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如何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教学难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单元教学教学设计7篇,供大家参考。
单元教学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如何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学难点: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出示运动场运动员图片)
1、小组讨论:田径场400m跑道,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跑道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
2、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向差多少米?
二、收集数据
1、看课本75页了解400m跑道的结果以及各部分的数据。
2、出示图片、投影片让学生明确数据是通过测量获取的。
直跑道的长度是85.96m,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m,每一条跑道宽1.25m。(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如何规定的,以及跑道的宽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
三、分析数据
学生对于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明确一下信息:
1、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
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
3、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
四、得出结论
1、看书P76页最后一图:
2、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线。(由于每一条跑道宽1.25m,所以相邻两条跑道,外圈跑道的直径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径加2.5m)
3、怎样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就知道它们相差多少米?(两条相邻跑道之间的差是2.5π)
五、课外延伸
200m跑道如何确定起跑线?
单元教学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内容:
1、欣赏、学唱《外婆的澎湖湾》
2、欣赏《天亮了》韩红
3、欣赏《感恩的心》
4 、欣赏《让世界充满爱》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学习《外婆的澎湖湾》《天亮了》、《感恩的心》《让世界充满爱》四首歌曲,使学生深刻感受要怀着干恩的心对待生活、对待亲人、朋友、以及陌生人,让学生充分明白社会是个大家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能学会《外婆的澎湖湾》,并动情演绎《外婆的澎湖湾》 。
教学难点:
1、教师用自己的语言以情感人,以达到让学生明白用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所有人的目的。
2、《外婆的澎湖湾》歌唱、动情演绎。教具准备:电子琴、《外婆的澎湖湾》《天亮了》《感恩的心》《让世界充满爱》的flash动画课件(充分利用网上现有资源)。
教学过程:学生伴随优美的音乐进教室(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一、课前调动学生的情感。
“同学们,今天老师站在这里,心里呀又激动又胸有成竹,还有心里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zhui)惴惴不安,谁知道为什么?” “ ”师生互动“谁能帮帮我,别让我惴惴不安,给想个办法,(有什么办法)。谁能?” “ ” “你们说得真好,现在我只有胸有成竹了,谢谢同学们。好了我们上课!”
二、师生问好!
(啦啦歌)1 5 1 5 1 5 3 5 1 3 3 3 2 2 2 2 1 2 32老师老师老师您好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1 5 1 5 1 5 3 5 1 3 3 3 2 2 2 2 1 2 3 1 ‖同学同学同学们好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三、新课教授:
导入。(屏幕出现和蔼可亲的外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昨天晚上我梦见外婆了,外婆没有变,一如往日的和谐温暖亲切,慈爱的看着我。在老家的厨房煮好饭,默默地等着我,感觉还是跟以前一样,一样的温情,一样的依赖,一样的笑脸,一样的容颜,(哦,不,应该说是更加的年轻了,梦见外婆真好。)同时,我也想起那首歌唱外婆的歌,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歌吗?想听吗?(2分)
播放《外婆的澎湖湾》flash(2分)
提问:
A、同学们能说说自己的外婆吗?
B、哪位同学能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外婆的澎湖湾》?
配乐朗诵:放伴奏《外婆的澎湖湾》她读得真棒,让我们带着对外婆的感激之情一起来学习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1)随琴唱乐谱(师弹一句,生唱一句)(2分半)
(2)随琴完整演唱乐谱(1分半)
(3)加入歌词演唱
(4)有感情演唱
(5)随MTV伴奏有感情演唱《外婆的澎湖湾》(5分)
歌曲学完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这首歌曲是表现了谁和谁之间的爱?
是的,这首歌曲非常好的表现了我和外婆之间隔代亲的这种深深的依恋。其实,歌曲的创作和写文章一样,都是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有一年3.15晚会上,晚会最开始的那首歌名叫――《天亮了》,这是歌手韩红自己创作并演唱的。动人的歌声背后,隐藏着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男孩,并用这个故事创作了《天亮了》这首歌。大家想不想听啊!
