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理解“最简分数”“约数”的意义;理解和掌握约分的依据、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能正确进行约分是重点;理解和掌握约分的依据、方法是难点。教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2,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理解“最简分数”“约数”的意义;
理解和掌握约分的依据、方法;
能正确进行约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能正确进行约分是重点;
理解和掌握约分的依据、方法是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复习铺垫
1、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
12/36=()18/=4/()=()4/=1/()
3/4=()8/=9/()=()24/=21/()
2、下列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有哪些公约数?最大公约数是几?
2/310/1512/158/1230/60
3、怎样判断一个数有约数2、3、5?
二、教学新知
1、理解“最简分数”
(1)观察2/3、8/12、1/4、15/20、5/7哪些分数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
2/3、1/4、5/7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
出示: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练一练
A、指出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是最简分数:
8/97/211/105/1417/5140/6024/241又25/80
B、说出3个最简分数。
C、写出分母是10的全部真分数,再指出哪些是最简分数?
2、教学例1
把18/30化成最简分数
根据分数懂得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分数化简。
(1)投影出示表示18/30的长方形图。
18/30的分子、分母有公约数去除分子、分母得:
18/30=18÷2/30÷2/=9/15
(出示表示9/15的长方形图)
9/15的分子、分母还可用公约数几去除?
9/15=9÷3/15÷3=3/5投影出示表示3/5)的长方形图
3/5能不能再化简了?为什么?
教学过程
备 注
观察图和式的变化过程,得到:
18/30=9/15=3/5所以18/30=3/5
(2)归纳: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叫做约分。
(出示课题“约分”)
(3)概括约分的方法。
用分子和分母的()(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
通常要除到得出()分数为止。
(4)练一练
下面各算式,哪些是约分,为什么?
10/15=2/36/12=12/2420/24=5/64/5=8/10
3、教学例2
把30/45和12/48约分。
(1)教师示范把30/45约分。
A、先用公约数3去除,得10/15。
B、再用公约数5去除,得2/3。
C、通常要除到最简分数为止。
教师边板书演边讲,最后指出:每次约分所得的分子、分母要和原来的分子、分母对齐。最后约分所得的最简分数要写在等号右边。
(2)把12/48约分。
请两位同学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板演后共同分析约分过程和约分方法。
(3)引导学生重新观察30/45和12/48的约分过程,思考还可怎样约分,更为简便。
(4)12/48可用什么数进行直接约分?30/45怎样直接约分?
: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去除分子、分母,能一次约简。这样约分比较简单。
三、练习反馈
1、把下面各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4/810/512/274又25/503又40/60
练习后反馈、讨论。
4/8、10/15、4又25/50它们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你的约分方法简便吗?
3又40/60、60/150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10的倍数,如何使约分简便?
2、课本P97试一试。
四、课堂练习
课本P97第3题第二行,第4题。
五、课堂
六、课后作业《作业本》
在理解互质数的基础上学生较好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教学约分方法时,结合图形,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化简的过程,从而归纳出约分的概念和方法。学生能够掌握,但在练习中把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忘记的较多,还有有些学生没有把分数化到最简。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2篇
【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它属于课标中“概率与统计”这部分内容。关于“可能性”,小学全套教材分为两次进行编排,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一次就是本册。三年级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而在本册中,要求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步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课安排的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连的,因为一个游戏规则是否公平,本质上就是各参与者获胜的机会是否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获胜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就以“游戏活动”为教学内容展开,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主轴,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直观感受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结合学生熟知的“游戏活动”这一内容,我们在设计时采用情境创设、探究发现、拓展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自主建构新知。
设计理念:
1、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理念,利用课本情境和创设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游戏活动,把知识教好教活。
2、依据“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采用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生活经验,创设活动情境
教学从“游戏活动要讲求公平、公正”这一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个个游戏情境贯穿始终,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探究能力和创造性。
2、丰富操作感受,提升数学思考
教学中设计了抛硬币、掷骰子、设计转盘等各种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受,提升数学思考,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千世界。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能按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积极的活动参与中丰富学生对等可能性的体验,渗透概率的统计含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同时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能按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硬币、乒乓球、学生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说说看,你们最喜欢怎样的老师?”
生:我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
师:(面带笑容很自信地)看老师的样子还算是和蔼可亲的吧!
生1:我喜欢有学问、有知识、对学生比较严格的老师。
生2:我比较喜欢幽默的老师。
师:我也比较喜欢幽默的老师。俗话说“幽默是智慧的化身”嘛!就让我们一起在幽默的交谈中愉悦地度过40分钟,好吗?
师:“猜猜看,老师最喜欢怎样的学生?”
生1:我认为老师肯定喜欢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
生2:我认为老师肯定喜欢成绩好的学生。
师:那你们能做到吗?
众生:(声音响亮)能!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题
1、阿凡提的故事
同学们,大家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讲《聪明的阿凡提》的故事。
阿凡提在巴依老爷家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活,眼看到了年底,阿凡提找巴依老爷去讨要工钱。巴依老爷可不想付给阿凡提工资。于是,眼珠子一转,对阿凡提说:“恩,糟糕的阿凡提,我这里有两张纸条,一张写着“付工资”,另一张写着“不付工资”,你抽到哪一张就按哪一张上的办,你可是有一半的机会哟!大家想一想,如果阿凡提抽纸条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师引导学生描述出:
(可能抽到付工资的这张,也可能抽到不付工资的那张)
2、复习“一定”“可能”
★★★出示装有3个白色乒乓球的纸盒,提问,如果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用哪种语言来描述摸球结果?(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往纸盒里加入3个黄球,提问,如果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用哪种语言来描述摸球结果?(摸出的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3、揭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一定发生,有些事情不一定发生,只能说具有可能性,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可能性问题。(板书:可能性)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个个都是聪明的小神童,老师为你们竖起两根大拇指。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看谁摸的多。游戏规则是,男、女同学各上来一名代表,同时摸十次球,看谁摸到的黄球多。(聪聪智慧宝盒中装10个白球,明明智慧宝盒中装10个黄球)。此游戏结果故意让女同学赢,若男同学不服,可再次上来比试。让同学们感知游戏的不公平。
生:老师,您的游戏规则不公平。
师:那么,你认为怎样设置才公平呢?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探究新知,提升数学思考
1、探究“抛硬币是否公平”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平时都玩什么游戏啊?
生:(打沙包、踢毽子、老鹰抓小鸡、滚铁环……)
师:那你们平时都是怎样决定玩游戏的先后顺序呢?
生:(石头剪刀布、手心手背等)
师:嗯、槟榔小学的小朋友也非常喜欢游戏,让我们一起去
看看吧!
播放课件(课间活动场面)
师:奥,小朋友们都争着、抢着要先玩,这样可不行。同学们,在很多的比赛中,比赛时都应讲求公平、公正,所以常常采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先后顺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可爱的小裁判是怎么说的吧。播放flash视频资料。
出示问题:你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开球公平吗?
(1)学生独立思考
(2)组内讨论:
(3)全班交流,明确:抛一枚硬币,一般只可能出现两种结果(排除竖起来的特殊情况):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这两种情况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所以很公平。
(4)量化“可能性”:
你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吗?反面朝上呢?
