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教学设计7篇

时间:2023-09-08 08:55:02 来源:网友投稿

地形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第四章的第一节,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了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是地形对交通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形教学设计7篇,供大家参考。

地形教学设计7篇

地形教学设计 第1篇

【教材分析】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第四章的第一节,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了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两部分有一定的关联性,讲授时必须分析透彻。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活动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要形成以课内外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相关的案例剖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2、通过对“铁路选线方案”的评价,发展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

3、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态度;

2、通过对历史上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重点:

1、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布局、形态的影响。

难点:影响交通的因素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在初中学习过地形的种类,中国区域地理等内容,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提前布置给学生“顺德交通与地形”这一课题,广泛搜集材料,实地考察,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探究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教材P88页,地图册P31页)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李白的《蜀道难》中的这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投影显示),大家很熟悉吧?那我们先一起读一遍。(朗读提兴)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大家知道人是自然环境的特殊产物,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必要物质基础,因此自然环境中的各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都会对人类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李白的这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道出了地形这一地理要素对交通的影响。那我们今天就以地形要素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例来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多媒体展示章节标题)(多媒体展示一幅地形图)

提问:首先我们来看这一幅图片,在这幅地形图中有3种地形区,分别为平原,河流阶地和高原。在这三个不同的地形区给大家标出了三个不同的地点。现在要大家在这幅地形图中建一所房子,那么你会建在哪里呢?(可分组进行讨论决定,限定时间3-5分钟)

(学生发言)三位选择不同的代表发言

1、选择平原地区:分析平原地形的优势。

2、选择河流阶地:分析河流阶地对人类活动的好处。

3、选择高原:分析原因。

师:(适时对学生的创新表现进行表扬与鼓励)其实呢,A、B、C三地都可以建房子,那你们选择这里,别人也会选择这里,越来越多的房子在这里聚集,逐渐就会形成村落,随着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慢慢地又配备了各种生活生产设施,因此,村落发展成为城市。那这两种人类聚居的场所,我们统称为聚落。(多媒体展示聚落定义)它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运动场属于聚落不?公园属于聚落不?(加深学生理解)其实不仅大家在选择居住场所的时候考虑到了地形的因素,我国6800年前的先辈们也考虑到了地形因素。请大家阅读课文“半坡村落”这部分内容。

(多媒体展示问题)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这样的环境给先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学生齐答)

由此可见,从古代到现代,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形这一要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多媒体展示标题)

(展示教材P89页图4-3、图4-4)

学生读图分析思考问题:第1题:哪一幅表示的是山区聚落?。

第2题:平原地区和山区聚落的差异?

平原地区和山区聚落的差异

地形人口分布聚落规模平原平坦广阔多集中大山区复杂少分散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从地形的角度来分析。

学生发言:(……)从身边事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锻炼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掌握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新课学习教师归纳: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

山区地势起伏大,不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

从这两幅图的比较来看大家可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平原地区更容易形成聚落,那是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发展在平原之上呢?(肯定不是)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高原上的水乡古城——丽江(多媒体展示图片)丽江坐落在云贵高原上,海拔2400米,她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比较开阔,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龙桥附近被分为三股干流(东诃、中河、西河)引入城中,再分多股支流流贯大街小巷,使丽江形成独具风情的小桥、流水、人家,高原水乡。现在就请大家从地形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在高原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古城呢?(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一个代表发言分析)

教师归纳:丽江位于亚热带,海拔高,西北面有山阻挡了冬季北边来的寒冷气流,是地形造就了她宜人的气候,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人类在这里聚居。

这是高原上的聚落,下面我们再看看盆地中的聚落。大家先读课本图4—7看塔里木盆地的聚落分布和它的地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

学生分析:

教师归纳:因为塔里木盆地四周高山环绕,气候特别干旱,而山上的雪水融化在盆地边缘形成绿洲,人类逐水草而居,绿洲提供了平坦的地势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从而形成串珠状分布在盆地边缘。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地形除了直接影响聚落的分布外,还通过气候,通过水源影响聚落的分布。可见影响聚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上课前我们提到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道出了地形对交通的影响,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地形是如何影响交通线路的。(多媒体展示标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我国地形大势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展示中国地形图)

指导学生读三级阶梯,不同地形。(展示中国公路分布图)

指导学生读公路分布的密度:东部密西部疏。

学生分析与地形的关系:......

教师归纳:第三级阶梯地势平坦,修筑道路受地形限制少,所以密度大。

下面我们再以四川省为例看看中等尺度范围不同地形区交通线路的布局有何不同?

