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我六年级语文教案17篇

时间:2023-09-14 17:45:02 来源:网友投稿

我的六年级的语文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六年级语文教案17篇,供大家参考。

我六年级语文教案17篇

我的六年级的语文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句子的品析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爱国情怀。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下面这些词语,相信你能读正确,读出词的情义。

2.出示:悲愤 悲愤欲绝 忧愤 不得不 彻夜 长眠 四处奔波

3.指名读。要求:正确 有感情

4.你能用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文章的内容吗?

5.再读词语,体会情感。

(意图:这组词语,不但是文本内容高度浓缩,而且体现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此环节既复习词语,又回顾文本,同时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走近肖邦,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探究激动原因。

1.默读第二段,谁能把这段话读成两个字?

(离别 送别等)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你能背一背吗?

3.汪伦借踏歌表达对李白不舍深情,高适以敬酒表达厚重的义。埃斯内尔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心中真情?默读第二段,思考。

(咏唱送别曲 言语叮嘱 赠送银杯)

4.感情朗读本段。(扣“特殊”“紧紧”“深情” 指点,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送别诗,联系旧知,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抓住“特殊”“紧紧”“深情”等词语诵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深情和期望。“泪水溢满眼眶”的原因水到渠成。一个情真意切的肖邦走进学生的心田。]

(二)扣“疾驰”,悟报国志。

上勾下连,悟“疾驰”内涵。

⑴泪水溢满眼眶的肖邦回首华沙城,不舍、留恋之情在同学们读中涌动, 既然肖邦如此留恋祖国,为什么不是依依不舍地离开,而是疾驰而去?“疾驰”似乎不合情理呀。

⑵仅仅如此吗?请大家默读课文三、四段。想一想,离别的18年是怎样的18年?

⑶他为什么而奔波、工作?肖邦真的没有时间概念了吗?

⑷这看似不合情理的“疾驰”还告诉我们什么?

(肖邦想尽快投入到为国家解放而斗争的新的战斗中去,一刻也不能耽搁等)

⑸那在“回首”和“疾驰”之间你现在感受到什么?

(肖邦对祖国和亲人的爱,为国而战的志向、决心。)

⑹好一腔爱国情,好一个报国志。读这句话!

[意图:此环节先将“疾驰”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再联系上下文,拓宽学生整体领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背景,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触摸到词语内涵的质地。最后“回首”“疾驰”之间你感受到什么的追问,从整体上去把脉词语间内在的微言大义、言中之情,又为下文学生引导学生走进肖邦,感悟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做铺垫。一个胸怀报国之志的肖邦跃然纸上。

三、走进肖邦,感悟爱国情怀。

1.一个彻夜工作的肖邦。

⑴走进肖邦的一夜。

出示: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

①默读这句话,哪个词深深打动了你?为什么?

(彻夜)

②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③出示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回国失败的一段文字资料。生读谈感受。

出示:现在时晚上八点,肖邦在

时针指向夜里十点,肖邦在

铛铛,多么疲惫的钟声。已经是凌晨一点了,可肖邦还在

疲倦的时针指向凌晨三点,而我们的肖邦仍在

④创设对话情境:师:肖邦你不困吗?生(略)

师:肖邦你休息会呀!哪怕是一分一秒。生(略)

⑤感情朗读读这句话。

⑥这个夜是殚精竭力的夜,这个夜是废寝忘食的夜呀。18年呀,肖邦仅仅渡过一个这样的夜吗?(常常)让你真切的感受到什么?

⑦是呀,这也是肖邦内心深处的最强音-----播放《革命进行曲》

⑧感情朗读3-4自然段。

2.一个四处奔波的肖邦。

①出示:为了生计,为了祖国,他四处奔波。

②读句子,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

清晨,当人民还沉浸在睡梦中时,此刻的肖邦

中午,当人们吃着特腾腾的饭菜时,这时的肖邦

晚上,当一家人享受灯光的温馨时,劳累一整天的肖邦却

③生说(略)

④师生对话:师:肖邦呀肖邦,请你停一下你匆忙的脚步好吗?生(略)

师:肖邦呀肖邦,能否驻足你行色匆匆的身影?生(略)

⑤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了多少这样废寝忘食、殚精竭力的夜呀;
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多少这样四处奔波的日子,再细细读这些句子你分明感受到肖邦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呀?

⑥读第五第1-3句。

[评析:本环节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悟中想像,在想像中表达,并通过对话方式模拟情境,一个为祖国而殚精竭虑工作的肖邦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逐渐丰盈起来。

3.一个要“长眠”于祖国的肖邦。

出示:弥留之际,肖邦仅仅握着姐姐路的维卡的手,喃喃的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⑴读这句话,那些词让你感动,为什么?

(紧紧 喃喃 长眠)

⑵紧紧握表达的是爱国情,喃喃地说表达的是爱国心,长眠更表达了回归故里的愿望。短短的一句话45个字,但肖邦爱国的心声响起三次,作者让你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

⑶读第五自然段,读出肖邦的心声。

四、回读前文,抒写升华。

1.肖邦离去了,带着亡国之恨,带着对祖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18年呀,18年前分别的情境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1830年……《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18年呀,恩师的嘱托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埃斯内尔紧紧地握着肖邦的手说:“孩子……请收下吧。);

师:肖邦疾驰而去的情境永远会定格在你我的心中:

生读:肖邦在也忍不住了……疾驰而去。

2.此刻,你的内心肯定涌动许多感触,写下来吧。

3.生写后交流。(在《革命进行曲中》交流结束本节课教学)

[意图:本环节既巧妙地完成背诵任务,又使得课堂教学整体性强,同时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也为学生的抒写打开思维大门,做到言意兼得。]

我的六年级的语文教案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肖邦消逝概念蜡烛疾驰特殊勉励抗争四处奔波悲愤欲绝与世长辞雾霭催人奋起盛[chéng]满

绝:停止。辞:辞别,离开。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时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八)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九)继续精读第四段

1、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十)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我的六年级的语文教案 第3篇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文题目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所写。课文题目点明了作者与鲁迅的关系,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请同学们听课文范读,对课文内容有大概了解。(课件播放课文范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指名学生读。

2、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并加小标题。

课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以自然空行为标志,把课文分为五段。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确定各段段意并加小标题。小标题是对一段内容的高度概括,他通常用词语或短句标明。

3、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三、深入理解课文,学习第三、四段

1、回顾文章内容,了解“伯父”是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学习第四段“救助车夫”,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①边读边想,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②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A、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作语句,想想这一段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a请同学朗读。想想这段话是从哪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动作)

b请大家在书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C(课件出示)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脚里的破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扶、洗、敷、扎”等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的感情。)

d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体会这一连串动词的用法。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B还可以从哪些从地方看出鲁迅是一个同情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a(课件出示)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悦的表情了,突然变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的话,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b你准备抓住那些重点词语来理解?说说你的理解。

c这一段话是从那方面来进行描写的?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神情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

④老师小结。这样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作者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请同学们回到现实,一起读一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学习第三段“笑谈‘碰壁’”,体会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

①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想:“笑谈‘碰壁’”这件事反映了鲁迅怎样的品质?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②重点学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

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各角色的语气。

③老师小结。

(3)学习第二和第五段。

自主学习第二和第五段,同学交流。

学习第二段“谈论《水浒传》”,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A联系上下文,说说“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我”读书怎样?(态度不认真)

B“哈哈!还是我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我”听了伯父的话后,“羞愧”“悔恨”什么?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听受?