引导明确:可能性相同,都是 。
板书:正面 方面
2、操作验证 “ ”
“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 ”是我们分析得出的理论值,实际操作结果是不是如此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1)小组合作验证:由小组长负责,还要有小小记录员,每组共抛50次硬币,记录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结果。(提醒学生要控制好音量)
(2)展示分析各组结果:初步体验出现正反面的概率都在 左右。
(3)汇总各组的试验情况即全班的结果,再进行分析,进一步发现当数据增大时,这个结果更加接近 。
(4)CAI介绍历史上著名数学家的实验结果。
试验者
抛硬币次数
正面朝上次数
反面朝上次数
德﹒摩根
4092
20XX
20XX
蒲丰
4040
20XX
1992
费勒
10000
4979
5021
皮尔逊
24000
120XX
11988
罗曼诺夫斯基
80460
39699
40941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当试验次数越来越大时,结果会越来越接近 。
【设计意图】
“抛硬币决定谁开球是否公平”,转化成数学问题就是探究“硬币正、反两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否相同”。在学生得出“可能性相同,所以公平”这一答案的基础上进行“量化”,“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吗?反面朝上呢?”再用实践操作进行验证“二分之一”这个理论值。
操作验证采用3个层次:组内验证、全班验证、数学家的试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试验的次数越大,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而且如果继续试验下去,可能性会越来越逼近 。这样处理,不仅渗透了概率的统计定义思想和极限的有关知识,也再次证明了赛场上用抛硬币决定谁开球是公平的。
(三)思维拓展,强化数学概念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很快就发现了等可能性的奥秘,已经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老师手里的智慧宝盒,里面是乒乓球,一种是黄色的,一种是白色的,如果我从里面随意摸出一个乒乓球,摸出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1:摸出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1/2
生2:我认为不对,他们的个数不一定?
师:那么你们还能否确定摸出白乒乓球的可能性?
生:不能
师: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你想知道什么条件?
生:我想知道黄乒乓球有几个?白乒乓球有几个?
师: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数量。
(出示1个白乒乓球,6个黄乒乓球)
师:现在你认为摸到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摸到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1/7。
师:为什么?
师:那摸出黄乒乓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摸到黄乒乓球的可能性是6/7。
师:那么要使摸到白乒乓球的可能性变成1/9,这应该怎么办?
可让学生自行说出分数,自行演示。
(三)应用拓展,发挥主体创造性(采撷生活的浪花)
老师发现同学们都非常善于思考,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件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例如抛掷硬币,正面或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2来表示,刚才我们摸乒乓球,每个面出现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6来表示,那么这些知识在数学上都叫做概率。概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应用广泛,比如天气预报、降水概率、航天发射等等都应用了概率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采撷生活的浪花。
第一关:智力大比拼
1、三色转盘
(1)创设情境:有三位同学正在玩飞行棋游戏。谁先走呢?
还能用抛硬币来决定吗?(体会有三个人参加,而抛硬币只能
出现两种可能性,不符要求)
(2)出示三色转盘:每人选一种颜色,指针停在谁选的颜色上谁就先走。
小红选红色,这样公平吗?
(体会三种颜色的范围不一样大,可能性不相等,所以不公平)
(3)出现红色的可能性有多大?蓝色呢?黄色呢?
(4)怎样设计这个转盘才公平呢?
(引导从等可能性的角度设计,将转盘平均分成三部分)
(5)课件演示新设计的平均分成三部分的转盘。
2、四色转盘
刚刚帮他们解决了问难题,这时又来了一名同学也想加入游戏!
于是他们重新设计了转盘。
(1)(课件显示四色转盘)指针停在这四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2)如果转动指针100次,估计指针大约会有多少次停在红色区域呢?
第二关:挑战智慧屋
3、掷正方体骰子
他们终于决定了先后顺序,开始玩游戏了。飞行棋规定,
骰子掷出几就走几步。观察骰子,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着1——6,掷出各个数的可能性是多少?
第三关:采撷生活的浪花
4、长方体骰子
玩着玩着,小明使劲一投,骰子滚不见了。没办法,大家只好想办法找东西代替。小强找来一块长方体橡皮,在各面分别写上1、2、3、4、5、6,说:就用它来代替骰子吧!你觉得呢?这块橡皮和正方体骰子一样公平吗?(悬念)
(引导学生体会:虽然橡皮的材料均匀,但6个面大小不等,一个面的面积越大,投掷后朝上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这个方法是不公平的)
【设计意图】
练习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情境贯穿”和“层层递进”的特点,由“玩游戏”的故事贯穿始终。先出示三人游戏的情境,出现了不公平的3色转盘,并让学生动手设计公平的转盘,体现了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由于又增加了一名同学,出现四色转盘,通过提问“如果转动指针100次,估计指针大约会有多少次停在红色区域呢?”鼓励学生能利用“可能性”做出恰当的估测,发展估计能力;开始游戏后,探究正方体骰子各面的可能性,事件的可能结果由原来的2种、3种拓展成6种;最后出现极其有趣的一幕:骰子滚不见了,于是找个长方体橡皮代替,辨析它是否和正方体骰子一样公平?这样设计,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生动真实的情境中学以致用,其乐无穷。
(四)小结延伸
首尾呼应:
这节课开始讲到,巴依老爷让阿凡提抽签,他说一张上面是“付工资”,另一张上面是“不付工资”。其实啊,狡猾的巴依老爷根本就不想付给阿凡提工资。所以,他的两张纸条上面都写的是“不付工资”。聪明的阿凡提早就识破了巴依老爷的诡计,于是对巴依老爷说:我尊敬的巴依老爷,按照您说的,您先抽一张,剩下的就是我的!
巴依老爷气的胡子翘的老高老高,最后,还付给阿凡提了工资。
师:同学们,阿凡提聪明吗?恩,愿我们班的同学都像阿凡提一样聪明!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既呼应了课始,又深化了思维,可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等可能性”的含义,培养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使课堂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在剪一剪、拼一拼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想一想、看一看中初步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思考、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体会转化等数学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在动手操作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推导和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形成一定探究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回顾旧知
1、长方形面积公式是什么?(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为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做铺垫)
2、生:长方形面积=长×宽。
二、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看课本第86页的图)
(1)、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求哪些图形的面积?
(2)、故事引入
学校门前有两个大花坛,左边的是长方形的,右边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现在准备把花坛里面的草换成美丽的蝴蝶花,这个分别交给五(1)班和五(2)班负责。这时同学们争论开了,有的同学说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又有的同学说“还不是一样大嘛?”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判断一下哪个花坛的面积大。
师:我把花坛缩小成我手上的图形(出示缩小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比较)
比较方法:
1、叠起来比;
(比不了,形状不一样)
2、数方格比。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有其它数法吗?(引出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上,这种方法行吗?不行,麻烦而且不实际,能不能像计算长方形面积那样计算出来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三、探索发现、推导公式
1、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呢?(板书:底和高;
两条边)
2、验证:科学是从猜想到验证的一个过程,现在就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吧。
课本中的同学们也忙开了,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在干什么?打开88页,看看课本上半页的图。他们在干什么呢?(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
现在,同学们也用剪拼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每个学习小组长的手上都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剪一剪,拼一拼,看看那组的同学合作最好,先来看看我们的导学提纲。
小组根据导学提纲进行合作学习
(1)怎样把平行四边形纸片剪一刀,拼成一个长方形呢?(剪前,小组要先讨论出怎样剪,拼成的才一定是长方形。)
(2)讨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面积变了吗?
(3)讨论: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否相等?
(4)讨论:转化成的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否相等?
