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集锦23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9-06 09:4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1、会认“俱、拄”等5个生字。会写“俱、博”等14个字。正确读写“检阅、俱乐部、挑选”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集锦23篇,供大家参考。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集锦23篇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1篇

学习目标

1、会认“俱、拄”等5个生字。会写“俱、博”等14个字。正确读写“检阅、俱乐部、挑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

第一课时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幅图,是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许多的游行队伍在这一天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和亿万群众的检阅。对每一位波兰人来说,这一刻都是激动、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视线移到这一队正走过主席台的儿童队员身上,请你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自由说)就从这一队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板书课题:检阅

自学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认读生字。

3、思考:课文写了队员们的什么事?观众们怎样夸他们?用笔画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

检查自学效果,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词,生字。再练习读课文。

3、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

a、小组间交流;
课文写了什么事?观众们怎样夸他们?

b、全班交流。相机理解“棘手”。

“棘手”的事指什么事?

能读出这事是怎样“棘手”吗?

练读第2—6段。指名读,评价读得怎么样。注意读出为难的语气。

讨论:为什么孩子们这样为难?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吗?

小结: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呀!那么怎么做才不会伤害这个残疾孩子博莱克呢?故事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下节课我们来讨论这些孩子们棒在哪儿,好吗?

书写生字

1、进一步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

“席”的笔顺。

“截”的笔顺。

4、抄写词语:

俱乐部博士鸦雀无声截肢队伍

沉默局面真棒羡慕主席台

观众纠正

第二课时

围绕重点,读书讨论,感情朗读

1、投影出示两句话:

“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

“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纠正说。

指名读这两句话。

2、讨论:观众为什么这样说?

a、读书找找理由后,参与小组的讨论。

b、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全班的讨论。

◆说博莱克棒,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却走在队伍前面,走得那么好,又那么精神。

指导读出博莱克的“棒”。(课文第12段)

◆说这些小伙子棒,可能有以下理由:一是让一个残疾孩子参加检阅队伍,二是不是把他藏在中间,也不是把他放在队后,而是让他走在第一排。他们是那么的呵护着他,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歧视残疾人。

指导读课文第7、8、9段,读出孩子们真心地为他人着想的做法,体会他们美好的心灵。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激情总结,引导写话

1、总结:

读完了课文,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忘不了这次难忘的检阅。你们一定有好多心里话要说,对吗?

2、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a、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

b、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运用好词好句,学会写简短的解说词。

2、能力目标: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欣赏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的运用ppt课件

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相传在四百年前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有块泥潭小岛,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优美便衔来一根榕树枝,说也奇怪这棵榕树很快的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浮动的绿洲。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成千上万只仙鹤,每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嘎嘎呼唤,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为壮观。那一片和鸣谐调的天籁之声,“人间那得几回闻”,成了南国的一道奇观——鸟的天堂。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2、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小鸟的乐园)。你认为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成为“天堂”(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带着这种美的感受读一读课题:《鸟的天堂》

3、质疑:“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发音,难写的字要留意;
整体感知课文,初知大意,同时着重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

次序时间作者见到了什么作者的感慨

(三)自主感悟

a:品读“美丽奇特的大榕树”

在学生整体感知后,进行自主阅读,要求: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各抒己见。

1、师板书(画一棵榕树)一株榕树便天堂,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观看视频资料)

2、你看到了一颗怎样的树?(大、绿、茂盛、生机勃勃……)要求学生把他想到的写在黑板榕树上。

3、作者看了榕树后有什么感慨?(板书:“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认真读读课文1—9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大的特点: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茂盛的榕树,看不见主干在什么地方。

师:四百多年前,河中一个泥墩、一棵榕树长期繁衍,形成枝叶覆盖1万多平方米。相当于150个多媒体教室那么大)(哇!)

师:称赞它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我有机会看请他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面上,伸进泥土里。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画面

师:称赞它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师:怎样理解“卧”?

师:称赞它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齐读第7自然段。

(2)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四):总结。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具准备:

电子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简介贝多芬、进入新课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电子幻灯片]

出示贝多芬的名言

3、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4、课文从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学生概括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二、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2)、贝多芬走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妹的谈话)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面感到深深的遗憾。

(3)、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本段话的含义。

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证券交易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读出感情。

(4)、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会怎么想?(其实她非常想听到我的演奏。只是因为穷。买入场券。我何不为他们弹奏一曲?)他怎么做?(要走进茅屋弹琴。)

(5)、贝多芬走进茅屋,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会想到什么?

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一位盲姑娘。

听到:皮鞋匠的问话。想到:这兄妹俩很穷,但爱好音乐。)

(6)、找找书上的语句,贝多芬怎样做的?(怀着这种感情,他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

(7)、找找盲姑娘的反应,读一读。

重点理解“纯熟”的含义。(很熟练,本文指弹琴的技术熟练,功夫过硬。)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当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就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是发白内心的赞美;
“感情多深哪!”,表现她对曲子有了共鸣;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表现她内心的激动。

练读盲姑娘的话。注意两个“!”。

(8)、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会怎么想?(这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音乐,她能从琴声里判断出弹琴的人是谁。我找到了知音。我要为她再弹一首。)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9)、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的?(琴声。)

(10)、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三、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我们来欣赏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部分。[播放录像]

2、出示[语段阅读1]“一阵风……按起琴键。”

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电子幻灯片]“一阵风……格外清幽。”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

(1)、“清幽”是什么意思?指(风景)秀丽而幽静。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觉沉静、安闲。

课文里还有一个带有“幽”字的词,是什么?(幽静——地方僻静,光线暗。)

:“幽”。“幽静”的“幽”应选择“深远;
僻静;
昏暗。”“清幽”的“幽”应选择“沉静”。

(2)、“格外”什么意思?(超过寻常)。可换什么词?

(3)、自由读,体会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3、恢复幻灯片:“一阵风……按起琴键。”

师: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4、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板书:激情

5、(结束音乐)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

(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6、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1)指名答。

(2)出示[语段阅读2]“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4篇

一、质疑问难,导入新课

“那一定会很好”,是课题,是树在各个阶段一以贯之的内心愿望。课始,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看到题目以后,你想知道些什么”这一提问质疑问难,并抓住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如,这是谁的想法“那一定会很好”中的“那”分别指什么为什么那样以后一定会很好……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帮助他们理清故事发展线索,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朗读课文,正音入调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是学生必做的功课,即使是略读课文也不例外。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遇到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的`朗读要求,组织学生自读课文。

在学生朗读后,教师可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如,为提高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和能力,可以设计以下四种教学方式:

1、辨一辨:缩吱拆茎(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2、比一比:经—茎堆—推折—拆(区分形近字)

3、加一加:“纟+宿=缩”“奴+力=努”“口+支=吱”

4、猜一猜:“一日”—“旧”

在正音认形之后,教师可采用开火车的方式组织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直至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

三、默读课文,理解内容

围绕课始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是谁的想法”?“‘那一定会很好’中的‘那’分别指什么”?“为什么那样以后一定会很好”?组织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寻找答案,以锻炼其阅读能力。

根据三年级上学期学生的学情,教师可分步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步,默读课文,将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画出来;
第二步,默讀课文,寻找表格中所列问题的答案,为学生阅读思考提供适当的凭借,如表1。

在学生两次默读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交流讨论,体现教材关于略读课文的编写意图,落实阅读提示提出的要求。阅读思考重在兴趣激发和习惯培养,对答题的质量不作过高要求。

四、联系比较,初识童话

第三单元的导语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在单元“习作”中又安排了“我来编童话”的练习,在“语文园地”里还归纳了浅显的关于童话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初步体会在童话的世界里,植物、动物不但和人一样会说话,而且也有喜怒哀乐;
故事具有想象丰富、曲折离奇的共同特点。至于不同之处,能够有所感受就行,例如《去年的树》主要是人物“会说话”,《那一定会很好》主要是人物“有思想”,而且是按照人的一生来写树的历程等。

作业设计

找一本童话书,如《安徒生童话》《稻草人》等,读读其中的童话故事,读后将喜欢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五、巩固练习。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6篇

一、谈话揭题,理解“检阅”:

1、回忆大阅兵仪式。

2、师小结:像这样的,在重大的节日或庆典中,各个方阵以统一的着装,整齐划一的步伐接受国家领导、外国贵宾及广大群众检查观看的隆重的仪式就叫检阅。

板书:检阅

3、如果你就是检阅队列中其中的一员,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4、补充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4课《检阅》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让我们打开课文,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课文,要求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有——能让老师听到你读书的声音。

2、交流反馈读文。

(1)出示第一组词语:波兰华沙

读了这两个词儿,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地名)

让两个词回到课文中,你会读吗?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2)出示第二组词语:博莱克截肢拄拐

正音:截肢拄拐

截肢指的是把手或腿某一部分截断,(发生严重病变或受到创伤而无法医治时,把这一部分肢体截掉。)那就变成了残疾,行动会很不方便。

第五自然段:

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事情确实非常难办,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

博莱克左腿截肢了,落下残疾,现在只能————靠拄拐走路。

3、从课文中还认识了谁?