2分播放《天亮了》flash 2分
请同学们说一说听这首歌的感受:
“是的,我第一次听这首歌并不很痛,然而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呢,我每听一次就会不由得哭一次,听了这首歌我就觉得人世间再苦再难比起小子灏来都不算什么了。现在,潘子灏生活在韩红的关爱之中,但是,留在他心灵的创伤却并没有愈合。让我们为他祈祷,祝福他天天开心,勇敢的面对生活的每一天。上节课,我让大家查一下另一首歌曲《感恩的心》的创作背景,谁起来说一下?
同学说创作背景
请欣赏感人肺腑的手语歌曲《感恩的心》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刻刻的享受着每个人的关爱,父母的关爱、同学的关爱、师生的关爱以及像子灏这样得到的陌生人的关爱,让我们用感恩的心面对生活,面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让我们再欣赏一遍,请会这首歌的同学一起轻声唱并一起做手语。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我们的家人、朋友和他人。
“孩子们,我们都是幸运儿,就是有或多或少的一点不如意,比起潘子灏来又算得了什么?我们要学会感受幸福,感受爱,更要学会爱他人,帮助他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请欣赏《让世界充满爱》(放《让世界充满爱》flash音乐动画)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和学习了《外婆的澎湖湾》《天亮了》《感恩的心》以及《让世界充满爱》,我们明白了要用感恩的心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请同学们爱你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好了,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放《让世界充满爱》flash音乐动画)送学生出教室。
单元教学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内容:
1、唱《丰收之歌》
2、音乐活动“猜谜语”、节奏练习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丰收之歌》,能用欢快活泼的歌声来表现人们的劳动热情和丰收的喜悦。
2、通过猜谜语活动对秋天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经过节奏练习更好的掌握歌曲节奏。
3、在音乐活动中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景,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4、能完整地视唱《丰收之歌》曲谱。
5、欢快、活泼的声音来演唱丹麦民歌《丰收之歌》。
教学难点:
歌舞形式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安徒生吗?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吗?今天的音乐课老师就带领你们到安徒生的家乡,素有童话王国之称的丹麦去走一走看一看。
2、欣赏丹麦风光图(重点欣赏金秋果园丰收画面)
二、音乐游戏“猜谜语”
师:丹麦的人民最喜欢秋天了,因为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当麦田、果园丰收的时候他们都在辛勤的劳动着,收获了很多好东西,都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猜猜看。
(出示课件,请学生回答。)
三、节奏练习
1、师:农民伯伯有的在收稻子,有的在挑稻子,还有的虽然在休息,可嘴里也在忙着喊加油,他们都是怎么劳动的呢?请你来模仿一下,或者用声音来表示一下。
(收割:刷刷刷挑担:嘿哟加油声:加油干)
2、老师给农民伯伯们配上了节奏,同学们试试看:
收割:XXXX|XXXX|XXXX|X0‖
刷刷刷刷刷刷刷刷刷刷刷刷刷
挑担:XXX|XXX|XXX|XX‖
嘿哟哟嘿哟哟嘿哟哟嘿嘿
加油声:XX|XXX|XX|XXX‖
加油加油干加油加油干
(分组表演,加动作,然后合起来)
四、学唱歌曲《丰收之歌》
1、师:太精彩了,有了你们的助兴,今年肯定还会是一个丰收年。听,丹麦人民的丰收之歌又唱响了!(聆听音乐《丰收之歌》)
2、出示歌谱,教师范唱,请学生用点拍的方式帮助打拍子,熟悉歌曲旋律。
3、学习歌谱
⑴、学生随琴用“lu”轻声哼唱旋律,师及时指导;
⑵、再次哼唱,找出其中相同的乐句,然后画画相同乐句的旋律线条,再唱一唱;
a、i53|135|135|ii
单元教学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引导梳理合作整理
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整理
议一议:本单元有哪些知识点?把这些要点整理出来。
二、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含义
(a)举例说明“平均分”的含义
什么是平均分?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
(b)写算式,说除法各部分名称
根据自己的例子,写出除法算式,并指出被除数、除数和商。
2、、整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
(a)复习2~6的乘法口诀
将下面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b)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
根据乘法口诀说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c)应用口诀求商
看谁算得都对。
6×2=12÷3=36÷6=71-50=18÷6=17-9=
16÷4=30+6=30÷6=3÷3=25+5=8÷2=
4×5=24÷4=20÷5=18÷3=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a)列式计算
1、14个◇,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被除数是30,除数是5,商是几?