C完成填空练习伯父是一个(关心下一代)的人

D小结

②默读第五段“关心女佣”,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A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从鲁迅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B默读本段,完成填空练习。

伯父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C小结

请大家再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总结伯父的品质

(三)学习第一段“深切的怀念”

1、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一段,了解什么事使“我”惊异。

2、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惊异什么。

3、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从三方面来找一找原因。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因“年纪还小”而产生的“惊异”。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鲁迅生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因此人民爱戴他。

(四)总结全文。

1、出示填空

你觉得这是一个(关爱下一代、同情劳苦大众、忧国忧民、爱憎分明、受人爱戴)

2、说说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我的六年级的语文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I.学习课文一、二段,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2.理解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背诵2、4自然段。

理解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背诵2、4自然段。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1.教学第一段。

(1)读第一段,思考讨论:文章的第一句话与课题有什么联系?第1、2自然段是怎样赞美庐山云雾的?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教师提示:①一开头就讲课文主要内容的写法叫开门见山。②“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个诗句本来是咏叹庐山的面貌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此处用来说明因云雾的遮掩而不容易认识庐山真容的意思。③“一起千百里,一盖干百峰”写出庐山云雾的广阔。

2.教学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思考:第3自然段开头的过渡句,哪句话是承上的,哪句话是启下的?

(2)庐山云雾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列表,看作者是怎样写出庐山云雾的特点并把它写具体的。

地点

雾名

特点

主要词语

主要句式

九江

登山路上

牯岭

大天池等

(3)学生汇报,教师指点。

(4)品析妙句,划出比喻、拟人、对比句,看看这样写好在哪里。

(5)抓住文中的句式进行语言训练。完成作业本第3、6两题。

3.指导背诵第2、4自然段。

(1)指导学生将第4自然段分为3个层次,总提云海,雨过天晴后,太阳照耀下。并找出背诵支撑点“尤其”、“每当...”只见“、”青峰秀岭“、”特别......更......“、”夕阳......将......“等词,试背第4自然段。

(2)用同样的方法背诵第1自然段。

4.作业:熟背2、4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4题。

我的六年级的语文教案 第5篇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6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文本解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在伯父逝世9周年后写的纪念文章。周晔亲身感受过伯父的关心和爱护,亲眼看到过伯父无微不至地关心劳苦大众,热爱劳动人民,勇敢地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全文以小孩的口吻进行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使鲁迅先生的高尚品德跃然纸上,力透纸背。综观全文,作者运用排比和对比手法,细致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其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开篇是果,结尾为因,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讴歌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真切的爱戴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课文的表达有何特色呢?

(一)选材,真实典型

材料是文章的第一需要。真实典型的材料,说服力和感染力。伯父逝世后,往事萦绕心头,感慨万千。周晔可以选取的材料很多,但为了集中反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为什么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作者精心挑选了自己小时候耳闻目睹、亲身感受过的几件事。这些都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周晔处处把“我”摆进去,处处倾注了“我”的真情实感,毫无虚构、夸张之处,所以真实感人。

为了表现鲁迅先生关心下一代,同情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周晔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事例:谈论《水浒》,启发引导“我”认真读书,体现伯父对下一代的真诚关怀;笑谈碰壁,表明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不畏的斗争精神;热情救护并帮助受伤的车夫和女佣阿三,表现鲁迅先生同情、关心劳动人民的品德。这些从不同角度挑选出来的典型材料,使文章内容充实,人物形象丰满。

(二)结构,独具匠心

结构就是作者在动笔之前对文章进行全盘考虑,勾勒出整体轮廓,理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精巧的结构是言语形式的综合体现,旨在突出主题,增强表现力。这篇课文的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开头发问,引人深思──鲁迅先生逝世后前来追悼的人很多,都“向他致敬”;各色各样的人送来“数不清”的挽联和花圈。看到这种情景,“我”有些“惊异”:“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一问引人深思,吸引读者了解下文。下文具体写深受群众爱戴的原因。

空行标段,层次分明──周晔回忆伯父教育“我”读书、谈笑中抨击旧社会、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这4件事没有必然联系,也无前后顺序。每件事自成一段,分别表现了鲁迅某一方面的精神。因此,以空行来标明段落,使文章层次分明。

篇末总结,突出中心──结尾说:“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纵观全文,这不仅小结了末段──伯父对自己的病毫不在乎,对女佣关心备至,而且解答了开头的疑问,点明了题旨,概括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三)描写,细腻逼真

为了突出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境界,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描写细腻逼真,真切感人。

语言描写,反映鲜明个性──“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一个动作──“摸”,一个表情──“笑”,再现了伯父的慈爱和宽厚风采,和小周晔一起走进那段茶余饭后的惬意时光。伯父的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教育“我”讲究方法。“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鲁迅进行残酷。“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这谈笑似的话语,体现了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行动描写,突出可贵品质──“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两句话用了9个动词,具体准确地写出了鲁迅先生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感人情景。在旧社会,受伤的是拉黄包车的,救助者是鼎鼎大名的作家和他的弟弟,而且在“北风怒号”中吃力地“蹲着”“半跪着”,这样的行为真让人肃然起敬,深受感动。“拿、夹、洗、敷、扎”这一连串动作,表现出救治车夫时兄弟俩认真细心、动作娴熟、准确利落,表现了两位救助者对车夫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对劳苦大众的热爱,的确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神态描写,体现忧国忧民──“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两个“清清楚楚”说明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神情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再次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四)修辞,生动传神

巧用排比、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可以化平淡为神奇,使事物形象鲜明,独具特色;可以层层铺开,把道理阐述深刻透彻,令人信服;可以增强气势,增添感彩,强化表达效果。

排比,突出心情难过──“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见不到”“听不到”“得不到”这3个词语用得准确,构成排比,突出了作者因为失去伯父而心情非常难过,泪如雨下。

反问,强调深切同情──“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这个反问句突出了黄包车夫的生活艰辛,天寒地冻的日子还光着脚拉车,洋溢着深切的同情之心。

对比,烘托关爱女佣──“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阿三的话语采用了对比手法,表明鲁迅先生尽管病得很重,可满不在乎,但对女佣却经常劝慰、呵护,关爱有加。“三更半夜”说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五)照应,突出主题

作者在文中采用多种照应手法,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鲜明。

首尾照应──开头说,“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而结尾说“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里首尾照应,写出了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崇敬和爱戴的根本原因,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互补照应──第四部分开头说,“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后面说,“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这样照应前后互补,强调天气十分寒冷,既写出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反衬出伯父为了救助车夫忘掉了一切,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鲁迅先生用满腔热忱和无私的行为实践了自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追求。忧国忧民,情之所系。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的高尚情怀,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引领我们播撒爱心,与爱同行。

三、重点难点

聚焦精彩语段,学习作者运用排比和对比手法,细致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悟独具匠心的首尾照应,深刻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四、教学设计

(一)聚焦人物描写,突出高尚品质

师:默读全文,看看作者运用哪些方法描写鲁迅先生,突出了他怎样的高尚品质?

