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教学的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规律教学教学设计1,供大家参考。
规律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能够学会找简单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2、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1、小朋友,今天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些小奖品,要奖给上课表现好的小朋友,你们想看看老师带了哪些奖品呢?(实物出示)
2、猜一猜,林老师拿出来的下一个会是什么?(学生猜,师演示)
3、小朋友,真聪明,别急,还有其他奖品呢!(再次演示课件)你猜下一个是什么奖品呢?(学生猜,师演示)
4、咦,老师刚刚夸你们聪明,怎么现在猜不准了呢?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第一排是按有顺序的排列,第二排是没有规律,乱放的。)
5、噢,原来是这样,第一排是按照一定顺序摆的,有规律,而第二排是胡乱摆的,没有规律,所以猜不对。小朋友观察真仔细,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像第一排这样有规律的知识。(板书课题:找规律)老师看看谁最爱动脑、谁发言最积极,就把黑板上的奖品奖给他,你们想吗?
二、自主探究,进一步认识规律
1、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一年级小朋友正在举行联欢会呢!(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2、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的摆放是怎样的?
4、他们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规律摆放的,那他们有什么规律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找一找。
5、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吧!(课件出示彩旗,猜一猜,最后这面彩旗会是什么颜色?)
6、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课件演示最后一面彩旗为黄色)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7、师小结:这组彩旗的排列就是这样一红一黄,又一红一黄有规律地出现(课件以红黄为一组,逐组闪动)
8、彩旗的排列规律我们已经找到,那么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又有什么规律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的告诉同桌。
9、学生思考交流,师巡视。汇报: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
(1)在学生汇报顺序的摆放时,引导哪几种颜色为一组?下面是什么?(课件演示)
10、小结:小朋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知道了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
三、练习巩固规律
第一关:(形状)
第二关:(颜色与形状)
第三关:(颜色与个数)
第四关:给气球涂。学生拿出题卡自己涂色,在实物投影上出示学生的作品,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涂?
第五关:(出示没有规律的图形)那你们有办法让它们变成有规律吗?四人小组利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组合。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找找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
(1)谁知道生活中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学生分组交流、汇报。
(2)欣赏规律的美:看来规律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有规律的事物。(课件出示:花池里的灯,教学楼的瓷砖、门窗,建筑物、房间的瓷砖,条形的背心,有规律的"图案等)
五、拓展思维,创造规律
小朋友,规律无处不在,那你们会创造规律吗?接下来就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可以用自己的声音或自己身边的材料或水彩笔或是老师这里的材料,看哪组小朋友创造的规律最特别。
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创造规律
2、学生汇报,展示作品,并自己当小老师,提问题。(如:猜猜我们是按什么规律排的?再猜后面会是什么?)
3、 小结:刚才我们根据颜色、形状、个数不同创造了许多规律,在生活中还可以用其他规律排列,我们以后再学。
六、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由于主题图及巩固练习中,规律的出现都是比较的单一(两种颜色交替出现),所以在图气球时,学生出现的情况都是两种颜色交替出现。如果在练习的时候,多一些形式,如出现表格式、十字型等,或是在颜色的交替规律上多一些准备,那学生填出的效果肯定会更好,不会被此框死。
2、在串珠子中,有一个学生出现了黑珠不变,白珠一个个增加的想法,教师在及时表扬的同时,也应及时给予学生奖励,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出现这种方法时,应及时抓住课堂上的生成就,及时提问,“根据这个白珠一个个增加,黑珠不变的规律,你还能想到什么?”这样课堂上会更精彩,学生自己的发现就会越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及时的教育。如在涂气球时,有一个学生出现了一个涂,一个不涂的规律,而这时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她太懒了,空了一个不填。”而此时的我只是“那有没有规律呢”一个反问而过去了,如果此时在提问的同时,再表扬这为同学的做法,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这样的处理会比前面的做法更妥当。
规律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操作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使学生在探索不同搭配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初步体会有序思想和符号化思想。
3、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4、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课件、小衣服的学具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课前游戏
“石头,剪子,布”游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
(多媒体显示无锡的风景图片)无锡有许多的旅游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小红和爸爸妈妈也想来无锡玩。
为了这次旅游,妈妈给小红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
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口述,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思想
1、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让小红自己挑。
合作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拿学具进行搭配,另外一人把搭配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2、汇报过程。
请同学汇报搭配过程,教师演示过程。
小结:同学们都找到了六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比较方法。
通过刚才的仔细观察,你觉得你更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呢?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体会有序的好处。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4、理解不同的搭配方法。
(1)谁能具体地说说看,这一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呢?
学生交流。
小结:这组同学是先拿上衣有序搭配的。
(2)除了先拿上衣有序地搭配,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讨论,发现也可以先拿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请两位学生合作完成先拿裙子的有序搭配。
5、小结。
(电脑演示)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以先拿上衣有序搭配,也可以先拿裙子有序搭配。
三、创新表示,体会符号思想
小红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条领带和3件衬衫。
1、讨论表示方法。
刚才我们用学具摆出了上衣和裙子的搭配方法,并且记录在表格当中,现在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领带与衬衫的搭配方法全都表示出来呢?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提示连线的方法。
2、在作业纸上表示。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
汇报展示学生作业,简要评析。
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比较方法。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呢?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的方法更简洁明了。
4、小结。
(电脑演示)电脑小博士就是用简单图形表示的,它用梯形表示领带,用长方形表示衬衫。把3条领带和3件衬衫进行搭配,可以先拿领带有序搭配(电脑连线),也可以先拿衬衫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
四、通过变化,体会搭配规律
1、如果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搭配的总数是多少呢?