学生自由抒谈。

4、小结: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博莱克、队长和其他队员,他们都是儿童队中的成员,板书:儿童队。

儿童队是一个集体,就像我们的少先队组织。

三、学习2—9自然段

引: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体呢?还是让我们先走进俱乐部去参加他们的讨论吧。

1、请你认真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想他们在讨论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读课文,划找句子。(师巡视)(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3、交流反馈。(2个)

预设:(他们碰到了一件棘手(难办)的事情;
他们在讨论一位残疾队员博莱克该不该参加检阅的事;

板书:棘手

4、面对着这样一件为难的事,队员们是怎样表现的?请你再默读2—6自然段,找找有关的语句。

预设:A、讨论中这些队员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板书: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我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大家都在思考,不知道怎么说)

B、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鸦雀无声就是()。

板书:鸦雀无声

师:这个鸦雀无声,表面看是一点声音也没有,那么大家内心是不是很平静呢?还是让我们走进队员们的内心世界,好好地去读读第六自然段,

6、研读第六自然段:

1)这一段很特别,你注意到了没有?圈一圈“?”

这么一段话连续出现了5个问号,课文就是用这一连串的问号来表示队员们内心的矛盾。这字里行间似乎没有答案,但其实每个队员心中都有答案。

“劝他不去?”可行吗?(整个集体就不够完整。)

“要不把他放在队尾?”这样好吗?

“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以吗?

“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也想不出怎么去说。

“谁去跟他说呢?”谁也不愿意去跟他说。

每个队员一直都在积极地思考,不断为博莱克设想方案。虽然暂时还想不好的办法,但我们从中也感受这些孩子是多么关心他呀!

指名读(有没有读出队员们在思考呢?有没读出关心他的语气来?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2)这些问句并不是简单地放在一起,有一定的层次性。圈一圈:要不贀不可是

在读的时候,这些词语该怎么读好呢?请你自己先试着读一读。

在朗读的时候,加重了这些词语,使我们更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从来没有放弃博莱克,从来没有放弃继续想办法,坚信一定能想出圆满的办法。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这么多问号,说明这件事的确让队员们左右为难,一边要保证整个检阅仪式的整齐,一边要保护博莱克的自尊。他们的内心十分矛盾。用课文中一个词来说就是:这真是一件——棘手的事

正因为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难怪商量之前谁也——难怪当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时,俱乐部里立刻——。

这是多么棘手的事情啊!孩子们的内心是多么矛盾呀!让我们再来读第六自然段。

同学们,如果以后让我们写写表示心里很矛盾的事情,可以用一连串的问号来表示。

从他们对博莱克的关心,不放弃,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可真是一群善良、乐于助人、团结、有爱心的孩子,的确可以称得上一群(了不起)的孩子!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儿童队

板书了不起的

(三)学习7——9自然段,领悟团队精神

1、正当大家苦思冥想,左右为难时,这个棘手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这时,队长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谁来读读队长的话?

还有谁也愿意来当当队长。(生读)咱们一起来读读队长的话。(生齐读)

2、队长的提议得到了队员们的赞同。一个队员说——请你读;
(指导朗读:生读句子。你从他的话里感受到什么?那就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这个句子。)一个队员大声说——男生读;
女生读。

3、我们合作来读这三段话。师引读。男生,女生,齐读第9自然段。

四、补白:

讨论结束后,队长激动地把博莱克请进了俱乐部,他郑重地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博莱克。

出示:队长对博莱克说:“博莱克,我们决定检阅那天请你走在队伍的第一排。”

博莱克听了高兴极了,随即又犹豫了:“我能行吗?要不()?

再不()?可是()?()?”

五、书写生字

1、自己记一记生字

2、指导书写:博、羡、慕、截

板书:

14检阅

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棘手蘀不起的儿童队

鸦雀无声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三个字。认识1个笔画“ ”和3个偏旁“矢、八、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

练习朗读和认字

教学难点:

读好问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那么,你们在观察小动物时,注意到没有,小动物的尾巴是一样的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比尾巴》。板书课题。

注意这三个字的音,把它读准。指名读课题。“巴”读轻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课文描写的是哪几种动物来比尾巴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读课文。

2、根据学生回答贴动物图片:图上画的什么动物?它有一条什么样的尾巴?你能对照图给动物贴上尾巴吗?

3、谁知道这几种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长、短、一把伞、弯、扁、最好看)

三、细读课文:

1、读课文,将课后的生字圈起来,再读一读

2、同座互相交流生字读音

3、出示生字:你认识哪些生字?读给大家听听。

4、有哪些生字的`音不容易读准?你能提醒大家一下吗?教师随机指导字形:将巴 把 公 松进 行比较

5、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四、练读课文:

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正音

2、出示“?”,有谁知道这是什么符号?(问号)有疑问的句子就用问号。你有什么疑问呢?同学们可以相互询问。

3、课堂疑问表演:你有什么问题问老师?你们问,老师答。同学们多会提问呀。(旨在活动中学会问句的读法)

4、动物的尾巴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像一把伞。正音。(创设情境)范读。问号应该怎样读呢?听老师读一遍。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学习第二段:

1、电脑画面:出示三种动物的尾巴图

观察电脑画面: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象一把伞呢?引导学习第二段

师一边提问,谁的尾巴长?一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短、长、伞。

2、伞图与松鼠尾巴图重合,理解好象一把伞。学生看后兴致勃勃。采访:你笑什么?

3、动物的尾巴太有意思了。听老师读一读。有两种读法,你听哪种读法好呢?

4、练读。指名读。师生赛读。

5、指导朗读:第一段是问话。第二段是回答。我们来一对一问答好吗?

师生对读,生生对读,同座对读。

学习第三、四段

1、自由读。这次又是比什么呢?根据回答板书:弯、扁、最好看

2、看图理解弯、扁。用“扁”说话

3、师引导学生看板书图,在这些动物中谁的尾巴最好看呢?(孔雀)出示孔雀尾巴图

说说看。喜欢它的什么?

4、指导朗读:练读、指名读、分组读、问答式读

五、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做做手势,把动物尾巴的特点表现出来

六、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以分组对读、男女生对读的方式朗读全文

2、尝试背诵

3、戴头饰,找尾巴(在黑板上贴出六种尾巴图)

指名6名同学带上不同的动物头饰,到黑板上取下相应的尾巴,并要求回答一句话。

如:头戴猴子头饰的小朋友,取下尾巴说,猴子的尾巴长

4、每人发一张印有没尾巴的牛、狗、鱼的图画,让学生添出相应的尾巴

电脑画面:(给没有尾巴的牛、狗、鱼加上相应的尾巴)先出示没尾巴的动物,再加上尾巴。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编出一首儿歌。

谁的尾巴细?

谁的尾巴卷?

谁的尾巴像一把扇?

牛的尾巴细。

狗的尾巴卷。

鱼的尾巴好象一把扇。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运用好词好句,学会写简短的解说词。

2、能力目标: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欣赏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的运用ppt课件

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相传在四百年前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有块泥潭小岛,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优美便衔来一根榕树枝,说也奇怪这棵榕树很快的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浮动的绿洲。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成千上万只仙鹤,每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嘎嘎呼唤,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为壮观。那一片和鸣谐调的天籁之声,“人间那得几回闻”,成了南国的一道奇观——鸟的天堂。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2、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小鸟的乐园)。你认为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成为“天堂”(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带着这种美的感受读一读课题:《鸟的天堂》

3、质疑:“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发音,难写的字要留意;
整体感知课文,初知大意,同时着重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

次序时间作者见到了什么作者的感慨

(三)自主感悟

a:品读“美丽奇特的大榕树”

在学生整体感知后,进行自主阅读,要求: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各抒己见。

1、师板书(画一棵榕树)一株榕树便天堂,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观看视频资料)

2、你看到了一颗怎样的树?(大、绿、茂盛、生机勃勃……)要求学生把他想到的写在黑板榕树上。

3、作者看了榕树后有什么感慨?(板书:“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认真读读课文1—9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大的特点: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茂盛的榕树,看不见主干在什么地方。

师:四百多年前,河中一个泥墩、一棵榕树长期繁衍,形成枝叶覆盖1万多平方米。相当于150个多媒体教室那么大)(哇!)