研读语言描写,感受鲜明个性。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透过一个“摸”,一个“笑”,体会到什么?(伯父的慈爱和宽厚,和小周晔一起那惬意的时光。)伯父在夸自己吗?为什么这样说?(表面看在夸自己,实际是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马虎,看见鲁迅先生教育孩子讲究方法。)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比喻什么?“碰壁”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什么态度?(“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光明,人民没有民主和自由。这是对旧社会的讽刺和抨击。“碰壁”是受到反动势力的。这谈笑似的话语,体现了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为什么容易“碰壁”?(补充资料: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国民党的腐朽与黑暗。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报纸发表,而且逮捕他,暗杀他。鲁迅先后换了100多个笔名,坚持用笔进行战斗。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他躲一躲,不要出门,鲁迅仍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

研读行动描写,体会可贵品质。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学这段话请采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办法,动笔写写批注。(小心翼翼地夹、仔仔细细地洗、轻轻柔柔地敷、一圈一圈地扎……多么真切感人啊。)

看看插图,谁是鲁迅先生,他的哪个动作让你感动?(“半跪”让人肃然起敬。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而他跪的却是当时社会最低层的人──作者在文中不叫他车夫,而叫“拉车的”。)这一“跪”,表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对劳动人民的爱)鲁迅先生跪了多久?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师补充:鲁迅先生当时身患重病,体重不足80斤,可他“跪”了那么长时间,谁能读出独特的感受?

这一“跪”,还“跪”出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品格?(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补充:鲁迅先生家里上有80多岁体弱多病的母亲,下有6岁的儿子,自己经常发病。他的夫人许广平说:“只要鲁迅先生一住院,家里经济就很紧张。”可是他却──(生引读)“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师小结:在旧社会,受伤的是拉黄包车的,救助者是鼎鼎大名的作家和他的弟弟,而且在“北风怒号”中吃力地“蹲着”“半跪着”,这样的行为真让人肃然起敬,生动表现了救助者对车夫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对劳苦大众的热爱。这的确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啊!

研读神态描写,感悟忧国忧民。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听老师读读这两句话,你们想一想有何感受?大家读一读,一边读一边体悟,你觉得哪几个词语值得细细体味一番?学生交流,教师针对出现的关键词语追问。

追问:周晔“清清楚楚”的是什么呢?

追问:鲁迅先生为谁“叹了一口气”?

追问: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时鲁迅先生如坐春风、谈笑风生,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此刻,鲁迅先生在想了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鲁迅就是这样,他忧国忧民,憎恨当时的社会,同情并惦记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百姓。再读读这两句话,大家会有更深的体会。

【设计意图】聚焦刻画人物形象的重点语段,运用品读、探究、想象、拓展体悟等方法,研读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等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研读排比句式,体会悲伤之情。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读读排比句,看看哪些词语写出了周晔的伤心与悲痛?

此刻,周晔可能会想起什么?(可能想起伯父送给她《表》《小约翰》等细节。)

师补充:《表》是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了这两本书,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知道这一情况后,你们想说什么呢?

师:得到鲁迅先生爱抚的何止周晔一人,他把爱给了每一个孩子。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当时,有一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师:这是巴金目睹的一幕,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这一幕,大家读读。

研读对比描写,品味关心之情。

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指名读阿三说的话,想一想周先生的哪些行为打动了阿三?透过阿三的话,体会到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

阿三想到周先生“拖着病体三更半夜地写文章”,她感动地对周晔说……(学生接读)

阿三想到周先生“从不叫她干重活”,她感激地对周晔说……(学生接读)

师:阿三在回味鲁迅先生给予她的关爱,想着想着,不禁泪痕满面……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

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学生朗读句子。

师动情地说:瞧,两个老太太老泪纵横、痛哭不止,让人历历在目!

【设计意图】紧扣文本语句,适度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深受众人爱戴,以丰满人物形象。

(二)聚焦谋篇布局,体悟首尾特色

师:这篇课文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看看开头、结尾有何特点?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开头、结尾有何特点?有何联系?(开头发问,引人深思;篇末总结,解答疑问,点明主题。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开头是果,结尾是因。)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体现哪里?说一说。

师:鲁迅先生趣谈《水浒》,引导“我”认真读书──生接读“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鲁迅先生笑谈“碰壁”,不怕,敢于抗争──生接读“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鲁迅先生在寒风中“跪着”热情救护、资助受伤的车夫──生接读“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鲁迅先生拖着病体三更半夜写文章,却劝阿三多休息,不干重活儿──生接读“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读了作者的赞扬之后,我们再来读读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有的人》,那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的人》

有的人

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给人民当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臧克家《有的人》(有删节)

教师深情诵读。引导学生一齐读这部分诗句,使之有所感触。

师小结:鲁迅先生用满腔热忱和无私的行为实践了自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追求。忧国忧民,情之所系。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的高尚情怀,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引领我们播撒爱心,与爱同行。

【设计意图】体悟课文先果后因,首尾照应,独具匠心的谋篇技巧,有助于突出课文主题思想。

我的六年级的语文教案 第6篇

《别了,我爱的中国》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心句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对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的掌握是关键。作者在文中的描述的自己离国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条理清楚,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深深的爱国之情对于当下的学生很有教育意义。在教学本课的一开始,我就向学生介绍了作者与及作者写此文章的时代背景,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基调把握得就很好。

这一篇课文呈现着两篇线索,一条是明线,郑振铎告别祖国,告别亲人的线索,另一条则是暗线,郑振铎对祖国的那种浓浓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心的情感线索,随着告别亲人,船离开海岸,作者的爱国情怀也随着越来越浓烈地呈现了出来,字面上我们可以看到课文中的三个相同的句子“别了,我爱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课堂上我引领着同学们去字里行间(“渐渐”“渐渐”“暂别、誓言”等等)感受作者的情怀惜别——仇恨——留恋和赞美(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即第第二次 “别了,我爱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出国的目的以及报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升华凝聚为第三次“别了,我爱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通过让孩子们对字词的咀嚼品味,感觉效果显著,学生很快较好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

我的六年级的语文教案 第7篇

一、设计意图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但内涵深刻,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句话上:“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也就是说作者一开始认为怀特森先生不算什么老师!从算不上老师到的老师,从非常气愤到十分佩服,这前后评价和情感如此截然不同!我就从情感冲突入手解读这篇文章,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的老师”这一对冲突充分激活文本。再从学生角度去推想,怀特森先生开始时种.种不可理喻,应该不难理解,因为这和他们原有的价值观是一致的。而要感受到“这样的老师是我的老师”则需要完全了解他的用意。在这两大板块之后,怀特森先生教给我们怀疑主义已经深深植入了我们的心田,我又想到应该增加一个拓展设计,我让学生重新设计课堂,让质疑充满这一崭新的课堂。又通过想象,我对朋友说了什么话,来检验学生对怀特森用意的理解,提升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论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对老师的评价从“这算什么老师——我的老师”这一截然相反的转变。

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三、学习重点: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侧面——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四、课前准备: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故事、文章。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板书课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的老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大卫·欧文所写的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一篇文章《我的老师》。同学们已经读了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进行了预习,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指名读、齐读词语:

侃侃而谈 故意编造 出人意料

目瞪口呆 深信不疑

独立思考 独立判断 饶有兴趣

增长见识 接近真理 终身受益

(2)同桌分节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把预习情况反馈给老师;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写的是一个叫怀特森的老师,他在课堂上把错误的动物学知识“教”给了学生,让学生们测验都得了不及格之后,他才说出真相。以此教育他的学生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认为课本和老师就永远正确。)找出文中点明中心的一句话——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

(二)找出矛盾冲突点

问:作家大卫、欧文认为谁是他的老师啊?(怀特森先生)

错了吧?作者觉得怀特森先生连个一般老师都算不上,不信,你读读这句话。出示——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

再把课题和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要说的,要问的吗?

为什么对怀特森先生前后的看法怎么会有如此大差异呢?

(三)质疑:怀特森先生真的是的老师吗?

出示: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1)指名读,读出什么感觉来了?(生说)

(2)看来怀特森先生不算个好老师,对不?他到底是个怎么样的老师呢?请读课文1、2小节,找出他是怎么样的老师?

