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论文集锦6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9-11 16:05:01 来源:网友投稿

盈余管理论文第1篇会计政策变更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会计方法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个体变更等方面的内容,对企业当前损益以及后期各阶段的损益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世界各国和地区不同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盈余管理论文集锦6篇,供大家参考。

盈余管理论文集锦6篇

盈余管理论文 第1篇

会计政策变更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会计方法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个体变更等方面的内容,对企业当前损益以及后期各阶段的损益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世界各国和地区不同企业虽然对会计政策变更的财务处理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均要求会计政策变更后的企业能够全面揭示会计政策变更的理由和内容,以方便报表使用者细致了解,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一、铁路企业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与特点

鉴于铁路企业的规模较大,企业发展涉及到的资金一般都较多,企业会计政策的变更工作需要制定严格、合理的变更制度,采取积极的资金管理手段,保证铁路企业的资金能够实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就目前来看,我国铁路企业在会计政策变更工作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严格的调控。

(一)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是根据一定的计量标准和计量方法,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最终金额的过程。从企业会计的角度看,计量属性主要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在铁路企业发展过程中其主要包含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等方面的内容。在新的会计政策变更过程中,铁路明确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摆脱了传统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使企业的会计政策管理目的更加明确。

(二)存货的计价方法

在传统的会计政策影响下,铁路企业的存货计价方法主要遵循后进先出的原则,然而在新政策的影响下,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加权平均以及特殊计价的方式对企业的存货成本进行确定,使计价方式更加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三)无形资产开发费用的资本化

铁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进行统一的管理。以无形财产为例,在传统的会计政策中,为简化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一般都将其全部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新的会计政策中将无形财产的研发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发生时记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可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

(四)企业合并区分合并类型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不少铁路企业为寻求更好、更快的发展,与业内其他企业组成合作伙伴,将各自企业进行统一的合并,旨在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传统的会计政策是不区分企业合并类型的,导致对合并后的企业定位存在较大的偏差,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对企业合并的类型进行区分,区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并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

二、会计政策变化对盈余管理的有效控制

会计政策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最终形成会计报表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对会计政策进行调整,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操控利润的空间。新准则下的会计政策较多地压缩了可选择项目,一般表现在存货计价后进先出法的取消、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以及企业的合并原则重新规范三个方面,这些内容在上节的概述中已经给予讨论,有效限定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有助于实现了对盈余管理的有效控制,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三、会计政策变更引发新的盈余管理手段

从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来看,新准则下在减少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权,达到缩小企业盈余管理空间方面做出的努力。企业会计政策的制定是在会计信息可靠性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权衡,并不是单单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遏制。

(一)公允价值适用范围的扩大

企业公允价值的运用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助于提供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的使用需要活跃的市场作为前提,同时必须取得可靠计量,现阶段我国企业处于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允价值的全面引入,势必会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新的可操作空间。

(二)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资本化

企业会计政策变更的重要内容就是无形资产的改革,由于企业对于研发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限划定不是很清晰,需要企业管理部门增加必要的主观判断,在区分两个阶段时也不会以企业无形资产的真实情况作为依据,而是利用将会计政策服务于企业业绩,根据企业利润最终实现两个阶段的划分,达到为企业盈余服务的目的。

(三)债务重组准则

新的会计政策中规定,债务重组交易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允许债务人对重组收益进行确认,这就意味着对企业的利润带来了新的保障,而且这种变化往往带来的是高利润,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四、总结

在新的社会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需要各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和需求,对会计政策进行科学、合理的变更,注意会计政策变更下各项内容的调整和改善,全面分析其对盈余管理工作的影响,将企业的盈余管理工作做好。

盈余管理论文 第2篇

一、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客观条件

(一)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本身具有不完善性

由于客观的、主观的原因,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或漏洞,而这些缺陷或漏洞很容易给职业道德方面有问题的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条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本身可能存在不合理因素。例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如果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同时,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为了使准则对自己更为有利,都会提出各自的要求,而准则制定机构为了使自己效用函数的最大化,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就必须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第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固有的特点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机会。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得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形千差万别,会计准则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制定得很完备,势必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法定的会计政策在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报告的编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同时,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即会计准则的制定常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缺位会使企业在准则外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由于“无法可依”而带有很大的弹性。第三,各项会计以及相关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也导致企业会按照有利于自己的原则选择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二)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性

1、现行会计确认基础所固有的缺陷。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确认基础,这一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的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如果继续单纯地采用权责发生制,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会越来越多。除此之外,关于发生时间的确认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些都会给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机会。

