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教学设计9篇

时间:2023-09-09 08:30:03 来源:网友投稿

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要求]1.掌握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2.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3.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事教学设计9篇,供大家参考。

事教学设计9篇

事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3.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4.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的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

[考核要求]

1.领会: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与简单应用: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3.领会:所记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典型事例。

4.领会: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练习]

一、填空题

1.叶圣陶,又名_________,二十世纪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中行是当代知名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3.《流年碎影》的作者是_________,《顺生论》的作者是_________。

4.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主要品德是_________。

5.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

6.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为,“作”的意思是_________。

7.学而不厌,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8.仁者见仁,_________。

9.《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二、选择题

10.叶圣陶先生是_________的发起组织者之一 ( )

a.新月社 b.未名社 c.创造社 d.文学研究会

11.下列作品哪一部不是张中行先生的作品( )

a.《顺生论》 b.《倪焕之》 c.《流年碎影》 d.《佛教与中国文学》

1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举“做”、“作”分工的例子,旨在说明叶圣陶先生( )

a.宽厚 b.礼让 c.律己严 d.谦虚

13.本文选自( ) a.《流年碎影》 b.《顺生论》 c.《文言与白话》 d.《谈文论语集》

三、解词题

14.高文典册 15.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6.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8.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19.己欲立而立人,己于达而达人 20.著作等身 21足以沾溉后人的。

22.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 23.不即不离的文就会发荣滋长 24.余然之

四、简答题

25.本文是记人散文,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

26.作者写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

27.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28.试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9.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五、阅读分析题

30.阅读本文第五段(文革的大风景--越少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段反映了叶先生什么品德?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本段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

事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叙写叶圣陶先生的具体事例。

2. 结合具体事例品析文中所展现的先生的优秀品质(人物形象) 3. 学习以生活中小事来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

4. 感知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陶冶性情,涵养美德。

一、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例品析文中所展现的先生人优秀品质。

二、教学难点:学习以生活中小事来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略细结合,朗读感悟;
圈点批注;
启发点拨;
小组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课前布置:1.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标记段落,利用生词造句。

2.利用平板电脑查阅有关作者张中行的资料,重点查找除课文以外的能够表现叶圣陶先生优秀品质的名演或轶事。

(二) 激趣导入——不朽君子

余秋雨在《君子之道》中说,中华民族最为不朽的创造,不是宏伟壮丽的亭台楼阁,也不是浩如烟海的诗词文章,而是一种湛然而又端庄的集体人格——君子。今天就让我们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位立德立言,宽厚待人的现代君子——叶圣陶先生。

(三) 梳理字词——识字释意

1. 小组抢答:读准字音,并向大家介绍识记易错字的注意事项。(如:颠沛流离的“沛”、妥帖的“帖”)

2. 小组抢答:解释字义,并且利用新学生词造句,其他同学根据对词义的理解,判断并指

正。(如:颠沛流离、拖沓、修润) (四) 整体感知——先生之事 1. 略读课文(5分钟左右),找出文中所记叙的有关叶先生的事情,并将其以“待人”与“待

己”进行分类。

明确:分类示例

待人之厚:

(1)不耻下问,求我修改 (2)送客真诚,鞠躬言谢 (3)悔恨看花,劳我住店 (4)商讨标准,监督执行。

待己之严:

(1)严校标点,坚决用普通话 (2)成稿必读,“成话”乃止 (3)文风简洁,重语更重精神 (4)以身作则,抄稿认真。

2.教师小结——启发过渡:
(1)这些事都什么样的事?

(2)这些事情都是作者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遴选而来的一些细碎而平凡的小事,可是叶先生一生跌宕起伏,作者为什么不选取那些有曲折和分量的大事来写呢?

(五)合作探究——先生之德

1.小组合作探究:根据叙写叶圣陶先生的具体事,概括其中蕴藏的先生的优秀品质。

明确:示例1:治学严谨:从他描一篇文章的标点,体现他做事细致认真,可见他治学严谨。

示例2:平易近人、治学严谨、谦虚诚恳:从他反复向我求证使用普通话写文章的正误,能够不耻下问,体现他的谦虚和治学严谨,并且尊重我的意见,体现他对人的尊重,而且没有架子体现他平易近人。

示例3:从他送人一定要送得很远,还拱手,不断说谢谢,可见他和蔼可亲,而且待人真诚。

2. 教师小结——归纳写法(人物品质:见板书)

(1)一件件小事却蕴含着先生的种种美德,作者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匠心独运,这些小事里面都蕴含着先生的种种高贵品质。越是平凡,就越是令人敬仰,也越是值得人们学习。作者选用这些小事,正是起到了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作用。

(2)这对我们的写作又有什么启发呢?