出示: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1)指名读

(2)默读1-2小节,哪些读出“出人意料?”

出示:当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在我写下的每一个答案后面,竟然都被画上了一个刺眼的红叉叉。我得的是零分!可这不公平,因为每一道题都是根据我的课堂笔记回答的。而且,吃惊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我们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得了零分。”

(1)谈感受。什么叫“目瞪口呆”?联系自己平时的生活,想想在什么情况下有过“目瞪口呆”的感受?读出作者的那份惊诧。

(2)还有哪些字眼让你体会到作者的惊讶来?(竟然)

(3)作者为什么“目瞪口呆”?“目瞪口呆”的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读出全班同学的那份惊愕来。

(4)一个人得零分很正常在情理之中,在意料之内,可全班同学都得零分,叫人怎么想也想不到,用一个词那就叫——(出人意料)

过渡:考了零分,心情如何?可是怀特森先生又是怎么样向你们交代的呢?

出示:“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说,“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因此,你们记在笔记本上的全是错误的信息。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他特别强调,本次测验的零分记录都将写进每个人的成绩报告单。”

师:据老师了解,西方国家升中学是不考试的。凭的就是这张成绩单。孩子们有时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你现在又有什么感觉?

(1)对学生的心情,他会理会吗?你认为他会用怎样的语气来坚持自己的观点?

(2)如果当时你也是其中一名学生,听了老师的话心情怎么样?(忿忿不平、懊恼、感觉受骗上当、被戏弄……)是的,教室里肯定是一片哗然,带着你刚才说的心情,说说想法。

小结:与其说是对成绩不满,还不如说是对老师的师德、老师的人品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因此大家怀疑——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读出语气)

(四)探究“”

同学们,书读到这里,我们读出了一个个性十足的老师,与其说他个性十足,不如说他用心良苦。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出示:同时,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他如此用心,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读读课文最后三个小节,划出有关句子,随时记录你的感受,一会儿交流。

(1)“冒险”——你会在这样冒险的课堂上睡大觉吗?为什么?

(2)“挑战”——是呀,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搭设了平等对话的平台,使学生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这便是一种挑战。

(3)“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花这么长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不正培养了我们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既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真是太吸引人了。

出示“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

(1)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有两个“不要迷信”,说说你看法。

我们要尊重书本,但不要迷信书本;我们要尊重,但不要盲目崇拜。读——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

能把“迷信”改成“相信”吗?说理由。

(2)古往今来,正是人们一个个对书本的打破,对的,才有了这个社会的不断进步。课件呈现,解说:

哥白尼坚持自己的“日心说”,之后的布鲁诺更是因此作出了被烈火烧死的伟大牺牲。

伽利略的落球实验已是家喻户晓,他揭示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从相同的高度下落会同时落地的事实,但他敢于挑战和传统的精神更值得人尊敬。

(3)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要学会质疑,不要人云亦云。生出示名人名言,读。

(五)拓展延伸

想象:如果当时同学们不迷信老师,课堂上又会出现怎么样的情况呢?

2、同学们,这就是老师教给我们的全部,这就是老师的良苦用心。于是,当我的朋友这样评价我的老师时,出示:“他怎么能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不,你的看法错了( )。

请写下你反驳他的理由。

交流。

(六)总结收获

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

这篇文章给你什么启示?

七、板书设计

21、我的老师

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

算哪门子老师? → 我的老师!

我的六年级的语文教案 第8篇

教学目标

1、引导背诵第15自然段。

2、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花园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花园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以及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感受文章中的“自由”,体会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我和祖父的花园)(事先板书)。

师:萧红写的童年故事发生在哪?(生:花园)。谁和谁发生的故事?(生:我和祖父)。我、祖父、花园构成了多彩的童年生活。那么,通过上堂课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板书:花园)

(生: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花园。)这里真是丰富多彩的世界。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继续走近这美丽的花园。

二、深入课文,读中悟情

师: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气的花园里,“我”都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来。指名答。

师:老师发现,好多同学读着读着,脸上就笑微微的了。你看到“我”在花园里做了哪些事?

生:栽花、拔草、下种、铲地、追蜻蜓、捉蚂蚱、浇菜„„。

师:呀,小作者可真能干呀,能做这么多的事,对吗?其实她是在干什么?

生:淘气、瞎闹。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她是怎么淘气的吧。

课件出示一段:祖父一天都在花园里边„„反而被踢飞了。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你们也种过菜或播撒过什么种子吗?

生:有。生谈经历,谈感受。“溜平”你知道是怎么溜吗?„„

师:有些同学没有过这样的体会,那也没关系,你们可以从萧红的文字中体

会到这种快乐。谁想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小萧红?

生:(“我”爱模仿祖父的行为)可爱、天真、幼稚、淘气、调皮。

师:从哪能感受到她的淘气?

生:踢飞了。

师:这哪是在种菜,简直就是在瞎闹。菜种都被我踢飞了,调不调皮?谁愿意再来读读这有趣的画面。课件出示:当祖父下种„„反而被踢飞了。

师:除了下种我还做什么了?

生:铲地。

师:我是怎么铲的呢?

课件出示一段:祖父铲地,我也„„当做谷穗留着。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我是怎么铲的?找动词。

生:爬在地上,乱勾一阵。

师:你们见过这样铲地的吗?(生:没有)。这样铲地的结果就是?“苗、草不分,结果留着一片草。这哪里是铲地啊,真是帮倒忙。

师:谁想再来读读这句。课件出示:其实哪里是铲„„当做谷穗留着。指名读。

师:你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干着傻事的小姑娘。

师:当祖父教我辨认谷穗与狗尾草的区别时,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我又跑去摘黄瓜了,黄瓜没吃完,又去追蜻蜓了,蜻蜓没追上又去做别的了。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只绿蚂蚱。终于玩腻了

师:我又做出了什么举动呢?

课件出示:玩腻了„„“下雨了,下雨了。”

师:我是怎么浇菜的?找找有哪些动词,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跑、闹、抢、浇、拿、拼、扬、喊。从中能感受到“我”的无拘无束与自由。(板书:自由)

师:谁能有感情地来读一读呢?

师:这一大瓢的水冲下来,“我”会怎样?

生:园子里的“我”好像落汤鸡一样。

师:你做过这样的事吗?想象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开心。(板书:快乐)

师:真正有感情的朗读都离不开想象,我们也要学着想象去读。把你内心的率性、自由、快乐给读出来。指名读。

师:你不敢洒吗?胆子大一点,再读一读

师:我们共同做着动作齐读“下雨了!下雨了!”

师:你们体会到她的快乐了吗?没人管,没人束缚,这是何等的自由啊!

师:看来,想象朗读,模仿动作朗读都是读好书的法宝,也是学好语文的法宝。瞧,你们的发梢还滴着水呢,多么淘气的孩子,但是小萧红还是乐在其中,此时,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板书:乐园)

师:其实,我在园子里做过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曾经有一次祖父拔草时,小萧红偷偷地在祖父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玫瑰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祖父完全不知道,还以为是因为春天雨水大,园子里的玫瑰花开得香呢„„

师:小姑娘在花园里这么调皮,这么快乐,离不开的这个人就是——

生:祖父。

师:祖父是怎样一个人?从文中哪些语句能体会到?用心读读课文,找一找。

生:我从„„看出祖父是个宽容、宠爱萧红、很有方法,不打不骂„„的人。

课件出示第6—8自然段。

师: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三个笑,看出了什么?慈祥、慈爱。

师:当我跑回屋拿了一个谷穗抛给祖父时,祖父是怎么做的?