2、现行会计信息重要性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固有的缺陷。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的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无论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现行会计理论都未能作出具体规定。这样就给企业把重要项目按非重要项目处理提供了机会,从而有可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

隐健性原则的运用,使得企业收益平均化和秘密准备金的操作更容易。企业有可能为了使财务报告显示出持续稳定的盈利趋势或为了其它经济利益而采取收益平均化的会计行为,压低经营状况好的年度报告利润,将其转移到亏损年度或经营状况较差的年度。企业还可能利用稳健性原则通过过多地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等方法人为地低估企业资产或高估负债。

3、现行会计方法含有估计因素所固有的缺陷。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力求准确,但是,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如坏帐损失、存货跌价损失、或有损失等,因而不得不根据经验判断作出估计,从而使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同样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条件。

(三)会计信息具有严重的不对称性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已经高度分离,所有者权利不断弱化,经营者——主要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地位不断上升,企业管理当局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企业管理当局成为会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而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以实现其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在我国国有企业规模和数量所占比重都非常大的情况下,由于所有者缺位、所有权虚化等原因,作为国有企业会计信息最大使用者的国家,缺乏对会计信息质量需求的内在动力,或者说这种内在动力严重不足。而对上市公司的一些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来说,他们关心的是股市行情,而不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根本没有深刻的理解,甚至根本看不懂会计报表,而且目前我国相对于投资者手中的货币数量来说,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还很小,会计信息的竞争受到很大限制,导致他们对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也严重不足。这些也都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二、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

经济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经济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是企业管理当局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内在动因。

(一)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奖金等收入最大化的动机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股东与代理人——企业管理当局两者的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只要不存在一种能够反映企业行为的充分信息指标,企业管理当局总要利用其信息优势侵犯股东权益。因此,股东与企业管理当局往往通过签订管理合约使两者的目标趋同。一个有效的管理合约应当能恰到好处地激励企业管理当局选择采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但企业总价值的变动很难被观测到,从而使企业收益成为衡量企业总价值变动的最适当的指标。正是主要依靠这一盈利指标,委托人往往除了支付给企业管理当局固定的薪金外,还要支付奖金甚至股权与期权。奖金等收入的存在,驱使企业管理当局经常采取寻机性会计行为以使自己的收入最大化。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督成本的存在,委托人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往往得不偿失,这决定了企业管理当局有能力和条件通过实施选择和变更会计政策等盈余管理行为来达到其目的。

(二)上市公司首发股票及上市后配股等方面的考虑

根据《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如“公司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等。同时,企业为了在发行股票时获得较高的溢价,往往通过盈余管理以“修正”发股前的历史数据,调整影响每股收益的所有变量,如有意高估盈利预测数;
进行所谓“资产剥离重组”并按剥离后的结果对前三年“虚拟”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模拟经营等。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对关于资产剥离的规范性操作程序的研究明显滞后,对资产重组中涉及到的资本计价、固定资产减损、长期投资明显减值等有关损失的确认尚无明确规定,因此,许多上市公司便充分利用了这一机会来达到上市和提高股票发行溢价的目的。

股票上市后,按有关规定,其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连续三年达到10%以上,才能获得配股资格。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除了尽力搞好经营外,往往还会绞尽脑汁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如转让股权、进行关联方交易等力保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这几年我国证券市场上的“10%”现象就来源于此。另外,《公司法》还规定,如果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暂停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为了免受其苦,也经常利用盈余管理行为粉饰会计报告。

在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方面,上市公司为了配合一些证券机构在二级市场的股价操作,在披露信息的及时性与规范性上也大量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有关统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会计时滞现象非常严重,业绩变化较大的企业更容易存在这种现象。为了使某些证券机构赢得操作时间,上市公司还会故意推迟重大内部消息的披露时间,或者滥用“临时公告”和“澄清公告”,故意使用“暂不分配”、“暂缓分配”等模棱两可的语言。

(三)债务安排方面的考虑

按照目前国际通行的“公司有限责任制度”,债权人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企业用所获得的资金进行投资,投资成功后,股东可得大部分剩余,而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
如果投资失败,股东在破产时可不必偿付全部债务,而债权人要承担全部后果。因此,债权人为了减少代理成本和风险,保证到期收回本息,在贷款时,往往要求债务人提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并在债务合同中订有一系列以会计数据定义的保护性条款,如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营运资本、固定资产、现金流动等方面的限制。如果债务人不能履行合同中的条款,则视为违约,其代价将十分惨重,不仅其贷款面临被收回的危险,而且其经营活动的自由还会受到限制。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将愿意选择可增加资产或收入以及减少负债或费用的会计政策,以避免产生违约行为。此外,如果在某种会计方法下经测算将发生违约行为,企业管理当局也可能会变更会计方法,以避免这种违约行为的发生。即使企业暂时还没有债务合同,但从为了将来扩大生产能比较顺利地筹集到资金的目的考虑,企业仍有可能会采取有利于收益增加的会计政策。所以,企业的债务安排也是其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动因。

