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教学设计8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9-06 08:0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地理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与设计意图本节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国的自然灾害”的系列篇,在此前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化害为利、趋利避害”的原则认识自然灾害。这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地理教学设计8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地理教学设计8篇

中国地理教学设计 第1篇

教材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 节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国的自然灾害”的系列篇,在此前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化害为利、趋利避害”的原则认识自然灾害。这部分内容教材介绍的比较概略,只是从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两大方面进行了介绍。然而这三种灾害在我国无论是危害地区还是危害程度都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适当的 拓展。同时也把这节课做为自然灾害的专题来复习,内容更加丰富,对学生知识储备、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本节专题学 习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连发性的特征,对人类生产和生命造成较大的危害,因此,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我们首先要了解它、认识它,同时还要防御它,保护自己,珍惜生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种自然灾害的含义、特征及在我国的分布地区。

2、分析、比较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提高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根据三种自然灾害的特征,分析滑坡 崩塌 泥石流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案例,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

2、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

3、通过课堂训练环节,达到对当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认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积累户外出行的经验,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尤其是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指导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会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对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的认识和防御意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视频播放:“滑坡、泥石流”

教师与学生交流:这种灾害听说过吗?在哪里怎么听说的?你经历过吗?但愿没有经历。

观看视频和师生互动 观看视频、设计情景,把学生的思路带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去,从而开始本 节课的学习。

1、滑坡、崩塌:山体岩石在重力、地震和 流水作用下,产生的 断裂、滑落、堆积。

2、泥石流: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随山洪流动。

1 、提出问题:根据上述灾害的含义和对图片的阅读,你能看出这些灾害大多分布在什么地形?

2、提出问题:根据地形分布的特点,分析我国哪些地形区具备这样的地形特点?

3、阅读地图,指出我国上述灾害的多发地区。

4、提出问题:如果一个地区具备了山高坡陡的地形条件,就一定会发生滑坡、泥石流吗?是否还有其诱因?

5、讨论:从气候区、降水特征分析上述地区的气候特点。

例:冰雪融水、地震

6、讨论:有时三种自然灾害在同一地区同时发生,这是为什么?

(①三种自然灾害形成的地形条件相同—地貌、气候。②滑坡、崩塌为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

资料:不科学地开挖山坡,劈山造田,毁林开荒,人工爆破采石等,则是诱发滑坡的人为因素。据世界有关部门统计,全世界大约有70%的滑坡,都是由于人类不科学的工程施工等所引发的。

近十几年来,三种自然灾害 在长江上游地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是否和人类活动有关?你认为和哪些人类活动有关? 观察图片(或视频)尝试给滑坡 崩塌 泥石流下个定义。

根据画面情景说明三种自然灾害的特性。

[来学生交流发言,阐述理由。

学生交流发言,阐述理由。

阅读“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准确说出分布地区。

学生可联系刚才观察过的图片或视 频,结合灾害的爆发,逐步得出气候因素的影响。

中国地理教学设计 第2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记住我国的地势特征,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平均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总结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记住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使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

2、能够通过地形的种类和分布、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等方面去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农业、气候、河流的影响

情感目标:

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1、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

2、我国三级阶梯的分布及每一级阶梯主要的地形区

3、我国各种山脉的走向及分布

4、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地表特征

难点:

如何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分析对农业、气候、河流的影响

自主学习:

1、对照“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和“中国的地形图”

(1)在“中国地形图”上画出320N线,看320N自西向东经过的地形区依次是

(2)看“320N”地势剖面图,完成P20页活动1、2、3小题,并填写下表:

阶梯名称 主要地形区 平均海拔高度(米) 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2、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结合课本内容完成:

(1)在图上找出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弧形山脉

(2)我国的最高峰是________,平均海拔_____米,它位于哪两国的交界处_______;我国东部的最高峰是______,海拔______米

3、对照 “中国山脉分布图”和“中国地形图”回答:

(1)找出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

一二阶梯之间的分界山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阶梯之间的分界山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描在“中国地形图”上。

4、“中华五岳”中的“五岳”指的是什么?它们各位于哪个省区?