交流。(板书:3×2=6。)
2、如果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搭配的总数又是多少呢?
交流。(板书:4×3=12。)
3、通过刚才的变化,你有没有发现,搭配的总数和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讨论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完成课题:搭配的规律。)
五、尝试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路线问题。
(电脑演示)穿上漂亮的衣服,小红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无锡。
打开地图,他们准备从火车站出发,经过五爱广场,到锡惠公园去玩。
(1)从火车站到锡惠公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呢?
学生交流。
(2)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呢?
学生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
2、奖品问题。
锡惠公园里有许多的有奖游戏,小红的运气真不错,她得奖了。来到领奖处,让我们听听领奖处的叔叔跟她说了什么。
(电脑录音)“小朋友,恭喜你得奖。你可以选一个木偶,配上一顶帽子,或者配上一条围巾作为奖品。领奖之前我可要先考考你喔。现在有三种木偶,二种帽子,三条围巾,你一共有多少种选择呢?”
学生交流不同的算法。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红拿到了喜爱的奖品。
小红一家人继续在锡惠公园快乐地游玩。
3、游戏问题。
课前,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有没有我们研究的搭配的规律呢?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怎样才能有序地玩出来呢?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汇报:请一组来玩。
交流玩法:一位同学连续出三次石头、石头、石头,另一位同学依次出石头、剪子、布。就这样连续地玩下去。
同桌两人玩一玩,然后交换一下角色,再玩一玩。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9种不同的搭配。
六、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寻找了搭配的规律。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呢?
小结:只要我们时常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就会有更多新发现。
规律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2。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五角星、方块、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羊村要羊羊运动会,喜羊羊邀请我们去参观,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出发!我们现在来到羊村大门口,羊村的大门可不是一般的大门,它上面设计有密码,现在喜羊羊已经把前三组密码输入进去,再输入第四组密码大门才可以打开,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打开它吗?(出示羊村门口图片)
生:有。
师:现在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前三组密码,它的排列有没有规律,然后才出第四组密码。
生:前三组分别是123,234,345,所以最后一组是456。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猜出了密码,现在大门已经打开了,让我们快点进去看一看吧!
喜羊羊:欢迎你们来到羊村,我带你们参观一下吧
首先我们来到沸羊羊家,沸羊羊把家里打扮的可漂亮了,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沸羊羊家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是怎么排列的?
生:旗子是一条黄色一条蓝色一条黄色一条蓝色排列的。
生:气球是一个粉色一个绿色一个粉色一个绿色排列的。
生:灯笼一个红色一个紫色一个红色一个紫色排列的。
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找规律!(板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参观完沸羊羊家我们来到美羊羊家。美羊羊也把自己家装扮一新,大家说美羊羊家漂亮吗?(出示美羊羊家图片)
生:漂亮。
可朵拉却说:美羊羊你是怎么设计的,一点规律也没有。
美羊羊说:我设计的有规律呀!
朵拉说: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师:小朋友们,你们愿不愿意帮着朵拉找一找规律呢?
1、出示课件墙面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图形?
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
师:很棒。那你发现这些图形的排列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下面请大家4人一组的进行讨论,听清老师的要求:
(1)讨论的时候从不同角度去说,如斜着看、横着看、竖着看。
(2)呆会儿汇报的时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开始吧!
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每一斜行的图形都是一样的
生2:横着看,第一行的第一个圆形,移到最后一个其他的图形都向前平移一格,就变成了第二行,第二行的第一个正方形,移到最后一个其他图形都向前平移一格,就变成了第三行;
第三行的第一个三角,移到最后一个其他图形向前平移一格,就变成了第四行。
生3:竖着看……
生4:反着看,第四行最后一个移到第一个,其他图形向后平移一格,就变成了第三行。第三行的最后一个……
(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并用课件演示)
小结:你们发现的规律都对,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规律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排列,我们就叫做循环排列规律。(板书:循环排列规律)
师:小朋友真棒。我们已经发现了墙面排列的规律,咱们再看看美羊羊家的地面颜色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出示地面课件
地面的颜色排列有什么规律呢?请大家仔细观察想一想。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教学,把图形横着看、竖着看、倒过来看、再横过来看,引导学生观察规律有没有发生变化,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参观完美羊羊家,接着我们来到懒洋洋家,懒羊羊为大家准备了好吃的水果,可是懒羊羊只准备了三组水果就睡着了,小朋友们能不能帮懒羊羊把第四组水果摆出来呢?