生:慢慢地把我叫过去。

师:为什么慢慢地?(不着急,很有耐心。)„„

师: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大花园里,我在淘气的同时,还享受着祖父对我的爱,所以这还是一个怎样的花园?充满爱的花园

(板书:爱园)

师:我玩得这样高兴,这样快乐,所以此时“我”眼中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你还从文中的哪里体会到了自由?

生:„„出示15自然段。谁想用你那美妙的声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这一段也是写园子的,一共10句话,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哪句?齐读出示: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花、鸟、虫子都活了吗?怎么活的?这个“活”怎么理解?

生:有生命力,充满生机。

师:所以在作者眼中:花开了,就像——(生接: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生接: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生接:虫子在说话似的)。这三个句子结构相似,连在一起叫——(生:排比句)。

师:还有一个排比句谁找到了?指名答。

师:知道什么是“谎花”吗?(不结果实的花)你们了解的真多。

师:花园里的植物多自由啊,那玉米呢?

生: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怎么不跟前面一样写成“它愿意长上天去,就长上天去”?

生:长上天去,这不可能。这样写我们感觉玉米生长多么自由。

师:蝴蝶也是随意地飞。说明它们也是——生:自由的。

师:它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段中共有11个“就”字,你认为是不是太啰嗦了?

生:不啰嗦。

师:那这十个“就”字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一切都是自由的。

师:在这个花园里,不但我是自由快乐的,就连植物、动物都是自由快乐的。

师:既然是写自己的童年生活,那又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这个园子里的动植物呢?

生:写园子丰富多彩,衬托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师:写花园里庄稼自由自在,其实就是写作者的童年生活自由自在。

师:谁能填一填?课件出示要求背诵段落15自然段,原文填空。

师:除了这些动、植物,作者还写了哪些事物?

生:天空、白云。

出示16、17自然段。齐读。

师:这里仅仅写天空的蓝悠悠和又高又远吗?

师:正如有句话叫“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天空那么开阔,白云那么自由,透过这景物的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们更能看到作者快乐的心境,那种对自由的渴望。

师:像作者这样把人物情感寄托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

师:作者想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啊? 生:„„ 师: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的如此生动、有趣?

生:因为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写好文章的首要条件,所以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三、课外延伸,聆听作者的心声

师:然而萧红的童年却不都是快乐的,你们想知道这快乐背后的故事吗? 课件介绍:萧红一生悲苦,8岁丧母,父亲因她是女孩就歧视她,继母更不喜欢她,父亲对她很冷酷。偶尔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萧红在一篇文章中回忆: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的房里,一直面向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祖父时时把多纹的手放在我肩上,——对我说“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她的童年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在侮辱与损害的恶境中孤零零地挣扎过来的。只有从她的祖父那里,可以得到温暖和爱,祖父和他的花园是她童年时代的一束阳光,因而她对于和祖父一起时的那段童年时光有着强烈的眷恋之情。

师:听到这些,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正是因为她有这样悲伤的童年,所以她对和祖父在花园里的快乐生活难以忘怀。这是一座乐园、爱园,更是一座精神的家园。(板书:家园)。

师:这祖父的花园怎能不令她难忘呢?课后请继续走进萧红,走进她的《呼兰河传》。这本书很值得一看,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20世纪30年代,鲁迅称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可惜的是,这位北国才女在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去世了,才年仅31岁。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首诗给她听。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课件出示:《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配乐)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师:最后,请你们记住这个乐园、爱园、这座精神的家园。记住这个的现代文学女作家萧红。好,下课!

四、板书设计

我和祖父的花园

自由 乐园、爱园、家园

花园 快乐 借物抒情

我的六年级的语文教案 第9篇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蠢蠢欲动、孤芳自赏、敝帚自珍、物我两忘”等词语的意思。掌握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可我呢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蠢蠢欲动:
孤芳自赏粗糙:

自珍裸露:
物我两忘:

3、再读课文,把文章读正确、流利。

4、课文围绕“我的第一个笔记本”作者重点写了那几件事?

二、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本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我想,如果我能将这个笔记本写满的话,这就是我自己的一本书了!我为这个愿望而隐隐激动,自然写得就越发勤奋。”为什么会隐隐激动,他在激动什么?

(2)、“笔记本已经将我的心弄得像一只破壳的小鸟一样蠢蠢欲动扑棱棱要飞了。”这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3)、“看有老师和同学翻看它,心里荡出一种异样的感觉,是以后我的第一本书出版时无法相比的感觉:一种小小成功的感觉,一种自信心像船帆被风鼓满,轻轻地荡漾在水中向前漂流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这样的感觉吗?

3、品读课文,理解“好的老师是好的舵手,总能把你人生的小船恰到好处地引向宽阔的水域。”

4、文末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深刻用意是什么?

三、达标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瞥( ) 侈( ) 棱( ) 拙( )

舵( ) 拘( ) 苟( ) 敝( )

2、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

shē chǐ

(1)对他这个铁公鸡而言,多花一毛钱简直就是( )。

(2)李贺的诗由于想象奇特,意境幽冷,造句险拗,致令古今读者感

kě wàng ér bù kě jí

到难以畅读,有( )的感觉。

jū jǐn

(3)面对老师,我总是多了一丝( ),少了一份轻松。

3、联系句子理解词语。

A、妈妈看中了一件衣服,无论质地、色彩还是款式,都无可挑剔,美中不足的是型号稍小,不太合身。

“不足”指 ;“美”指 。

B、也不知怎么了,小王常常是花费的力气很大,收到的成效很小。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来他得动动脑子了。“事半”指 ;“功倍”指 。

4、比较、填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识。为此,“①为了学生一切 ②一切为了学生 ③为了一切学生”被不少学校作为响亮的口号提出。

这句话中的三个“一切”含义是不同的。如果从“倡导宗旨、面向全体、立足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这三个句子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 ”(只写序号)

5、区分下列词语的用法,并选词填空。

严肃 严厉 严格 严峻

(1)张教练对队员们的训练要求是相当( )的。

(2)指导员对小梁说:“这场考验是( )的。”

(3)公安机关正在( )地打击黑社会团伙。

(4)张老师和我进行了一场( )的对话。

6、阅读回答

(一 )、《林海》(节选)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字可大不一样。这里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儿点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A、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是:

秦岭的“岭”的特点是:

B、仔细阅读上文,画一画大兴安岭的“岭”和秦岭的“岭”。

C、短文最后一句用到了 修辞写法。

(二)、《假如给你三天光明》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上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成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更能显出生命的价值。( )认为岁月还相当漫长,我们的每一天( )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不会充满热情。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卷怠(dai),在对待自己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如此?( )瞎了的人才( )更加珍惜光明。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幸福。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寞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我多么渴望看到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我凭着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目睹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这一切却如此冷淡!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平庸。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是一味地追求。

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会设一门必修课:“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么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请你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天?你又会让你眼睛停留在何处?

A、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B、在文中找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

光明---( ) 热情---( ) 喧闹---( ) 平淡---( )

C、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卷怠:

②饱食终日:

D、文中,哪句话最令你震撼、感动?请用“ ” 划出来,并写出原因。

E、作者为什么说如果是大学校长,要设一门:“如何使用你的眼睛”必修课?

