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探究性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支持策略

时间:2023-09-20 15:05:02 来源:网友投稿

徐德平

【摘要】目前,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基于幼儿操作体验的探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在具体领域的实践中,仍存在相对薄弱的环节。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以幼儿园美术教育为基点,结合幼儿园探究性活动这一热点问题进行初步探索,阐述探究性美术活动中的教师支持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
探究性美术活动;
意义;
组织形式;
支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2—0078—0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其再次确认了探究性活动是幼儿的重要活动方式。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引导和培养幼儿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成为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研究课题。

幼儿园探究性美术活动是以幼儿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为出发点,让幼儿通过亲自体验、实践操作、自主观察发现美,用已有经验对问题作出表达表征,并通过收集材料和信息尝试创造美。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引起与已有观念和经验的冲突,从而获得新经验,最终获得美术经验。“自我中心”是3~6岁幼儿的主导思维方式,在幼儿园探究性美术活动中,获得感受与欣赏、表达与创造的美术经验需要在真实体验中进行,所以幼儿园探究性美术活动的实质是包含着情感教育和创造教育的整合性教育。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审美体验,有助于丰富幼儿情感世界,同时让幼儿获得艺术创造力的发展。探究性美术活动的开展,还有利于引导幼儿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对幼儿个体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一)基于幼儿生活体验的探究性美术活动

黑格尔说过:“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性观念的富裕。”艺术创作需要“发出很多行动,得到很多经历,有丰富的生活,然后才有能力用具体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1]。因此,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是开展探究性美术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1.在探究性美术活动的组织上,不能忽视幼儿对生活点滴的叙述以及他们在生活中喜、怒、哀、乐的真实反映,可从中寻找探究活动的起点。比如,在幼儿经历情绪波动时通过谈话了解到幼儿此刻激动的心情,可以引导幼儿感受激动时刻身体的变化、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并将所感受的内容以线条和色彩的方式表现在画面上。在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给幼儿足够的机会和时间,教师要做的只是陪伴,而不是代替。

2.让幼儿体会失败的经历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探究性美术活动组织中,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参与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不要过度干预与评价,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教师可让幼儿在一次次失败的经历中不断丰富探究的经验,引导他们将这些经历和独特的体验以独特的形式记录和表达出来。

3.教师也要充分关注幼儿参观公园、动物园、展览馆等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获得的珍贵体验。值得提出的是,在以幼儿生活体验为出发点进行探究性美术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年龄阶段的“泛灵化”[2],即幼儿认为万物具有生命、感觉和思维的心理特征,从而引导幼儿将所探究的对象进行独特的加工和想象,这样,呈现在幼儿面前的生活变得活灵活现,美术作品的呈现也会更丰富。

(二)基于科学实践的探究性美术活动

将科学思维、科学实验、科学技术引入美术活动中,能够激发幼儿主动获得经验的愿望。一方面,幼儿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获得经验,能形成美术创作的新素材;
另一方面,创作中对一些新型工具和材料的探索,也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对科学的认知。当幼儿对周围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并提出探究计划与假设后,这些奇妙的科学问题就到了最为关键的探究阶段,这是探究性美术活动的核心。例如,通过“神奇水中花”的科学探究,幼儿初步认识了张力,借助科学探究欣赏到不同于静态纸张的“绽放的花”,于是创作出多样的绚烂之花;
通过水油分离小实验,幼儿敢于尝试不同的美术创作形式,让小水母在水彩的奇妙渲染下“变”出来,让画在水面上的小蝌蚪“游”起来;
通过“神奇泡泡”的科学探究小游戏,幼儿真切体验到制作泡泡的有趣,于是自然而然产生了运用泡泡创作的意愿,妙趣横生的“泡泡画”便诞生了……

(三)基于自然发现的探究性美术活动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3-6岁的幼儿以具象的形象思维为主,周围自然环境的独特魅力对他们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可以成为他们获取经验的重要途径。例如,小班的幼儿对泥巴感兴趣,教师就可在活动室中以各种泥巴为主体,给幼儿提供不同的探究材料,如和泥巴的水、食用油、松节油、黄油、机油、牛奶、各色果汁等;
染泥巴的水彩、水粉、油画棒、彩色粉末等;
给泥巴塑形的木刀、木铲、木勺、木棍、模具、烘干器具等等,让幼儿多次多样地反复探究,每个幼儿与众不同的发现与创作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了。当然,这个过程得一直在教师的陪护下进行。

(一)活动准备阶段的支持策略

1.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心理氛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告诉我们,幼儿每时每刻经历的,即为他们真实的生活。对于幼儿来说,生活处处充满惊奇,对此,就需要成人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支持幼儿在宽松、自由、温馨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和艺术创作活动[3]。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教师应从幼儿角度出发,允许他们主动发现与探究,倾听幼儿探究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对其探究体验的解读,以同理心感受幼儿的真实生活、科学探究和自然探索的过程,鼓励幼儿获得经验,然后进一步通过探究而进行创作。

2.以开放型探究环境支持幼儿尝试多元化的创作形式。在多元的活动组织形式下,可有效利用活动室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在活动室的环境创设中,可加入与科学探究相关的设施,如可在美术活室中配备显微镜、实物探影仪等;
在陈列美术作品时,还可以附上幼儿进行探究的照片。除设置基本的美术创作区域,还可以增添陶艺工作坊、服装设计室、线描创作板等。

3.投放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工具,留下幼儿探究的结果。在幼儿探究区中,要设立展示板、展示臺、记录表格和彩色记录笔,方便幼儿将探究过程的成果和感想留下来,这对幼儿的探究成长过程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活动过程中的支持策略

