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仲淹教学设计9篇,供大家参考。
范仲淹教学设计 第1篇
教材分析: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讲述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介绍了范仲淹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范伸淹的资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废寝忘食”翌词,能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3)领悟并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中具体描绘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在形式多样的品读中感悟人物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范仲淹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培养学生刻苦读书的美德。
(2)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领会并学习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一心为民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雨乐”的思想境界并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3、关键:抓住文中描写范仲淹言行的关键语句,感悟人物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ppt:两首诗词《江上渔者》《岳阳楼记》与范仲淹画像。
(1)谁能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词?(指名朗读)诗词的作者是谁呢?(指名介绍范仲淹)
(2)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他不仅是北宋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乖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3)范仲淹是伟大的政治家,他有一句被后人传颂的最有名的诗句,展示了他伟大的政治抱负,谁知道那句诗?
课件出示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指名读)谁能说说从这句话的意思?
2、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查找。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情?
(二)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闭门不出贫寒
划粥割齑于心不忍千载难逢和衣而眠佳肴
(出示ppt: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只身只得只煮米粥一只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概括一个小标题。想好后,与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写了几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从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小标题是什么?这几个小故事有什么联系?(四个小故事: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2-5自然段,这四个故事都是写范仲淹刻苦读书的。)
板书: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
3、小组讨论:你认为本文可以分几部分?(三部分,第1自然段:总括;第2-5自然段:具体些范仲淹刻苦读书故事;第6、7自然段:写范仲淹伟大的政治抱负及做法。重点是第二部分。)
四、品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摘抄本课成语及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1、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2、课文第二部分讲了哪四个小故事?
二、学习交流、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
1、轻声读第一个故事,想想:范仲淹求学的哪些行为让你深受感动?画出让你感受深的句子,适当做些批注。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出示句子: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教师:对比读,你读懂了什么?
(2)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吗?
ppt出示句子:“累了……饿了……”,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教师:“废寝忘食”是什么意思?一个“苦”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
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来说话。(课件出示)
(4)师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二)学习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
过渡:那时,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课文第三自然段就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他的读书生活。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认为最能代表范仲淹清苦生活的是哪个词语?
2、师:范仲淹对于这种极其艰苦的生活介意吗?他的哪些行为让你受到感动?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
3、交流汇报,相机点拨。
(1)范仲淹他怎么样读书?就“凌晨鸡鸣即起”引导学生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
(2)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4、小结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
读文---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交流所得。
(三)自学第三、第四个故事。
1、提出要求:按照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三、四个故事,先自己思考,再在组内交流,有不同建议的在全班交流时商讨。(学生学习,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2、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师:范仲淹生活如此的清苦,他的好友想帮助他,先是送银子后是送佳肴,可是范仲淹都(拒绝、粗茶淡饭)。
(2)ppt出示语言描写的句子“仲淹兄,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将来再见也不晚。”此时此刻,你觉得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3)指导朗读重点句。
(四)学习第三部分(6、7自然段)。
过渡:范仲淹立下如此志向,他又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后人对他的评价又如何呢?
1、指名读第6、7自然段。
2、(ppt出示句子)理解并积累句子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三、总结全文。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如:人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并为之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
四、拓展延伸。
1、搜集范仲淹的诗词。
2、找找其他名人读书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
范仲淹的故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教学设计 第2篇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但能刻苦学习,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介绍了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只身苦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不出。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通过突出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通过相关语句的品读,领会人物的美德。
(2)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启迪学生向范仲淹学习,立下远大志向,刻苦读书。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3、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学情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由于学生身处优越的家庭环境,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时常有立志而无长志的心理,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综合这一系列学情,我精心设计了各部分教学环节,相信可以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心理学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因此,整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在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学习其品质。
五、说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收集历名人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故事。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通过学生的收集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为整节课打好知识基础。
(二)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听写下列词语和句子。
词语:杰出、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收不忍、朝廷、千载难逢、粗茶淡饭、争先恐后。
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刚听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体现了什么呢?(板书:忧国忧民)那下面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3、教师指导:“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是范仲淹写的,说的是白云中的山巍峨,江水浩浩荡荡,而先生的风度仪态,像山水那样高尚清远。而后人则用这一词句来赞颂范仲淹。
4、教师:范先生像山水那样高尚清远的风度仪态指的是什么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
5、全班齐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
6、教师导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是范仲淹的志向和抱负,他并为此而刻苦读书。(板书:刻苦读书)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他是怎样刻苦读书的。
设计理念:通过听写检测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以及积累词语的情况,并从听写的相关词句中,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的高风亮节。
(三)品读语句,体会品质
1、教师指名反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围绕范仲淹的刻苦读书写了四件事情。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四件事情?