F、在短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中选择一个问题来回答,要求写一段较长的话。

G、阅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想对明眼人说?请写一段较长的话。

我的六年级的语文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奢侈品、孤芳自赏、蠢蠢欲动、物我两忘、拘谨、不苟言笑、歪打正着、敝帚自珍”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围绕“我的第一个笔记本”写了哪几件事。

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比喻句运用的好处。

(二)过程与方法

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以阅读为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和朗读,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升华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理解和朗读,体会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在读中了解并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和朗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预习作业:

查找有关作者肖复兴的资料。

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预习提示:

(1)初读课文,画出自己难读的生字、难理解的生词,

并利用工具书认读和理解。

(2)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课前播放歌颂老师的歌曲:《老师我总是想起你》。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谈谈你们最喜欢的一件东西或自己最喜欢做什么?

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和事儿,有一位作家,他小时候也喜欢一样东西──硬皮笔记本。而且,他的笔记本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

小组内阅读课文,交流生字的字音和词语的理解。

班内交流字音和词语的理解。

各小组委派一名组员开火车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

感知提问:这篇课文围绕着“我的第一个笔记本”

重点写了哪几件事?

(四件事:一是“我”得到笔记本后勤奋写作;二是“我”在英文课上写作,笔记本被没收;三是班主任不但没有批评“我”,还把我的笔记本送去展览;四是“我”的笔记本被偷后,老师激励我不要灰心,要坚持写作。)

第一课时检测题

给划线的字注音

奢侈品蠢蠢欲动扑棱棱拘谨

出版不苟言笑敝帚自珍本草纲目

理解词语:

蠢蠢欲动:

不苟言笑:

敝帚自珍:

物我两忘:

填空。

本课围绕“我的第一个笔记本”写了

_____件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三、品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中心问题:这篇课文的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自学后,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最后在全班交流。

在这个环节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的情感,从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阅读感悟:

(1)“我想,如果我能将这个笔记本写满的话,这就是我自己的一本书了!我为这个愿望而隐隐激动,自然写得就越发勤奋。”

“笔记本已经将我的心弄得像一只破壳的小鸟一样蠢蠢欲动扑棱棱要飞了。”

这两句话表现了“我“强烈的写作欲望,急于想完成自己“创举”的迫切心情。这个地方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激动,他在激动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英文老师对待笔记本的态度:“拿走我的笔记本迅速地翻了翻”、“高声地质问”、“把笔记本‘啪’的一声扔在讲台桌上”、“头也不回地离开”,与班主任老师对待笔记本的态度:“批评了我一句便让我坐下”、“鼓励了我一番,说我写得不错”、“我想把它送到校史展览室展览一下”,让学生细读并体会两位老师的言行,结合自身体验,评价两位老师的做法,及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老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3)“看有老师和同学翻看它,心里漾出一种异样的感觉,是以后我的第一本书出版时都无法相比的感觉:一种小小成功的感觉,一种自信心像船帆被风鼓满,轻轻地荡漾在水中向前漂流的感觉。”

这是作者笔记本展出后的一段心理描写,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这时的成就感:“你有过这种感觉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4)“我至今清晰地记得那天老师告诉我笔记本被偷走的消息之后安慰我的话。……”

“至今清晰地记得”说明这件事对作者一生的影响,老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一生都获益匪浅,终生难忘。老师的这段话一方面肯定了学生的能力“说明你写得不错,还有些价值,要不他干嘛偷走”,一方面激励了学生“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时,写了一大半手稿都丢了,可后来仍坚持写完了,所以你不要灰心”,正是这样的鼓励,引导作者走向成功的彼岸。

(5) “好的老师是好的舵手,总能把你人生的小船恰到好处地引向宽阔的水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结尾一段点明了主旨,耐人寻味,意蕴悠长,情感上得到升华。“好的老师是好的舵手,总能把你人生的小船恰到好处地引向宽阔的水域”,告诉人们,好老师给予学生的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可以帮助学生驶过生活的烦恼和障碍,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诗句的引用,既表现了老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任用,又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正是由于老师的鼓励,作者才成为了一位有名的大作家。

(6)作者肖复兴文笔清雅,语言质朴,文中有几个比喻句可谓神来之笔,在理解课文遇到时让学生体会体会。

“笔记本已经将我的心弄得像一只破壳的小鸟一样蠢蠢欲动扑棱棱要飞了”,生动了写出了作者急于完

成自己的“作品”的迫切心情。

“笔记本的纸面不住地翻动着,像受惊的小鸟抖动着羽毛”、“我像是一条犯了错的小狗耷拉着尾巴”,形象写出了作者犯错后的惶恐和懊悔。

四、情感升华,感情朗读。

文章都是有感而发,你们觉得作者的这篇文章表达

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那么,你们就带着作者的这种情感,把这篇课文再

读读吧!

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

正是由于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作家肖复兴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因此,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小时候这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的观感,写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课前,同学们也谈了自己喜爱的东西和事情,我们也学着作者把它写下来,好吗?

课下自主赏析。

推荐作者的其他作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荔枝》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

我的六年级的语文教案 第11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破涕为笑、愀然不乐”等词的意思。

2、感受奶妈对作者那深沉的无私的爱,体会作者与奶妈之间那不是母子胜似母子的深情。

3、学会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最疼你最爱你的人是谁?

2、追问理由:为什么这么说?你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3、导入:有一位作家叫冯亦代,在他刚足月时,母亲就去世了。对于

自己的亲生母亲,一点儿也没有印象。可他后来却写了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我的母亲》(板题),这是怎么回事?文章真的是写他的母亲吗?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拿起课文,大声朗读。注意读的时候,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字词:

出示:破涕为笑孑然一身愀然不乐

笑容可掬杳无消息两鬓苍苍

(1)指名读,正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愀然不乐”是指奶妈的脸色变了,变得不高兴了。

(3)什么事儿会让愀然不乐?

(4)齐读词语。

4、交流课文内容:文章写的是我的母亲吗?是写谁的?

三、细读课文

1、奶妈这样一个下人,作者为什么要尊称奶妈为我的母亲?

2、课文的字里行间,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奶妈对我的关爱?请再次默

读课文,划出有关词句。

3、学生默读思考。

4、全班交流。

四、品读课文

1、交流学生找的词句。

2、品读重点句子:

(1)出示句子:四季寒暖,衣被饮食,无一不是她亲自料理的。

(2)自由读,说说你的感受。

(3)你是特别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把你的感受有声有色地读出来。

(4)品读“无一不是”:

①“无一不是”是什么意思?

②我所有的事情都她料理的,联系你平时的生活,想象一下什么时候,她

亲自为我干什么?

出示句式:时候,她亲自。学生进行

说话训练。

④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可以写多几句。指导学生从“四季寒暖,衣被饮食”发散出去,体会奶妈在各方面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

⑤指导读句子。

(5)品读“亲自”:

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么多的事情,为什么奶妈非得亲自去料理呢?

②不放心哪!那是因为我是奶妈的最爱,在奶妈心中没有什么比我更重要了!

③指导读好句子。

④刚才每个同学说的都只是一两个细节,如果把它们连起来,就是一首爱的诗篇。

⑤指名学生连读刚才写的句子,组成一首诗。师生齐读“四季寒暖,衣被饮

食,无一不是她亲自料理的”作为总结句。

(6)总结提升

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奶妈对我的爱?

②交流。

③提升:你觉得奶妈对我的爱是怎样的爱?

④总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奶妈都无微不至地关心

着我。如此无私,如此博大的爱不是母爱是什么呢?这样的人不是母亲还能是谁呢?作者由衷地在心里呼喊:奶妈,我的母亲!

⑥学到这里,我心里不禁想起了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让我们饱

含神情地来背一背这首诗,把这首诗献给作者的母亲,献给我们的母亲,献给全天下所有的母亲!