1、懒洋洋家图片
师:首先大家观察这些受过的拍了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然后用自己手上的水果卡片在桌子上摆一摆。
指名反馈:点一名学生到上面来摆。
大家摆的和这位同学摆的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2、吃完水果我们又来到喜羊羊家。(出示喜羊羊家图片)
喜羊羊家举办了一个小小智力赛,我们也来参加一下吧。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
(2)123423413412
3、游玩一天大家也都累了,现在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吧。
请四名同学按:男女男女排列。
师:他们的排列有规律吗?
生:有,是按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的规律排的。
师:我现在想让第二个同学排第一,用今天学的规律该怎样排?我想让的三个同学排第一,该怎样排?你们四个自己排一排吧。
(设计意图:从看一看到摆一摆,再到画一画智力赛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也是知识点逐步确立、巩固的过程。通过摆一摆,逐步理解掌握规律的过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的旅行到此结束了,小朋友们你们玩得高兴吗?你们收获了些什么?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饰着我们的生活,希望你们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他,运用它,把我们的环境打扮的更美丽!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印象,符合教学策略的要求。在评价方面,有学生自评、互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学数学是有用的,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找规律
循环排列规律
规律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4篇
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及10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让学生在数学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发现事物(图形)的排列规律,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2.体会一组图形规律,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找出的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教具
教学过程
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规律,导入新课
师:请你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
1.动画演示:颜色红青排列的苹果(7个)从下往上中速出现。
师: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红苹果后面出现的是什么颜色的苹果?
生:青苹果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什么苹果吧(动画验证是青苹果),哇猜对了,我们再接着看。(一个、两个地排列的樱桃(3组)从左往右中速出现。)
师:下一张出现的图片里有几个樱桃?
生:一个(动画验证)
师:那再后面一张呢?
生:两个(动画验证)
师:哇,又答对了(一杯可乐、三个鸡腿重复出现。)现在谁来告诉我下一张图片里有什么?(指名回答后动画验证)那下一张呢?(指名回答后动画验证)
2.揭题:真厉害!全让你们猜中了,像苹果红青红青有顺序地重复出现,樱桃一个两个、一个两个地重复出来,一杯可乐、三个鸡腿一杯可乐、三个鸡腿地重复出现的就是一种规律。我们今天就要来找规律。同学们一起齐读课题“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出示书上主题图),说说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生1:旗子是有规律的。
生2:灯笼也是有规律的。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生3:花
师:哦,旗子、灯笼、花都是有规律的,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旗子的排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这样排列的。
师:你的意思是旗子是红黄红黄红黄红黄这样一组又一组的重复(停顿让学生一起说出来)出现的排列。来,我们再看看小花是怎么排列的?(指名回答)
师:对,小花是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排列的。那谁来说说是怎样分是一组?(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他答对了吗?
生:对了。
师:这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为一组,那它是怎么排列的?
(举手回答)
师:一朵红花一朵紫花又一朵红花又一朵紫花这样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为一组重复排列。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观察灯笼是怎样排列的?
(举手回答)
他观察得很仔细,一个红灯笼两个蓝灯笼排列的,回想一下刚才的旗子和小花都是一个、一个的排列的,旗子是一面红旗,一面黄旗,小花是一朵红花一朵紫花这样排列的,而灯笼是(停顿,让学生回答)一个红灯笼接着两个蓝灯笼,那么谁来给它分下组?
(举手回答)一个红灯笼两个紫灯笼为一组。
师:哦,她回答得非常完整,一个红灯笼两个蓝灯笼为一组,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旗子的排列和小花的排列是有规律的,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灯笼的排列有没有规律?
生:有。
师:也是有规律的,我们刚刚看到的旗子一面红旗,一面黄旗,小花是一朵红花一朵紫花是重复排列的,而现在看到的灯笼是一个红灯笼两个蓝灯笼,一个红灯笼两个蓝灯笼也是重复排列的。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找一找,这幅图里还有什么是有规律的?
(举手回答)男孩女孩男孩女孩这样排列的
师:回答得完整一些,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然后是怎么样的?
生:重复排列的。
师:嗯,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又一个男孩又一个女孩……”那要怎样分组呢?
(举手回答)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为一组。
师: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为一组,然后重复排列,这就是小朋友的规律。全部同学一起说“小朋友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为一组的重复排列”。
3.摆一摆
师:请小组长拿出学具,与小组成员利用手中的学具创造出有规律的图形,摆一摆。
三.连闯三关,应用规律
1.完成书本第85页“做一做”
师:同学们有没有带彩笔啊?翻开书本第85页完成“做一做”,看谁画的更漂亮。(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2.涂一涂
课件出题,学生回答,每组分配一道,共同完成。
3.听音乐《新年好》伴奏,感受旋律是三拍的节奏规律
师:其实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老师举个例子,你们看看床帘上的花纹是不是有规律的?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
生1: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砖也是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
4.欣赏规律的美(PPT展示)
四.课堂小结
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规律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5篇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教学教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幻灯)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幻灯)课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提出猜想
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
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必须干什么?(做实验)
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照相机的使用。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一下老师。
现在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把镜头对着大家)我这样拍,能拍到他的脸吗?怎么办?
②(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景物、镜头和胶片必须谁在中间?