(四)节约税收等费用方面的考虑

所得税是促使企业管理当局采取盈余管理行为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因素。对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一般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然后再根据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企业为了节约税负,减少现金流出,往往尽量降低报告净收益。尽管税务部门在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额时,是采用税务会计的规定,从而减小了企业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空间,但仍有一些会计政策可供企业自行选择,如存货发出成本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的选择。报告盈利等会计数据还常被政府用于管制行业的收费标准(如公用事业等垄断性行业)的确定。一般来说,较低的报告盈利水平会减少政府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和增加政府对企业补贴的可能性。因此,企业为了减少“政治成本”,避免政府利用会计数据来限制企业的行为,也往往采用能递延利润或降低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五)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更迭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许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仍然是政府行为,其干部身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由于这种体制的存在,导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发生以下面临更迭的情况时,往往采取盈余管理行为。第一种情况是原来的高层管理人员即将退休时,为了在离职前尽可能增加自己的奖金等收入以及能够载誉而退,往往采用使报告净收益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使企业盈利呈现上升趋势。第二种情况是由于“商而优则仕”现象的存在,如果某位高层管理人员有职位升迁的可能性,其采取使自己任期内收益逐年增加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可能性也将大大增加。第三种情况是企业发生经营困难,经济效益很差,甚至面临破产时,会采取尽量提高利润,美化财务状况的盈余管理行为,以避免被解雇或被免了职的命运。第四种情况是新上任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增加企业未来预期的盈利能力,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往往会注销一笔巨额“不良资产”,以及采取一些其他的盈余管理行为来调整会计利润等财务指标。

三、企业盈余管理的利与弊

从客观上看,企业的盈余管理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首先从订立契约的角度看,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尽量降低契约成本。如果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存在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契约成本,而且还可以使企业管理当局对预期或突发事件作出快速反应,从而较好地克服合同的不完备性和固定性,保护企业及经营者自身的利益。其次从资本市场角度看,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掌握了大量的内部信息,而这些内部信息往往相当复杂并具有专业性,企业管理当局若要以报告的形式把它们传递给投资者,是相当困难并且代价高昂的,而盈余管理则能够通过“利润平稳化”手段传递企业原本无法传递的内部信息,从而有助于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

虽然盈余管理具有上述有限的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盈余管理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企业管理当局通过“内部人控制”的便利条件对会计信息按照其管理目标的需要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往往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失去了有效性。其次,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经营者甚至企业的利益,但是也存在较大风险,一旦投资者和债权人发现企业进行了对他们不利的盈利管理,就会对企业管理当局的道德和履行责任与义务的能力失去信任,导致资本市场和借贷市场失灵,不仅使企业管理当局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给企业以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再次,盈余管理会损害投资者、债权人与国家的利益。由于盈余管理主要来自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驱动,而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与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的利益又存在不一致性,因而在许多情况下,盈余管理的存在会促使企业管理当局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

四、治理企业不当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准则的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博弈的产物,具有不完全性,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是企业管理当局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因此,应当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会计准则应对各类具体业务在全国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间作出完全一致的规定,笔者只是以为,会计准则应对不同行业的共同业务作出统一的规定;
对不同行业或不同规模的企业所特有的业务作出分类的规定,使某一企业只能适用于其中的一类情况。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问题会不断涌现,如一些重要的表外信息、无形资产以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等,需要会计准则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不断完善。另外,实践证明,不当盈余管理的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会计准则的理解不准,故意曲解以及执行不力所造成的,因此,应当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并加强对执行情况的检查。

(二)明晰产权并设计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具有先天的规范和界定功能,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第一,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
第二,各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和约关系。因此,只有产权界定清楚,会计准则的运行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才会有效率,才能既允许和鼓励企业根据会计交易费用的高低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又可发挥会计准则的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还应当针对企业管理当局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要承认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人力产权,具体可实行年薪制和经营者股权,同时辅以非货币激励方式,使企业管理当局能够充分得到与其经营业绩相匹配的收益和荣誉;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股东会、监事会等内部监督机构的监督作用,对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变更的理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会计影响应向各利益相关方披露,各利益相关方或监事会对所采用的不合理的会计政策有权要求企业管理当局作出解释或予以调整,并强化外部监控,对实施不当盈余管理行为的经理人员实行市场禁入制度等,从根本上切断企业管理当局机会主义行为的退路,使不当盈余管理的成本大大超过其获得的收益。