师:称赞它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我有机会看请他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面上,伸进泥土里。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画面

师:称赞它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师:怎样理解“卧”?

师:称赞它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齐读第7自然段。

(2)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四:总结。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9篇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1)本文是继《小马过河》之后的又一篇童话故事,旨在教育学生勤劳自勉,抓住大好时光勤奋努力,不要懈怠懒惰,得过且过,荒废大好年华。

(2)本课没有直接与单元训练点对应的段落,教学时可选择课文的一个部分进行落实单元训练点的练习。

2.教材特点

本文是一篇运用对比手法写的童话。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第二部分(从“几阵秋风”到“正好睡觉”)写冬天快到了,喜鹊忙着垒巢准备过冬,而寒号鸟却又是玩,又是睡,不去垒巢。第三部分(从“冬天说到就到”到“得过且过”)写冬天到了,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得过且过,还是不肯垒巢。第四部分(从“寒冬腊月”到结束)写寒冬腊月,喜鹊在温暖的窝里熟睡,寒号鸟却冻死了。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理解13个新词。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寓意。

四、教学准备

1.寒号鸟的挂图或投影片。

2.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号”。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训练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

3.学懂课文第1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揭题。

(1)齐读课题“寒号鸟”,读准多音字“号”。

(2)你知道寒号乌是怎样一种动物吗,(对课外知识丰富的的同学及时鼓励。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简介寒号鸟。)

2.布置自学。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我们学习后从中能明白什么道理,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要求。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点出你认为容易写锗的字,用“?”注出不理解的词或句。

(2)读通课文,用“……”划出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3)填空:这篇童话通过()和()作对比,写出了喜鹊是()的,寒号鸟是()的。

3.检查自学情况。

(1)听录音范读课文。(听后自评并纠正)

(2)指名读一读划出的词语。(互相交流评点)

(3)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点拨:“懒”字中间“束”羽写成“束”。)

(4)指名填空并齐读。

4.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1)指名读读用“……”划出的表示时间的句子。

(2)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出现。

(3)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

(4)这些跟季节有关的句子应该怎样排列?为什么?

(5)练一练:《作业本》第5题。

5.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全文。

(2)说一说:课文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是写“冬天快要到”的事;
……是写,“寒冬腊月”的事。

6.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指导看插图)

(2)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学生理论,互评)

(3)齐读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讲读裸文,理解“漫山遍野”、“哀号”、“得过且过”、“哆嗦”等词语的意思。

2.巩固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抓重点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幸福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得到。

4.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录音磁带一盒。

2.小黑板若干块。

3.幻灯片若干张。

4.寒号鸟、头饰各一只及喜鹊贴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整体切人。

1.根据简笔画,说话导入。

2.整体回顾,说说这是一只()的寒号鸟。

()的喜鹊。

二、学习2~5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

2.检查,出示幻灯(1),抓“累”字体会寒号鸟懒惰。

3.还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出示小黑板(1):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

4.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喜鹊怎么劝告?(结合指导读、指读→评点→范读→自读→齐读)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不听劝告?(圈圈划划,自读体会,结合指导读寒号鸟的话:指读→评点→自读→男女生对读)

d.指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寒号鸟不听劝告结果怎么样?(结合理解“直打哆嗦”、“悲哀”,指导读“悲哀地叫”的句子)

5.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自读→指读评点→女生齐读)

三、学习6~8自然段。

1.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

2.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自己提问,师小结后出示小黑板(3):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谁怎么劝告?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

d.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结果怎样?

3.学生轻声自读,思考上述问题。

4.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5.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

点拨要点:

①问题b,比较 喜鹊说:“……”

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

体会感情变化→指导读好语气。

②问题c,结合理解“得过且过”,指导读出寒号鸟不耐烦的语气。

③问题d,结合理解“最后的哀号”、“漫山遍野”等词,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指导读好第八自然段。

四、返顾全文,深化认识。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深入思考,同样是寒冬腊月,为什么喜鹊能在温暖的窝里熟睡,而寒号鸟却在黑夜里冻死了?(结合完成作业本)

3.订正作业,随机小结,完善板书。

4.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小结学法,用幻灯打出:

抓重点词 提问解答

展开想象 感情朗读

五、分角色扮演朗读。

板书设计:

寒号鸟

懒惰  勤劳

玩睡——————垒巢

直打哆嗦————住暖窝

最后哀号————熟睡

不幸——————幸福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10篇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
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
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四、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五、布置作业。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11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九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通过看插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教学难点:

理解“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的意思。

三、教学策略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诗歌以简洁明快、丰富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静谧的夜晚,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妙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把孩子们带入丰富、生动的画面之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培养他们的想象和朗读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条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2.同学们都喜欢看月亮,平时,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图片。

3.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可爱的月亮,闪闪的星星,美丽的小姑娘,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叶圣陶爷爷把它写成了一首诗──《小小的船》。

4.课题质疑。

请大家齐读课题,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有声有色的生活情境,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情绪高涨。鼓励学生质疑,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1.配乐,师范读课文。

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去看看吧。轻轻打开语文书,左手扶书,右手指字。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注意听准每个字的读音。

2.生自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和下面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拼一拼、问一问、猜一猜。

(2)同桌做你指我读的游戏。

3.认读生字词语。

(1)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船里、小船、看见、坐在、星星、蓝天、只有、两头尖。

自己先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开火车读,指名读。

(2)词语搭配练习。

课件出示:

弯弯的 船

小小的 月儿

闪闪的 天

蓝蓝的 星星

“小老师”带读,你发现了什么?

下面我们就一边想象着画面,一边读连接好的词组。

(3)生字。

课件出示:船、弯、坐、只、看、见、闪、星、蓝。

同桌互读,个人读。

(4)多音字。

课件出示: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三只小羊找妈妈。

自己读读。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像“只”这种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每个读音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样的字叫作“多音字”。

个人读,全班读。

4.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学习“白、田、见、电”四个字。

“小老师”记字。仔细观察这四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指导:“白、田、电”中的日要写得扁一点。“见、电”都有竖弯钩。

师范写生字,学生先按笔顺描一描,再写一个。

学生互评再写字。

【设计意图】课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如自己练读课文,互检认字、当小老师讲字、自主识字写字、你发现了什么、互评生字等活动。

(三)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生字学完了,再来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这篇课文一共有几句话。(三句)

2.我们请三位同学来读一读,请你听一听他们读的是否正确。

3.听了他们的朗读,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四)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习第一、二句话。

(1)刚才有同学问“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谁来为我们读一读前两句,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个问题。

(2)“弯弯的月儿”什么样呢?我们一起画一画吧。(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纸上画)

(3)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弯弯”的事物?学生自由回答。

(4)比较句子。

课件出示:

弯的月儿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为什么用“弯弯的”“小小的”,而不用“弯的”“小的”?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学生很快体会到“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弯弯,小船弯弯,非常可爱。通过比较加强对词语的理解,促进语言的积累,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第三句话。

(1)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们好像已经置身在这美丽的夜空中了。此时此刻,你想干些什么呢?