3、学生操作验证
师:这个剪拼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了。
4、交流汇报
(1)生1:先在平行四边形上画一条高,沿着高剪开,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一个梯形,然后把三角形向右平移,拼成了长方形。
生2:在平行四边形上画一条高,然后沿高剪开,分成了两个梯形,然后把左边的梯形向右平移,拼成了长方形。
师:这样的变化过程在数学上叫做“转化”,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2)面积没变,只是形状变了。
(3)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4)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
5、集体推导
齐看演示剪拼的过程,学生自己口头作答,再齐读。(老师边讲解边板书)
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 X 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X 高)。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 = 长 X 宽
↓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X 高
6、字母表示公式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师板书)(在课本划出公式,读公式)
7、回到学生们的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跟底和高有关系。我们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师:同学们多了不起啊,自己实践得出了真理,科学就是这样一步步的向前推进的。
8、运用公式:学习88页例1
师:让我们回到学校门前的花坛吧。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过程。
9、回到同学们的争论,两个花坛的面积是一样大的,科学实践还是解决争论的最好办法。
三、巩固拓展
1、课本89:第1题。(学生在练习本中解答)
2、口答:下面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选择题:(区分对应的底和高)
4、实际应用:课本89:第4题第1个图(先量出底和高,再计算) 求楼梯扶手的面积。
5、口答
(1)平行四边形的底不变,高扩大2倍,面积就( )。
(2)平行四边形的高不变,底缩小2倍,面积就( )。
(3)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2倍,高也扩大2倍,面积( )。
四、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遗憾的地方?
2、今天,我们用转化割补法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希望同学们把它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 长×宽
↓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S = a×h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4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把平行四边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三角板等。
学具准备:
2块平行四边形彩色纸片、三角板、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生指出它的底和高。你能画出它一条底边上的高吗?(在平行四边形图片上画一画,并标出底和高。)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喜欢喜羊羊的动画片吗?据说羊村的牧草越来越少,村长决定把草地分给各个羊自已管理和食用。懒羊羊分到的是一块长方形地,喜羊羊分到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地,它们认为自已的草地更少,争了起来。同学们想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你们准备怎样解决呢?
2、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口算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
(2)师:你能帮它们求出这块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自主探究,操作交流
1、大胆猜想
师:在学习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最初使用了什么的方法?(数方格)今天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不能也用这个方法?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理解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并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式子的值的"。
3、做练习十四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解方程是一般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结合板书:解方程:能先算的要先算,再按各部分关系来解)追问: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2)做“练一练”第3题后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其中的一组题。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解方程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强调一定要先看清题,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3)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完成“练一练”第4题解方程;
练习十四第2题,第3题后三题,第4题。
家庭作业;
练习十四第3题前三题、第5题。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操作活动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难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复习导入
出示: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6+x=14 36-7=29 60+23>70 8+x
x+4<14 ÷18=3 3x-12 5x+2x=63
2、写一个方程,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什么是方程。进一步巩固理解方程的意义。
设计意图:整理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二)探究新知:
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了方程的意义,掌握了方程的特征,其实方程就隐含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发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有很多问题都能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试试看!(出示)
衣:妈妈带50元钱给我买了一件T恤后,还剩下26元。
食:小强去麦当劳,买了一袋薯条和一个l0元的汉堡,一共用了l5元。
住: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3个人住一个房间,多少个房间能住102人?
行:公交车上有一些人到谢家湾站时,有13人下车,18人上车,车上还剩36人。
师:你想试哪一个?
生1:我想试“衣”。(生读题)
师:能用方程来表示吗?先写在练习本上,再想一想未知数代表的是什么?
生2:x+26=50
生3:50-x=26
师:这是方程。
生4:X代表T恤的价钱。
生5:我想试“食”。
我是这样写的X+10=15,X代表的是一袋薯条的价钱。
生6:我想试试“行”。
师:你能直接口答吗?
生7:X-13+18=36,X代表的是车上原有的人数。
生7:我想说最后一个“住”。102÷3=X,X代表的是房间数。
师:习惯上都把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左边。也可以这样表示3X=102
师:刚才我们用方程表达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问题,同样,也可以用日常生活来描述方程。
(出示)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方程。
①+19=54
②X-14=36
③Z-13十15=37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来说。
生1:我想说第2个,我有一些钱,买学习用品花了14元,还剩36元。
师: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生2:我想说第1个,我有一些零花钱,妈妈又给了我19元,一共有54元。
师:要学会合理使用零花钱。
生3:我想说第3个,公交车上有一些人到百货大楼站时,有10人下车,12人上车,车上还剩30人。
师:先下后上,文明乘车。
……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认为大家确实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会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学习了,很好!
设计意图: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是学习数学的目的所在。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技能。在教学中要保证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针对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三)巩固新知:
出示情境图,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列出方程的等量关系。
小丽背80首古诗,小芳背x首古诗,小芳说:你比我少背5首
学生能够列出:小芳背古诗首数-5=小丽背古诗首数
或:小芳背古诗首数-小丽背古诗首数=5
即:x-5=80
或:x-80=5
学生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订正。
出示自主练习3。
这是一个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意义的题目。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说说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应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四)达标反馈
下列各式那些是等式?
①45+32=77 ②5÷X=12 ③3X-4=22 ④2×21=42
⑤a+b=90 ⑥÷6
按要求写一写。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7篇
【设计理念】
本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问题引领为指向,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猜测验证、转化变形、联系比较、迁移推理、回顾总结、实践应用等数学活动,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课本五年级上册87——88页。
【教材、学情分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学习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进一步拓展。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的初次接触,让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实现转化就成为本节课教学的关键。只要突破这一关键,其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平行四边形如何转化为长方形还没有经验,转化的意识也十分薄弱。因此,要让学生把转化变为一种需要,教师必须通过问题引领,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直观材料和工具帮助学生探究,从而实现探究目标。
【教学目标】
1、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探究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发现、推导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
4、引领学生回顾反思,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纸片若干,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述阿凡提智斗巴依老爷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有价值的,从而诱发学习的欲望。】
二、组织探究,推导公式。
1、联系旧知,做出猜想。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我们学过哪些有关面积的"知识?
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和哪些条件有关呢?该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而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初步验证,感悟方法。
根据自己的猜想,测量并计算面积,然后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验证。
引导学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试一试。(出示方格纸中的平行四边形)
学生数方格并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算、数、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让学生初步领悟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比较,验证自己的猜想。】
3、剪拼转化,发现规律。
除了数方格,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学生思考)
能否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再来进行计算呢?
(1)请大家先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动手实践,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更快。
(2)展示交流。(演示)
【设计意图: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剪、拼的方法是关键,通过剪、拼方法的交流,凸显了剪、拼方法的本质,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动手剪拼,进一步强化了对转化过程的认识与理解,初步感受到底和高相乘就是面积,为下一步教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小结: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S = a × h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找共同点,自主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表达推导过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了学生抓住关键有序表达的数学能力,有效的突出了教学重点。】
5、展开想象,再次验证。
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底乘高来计算呢?
学生先闭眼想象,再借助手中的工具加以验证。
6、回顾反思,总结经验。
回顾我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我们是怎样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从中可以获得哪些经验。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剪拼—转化)
然后找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联系)
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公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活动经验,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解决实际问题
平行四边形花坛底是6米,高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出示如下图
算一算停车场里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停车位的面积各是多少。(学生动手算一算,再让学生汇报。)
3、下面是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引导学生理解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底和高必须是相对应的。)
王大爷:43×23 李大爷43×20,请你判断一下,谁对?谁错?