(展示四川省地形图)判断四川省有哪两个地形区?(川西山地高原、川东盆地)

放大各地形区看交通线路的布局:盆地中部平原受地形影响少,以连通各聚落为目的,交通线路呈网状;
川西山地高原受地形的限制,修筑交通线路时,为了避开高大的山脉,多沿河谷、山谷延伸,呈“之”字型。正是由于这些网状、“之”字型交通线路的修建,现在蜀道已不再难。同样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可以在崇山峻岭和大江大河之间修筑现代化的交通线路,比如我国前不久竣工的青藏铁路,就通过修建陆上桥技术,跨过500多公里。

1、(展示地图册P31页:中国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讨论:从图中,你发现我国城市的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提示:展示中国三级阶梯图)

得出结论:我国大多数城市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第三阶梯上,主要是因为我国东部第三阶梯地势较低,以平原地区为主。

2、(展示地图册P31页:日本中部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加深理解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3、由以上的学习,学生知道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但在我国的第一、第二阶梯上也分布有一些城市,那么在我国内陆地区的这些城市聚落是如何分布的呢?

(展示“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图)

学生思考讨论:城市聚落的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得出结论: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4、小结: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地形、河流等,那么发展聚落最适合选在哪里呢?(……)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看法是否很好呢

(展示地图册P31页:美国本土主要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教材P90页: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学生思考:城市聚落的分布还有何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得出结论: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一些大城市多分布在河流附近。这样分布的原因主要是:平原地区,地势比较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生产发展较好。

(表扬学生很了不起,一样也能为我国的建筑选址出谋划策)

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观察、读图分析,得出结论,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里的冻土区,另外还有我国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也克服了很多技术上的障碍。(展示图片)可以说因为科技的进步以前的天堑变成了现在的通途。可见科学技术也影响了交通。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大家究竟会不会用呢?现在我们以顺德为例,请大家说说顺德的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展示顺德地图)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结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反馈练习交通选线(见课件)

地形教学设计 第2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记住我国的地势特征,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平均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总结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记住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使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

2、能够通过地形的种类和分布、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等方面去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农业、气候、河流的影响

情感目标:

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1、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

2、我国三级阶梯的分布及每一级阶梯主要的地形区

3、我国各种山脉的走向及分布

4、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地表特征

难点:

如何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分析对农业、气候、河流的影响

自主学习:

1、对照“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和“中国的地形图”

(1)在“中国地形图”上画出320N线,看320N自西向东经过的地形区依次是

(2)看“320N”地势剖面图,完成P20页活动1、2、3小题,并填写下表:

阶梯名称 主要地形区 平均海拔高度(米) 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2、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结合课本内容完成:

(1)在图上找出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弧形山脉

(2)我国的最高峰是________,平均海拔_____米,它位于哪两国的交界处_______;我国东部的最高峰是______,海拔______米

3、对照 “中国山脉分布图”和“中国地形图”回答:

(1)找出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

一二阶梯之间的分界山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阶梯之间的分界山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描在“中国地形图”上。

4、“中华五岳”中的“五岳”指的是什么?它们各位于哪个省区?

(二)、自学成果反馈:

在图中填出各种走向的山脉:

(三)、合作交流:

1、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

2、为什么说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3、既是阶梯分界线又位于两省交界处的山脉有哪些?

(教学提纲)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中国沿北纬32度地势剖面

阶梯 界线 主要地形 海拔 一 昆、祁、横 高原、盆地 4000米以上 二 ↓ 三大高原、三大盆地 1000-20XX米 三 大、太、巫、雪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二、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

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

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

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

黄河的小浪底等,

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

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三、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1、有利影响:
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2、不利影响:
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

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

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

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高中地理中国地形优秀教学设计20XX相关

地形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相关的案例剖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2、通过对“铁路选线方案”的评价,发展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

3、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态度。

2、通过对历史上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重点:

1、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布局、形态的影响。

难点:影响交通的因素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在初中学习过地形的种类,中国区域地理等内容,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提前布置给学生“顺德交通与地形”这一课题,广泛搜集材料,实地考察,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探究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教材P88页,地图册P31页)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李白的《蜀道难》中的这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投影显示),大家很熟悉吧?那我们先一起读一遍。(朗读提兴)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大家知道人是自然环境的特殊产物,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必要物质基础,因此自然环境中的各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都会对人类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李白的这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道出了地形这一地理要素对交通的影响。那我们今天就以地形要素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例来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多媒体展示章节标题)

(多媒体展示一幅地形图)

提问:首先我们来看这一幅图片,在这幅地形图中有3种地形区,分别为平原,河流阶地和高原。在这三个不同的地形区给大家标出了三个不同的地点。现在要大家在这幅地形图中建一所房子,那么你会建在哪里呢?(可分组进行讨论决定,限定时间3-5分钟)

