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教学关系必备7篇

时间:2023-09-08 20:10:02 来源:网友投稿

教学设计与教学的关系第1篇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基本技能:使学生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关系必备7篇,供大家参考。

教学设计与教学关系必备7篇

教学设计与教学的关系 第1篇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基本技能:使学生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余数<除数”。

难点: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还记得乘法口诀吗?请同学们同桌合作检查一遍。(出示课件)

我们在第二单元就学习了除法,首先我们学的就是平均分,谁来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那如果平均分完有剩余呢?请同学说说余数的含义。

生:平均分完剩下的那部分叫余数。

2师:明白了余数的含义,那老师就考考大家会不会运用呢(出示课件:七个草莓,每两个草莓放在一个盘子里,可以放几盘?)请同学们列式计算。(强调单位)

生:7÷2=3(盘)……1(个)

7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1是余数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些数表示什么吗?

生:7表示一共有7个草莓,2表示每两个放一个盘子里,3表示可以摆三盘,1表示剩余一个。

【设计意图:是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并进一步明确余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课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同桌合作接受老师的新挑战吧!

1)请同学们同桌拿出8根小棒(彩笔),摆正方形,请你试试看,能摆出几个?(用“一共有?个小棒,每?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成?个”句式表达)。能列出算式吗?(出示课件:老师直接出示两个正方形图)

生:试说并列算式。老师板书8÷4=2(个)

请同学们说说算式分别表示什么。

生:8表示一共有8根小棒,4表示每4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2表示可以摆成2个正方形。

2)现在请同学们同桌拿出9根小棒(彩笔),摆正方形,请你试试看,能摆出几个?动手试试看(用“一共有?个小棒,每?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成?个,剩余?个”句式表达)一起画一画。(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画)能列出算式吗?

生:试说并列算式。老师板书9÷4=2(个)……1(根)(强调单位)

请同学们说说算式分别表示什么。

生:9表示一共有9根小棒,4表示每4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2表示可以摆成2个正方形,1表示剩余1根小棒。

3)10、11、12根小棒呢?能摆出几个?动手试试看,请同学们在老师课前发的纸上画一画,并列出算式(三行分着,南行用10根小棒,中行用11根,北行用12根)

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展示同学们画出的,并请他们列式说题意,老师同时贴出课前准备画好的正方形。并板书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参与到探讨问题的过程中。】

(三)探究规律

师:请你仔细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生:余数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知识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更加明确余数小于除数。】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了一个简单的知识,同学们一起说说是什么?

生:余数小于除数。

(六)布置课下作业

板书设计

8÷4=2(个)

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12÷4=3(个)

余数<除数

教学设计与教学的关系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能总结出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能利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升力产生的原因,进而解释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原因。

3.能利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感受液体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认识规律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领略流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提高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气体和液体都能够流动,称为流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对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拓展。本节内容由“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难点是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策略

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并不多。因此,教学时尽量选取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直观且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引导学生把压力、压强跟流速联系起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飞机的升力,可以通过制作小小的机翼模型并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原理的价值。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角硬币、直尺、两个乒乓球、细线、蜡烛、火柴、两根塑料吸管、两张纸、机翼模型。

教学设计与教学的关系 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能总结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提高动手、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总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介绍流体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当液体和气体处于流动状态时压强会怎么样呢?

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做硬币“跳高”实验,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做一做,并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使硬币“跳”了起来呢?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吹气使硬币上方的空气流速变大了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所以很可能是流体的流速改变后压强也改变了。

通过以上实验和猜想引出课题。

环节2:新课教学

为了验证猜想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几个小实验并进行分析:

(一)气体:

1.实验一:如图甲,手握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进行吹气,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学生进行提问:“这两张纸应该如何运动?”

2.实验二:如图乙,向两个乒乓球中间吹气,提问观察乒乓球运动状态的改变。

学生汇报现象及小组讨论结果,一起分析原因,教师进行提问:“在这两个实验中,我们吹气改变的是什么?”学生根据经验可以发现改变了空气的流速。由此引导学生从力的角度进行分析,速度的改变就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而运动状态改变的实质是收到了力的作用,空气所受到的力的作用是由于大气压力,而产生大气压力的实质即存在压强差,进一步产生压力差,从而体现出运动状态的改变。

(二)液体

在分析了气体实验后,学生对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液体实验这里,可以由教师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如图所示进行安装,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分析讨论,汇报结论。把吸管插入水中向两只小船中间吹气,两只小船会向中间靠拢,表明两只小船之间的压强变小了,而小船外部压强不变,产生压强差,进而产生压力差,从而使小船向中间靠拢。

由此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环节3:巩固提高

让学生用今天的结论解释硬币“跳”了起来的原因。

环节4: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本堂课所学知识点。

2.学生课下寻找生活中可以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的现象。

教学设计与教学的关系 第4篇

一、新课引入

阅读新闻“法国航空公司一架A380型空中客车实现首次跨越大西洋的飞行任务”,思考:如此的庞然大物到底是怎样飞起来的呢?