4、现在你明白阿凡提是怎么打败巴依的了吗?
引导学生明白:阿凡提利用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调整了篱笆。
思考:阿凡提调整篱笆后的菜地面积变为100平方米,底20米,你知道高是多少吗?
【设计意图: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突出对应,明确计算面积的关键所在,感悟对应思想的价值和作用。面积大小的比较,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表达想法,解释现象,阐明道理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转化思想是一种重要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它是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合理利用,不仅可以掌握新知,还可以巩固旧知。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作为我们的好朋友,帮助我们探索更多数学奥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收获很多,下课以后,把自己的收获用日记记录下来,主动地到生活中去发现和解决一些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问题。
【设计意图:试图把学生带入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 方 形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S = a × h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8篇
教学内容:课本第72页。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应用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推导出来的)
2.填空。
0.28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2000平方米=()公顷
0.5平方千米=()公顷。
3.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口答)
(1)底18厘米,高10厘米
(2)底25分米,高4分米
(3)底12.5米,高8米
(4)底16米,比高多6米
(5)底和高都是30厘米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就来应用这一公式来解决一些题目。(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2.出示例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数)
学生口述解题思路:求钢板的面积就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解答
4.8×3.5?17(平方米)
答:它的面积约是17平方米
补充问题:如果这块钢板每平方米重3.9千克,钢板重多少千克?
总重量=每平方米重量×平方米数
学生试做。
集体评讲。
钢板重量:3.9×17=66.3(千克)
三、巩固练习。
1.P72页做一做。
通过书面练习第1题达到巩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能力。
指导书本第2题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把不规则的近似四边形的四条边,用直线取直成为一个假设中的平行四边形。找出相应的底和高的数值即可求出它的近似面积。
2.练习十七第6题。
先让学找出图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提问: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求它们的面积我们根据什么公式来求?(底是2.5厘米,高是1.6厘米,根据S=ah来求)
学生独立计算后,问: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它们的底和高分别相等)
得出:底和高分别相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也相等。
判断:下面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3.练习十七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4.练习十七第8题。
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一道题与刚讲的例题有什么相同点。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先求什么?(先求这块菜地的面积。
四、作业。
练习十七第9题。
五、补充练习。
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米,底是7米,求高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因为:a·h=S
所以:h=S÷a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9篇
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具准备
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扩大到它的10倍1 2
× 0. 8扩大到它的10倍× 8
0.9 6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翻书到86页,仔细观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
2.好,下面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学过的图形?
3.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假如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6平方米,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二、民主导学
(一)、数方格法
用展示台出示方格图
1.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18平方厘米)
2.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每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多少平方厘米?
请同学认真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怎么数呢?可以都按半格计算。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3.请同学看方格图填87页最下方的表,填完后请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二)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11篇
教学内容:
教材P44-P46例1-例3 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过程,体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渗透求未知数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热爱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沟通算数知识与代数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去认真的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很多的知识。大家看,老师在生活中找到一些这样的字母,你们知道它们都代表了什么吗?(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把学生带入数学。)
课件出示:CCTV KFC NBA QQ (中国中央电视台 肯德基 美国男子篮球联赛 腾迅聊天工具)
大家想想,用这些字母来代替这些名称有什么样的好处?
(简单好记。渗透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
其实,这样的字母不仅仅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我们在数学的世界里也经常会用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例1:(探秘)
(1)观察第一组三角形中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都是按规律排列的,三角形两底角的数字之和等于顶角上的数字)
那么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数字呢?(指名口答)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尝试练习:想一想、填一填(课件出示)
①2、4、6、c、10、12 c=( )
②b+ b + b=24 b=( )
③a×5=40 a=( )
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不同的字母可以表示相同的数)。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
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2、教学例2
(1)a×b=b×( )
a+b=( )+( )
(课件出示)
师:你怎么想到要填a,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我是根据乘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交换律来填的。
师:如果用a、b、c来表示三个数,你们能用字母表示出其它运算定律吗?
学生尝试写,后汇报展示。
(2)你们认为用字母来表示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运算定律,你会把它们表示出来吗?
同桌之间先说一说运算定律是怎么样的,如何用字母表示出来,然后指名汇报。
师:我们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你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确: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3)让学生看书45页的“你知道吗?”然后汇报字母还可以表示哪些计量单位。
3.教学简写
(1)师:观察6×X,你们发现了什么?(X和×长的很象),因为这个,在数学王国里曾经引发过一场风波:一天早朝上,乘号对国王说:“国王,我和X长的太象了,您得想个办法把我们区分开来呀。”国
王下令:“+”“-”“÷”先行退朝,“×”号留下下议事。第二天,国王宣布了以下规定:(多媒体出示)
①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省略乘号时,一般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a×b=a.b=ab, 4×a=4.a =4a ②两个相同字母相乘时,可以写成以下形式:如:a×a=a.a=a2 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③当数字1与字母相乘时,1也省略不写。如:1×m=m (2)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国王的规定: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组长组织,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记录员记录学习过程。
4、阶段练习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2、小小审判官。
⑴6+a可以简写作6a。
( )
⑵6×4可以简写作6.4 ( )
⑶x2与2 x所表示的意义相同。( )
5、教学例3。
今天我们跟字母成了好朋友,其实以前也和字母打过交道,比如计算公式。
回顾:你们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学过的计算公式吗?
如果周长用字母C表示,面积用字母S表示,边长用字母a表示,你会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吗?
C= S= 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吗?那能不能用字母它们呢?真自信。好!下面请大家写在练习本上。
反馈:说说表示的是什么计算公式?师:你们能利用这些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吗?试一试。
出示例题:你能利用公式计算下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吗?(黑板贴出正方形纸片)
师:6㎝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表示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
师:你们能求出它的面积和周长吗?
(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来做,其余学生在下面练习)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做得怎么样?
生1:我认为做得比较可以。
生2:我认为他的面积单位应写成㎝2,不应写成㎝。
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利用公式计算”就是要求我们在计算时先写出公式,然后把字母表示的数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三、轻松一刻,发展提高。
(一)数青蛙
同学们学得真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
(课件):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 )只眼睛( )条腿;
3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我们先试着读一读。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这首儿歌吗?
(二)练兵营
填空
1、用a、b、c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表示成( )。
2、用字母a表示苹果的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那么 c=( ),b=( )。
3、一个等边三角形,每边长a米。它的周长( )米。
4、一辆汽车t小时行了3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 )千米。李师傅每小时加工40个零件,加工了a小时,一共加工了( )个。
5、5x+4x=( )
8y-y=( )
7x+7x+6x=( )
7a×a=( )
15x+6x=( )
5b+4b-9b=( )
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a2与( )相等。
(1)a×2 (2)a+2 (3)a×a 2、2x一定( )x2。
(1)大于
(2)小于
(3)等于
(4)不能确定
3、丁丁比昕昕小,丁丁今年a岁,昕昕今年b岁,2年后丁丁比昕昕小( )岁。
(1)2 (2)b-a (3)a-b (4)b-a+2 4、当a=5、b=4时,ab+3的值是( )。
(1)5+4+3=12 (2)54+3=57 (3)5×4+3=23
四、走进名人屋
最早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是法国数学家韦达,韦达一生致力于对数学的研究,作出很多重要贡献,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自从韦达系统使用字母表示数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很多古代的复杂问题。
师:看了介绍你想对韦达说点什么吗?