设计理念:学生结合上节课的小标题以及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叙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1)画出文中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自己读了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后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
3、集体反馈
故事1、“只身苦学”(板书)
“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引导学生读这一句时,我就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从而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感情朗读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故事2、“划粥割齑”(板书)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1)教师:对于这句话描述的情形,文中用了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学生读:划粥割齑)
(2)教师:这说明了什么呢?(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清贫)
(3)教师: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清贫,但他毫不介意,他——(学生读句子)
“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
“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
“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
“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
通过其他师生和范仲淹对见皇帝的不同表现,体会范仲淹的自信、刻苦,并使学生懂得“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整个教学过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线贯穿,有详有略,并注意感情朗读。
4、学习六、七自然段,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
首先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之后,教师不急于做出判断,转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教师出示范仲淹说的话,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留下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然后教师追问:“此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
设计理念:本环节的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尽量让学生充分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品读句子,领会人物的特点。教学的随机性比较大,教育师应当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重点在引导学生大胆地交流自己在读描述范仲淹言行语句中的咸受,在谈感受中进一步完善对人物的认识,特别是精神品质的领会。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同学们,范仲淹的刻苦成就了他的一生,使他如愿走上了治国爱民的从政道路,实现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和抱负。
2、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同学们,了解了范仲淹从求学到从政的历程,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引导学生说:人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并为之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教师:从范仲淹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要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少年中国说》中诗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全班齐诵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理念:通过展示名人故事交流了学习成果,通过交流写法和课后练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
1、交流写法: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2、课后小练笔: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六、说板书设计
设计本课的板书,我抓住课文重点,采用简洁的文字,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如:
范仲淹的故事
只身求学
划粥割齑
忧国忧民→刻苦读书谢肴
闭门不出
范仲淹教学设计 第3篇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范仲淹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纲:
1、画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识记。
2、搜集有关范仲淹的资料。
3、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二、激趣导入
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三、展示汇报:
(一).介绍范仲淹。
(二).汇报字、词掌握情况
1、读生字、词语卡片。(分组展示)
2.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划粥割齑、大夫、范仲淹
a.读词
b.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C.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d.你还有哪些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淹”字的三点水还可以换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出示: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
3、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 三 )、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 粗茶淡饭 废寝忘食 贫寒 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 划 粥 割 齑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找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预习提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4. 仔细读读课文。
5. 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二、展示汇报:
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出示: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
他( )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独立汇报)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
2.听写练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课后反思:教学《范仲淹的故事》这课时,我是让学生们在课上预习的,给学生安排了充裕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然后让学生们自由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学中我还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了第2——5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主要事件,同学们都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了。
范仲淹教学设计 第5篇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范仲淹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一、导语设计
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
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
二、新课
(一)读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完善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范仲淹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放音频),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
二:学习新课
(一)读
1、注意听范读(放音频):点评好在哪里?注意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
(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
7、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放音乐)
(三)拓
根据你对词的理解领悟,用你能想到的句子将《渔家傲》
(1)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景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
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
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
"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火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例如:
1)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2)一队人马在边塞的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枣红色的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众人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将军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震颤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满面黄沙。“就地休息!”将军一扬手中的长鞭,雄浑的声音震荡着两面山上的碎石。黄黄的斜阳,染黄了将军灰白的胡须,也给整个队伍洒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这荒漠边缘的一队天兵天将。站在秋天包裹着的西北边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边塞的苍穹似分外开阔空旷,寂寥深邃,没有浮云的嫌碍,只有荒凉而不透明的成熟。
(3)学生习作交流:
三:作业课外积累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范仲淹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ppt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ppt:两首诗词《江上渔者》《岳阳楼记》与范仲淹画像。
(1)谁能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词?(指名朗读)诗词的作者是谁呢?(指名介绍范仲淹)
(2)范仲淹是伟大的政治家,他有一句被后人传颂的最有名的诗句,展示了他伟大的政治抱负,谁知道那句诗?
课件出示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指名读)谁能说说从这句话的意思?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查找。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情?
(二)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毫不介意 粗茶淡饭 废寝忘食 闭门不出 贫寒
划粥割齑 于心不忍 千载难逢 和衣而眠 佳肴
(出示ppt: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概括一个小标题。想好后,与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写了几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从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小标题是什么?这几个小故事有什么联系?(四个小故事: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2-5自然段,这四个故事都是写范仲淹刻苦读书的。)
板书: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
3、小组讨论:你认为本文可以分几部分?(三部分,第1自然段:总括;第2-5自然段:具体些范仲淹刻苦读书故事;第6、7自然段:写范仲淹伟大的政治抱负及做法。重点是第二部分。)
四、品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摘抄本课成语及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识
1、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2、课文第二部分讲了哪四个小故事?