(2)我们来看看作者做了些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二句。

(3)一个晴朗的夜晚,我们坐在院子里抬头仰望。只见蓝蓝的天空,无数颗星星一闪一闪的,还有一轮弯弯的月亮,多美啊!让我们飞上蓝天,坐到月亮上,这时你又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4)指导朗读。女生读,男生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激活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3.语言训练。

课件出示:

弯弯的月亮像________。(小船、眉毛、镰刀)

闪闪的星星像________。(钻石、珍珠)

蓝蓝的天空像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联想,多表达。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促进了学习思维的扩展。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自由读,截图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

6.学生表演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动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朗读,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五)课后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2.有兴趣的同学回家以后可以找一找有关月亮的资料。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月亮的资料,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了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发展的主人。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12篇

1.会认“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字及“精巧、配合、身段”等15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抄写喜欢的段落。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感受文中描绘的画面,并学会用精简的语言概括画面。

5.了解作者通过写具体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法。

重点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2.感受文中描绘的画面,并学会用精简的语言概括画面。

难点

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并学会表达。

1.字词教学。

本课词汇丰富,朗读时不容易上口,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初读。教师要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检查自读课文时要注意正音,“嗜”是翘舌音;
“嫌”是前鼻音,“框”是后鼻音;
“宜”是二声,不要读成四声;
“匣”的读音是“xiá”,不要读成“jiá”。有些长句子比较难读,教师要注意示范,教学生读通、读顺,如“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阅读理解。

读通课文,读懂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之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每一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理清全文脉络,弄清楚各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要会概括6~8自然段描写白鹭生活的三幅画面内容。品读重点句段,理解作者的喜爱之情。根据五年级的阅读要求,要联系全篇,充分理解开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和结尾“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前后呼应的写法。

3.表达运用。

借物抒情是一种以描写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事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事物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作者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美、生活画面美,抒发了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种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效仿学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识字、写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赏读第1~5自然段,体会白鹭的“精巧”美。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罗丹的名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1)让学生说说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2)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发现语文课本中的美。

2.你们还记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吗?这是大诗人杜甫的名句。(背一背)你从这两句诗中发现美了吗?谁见过白鹭?指名说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让学生边观察边听介绍:白鹭,也叫鹭鸶,腿很长,全身羽毛雪白,主要生活在我国长江以南等地方,春夏季多活动于湖边沼泽或水田中,主要以小鱼等为食。

3.课件出示杜牧的诗句: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请学生自由朗读,读完后说说自己对白鹭的认识。

预设:白鹭身穿雪白的衣裳,长着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它们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突然,它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青山,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

4.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白鹭》。(齐读课题)

出示图片让学生在感性上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介绍诗文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白鹭方面的知识和文学家眼里的白鹭形象,为全文的品读打下基础。尤其是对杜牧诗句的介绍为本课的学习营造了气氛,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学生自读,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本课生字词。

鹭嫌黛嵌匣嗜

(2)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

预设:“嫌、韵”是前鼻音,“框”是后鼻音;
“宜”是二声,不要读成四声;
“匣”的读音是“xiá”,不要读成“jiá”。

(3)齐读生字词。

(4)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读顺句子。

(5)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1.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读好这两个句子。相机指导学生读书,并通过带读、齐读等方式,读好排比句、反问句。

这篇文章生字词较多,所以认识生字、新词不能轻视,只有这样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三、走近白鹭,感悟“精巧”美。

过渡: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走近白鹭,看看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为什么是一首“精巧的诗”。(板书:精巧的诗)

1.读课文第1~5自然段,体会白鹭的精巧。

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打开课本,朗读第1~5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

2.集体交流,引导感悟。

(1)课件出示: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①引导学生抓住“色素”“配合”“身段”“适宜”这几个关键词,通过观察课件中的白鹭图片,感受它外形的和谐优美,读出和谐美。

②第2自然段概括描写:白鹭颜色、身段搭配的和谐美。

(2)课件出示: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白鹤朱鹭苍鹭

①观察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的图片,抓住“生硬”“太不寻常”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白鹭的美:小巧、玲珑、柔和、平常。

②在朗读中感受如诗般精巧、美丽的白鹭。

③第3自然段对比描写:将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较,突出其独特的精巧美和寻常美。

(3)课件出示: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①引导学生观察白鹭的近景图,结合课文“雪白”“流线型”“铁色”“青色”这几个关键词语和“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个排比句,说出白鹭的外形美。

②在朗读中体会白鹭的一切都很适宜,像诗一样精巧优美。

③第5自然段具体描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真是巧夺天工!

小结:是呀,难怪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整体感知,读出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白鹭外形如诗一般的精巧美。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中品味白鹭精巧如诗的外形美。无须教师过多的分析和赘述,从课文对白鹭外形的三处描写入手,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白鹭外形的美丽。着重紧扣第5自然段中具体描写白鹭外形的语言文字,引领学生品词析句,在图文结合中,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感受白鹭美在色彩搭配和谐,美在身段大小适宜。这样,学生对“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

四、布置作业。

1.认清生字的字形,相互提醒易错的部分,如:“宜”字下面是“且”,不要多写一横。

2.描红、临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笔顺规则,

“嫌”的笔顺是“”;

“匣”的笔顺是“”,最后一笔是竖折。

3.抄写词语。

4.课外熟读课文

通过描红、临写生字,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给第6~8自然段描绘的三幅画面起个名字;
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

2.学习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一、谈话导入。

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朗读课文第6~8自然段,也许大家能从白鹭这首精巧的诗中找到优美的、富有诗意的画面,并给这三幅优美的画面分别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总结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简明扼要。认真读一读第6~8自然段,学会概括文章内容,巩固高年级的阅读要求,完成课后习题第二题。

二、朗读课文,感悟白鹭的“韵味美”。

1.师范读课文第6~8自然段。(配轻柔的音乐,约1分钟)

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2.指名交流:此刻,你仿佛看到了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

(觅食、栖息、低飞)

3.哪个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呢?用心读一读,画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

4.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集体交流,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师生共读共悟。

示例1: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觅食图”:是啊,白鹭觅食时恬静安详,如诗一般迷人!

(3)欣赏画面并取画名:多美的一幅画啊,你们能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吗?(水田觅食)

(4)精读第一句,体会拟人、比喻手法的绝妙,体会白鹭与水田的和谐搭配。文中不说白鹭捉鱼,却说它“站着钓鱼”,你是怎样理解的?试着读出自己的理解。

(5)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诗一般的韵味。

示例2: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栖息图”:是啊,白鹭垂钓美妙绝伦,白鹭登高栖息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3)看看图,读读画面下的文字,再说说你们的感受吧。

(4)指名交流感受。

(5)“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质疑激趣,启发想象:你们说,在晴天的早晨,白鹭悠然登高,独处在小树的绝顶,真的是在望哨吗?

(6)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

(7)配乐齐读课文。的确,作者的这一疑问,真能引起我们读者无限的遐想。多么耐人寻味的生活画面啊。用心读一遍,读出自己的感受吧!

示例3: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生自学交流。

小结:当我们再次聚焦于白鹭生活的画面时,不得不惊叹于白鹭全身流泻出的诗一般的美!

三、感受白鹭的整体美。

1.展示白鹭生活场景的三组图片,配乐朗读,让学生静静地欣赏。

2.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哪些不足吗?

3.指名交流,体会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小结:是啊,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4.齐读第11自然段。让我们和作者一样,面对这可爱的小精灵,发出内心的赞叹吧!

读悟结合,读思结合,图文结合,读中领悟“白鹭诗中有画,韵味无穷”。课文第一部分描写白鹭外形的直观美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让学生感悟白鹭本身所蕴含的那种无穷无尽的韵味美,是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细细品味,不难发现三幅富有诗意的画面:觅食图、栖息图、低飞图。教学中抓住三幅画面,引导学生读中品味,读中遐想,写下自己读中的感受,并根据画面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三幅图先逐个展示,再同时展示,先部分,再整体,饱含浓浓的诗意,无穷的意蕴,加上诗一般的语言,以及多媒体课件中播放的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孕育出美的品味,美的震撼,美的享受,使得学生对“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理解水到渠成!

四、赏读全文,体会表达方法。

1.赏读全文。正是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感受作者借助白鹭抒发感情的写法。

2.齐读。(配轻柔舒缓的音乐,约2分钟)

3.指名说说读完了全文后的感受。

师总结:老师最想说的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们发现美的眼睛。真诚地祝愿同学们人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去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歌如画的美!