生1:韦达,我要对你说,你的智慧真是不可限量。
生2:韦达真伟大,你发明的用字母表示数使人类生活和学习方便了许多,谢谢你!
师:你们想不想像韦达一样将来做一个成功的人?
师:那好,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成功秘诀,想不想知道。
课件出示:A=x+y+z 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师:看了这个公式,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我知道了只要艰苦劳动,掌握了方法,少说空话,就能成功。
师:说得真好,只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掌握好正确的方法,刻苦努力,少说空话,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祝你们早日成功!
五、课堂小结,质疑评价。
阅读课本第44-46页。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这节课你们有收获吗?你们有收获就是老师今天的收获。谁来说说你收获些什么?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12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1、什么是面积?
2、请同学翻书到80页,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假如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一、导入新课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6平方米,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二、讲授新课
(一)、数方格法
用展示台出示方格图
1、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18平方厘米)
2、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每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多少平方厘米?
请同学认真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怎么数呢?可以都按半格计算。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2、请同学看方格图填80页最下方的表,填完后请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二)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1、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
3、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①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5、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边形右面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6、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告知S和h的读音。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6)完成第81页中间的“填空”。
7、验证公式
学生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出“方格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相比较“相等”,加以验证。
条件强化: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
(四)应用
1、学生自学例1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
3、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4、做书上82页2题。
三、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四、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S=ah或S=ah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13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
(2)进一步掌握把低级单位名数聚成高级单位名数,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基本训练
1、判断: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一定是最简分数。()
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有6个。()
7/9是最简分数。()
(学生用手势表示,指名学生说说为什么)
2、练习第一题的上面一行:请个别学生板演在投影片上。
3、反馈校对:说说错误在什么地方?你是怎样思考导致错误的?怎样改正?
例如:24/15=8/3;
一种改正方法是将答案改正;
如果使答案不改工的话,怎样改题?(这里改题有多种方法,进一步深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约分过程)
4、老师这里收集了同学作业中的错误,请同学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15/45=5/370/28=35/142又36/24=3/2
提醒学生:一般情况下,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5、针对下面的最大公约数,并组成有关的两个分数。
24和30;
56和49;
110和121;
80和72;
54和42
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变式(运用)训练
1、学生约分后有什么用处呢?
2、出示:先约分,再比较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24/9和32/2060/25和72/301又15/5和1又28/7
反馈并比较。
3、出示: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带分数。
2125米=()千米80分=()小时
1米40厘米=()米4050千克=()吨
2小时20分=()小时76分米=()米
反馈,讲评。
教学过程
备注
4、练习
5:你从约分后的结果中的得到什么信息?用哪种结果表示好?为什么?看来约分在人们生活中的用处很大。
三、深化训练
我们已经学会了约分,但是有一些分数比较大,那怎样月份呢?
1、出示情景:某小学共有学生988人,其中参加夏令营的学生有388人。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学生占全校学生数的几分之几?
思考:你想怎样约分?
反馈:你采用的解题策略是怎样的?
2、你能用类似的方法解决思考题吗?
四、课堂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觉得有什么提高吗?
五、课堂作业
1、课本第98页第1题(第二行6个小题),第6、7题。
2、《作业本》
练习中,一部分学生没有把结果化成带分数和最简分数,或者约分不彻底。告诉学生,在学习了约分以后,一般要把最后结果化成最简分数。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14篇
教学内容:
教材P44-P46例1-例3 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过程,体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渗透求未知数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热爱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沟通算数知识与代数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去认真的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很多的知识。大家看,老师在生活中找到一些这样的字母,你们知道它们都代表了什么吗?(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把学生带入数学。)
课件出示:CCTV KFC NBA QQ (中国中央电视台 肯德基 美国男子篮球联赛 腾迅聊天工具)
大家想想,用这些字母来代替这些名称有什么样的好处?
(简单好记。渗透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
其实,这样的字母不仅仅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我们在数学的世界里也经常会用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例1:(探秘)
(1)观察第一组三角形中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都是按规律排列的,三角形两底角的数字之和等于顶角上的数字)
那么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数字呢?(指名口答)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尝试练习:想一想、填一填(课件出示)
①2、4、6、c、10、12 c=( )
②b+ b + b=24 b=( )
③a×5=40 a=( )
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不同的字母可以表示相同的数)。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
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2、教学例2
(1)a×b=b×( )
a+b=( )+( )
(课件出示)
师:你怎么想到要填a,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我是根据乘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交换律来填的。
师:如果用a、b、c来表示三个数,你们能用字母表示出其它运算定律吗?
学生尝试写,后汇报展示。
(2)你们认为用字母来表示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运算定律,你会把它们表示出来吗?
同桌之间先说一说运算定律是怎么样的,如何用字母表示出来,然后指名汇报。
师:我们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你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确: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3)让学生看书45页的“你知道吗?”然后汇报字母还可以表示哪些计量单位。
3.教学简写
(1)师:观察6×X,你们发现了什么?(X和×长的很象),因为这个,在数学王国里曾经引发过一场风波:一天早朝上,乘号对国王说:“国王,我和X长的太象了,您得想个办法把我们区分开来呀。”国
王下令:“+”“-”“÷”先行退朝,“×”号留下下议事。第二天,国王宣布了以下规定:(多媒体出示)
①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省略乘号时,一般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a×b=a.b=ab, 4×a=4.a =4a ②两个相同字母相乘时,可以写成以下形式:如:a×a=a.a=a2 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③当数字1与字母相乘时,1也省略不写。如:1×m=m (2)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国王的规定: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组长组织,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记录员记录学习过程。
4、阶段练习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2、小小审判官。
⑴6+a可以简写作6a。
( )
⑵6×4可以简写作6.4 ( )
⑶x2与2 x所表示的意义相同。( )
5、教学例3。
今天我们跟字母成了好朋友,其实以前也和字母打过交道,比如计算公式。
回顾:你们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学过的计算公式吗?
如果周长用字母C表示,面积用字母S表示,边长用字母a表示,你会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吗?
C= S= 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吗?那能不能用字母它们呢?真自信。好!下面请大家写在练习本上。
反馈:说说表示的是什么计算公式?师:你们能利用这些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吗?试一试。
出示例题:你能利用公式计算下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吗?(黑板贴出正方形纸片)
师:6㎝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表示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
师:你们能求出它的面积和周长吗?
(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来做,其余学生在下面练习)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做得怎么样?
生1:我认为做得比较可以。
生2:我认为他的面积单位应写成㎝2,不应写成㎝。
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利用公式计算”就是要求我们在计算时先写出公式,然后把字母表示的数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三、轻松一刻,发展提高。
(一)数青蛙
同学们学得真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
(课件):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 )只眼睛( )条腿;
3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
(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我们先试着读一读。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这首儿歌吗?
(二)练兵营
填空
1、用a、b、c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表示成( )。
2、用字母a表示苹果的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那么 c=( ),b=( )。
3、一个等边三角形,每边长a米。它的周长( )米。
4、一辆汽车t小时行了3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 )千米。李师傅每小时加工40个零件,加工了a小时,一共加工了( )个。
5、5x+4x=( )
8y-y=( )
7x+7x+6x=( )
7a×a=( )
15x+6x=( )
5b+4b-9b=( )
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a2与( )相等。
(1)a×2 (2)a+2 (3)a×a 2、2x一定( )x2。
(1)大于
(2)小于
(3)等于
(4)不能确定
3、丁丁比昕昕小,丁丁今年a岁,昕昕今年b岁,2年后丁丁比昕昕小( )岁。
(1)2 (2)b-a (3)a-b (4)b-a+2 4、当a=5、b=4时,ab+3的值是( )。
(1)5+4+3=12 (2)54+3=57 (3)5×4+3=23
四、走进名人屋
最早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是法国数学家韦达,韦达一生致力于对数学的研究,作出很多重要贡献,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自从韦达系统使用字母表示数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很多古代的复杂问题。
师:看了介绍你想对韦达说点什么吗?