(三)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规,改善企业外部投资与融资环境

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将被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连续三年达到10%以上,才能有配股资格,这些规定导致了巨额冲销和“10%现象”。最近对配股资格重新规定为“净资产收益率最近三年平均10%以上,但任何一年不得低于6%”,这虽然遏制了“10%现象”,但却有可能导致“6%现象”的重演。因此,有必要对此类条款加以补充和完善,除了上述依据外,还应辅以其他指标,如企业持续盈余指标、经营性现金流量指标、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行为以及其他生产经营数据等,建立一个多参数控制体系,以综合衡量和测定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务,以减少企业管理当局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外在诱因。

为了减少企业债务安排方面的不当盈余管理行为,应当完善现行的信贷评估指标体系,在重视会计数据量化指标的基础上,适当考虑非量化指标的作用。在量化指标方面,除了继续以流动比率等财务报表的量化信息为参数外,应当考虑指标的全面性,增加产品创新与成长业绩、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业绩、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业绩等指标,以鼓励企业管理当局注重企业的长期经营效益。在非量化指标方面,还应当考核企业在行业中的技术领先水平、发展前景等,以更加全面地、公平地测定企业的偿债能力。

盈余管理论文 第3篇

[摘要]文章对企业发展战略与盈余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推导,发现融资需求是企业发展战略影响盈余管理的中间传递因素,即企业发展战略会通过融资需求进而影响盈余管理。这一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企业发展战略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的路径。

[关键词]发展战略;盈余管理;融资需求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者通过规划交易变更财务报告,目的是引导以企业经营绩效为参考依据的管理者做出合适的决策,或是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HEALY和WAHLEN,1999)。

[1]近年来,一些学者注意到了企业发展战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如,DICHEV等(2013)通过对169家上市公司的CFO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企业的商业模式或是战略选择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质量有显著的重要影响。

[2]BENTLET等(2013)对美国上市公司的企业战略定位与财务报告违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采用进攻型发展战略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报告违规率的概率显著高于采用防御型战略的公司。

[3]这些学者的研究表明,企业的不同发展战略对企业的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现有研究有关企业发展战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尚未做进一步的探索,企业战略具体如何影响盈余管理,其影响路径仍不得而知。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两者关系的分析找出企业发展战略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更深层次的因素。

1企业发展战略分类

不同的学者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战略管理之父”PORTER(1980)认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可以划分为产品差异型和成本领先型[4],MARCH(1991)则认为可以划分为探索型和利用型[5],MILES和SNOW(2003)则分为进攻性、分析型和防御型。[6]BENTLET等(2013)认为MILES和SNOW(2003)的战略类型的划分一方面涵盖了当前主流的战略类型分类;另一方面他们这一战略划分有助于通过对企业管理层的访谈进行调查获得相应的数据。[3]因此,文章参考MILES和SNOW(2003)的研究,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划分为进攻型、分析型和防御型。其中,进攻型企业会根据市场变化不断研发推出新的产品开辟新的市场,从而保持其在行业当中的领军地位;防御型企业则会固守在原油的产品市场,通过价格、服务和产品质量保证其相应的市场竞争力;处于两者之间的企业则被认为是分析型。

2企业发展战略与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的一种常见财务,也是财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之一,但目前有关企业发展战略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不多。文章认为,不同的企业发展战略会影响企业的财务活动,其中融资需求就是财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进攻型战略的企业为了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以及开辟新的市场,则会在研发上加大投入力度,而这时对融资需求相比防御型企业而言更加迫切。[6]ITTNER等(1997)研究发现,进攻型战略的企业由于对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市场投入力度较大,往往容易出现现金流紧张的局面,这方面显著低于防御型企业。[7]卢太平和张东旭(2014)的研究表明,融资需求是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8]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了融资需求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有重要影响。蒋东生(2012)的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并不能有效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企业可以通过盈余管理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9]马永强等(2014)的研究也进一步表明,企业可以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利润进行调控,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报表上利润的形式来获得更多的银行信贷资源。[10]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可知,企业的发展战略会影响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融资需求又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认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会通过融资需求这一中介因素进而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并且,相对于防御型的企业战略而言,进攻型战略的企业融资需求相对更加迫切,盈余管理动机也就越强。