五、 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体会了奶妈对我的深情,那我对奶妈的感情又如何呢?

我的六年级的语文教案 第12篇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怀特森老师运用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具有怀疑精神的做法。

教学难点:

探究怀特森先生使我的老师的原因。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说一说什么样的老师才称得上的老师?(严格要求、关心爱护学生、教学方法独特、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的老师是的老师……)

2、学生回答后小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家大卫、欧文认为谁是他的老师呢?

板书:怀特森先生

3、导入新课:为什么这位老师是作者的老师?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位的老师?让我们看看导语给我们提出的要求,画一画。

4、教师导读: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只要大家认真阅读,很快就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二、指导自读,初读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自学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3、汇报交流

(1)检查生字词。

出示词语,读准字音。

编造 破绽 强调 教训 驳倒 论证 糊弄

出人意料侃侃而谈 目瞪口呆 想方设法 深信不疑 饶有趣味 受益终身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说怀特森先生是怎样的老师?(“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

三、探究个性,质疑“”。

1、看来作者认为的老师就是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但作者一开始就这么认为吗?

出示句子:怀森特算哪门子老师?

思考: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种老师不算什么老师。这种老师不配当老师。这种老师根本不符合好老师的标准。……)

2、怀特森先生究竟做了什么让我们这么生气,这么气愤?默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学生交流。

感悟读句子: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1)怀特森先生编造上课内容,有关猫猬兽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

如果你的老师也编造内容来上课,把错的知识教授给你,你遇见过这样的老师吗?而怀特森却真的是这样的老师,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2)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却得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如果你认真听讲,认真答题,结果却是零分,你会怎么想?而怀特森却真的这样做了,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3)班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及格,如果有一两个有困难的同学是正常的,但全班都不合格就说明老师的教学有问题了。

而怀特森先生却为自己的行为理直气壮的回答我们,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的确如此,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4)我们试卷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这意味着什么?但怀特森先生真的照做了。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4、过渡:就是这样一位最初在我心目中不可理喻的老师,居然成了我心中“的老师”。

四、探究“”,释怀“”。

1、怀特森先生的种.种举动真是让人出乎意料,不可思议。他这种举动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2、课堂交流。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句子来回答

(1)有时,为了驳倒他的一个貌似正确的“观点”,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2)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3)怀物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

3、他是用怎样的教导让我们明白了原委,改变了看法呢?让我们学着用怀特森的语气解释给同学们听,化解下我们之前的气愤。要求:先写一写,再说一说。

①出示句式: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 ),你们应该( )啊!

我之所以( ),是希望( )!

(① 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怎么会有头盖骨呢,你们应该提出质疑啊!我之所以编造假的内容,是希望你们能学会思考,而不是只相信我说的。②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怎么会有这种动物呢,你们应该反驳我啊!我之所以给你们打零分,是希望你们从中吸取教训,学会思考,一有疑问马上指出来。③学会思考,而不是让脑子睡大觉,而是要------时刻保持警惕,提出质疑,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我之所以欺骗你们,是希望你们明白老师的话也并不一定是对的。)

②学生说,老师板书: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学会质疑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

4、小结:是啊,不迷信书本,不迷信并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从而证明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质疑精神。

5、听了怀特森先生的解释,你们还气愤吗?你们认可这样的老师吗?

6、小结:
原来怀特森先生是想通过这节课启发我们学会怀疑,学会思考,学会判断,而真正的质疑是要在课堂上随时保持警惕,一有疑问马上提出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怀特森先生真是用心良苦啊,他的教训真让我受益终身啊。

7、用赞美的语气朗读第7段

8、怀特森先生用了如此独特的、巧妙的方法教会了学生求真务实,不愧是一位——(齐读课题)。

9、怀特森先生的这种做法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当我把怀特森老师的做法介绍给一位朋友时,朋友是这样评价的。

①出示

“他怎么能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对于朋友的评价,我是这样说的

“不,你的看法错了。”

②小结:从作者的坚定的眼神以及肯定的语气中,怀特森生先生是的一位老师,是一个极具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的老师。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不迷信的事例。(伽利略敢于挑战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通过试验证明重的铁球和轻的铁球是同时落地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臭苹果》……)

2、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一件事,为我们阐述了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道理。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具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3、作业:学习写法,写一个用一事例论证一观点的片段。

4、推荐图书:《第一家爸爸银行》(大卫。欧文)

板书设计:

21、我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 独特

哪门子老师?→ 的老师!

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学会质疑

我的六年级的语文教案 第13篇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 学生读课题,然后说说读后的发现或想法。

2. 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1. 学生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 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体验心情,展开辩论

1. 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回到作者的童年。

2. 指名读课文第1~14段,然后集体评议,并在评议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和渗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请学生用两个词分别概括当巴德听了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之后的心情,并说明理由。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并相机指导朗读。

4. 讨论:如果你是巴德的父母,你会选择哪种方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中引导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对巴德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孩子有所体会。

四、抓关键词,品读明理

1. 老师描述第15段的内容,过渡到第16~17段的学习。

2. 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写成年后的巴德回顾当年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时的心情,请速读课文第16和17段,找出这个词。老师板书“庆幸”。

3. 看到这个词,爱动脑筋的你会提出哪些问题来深入理解课文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庆幸是什么意思?巴德庆幸什么?为什么会感到庆幸?

4. 学生各自默读第16~17段,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书上作旁批。学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5. 老师组织全班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老师在组织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进行深入理解;
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品读。

五、联系生活,交流体会

1. 学了课文之后,你对赞扬和批评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对赞扬和批评你的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2. 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可以模仿书上的句子写,也可以自己写。

六、自学生字,正确书写

1. 师:课文中的生字,你准备怎样记住它们而不读错写错?

2. 学生练习书写。

我的六年级的语文教案 第14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4.激发学生对怀特森的赞叹和敬佩之情。

5.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探究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的原因。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不迷信权威的科学事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
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2.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不迷信权威的事例。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一件事,为我们阐述了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道理。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我的六年级的语文教案 第1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理解文中的“侍弄”、“痴迷成性”、“榻”、“彬彬有礼”、“酽”等词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朗读课文,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教学难点】

结合本单元课文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

搜集老舍的资料,特别是老舍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还可以推荐阅读老舍其他文章,在收集和阅读中丰富对老舍的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本单元是以追寻现代作家老舍为主题的文学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五篇老舍的文章,大家谈谈对哪篇文章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在他的朋友汪曾祺眼中是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的“侍弄”、“痴迷成性”、“榻”、“彬彬有礼”、“酽”等词的意思。

3.指名分段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

4.自读课文,边读边梳理课文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可以列一列小标题。

(理清课文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句段,深入感悟。

1.自读、勾画、批注。

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这一桩桩小事中,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生活的可亲,可爱和可敬。)

2.小组交流自读的情况和读书的感受。

3.全班交流指导。

(1)第一自然段写了老舍先生的小院。

院中的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自侍弄”,常常“一身热汗”但仍乐此不疲,真是到了“痴迷成性的地步”。一个生活中与花为友的人想必心里也常是鲜花盛开。

(2)老舍先生品茶、闻杏、藏画,无一不流露出他的文人雅兴。

“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老舍不仅有着文人的种.种雅趣,还非常好客,这好客的背后,实际上体现出了老舍先生对朋友的尊重,怪不得“来访的客人不断”。

(3)每年还要约朋友到家中大聚两次——赏花、庆生日.

提问:生活中的老舍是什么样的?