③(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④(把镜头非常的靠近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好,现在老师学会拍照了。(拍下一张照片)同时,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设计好本次的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2f>u>f处,最后放在u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光具座) 介绍:大部分同学也许不了解光具座,它是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另外,本次实验我为大家准备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③实验具体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30cm、15cm和5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 插入: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当物距为5cm时,会不会像我们刚才使用照相机一样,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c、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及时记录数据……)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介绍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是否相似?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从这张数据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 根据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小结: 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当然,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许多的问题,同学们课后可以相互讨论,也欢迎同学们与老师来共同探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F 水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故事设疑、激发兴趣 1、故事: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吧。”小猴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 猴王又说:“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猴王要给6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 2、师: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不管增加多少,每只小猴得到的都是2个桃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二、探究新知、激发冲突 1、口算比赛,并进行分类 (请在老师喊开始后,想出得数的同学就可以直接在座位上回答。) (1)出示口算卡片:6÷3=60÷30=120÷60600÷300= 200÷2=200÷20=200÷40= 16÷4=160÷4=1600÷4= 生:快速抢答后把这六道算式进行分类。(指名板演师帮忙调整) 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设计意图:通过算式分类,使学生便于观察比较,从中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除数不变的一组算式,发现、归纳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16÷4=160÷4=1600÷4= 师:我们先来观察这一组中的三道算式,它们的除数不变(标上“不变”),那被除数和商怎么变的,有什么规律吗?和同桌说一说。 生:反馈。(师注意引导学生规范的说,并用彩笔标出变化过程。) 师:谁能把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到的规律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师:你真聪明,那么在这句话中,前后两个几是怎样的数? 生:相同的数。 师:所以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说(边说边出示)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一个数,商也乘一个相同的数。全班一起把这个规律说一遍。(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是从上往下观察这三道算式,如果从下往上观察呢? 生:反馈。(师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标出变化过程。) 师:谁也能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小结规律。(师把规律补充完整,全班齐读) (3)指导学生观察比较被除数不变的一组算式,发现、归纳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200÷2=200÷20=200÷40= 师:你们真了不起,懂得用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发现除数不变时,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再来观察这一组,被除不变(标上“不变”),除数和商又是怎么变化的呢?和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通过前一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可能会出现直接说出规律和继续说算式间的变化过程再总结规律两种情况。】 A:如果学生直接说出规律,请学生具体地说一说是怎么发现的吗?(师把规律补充完整,全班齐读) B:如果学生说的是算式间的变化过程,请学生像刚才那样也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师把规律补充完整,全班齐读) (4)每个学生各写一组除法算式(2-3道),验证这两个商的变化规律的普遍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验证规律是为了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2、认识商不变规律 (1)6÷3=60÷30=120÷60600÷300=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商不变。 师: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反馈。(师出示问题: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不变?) 师:老师请1、2两组的同学从左往右观察,请3、4两组的同学从右往左观察,然后在四人小组中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商不变规律,师把规律补充完整。 (3)应用商不变规律填一填:24÷8=3(24○□)÷(8○□)=3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商不变规律填空,加强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并从中发现0除外,从而把商不变规律补充完整。】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发现的这个规律,想一想要使商不变,这里的○和□应该怎样填?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在填写过程中会出现乘0或除以0,教师借机教学0除外。】 师:很好,可见这句话不完整,那应该怎样补充?(生说0除外,师再补充0除外)然后介绍这个规律叫“商不变规律”,全班齐读,再找关键词。 三、应用——提升 师:那么这些规律在我们平时的计算中有什么作用?能不能对计算有帮助呢?下面我们运用我们得出的规律算一算。 1、我会算。 3420÷57=6076800÷240=3205600÷140=40 34200÷57=76800÷24=560÷14= 342÷57=76800÷2400=56000÷1400= (学生口答得数) 师:这么大的数,大家怎么做的这么快? 生:利用刚才的发现的规律。 师:能不能说的详细点呢?(生说每组所应用的规律) 师:到底算的对不对呢?规律在这里用的合不合理呢?用计算器来验证一下。(学生用计算器验证) 5600……0÷1400……0= 100个0 100个0 师:计算器没有这么多位可以出现的,怎么办? 2、我会填。 根据规定32÷8=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符号。 (32×4)÷(8○□)=4 (32○□)÷(8÷2)=4 (32○□)÷(8○15)=4 (32○□)÷(8○□)=4 师指最后一个算式:这样的算式能写完吗?老师也来写几个:(32×m)÷(8×m)=4,(32÷m)÷(8÷m)=4,可以吗?你觉得对m有什么要求吗?得出:m≠0(板书:0除外) 3、我会简算。运用学过的规律不列竖式进行口算。(写出简便计算的过程) (1)600÷25= (2)2100÷125= [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商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商不变规律,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师:今天这节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出示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师:你认为你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 一、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数学课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我在这节课中尽量体现这一点。