3研究结论

现有学者对企业发展战略与盈余管理做了很多研究,发现企业战略会对盈余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2-3],但是很少有文献分析企业战略是如何作用于盈余管理的,即企业战略通过何种方式作用于盈余管理,具体路径是什么还不得而知。文章基于企业战略理论以及盈余管理相关分析,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通过影响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而影响盈余管理。并且,相比防御型战略的企业,进攻型战略的企业其对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强烈,其调控力度也会越大。这一研究结论深化了我们对企业发展战略对盈余管理作用的认识,揭示了企业战略对盈余管理发生作用的机制和路径。

盈余管理论文 第4篇

轨道交通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是建立健全企业信息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研究方向。本文首先引出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概念,接着围绕着轨道交通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讨论,最后从企业内部日常控制与盈余管理出发,提出了完善轨道交通企业的管理结构、建立健全风险评估系统、建立自我评估体系,强化内部控制相关信息质量等建议,进而促进我国轨道交通企业科学、健康的发展。

一、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概念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理论是一种理论由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教授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建立缺陷。内部控制是一个专业的管理体系为基础,防范风险,有效监管建立过程控制体系,通过全面,关键控制点,并描述在商业生产过程中的视觉表达形式的过程的目的管理实践形成的。

内部控制现在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之一,是内部控制和公司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机制来实现我们提出的联合研究企业内控标准,是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如目标控制操作,实现所希望的效果处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了直销渠道的目的。还提供了该组织实现安全目标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前提和基础,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一般包括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社会责任,治理结构,内部审计,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系统的分析,及时识别与业务活动有关,以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根据风险评估,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以控制在宽容度风险的业务。

4、信息和通信。信息和通信企业准确,及时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保证了企业之间和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外的信息。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检查,包括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以评估为确定及时加以改进内部控制缺陷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所谓的盈余管理是符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企业管理者,外国企业会计盈余报告的信息来调整或控制的企业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人体自身行为带来的好处。

盈余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概念在会计理论的西段引起广泛关注,自改革开放以来,盈余管理也慢慢被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接受在我们的国家,它在测量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质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以评估在中国的业绩和激励补偿。有些公司在短期内真正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不反映在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因此,管理层通常意味着盈余管理企业最真实的情况给投资者。

二、轨道交通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轨道交通企业的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的优势在减少股东和企业管理层之间的冲突上的分布,为了更好地实施轨道交通企业系统和战略,规范企业管理。现实情况是,不当的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了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之间的利益冲突所在的症结所在,从而制定适当的内部控制的初始目标是抑制不当盈余管理的方式。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提供信誉,效益和业务运作符合财务信息的程度有关法律,法规的有效保护。其中,在财务信息的可信度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同样,实现执行管理和内部控制目标的程度盈余管理的影响被有效抑制盈余管理。

(一)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抑制盈余管理

轨道交通企业管理的重点是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盈余管理与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抑制作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必然带来良好的收益管理的效果。部分原因是不论是企业管理监督还是从盈余管理的角度看完整性较差,无论是什么动机,企业管理者都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进行盈余管理的。此外,轨道交通企业管理注重财务报告和是否禁止不当正确盈余管理的内部控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的不当盈余管理发生。

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跟外部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有的轨道交通企业内部控制的挺好,但是由于管理者价值观、重视程度的问题,没有好好监督内控的实施,最终导致盈余管理还是不理想。

(二)抑制盈余管理是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提供保护的程度遵循企业经营业绩的可信性和相关的法律和财务信息的规定。盈余管理会造成财务资料的若干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但也实现内部控制和镇压的目标的实施程度方面的可信度。

内部控制问题密切相关的盈余管理。因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大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有很多漏洞在系统中,执行力度不够,而导致利益的扩张或减少使用自己的优势在以各种方式和手段来获得企业的控制权的内部人。在“内部人控制”,公司将出现通用会计准则,并选择放弃,为了兼顾各种利益集团为核心,以内部人为本,企业战略和业务目标直接须按既定值取代偏好的“内部”的利益。这样一来,人们会滥用内部控制,采取以收益最大化管理,以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

(三)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依赖信号机制

有效的内部控制具有限制轨道交通公司管理层操纵会计盈余的能力。内部控制有可能限制程序上的错误,估计中的误差以及盈余管理。良好的内部控制被认为是实现高质量财务报告的重要原因之一,内部控制效率这一抽象指标要依靠信号显示机制来实现。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信息披露是最重要的信号显示机制。例如,企业管理层往往通过一些信号向外传递其真实的信息,这是目前显示内部控制效率的主要方式之一。进一步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反映了内部控制的总体水平,高质量轨道交通公司的管理层有动机将公司高品质的信号(比如好的业绩,较好的内控及风险防范信息)及时传递给股东,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显示该公司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与较高的内部控制效率。即内部控制效率越高的公司,越倾向于披露详细的内部控制信息,而内部控制效率低的公司不愿意过多的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三、研究结论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轨道公司的管理水平成为了目前限制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而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是轨道交通公司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轨道交通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抑制不当的盈余管理,促进轨道交通企业的健康发展。