3、25里面有几个5?
(b)解决问题
有24本练习本平均分给6人,每人几本?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能列出算式吗?
3、为什么用除法算?怎样算的?
4、解答正确吗?
(c)辨析练习
(1)每个花瓶插5根孔雀羽毛,4个花瓶可以插多少根?
(2)每个花瓶插6根孔雀羽毛,24根孔雀羽毛可以插几个花瓶?
(3)有10根孔雀羽毛,平均插在2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根?
(4)有10根孔雀羽毛,插在2个花瓶里。一个花瓶里插6根,另一个花瓶里插几根?
小结: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单元教学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分析】
本课继续沿用冰淇淋融化的问题情境,从太阳下的冰淇淋融化得更快这一现象,引发学生对“太阳是如何把热传递到地球上的”这一问题的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激发研究兴趣。
接着利用灯泡发热体验热传递的感受,体会热辐射的传热特征,初步认识太阳把热传递到地球表面的方式。活动二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烧开水的经历,设计实验借助茶叶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流动方向,初步建立对流的概念。
在有关“热对流”的探究中,学生将再一次体会借助合适的材料来证明猜想,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最后以任务发布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响热传递快慢的因素,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制作更保温的冷藏箱,体会“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教学目标】
(1)在亲身体验和教师讲解中,理解热辐射是热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传热方式,它可以不借助任何物质传递热。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观察水受热流动的现象,认识热对流的特点,知道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对流。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100W的白炽灯泡、220V的交流电源。
分组实验:温度计、酒精灯、烧杯、陶土网、三脚架、茶叶、木屑等。
【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提出问题。
师:回忆上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谁能来解释下冰淇淋融化的原因。
生:冰淇淋融化是因为热传递。
师:热从哪里来?
生:太阳传递给冰淇淋的。
所以太阳下的冰淇淋融化得更快。
(2)体验热辐射。
师:太阳的热是怎样传递过来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热的传递方式。
(板书:热的传递方式)
师:让我们先通过一个小活动来体验一下吧。
应该有部分同学体验过,这是一个100W的白炽灯泡,现在我们给它通上电(给白炽灯通电),两分钟后,老师邀请一部分同学,像这样把手慢慢靠近灯泡(老师示范),停在离灯泡大约10cm的地方,体会手的感觉。大家明白了吗?
师:体验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
生:手不能离灯泡太近,可能会烫着。
师:对,实验安全是进行科学观察的前提。
请同学们观看温馨提示。(课件出示)
(学生观看安全提示,等待通电完成)
师:老师请第2小组的同学来前面近距离体验,注意手不要离得太近,眼睛也不要长时间看灯泡,脚下的电线也要注意。(学生体验)
师:请这组同学给大家说说他们的感觉吧。
生:手能感觉到热,离得越近手感觉越热。
师:其他同学的感觉呢?
生:我也是这种感觉,一开始我没感觉到热,后来老师提醒我可以离得更近一点,我才感觉到热。
师:看来大家的感觉都一样,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像这样灯泡传热的方式和我们拿着热水杯暖手的传热方式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哪里不同?
生:拿着热水杯暖手时,我们的手是直接接触热水杯的,刚才我们的手并没有直接接触灯泡。
师:大家同意他的发现吗?灯泡并没有接触到手,它的热是怎样传递给手的呢?请同学们齐读教材第7页的“资料卡”。(学生阅读)
师:灯泡的热是怎样传递给手的呢?
生:通过热辐射的方式,直接传递给手。
师:热辐射有什么特点?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热辐射?
生:热辐射是热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它可以不借助任何物质。像太阳给地球传递热的方式就是热辐射。
师:理解得非常正确。还有哪些现象是热辐射?
生:火,人站在火边烤火,也是热辐射。
师:通常所有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热量。这种热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传热方式就叫热辐射。(板书:热辐射)
(3)设计实验,观察热在水中的传递。
师:同学们在家中烧过开水吗?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呢?
师:请大家结合材料超市中的材料,在小组里先讨论一下,水是怎么变热的?怎么证明我们的假设?然后把你们的猜想和实验方案填写在《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热在水中的传递实验记录表”中。(学生分组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认为水是怎么变热的?又计划如何进行实验?