(二)、自学成果反馈:

在图中填出各种走向的山脉:

(三)、合作交流:

1、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

2、为什么说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3、既是阶梯分界线又位于两省交界处的山脉有哪些?

(教学提纲)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中国沿北纬32度地势剖面

阶梯 界线 主要地形 海拔 一 昆、祁、横 高原、盆地 4000米以上 二 ↓ 三大高原、三大盆地 1000-20XX米 三 大、太、巫、雪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二、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

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

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

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

黄河的小浪底等,

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

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三、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1、有利影响:
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2、不利影响:
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

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

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

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高中地理中国地形优秀教学设计20XX相关

中国地理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绵长的山脉往往成为区别地理差异和划分地理区域的自然界线,你能说说我国最典型的事那一条吗?

2、指名交流,及时补充。

3、引导: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类型区域?这些类型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如:温度带是根据气温差异划分的等)

4、揭示课题: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二、新课教学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版书)

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图片

讲述:我国面积辽阔,跨经纬度广,气候类型多,地势高低差异大,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差异等自然社会条件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2、请学生读几遍四大区域的名称。

3、播放四大区域不同的自然景观,请同学分辨其所属区域,再说自己家乡属哪个区域,并描述自己家乡的地形,气候特征。21教育网

4、指导学生读四大区域图,说出各区域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省、直辖市、自治区。

出示(播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问: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及北方地区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比较是否相似?这条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这条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基本吻合,其主导因素是夏季风影响。

师:出示(播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大致与1月那条等温线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线大致一致?这条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大致与1月0C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吻合。这条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气候和降水。

师:出示播放我国三级阶梯图片

问: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理区域大致与那两级阶梯的分界线相吻合?确定这条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看图回答,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大致吻合,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

三、活动与巩固练习

1、讲述:四大地理区域虽然是一种综合的区划,但是,确定某一条界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是一种或两种

2、学生将教材图5.5与5.1对照,依次讨论图5.5中A、B、C三条界线的确定所考虑的主导因素,完成“活动”3、指导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归纳四大地理区域在气温、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点和相互的差异。

界线A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水分)

界线B大致与1月1℃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界线B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

界线C与地势的第一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

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4、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地4页

四、师课堂评价、小结:

师:四大地理区域是体现我国宏观地理差异的一级区划,每个大的地理区域范围都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地区。例如:北方地区还可以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等。

生:同桌相互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中国地理教学设计 第4篇

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高中 2,学科:地理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中国的地质灾害

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课题

通过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中国地震的分布和成因,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本章在介绍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之后紧接着讲中国的地质灾害,因为我国地理位置特殊,既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强烈,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发生。尤其是地震灾害,它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是我国四大类灾害中应该首先给予关注的灾害。

教学重点:

理解我国地震西多东少,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结合案例认识地震预测和防震意识在灾害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不同地区同级地震造成不同灾情的原因,重点认识人文因素导致的灾情差异。

归纳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地域分布总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的原因。

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中国的地质灾害》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地质灾害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中国的地质灾害》的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别能力。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中国的地质灾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分布、原因、特点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图表等

教学过程

【资料导入】汶川地震图片 【百度图片】

【提问】汶川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灾害?

【学生回答】地质灾害。

【教师】很好!我国的地质灾害除地震外,还有滑坡和泥石流。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展示材料: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XX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级地震。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0页图文内容,分析说明:(1)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2)我国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原因(3)我国多地震的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课件展示的新闻和教材第30页相关内容,然后分组讨论,积极发言,回答问题

【归纳】(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点拨、归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西多东少(2)我国有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青藏、新疆多发区分布在西部,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带的北东边界;华北和台湾多发区分布在东部,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我国地震多发区可归纳为:西多东少四区一带(3)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因此地震频发。

【板书】一、?我国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多发区:四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一带:南北地震带

【过渡】:地震灾害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与地震烈度和财产的易损性有关。如果巨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在财产密集且抗震能力较差的城市,则会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在中国造成财产损失最大的地震是唐山地震。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析图,从数据中找出相关关系:(1949--20XX年)人口密度≥400人/KM2的地区的死亡人数是人口密度200~400人/KM2的地区的10倍;是人口密度100~200人/KM2的地区的100倍。可见,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人口密度以倍数增长,死亡人数则以级数增长。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小震也有可能造成大灾。

再请同学们读案例1找出唐山地震的震级、震中、经纬度、灾情(死亡人数、受伤人口、经济损失)。

【百度视频搜索】影片《唐山大地震》片段

【归纳】自然原因:

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内

与震发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机会少。

人为因素:

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读P20“案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和:日本的地震防灾计划”,提到了地震预测和防震意识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试想,如果唐山有周密的地震减灾预案,会有如此严重的灾情么?