盈余管理论文 第5篇

摘要:

盈余管理对于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至关重要,也是一些上市公司容易出现会计舞弊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将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内容入手,进而分析其对于审计意见的影响,并对于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质量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审计意见

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分别在上海、深圳两个城市成立了证券交易所,开始了资本市场的尝试,对企业上市融通资金、促进上市公司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上市公司各类投资者的利益,在《公司法》及《证券法》中对于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尤其是持续获利能力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上市公司出现经营业绩不佳、连续亏损的情形,且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最终将遭到退市的严厉处罚。少数经营前景堪忧的公司为了保住其上市资格,采取人为调节公司盈余的手段,以达到虚假盈利之目的。因此,国内上市公司因盈余管理而产生的会计舞弊问题时有发生,进而严重地损害了广大投资者及其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并为国内证券市场的改革及发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相关审计机构及人员,在其执业过程中,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加大审计力度,进而出具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以期达到对公司投资者及债权人负责的目的,并最终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架护航。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内容

目前,盈余管理的理论问题国内乃至国际对其争论较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大致可以分为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的“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观点及凯瑟琳雪珀的“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观点。但笔者认为其本质都是会计主体利用一定手段来人为调节公司盈余,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内涵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大体具备以下涵义:

1.盈余管理主体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一般是指经理执行层及董事会;

2.盈余管理的对象是上市公司向外披露的公司盈余;

3.盈余管理的方法及手段是GAAP即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在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

4.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使其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实现最大化,以满足某种需求。可见,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或执行层在相关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其对外披露财务报告的公司盈余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公司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会计行为。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1.公司管理当局自身需要。在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日臻完善的今天,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愈加清晰,公司经营效益好坏直接决定着管理当局的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因而,公司管理当局为其自身需要,进行盈余方面调整是极有可能的。

2.对外发行股票及上市的动机。根据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必须是最近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内有盈利,而其预计的利润率要达到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对于这一条限制性规定,一部分公司是无法达到的,因而一些为了上市融资的公司运用盈余管理手段为自己进行所谓的上市包装,以取得公开发行股票及上市的资格。

3.避免公司被退市的动机。我国为了保护上市公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了上市公司退市的条件。其中规定,如果上市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内连续出现亏损,证券监管部门将暂停其股票的上市交易资格,并要求其在规定的期限内削除亏损。如仍不能扭亏为盈,证监会将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资格,也就是做退市处理。公司上市后又遭到退市将带来巨大的损失,一些“披星戴帽”的公司,为了保住上市资格,会想尽一切办法实现利润。因而,利用盈余管理的方式实现扭亏的做法,也就变得极为常见了。

4.出于节约纳税成本的动机。随着我国税收征管体制的日益健全,纳税成本问题已成为每个企业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而上市公司的盈余直接关系到其所得税费用问题,进而影响到其留存收益。所以,一些公司为了节省所得税纳税成本,采用诸如尽量少列收入、多计成本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应纳税额的目的,从而利用少支出一部分企业所得税的盈余管理方式,以实现其节约纳税成本的动机。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1.通过交易实施盈余管理。收入是实现企业盈余的一个重要条件,而收入是有赖于交易进行的,因而上市公司通过交易可以起到盈余管理的作用。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其盈余目标,通过一些特殊交易诸如:关联方交易、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另外一些公司通过改变交易方式及时间来操控盈余的实现,一些对外投资较多的上市公司经常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盈亏状况来调节持股比例,以改变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实施盈余管理。部分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或是执行层,要求其财务人员采取会计政策变更的方式实施公司的盈余管理。大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通过变更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方式、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以及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无形资产的确认、收入的确认原则、借款费用资本化或是费用化的问题等方式人为调节利润,以期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借助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因为公司上市的前提条件和要求较为苛刻,所以争取上市资格的难度较大。在过去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唯GDP论”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上市公司数量的多寡是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一项内容,因而地方政府对于辖区内上市公司所谓的“壳资源”相当地看重。一些经济效益不佳,甚至是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当地政府更是千方百计、想尽办法保住其上市资格。地方政府一般给予其一定的资金支持或是财政扶持,以帮助其渡过难关。可见,上市公司借助地方政府的相关支持也可以实现其盈余管理的目标。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于审计意见的影响