明确:注意观察写作对象,观察要细致而精确;
可以选取一些琐碎但是能够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小事来写文章,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

(六)圈点批注——美文共赏

1. 细读文本:文章的语言虽然平淡质朴,但却不乏一些值得我们品味鉴赏的好词和佳句,

或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技法。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利用圈点批注法进行赏析。

2. 小组展示:圈点批注后先进行小组内部交流,丰富完善批注内容,然后进行小组展示。

明确:

好词佳句示例1:“外面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琐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了双层的悲哀。”

参考批注:这里是一处环境描写,鞭炮的响亮带来除夕之夜的喜悦之情,但是全民联欢的喜庆日子却是先生辞世的日子,这种喜庆更是反衬出我内心中的悲哀之情,让这种悲哀显得研发沉重和悲凉。

好词佳句示例2“可是他还是照样来商量”中的`“还是照样”写出叶圣陶先生依然对我尊重客气,依然严谨对待学问,依然谦虚,不耻下问,一个“还是”让一个谦虚和蔼又严于律己的老人跃然纸上。

好词佳句示例3 “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一个“不断地”就写出虽然叶先生是学界巨擘,但是对待每一个登门造访的客人都是礼数详备,一次次向人表示感谢,可见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尊重每一个人,待人是如此的真诚。

写作技法示例1: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参考批注:这里既是引用也是对比(反衬),引用孔子的话来衬托叶先生知行合一和为人师表的高贵品质,同是也以孔子求而不得的遗憾与叶先生“偏偏做到了”形成委婉的对比,体现叶先生对做人和治学的高标追求和不朽业绩。

写法技法示例2: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年”

参考批注:运用语言描写,写出老先生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同时也让读者更深一步了解到一个学者的真实形象,感觉亲切自然。

事教学设计 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能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3、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

1、教学板块之一:课程导入

《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2、教学板块之二:整体感知

人物简介

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 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
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事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时的不同语气,了解课文内容。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让学生认识到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感到最快乐。学会关心他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语气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妈妈的话,懂得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最快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快乐)指名读词,问:你们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谁能通过读这个词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词的意思?

(课件出示“最快乐”)指名读,生评价

(课件出示:做什么事最快乐?)指名读。

动物王国里的小青蛙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你们想帮他寻找答案吗?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六课做什么事最快乐,跟老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把自然段的序号标出来。

2。汇报一下,这篇课文共几个自然段?同桌互读正音

3。小组内轮读课文

4。小组汇报朗读成果。

三、再读学文

1。指名读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一画小青蛙的这个问题都问了哪些小动物。生读。

2。汇报:(啄木鸟、蜜蜂、水牛、妈妈)

3。请同学们快速在文中找一找,啄木鸟、蜜蜂、水牛都是怎样回答小青蛙的呢?(课件出示相应图片)

通过他们的话我们知道了,啄木鸟最喜欢捉虫,水牛最喜欢耕地,蜜蜂最喜欢采蜜。(边说边板书)

4。这些事都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那就请同学们读一读他们所说的话,读出他们做这些事时的快乐心情。

5。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最喜欢做的事情呢?想象一下你们做最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什么心情,多快乐啊?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生评价

6。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一会在全班展示中,将会选出读得最有感情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分角色读。

7。师生分角色读文:介绍双引号,问: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青蛙

8。小青蛙听了小动物的话后发现同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小动物们的回答都不一样呢?于是他回家请教了妈妈,妈妈是怎样说的呢?

指名读妈妈的话,问:你是怎样理解妈妈的话的呢?什么才是有用的事?你会做有用的事吗?