生1:韦达,我要对你说,你的智慧真是不可限量。
生2:韦达真伟大,你发明的用字母表示数使人类生活和学习方便了许多,谢谢你!
师:你们想不想像韦达一样将来做一个成功的人?
师:那好,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成功秘诀,想不想知道。
课件出示:A=x+y+z 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师:看了这个公式,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我知道了只要艰苦劳动,掌握了方法,少说空话,就能成功。
师:说得真好,只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掌握好正确的方法,刻苦努力,少说空话,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祝你们早日成功!
五、课堂小结,质疑评价。
阅读课本第44-46页。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这节课你们有收获吗?你们有收获就是老师今天的收获。谁来说说你收获些什么?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15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例4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会归纳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养成良好的计算、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你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特殊情况的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2 4。8÷6 9。09÷9
8。24÷8 6÷5 1÷5
2、填空,并说出为什么?
(复习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习验算做好准备)
3、列竖式计算(生板演)
(1)7。44÷4(2)7。44÷8
(3)102÷24(4)4。551÷5
四道逐渐变难
二、探究新知
1、在评价学生的计算结果中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你能说出小数除以整数是怎么除的吗?
学情预设:学生有的会把步骤在说一遍,有的会讲出前面“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和“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两种特殊情况的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教师一一给与肯定。
师:做小数除以整数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四人小组讨论并归纳
学情预设:生根据小数乘法经验说出转化乘整数除法去除;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然后继续除。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然有余数,要添0后再除。
课件出示补充。
2、在暴露计算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验算。
(1)师:为了保证我们的计算正确,怎么办?——验算
验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怎样验算黑板上面的小数除法呢?
学情预设:生根据整数除法经验能说出用乘法验算除法,或估算一下,或用被除数除以商等。
师:四人小组,一人选一道进行验算,算完在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门诊台
课件出示。
小结:用估算能知道计算有没有错;
用乘法或再除一遍的方法能保证计算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小马虎也做了两道题,请同学们看看他做对了吗?如果不对应该怎么订正?
37。8÷6=63 7。4÷5=1。4……4
2、计算并验算
43。5÷29 18。9÷27
1。35÷15 207÷45
3、书第20页:7、8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16篇
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一)
教学内容:
教材P44-P46例1-例3 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2)、(3)小题
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二、 新授:
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 b或 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学生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书P45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请一生板演)
a×b=b×a (a×b)×c=a×(b×c)
可以写成:a·b=b·a或ab=ba (a·b)·c=a·(b·c)或(ab) c=a(bc)
(a+b)×c=a×c+b×c
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3(1):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问:(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师强调:a 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x m×m × a×6 3×n χ×8 a×c
教学例3(2):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2题。
要求:第1题在书上完成。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练习十:第1-3题 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
用字母表示数(一)
乘法交换律:a×b=b×a S=a×a C=a×4
可以写成:
a·b=b·a或ab=ba S =a2 C=4a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17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正确、合理、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让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具体地说分为以下几种方法:1、情景创设法。
2、活动探究法。
3、集体讨论法。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精心选题,多层训练,——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向孩子们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谁能来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学生们会回答: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用数字、字母或者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学生展示后,我进行小结: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时板书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三个定律,一方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以旧引新,激发孩子的探究__,让他们有目标的去思考。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一)小组合作,猜测验证
1、用幻灯片出示以下题目。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孩子们猜一猜,每一组算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当然由于是猜测,学生出现的答案很可能会不一样。)
2、学生自己探究,验证。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原来每组算式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接着我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通过观察会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组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举例验证。
我向孩子们提问:通过上面的一组例子,能否就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孩子们可能有两种意见:能或是不能。
针对不同意见,我会引导他们:对,单纯的一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下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仿照第一组的例子,也写出三种这样的算式,并验证是否相等。
(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动手写,验证后让他们进行汇报,尽量多让几组学生汇报,这样例子多了,结论更有说服力。)
学生汇报的同时,我会有目的的板书几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大家交流结束后,我这样引导他们:刚刚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后,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发现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在头脑中初步感知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验证,进一步理解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再次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验证,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以及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决不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发现、验证。
(二)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8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题,看看它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4。78×4 0。65×201
(1)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写在练习本上。
(2)指名让学生板演。
然后我会让孩子们思考:第①题中为什么先让0。25和4相乘?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呢?
孩子们会自然而然的答出: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接着问他们:你们认为第②小题中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知识答出:把201分成200+1,然后用乘法分配律完成。(因为乘法分配率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就是一个难点,所以这里我也会强调一下,让孩子们体会到先把特殊的数进行分解,然后才能进行简算。)
然后继续提问: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认真审题,要观察数的特点等。)
在这一环节里,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尝试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激发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__,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环节:精心选题,多层训练。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用幻灯片出示以下两个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他们互评,最后我会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在本环节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孩子们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18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能运用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发展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交流能力;
培养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精神;
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谈话:出示两个美丽的花坛(课件呈现)。
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
然后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提问: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会算吗?从而导入新课。
(二)操作探索,获取新知
数方格感知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1)数方格,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电脑出示)
(2)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用数方格的方法不能满足我们的实际需要,如果我们能像长方形那样有一个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就容易解决了。
2、应用“转化”思想,引入割补、平移法
(1)小组合作探究:想办法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会学算面积的图形。(这时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精彩展示:要求边讲边操作。
提问:为什么都要转化成长方形?
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高剪开呢?
接着电脑演示其它方法,渗透割补、平移法
3、建立联系,推导公式
(1)小组合作探索:
a、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b、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c、拼成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d、能否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2)交流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长=底;
宽=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板书)
提问:用字母怎么表示呢?自学课本。
学生回答s=ah(板书)
提问:s、a、h分别表示什么呢?
提问: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演示不是对应的底和高),这样能求出它的面积吗?那底和高必须是什么样的关系?(对应)
(三)巩固应用,内化新知
前面的花坛题
课本第2题: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拓展题:先分别口算出下面图中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看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总结,深化新知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19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理解并能正确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中学生要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今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以比较花坛大小的情境引入,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通过数格法,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再通过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从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掌握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目标的定位,我将“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本课要突破的难点是“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在本节课中我主要以引导探究法为主,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通过数格子和剪拼验证、观察比较,使小组教学和班级教学紧密联系,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三、尝试练习,提升能力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高
以争论面积大小的故事情境引入,引出要比较大小就得先算面积。回顾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宽,并通过回忆长方形
(一)提出猜想
【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等于什么?
受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迁移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①底×高 ②底×斜边(学生争论)
(二)动手验证
(课前准备好剪刀、方格纸、尺子、两个图形纸的学具,放在信封里。)请大家拿出信封,小组合作,验证你的猜想。教师巡视并扮演好合作者的角色,给予适当地指导。
1.多数学生会选用数格法,得到两个图形面积相等。
【追问】如果让你测量花坛的面积,你也用数格法吗?