(一)审计意见的内涵上市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标志。同时,二者的分离使得上市公司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造成了委托方与受托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使得投资者对于公司财务信息质量产生了一定的怀疑,由此也促进了审计行业的发展。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对企业的审计工作以后,就企业是否符合一定的标准所出具的相关意见。审计意见大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标准的无保留意见;

2.带有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3.保留意见;

4.否定意见;

5.无法表示的意见。上述的第2~第5种类型,又被称作非标准的无保留意见,也就是审计人员对于企业所披露的财务信息存在一定的异议。可见,审计意见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结果,是检验国内审计工作从业者审计质量的标准之一。

(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直接关系到审计意见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通过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其手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因盈余管理的存在,影响到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同时也制约着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于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最终有可能损害上市公司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从现实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执业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监督方,在其审计执业过程中对于上市公司披露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具有审计和评价的重要作用。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着审计意见的独立性审计独立性对于审计工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涉及到市场经济中各方利益时,独立性原则被审计职业界视为审计的灵魂。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土壤”来看,一些公司大多围绕着上市资格或是配股资格等融资活动而展开盈余管理活动。注册会计师是上市公司投资者、债权人及证券监管部门的保护者及代言人,能否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并且能否按照证券监管部门的制度、法规对于采用盈余管理较多的行为公正客观地对外披露、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同时将其体现在审计报告之中,已成为检验国内审计市场遵循独立审计原则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可以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已经直接地影响到相关从业人员出具的审计意见,是能否真实遵循独立性原则的重要标志。

四、总结

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但可以保护其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这对于建立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对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及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于审计意见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应很好地利用其职业判断力,并且遵循独立性原则对其执业过程中所发现的盈余管理问题作出公允性评价及披露,以便更好提高其审计意见的质量,并最终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国家的经济繁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盈余管理论文 第6篇

摘 要:从会计学角度来说,当资产在购置时,按照取得的实际成本入账,其购入的资本总账代表了资产在其范围内所能产生的经费评价,但是有时价格也是无法预期的,这就使价值与预算金额发生了背离的情况。即资产减值就是资产在取

关键词:有关盈余管理的论文发表,金融资产减值论文投稿

一、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简要概述

从会计学角度来说,当资产在购置时,按照取得的实际成本入账,其购入的资本总账代表了资产在其范围内所能产生的经费评价,但是有时价格也是无法预期的,这就使价值与预算金额发生了背离的情况。即资产减值就是资产在取得时的价值和资产的真实价值在特定时点上产生差距。目前看来,资产减值的主要观点主要有三种:永久性标准,即对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能回复即资产给予确认的态度;
可能性标准,就是要求对可能的资产减值给予确认,在此情况下,把资产减值的确认分为三类;
经济性标准,即只要是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就可以给予确认,确认和计量都采用相同的基础。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机构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还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拥有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也就会必定会选择利益最大化的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上述叙述对英语管路也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和界定,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作为一些企业的高领导者,他们是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并且有权安排交易时间和方式;
第二,管理当局是有利益可图的。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是有目的,有意的选择对自身利益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
第三,管理当局的目的是自身最切实的利益,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是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他们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新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对盈余管理的限制

新会计准则的充分考虑了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限制了企业盈余管理的调节范围,规范和抑制了企业特别是新上市的企业的滥用行为,提高了信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公众的利益。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上市公司利用各种办法赢得巨额利益的手段宣告失败,所以这也有效地遏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由于旧体制对减值准备的计提会做出大量的选择和专业的判断,导致了实际操作时比较困难,而不同的会计人员也会做出不同的判断,这就为企业提供了很大的利益空间,相反的新准则的规定有助于压缩企业盈余的空间,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这一点。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规定企业难以对可收回金额作出估计,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缩小了企业操控利益的空间。

2.对于企业合并,旧准则规定对兼并交易未区分是否同一控制的情况,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合并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主要是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如果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长期的股权投资份额就是为了增长业绩,收购业绩优良的企业或者公司。而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明显的变化,另外还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并放弃使用公允价值,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现状和经济的发展,做到小心翼翼的使用公允价值,考虑到了企业合并的实质,防范了企业盈余管理的不合理行为。合并范围的确定依然还遵循实质重于理论的原则,并且总公司必须将所有旗下的子公司收购并且合并,不是以投资比例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新准则的这一规定使各大企业放弃了通过盈余手段来提高企业业绩的想法,对于业绩不佳的年份和业绩较好的年份企业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减少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进而有效的控制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不合理行为。