请同学们阅读案例2——台湾岛“”南投地震。

(1)读图,说明受灾人口与受损房屋的分布,结合台湾的地形和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原因。

(2)了解该次地震的强度和灾情。比较唐山和南投地震的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的差异。

【探究问题1】阅读教材第31页图(课件展示此图),思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为什么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阅读图和教材,相互讨论,然后回答。)

【点拨】(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点拨)

我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探究问题2】

阅读教材第32页图,分析我国近年来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口下降,但经济损失却上升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图和教材,相互讨论,然后回答。

【点拨】(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点拨)

随着科技进步,我国地震的预测水平在不断提高、建筑物的防震程度在提高、人的防震意识在加强,抗震的应急措施在完善,因而使人员的伤亡减少;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即受灾体的密度增大),因而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却呈上升趋势。

【板书】: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

(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国地震灾害多发的原因以及地震分布、震灾分布的特点。此外,滑坡和泥石流也是我国多发的灾害。下面我们一起探讨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板书】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百度视频搜索】重庆云阳——大面积山体滑坡威胁一学校安全

【引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3~34页有关图文内容,分析说明:(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什么?(3)我国滑坡、泥石流的时间分布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图上找到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归纳】(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点拨、归纳)(1)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2)课件展示我国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点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解。

板书: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板书:时间分布特点

? 板书:空间分布特点:

板书: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强调】(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探究问题3】读教材第34页图,找出我国泥石流和滑坡的叠加地区,并分析叠加的原因。

【学生活动】认真看图,相互讨论,然后回答。

待老师点拨后,修改答案。

【点拨】图表明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是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条件。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读表。

【点拨】因水动力的性质与地表物质的组合不同,我国泥石流的成因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地理教学设计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主导因素,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异,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3.用事例初步说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教学难点

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中国各种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一一梳理,感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体味区域(中国)内部的差异性。针对如此复杂的区域,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其(中国)划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所以,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区域划分,在区域划分的探究中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的突出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本节课以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教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进行点拨和评价,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完成探究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中国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分布图和各种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查找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师生共同欣赏祖国最美风光。

设计意图:在欣赏祖国风光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各地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为后面的中国地理差异和区域划分做铺垫。

(一)地理差异显著

活动:说说祖国各地的不同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美丽的祖国,风景如画,多彩多姿,请你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说说祖国各地在自然与人文等方面都有哪些差异。

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集体交流。学生在集中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展示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也可以利用教师课件中提供的.地图或图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预设学生回答如下:

①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类型齐全;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②我国降水东南多,西北少,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③我国气温南方高北方低,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青藏高原海拔高形成特殊的高原气候区。

④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多,流量大,属于外流区;
西北部非季风区河流少,多内流河,属于内流区。东部地区河流南方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北方地区流量小,冬季有结冰期。

⑤我国东南部水资源丰富,西北部水资源匮乏。

⑥我国东部平原多耕地,种植业发达;
西部高原多草地,畜牧业发达;
东北和西南山区多林地,林业发达;
南方多河湖的地区以及东部沿海渔业发达。

⑦我国北方树木冬季落叶,南方树木四季常绿;
北部内蒙古高原自东向西植被越来越稀疏。

⑧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⑨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⑩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

我国传统民居……;
我国传统节日……;
居民饮食……

3.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活动:举例说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能够看出,这些地理要素的分布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有些要素的分布甚至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是一种巧合还是有原因的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2.教师由简单到复杂示范1~2个实例。

例1:

例2:

3.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预设学生例证如下。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多,平原多,土壤肥沃,种植业发达;
西部非季风区降水少,多高原山地,以畜牧业为主。

②我国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工业、农业都发达,人口众多,交通运输业也发达。

③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降水多,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
以北降水少,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

④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树木冬季落叶。

⑤我国有“南稻北麦”的饮食习惯,是因为南方盛产水稻,北方盛产小麦。

⑥受气温影响,从北向南我国作物熟制从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⑦哈尔滨因为冬天寒冷,所以有冰灯节,西双版纳由于气候较热所以有泼水节。

4.师生共同小结:区域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区域的人文景观也不同。也就是说,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当然区域人文要素反过来对区域自然要素也会产生影响。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用举例说明的方式感悟:区域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也不同,最终决定了其人文景观也不同。即,区域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往往是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

(三)地理区域划分

活动: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

1.教师提出探究主题: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中国如此广阔,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区域特征也就千差万别。倘若要进行更深入和细致的研究,还是把她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分别进行研究更方便。你认为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呢?请说明理由。(提示:关注重要地理分界线)

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并将本小组的划分办法画在屏幕上。列举学生的划分办法如下。

①以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划分成东南和西北两部分:东南部多平原、丘陵,气候温暖,降水多,人口、城市密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发达;
西北部多高原山地,降水少,气候干旱,多草地和沙漠,以畜牧业为主,人口、城市稀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比较落后……

②以三级阶梯的界线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部分:自西向东地形越来越平坦,人口、城市也越来越稠密,农业、工业、交通等越来越发达。

③沿青藏高原的边缘,将青藏高原单独划分出来:这里地势高,以高原山地为主,草场多,以畜牧业为主,人口稀少,生产落后,交通不便……

④东部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线,分成南方和北方两部分:南方气温高、降水多、树木四季常绿,河流水量大,冬季不结冰,耕地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作物一年两熟或者三熟;
北方气温低,降水较少,河流水量较少,冬季结冰,耕地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作物仅一年一熟或者两年三熟。

3.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将屏幕上各种划分方案中大多数同学赞同的分界线留下,看到的就是四大地理区域的大致分界,然后师生共同对分界线进行细节上的调整和修改,最后请同学们给每个区域命名。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尝试进行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明确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分界线的地理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依据、决定因素以及区域划分的意义。

4.活动:欢迎到我家乡来将学生分成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个大组,组内讨论本区域的位置、范围、主要自然特征和人文特色。讨论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在班级展示,并邀请同学们有时间到自己的家乡旅游。最后,同学们给其他三个组投票,选出优胜小组。列举学生的展示内容如下。

①我的家乡在是北方地区,她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青藏高原以东,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东南;
我们这里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春季可以赏花,夏季可以爬山,秋季可以观红叶,冬季可以打雪仗;
冬季,哈尔滨的冰灯节宛如童话世界,不要怕冷哦,我们室内可都是有暖气的;
我们的一日三餐主食主要有馒头、包子、饺子、面条……

②我的家乡是南方地区,她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我们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一年四季瓜果不断;
我们可以到河里游泳、划船,还可以到山上的河中漂流;
端午节的赛龙舟更是刺激;
在我的家乡既可以观赏到各种秀水美景,还可享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
我们三餐多见米饭、米线、汤圆、粽子……

③我的家乡是西北地区,她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以北的非季风区,比较干旱;
到我的家乡,既可以在草原上骑马,也可以到沙漠中骑骆驼;
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热闹非凡;
晚上我们可以住草原上的蒙古包;
西部地区平顶房的屋顶白天可以晒粮食,晚上可以躺在上面乘凉、看星星;
我们这里一日三餐多牛羊肉和奶制品,欢迎肉食的小馋猫来……

④我的家乡是青藏地区,她位于青藏高原上;
我们这里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
人们都穿宽大的袍子,中午热的时候可以脱下一只袖子,将袍子系在腰间;
蓝天、雪山、湖泊、草原和马、牛、羊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风景画;
我们一日三餐多吃牛羊肉,还有青稞酒、酥油茶和糌粑;
藏历年、雪顿节都是我们这里很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导游宣传形式,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理解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整理地理思维,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课堂总结