由故事导入新课,当学生回答:“谁是聪明的一笑?”之后,我让学生说出原因(算式),随机板书算式,然后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一起总结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二、改变了教材的编排顺序。 教材先是安排学习商的两个变化规律,然后,由填写表格,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在教学时,我改变了教材的顺序,先讲商不变的性质,再讲商的两个变化规律。符合由易到难的特点,学生易于掌握。 三、注重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的三条规律,每一次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任务,最后,一个环节,我都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数学语言自己总结出规律,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记忆,理解。 由于,这节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因此,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时间较少; 教学内容: 第48~49页例题,:“想想做做”地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探索和合作交流“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一部分:初步感知规律(2分钟) 1、出示图,你能猜猜接下来老师会放什么吗? 2、你们都是这么想的吗?咦,猜得真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是一个隔一个摆的,象这样的一个隔着一个排列,我们叫它“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间隔排列”这种情况中的规律。 第二部分:发现规律(8分钟) 1、看图,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出间隔排列的事物吗?把你的发现轻声地说给同桌听听。 2、谁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学生说时,教师板书) 3、你能在图中找出间隔排列的事物吗? 兔子和蘑菇是不是间隔排列呢? 师边指图形边请学生齐说“兔子、蘑菇、兔子、蘑菇……” 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从兔子开始排,中间隔着蘑菇,一直排到兔子结束。(板书:兔子蘑菇) 数一数,兔子有几只?蘑菇有几个?(师补充板书) 4、兔子排在队伍的两端,我们就把它叫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 蘑菇排在兔子的中间,我们就把排在中间的物体叫做“中间物体”(板书:中间物体) 5、除了兔子和蘑菇,还有其他也是这样间隔排列的吗?(板书:夹子手帕; 6、数数各有多少个?(师板书) 7、总结规律。 师:观察一下这4组事物,有没有一定的规律。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一说 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板书:两端比中间多1) 两端的物体相同(板书) (3)师:噢,原来这四组事物都是间隔排列,两端相同,而且排在两端的事物都比中间的"多1,反过来,中间的都比两端的少1。 8、一开始的小棒和圆片是不是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呢? 继续摆小棒和圆片,数一数是否符合刚才找到的规律,如果这里有10根小棒,该有多少圆片?如果这里有15个圆片,该有多少根小棒呢? 第三部分:运用规律(25分钟) 寻找到规律还不够,关键是我们要学会用规律解决问题。 1、先来一个简单的,5个8相加,要用几个加号? 2、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3、①小东用30张纸订成一本本子,从头数起,每两张纸之间夹一片树叶,这本本子内一共可以放进多少片树叶? ②明明用同样的方法夹树叶,用了99片树叶,那么明明这本本子有多少页? 4、(1)学校一条大路的一边共插了20面彩旗。如果每两面彩旗之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2)如果使每两盆花之间有一面彩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5、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需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提醒:要注意两端物体是什么,中间物体又是什么? 6、(1)河堤的一边栽了8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指名口答。 (2)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8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①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不同?(重点突出“圆形”、“一周”、“一边”) 师:噢,原来刚才是在一条直线上栽柳树和桃树,而现在是在圆形池塘的周围栽柳树和桃树。 可能的结果:7棵、8棵、9棵 ②师:这3个结果到底哪个正确呢?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因为在这个游戏中有个小秘密,你如果找到了这个秘密,也许就能知道这道题的正确结果了,比一比,谁能先找到这个秘密。 ※排队游戏。 ①请4名男同学上来排成一排,想一想,每2个男同学中间站1个女同学,应该叫几个女同学上来?(3个) ②请3个女同学上来站成一排,问:这样排符合我们今天所讲的规律吗? 现在,请这7名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看一看,这样排符合我们所讲的规律吗? 该怎么办?(下去一个男生或上来一个女生) 数一数,男生和女生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围成一圈的时候男女生人数相等了) 师:现在你知道这道题的结果了吗? 7、摆花题 ①8盆红花摆成了1个正方形,在每2盆红花之间放1盆黄花,应该放几盆黄花? ②8盆红花摆成了1个三角形,在每2盆红花之间放1盆黄花,应该放几盆黄花? ③你有什么发现? 生:如果两种事物围起来的话,不管围的是什么图形,他们的数量是同样多的。 这是间隔排列的第二种情况,首尾相连时, 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同的。(板书) 8、拓展题(备用) 任意任意拿几根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摆成一排。 (1)两端都摆小棒,摆了20根小棒,圆片应摆几个? (2)两端都摆小棒,摆了50个圆片,小棒应摆几根? (3)两端物体相同,摆了7根小棒,圆片可能摆了几个? 6个,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两端都摆小棒,小棒比圆片多1。 8个,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两端都摆圆片,圆片比小棒多1。 第四部分: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找一找,看一看,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只要大家平时多观察,多动脑,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更多的规律,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 第五部分:课堂作业(5分钟) 完成《一课一练》第37页。 课后作业题: 小小设计师:运用今天学到的规律设计一幅漂亮的图案来。 教后反思: “找规律”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之一,它蕴含着深刻的教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基础知识之一。这部分内容原本是数学竞赛植树问题中的内容,一共有四种类型:(1)一端植的; 本节课从摆小棒和圆片入手,让学生猜测其中有何规律,揭示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间隔排列”,然后把间隔排列分成两类,一是两端相同时的间隔排列,二是首尾相连时的间隔排列。第一类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自己的除规律,两端的事物比中间的事物多1。这其中练习题的第二题我是把它归到这一类的,因为这可以把木料段看成是两端事物,锯口看成是中间事物,这样还是满足刚才的规律的。至于第二个类型的题目是在习题中才出现的,我是想通过题目的相互比较,游戏的实际演示,学生会得出不管是什么形状,只要是围成封闭图形并且是间隔排列,那么两种事物的数量是相同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原因有二,一是课堂上前半部分练习的题量稍稍多了点,占用了一部分的时间,二是课堂上提问的都是班级中的学习有点困难的学生,拖了一点时间,导致了第二种类型的题目讲得不够到位,有点草草收场的味道,于试教时的情况绝然不同,试教时不仅是把课堂内容全部完成,并且还把《一课一练》上相关的习题完成。这也就说明课堂的应变能力还得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 1、试验的过程。 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P51》 教学目标:1、经过探索的过程,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写出有规律的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 具:多媒体设备,速塑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出思考 回顾总结一位、两位、三位数与一位、两位数的乘法都是:因数×因数=积。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改变了,那么它的积会改变吗?又是怎么变? 跟随老师思路回忆 、思考。 