3.旧准则规定,对企业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总公司管理人员或是关系较为密切的家庭成员、属于关联方。但是新准则的规定突破了旧准则不足的地方,把关联方的范围进行进一步扩大,这就是更多的人或者企业被划入关联方的范围之内,有利于企业之间、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之间互相监督,遏制盈余管理。新准则规定,要求企业财务报表中应当披露所有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相关信息。从信息披露方面看,目前会计准则在资产负债中,各项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都是以扣除值准备后的净额列示。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对已经包括在合并范围内各企业之间的交易是一样的,也就是两种不同的计量结果是负债表上的金额发生额相同。但是在这种计量方式下,企业的利润也是不同的。另外,又因为两种方法下所得税也是一样的,利润却相差很多。所以为了防止企业利用盈余管理进行违法行为,所以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也会有明显的条例进行限制和规定。

三、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因为新准则的发布所以我国有了关于资产方面的权威准则,同时企业资产的具体操作也有了法律性的保障。他对企业盈余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限制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对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首先,引入所谓资产组的概念,即企业以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它资产存在作为依据。准则明确规定,对于不能独立产生的单项资产,应当进行有效的减值措施,认真计算减值后的损失,再进行有效的弥补。这样能挽回企业的利益,不至于损失巨大。其次,提出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并树立了资产减值的理念,但是在适用范围上有所限制,缺少详尽的实质性的内容。而新准则的出台,不仅系统地阐述了资产减值的计量、确定,还在资产减值方面的确认更加广泛、合理、全面和科学,有利于控制企业因利益造成的资金虚增,还规定了长期资产不得转回以确认的减值损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利益操控的空间同时还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真实性。再次,还规定了减值准备计提时间。准则规定企业应该根据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企业也应该在当日报表时按照准则规定判断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这样方便更好地计算减值计量。还有就是,再确认时间上更加清晰明确,减少了计提减值的随意性。原准则规定企业应该履行对各个企业定期或者每年年终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计提减值准备,这就给了企业充分的时间进行盈余管理甚至盈利操控。企业如果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判断减产是否减值,这样就减少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确认时间进行盈余管理的操控。第五,披露的内容需要有所提高,现行准则对资产减值的损失计量金额、累积影响数、计提的原因,规则以及各方面的规定,完善了披露内容,有利于使用者更全面且客观的判断该企业经营状况。最后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新准则规定,可收回金额的确定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未来现金流量息息相关。与我国会计环境相结合,新准则的确立对公允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了严格规定,全面提升了可靠性。

四、资产减值准则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我国上市公司还存在大量利用资产减值的漏洞和不足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所以资产减值准则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各大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是还不能全面系统地解决问题,所有以该资产减值准则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新准则的颁布是在旧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也在某些方面缩小了企业调节的益的空间,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礼仪操控,上市公司不切实际地盲目地计提减值准备,在会计年度间随意调节利益。而利益受到亏损的上市企业,更是利用资产减值来调整盈余管理,避免因为多度亏损而导致的破产。新的减值准则使那些企业关掉了操控利益的大门,但是企业还是不乏有操控利益的现象,从这些利用资产减值操控利益的企业来看,我国企业目前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益操控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不仅损害了广大中小企业的合法利益,还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五、完善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对策

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时间,限制了企业盈余的管理,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扩大了企业英语的空间,又能够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利用决策。无论从准则还是从实际来看,影响企业运行状况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等等。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现状,以提高信息质量。首先,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和市场。完善会计市场准则对盈余管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会计准则有很多漏洞,这无疑是给企业带来了可乘之机。新准则的颁布一方面弥补了旧准则体系中的不足,也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而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漏洞,这就要求继续完善新的会计准则,进一步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有效的规范。其次,对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想要使新会计准则能够顺利实施,一方面要尽快对人员的培养和训练,尽快出台相关的教材用书,然后再进行对教师的工作分配,加大对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的培养;
另一方面,还要求公司内部从上级到下级的人员要学习新准则的管理要求。再次,加强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监督。准则规定长期资产不得转回已确认的减值损失,因此应该加强对流动资产的管理和审计监督,通过这一手段来减少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应在良好的氛围环境。还必须完善监督系统,加大对从业人员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新准则的颁布,是我国进一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巨大的里程碑。

六、结语

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促使我国市场经济更加完善,正确反映了财务的真实状况,是我国领导做好了领头羊的作用。

推荐访问:盈余 集锦 论文 盈余管理论文集锦6篇 盈余管理论文(集锦6篇) 盈余管理论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