四、知识拓展

课件出示:小青蛙跳到( )问( ):“( ),做什么事最快乐?”( )说:“( )最快乐。”

板书设计:

6做什么事最快乐

啄木鸟捉虫子

水牛耕地

蜜蜂采蜜

妈妈做对别人有用的事

就会觉得最快乐

事教学设计 第5篇

【策略说明】

1.例文导学。教师通过例文,将作文目标具体化,让学生通过阅读,明白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

2.创设情境。通过音乐、图片等视听冲击,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回忆。

3.训练提升。将学生交流片段作文和教师展示下水作文相结合,让学生在写作上领悟要旨,提升能力。

4.合作探究。通过美读、问答、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清楚作文“写什么”。

【过程设想】

一、导语设计

在很多学生看来,写作并不轻松,经常会碰到无话可说的情况,有人曾经用这样一副对联描写写作时的愁苦情状:

上联: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下联: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为什么作文时无话可说?因为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都为素材的积累和选择而苦恼。

二、材料感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录音机里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节选

明确:选段是史铁生生活中的一个简单片段,但小小的细节表现出的伟大母爱,深深打动了读者。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从生活中来。

三、合作探究

1.简介生活

生活很简单,学生的日子平淡得近乎于单调。作文怎样才能写出精彩,写出真情实感呢?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活水从何而来?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人和事,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应该多尝试写写自己的生活,多写写身边的人和事。

罗丹说过:“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用善感的心灵去感悟生活,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2.理性分析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节选

明确:父亲为我买桔子,本来是一件很简单平凡的小事,因为细节里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深情,所以打动了作者。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节选

明确:老师的一次讲演,本来是生活中的平常事,但是在演讲中先生喜怒哀乐皆形于色,投入而真诚的学者风范深深打动了作者。

通过名家名作给学生提供审美、鉴赏的文本,让学生明白作文可以写身边熟悉可感的人,写真实动人的事。

3.发掘感动

通过音乐、图片展示,营造触动心灵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真挚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唤起曾经的往事和内心的感动,并引导学生发掘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让学生作文有话可写,有得当的材料可写。

四、方法归纳

一是着眼于“真”:常怀感激之心,用真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真情。

二是着眼于“小”: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中那些触动心灵的小事。

三是着眼于“细”:生活中最能触动心灵的可能是一个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要紧紧抓住这些细微的动人瞬间。

五、能力提升

引导学生用文字再现脑海中浮现的触动心灵的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作文“写什么”的问题。

片段作文完成以后,分组讨论,推荐交流,学生互评,老师点评。

六、范文展示

展示老师的下水作文,通过示范,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场景刻画、细节描写等方法精彩地再现脑海中浮现的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七、课堂小结

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个片段的组合,更是点滴情感的凝聚。作文来源于生活,让我们用心去生活,用笔去书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事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2、能力目标:

(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3、德育目标:

(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文意的理解;
孟子论辩技巧

教学方法:直译、辨才讨论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上》当中的一章。这篇文章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辩才,是《孟子》中很有代表性的、脍炙人口的篇章。这是发生在战国时代的“华山论剑”,同学们预习过本文,最后谁获得了论战的胜利?(孟子)

孟子要说服齐宣王放弃霸业,以王道统一天下,难度是很大的。因为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本来就是诸侯之间争战不息、兼并不已的时期,而齐宣王即位的第二年,就大败魏军,杀庞涓,俘魏太子申,韩、赵、魏的国君都朝齐于博望。此时的齐国,已是东方的强国。齐宣王一心想要效法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称霸于诸侯。而孟子是这一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的是行仁政,以“德”服人,反对兼并战争,用王道来统一天下。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连司马迁都说孟子“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但是,就在这种困难的论辩中,孟子居然能够取胜,使齐宣王心悦诚服,说出“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话来,实在是不容易的。孟子论辩的胜利,显然得力于他的能言善辩。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孟子的“制胜绝招”。

课文解读:

一、诵读“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无已,则王乎?”(译)

问:齐宣王首先发招,他询问的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是否真的没听说过?孟子为何不接招?(TS:齐宣王问的是霸道,是靠武力、刑法、权势进行统治,而孟子要宣扬的是王道,主张仁义治天下,回答则与自己主张相违,于是孟子使出第一招:避实就虚。)

讨论:孟子说:“如果非要谈,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此言一出,可能带来两个结果:一是齐王不感兴趣,谈话结束;
二是齐王勉强听闻,但是兴趣不浓。你想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既然故事要发展,齐王当然要继续听下去,只是注意――齐王兴趣不浓。那么孟子要达到说服的目的,该怎么办呢?当务之急是引起齐王兴趣。于是,孟子使出第二招:欲擒故纵,引人入彀。)

二、“德如何”……“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译:“德如何,则可以王矣?”……曰“可。”(“如何”倒装;
王;
莫之能御;
乎哉)

本来齐宣王是心不在焉,随口问“怎样的道德修养才可以行王道”,但是后来却逐渐感兴趣,问“像我这样的寡德之人,可以安抚人民吗”。孟子是用什么来吸引齐宣王的?(“莫之能御”暗合了齐宣王称霸之大欲,正所谓“欲擒故纵”齐宣王就感兴趣了,主动问道:“何由知吾可也?”(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宾语前置)这就中了孟子的计了。

2师范读“臣闻之”……“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译。(牛何之;
若无罪而就死地;
不识有诸;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问:齐宣王“以羊易牛”一事,他本人怎么看?百姓怎么看?孟子怎么看? 为什么孟子要为齐宣王找借口?