通过回顾旧知识,培养学生总结、思考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2min 二、探究得新知 一、PPT展示下列算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几个算式的规律 1、(1)6×2= (2)6×20= (3)6×200= 从(1)到(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就(乘10) 从(2)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就(乘10) 从(1)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就(乘100) 发现: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 先口算,再让学生自主观察得到发现规律(下题同上) 2、(1)20×4= (2)10×4= (3) 5×4= 从(1)到(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就(除以2) 从(2)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就(除以2) 从(1)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就(除以4) 发现: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带领学生对今天的发现进行验证 先用今天的规律填空,再列竖式验算。 (1)26×24= (2)17×6= 26×12= 17×12= 26×6= 17×24= 跟随老师的思路,口算简单的算式,并认真观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跟着老师的要求对规律进行验证。 通过自主口算和发现,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这次教学的关键环节。另外,让学生验证规律,可以让学生清楚运用规律所得的结果和列竖式笔算的结果是一样的。并让学生感受到,使用规律解决更简单方便 15min 三、巩固训练、加强理解 PPT演示例题做题要求 25 × 4 = 100 不变 ×2 ×2 25 × 8 = 200 针对练习: 1、(基础练习)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2、(基础练习)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积就乘5. (2)两数相乘, 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积就( ).(3)18×25=450,第一个因数缩小2倍,第二个因数不变,这时积是( )。 (4)两数相乘,积是300,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3,这时积是( )。 3、(巩固练习)先找规律再填空 125×4= 48×15= 125×8= 24×15= 125×12= 12×15= 125×16= 6×15= 125×28= 18×15= 4、综合练习 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5、知识拓展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积不变。 学生要认真听课,用心思考问题,在未给出解题步骤前自行探讨解题过程,再根据与教师的解题步骤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通过做题,得出做题步骤规律,总结解题经验,巩固新知识,从而达到随学随记得效果。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相关课后习题 学生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一、教学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85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最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五、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涂色纸片、水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音乐导入,开展课前热身运动。 2、引导学生说出在活动中你的发现,并提示课题。(板书:找规律)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2)、引导学生描述图中的各种规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规律的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刚才找到的彩花、彩旗、彩灯笼,还有围成圈跳舞的同学们,都是按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像这样按顺序地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板书:找、按顺序、重复出现) (3)、按发现的规律在图上圈一圈。 小结:像这样按照顺序一组一组地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地排列。准确地发现规律中不断重复出现的部分(一组)是找规律的关键,它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规律。 2、巩固练习 (1)、涂一涂、画一画 出示知识运用第1题。 (2)、摆一摆 出示课件上的练习2 让学生先找规律,再让学生上黑板摆出来。 (3)、呈现第85页“做一做”,请你先想一想自己打算按怎样的规律涂色,再动手涂一涂。 完成后组织全班交流,相互判断并欣赏大家创造的规律。 3、联系生活实际找规律、欣赏规律带给我们的美。 七、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找规律,我们知道了不仅图形有规律,颜色有规律,声音也可以创造规律。希望同学们课下找一找你身边有规律的事物。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找规律”。 教学目标: 1、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具准备:录音带、彩带、动物头像、涂色卡、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播放歌曲“新年好”,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二)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一)课件出示彩旗图,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二)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三)出示彩花排列图,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四)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一)涂一涂 1.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1(课本第89页“涂一涂”)。 2.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请拿出另一张涂色卡(课本89页“做一做”)继续涂色。 (二)摆一摆,猜一猜 1.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学生动手操作。) 2.猜一猜。(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自己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猜我按什么规律摆的吗?”自己请同学回答,答对的,老师给予奖励。)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一)联系生活找规律: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 (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创造规律,好吗? 五、全课结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教学反思:xxxxxxx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2、43页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信息窗4情境图 清理海水浴场】 青岛是座美丽的城市,在炎炎夏日,青岛的海水浴场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为了让游客在清洁舒适的沙滩上游玩,筛沙车每天都在忙碌着。 “ 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80平方米”根据图上的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筛沙车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你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这么多的问题我可以用一个关系式解决,你知道运用哪一个关系式吗?(学生回答) 对,就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筛沙车的工作时间=筛沙车的工作总量”现在我提一个问题“筛沙车的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呢?”你们能帮我解决吗?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填表格(学生每人一张)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2、小组活动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组活动时,教师巡视、指导。 如果遇到小组观察统计表有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计算的算式再观察发现。 