然,做到这些很难,可是总是要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才可以归纳出很好的方法。

在识字方法交流上让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且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让集体这个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而且让学生用表演的方法加深对于生字意义的理解,与现实生活建立一定的联系,利于记忆。在整篇课文的理解上从整体出发,分解为局部,最后回归总体。这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而且在第二课时对于课文的理解上,提出稍高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让问题具有启发性,是问题提问技术的一个要求。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一味接受老师的见解,在我们这个创新的年代,就要培养小学生的独立和创新思维,打破传统的观念,用自己的方法去演绎美丽。

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课文正是这一点的体现。而且我们对于学生没有严格标准上的评价。对于记忆方法和对于春天的演绎上只要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便是好的。最后的布置作业则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合作学习和引导信息收集,让我们的小学生能够很好的适应这个信息化和分工合作的社会。

教学设计二下 第11篇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初步学习画图、列表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难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根据实际生活情境,寻找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竞答

二、探索新知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

1.说一说,你从图片上观察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 “限乘4人”是什么意思?

——最多只能做4人,如果超过4人,容易翻船,不安全。

3.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要租几条船?)

4.通过画图、列表,学生独立完成。

5.个人汇报。(板书:1人—22条,2人—11条,3人—8条、7条,4人—6条)

6.这些方案当中,哪一个方案更好一些?为什么?

——我们租船的时候还要本着租最少的船,,这可以解决一个“至少”要租几条船?的问题。

7.接下来,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

22÷4=5(条)……2(人)

5+1=6(条)

为什么要用除法?

8.还有同学有不一样的`写法吗?

22-4-4-4-4-4-2=0

9.这几个算式中的“4”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你能从算式中找到第六条船吗?

——关于租船问题,大家都找到了好的办法,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三、巩固练习

我们班有46人,1张桌子最多围6人。

(1)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和同伴们说一说。

(2)至少需要几张桌子?画一画,算一算。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了“至少”的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至少需要几张桌子,既保证了最少,也保证了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老师希望课后你们在生活中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解决数学问题,好吗?

这节课,我们就探究到这里,下课!

教学设计二下 第12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9~60有关余数的除法。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

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

草莓图、小棒

一、激趣定标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二下 第13篇

【教材简析】

《找春天》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课。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文的课题呼唤着我们──找春天去吧!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也许能在操场边发现刚探出头的小草;
我们到野外去找一找,也许能在天空中发现飘飘摇摇的风筝;
打开课本,我们还会在课文插图中发现春天的影子;
读着课文,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就是那几个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的孩子,体会到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发现春天的欣喜。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
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学习重点】

1、识记生字,感情朗读学习难点。

2、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思路】

1、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后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读课文之前会给自己提什么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些要求展开自学,教师只是进行适当引导,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领学生进行多形式读课文,如自由读,选择难读的句子读,选喜欢的句子读,小组内读,男女生读,齐读,将课文串成一首诗来读、背等。

3、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情与趣。

4、创设情境,进行拓展延伸。学生通过欣赏一系列春天的美景进而用各种方式来赞美春天。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画画、写话、表演等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读通课文,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学习课文1、2、3段,初步感受春天带给我们的喜悦。

一、激趣导入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板书:春天)春姑娘来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迎接她的到来吧!(让学生说说平时积累的有关春天的词句。)

师:是的。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里呢?让我们一块去找春天吧!

(板书:找)

二、感知课文

师:春天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同学们,平常读课文,都有哪些要求呢?

1、一读课文,过生字关:

⑴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宝宝。

⑵ 组内读一读,读得好的夸奖他,读得不好的帮助他。

⑶ 课件出示生字宝宝,多形式认读,力求人人参与人人过关。

⑷ 小组交流识记生字宝宝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积累。

2、二读课文,过读通关:

⑴ 要求:把课文读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后让学生提出难读的句子,课件随机出示并指导读流利。如:

①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②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③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④ 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⑤ 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⑵ 放声朗读课文。

3、三读课文,感悟积累:

⑴ 课件出示春景图: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鸟报信的时候可高兴了。

你们呢?(高兴)让我们和小鸟一起高兴地向大家报个信吧!指导朗读。

⑵ 师:听了你们的话,我们几个孩子可高兴了,急忙──(出示句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此时,课件显示课文情景。

齐读第二段,指导:还能再急切些吗?