生活中的老舍是多么的平民化。酒“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地地道道的北京风味,尤其是再普通不过的“熬白菜”却被老舍先生赞为“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4)第七至九段着重写了工作中的老舍,写了两件事,一是任文联主席关心解放前盲艺人的生活,二是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提案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工作中的老舍“常常会想着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他是真正关心艺术家的疾苦,关心老百姓生活的人,难怪文章结尾汪曾祺感叹“这就是老舍,北京人的老舍,平民写家的老舍”

四、拓展

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结合资料谈谈你的感受。

(这样使学生的交流更具有广度和深度)

五、作业

把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感悟写在小本本上,也可以办一期“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手抄报。

我的六年级的语文教案 第16篇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激发学生对怀特森的赞叹和敬佩之情。

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探究怀特森先生是我的老师的原因。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不迷信的科学事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

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的老师?

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的伽利略等。)

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不迷信的事例。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一件事,为我们阐述了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道理。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板书设计:

2 我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

不迷信书本,不迷信

敢于质疑,独立思考

我的六年级的语文教案 第17篇

教材简析

本次口语交际内容为“我喜欢的体育明星”,教材由文字和插图两个部分组成。文字部分先阐述了体育和体育的作用,然后说明优秀的运动员是体育和体育的化身,用辉煌的业绩诠释体育和体育,由此引出此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搜集一位你喜欢的体育明星的资料,把他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最后提出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插图是学生在一起交流的情境图。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以谈话为先导,以课件出示图片的形式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以组内交流和班级分享为互动平台,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感受体育明星的高尚,并受到启迪和影响。

教学目标

1.搜集自己喜欢的一位体育明星的资料,能清楚、有条理地介绍发生在这位体育明星身上的事。

2.能讲清自己喜欢这位体育明星的原因,并能说出他的事迹给自己怎样的启迪与教育。

3.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感受和学习其他体育明星身上的高尚。

教学重、难点

按照本次口语交际要求,讲清楚喜欢体育明星的原因、受到的启迪与教育。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体育明星的事迹、图片等资料。

2.教师准备图片、视频等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体育运动是全世界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促进世界各族人民友好交流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体坛要定期举办大型体育比赛。如奥运会、世锦赛等。我们通过上、看电视收看体育比赛,认识了一些中外体育明星。今天,有几位体育明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参加的比赛项目吗?

2.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看老师播放的课件,看看有哪些体育明星,你能说出他们的姓名和参加的比赛项目吗?(播放8年北京奥运会上运动员夺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认知,说己认识的体育明星、参加的比赛项目及取得的成绩。

3.揭示话题。

同学们认识的体育明星可真不少!这里面有你喜欢的体育明星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板书课题:我喜欢的体育明星)

二、明确要求

1.默读提示要求。

请同学们默读课本第14页的内容,看看提示中对这次口语交际有什么要求。

2.师生讨论,明确要求:

(1)讲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故事。

(2)讲喜欢这位体育明星的原因。

(3)讲这位体育明星的事迹给自己的启迪与教育

(板书:故事喜欢原因启迪和教育)

三、分组交流

课前,我们布置了任务,要求大家搜集你喜欢的体育明星的资料,把他的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现在,请4人为一组,把自己找到的体育明星的图片、资料和要介绍的内容在组内进行交流,并谈谈感受。组内交流的要求:

1.每个小组的组长要安排好发言顺序,保证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2.如果有两人说的是同一位体育明星,可以把内容进行融合,为在全班交流做准备。

3.在交流时,可以适时地出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图片等,增强表达效果。

4.每组推荐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

四、全班分享

1.老师指名让各组代表介绍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

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上台发言,每人的发言控制在3分钟以内。

老师与其他同学根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适时进行。

(学生在说从明星故事中受到的启迪和教育时,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定位和尺度,不当的地方,及时指出。)

2.评出两名优胜者。

3.由其中一名同学再做一次完整介绍。

预设:我喜欢的体育明星。(供)

A蔽易钕不兜奶逵明星是刘翔。

我最喜欢的体育明星是“飞人”刘翔,因为刘翔

创造了太多的奇迹,为人争了光,为亚洲人争了光,为黄种人争了光。

在刘翔小的时候,他接受跳高训练。进入体校后,教练在进行骨骼测试后,发现他成年后的身高无法保证他成为世界级的跳高运动员,而且他的小腿部肌肉结构十分特殊,韧带非常好,有无可限量的潜力和身体素质,不同于一般的亚洲男孩,这在体校男生中也是比较少见的。因次,在教练的建议下,1998年,刘翔开始转向跨栏训练。

2年,刘翔打破了尘封24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3年,他在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获得一枚铜牌,就此进入世界顶尖级跨栏运动员的行列。在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在110米栏决赛中,完美地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优势,以近3米的优势率先冲过终点,并且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保持11年之久的世界记录。他是第一位在奥运会田径项目上获得金牌的男运动员。6年7月12日,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世界记录。7年8月31日,在日本大版田径世锦赛上,以12秒95的成绩夺得冠军,成为集世界纪录、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于一身的110米栏大满贯得主。

8年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因伤退赛。9年9月20日,在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上,刘翔以13秒15的成绩获得110米栏亚军,这是他伤愈后的首次公开亮相参加比赛。9年10月25日,在第11届全国运动会110米栏比赛中,刘翔以13秒34的成绩夺得了他伤愈后的首个正式比赛的冠军,并实现了全运会三连冠。

刘翔能在自己热爱的体育项目上,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就是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结果,特别8年北京奥运会因伤退赛后,能不受舆论所左右,安心疗伤,伤愈复出又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他这种胜不骄,败不馁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后,我无论做什么,都要以“飞人”刘翔为榜样,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持之以恒。

B蔽易钕不兜奶逵明星是“体操王子”——李宁

李宁1971年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体操队,1980年被选入国家体操集训队。1981年在全国体操分区赛上(昆明赛区)获个人全能、鞍马、吊环、双杠、单杠5项冠军;
1981年,在第1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自由体操、鞍马、吊环冠军,团体第3名,全能第5名;
1981年第2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获团体第3名;
1982年第6届世界杯体操锦标赛上,在男子全部7个个人项目中,获全能、自由体操、单杠、跳马、鞍马和吊环6项冠军,余下的双杠项目也获得了第3名。因此,成为世界体操史上至今唯一取得如此令人惊叹的好成绩的运动员。由于这个成绩只有获得全部7项个人金牌或包括全能在内的6项个人金牌再加个人单项的银牌两种情况才能打破这个记录,故李宁当年这个成绩不但空前,几乎也是绝后了,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从此被誉为“体操王子”。

李宁独创的4个体操动作分别被国际体联命名为“吊环李宁摆上”“吊环李宁正吊”“鞍马李宁交叉”和“双杠李宁大回环”。

李宁在17年的运动生涯里,共获得14个世界冠军,获得国内外重大体操比赛的金牌106枚。

李宁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退役,进入了商界,以其姓名命名的“李宁牌”运动服装及健力宝饮料多次赞助各种体育运动,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天才”“神童”“体操界的巨人”“王牌”“体操王子”等美誉,是体操界少有的获得此类荣誉的运动员。

我们应该学习李宁对技术精益求精,勇于创新,顽强拼搏的和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优秀品质。

五、迁移

体育明星身上都有着坚持不懈、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等。很多人身上也都有这种,下面来说说我们身边的人吧。

学生可以尽情畅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明星身上的坚强、持之以恒的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说,而不能只把得到的启示、教育落在口头上。

六、拓展延伸

搜集的有关体育明星的资料、图片,办一期手抄报。

推荐访问:语文教案 我六年级语文教案17篇 我的六年级的语文教案(汇总17篇)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