二、进行新课

任务一:认识流体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流水和风的共同点,进而给出流体的概念,同时,也认识到液体和气体都是流体。】

任务二: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可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认识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一、个人小实验:硬币“跳高”比赛

思考:是什么力是硬币向上飞起来的?

二、同学合作实验:
吹纸片实验

猜想:向两纸片之间吹气时,两纸片会相互分开,还相互靠近?

分析:这是因为不吹气时,纸条两侧空气是(静止)的,两侧空气对纸条作用的压强(相等),气压(不会)引起纸条运动。吹气时,纸条接触气流的一侧受到的气压比静止空气的气压(小),结果纸条在两侧(气压差)的作用下,向气压(小)的一侧(有气流的一侧)(运动).

结论:气体压强与气体流速有关,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
反之,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

三、联系实际:汽车尾翼的特殊作用。

任务三:探究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由“漏斗吹乒乓球”实验推想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体现了联想在物理学习及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异想天开:“漏斗吹乒乓球”

思考:

(1).如果气流的速度再大一些,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2).你能解释飞机为什么能够飞上蓝天吗?

仔细观察飞机,并思考下列问题:

(1)飞机的机翼有何特点?

(2)飞机飞行时机翼上下空气流速是否相同?

(3)试分析机翼的升力又是怎样产生的?

(4)飞机为什么能够飞上天空?

分析:机翼上方的气流流速大,压强小;
机翼下方的气流流速小,压强大。正是由于机翼上下表面的压强差给飞机提供了向上的升力。

应用:水翼船的原理。

任务四: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运用类比的思想,由此及彼推导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同样也适用于液体.即液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
反之,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

小结:

1、流体:具有流动性的固体和液体。

2、流体压强:流体对物体压力的作用效果。

3、流体压强跟流速有关,流速越大的位置流体压强越小。

4、飞机的升力:

上表面气流通过的距离长,流速大,压强小;

下表面气流通过的距离短,流速小,压强大。

教学设计与教学的关系 第5篇

一、教材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中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既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学习切线的判定定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学情

学生初中已经接触过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和判定;
且在上节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掌握利用方程组的方法来求直线的交点;
具有用坐标法研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
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准确用图形表示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可以利用联立方程的方法和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简单判断出直线与圆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操作、观察、探索、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从而锻炼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锻炼积极探索、发现新知识、总结规律的能力,解题时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难点

体会用解析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几何画板为平台,通过图形的动态演示,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同时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作用,教师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设计一系列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泰坦尼克号的情景,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已知冰山的分布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圆心位于轮船正西的l处,问,轮船如何航行能够避免撞到冰山呢?如何行驶便又会撞到冰山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已经学习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将所想到的航行路线转化成数学简图,即相交、相切、相离。

设计意图: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保持学生知识结构的连续性,同时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探究新知

教师提问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然后同桌两人为一组交流,并整理出本组同学所想到的思路。在整个交流讨论中,教师既要有对正确认识的赞赏,又要有对错误见解的分析及对该学生的鼓励。

判断方法:

(1)定义法:看直线与圆公共点个数

即研究方程组解的个数,具体做法是联立两个方程,消去x(或y)后所得一元二次方程,判断△和0的大小关系。

(2)比较法: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做比较,

(三)合作探究——深化新知

教师进一步抛出疑问,对比两种方法,由学生观察实践发现,两种方法本质相同,但比较法只适合于直线与圆,而定义法适用范围更广。教师展示较为基础的题目,学生解答,总结思路。

已知直线3x+4y-5=0与圆x2+y2=1,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并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当已知了直线与圆的方程之后,圆心坐标和半径r易得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得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他的本质是点到直线的距离,便可以直接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d。类比前面所学利用直线方程求两直线交点的方法,联立直线与圆的方程,组成方程组,通过方程组解得个数确定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进一步确定他们的位置关系。最后明确解题步骤。

(四)归纳总结——巩固新知

为了将结论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引导学生思考:

可由方程组的解的不同情况来判断:

当方程组有两组实数解时,直线l与圆C相交;

当方程组有一组实数解时,直线l与圆C相切;

当方程组没有实数解时,直线l与圆C相离。

活动:我将抽取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扮演,并在巡视过程中对部分学生加以指导。最后对黑板上的两名学生的解题过程加以分析完善。通过对基础题的练习,巩固两种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并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后续学习的信心。

(五)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以口头提问的方式:

(1)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启发式的课堂小结方式能让学生主动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也促使学生对知识网络进行主动建构。

作业:在学生回顾本堂学习内容明确两种解题思路后,教师让学生对比两种解法,那种更简捷,明确本节课主要用比较d与r的关系来解决这类问题,对用方程组解的个数的判断方法,要求学生课外做进一步的探究,下一节课汇报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与教学的关系 第6篇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2. 了解圆的切线的概念。

3. 掌握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性质。

(二) 过程目标:

1.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 通过让学生发现与探究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

(三) 感情目标:

1.通过图形可以增强学生的感观能力。

2.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及判定。

教学难点:有无进入暗礁区这题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有一定难度,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日出是怎么样的?