【询问】我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再计算它的面积呢?
再次验证,并提出活动要求
(1)你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
(2)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算?
2.交流反馈(一个演示,一个讲解)
【提问】看懂这种方法吗?有谁的和他不同?
(三)动眼观察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可能会发现,都是沿着高剪的,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直角,而且都拼成了长方形。
【追问】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发现,形状变了,面积没有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就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小组内、同桌间说一说变化的过程,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四)自学课本
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用字母表示公式。
S=ah(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
【追问】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一)基本技能训练
(1)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蓝色线这条高的长度
(二)解决实际问题
快乐公园由三个高都是16m的平行四边形组成,其中中间是一条长河,两边种植花草树木。(如下图)
(三)提升思维能力
1.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2.如果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4厘米,那么能画出几种?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教材是以比较花坛大小的情境导入,但我认为这一情境不是很贴切学生的认知,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同时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因此我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改编。
感受数格法不受用,从而激发起探究欲望。
本环节以“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为主线,引导学生带着猜想自主探究,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转化思想,发展探索的能力,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
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感受高和底的对应。
发散学生思维,同时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思想,感受同底等高。
通过对全课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并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结。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20篇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
②进一步掌握把低给单位名数聚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约分练习。
教学时指出,约分时通常要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约分的结果是假分数的,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带分数约分时,只要把分数部分约分,约分后不要丢了整数部分。
二、改错练习。教学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第(1)小题错在没有约成最简分数,第(2)小题错在带分数约分后,丢了整数部分。
三、学生独立练习
1.第3题,先约分,再比较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2.第4题,把低级单位名数必写成高级单位名数。
3.应用题。
四、思考题要求写出比二分之一大,比7小,分母是6的最简分数。教学时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符合要求的分数。
方法一:确定上限和下限。=,7=,就是说写出的这些数要在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最简分数。
方法二:先想出0到1之间的分母是6的最简真分数,有和,比小,不符合要求,然后在其整数部分分别加上1,2,3,4,5,6等使其成为带分数。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21篇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册《数学》第四单元第1课《约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并掌握约分的方法和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否是最简分数。
教学方法:操作法、合作学习、归纳法
教学准备:正方形纸、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观察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约数2?哪些有公约数5?哪些有公约数3?
4/86/1515/2030/4540/6084/96105/120
提问: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2、写出28和42的公约数
3、说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45和1530和1228和42
13和3936和2729和30
4、下面哪几组数中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3和812和1815和16
13和2625和4021河2
5、口答
3/4=9/()=()/208/24=()/6=1/()
你做这道题的依据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改变成一个与原分数大小相等的另一个分数,看谁最会善于开动脑子。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老师出示三个分数18/24、9/12、3/4,让学生猜猜他们的大小是否相等?
2、请学生用涂色的方法进行验证
(1)、学生进行操作:请按要求涂色。(18/24、9/12、3/4)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快又漂亮?
观察这三幅图,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又没有变?(等分的份数发生了变化,涂色部分的面积没有变)
则说明这三个分数相等。那你知道18/24是怎样变成9/12的,又是怎样变成3/4的呢?请你们相互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时老师进行板书。
4、揭示约分的意义
刚才把18/24化成9/12,又化成3/4,这个过程就叫约分。什么叫约分呢?(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分数,分子的大小怎样,它的分子、分母变的比原来怎么样?)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你读了这句话,认为什么词最重要?
约分的依据是什么呢?(分数的基本性质)
3/4还能化简吗?为什么?什么叫最简分数?
像3/4这样的分数,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即时训练
112页顶上的做一做
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
4/76/93/108/105/1215/40
(二)、教学例2化简12/30
1、你看见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
2、怎样化简呢?请你们讨论。
3、汇报(约分时我们尽量用口算)
(1)、逐次约分法(用12和30的公约数2去除分数的分子、分母,再用6和15的公约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分母。结果是2/5,它是最简分数)还有其它方法吗?
(2)、一次约分法(用分数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去除分子分母,一次就能得到最简分数)
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做题时,如果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就直接用他们的最大公约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分母,这样比较简便;
如果不能很快看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一般要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三、反馈练习
1、112页下面的做一做(把下面的分数约分)
4/69/125/1024/3012/1621/28
2、练习二十四3题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36/48=36/48=3/8
(2)54/72=54/72=7/9
(3)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的最简分数,叫做约分
(4)把一个分数化成大小和它相等,但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四、反思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值得注意的又是什么呢?还有不懂的吗?
五、拓展训练
1、写出分子是18的所有最简分数
2、写出分母是12的所有最简分数。
六、作业:练习二十四的2题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22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探究、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计算公式,体验其推导过程。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
(3)在数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的精神,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图片、剪刀、平行四边形框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请看大屏幕(欣赏绥滨农场风景图片),我们学校门口有两个花坛,小明认为长方形的花坛大,而小刚认为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大,谁说的对呢?你想来帮他们评判一下吗?(想)
你认为要根据什么来确定花坛的大小呢?(花坛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求,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怎样求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出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后说一说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各部分名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呢?(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各部分名称,标注直角符号。)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长方形面积公式时用过什么方法来求面积,谁来说一说?我们用过数方格的方式求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我们能不能也用数方格的方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课件演示)
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探究一:用数方格的的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请大家打开你们的百宝箱(学具袋),里面有老师把两个花坛按比例缩小成的两张卡片,自己判断一下能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认真按提示填表。出示温馨提示:
①在两个图形上数一数方格的数量,然后填写下表。(一个方格代表1㎡,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教师强调半个格的意思。
② 填完表后,同学们相互议一议,并谈一谈发现。
你是怎么数的?你有什么发现吗?能猜测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吗?(学生汇报)
探究二:用割补的方法来验证猜测。
小明和小刚通过数格子后和我们有了一样的猜测,但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的正确性,想验证一下。同时也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你想参与吗?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尽量想办法,办法不唯一。)
我们已经会求哪几种图形的面积了?(预设:学生回答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接着小组合作:大家想想办法,试试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然后在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拿起你的小剪刀试试看吧!出示合作探究提纲:(出示教学课件)
(1)用剪刀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剪的次数越少越好。)
(2)剪完后试一试能拼成什么图形?
师:你转化成什么图形了?你能说一说转化过程吗?转化后的图形和平行四边形各部分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发现过程(大屏幕出示):
回顾发现过程:
1、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 )没变。因为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 ),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是( )
2、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平行四边形的( ) 和( )。
探究过程小结(板书)
师:小刚和小明马上到校门前测量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得出:长方形的长是6米,宽是4米,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米,高是4米。
然后他们手拉手找到老师说了一些话。你知道他们说了什么?
生: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样大。为什么会一样大?谁来讲解一下。(指名板演)
三、运用新知,练中发现
1、基本练习
(1)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A、底12米,高3米:
B、高 4米,底9米;
C、底36米,高1米
通过这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吗?(教学课件)
发现一:发现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定等底等高。
(2)画平行四边形比赛(大屏幕出示比赛规则)
比赛规则:
1、拿出百宝箱中的方格纸。在方格纸上的两条平行线间,画底为六个格(底固定),看能画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
2、谁在一分钟之内画的多,谁就获胜。学生画完后(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引导学生发现)
发现二:1.发现只要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就一定相等。
2.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形状不一定完全相同。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小明和小刚学完这节课后把他们的收获写了下来,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大屏幕出示(教学课件演示)
平行四边形,特点记心中。
面积同样大,形状可不同。
等底又等高,面积准相同。
要是求面积,底高来相乘。
(齐读)希望同学们也要向小明和小刚一样,经常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做一个学习上的有心人。
拓展延伸
请大家看老师的演示。(用平行四边形框架演示由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如果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没有变化呢?课后我们可以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做实验进行研究,并把发现记录下来,作为今天的作业。
五、板书设计: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23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是面积?