让学生畅谈学习后的感受,加深对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要善于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画的美。

五、布置课外作业。

1.背诵全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

2.阅读类似《白鹭》这样的美文,写下自己的感受。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13篇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小朋友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小朋友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老实的表示。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第一课时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同学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同学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协助他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俺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同学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同学描红、摹写。

第二课时

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同学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小朋友,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同学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4、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5、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同学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同学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小朋友,理解小朋友,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小朋友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小朋友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竞赛。

【反思】

《灰雀》一文中,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灰雀》一课的目标一是以爱为线索,建构爱的话题,引导学生树立"爱"的价值观。二是初步学习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人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总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归到整体;
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总是由浅入深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必得经历这样的过程。因此,在建构阅读话题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话题的层次性。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列宁,灰雀,男孩,他们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用简单的句子或词语概括。"这是本课以"整体感知"为主要目的的阅读话题,让孩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走近文本。

第二个层次:"体会列宁与男孩对灰雀的爱"。这一层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探究式的对话。

第三个层次:"体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爱的真谛"。再次回到整体,深化对文本的体验,升华情感的体验,目的是以读引写,以读引读。

在课堂中,学生以这篇课文为依托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状态非常活跃,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14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古诗《咏柳》,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

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5.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2.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15篇

教学目标

1.根据文体特点和语言特色进行诵读。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烛之武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3.在把握词义、句义的基础上,体会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4.从字音、停顿、语气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总结文言文诵读方法并在诵读中体验。

教学预设

一、引入

ppt:春秋无义战”

1.师讲述:春秋时期诸侯国为了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以强凌弱、攻伐攻伐兼并。这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动乱年代。有一本书比较具体生动地记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这就是《左传》。(板书)

2.生读注释,解释“传”的含义。

二、诵读

1.大家都感觉文言文学习很困难,今天老师给大家一把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那就是:诵读法。

ppt:“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
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曾国藩《家训》

2.师引起开头段,开头主要是交代背景,叙述语句的朗读中速,语调平缓,若一位老者在向你娓娓的叙述那段历史。

生齐读:(教师点评,从字音、句读、情感上引导)。

3.检查文言词语落实

ppt 1.词类活用:晋军函陵、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既东封郑、阙秦以利晋

2.古今词义不同:东道主、行李、夫人

3.特殊句式:夫晋,何厌之有?

重点引导:“封”甲骨文封字,像用手培土植树的样子,其本义为培土植树,又有聚土成坟的意思,引申为堆、冢之义。古人封土植树的目的是为了划分田界和疆域,所以封字还有疆界、界域之义。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位赐给臣子就叫做封,而诸侯或大夫所分得的土地就称为封地、封邑。

4.体味语气

(1)比较阅读:删去 “虚词”

(2)生反复自由读,特别要读出“虚词”的味道。

(3)大家试着揣摩一下这三个说话时的语气,结合句意,从这些虚词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与人物形象?(选择几个有体会的词说说)

参考交流:

佚之狐:“矣”(心情沉重)“必”( 坚定、胸有成竹)

郑伯:“也”( 心平气和、引咎自责、情真意切)“然”“焉”(语意转折,以情感人)

烛之武:“犹”“矣”“也”(壮志未酬的伤感、无奈、委屈、牢骚)

(4)在学生表达基础上,教师可作点拨。

(5)分角色读。

三、品读

1.秦晋围郑,郑国的形势怎样?(文本依据)

明确:危在旦夕,国运悬于一线。依据:

“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夜缒而出”(解释“缒”义)——进一步说明了郑国形势之严重。秦、晋已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从侧面衬托烛之武这一形象,突出他的勇敢。

2.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那么,请问:那么烛之武是怎样劝退了秦军的呢?

ppT 烛之武()退秦师,在()加上一个词或短语。

勇退、智退……(板书)

3.活动:清代散文家魏禧少好《左传》,他赞叹“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稳妥可靠,完备周密)”。请你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印证。

4.示范品读: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先由学生表达,教师适时补充。

ppT批注:(1)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的利害着想,自然会引起秦伯的好感,“既”点出郑国自知会灭亡,显现弱势,使之解除戒意,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2)前面的叙述都是先说普,后说秦,而这里,说成“秦晋围郑”, 让秦伯充当郑国命运主宰者的角色,含有对秦伯的恭维之意。(3)“执事”运用敬辞。(4) “若”一词言外之意是:“亡郑”于你并无益处。这是以退为进

板书:以退为进措辞委婉

5.布置学生自主学习任务,老师到学生中间去,随时解答学生问题。

6.交流: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批注(1)“厚薄”对比,言亡郑有害于秦,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秦与晋的盟约关系动摇。(2)攻郑与友郑的利弊对举,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了。(3)为秦穆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秦国的使者出入往来于郑国,郑国热情款待,礼节周到,秦国可以把郑国当作东方一个可靠的盟友,让秦有利可图,得到实惠,这有什么不好呢?(4)君知其难也”,替秦伯作了仔细的盘算,用语熨帖,令人心服。

板书:利弊对举 利益引诱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批注:(1)进一步引史为鉴,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自然会使穆公顿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感慨。(2)“且”:况且,递进关系,层层递进,“而”:表承接,强调时间之快,揭示晋的虚伪面目(也可以理解为“转折”)。(3)“夫”,发语词,“那”的意思,表达对晋贪得无厌的反感。(4)“既……又……”“肆”强调了晋的贪得无厌,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诚恳地提请秦伯定夺。

板书:引史为鉴 层层递进 揭示虚伪

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对文本做了自己的解读,初步感悟了说辞的魅力。烛之武精妙的说辞和周密的言语策略语惊四座、言震天下,真可谓“一言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我们来看看古人的评点。清金圣叹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清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gòu)中也。”

当然,无论说辞多么精妙,无论言语策略多么周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实情至理的基础上,惟有如此,才能使说辞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这一点,《烛之武退秦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板书:至情至理)

7.朗读指导,生齐读。

四、结语

著名的中语特级教师韩军说过: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了解不了,更谈不上继承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把它发扬光大。他强调中学生一定要多学一些文言文。对此我深信不疑。作为一名中国人,最主要的不是因为我们具有中国籍,更重要的是我们肩负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的使命,这包括继承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开拓我们崭新的未来文化。

教学反思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如烫手的山芋,摸涅不得。因为在文言文中承载着比较多的内容,有语言文字,也有人文的,要想在一堂课内很好的完成这些任务比较困难,而且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一是教师习惯于越“文”讲“言”,强调各种古汉语语法规律,以为总结种种规律便能多快好省的学好文言文,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审美观照;
二是学生诵读感悟文本的时间被教师疏解文言字词句所挤占了。由于课堂教学“文”与“言”不能兼顾,以致教学效果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极为不利。

有鉴于上述情况,如何实施文言文教学呢?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既要教“言”,也要教“文”,言文兼顾。首先要注重文言文语言教学,着力于必要的文字梳解、语言品味,走出了“重文轻言”的误区;
其次要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要探究语言文字中的文化信息,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并实现教学实施中的文化传递,走出“有言无文”的误区;
最后要重视反复诵读,模仿练读,想象品读,实现 “文”“言”融合”。我认为张必锟先生提出的“一个转变”和“一个转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个转变”是课堂教学要从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练习诵读为主;
“一个转移”是把立足点从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学生诵读上来。通过诵读以“文”引言,以言带文,实现“文”“言”两个要素的交融合一。海仙师姐评价我的上课风格是“男人天生的大气和女人自然地细腻”,这或许就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所要追求的。

当课堂进入品味烛之武最精彩的劝辞环节时,教室里的空气凝滞了。在试讲的几节课中都在这时出现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我曾经有过很多改变的策略:小组合作交流、标注关键词,教师引导示范批注但这些做法基本是徒劳。华为师兄的一席话让我惊醒:“教什么呢?指导意见说得很清楚,在朗读中品味劝辞的魅力,因声求气是这一课要教的重点。品味不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呀,我居然没有明白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此处的意图,连教的内容都有问题,还谈什么课堂效率呢?“因声求气”“以读带言”,朗读才是实现文言交融的最佳途径,如此精彩的劝辞脱离了朗读,理性的品析显得多么的枯燥乏味呀!

师傅以他丰富的教学经验指出文言文的处理要做到“文与言的相融相生,文与言的并举”可以用“以文率言”“以言悟文”“因气求声”“以读带文”四种有效的方式。对于师傅的教诲我们要“牢记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中”。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16篇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4.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重点难点、难点:

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小青蛙、小鸟的"头饰。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个新朋友,瞧!它们是谁?(出示小鸟和小青蛙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的小故事就发生在青蛙和小鸟之间:坐井观天。齐读课题。

二、认识字词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的时候遇到生字画下来,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

2、集体读,纠正字音。

(1)齐读。

(2)小老师领读。

(3)点名读。

3、去掉拼音读。

师:词语大家已经熟悉了,生字宝宝离开它的朋友你还认识吗?

三、品读课文

1、初读课文。

师:才一会功夫,同学们就交到了这么多字词朋友,把它们送回课文中再读一遍课文吧。边读边思考: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一个什么问题?

2、品读课文。

(1)通过刚才读课文,你知道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一个什么问题吗?

(2)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3)指导还有感情地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

(4)(出示青蛙和小鸟笑了这两段)

师:听了小鸟的话,青蛙笑了,青蛙为什么笑呢?

师:小鸟为什么也笑了?