二、学习交流、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
1、轻声读第一个故事,想想:范仲淹求学的哪些行为让你深受感动?画出让你感受深的句子,适当做些批注。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出示句子: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教师:对比读,你读懂了什么?
(2)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吗?
ppt出示句子:“累了……饿了……”,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教师:“废寝忘食”是什么意思?一个“苦”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废寝忘食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
引导学生用句式“ 了,就用 ”来说话。(课件出示)
(4)师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二)学习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
过渡:那时,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课文第三自然段就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他的读书生活。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认为最能代表范仲淹清苦生活的是哪个词语?(板书:划粥割齑)
2、师:范仲淹对于这种极其艰苦的生活介意吗?他的哪些行为让你受到感动?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
3、交流汇报,相机点拨。
(1)范仲淹他怎么样读书?就“凌晨鸡鸣即起”引导学生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
(2)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4、小结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
读文---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交流所得。
(三)自学第三、第四个故事。
1、提出要求:按照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三、四个故事,先自己思考,再在组内交流,有不同建议的.在全班交流时商讨。(学生学习,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2、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师:范仲淹生活如此的清苦,他的好友想帮助他,先是送银子后是送佳肴(板书:佳肴),可是范仲淹都——(补板书:拒绝 粗茶淡饭 )
(2)ppt出示语言描写的句子“仲淹兄,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将来再见也不晚。”此时此刻,你觉得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板书:
埋头苦读)
(3)指导朗读重点句。
(四)学习第三部分(6、7自然段)。
过渡:范仲淹立下如此志向,他又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后人对他的评价又如何呢?
1、指名读第6、7自然段。
2、(ppt出示句子)理解并积累句子: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三、总结全文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延伸
1、搜集范仲淹的诗词。
2、找找其他名人读书的故事,读一读。
附板书:
范仲淹的故事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只身求学:废寝忘食
划粥割齑:闻鸡起舞
拒绝佳肴:粗茶淡饭
闭门不出 :埋头苦读
范仲淹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意象,来分析: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掌握边塞诗的内容特征。
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抓意象,析意境,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屏幕显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
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诗的共同特点----描写边塞的风光或者是战争的,这样的诗叫做边塞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词的名篇: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边塞看看那里特有的风光。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学生查阅资料解决。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词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
三、整体感知:读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3.思考:初读此词,你感悟到了什么情感?
4.翻译文意(学生将不会的提出来)
译文:边塞的秋天风景独具,大雁匆匆向衡阳飞去。军号一响,马嘶车号随风起。群山深处,烟雾茫茫,残阳如血,城门紧闭。
端起酒杯思念家乡,功业未建无心回去。羌笛声声寒霜满地,夜深人未睡,
将军、征夫们头发变白,流下了眼泪。
四、赏析上阕
请学生读上阕(再读),其他学生思考
(1)上阕写了何时何地的景色?可以用词中哪个字来概括这景色的特点?
(2)与江南相比,边地风光“异”在哪里呢?
“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3)分析意境特点:苍凉-悲壮(看图片)
(4)这样的意境和下阕抒情有什么联系呢?
[插入写作背景: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此词即作于出任延州时。]
赏析下阕(品情感)诗人的情感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面?明确:泪这一“泪”字包含了哪些情感?体现在哪些诗句中?明确: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全诗核心句
分析: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请学生读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笛悠悠霜满地”和上阕的意境照应,奠定“凄凉”的情感基调。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所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后句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止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而哀伤流泪。
过渡:文中,作者和将士们为了祖国的边疆不受侵扰,远离家乡和亲人,舍小家,顾国家,连“衡阳燕去无留意”,可将士们仍“燕然未勒归无计”直到“将军白发征夫泪”,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家人的幸福,祖国的安定,所以,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应感谢前辈们,尊敬为我们创造幸福的人们,把学习搞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报答祖国的培养。
五、拓展
在和平时期的战士们又是如何来实现自己报国理想的?
六、课堂检测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
(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
七、作业
1.根据今天学习的情和景的关系,请同学们仿写一首诗:
开头句:——秋来风景——,
范文:家乡秋来风景丽,
稻熟果香喜气溢。
四面歌声连连起,
院子里,
高粱麦穗挨墙砌。
2.请以“深秋戍边图”为题,用自己的语言将《渔家傲》改写成一篇短文。
八、板书
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上阕写景千嶂孤城
(异)长烟落日
渔家傲范仲淹↓借景抒情
家万里-归无计
下阕抒情
(泪)羌管悠-霜满地抒发思乡报国之情
苍凉悲壮,沉郁雄浑
本课堂重在理解词的意境,感受词人的爱国凄凉沧桑之情。然而在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中有些不尽人意,对词人的内心凄凉之感没有深入理解。课反还需做补充引导。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范仲淹 范仲淹教学设计9篇 范仲淹教学设计(精选9篇) 范仲淹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