TS: 孟子的第二步必须替齐宣王找到“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才能使自己的论辩得以进行。于是他举了齐宣王“不忍其觳觫”以羊易牛的事例,并断言“是心足以王”。其实齐宣王做的这件事既可以解释为有不忍之心,又可以看做是“爱(吝啬)”。孟子故意指出“百姓皆以王为爱”,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说这就是“仁术”,只不过“见牛未见羊也”。这一擒一纵,使齐宣王再也不能心不在焉了。齐宣王如果没有前一次受窘的“笑”,就不会有后边的“说(悦)”。孟子欲擒故纵,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齐宣王“心有戚戚”,问道:“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至此,孟子又获一胜,将对话纳入了自己的轨道。这招叫做“声东击西”。当然,这也仅仅是建立起对话的基础,真的要使想立霸业、已行霸道的齐宣王接受自己的“王道”主张,并非易事。

3读“有复于王者曰”……“王请度之”方式: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译。

关键句翻译:“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问:此段主要在讲述什么道理?(不为与不能的区别,从而告诉齐宣王不推恩为不为而非不能。

王问的是不忍之心与王道的关系,孟子的答案似乎是答非所问,他为什么要告诉齐宣王不为与不能的区别呢?因为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齐宣王虽然对王道开始感兴趣,但是对于行仁政实际是有畏难心理的,孟子首先让他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到,打消他的顾虑,为他具体阐述仁政措施做好准备。

齐读“挟太山以超北海”段,完成背诵。

第二课时

齐读课文第一部分。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孟子的三大绝招:避实就虚、欲擒故纵、声东击西,至此,齐宣王已经处于论战的下风了。但是孟子的目的是不是就达到了呢?

一、读“抑王兴甲兵”……“犹缘木而求鱼也”两人小组,一人读一人译

难点: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读此段,明显感觉谈话曾经中断,所以孟子才再辟话题,由此我们可以猜到一定是孟子阐述了“不为与不能”的道理后齐宣王没有明确的反应。齐宣王为什么没有明确的反应呢?是因为他心中行霸道的大欲。孟子猜到了王的心思,他要想取得进一步的胜利该怎么做呢?当然就是要让宣王意识到行霸道的危害。所以,孟子故意说“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简直绝妙之极,问题当中已然摆出危害,却又问:“快于心与?”答案自然又是“否”,这样就逼出了齐宣王的“大欲”,使论辩直捣齐宣王欲行霸道的要害。

在王笑而不言的情况下,孟子又问“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彩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明知故问的方法本来就很巧妙,再加上连续五句排比,简直咄咄逼人,迫使齐宣王回答“吾不为是”,使论题迅速集中到称霸的“大欲”上来,为下面的论辩又打开闸门。此段过招,孟子使用的是“激将法”

而孟子如知己般说出齐宣王的大欲之后,却突然断言“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对齐宣王来说无疑当头棒喝,而文势亦如悬崖坠石,陡转直下。

试想,齐宣王听到这样的论断可能会有什么反应?(恼羞成怒,暴跳如雷大出意外,虚心请教\不以为然)第一三种反应都不可能带来后来的谈话,而齐宣王这个人在《孟子》一书中是比较老实的,对孟子也是比较尊重的,孟子了解他,所以才敢这么说,而齐宣王也老老实实地请教:“(事情)象这样严重吗?”

二、读“殆有甚焉”……“孰能御之”引导翻译,难点为“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一段,直译。

用缘木求鱼作比喻,说明求大欲必有后灾;
邹与楚战做类比,说明齐国要与天下对抗,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陈述霸道的危害。接着,“今王发政施仁……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连用五句排比,又替齐宣王形象地勾画出“反其本”行仁政之后所能达到的目标,妙语连珠,齐宣王怎能不跃跃欲试呢?所以,齐宣王主动坦然:“我糊涂,不能到达这样的境界。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志愿,明白地教我。我虽然不够聪慧,请让我试一试。”谈话至此,孟子真正可以将自己的仁政措施和盘托出了。