(评价:多么自以为是的小青蛙啊!)它太需要跳出井口看看了,让我们一起来劝劝小青蛙吧!(课件出示: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5)同桌两人合作表演读第三次对话。

3、拓展。

青蛙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说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么美的景色,小青蛙以前怎么不知道?是青蛙住的环境限制了它的眼界。正如我们,如果没有走出威海,又怎么会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所以要想开阔眼界,获取更多的知识,就应该怎么做?但是我们不可能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所以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取更多的知识?

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像课文中的小鸟一样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17篇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字,认识1个笔画撇折和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喜爱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教学难点:读好文中的问句。

学情分析:

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在孩子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本课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的尾巴特点,而且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语言简明易懂,琅琅上口,极富儿童情趣,能引起学生学习、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它动物尾巴的兴趣。

课前准备:

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给第一组的小动物们比了尾巴,谁来重复一下比赛内容,指名读三个问句,评价

2.谁来公布一下比赛结果,看图用——的尾巴——说话。

3.谁来把比赛内容和比赛结果连起来说给在坐的听课老师听一听呢?

二:学习课文第3、4小节过渡:我们比出了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的小动物们都等急了,我们快给他们当裁判吧。

1看黑板动物图,说说公鸡、鸭子和孔雀的尾巴分别是怎样的?

2师:他们是怎样比的呢?学生自由读3、4小节,读好后用行动告诉老师你已经读好了。(指两名学生分别读第3、4小节)

3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知道了比赛的内容,它们(指着黑板)比赛的内容是“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谁来公布第一个问题?” (公鸡的尾巴弯)板书“弯”。第二个问题谁来公布?(鸭子的尾巴扁。)板书“扁” 学习“扁”户字头用一次性茶杯演示。鸭子的嘴巴也是扁扁的。

4看孔雀图,猜一猜孔雀比什么会胜出?(比漂亮、比美丽、比好看。告诉学生漂亮、美丽、好看是近义词,意思差不多)。结果是最好看,板书“最好看”认识“最”上下结构,日字头。为什么说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孔雀的尾巴好像一把五彩的大扇子。)

5师:比赛结果公布好了,让我们来读一读。

6读第3小节读问句时要读出问的语气,谁来试一试。指两三名学生读,

7读第4小节回答的时候要理直气壮。声音响有力。谁来试。(指两三名学生读),

8两组连起来读,同桌互相帮助,你问我答,然后我问你答。注意读准音,读流利。读好后,两人坐端正,用行动告诉老师,你们合作好了。

9展示读,哪对同学愿意站起来 读给大家听?(读好一对,评价一对,叫两队)再叫两队,评价哪一对小朋友读得最好,好在哪里?分组读,分男女生读

10师:两场比赛结束了,我们给小动物颁奖,奖状就是图片,不过有一个条件,问到谁,谁就要大声宣布自己的成绩。游戏:6名学生上台分别拿着小动物的图片带表小动物上台领奖。台下的小朋友问,台上的小朋友,注意轮到谁回答,谁就要大声宣布。

三:给动物加上尾巴

1. 看到小动物们比尾巴,比得这么热闹。其他的小动物也想来比一比赛一赛,瞧谁来了(实物投影出示牛、马、鱼图片)

2. 观察牛马鱼的尾巴,说说是怎样的?(牛尾巴又细又长,马的尾巴像长头发。鱼的尾巴又宽又扁)。谁会提问。(谁的尾巴细又长?谁的尾巴宽又扁?谁的尾巴好像长头发?3. 同学们,这些动物的尾巴这么千姿百态,谁知道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3. (学生介绍自己的课外知识,老师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多去看课外书,从书中得到一些知识)

4. 看来,小动物的尾巴作用真大呀!可这些小动物的尾巴不见了,它们非常着急(出示插图)你们能给他们画上尾巴吗?选两种动物画一画

5. 实物投影仪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四:指导写字学习:

1师:同学们个个都是出色的裁判员,我们胜利地完成了任务,现在该乘车回家了,还记得这个字吗?出示卡片“车”,指名认读。

2.口头组词

3复习笔画撇折。

4观察投影仪上的笔画,第一笔是什么?撇折是第几笔?共几笔?写得时候要注意什么?

5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写,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6.学生在书上描红,书写。

7.展示,评议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18篇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19篇

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没有见过白鹭,有必要让学生先欣赏一些白鹭的图片,对白鹭有个直观的认识。

本篇课文的语言凝练、含蓄,学生可能会有很多不懂或疑惑的问题,这将是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对于白鹭的美,学生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有必要适当点拨,加深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提出问题,分析解决。

3、在品读课文的同时,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生活和美的热爱之情。

《白鹭》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是大文豪郭沫若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全文语言朴实流畅,优美如诗。尤其是字里行间饱含的那份浓浓的诗意,使人回味无穷。因此,教学本文除了带领学生学会生字词并练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的内涵,从而感受白鹭的美,感受文章描绘的意境美。

知识与技能:

认识7个生字;
会写10个生字;
会写“精巧、配合、身段、适宜”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理解。

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课件展示法,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师准备:

1、课文朗读动漫。

2、白鹭的相关视频资料、作者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背景及白鹭相关资料。

使用教材

构想:对于课文的理解,我设计了多层次的课文阅读。首先,让学生们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接下来设置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设置深读课文,品味重点句子,重现优美的画面,这样由浅入深的阅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文章,体会了作者对白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式突出了重点,有突破的难点。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悠远,我要让我的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让他们明白美往往存在于平常的事物中,鼓励他们去寻找,去发现在能力培养方面。我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把课上所学运用到实际中,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嘴长颈长脚也长,爱穿一身白衣裳,常在水边结伙伴,田野沟渠寻食粮。(打一动物)谜底:白鹭(师出示图片)

2、激趣导入:课件出示白鹭的视频及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交流,认识白鹭。

3、板书课题。

4、生齐读课题,师指导读好“鹭”。

5、引导学生简单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作者资料,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画出不懂的词语。

(2)出示词语,过字词关。

(3)指导书写。

三、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2、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分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二、直入开篇

抓住中心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它却是一首“精巧的诗”。

三、赏读2—5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精巧”美。

1、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

2、集体交流,引导,感悟。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并通过观察课件中的白鹭感受它外形的和谐优美,读出和谐美。

(2)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白鹭的美:小巧、玲珑、柔和、平常。伴随音乐,读中感受如诗般精巧、美丽的白鹭。

(3)引导学生观察白鹭的近景图,说出白鹭的外形,读中体会白鹭形体一切都很适宜,像诗一样精巧,优美。

3、学生再读2—5自然段,读出白鹭的精巧美。

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

四、赏读6—8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生活美”

1、白鹭不仅有精美的外形,更有精巧的生活。此刻,你仿佛看到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

2、哪些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呢?用心读一遍,画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然后与你的组员交流。

3、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展示汇报

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师生导读导悟。当我们再次聚焦白鹭生活的画面,不得不惊叹于白鹭全身流泻的、诗一般的美!

五、赏析9—11自然段

1、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不足吗?

2、教师描述:是啊,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3、全景图中显示第11小节文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六、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也许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味无穷的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觉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对白鹭的认识。

这一环节以谜语和视频资料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

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预习交流时间,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学会了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

本环节注重让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为课堂中合作、探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都充满诗情画意。回顾全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激发他们对白鹭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白鹭的外形的精巧。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真正走近白鹭,感受白鹭的生活美。

在激情朗读中读出白鹭的韵味、作者的心境,读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习写作方法。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20篇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复韵母aieiui和它们的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能够认读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会拼读本课的复韵母音节,会读拼音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会3个复韵母aieiui和它们的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能够认读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会拼读本课的复韵母音节,会读拼音词。

难点:能够认读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会拼读本课的复韵母音节,会读拼音词。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挂图 拼音小黑板 拼音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会3个复韵母aieiui和它们的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课时重难点:准确读出复韵母aieiui和它们的四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把两个单韵母放在一起的拼音字母吗?这样的字母叫复韵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复韵母。

板书:aieiui

问:这里的复韵母都是由几个字母合成的?

讲:像这样由两个或三个字母组成的韵母就叫复韵母。

二、看图学习语境歌,引出aieiui

1、图上画的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教学语境歌:扎篱笆,围树苗,一棵矮来一棵高。éiéiéi,小羊羔,快快过来吃青草。

2、这两棵小树苗怎样?引出高矮的“矮”。

小女孩在干什么?引出围篱笆的“围”。

小男孩在干什么呢?嘴里会发出什么声音?引出“éi”。

3、只要把高矮的“矮”,嘴里会发出的声音“éi”,围篱笆的“围”,都读成第一声就是我们要学的aieiui。

三、看图学习字母ai

讲:图上的两棵树苗一棵高,一棵矮,“矮”就是字母ai的音,ai要先发a的音,开口度大,声音响亮,然后迅速向i滑动,i的发音轻短,合起来一口气读成ai。

教师范读:ai。

学生学读ai。

ai有四个声调:āiáiǎiài。

(集体读字母和四声,个人读,分行读)

记忆āi的形。

四、看图学习字母ei

1.图上的小孩子在喂羊羔,他嘴里会发出什么声音呢?