本节课,根据各地不同的特征,我们将我国划分成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在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研究区域的一种方法,那就是根据区域内部的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区域划分成更小尺度的区域进行研究。后面,就让我们用这种地理思维方法进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具体研究吧。

中国地理教学设计 第6篇

【学习目标】

1、读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能说出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其分布;认识山脉是地形的“骨架”。

3、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特点以及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找出并填注主要地形区,了解其主要特征。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里,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与民族,对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及中国的人口分布、人口问题、民族情况等都有了了解,那么中国的地形地貌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中国的地形。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

【自学提纲】

(第一课时)

一、地势西高东低

1、交流展示

学习提示:读P20页图2-1,归结并交流下面问题: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我国地势可分为几级阶梯?每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

(3)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别位于哪一级阶梯上?

2、小组探究

学习提示:结合P20图2-1与P21图2-2及P23图2-9,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 山、 山、 山一线。

(2)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 山、 山、 山、 山一线。

(3)第一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 高原与 盆地。

(4)第二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高原:
、 、 与三大

盆地:
、 、 等。

(5)第三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平原:
、 、 与三大

丘陵:
、 、 等。

(4)第四阶梯是大陆架,主要包括渤海与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及南海的一部分。

3、拓展练习

学习提示:阅读下列材料,分组探究问题: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朕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

问: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二、山脉纵横交错

自主学习

学习提示:读P20-P21课文与图2-2,归结并交流下面问题:

我国主要走向的山脉名称:

东西走向有:北列有 — ;

中列有 — ;

南列有 等。

南北走向有:
、 、 。

东北-西南走向有:
= 1 GB3 ① — — — ;

② — ;

= 3 GB3 ③ 等。

西北-东南走向有:
、 、 。

弧形山系有:

小组交流

学习提示: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位于中国和 (国家)交界处的 是世界最高峰,

有世界“第三极”之称。

(2)为什么珠峰周围分布着很多冰川?

探究展示

学习提示:读P22阅读材料与图片,探究交流下面问题:

(1)你能迅速在图上找出五岳的位置吗?它们分别位于哪个省?

(2)你能向大家介绍五岳的哪些自然与文化特色?

(第三课时)

三、地形复杂多样

1、小组探究

学习提示:请阅读课本23页图2-9内容,分小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地形图上多样而复杂的颜色说明了 。

中国地理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丽河山。(展示多媒体)

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学习。今天,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

(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

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

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

3、观察,思考P20活动中的问题。

(指名答)

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1000米-20XX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

找出这三级阶梯的大概范围

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

完成表格:

? 第一级 界线 第二级 界线 第三级 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 20XX---1000米

?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500米以下

? 地形区 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

?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和两广丘陵

? 5、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谈:到现在,我们很容易就得出我国的河流为什么会由西向东流了,除些之外,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有哪些优越性呢?

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

(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中国地理教学设计 第8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

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

过程与方法:利用中国主要地震带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图了解我们国 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分布,结合相关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危害。最后发挥空间分析能力将地震灾害多发区分析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发生的地点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预防,也了解我国灾害分布的基本国情。

教学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

教学难点:灾害分布规律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读图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

教具准备: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中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图 中国滑坡易发区分布图

教学过程:

导入:“泥石流来了,如何自救”

( 4 等高线地形图,实线表示泥石流路线,分析,若有人正

( 处于一时发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线应该选择那一条?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主要的地震与地质灾害及分布

板书:
我国地震与地质灾害

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

师:(复习)什么是地震?产生原因?震级与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在?思考这些地震带与我们国家的关系是?

总结: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而我们国家西南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东部沿海地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范围之内,所以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师:阅读课本相关介绍

师:读图“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总结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

板书:

分布:1、东南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3、西南青藏高原与四川、云南(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西北陕、甘、宁和新疆地区(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

师: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阅读“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几次强震”来理解。

总结:人员的死亡,财产的损失,自然资源与地表环境的破坏

师:(转折)地质灾害除了地震灾害还有?下面来学习一下泥石流灾害,

板书:泥石流的分布于危害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教学设计8篇 中国地理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中国地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