三、齐读最后一段。学生译。

首先指出物质生活是向善的基础,因而提出“制民之产”,即让百姓满足温饱需求,具体措施是房前屋后,栽树种桑;
家禽牲口,按时饲养;
不违农时,按时耕作。

其次提出了“谨庠序之教”,重视道德礼仪的教化。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提出了仁政措施。这些措施,配以排比对称句式,极言其利,描绘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让齐宣王沉浸在王道乐土的美好想像中,并以此收尾,为对话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此招数,可谓是“排山倒海”。

再读此段。

第三课时

四、辨才小结:

(一)巧答妙问,预伏迭出。

(二)设喻类推,事理昭然。

(三)排比铺陈,气势充沛。

读孟子的论辩之文,既可以获得认识的深化,又可以咀嚼出语言的醇香,可谓是妙不可言,希望同学们能够反复阅读,领略其魅力精华。

作业:课后练习二三,完成背诵“挟太山以超北海”和最后一段。

事教学设计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总体感知全文。

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4.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1、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

2、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孟子》中的篇章,有了一定的基础,课前自学,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对于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关于孟子

1、孟子其人(略)

2.《孟子》其书(略)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教师和学生分别读问话和答话,其他学生默读。

2.分男女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两个重点内容要掌握:一是重点的文言字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这也是今天的作业(分类归纳)。一是文章要表达的观点,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具体到孟子这篇文章,就是要了解孟子的主要观点,他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的,也就是孟子的论辩艺术。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对我们大家也很实用。

二、串讲课文:(列出基本层次)

三、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齐宣王——畏难孟子——解决

1.畏难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以羊易牛”。

不忍之心—王道基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心悦诚服

2.信心不足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比喻说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3.大欲—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激—然后快于心与:“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缘木求鱼的比喻,齐宣王的迷梦被击碎。(先破后立)

四、语言特点

一篇好的文章,决不能只有思想,而没有血肉,更不能缺少必要的修饰。语言的运用就特别强调修饰的功夫。为了把自己的思想准确、恰当、得体地传达出来,课文使用了较多的语言手段,使思想、情感的表达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些手段是比喻、排比等修辞格的运用和适当的神态描写。

1、比喻: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使用得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

①“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③“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④“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数量达159处之多。汉赵岐《孟子题词》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可谓说到了点子上。

2.排比

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盛壮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能使文采斐然,行而远矣。

①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它的浅显易懂,还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②“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

③“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愬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3.适当的神态描写

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五、作业

学生归纳文言知识。

六、板书

提出并明确话题(王道—霸道)——实行王道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不忍之心

齐宣王未能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推恩天下

反面论述“霸道”危害,敦促齐宣王实行王道——推行仁政

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

事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第一要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感受力,善于捕捉动情点,发掘感动点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做一个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的有心人。

【学情分析】

高中生大多怕写作文,写不出好作文,深层原因在于学生写作话语权的丧失,缺少对文字的深刻感受力。还学生以话语权,使作文具备个性化的生命,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的原动力问题。据此,课堂的重难点设置为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情感,并应用文字细化、深化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善于捕捉动情点。

教学难点发掘动情点,提炼素材写亲情。

【教学时数】

1课时(不含写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自我感悟

播放视频《高了个考》。

的确,万能素材不靠谱,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难以打动读者。作文写什么,怎样写才能打动读者?老师的回答是“笔尖淌真情,魅力才无限”。

写作是与自己心灵的真诚对话。古今中外的大家写作都力求写出真情实感。歌德说:“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今天,我们以感悟亲情为突破口,打开大家丰富宝贵的情感资源库,整理、提炼我们的写作素材。

二、品文悟情,学习方法

怎样的作品能引起情感共鸣?

1、品味名家洋溢在文字间的情感。

齐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片段),找出动情点,品味作者情感。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子欲养而亲不在是多么痛心的事啊)

(注:史铁生21岁双腿瘫痪,曾经狂躁、绝望。毫不张扬而又深沉的母爱给了他活下去的力量。本段文字是40岁的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文字。感情真挚、感人。)

问题:找出打动你的字、词、句,思考为什么打动你?(学生回答)

明确:好文章能引起情感共鸣。我们写作要捕捉动情点,写触动心灵的人、事、物,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知识点补充:

文章的动情点:即情感的触发点,通过它能够引起我们的种种情思。它可以是情感的宣泄(直抒胸臆的句子),也可以是理性思考(议论性的句子),还可以是具体的形象(景、物、事、人,甚至是人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描写等。比如,一个具体的物品,一个特定的场景,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殷切的叮咛,一个蹒跚的脚步,一个缓缓离去的背影……