讲:ei发音的方法和ai一样,要先发e的音,e读重一点,i读轻短一点,模糊一点,就成了ei的音

教师范读:ei。

学生学读:ei。

ei有四个声调:ēiéiěièi。

(运用多种方法练习读。)

2.怎样记字母的形呢?

可以根据发音来记形。

五、看图学习字母ui

问:1.图上的小女孩在干什么?

讲:围篱笆的“围”发第一声就是ui的音,要先发u的音迅速向i滑动就是ui的音。

学生练习读准ui的音。

板书四声进行练习。

2.怎样来记ui的形呢?

六、巩固练习

看板书采用多种形式读准音

课中休息:

儿歌:复韵母,真有趣,两个字母在一起,

口形变化要注意,合成一音要牢记。

七、讲标调方法

aieiui都是由两个单韵母合成的,那么标调的时候应当写在谁的头上呢?

老师教你们一首儿歌,这首儿歌就告诉我们怎样标调。

儿歌:有a不放过,没a找oe,

iu并列在一起,注意标在后一个。

八、指导书写:

两个字母靠的近一些,占格的方法和以前学的一样。

九、作业

练读aieiui的四声。

连写aieiui。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快速认读声母aieiui组成的音节,会准确拼读本课的复韵母音节词。

2、会发现我们身边有许多藏着aieiui的音节。

3、试着用拼音词讲故事。

课时重难点:

能正确快速认读声母aieiui组成的音节,会准确拼读本课的复韵母音节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作好铺垫。

1、师:小朋友,我们拼音王国里呀又多了3个复韵母朋友,你看他们来了:多媒体出示aieiui,谁能叫出他们的名字?

生:aieiui

2、师:已经认识他们了!那他们的兄弟姐妹认识吗?你看他们也来了:多媒体出示:aiaiaiaieieieiei uiuiuiui

师:谁来读ai的兄姐妹

生:āi ái ǎi ài

师:ei的兄弟姐妹呢?

生:ēi éi ěi èi

师:ui的兄姐妹也想让你们喊喊,谁来?

生:uīuí uǐ uì

师:齐读:

3、师:如果他们的队伍排乱了,你们能认出他们来吗?

出示打乱的aieiui的四声谁能认出他们来呢?

师:那我们来开火车!

师:我们一起来叫叫他们的名字!

师小结:小朋友,你们真是了不起,不按顺序也可以认出他们来!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要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想听吗? 那就脚放平――腰挺直!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探究新知。

㈠听一听

师:有一天呀,乌龟和白兔碰到了一起,小白兔嫌乌龟爬得慢,乌龟不服气,于是他们之间进行了一次比赛。你们看,他们正在比赛呢?多媒体出示:龟兔赛跑图,小朋友们,他们各自都在干什么呀!

㈡说一说:

生:乌龟在拼命地爬 小白兔在睡觉

师:哦,乌龟在爬,白兔在睡觉。

多媒体相应出示:wū guīpá báitùshuì

㈢找一找

师:小朋友们,你们找找看,我们学过的复韵母藏在什么地方?看谁的火眼金睛能把他们找出来。

生:藏在乌龟的guī中 生:白兔的bái中 师:还有呢? 生:睡觉的shuì中

师:对,就藏在这儿。(边说边操作,红色闪烁u??iu?)

㈣拼一拼

1、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找出来了!是呀,我们平常说的每一句话,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由我们学的拼音字母组成的! 拼音王国里多了这3个复韵母,声母们都来欢迎他们,都想和他交朋友。

你们看:ai找到了朋友。出示:bpkh ai

2、师:ai找到了哪几个好朋友,谁来说说他们的名字

生:bpkh

3、师:声母b和ai交朋友,拼读的时候怎么拼呢?先听老师拼?b-aibaibai 谁告诉我,老师是怎样拼的?

生:声母要轻一点。

生:韵母要响一点,拼得时候要快一点。

师:是呀,声母轻短 生:韵母响, 师:两音相连 生:猛一撞。

师:说的好!我们一起来拼一下:
生:baibaibai

4、师:那其余几个怎么拼呢?自己先试试。

师:谁先来:
生:paipaipai

5、师:跟声母kh交朋友,谁来拼? 生:kaipaipai 生:haihaihai 师:好,谁来领大家一起读:(一位学生领大家一起读)

6、师:ai交了朋友,ei也想要交朋友呀!他的朋友谁来喊。

出示:mw ei

7、师:怎么读好他们呢?我们男女生来比赛好吗?先自己试一试。

师:这个谁来读:男生来,派一个代表先来读! 生:meimeimei 师:男生齐读。

师:这个女生来读,也先派一名代表! 生:weiweiwei 师:女生齐读! 师:不分胜负:那交换后再读!(女生先读,再男生读)。

8、师:aiei都有了朋友,ui当然也要有朋友啊!谁能来读好它?

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学生练读) 师:呆会儿我们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开得顺,要不要准备一下。(学生积极的准备) 师:准备的怎么样了?再请同学互相读给同桌听,同桌之间也要交好朋友。(同桌互读) 师:火车哪儿开? 师:哪两列火车并列一起来开!

三、联系生活,拼读音节,自主探索。

1、师:小朋友们,老师又要带大家出发了,去认识三样新事物,想去吗?那就(师:一二三生:坐端正)

2、师:你们认识他们吗?多媒体出示:白菜梅花书柜 生:一棵白菜,一枝梅花,一个木柜(注意学生用的量词)

师:这是我们常吃的白菜出示:白菜báicài bái是由什么组成的呀? 生:bái是由声母b和韵母ái组成的。

师:谁来把它拼出来:生:báibáibái师:一起来拼? 师:cài是由什么组成的? 师:谁来拼?生:càicài 师:谁能把这个音节连起来拼一下:
生:báicài师:说的真好,奖给你一个大拇哥! 师:我们一齐读!

3、师:那这两个音节词谁来拼读,先自己试一试。

师:谁来读第一个? 生:shuguì师:第二个谁来读? 生:méihuā 师:huā是三拼音,读时要注意:声轻介快,韵母响。

师:齐读。

师:男同学读梅花,女同学读书柜。

师:调过来读

四、回归生活,给物标音。

1、师:小朋友真聪明,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跟大家来做个游戏!猜一猜,谁能猜出我做的`是什么动作?(师做“飞”、“拍”、“睡”的动作)

2、师:老师在干什么?(老师做飞的动作) 生:老师在飞。

师:对,这就是小鸟飞的音节,谁来拼?你能带大家读一读吗? 生:feifeifei 师:你带领大家读得真好,老师把这个好看的图片送给你,课间游戏时你带同学一边飞一边拼读,好吗? 生:好的。(学生非常高兴地坐下了)

3、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周围也有好多藏着aieiui这3个音节的词语,我们来找一找好吗? 生:好的。

师:(老师指着黑板问)这是什么? 生:黑板。

师:黑板是什么颜色的? 生:黑色的。

师:开动小脑筋,想想这里藏着谁? 生:“黑”里藏着ei。

师:真聪明,谁来读这个音节! 生:heihei 师:我们把它贴在黑板上标出来。

师:墙壁是什么颜色的?这里藏着什么? 生:“bái”里藏着ái。

师:这是我们小朋友用的水杯,这里藏着什么? 生:这里藏着ēi。

师:还有吗? 生:这里还藏着?i。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音节,然后把他们贴上去。生拼读音节)

4、师:小朋友们,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可以用我们学的音节去标出来,请小朋友在课后找出来告诉老师,看谁找得最多。

五、运用音节,自主讲话

1、师:小朋友们,刚才老师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但是,龟兔赛跑结果怎样呢?要请小朋友自己来讲!你们行吗? 那在讲故事之前,先要把这些音节读熟。出示:龟兔赛跑图 谁来读。

生:wuguipabaitushui师:读得真棒,这里有个整体认读音节wu都读好了,应直接读,不能拼,我们一起读。(生齐读)

2、师:那谁来根据汉语拼音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先自己试试。

生:有一天,乌龟…… 师:讲得真好!如果把故事中的白兔和乌龟的话讲的更生动些,故事肯定会更好听。请小朋友们回去作充分的准备,下节课我们进行故事比赛。

3、老师这里还有一句关于龟兔赛跑句子呢,能读出来吗?