80×5=400 80×10=800 80×30=2400 80×60=4800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全班交流——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说一说筛沙车工作总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通过填写的表格从左往右观察或列出的算式从上到下观察 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不变,工作时间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清洁沙滩的总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 那如果用因数、因数、积分别表示这三种量,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你们发现的规律吗?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2、学生探究——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①、刚才,我们从左往右观察,发现了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的那从右往左观察表格,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还是乘几吗?积和因数是怎么变化的?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②、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③、班内交流: ④、概括发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倍,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倍。)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能轻易下结论,要多举出一些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反例子出现,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有的严谨态度。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规律。 (1) 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课件出示) 2×18=36 20×4=80 4×18=( ) 10×4=( ) 8×18=( ) 5×4=( ) (2)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提示:每位同学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算式,其中一组展现积随一个因数扩大而扩大的变化情况,另一组则展现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变化情况。 (3)同桌互相检查所举的例子和交流因数和积的变化是否与我们发现的规律相符。 (4)整体概括规律。 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通过验证,发现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教师板书课题)谁能把这个规律说一说。 小组交流“积的变化规律” 数学讲究语言简洁严谨,谁能用一句话将上面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呢?(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探究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让我们运用规律做几道题好吗? 1、基本练习 课本43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一下是怎样算的? 2、提高练习 课本43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 3、开放练习 课本43页第3题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内容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第三部分的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1.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归纳规律:引导学生广泛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验证规律:引导学生再举倒,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 4.应用规律:引导学生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有了乘法为前提,并且能够准确而熟练地计算。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四年级学生对于面积计算并不陌生,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出现的情况会很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时间思考。 4.在探索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定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5.我的思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堂课在设计时,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得出结论。以及如何将新知与旧知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来推导出结果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 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教学中的规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四、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数学中遇到过很多找规律的问题,并能运用找到的规律解决问题,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今天我们一起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 为响应学校的“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学生们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准备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 (二)出示问题 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美术颜料6元,买2盒要花多少钱?20盒、200盒呢? (三)研究问题,发现规律 1.列式计算 6 × 2=12 6 × 20=120 6 × 200=1200 2.非常好!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接着再往下写2个算式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写出。 (四)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先来汇报第一组)谁来介绍这组算式你接下去怎样写的?学生说出自己写的第一组算式,你们也是这么写的吗?你们写得这么正确,你一定发现了这组算式的规律,谁再来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组算式的特点? 教师引导:刚刚在这组算式里同学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如果让你接着再往下写,你还能再写出来吗? 3.猜一猜,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学生写出后汇报。 如果乘30呢?如果乘100呢? 4.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吗? 让我们一起把刚才的发现记录下来:(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5.利用发现的规律练习 (五)、继续探究,出示问题: ①大袋洗衣粉每袋 20 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②中袋洗衣粉每袋 10 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③小袋洗衣粉每袋 5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 20 × 4=80 10 × 4=40 5 × 4=20 (观察第二组算式)同学们都这么爱动脑思考,你一定也发现了第二组算式的特点?谁来说一说?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这组算式,我们已经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你能不能大胆的猜想,猜想一下这里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规律?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 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5,积会有怎样的变化?谁来出一组算式,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六)概括规律: 师:发现我们举了很多的例子,确实存在着刚才同学们讲到的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完整的表述? 同桌互说规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四、应用规律做练习 教学内容: 第48~49页例题,:“想想做做”地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探索和合作交流“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一部分:初步感知规律(2分钟) 1、出示图,你能猜猜接下来老师会放什么吗? 