(学生发言)三位选择不同的代表发言

1、选择平原地区:分析平原地形的优势。

2、选择河流阶地:分析河流阶地对人类活动的好处。

3、选择高原:分析原因。

师:(适时对学生的创新表现进行表扬与鼓励)其实呢,A、B、C三地都可以建房子,那你们选择这里,别人也会选择这里,越来越多的房子在这里聚集,逐渐就会形成村落,随着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慢慢地又配备了各种生活生产设施,因此,村落发展成为城市。那这两种人类聚居的场所,我们统称为聚落。(多媒体展示聚落定义)它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运动场属于聚落不?公园属于聚落不?(加深学生理解)其实不仅大家在选择居住场所的时候考虑到了地形的因素,我国6800年前的先辈们也考虑到了地形因素。请大家阅读课文“半坡村落”这部分内容。

(多媒体展示问题)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这样的环境给先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学生齐答)

由此可见,从古代到现代,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形这一要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多媒体展示标题)

(展示教材P89页图4-3、图4-4)

学生读图分析思考问题:第1题:哪一幅表示的是山区聚落?。

第2题:平原地区和山区聚落的差异?

平原地区和山区聚落的差异

地形人口分布聚落规模

平原平坦广阔多集中大

山区复杂少分散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从地形的角度来分析。

学生发言:(……)从身边事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锻炼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掌握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

新课学习教师归纳: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

山区地势起伏大,不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

从这两幅图的比较来看大家可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平原地区更容易形成聚落,那是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发展在平原之上呢?(肯定不是)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高原上的水乡古城——丽江(多媒体展示图片)丽江坐落在云贵高原上,海拔2400米,她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比较开阔,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龙桥附近被分为三股干流(东诃、中河、西河)引入城中,再分多股支流流贯大街小巷,使丽江形成独具风情的小桥、流水、人家,高原水乡。现在就请大家从地形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在高原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古城呢?(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一个代表发言分析)

教师归纳:丽江位于亚热带,海拔高,西北面有山阻挡了冬季北边来的寒冷气流,是地形造就了她宜人的气候,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人类在这里聚居。

这是高原上的聚落,下面我们再看看盆地中的聚落。大家先读课本图4—7看塔里木盆地的聚落分布和它的地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

学生分析:

教师归纳:因为塔里木盆地四周高山环绕,气候特别干旱,而山上的雪水融化在盆地边缘形成绿洲,人类逐水草而居,绿洲提供了平坦的地势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从而形成串珠状分布在盆地边缘。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地形除了直接影响聚落的分布外,还通过气候,通过水源影响聚落的分布。可见影响聚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上课前我们提到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道出了地形对交通的影响,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地形是如何影响交通线路的。(多媒体展示标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我国地形大势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展示中国地形图)

指导学生读三级阶梯,不同地形。(展示中国公路分布图)

指导学生读公路分布的密度:东部密西部疏。

学生分析与地形的关系:......

教师归纳:第三级阶梯地势平坦,修筑道路受地形限制少,所以密度大。

下面我们再以四川省为例看看中等尺度范围不同地形区交通线路的布局有何不同?

(展示四川省地形图)判断四川省有哪两个地形区?(川西山地高原、川东盆地)

放大各地形区看交通线路的布局:盆地中部平原受地形影响少,以连通各聚落为目的,交通线路呈网状;川西山地高原受地形的限制,修筑交通线路时,为了避开高大的山脉,多沿河谷、山谷延伸,呈“之”字型。正是由于这些网状、“之”字型交通线路的修建,现在蜀道已不再难。同样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可以在崇山峻岭和大江大河之间修筑现代化的交通线路,比如我国前不久竣工的青藏铁路,就通过修建陆上桥技术,跨过500多公里。

1、(展示地图册P31页:中国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讨论:从图中,你发现我国城市的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提示:展示中国三级阶梯图)

得出结论:我国大多数城市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第三阶梯上,主要是因为我国东部第三阶梯地势较低,以平原地区为主。

2、(展示地图册P31页:日本中部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加深理解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3、由以上的学习,学生知道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但在我国的第一、第二阶梯上也分布有一些城市,那么在我国内陆地区的这些城市聚落是如何分布的呢?