2、或许同学们会说我们的生活平淡枯燥,我们没有这样的境遇,那么点滴小事难道不能体现爱吗?请读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见课件)。画出你认为好的字、词、句、段,谈谈理由。

(小组讨论、回答)

3、通过这两段文字的分析,同学们在写作上有了什么启示?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

(小组讨论、回答)

①情感往往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中。写景状物,写人叙事,都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

②作文的情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来,尤其是对自己的成长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事件中来。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情感才会真实感人。

③作文的情感必须是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悟,要真实、细腻,感人。

④作文必须要有感动自己又打动读者的动情点。要使作文情深意浓,必须捕捉和突出动情点。动情点要着眼于“小”和“真”。

⑤记叙文突出动情点的策略有:

a、加强扩句,充分运用修饰语,将人、事、物形象化、具体化;

b、巧用修辞,增强作文语言的感染力;

c、穿插描写,使行文生动,血肉丰满;

d、赋予深意,小中见大。

4、归纳小结: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1)、“真”:常怀感之心,感受生活中的真情。

(2)、“小”:善抓动情点,捕捉触动心灵的小事。

(3)、“细”:注重细微瞬间,以细节描写打动人心。

(4)、“深”:挖掘素材意蕴,提炼有价值的东西。

三、举一反三,分享亲情

在很长时间里,我们沐浴在父母对我们的浓浓的爱意中,我们没有能够去了解我们的父母,去观察我们的父母。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那时刻包围在我们周围的父母之爱。你有过吗?

同学们,让我们看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人和事会使你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快乐的、伤心的、愧疚的、感激的……

播放视频《时间都去哪儿了》。

打开你尘封已久的记忆,翻开你成长的历程,请回忆触动心灵的所见或所闻,叙述一件事,捕捉、突出动情点,抓住细节描写,可兼用抒情句、议论句来表达情感。写成一个100字左右的片段,与大家一起分享你体验、感悟到的父爱或母爱。

(写完后,小组交流,每组选一名最佳发言人,其他同学准备点评。)(此环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听完同学的介绍我特别感动,我们每个人用一颗感恩和敏感的心去感悟生活,直接从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用笔将真实的感情抒发出来了,这很难得。

总结:亲情无小事,点滴皆素材。拒绝空洞与肤浅,贵在写出真感悟。

四、课堂总结,老师寄语

课堂总结:作文写什么?(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抒发真情实感。好文之源皆在一“情”字,情要真,情要切,情要奇!)写亲情如此,写其它也如此。只要我们用一颗感恩和敏感的心亲近自然,关爱人生,关注社会,在生活中体验、感悟、观察、、思考,就会写出感动自己打动别人的好文章。

老师寄语,学生齐读:

热爱生活,写出真情,还生命以本真;关注成长,写出个性,显青春之绚丽;

关心亲友,写出感动,让生命更饱满;体察社会,写出新意,呈思想之睿智。

结束语:我手写我心,只要我们眼中有生活,内心有情感,头脑有思考,我们就不再会是手中一只笔,纸上几许愁。我们也会情不自禁写出的文章如泉水汩汩而出,清亮迷人。

五、学以致用,温故知新

常怀感恩之心,记录成长历程。体验感动写真情,我们传递正能量!请以《爱,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书面作文。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事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领会本文内涵深厚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人律己的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预习情况,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修润 生疏 商酌 恳切 譬如 朦胧 累赘 别扭 拖沓 妥帖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以身作则

二、导入。作者: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尽量在5分钟内读完。

(二)再细读课文,放慢阅读速度,边读边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并画出疑难的地方。

1、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

2、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出一些出来做评析。

学生朗读结束后,请2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三、精读课文。先自己思考,再在上组内交流,最后请6位同学在全班交流。

(一)找出文章中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1、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高度评价了叶圣陶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

2、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这是对叶圣义气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总的评价)

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通过送客、回信两件事来表现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

4、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赞扬了叶圣陶先生事事躬行,严于律己)

5、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高度评价了叶圣陶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二)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理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的风格吗?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本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作者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

四、课堂总结:本文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学习本课以后,我们平时待人应该宽厚,学习应该认真、努力,一丝不苟。同学们写作文时,也要力求简洁。

五、作业:

1、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2、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想一想,文中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事教学设计9篇 事教学设计(精选9篇) 教学事件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