2、请同学翻书到80页,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假如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6平方米,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民主导学
(一)、数方格法
用展示台出示方格图
1、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18平方厘米)
2、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每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多少平方厘米?
请同学认真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怎么数呢?可以都按半格计算。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2、请同学看方格图填80页最下方的表,填完后请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二)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1、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
3、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①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5、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边形右面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6、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6)完成第81页中间的填空。
7、验证公式
学生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出方格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相比较相等 ,加以验证。
条件强化: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
三、检测导结
1、学生自学例1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
2、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3、做书上82页2题。
4、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5、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附: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S=ah或S=ah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24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8页的例题、试一试及相应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
2、过程与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精打细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对话交流,引入课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旅游既能陶冶情操,又能锻炼身体,还能了解我们祖国的悠久历史文化。
1、同学们喜不喜欢旅游,去过哪些地方?
学生回答。
2、我们庐山有哪些旅游景点?
学生回答,教师播放课件进行补充。
碧龙潭、三叠泉、龙宫洞等
3、旅游时,有哪些费用?
生1;住宿费、餐饮费。
生2:车费、门票费。
师:有些人去同一个地方,花费却有多有少,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旅游费用。
板书课题:旅游费用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旅游时需要相关的费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的内容就是同学们旅游时经历的事情,许多旅游景点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信息
我们庐山有许多旅游景点,庐山长城旅行社针对庐山旅游景点,推出了两种旅游优惠方案,我们来看一看,出示优惠方案。(课件和黑板出示两种优惠方案)
庐山一日游
团体5人以上
(含5人)
每位100元
庐山一日游
大人每位160元
小孩每位40元
a方案b方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优惠方案,说说每种优惠方案是什么意思?(购团体票必须要有5人。)
[设计意图:出示信息让学生观察,是让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弄懂题意,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条件。]
2、解决问题1
(1)提出问题
师:小红一家五口一起去庐山旅游,有哪几个人?(她自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几个大人,几个小孩?(课件和黑板出示情景图和这个问题)
4个大人,1个小孩,哪种方案买票省钱?理由是什么?
(2)猜测判断
大家猜一猜,哪种方案省钱?
生1:我觉得应该选择a方案,因为小孩有优惠。
生2:我觉得应该选择b方案,因为团体票便宜,不管大人、小孩都有优惠。
(3)探索交流
师:到底选择哪一种方案,我们通过计算就明白了,现在请每个人算出两种方案的费用。
160×4+40×1
=640+40
=680(元)
100×5=500(元)
a方案b方案
因为b方案费用少,所以,按b方案买票省钱。
3、解决问题2
(1)提出问题
师:高琦幼儿园的两位老师带着四位小朋友到庐山旅游。有几个大人,几个小孩?(课件和黑板出示情景图和这个问题)
2个大人,4个小孩,哪种方案买票省钱?理由是什么?
(2)猜测判断
大家猜一猜,哪种方案省钱?
生1:我觉得应该选择a方案,因为小孩有优惠。
生2:我觉得应该选择b方案,因为团体票便宜,不管大人、小孩都有优惠。
(3)探索交流
师:到底选择哪一种方案,我们通过计算就明白了,现在请每个人算出两种方案的费用。
160×2+40×4
=320+160
=480(元)
100×6=600(元)
a方案b方案
因为a方案费用少,所以,按a方案买票省钱。
[设计意图:问题1和问题2是两个不同内容的问题,问题1是大人多,问题2是小孩多,条件不同,选择哪种方案的结果也不同,为了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起来更加有条理,所以,一个一个地出现。]
4、尝试解决
现在有6个大人,3个小孩,到庐山去旅游,我们再来看一看,a、b两种方案,哪种方案省钱呢?(课件出示:6个大人,3个小孩,a、b两种方案,哪种方案省钱呢?)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动笔算一算吧。
160×6+40×3
=960+120
=1080(元)
100×9=900(元)
a方案b方案
因为b方案费用少,所以,按b方案买票省钱。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吗?课件出示结果。
谁能说一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通过计算来解决的)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了用计算的方法来比较哪种方案省钱,需要巩固,所以,让学生练习“试一试”的题目。]
三、应用知识,拓展创新
我们再来看一道题: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0页练一练的第一题。
(课件出示:在“长城旅行社推出的a、b两种优惠方案”的情境中,回答下列问题
(1)3个大人,2个小孩,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2)1个大人,7个小孩,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3)7个大人,3个小孩呢?)
第一小题
160×3+40×2
=480+80
=560(元)
100×5=500(元)
a方案b方案
因为b方案费用少,所以,按b方案买票省钱。
第二小题
160×1+40×7
=160+280
=440(元)
100×8=800(元)
a方案b方案
因为a方案费用少,所以,按a方案买票省钱。
第三小题
160×7+40×3
=1120+120
=1240(元)
100×10=900(元)
a方案b方案
因为b方案费用少,所以,按b方案买票省钱。
解决后互相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哪个小组先说一说第一个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接着汇报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
在探索哪种旅游方案买票省钱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孩多时,a方案省钱;大人多时,b方案省钱。)
[设计意图:小学生在进行推理的过程中大多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从具体的事例中发现和总结出规律。学生探究了例题,自己完成了“试一试”的题目,又练习了练习一的第一题,有了感性认识,再来寻找规律,才能水到渠成。]
四、应用规律,提高能力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课后练习第二题:京华旅行社推出a、b两种优惠方案。有10位家长带5名孩子,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成人每位400元,小孩每位200元。
团体5人以上(含5人)每位300元。
a方案b方案
请大家按照我们今天发现的规律来判断一下,哪种方案买票省钱?(因为大人多,买团体票即a方案省钱。)
请大家算一算,两种方案各多少钱,来验证一下自己的判断对不对。
努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创造性思维。3、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学生只有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才能深刻理解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数学的一般规律,从而学会采用分析、推理、列举等数学思考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
本节课,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取了学生熟知的庐山旅游景点作为探究的载体,通过旅游时经常遇到的“购买门票”这一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热爱家乡和热爱生活的教育。
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25篇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措施: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0.343.50.20xx.02
②把353缩小到时它的1/10是多少?缩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1)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35×3=105105角=10元5角=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3)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35×3×310.5元1/10105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1)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然后板书,并指名说是如何算的.(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扩大100倍72×5×53.60缩小到它的1/100360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72×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计算
7×425×70.7×4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三、运用1、填空。
4.5()0.74()×3×3×2×2()135()1482、判断13.5×22.703、P2做一做
三、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四、作业:P7练习一第1、2、3题。
课后反思:
今天的教学法在学生预习后显得十分顺利,但在预习与作业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由于教材中并无此类例题,要适当补充指导;
2、小数乘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学生中常见错误有如下几种:
2。32。3*12*124。6462。32327。66。9
3、计算中积的小数点末尾有0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4、计算结果中小数点末尾的0没去掉,化简。
第二课时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P4例3、做一做,P5例4、做一做,P8—9练习一第5—9、13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同学们最近我们校园宣传栏的玻璃碎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1.2)
2、尝试计算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