1.积极关注幼儿兴趣,开展“游戏化”主题活动。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要及时发现幼儿感兴趣的“点”,并与幼儿共同提出主题,随时随地记录所见所感,创作所思所想,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意美术活动。例如,在“对话大师,创意育美”的大主题活动中,教师首先将探究性美术活动拓展到多个领域,开展“神州古韵,吾国之美”“百变空间,创造之美”“彩艺食玩,生活之美”“童心向党,梦想之美”等四个小主题活动,支持幼儿在融合多领域的趣味游戏中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其次,教师可引导幼儿开展创意美工活动,以此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性的艺术创作能力。最后,将游戏融合在“趣味砸蛋”活动中。幼儿在探究色彩变化时手舞足蹈,在“童趣涂鸦”活动中幼儿可将所探究的奇妙图画大胆表现。在整个大主题活动中,教师将游戏巧妙融合于探究过程中,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积累了经验,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2.及时记录幼儿发现,培育其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在当前幼儿园集体或小组性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为了探究活动的延续性,教师必须设计出合理的科学探究记录表,引导幼儿通过探究与思考记录结果。事实上,基于思考的记录也是再现探究的过程,最后教师将探究活动延伸开来,鼓励幼儿将科学探究中的所见、所感、所想进行再创作,提升的结果就显而易见了。以“沉浮”活动为例,在幼儿探究活动后,教师鼓励他们将各种材料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在之后的一次美术活动中,教师把这个探究结果“链接”,抛出“拯救大象”的问题,引导幼儿运用“沉浮”的科学小知识进行美术创作。这个过程不仅是鼓励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鼓励幼儿在持续性的探究活动中养成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

(三)活动延伸的支持策略

1.拓展幼儿探究性美术活动的广度。要求教师以多样的形式、多点散发的广度、多元融合的高度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性美术活动,即从一个点拓展开来,充分扩大幼儿探究性美术活动涉猎的范围,尽可能多地储备经验。

2.拓展幼儿探究性美术活动的深度。幼儿的探究性美术活动不应浅尝辄止,应让其沿着一个“点”,在自然中观察、在游戏中发现、在尝试中探索、在实践中合作……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获得真实的经验。

3.拓展幼儿探究性美术活动的长度。在活动开展中不以作品的完成作为结束,每个作品的完成就是一次新探究活动的开始。在倡导让生活慢一点的同时,幼儿的探究活动也可慢一点。只要他还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同样的探究性美术活动就可以持续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两年……

(四)家园共育过程中的支持策略

家庭的配合为幼儿提供了随时随地进行探究活动的可能,因此,幼儿园探究性美术活动不仅限于集体或小组活动,家园共育也成为其重要的实施途径。首先,户外探索是激发幼儿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得美的体验之重要途径。结合季节变化及实际需求,教师可鼓励家长带幼儿出游旅行。例如,针对“树叶的变化”这一主题,在一年四季的亲子出游中,可让幼儿在大自然中亲自体验叶子由发芽到凋零的过程,真切感受生命力焕发的美好。引导家长意识到,在随时随地的多样性环境中,幼儿的感受也是丰富多彩的:当他们看到美好的事物时,他们也许会手舞足蹈、哼唱一首小诗、用小树枝在沙地上随意涂鸦、用小石子拼出某种图案……这些都是幼儿独一无二表现感受的方式。其次,亲子实验也是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究中获得感受的重要途径。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做一些科学小实验,不仅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有趣的实验结果也会丰富他们对自然的感受和表达的愿望。

(一)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

当前幼儿园传统的“守固型”美术活动模式与幼儿“亲历性”的学习特点有所背离,不利于其在主动体验、操作及创作中获取经验。因此,教师应充分创造条件与机会,在探究性美术活动中始终秉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当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及时关注,并在他们求助时避免过度参与。另外,教师和家长也应尊重并鼓励幼儿萌发对自然及社会文化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丰富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主动探究周围环境之后能够大胆进行美术创作。

(二)合理把握教师指导和幼儿模仿之间的关系

由于幼儿年龄小,经验积累的有限性是常见的问题,此时教师在引导幼儿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幼儿缺乏自主体验而产生对教师示范的模仿行为。对于这一现象,教师应依据大、中、小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合理把握指导的“度”;
同时,也要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所导致的能力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指导与支持。

(三)多方位多角度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

传统美术教学对幼儿作品的评价比较注重结果,而对于幼儿在画面中所表现的创造力和独特的想象关注较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针对幼儿艺术领域教育目标提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这让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方式应有进一步的思考:探究性美术活动更为关注幼儿的自主探究与体验,更应关注幼儿学习的本身,对于幼儿作品也更应关注其创作过程的体验和感受。

总之,建立专门的美术活动室是美术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我们曾尝试在美术活动室开展探究性美术活动,却暴露出明显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专门的美术活动室开展“探究性美术活动的教师支持策略研究”,会为幼儿园美术活动室中美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1]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59.

[2]张小燕.逻辑·心理·认知:皮亚杰心理逻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屠美如.学前幼儿美术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探究性美术活动的教师支持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129)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支持策略组织形式意义一件有意义的事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有意义的一天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6期)2020-12-16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智富时代(2018年11期)2018-01-15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智富时代(2018年11期)2018-01-15《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理念下幼儿艺术表现的支持策略新课程·上旬(2016年11期)2017-02-28浅谈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语文教学之友(2016年11期)2016-12-01旅游科普活动与旅游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初探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解读孩子游戏,提升有效互动新课程·上旬(2015年4期)2015-06-17诗里有你北极光(2014年8期)2015-03-30

推荐访问:幼儿园 美术 探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