生:我们认为,烧水时,火先使烧杯变热,然后贴近杯子底的水再热,然后再是上面的水变热。
师:你们准备怎么证明呢?
生:我们打算使用温度计,一个放在杯底,一个放在上面,看看哪个温度先发生变化。
师:看来是借鉴了上一节课的经验,挺好。其他同学认为这个方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或修改的地方?
生:温度计应该同时放入、同时观察,并且我觉得不能挨着杯底,不然测量的可能是杯子的温度,最好是稍微向上一点。
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生:这个想法好,待会儿实验的时候我们就把温度计稍微往上放一点。
师:老师建议你们可以把一支温度计放在底部靠近边缘的地方,另外一支放在中间靠上的部位。其他小组还有要修改的或者还有其他方案吗?
生:我们打算通过观察木屑在水中的变化现象来推测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
师:能不能具体解释下?怎么想到要用木屑?木屑的作用是什么?
师:想一想烧开水的经历,水在加热的过程中会怎样?
生:一开始会冒小气泡,然后是中间来回翻滚的大气泡。
师: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水在加热过程中会流动?如果是这样,那么木屑会怎样变化?
生:水会带动木屑一起运动,我们就能根据木屑的运动方向判断水的运动方向。
师:真棒!水是无色透明的,不容易判断它的流动方向,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质让它的.流动看得见。到这里,我看同学们都迫不及待了,老规矩,实验前先看要求,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实验要求:不要动烧杯,以免烫手;
使用温度计前先检查再固定位置观察;
正确使用酒精灯;
可以用示意图的方式简要描述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哪个地方的水先热)
(4)汇报交流。
师:哪个组来描述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
生:
1、水在加热过程中,水里的茶叶不停地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持续循环。(板书:上下循环、相对流动)
生
2、我们发现,中间的先热,温度先上升,边缘后热,不是我们原来认为的离烧杯壁近的水先热。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水在加热过程中,中间先热,四周后热。
师:中间的水热起来之后呢?向哪流动?
生:中间的水热起来之后向上升,上面的水从四周向下降,这样上下不停地循环流动。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热传递的另外一种方式———热对流。
(板书:热对流)热在水中就是通过上下循环、相对流动的方式传递的。下面的水受热后上升,上面比较冷的水下降,下降的水受热后又上升,这样通过冷水和热水的相对流动,整杯水就变热了。不但是水,还有空气也是主要用热对流的方式来传递热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8页的“资料卡”和下面的结论部分。
(5)小结提升。
师:说一说,通过阅读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
1、我知道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生
2、我知道相互接触传递热的方式是热传导,可以不通过任何物质传递热的方式是热辐射。
生
3、液体和气体内部传递热的方式是热对流。
生
4、不管是哪种传递方式,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师:大家理解得都非常正确。
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这三种热传递方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同时存在的。这是我们房间的暖气片,冬天我们利用它取暖,想一想,这里有几种热传递方式?
生:空气是对流传热,暖气片直接散发热量是热辐射。
师:有热传导吗?
生:有,暖气片里的热水把热传给暖气片。
师:是的,这里面就有三种不同的传热方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还记得我们的冰淇淋冷藏箱吗?要想让冰淇淋融化得慢一些,就要想办法阻止热传递,想办法保温。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影响热传递快慢的因素,为完成我们的制作任务打牢基础!大家在课下的时候可以先想一想冷藏箱的保温效果可能会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体验入手,利用白炽灯帮助学生理解热辐射,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研究液体对流时,利用材料超市中材料的提示,让学生自行探索液体热对流的规律。
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如何看见水的流动的问题。
在第一课中,学生就已经在教师的指导下知道如何借助材料观察一些不容易看到的现象,所以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所学设计出实验方案。
这正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良好契机,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增加学生之间交流的途径,相互启发。
【总结点评】
科学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科学概念,本节课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本课的学习活动从体验开始,建构第一个概念———热辐射,再到实验中探究,分析处理信息,建构第二个概念———热对流,最后再完整地回顾感知,期间教师不回避讲解,并没有让学生一味地自主探究。
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层层递进,有逻辑有层次,最终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热传递概念,达成学习目标。
但无论是热对流、热辐射,抑或是热传导,都是不容易直接观察的现象。因此,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都应当充分利用合适的方式、合适的材料来帮助学生展现自己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梳理分析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本节课中图示方法的使用有痕迹但没有凸显出来,在展现思考过程和处理信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单元教学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的:
1知道《小小少年》是德国影片《英俊少年》的插曲。
2初步掌握歌曲中的主歌与副歌的概念,并会简单的区分。
3有感情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区分歌曲中的主歌和副歌
新授: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一首德国故事影片《英俊少年》中的插曲《小小少年》。
2让我们听一听中文版本的这首歌曲。中文范唱
3歌曲中的少年究竟遇到了什么事情?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英俊少年》的故事梗概。影片描写了从小失去母亲,父亲遭诬害入狱的少年海因切。在女律师雷娜特的帮助下,以自己诚实善良感动他的外公,最后一家重新团聚的生动故事。
4你对这首歌曲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哪里?为什么?