2、你们都是这么想的吗?咦,猜得真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是一个隔一个摆的,象这样的一个隔着一个排列,我们叫它“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间隔排列”这种情况中的规律。 第二部分:发现规律(8分钟) 1、看图,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出间隔排列的事物吗?把你的发现轻声地说给同桌听听。 2、谁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学生说时,教师板书) 3、你能在图中找出间隔排列的事物吗? 兔子和蘑菇是不是间隔排列呢? 师边指图形边请学生齐说“兔子、蘑菇、兔子、蘑菇……” 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从兔子开始排,中间隔着蘑菇,一直排到兔子结束。(板书:兔子蘑菇) 数一数,兔子有几只?蘑菇有几个?(师补充板书) 4、兔子排在队伍的两端,我们就把它叫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 蘑菇排在兔子的中间,我们就把排在中间的物体叫做“中间物体”(板书:中间物体) 5、除了兔子和蘑菇,还有其他也是这样间隔排列的吗?(板书:夹子手帕; 6、数数各有多少个?(师板书) 7、总结规律。 师:观察一下这4组事物,有没有一定的规律。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一说 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板书:两端比中间多1) 两端的物体相同(板书) (3)师:噢,原来这四组事物都是间隔排列,两端相同,而且排在两端的事物都比中间的多1,反过来,中间的都比两端的少1。 8、一开始的小棒和圆片是不是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呢? 继续摆小棒和圆片,数一数是否符合刚才找到的规律,如果这里有10根小棒,该有多少圆片?如果这里有15个圆片,该有多少根小棒呢? 第三部分:运用规律(25分钟) 寻找到规律还不够,关键是我们要学会用规律解决问题。 1、先来一个简单的,5个8相加,要用几个加号? 2、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3、①小东用30张纸订成一本本子,从头数起,每两张纸之间夹一片树叶,这本本子内一共可以放进多少片树叶? ②明明用同样的方法夹树叶,用了99片树叶,那么明明这本本子有多少页? 4、(1)学校一条大路的一边共插了20面彩旗。如果每两面彩旗之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2)如果使每两盆花之间有一面彩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5、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需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提醒:要注意两端物体是什么,中间物体又是什么? 6、(1)河堤的一边栽了8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指名回答。 (2)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8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①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不同?(重点突出“圆形”、“一周”、“一边”) 师:噢,原来刚才是在一条直线上栽柳树和桃树,而现在是在圆形池塘的周围栽柳树和桃树。 可能的结果:7棵、8棵、9棵 ②师:这3个结果到底哪个正确呢?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因为在这个游戏中有个小秘密,你如果找到了这个秘密,也许就能知道这道题的正确结果了,比一比,谁能先找到这个秘密。 ※排队游戏。 ①请4名男同学上来排成一排,想一想,每2个男同学中间站1个女同学,应该叫几个女同学上来?(3个) ②请3个女同学上来站成一排,问:这样排符合我们今天所讲的规律吗? 现在,请这7名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看一看,这样排符合我们所讲的规律吗? 该怎么办?(下去一个男生或上来一个女生) 数一数,男生和女生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围成一圈的时候男女生人数相等了) 师:现在你知道这道题的结果了吗? 7、摆花题 ①8盆红花摆成了1个正方形,在每2盆红花之间放1盆黄花,应该放几盆黄花? ②8盆红花摆成了1个三角形,在每2盆红花之间放1盆黄花,应该放几盆黄花? ③你有什么发现? 生:如果两种事物围起来的话,不管围的是什么图形,他们的数量是同样多的。 这是间隔排列的第二种情况,首尾相连时, 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同的。(板书) 8、拓展题(备用) 任意任意拿几根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摆成一排。 (1)两端都摆小棒,摆了20根小棒,圆片应摆几个? (2)两端都摆小棒,摆了50个圆片,小棒应摆几根? (3)两端物体相同,摆了7根小棒,圆片可能摆了几个? 6个,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两端都摆小棒,小棒比圆片多1。 8个,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两端都摆圆片,圆片比小棒多1。 第四部分: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找一找,看一看,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只要大家平时多观察,多动脑,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更多的规律,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 第五部分:课堂作业(5分钟) 完成《一课一练》第37页。 课后作业题: 小小设计师:运用今天学到的规律设计一幅漂亮的图案来。 教后反思: “找规律”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之一,它蕴含着深刻的教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基础知识之一。这部分内容原本是数学竞赛植树问题中的内容,一共有四种类型: (1)一端植的; (2)两端植的; (3)两端都不植的; (4)首尾相连的。 现在把这部分内容摆在了课堂教学中,这是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从给定的事物中发现蕴含的简单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重难点就是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课从摆小棒和圆片入手,让学生猜测其中有何规律,揭示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间隔排列”,然后把间隔排列分成两类,一是两端相同时的间隔排列,二是首尾相连时的间隔排列。 第一类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自己的除规律,两端的事物比中间的事物多1。这其中练习题的第二题我是把它归到这一类的,因为这可以把木料段看成是两端事物,锯口看成是中间事物,这样还是满足刚才的规律的。 至于第二个类型的题目是在习题中才出现的,我是想通过题目的相互比较,游戏的实际演示,学生会得出不管是什么形状,只要是围成封闭图形并且是间隔排列,那么两种事物的数量是相同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原因有二,一是课堂上前半部分练习的题量稍稍多了点,占用了一部分的时间,二是课堂上提问的都是班级中的学习有点困难的学生,拖了一点时间,导致了第二种类型的题目讲得不够到位,有点草草收场的味道,于试教时的情况绝然不同,试教时不仅是把课堂内容全部完成,并且还把《一课一练》上相关的习题完成。这也就说明课堂的应变能力还得进一步的提高。规律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6篇
规律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7篇
又研究了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继续来研究一组除法算式。
回答问题没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气愤不够活跃,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规律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8篇
树桩篱笆)
(2)两端植的;
(3)两端都不植的;
(4)首尾相连的。现在把这部分内容摆在了课堂教学中,这是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从给定的事物中发现蕴含的简单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重难点就是找到规律解决问题。规律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9篇
规律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10篇
规律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11篇
规律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12篇
规律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13篇
规律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14篇
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规律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15篇
树桩篱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