(展示“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图)

学生思考讨论:城市聚落的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得出结论: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4、小结: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地形、河流等,那么发展聚落最适合选在哪里呢?(……)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看法是否很好呢

(展示地图册P31页:美国本土主要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教材P90页: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学生思考:城市聚落的分布还有何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得出结论: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一些大城市多分布在河流附近。这样分布的原因主要是:平原地区,地势比较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生产发展较好。

(表扬学生很了不起,一样也能为我国的建筑选址出谋划策)

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观察、读图分析,得出结论,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里的冻土区,另外还有我国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也克服了很多技术上的障碍。(展示图片)可以说因为科技的进步以前的天堑变成了现在的通途。可见科学技术也影响了交通。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大家究竟会不会用呢?现在我们以顺德为例,请大家说说顺德的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展示顺德地图)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结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形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地形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丽河山。(展示多媒体)

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学习。今天,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

(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

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

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

3、观察,思考P20活动中的问题。

(指名答)

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1000米-20XX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

找出这三级阶梯的大概范围

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

完成表格:

? 第一级 界线 第二级 界线 第三级 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 20XX---1000米

?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500米以下

? 地形区 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

?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和两广丘陵

? 5、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谈:到现在,我们很容易就得出我国的河流为什么会由西向东流了,除些之外,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有哪些优越性呢?

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

(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地形教学设计 第6篇

一、课标要求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二、教材分析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与义务(湖南)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主要包括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概念,等高线的特点,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判断。

三、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了解了世界地形类型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是其中之一,对第二课时学习山地不同的部位识别有一定的基础借鉴意义。该届学生总体来说基础比较差,平均分一般就40左右,而且对学习热情不大,特别是地理的学习。因此,我的教学内容不会涉及太难,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内容就可以了。

四、教学目标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2、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②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部位

教学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②山脊和山谷的区别

六、教学方法:

1、利用模型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坡度的陡缓。

七、教学准备:PPT,山体模型、A4纸、铅笔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学环节

我们是生活在山区,可以说是“开门见山”。也可以说是大山养育了我们。那么我们对山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将与同学们一起对山作进一步的了解,甚至能够在平面图上识别出山的各种形态。

【讲授新课】

[板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出示海拔示意图]

[请学生看图思考]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一幅图,图上的这几个数据表示什么意义呢?

【活动】

① A、B、C、D、E各点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② A、B两点和D、E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分别是多少?

[承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知道地球表面表示高低起伏可以用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两种方式表示,那么地球表面这种高低起伏的状态如何在平面图表面出来呢?

二、等高线的含义

在地图上,将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出示等高线地形图一张】

三、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出示图片,让学生指出山体不同部位的形态]

出示模型:

老师这有一个山体模型,请你们来说说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分别在哪。

出示与模型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这是这个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看图说说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分别在哪。

【活动】先让学生根据模型绘制等高线,并思考问题:

(1)山脊、山谷、山峰、鞍部、陡崖等部位的等高线是怎样表示的?

(2)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哪个更密集、哪个更稀疏?

小结:通过同学自己的实验探究活动学会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并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高低起伏,坡度陡缓。通过实验操作体会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

地形教学设计 第7篇

【学习目标】

1、读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能说出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其分布;认识山脉是地形的“骨架”。

3、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特点以及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找出并填注主要地形区,了解其主要特征。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里,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与民族,对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及中国的人口分布、人口问题、民族情况等都有了了解,那么中国的地形地貌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中国的地形。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

【自学提纲】

(第一课时)

一、地势西高东低

1、交流展示

学习提示:读P20页图2-1,归结并交流下面问题: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我国地势可分为几级阶梯?每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

(3)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别位于哪一级阶梯上?

2、小组探究

学习提示:结合P20图2-1与P21图2-2及P23图2-9,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 山、 山、 山一线。

(2)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 山、 山、 山、 山一线。

(3)第一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 高原与 盆地。

(4)第二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高原:
、 、 与三大

盆地:
、 、 等。

(5)第三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平原:
、 、 与三大

丘陵:
、 、 等。

(4)第四阶梯是大陆架,主要包括渤海与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及南海的一部分。

3、拓展练习

学习提示:阅读下列材料,分组探究问题: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朕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

问: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二、山脉纵横交错

自主学习

学习提示:读P20-P21课文与图2-2,归结并交流下面问题:

我国主要走向的山脉名称:

东西走向有:北列有 — ;

中列有 — ;

南列有 等。

南北走向有:
、 、 。

东北-西南走向有:
= 1 GB3 ① — — — ;

② — ;

= 3 GB3 ③ 等。

西北-东南走向有:
、 、 。

弧形山系有:

小组交流

学习提示: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位于中国和 (国家)交界处的 是世界最高峰,

有世界“第三极”之称。

(2)为什么珠峰周围分布着很多冰川?

探究展示

学习提示:读P22阅读材料与图片,探究交流下面问题:

(1)你能迅速在图上找出五岳的位置吗?它们分别位于哪个省?

(2)你能向大家介绍五岳的哪些自然与文化特色?

(第三课时)

三、地形复杂多样

1、小组探究

学习提示:请阅读课本23页图2-9内容,分小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地形图上多样而复杂的颜色说明了 。

推荐访问:地形 教学设计 地形教学设计7篇 地形教学设计(汇总7篇) 地形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