屏幕上出现动态地模拟日出的情形。(把太阳看做圆,把海平线看做直线。)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希望学生说出直线与圆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如果学生没有说到这里,我可以直接问学生,你觉得直线与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出直线与圆三种不同的位置图。(如图)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希望学生回答出有第一个图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第二个图有一个公共点,而第三个有两个公共点,如果没有学生没有发现到这里,我可以引导学生做答)

二、 讨论知识,得出性质

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已知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分别是相离、相切、相交时,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有什么关系

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圆的半径为r

让学生讨论之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出:

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离时,dr

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切时,d=r

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时,d

知识梳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图形 公共点 d与r的大小关系

相离

没有 r

相切 一个 d=r

相交 两个 d

三、做做练习,巩固知识

抢答,我能行活动:

1、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如果直线和圆心的距离分别为

(1)d=4.5cm (2)d=6.5cm (3)d=8cm,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让个别学生答题)

师:第一题是已知d与r问直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下面这题是已知d与位置关系求r,那又该如何做呢?请大家思考后作答:

2、已知圆心和直线的距离为4cm,如果圆和直线的关系分别为以下情况,那么圆的半径应分别取怎样的值?

(1) 相交;(2)相切;(3)相离。

师:前面两题中直接告诉了我们是直线的问题,而下面的这题是在三角形中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看题:

考考你

3.在Rt△ABC中,C=900,AC=3cm,BC=4cm.

(1)以A为圆心,3cm为半径的圆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是

以A为圆心,2cm为半径的.圆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是

以A为圆心,3.5cm为半径的圆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是 .

师:同样地第一题是已知d与r问直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下面这题是已知d与位置关系求r,那又该如何做呢?

(2)以C为圆心,半径r为何值时, ⊙C与直线AB相切? 相离?相交?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后,再请个别同学说出答案)

总结:作题时要找出d与r中哪些量在变化,而哪些没有变化的。

比如日出就是r没有变化而d发生了变化。不管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总之d,r和位置关系中,已经两个都可以求第三个量。

四、联系现实,解决实际

在码头A的北偏东60方向有一个海岛,离该岛中心P的15海里范围内是一个暗礁区。货船从码头A由西向东方向航行,行驶了18海里到达B,这时岛中心P在北偏东30方向。若货船不改变航向,问货船会不会进入暗礁区?

让学生完整解答。

五、 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师: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请个别学生回顾知识,教师再总结完整。

六、 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分层作业:

1.基础题:作业本(2)P21;

2.自选题:
如图,一热带风暴中心O距A岛为2千米,风暴影响圈的半径为1千米.有一条船从A岛出发沿AB方向航行,问BAO的度数是多少时船就会进入风暴影响圈?

教学设计与教学的关系 第7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能够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常规练习。

()里最大能填几。

题略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探索有余数除法中的一个规律。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

1、小黑板出示:用15盆花布置会场,如果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如果用16盆花布置会场,还是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如果有17盆、18盆、19盆呢?

学生分工合作,每小队完成一道。

4、如果把花再加点,变成20盆、21盆、22盆……25盆,你会不会计算呢?

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计算,然后把结果填在书上。

小组完成后教师选一个小组进行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探索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

看看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看课本上的问题。

2、学生发现规律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4、教师总结发现规律的方法。

(观察法和比较法)

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

5、揭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板书课题

6、学习研究;
余数为什么总比除数小,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题组训练

(一)、基本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一个数除以7,余数可能是()。

(2)、一个数除以9,余数最大是()。

(3)、在一道除法算式中,余数是2,除数最小是()。

2、啄木鸟捉害虫。(判断题)

见课本52页“做一做”。

(二)、综合练习

解决问题:面包包装

见课本53页第二题。

(三)、拓展延伸:报数游戏。

游戏方法:请3名同学上台轮流报数,从1依次报到9。

猜一猜:如果照这样报下去,请同学们猜一猜15是谁报的?你是怎么猜到的?那么28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四、课堂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必备 关系 教学设计与教学关系必备7篇 教学设计与教学的关系(必备7篇) 教学和教学设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