⑶ 师:老师听出来了,孩子们可急了。可是春天却──

出示句子: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① 自由读句子。

② 指名读。

③ 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④ 再读句子,读出自己不同的体会。

⑷ 齐读1~3段课文。

⑸ 留下悬念:

我们找到春天了吗?下节课,让我们再跟着他们欢快的脚步,走进春天,去领悟春天那充满生机的美。

三、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有关生字,左窄右宽的字有哪几个?书写时,该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探 躲:

课件出示“探 躲”两字,请学生说说这两字该注意的地方,课件上突出该部分,教师再进行示范,学生练习。

3、师范写学生提出的难写字

4、找找说说(课件出示课后习题及配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4到8段,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

一、复习检查

师:燕子姐姐从南方回来了,她听说咱们班小朋友特别聪明,一节课就和许多生字词语交上朋友。她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出了一些题目来考考大家。如果大家顺利通过考试,她就会送我们大家一份礼物。谁来打开考题?

课件显示词语:

害羞 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 嫩芽 音符 喜鹊 杜鹃

二、朗读感悟

(一)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让我们跟随燕子姐姐一起去找春天吧!

⑴ 学生自由读课文4到8段,找找春天都藏在哪里?

⑵ 学生交流学习成果,随机出示句子: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
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这几句话中选一句最喜欢的句子进行合作学习,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或你还想说些什么?并把你的体会用朗读告诉大家。

⑷ 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如: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学生读句子,说说感受到的,想到的,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抓住问号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又如;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请学生说说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或还想说些什么?并把你的"体会用朗读告诉大家。

再如: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
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师引读: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生接读: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
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师:春天只在这些地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件中的“……”变红色)

学生说说春天还在哪些地方?

2、齐读4~8段课文:

⑴ 春天这么美,有位诗人把这几句话改成了一首诗(出示课件,配乐朗读)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

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

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

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

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看到她,我们听到她,

我们闻到她,我们触到她。

她在柳枝上荡秋千,

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

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

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⑵ 师:春天这么美,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你们真棒!

燕子姐姐也被你们的智慧征服了,她想带咱们去春游呢!

(课件显示小燕子一路飞过春天各个地方,与此同时,优美的旋律在耳边激荡。)

三、拓展延伸

1、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

2、你眼中的春天美吗?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春天呢?

生1:画春天。

生2:说写几句话来赞美春天。

3、自主组合,赞美春天:

画画组:展示画。

写话组:把写的话串成一首诗。

4、展示成果。

四、作业自助餐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积累文中词句。

2、到郊外去找春天。

3、收集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设计二下 第14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狮、整”等14个生字。会写“练、习”等6个字。学习积累“懒洋洋”这一类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3.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赖父母,应该从小学习生活本领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昨天我们认识了可爱的小白兔和小灰兔,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在已画上草地、树林的黑板上贴上两只小狮子)?

2.板书课题。随机学习“狮”的读音和字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认识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画下来,借助拼音朋友,多读几遍。

2.每四人小组都有一套生字卡片,请组长领着小伙伴把课文再读一遍,然后学习生字,说说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它们。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用“和狮子交朋友”的游戏检查字音。交流记字形的好方法。)?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随机指导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想和哪只小狮子做朋友呢?

三、创设情境、朗读感悟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分别读写两只小狮子不同表现的句子。

3.指导读第一句。

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

①指名读。

②贴出“滚、扑、撕、咬”四幅图片。

③请四个学生把“滚、扑、撕、咬”四个字贴到相对应的图下。

④学生再练读,边读边想像小狮子练功的情景。

4.指导读第二句。

另一只却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

①指名读。

②看图说说这只小狮子的样子。

③请学生表演“懒洋洋”的样子,并把“懒洋洋”这个词贴到黑板上恰当的狮子图身上。

④看着图,把它懒洋洋的样子读出来。

5.请两名同学把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读出来,其他同学可以配合做动作表演。

四、巩固生字,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导读3-7自然段

1.自由练读,读出角色的语气。

2.同桌合作读,可以分角色读。

3.指导读好小树和狮子的对话。

①小树看到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会怎么想?