(将歌曲自然的分成主歌和副歌两部分。)
5首先让我们来学习第一部分,请同学找一找这部分的典型节奏,有几句都是哪句?
(学生找出典型节奏后,按节奏划一划,并唱一唱)
6视唱歌词,根据教师的提示小结本段的结构。
(歌词是在叙事,节奏比较简单,情绪上比较平稳)
7应该怎样的声音(连贯、流畅)情绪(舒缓)来演唱
将第一部分连起来演唱。
8象这样的部分我们通常把它称作歌曲的“主歌”
出示重点内容:主歌
9进入第二部分,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典型节奏。
(学生找出典型节奏后,按节奏划一划,并唱一唱)
10你发现了什么?
(共有三句典型节奏,并且每一句中都有相同的部分,只有个别地方出现不同。)
11结合歌词看一看,为什么不象第一部分一样,用完全相同的节奏?
(人的情绪是起伏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节奏的设置上是会有所变化的。)
12对照第一部分,小结:第二部分的歌词反复出现是在抒发情感,旋律起伏将歌曲的情绪推向高潮。我们把它称为“副歌”
出示重点内容:副歌
13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嘹亮、悠扬)情绪(饱满)来演唱
14一首简单的歌曲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歌曲的结构已经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现在让我们来齐唱这首歌。
主歌:声音(连贯、流畅)情绪(舒缓)来演唱
副歌:声音(嘹亮、悠扬)情绪(饱满)来演唱
1个别学生领唱主歌,其他学生齐唱副歌
2女生齐唱主歌,男生齐唱副歌
小结:
在小小少年中小主人公遇到了不小的烦恼,他被烦恼打倒从此消沉了么?他是怎样做的?我们同学的年龄跟他相仿,也许在某一天你的烦恼也会悄悄来临,希望你能象他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将困难克服掉,勇敢的迎接生活的挑战,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单元教学教学设计 第7篇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课前准备
1、背景资料《饮酒(其五)》《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
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己亥杂诗》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清王朝表面繁荣之际,就向当局发出了警告,极力呼吁改革。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他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2、熟读背诵这五首诗歌。
课文研讨
饮酒(其五)
1、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行路难》
1、《行路难》(其一)的主旨是什么?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这首诗可分为几节?概括内容。
2、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4、岑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己亥杂诗》
1、怎样理解龚自珍的“化作春泥更护花”?
2、你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
我的收获
诗人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练习
填写诗句。
1、饮酒(其五)中达到物我合一境界的诗句
2、李白《行路难》中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的句子
表现他豪迈气概的句子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美好的愿望的句子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雪后景色的名句
5、《己亥杂诗》中表现诗人献身精神的名句
是:
6、《行路难》中用典的语句是: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大的句子是: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相间映衬的两句诗是:
文学常识填空
1、《行路难》作者,字,号。代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主义诗人。现存作品有《XX》。
2、杜甫,字,代伟大的主义诗人。他的诗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他被称为。杜甫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的独特风格。
3、《己亥杂诗》选自《XX》。龚自珍(1792—1841),代浙江人。代家、家。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代诗人,和并称高岑。
读《饮酒》,做题。
1.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填原文)的道理。
2.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怎样的心境?
3.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用的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单元 教学 单元教学教学设计7篇 单元教学教学设计(汇总7篇) 单元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