小白兔,白又白,要和乌龟来比赛,你猜猜,谁厉害?

六、总结

今天我们读了声母与aieiui相拼的音节,小朋友们学的很认真,大家要好好学拼音,学好了拼音我们就能说好普通话,能自己读懂故事书了。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21篇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数2—3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举行“植物资源”共享会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

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

(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

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一巴+拉+贴)

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7、指导朗读。

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组比赛朗读。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

五、积累语言。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22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最少5个以上的字体。

2、顺畅地朗读古诗,进一步体会拼音识字的乐趣。

3、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学习公鸡勤劳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公鸡与人们的关系,并能学习公鸡勤劳的好品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拼音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习拼音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老师想和你们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称叫“我说你猜”,师说顺口溜,生接答出声母b p m f d t n l(师:6就像个—— 生接答:b b b)

2、出示拼音卡 j,再出示卡 ji,生齐读,师再出示“鸡”字,利用拼音读准“鸡”的读音,师生总结认字方法:拼拼音(师板书)

3、引出课题“画鸡”,生齐读课题,生说说你知道的公鸡是什么样子的?

二、新课

(1)、初读古诗

1、生自读古诗。要求把你不会读的字圈起来。

2、同桌互读古诗,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圈起来的字读什么。(师生一起总结认字方法:问)师板书。

3、听课文录音,学习朗读。(师生一起总结认字方法:听读识字)师板书。

4、抽生读古诗。(师生一起检测抽读同学的字音是否读准了)

(2)、学习字词

1、师范读古诗,要求生听清字音。

2、出示生词:雪白 满身 红冠 平生 走将来 千门万户

①小老师教读词语。

② 男女生合作读。

3、学习生字,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①出示生字:画 鸡 雪 生 千 平 户 开

②先请小老师教读,再请生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学生1:

“平”字和我们学过的苹果的“苹”读音是一样的,只是比“苹”少了一个“草字头”。(师总结记忆生字的办法:利用熟字对比记忆)

学生2:

我知道“千”字是“十”字头上加一撇。(师总结记忆生字的方法:熟字加一笔)

学生3:

我是这样记“鸡”的,左边一个“又”,右边一个“鸟”,合起来就是“鸡”了。(师总结记忆生字的办法:加一加)

学生4:

“雪”字是由“雨”和倒着的“山”组成的,可以这样记:山上总是下雨,天气变冷了,雨就变成了雪花了。(师总结记忆生字的办法:用会意字编故事)

③识字游戏:“好朋友再见”、“捉迷藏”

(好朋友再见:生读对黑板上的字卡宝宝,师就把字宝宝从黑板上取下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捉迷藏:师生一起把字宝宝送回古诗中,由老师随意读出本课生字,学生听到后迅速用笔在文中找到,并用圆圈圈出来。)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生翻开书,齐读古诗第一句。

①师: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的公鸡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回答,师板书(头上红冠、满身雪白)

②出示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理解“头上红冠”和“满身雪白”

③师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句。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大公鸡?

生回答:漂亮的大公鸡、威武的"大公鸡。(师板书)

师抽生读第一句,看看谁读出的大公鸡最漂亮,师生评议。

2、学习第二句。

师:大公鸡除了漂亮,它还会喔喔叫呢?你们知道大公鸡都在什么时候叫吗?

生齐读第二句古诗。

师:是呀,天刚一亮,大公鸡就叫醒农民伯伯起床干活了,农民伯伯很勤劳,大公鸡起得比农民伯伯还要早,大公鸡勤劳吗?你喜欢这只勤劳的大公鸡吗?

师请喜欢这只公鸡的学生齐读古诗。

师:大公鸡除了叫醒农民伯伯,还会叫醒睡懒觉的小朋友呢,不信,你听——(师播放课前准备好的动画课件)

师: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生回答)

师总结:是呀,大公鸡天一亮就起床了,叫醒了睡懒觉的小朋友,帮助了他们,大公鸡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向大公鸡学习,每天早早起床不睡懒觉。

3、师生齐读古诗,会背的试着背一背。

三、巩固练习

( )( )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 )走将来。

( )( )( )敢轻言语,

一叫( )( )( )( )开。

四、板书设计

画鸡

漂亮

威武 (的)大公鸡 (人类的好朋友)

勤劳

教材分析:

《画鸡》是北师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9单元“字与拼音(二)”中的一首古诗。这是明代唐寅的诗,诗人用笔墨画鸡,用诗歌赞美鸡,画与诗形成完美的整体。在学习这首古诗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拼读音节,通过反复地诵读,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以及利用熟字巩固拼音的情趣,加深理解字与拼音的关系。在教学识字时,不要脱离语境,孤立识字,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古诗过程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然后再认识单个的汉字。

学生分析:

在学习《画鸡》这首古诗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前8个单元的生字,有了一定的认字基础,并且学习了a o e iu ü 6个单韵母,还学习了“b p m f d t n l”8个声母。所以,《画鸡》这首古诗中,“头上、不用、红、雪白”等生字学生已经认识了,本课的新生字“画、鸡、户”可以让学生用拼音来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教学时,就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23篇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鲁迅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积累描写鲁迅神态、动作的词语。

学习重难点: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梳理文章结构。

3、学会列小标题,自主学习。

二、学习活动设计

(一)预习探究

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题中的“我”是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既然是要表现鲁迅先生的,那咱首先要知道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何?打开《伴你成长》自学提示1

课外的知识咱们已掌握下面再看课本的内容,首先正字音《伴》2其次释字义《伴》3

(二)合作交流

1、自主读书(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
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按段朗读课文,指导列小标题

1、讲列小标题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文章的段意概括出最简单的话和词语,二是从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句子和词语。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小标题。说《水浒》谈碰壁救助车夫照顾女佣

(四)巩固练习

打开《伴你成长》,将积累词语与形近字组词填好。

(五)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说《水浒》谈碰壁救助车夫照顾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重点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积累描写鲁迅神态、语言的词语

二、学习活动设计

(一)检查复习,导入课文

1、听写生字

2、复述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品读感悟

1、回顾文章内容,了解“伯父”是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学习第四段“救助车夫”,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①边读边想,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②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A、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作语句,想想这一段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a请同学朗读。想想这段话是从哪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动作)

b请大家在书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C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脚里的破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扶、洗、敷、扎”等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的感情。)

d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体会这一连串动词的用法。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B还可以从哪些从地方看出鲁迅是一个同情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a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悦的表情了,突然变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的话,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b你准备抓住那些重点词语来理解?说说你的理解。

c这一段话是从那方面来进行描写的?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神情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

④老师小结。这样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作者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请同学们回到现实,一起读一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学习第三段“笑谈‘碰壁’”,体会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

①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想:“笑谈‘碰壁’”这件事反映了鲁迅怎样的品质?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②重点学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方法:读→找→联→说

①读:首先就是要细细地读句子,看看句子明显的意思是什么?

②找:从句子中找出含义特别深刻的关键词——“黑洞洞”、“碰壁”。

③联:联系上下文把句子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体会深层的意思。启发:光线暗,真的会把鼻子碰扁吗?它是用来比喻什么?

③老师小结。

(3)自主学习第二和第五段,同学交流。

学习第二段“谈论《水浒传》”,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A联系上下文,说说“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我”读书怎样?(态度不认真)

B“哈哈!还是我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我”听了伯父的话后,“羞愧”“悔恨”什么?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听受?

C完成填空练习伯父是一个(关心下一代)的人

D小结

②默读第五段“关心女佣”,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A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从鲁迅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B默读本段,完成填空练习。

伯父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C小结

请大家再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总结伯父的品质

(三)学习第一段“深切的怀念”

1、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一段,了解什么事使“我”惊异。

2、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惊异什么。

3、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从三方面来找一找原因。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因“年纪还小”而产生的“惊异”。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鲁迅生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因此人民爱戴他。

(三)巩固延伸

1、出示填空

你觉得这是一个(关爱下一代、同情劳苦大众、忧国忧民、爱憎分明、受人爱戴)

3、说说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四)作业设计

《伴你成长》

(五)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论《水浒传》

笑谈“碰壁”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深切的怀念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推荐访问:上册 教学设计 集锦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集锦23篇 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集锦23篇) 语文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