②读小树的话,要把疑问的语气读出来。

③观察图上懒狮子的样子,体会该怎样读懒狮子的话。

4.引入情境,重点指导读狮子妈妈的话。

①师来当懒狮子,你们当狮子妈妈,看谁能把狮子妈妈说的话读给我听,让我听了直点头。

?(想想狮子妈妈和懒狮子说话时的态度,指导学生读好狮子妈妈帮助懒狮子时耐心的语气。)

②老师来当狮子妈妈,你们当懒狮子,用你们的表情告诉大家,你们是否听懂了狮子妈妈的话。

③狮子们,你们有的在点头,有的好像在思考,有的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你们在想什么呢④同桌相互说一说,指名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更好。

⑤在刚才大家说的基础上表演读懒狮子和妈妈的对话。(懒狮子的话是学生自己创编的。)?

5.四人小组分角色表演读全文。

三、拓展训练,积累词语

积累“懒洋洋”这一类的词语,教师提供图片或词语,再鼓励学生到课外书中收集。

四、作业(任选一题)?

1.小组成立《小狮子》剧团,把课文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2.续编故事:以“懒狮子的变化”为主题,形式可以多样,演小品剧,画连环画等。

教学设计二下 第15篇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

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9个字,会写9个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在读中感悟、欣赏,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激发对春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有关春天的课件,练习卡片。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音乐CD《小燕子找春天》。

学生听音乐观看大屏幕,体会春天的美。讲讲歌词,小燕子的春天是怎样的?

2、师:小燕子找到的春天多么美丽啊!让我们也去田野里找一找美丽的春天吧!

板书课题: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问题:

孩子们去干什么?他们找到了什么?让我们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吧!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在小组内讨论这两个问题,把结果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教师给予肯定。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课文。

2、师:想一想,春天的景色是这样的美丽,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课文呢?

学生讨论,总结出朗读的语气(高兴、欢迎、欢乐)。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学生自荐朗读,然后齐读,体会春天来了的欢乐。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面对美丽的春天,我们孩子们在做什么呢?谁愿意来读第二自然段课文?(指名读文)

2、师:几个孩子是怎样去找春天的?

学生自由读文,小组内讨论,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

3、师:孩子们是这样的着急寻找美丽的春天?谁能说说这一段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谁愿意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回答,自荐朗读课文。

4、师:谁能来表演一下?

学生自我推荐表演。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齐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自学这一段。教师适当的点播。

(四)学习课文第四至七自然段。

1、春天的`景色真美,孩子们都找到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用彩色画笔画出来好吗?

学生自由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用画笔画出美丽的春天。(选一组代表板演)

2、指导朗读,体会课文内容。

3、观看Flash制作的动画课件,朗读课文,体会春天的美。

4、小组内研究讨论完成连线练习:

5、齐读连线练习题。

7、师:早春的一切都是嫩嫩的,谁能用嫩字组词?出示卡片。学生自由组词。

8、看板画试背这一段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自然段

1、播放课件,学生观看,找一找春天在哪里呢?自由说。

2、读一读第八自然段课文,用你的笔画一画春天在哪里?(学生在书上画词、画句子)。

3、师:我们是怎样知道春天来了?

在大屏幕上打出练习题,学生补充完整。

4、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谁能帮老师把线连上?大屏幕上打出连线题,学生回答。

5、观看课件试背课文。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指名配乐读全文,体会春天的美丽。

2、观看课件背诵课文。

五、演读课文,扩展领悟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戴上头饰演读课文。(比一比,看哪一组表演得好?)。

六、总结,布置作业

师:春天来了,春天真美,春天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到田野里去找一找吧。

播放歌曲CD《春天在哪里》结束

查看本站所有“找春天”作品

教学设计二下 第16篇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具准备:水果卡片(不同的水果),鲜花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请同学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2、学生摆、问老师、老师答。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图意,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校园情景,认真想一想哪些使可以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课件展示)

学生提出问题

2、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a、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b、动手操作:

c、提问思考:

d、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e、你能说说列竖式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吗?

(2)教学例题2。

a、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b、仿照例一的方法进行探究,发现有什么不同?

c、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d、尝试列式:23÷5=4(组)……3(盆)

e、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f、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g、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比较

观察一组列式,你能发现什么?

a、课件展示

b、小组讨论

c、全班交流

d、小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

1、猜猜看:课件展示,学生猜

2、拓展题:

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

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设计二下 第17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

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 42÷6 = 72÷9=

2、最大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
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二下17篇 教学设计二下(推荐17篇) 二下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