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坤 刘有升 陈丽静
摘 要: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将其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实现高校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破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危机。课程思政要因势利导,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特点对精神谱系进行教学理论侧重,要在把握教学主体、丰富教学形式中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课程思政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一重大命题,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世世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成果,是价值理念、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的系统整合。全国高校党员教师规模大,占高校教师总数一半以上,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力量。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示范引领广大教师将党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探索其融入的理论侧重和实践路向,可望为深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前赴后继、接力奋斗的历史进程中铸就锻造了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传承和发扬了民族精神,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赋予其新的要义。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对于赓续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一方面,实现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学情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演进史,引导学生深化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能”的精神密钥,学懂弄通精神谱系的历史脉络、丰富内容、鲜明特征、时代价值等,以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实现理论生成到实践内化的飞跃。“伟大精神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出来的,也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1]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提振学生的民族精神,在理论与现实之间建立链接。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风险和考验,开创新征程需要从精神谱系中汲取精神力量。通过向学生阐明中国共产党“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激励他们把精神谱系内化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磅礴力量,自觉成为中国精神传承和践行的主体力量。
2.有助于实现高校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与新理念,是各方重点关注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课程思政回答“培养什么人”上构筑育人标准、回答“怎样培养人”上提供育人资源和实践确证、回答“为谁培养人”上指明育人方向[2]。精神谱系背后蕴含着鲜活的人物、残酷的困境、拼搏的历程等,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同根同源,是课程思政教学重要而又丰富的内容素材。将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当中,让精神谱系的价值取向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同向同行,打通不同门类和学科的课程,以饱满而立体的内容供给对准学生的需求,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形式不断优化、创新发展,增强教学感染力,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孤岛”困境、“两张皮”等现象,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学生获得感,进而推动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
3.有助于破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危机
“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也就很难守住。”[3]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推进,多元思潮“渐欲迷人眼”,不断冲击青年学生尚未成熟的价值认知。西方国家企图借助科技优势占据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肆意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弱化我国社会主义背景下的思想层面话语权,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思想活跃、易变,部分学生主流观念薄弱,在西方的“糖衣炮弹”中迷失自我,少了青年血性,得了“软骨病”,“娱乐至上”“躺平文化”“佛系文化”等甚嚣尘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贯穿于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成果、精神结晶,是破解精神文化危机的强大思想武器。将精神谱系引入高校课程思政,充盈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牢固社会主义思想防线,自觉抵制诋毁、歪曲和抹黑历史和英雄的错误言论,展现时代新人的斗争品格和担当风骨。
二、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侧重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分别明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类课程建设的重点,要求所有课程坚持育才与育人相统一,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立足自身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先进性、综合性等鲜明特征,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需要有理论侧重地进行讲授,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1.精神谱系融入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有较为突出的通识性,大体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面向所有学生、覆盖所有专业,教学对象的体量大。因此,这类课程较先开发课程思政功能,本身具有比较明显的学科文化和价值引导性。公共基础课程可依托内容庞大的精神谱系,打造特色鲜明的课程模块。但是,教师学科背景和个人学术视野有限与教学对象需求多樣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二者融合的复杂性。习近平指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这为教师找准精神谱系融入公共基础课程的最大公约数指明了方向。
首先,领略思想伟力。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精神谱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凝练升华,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周恩来早就指出,“理愈明,信愈真,感愈切,革命的精神遂能愈久而愈坚。”[5]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引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如何激活中华古老文明并创造举世瞩目的成就,进而使学生自觉地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通过理论上的清醒来保证政治上的坚定,努力成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有生力量。其次,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深刻指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6]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引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让学生体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信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心,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再次,加强品德修养。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讲好、讲活精神谱系里的动人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的道德风范,如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等。通过情感共鸣和品德共振,使学生以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才干。最后,树立文化自信。文化是精神之母,精神谱系贯穿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民贵君轻、精忠报国、自强不息、天下大同等传统人文精神历久弥新,为构筑中国精神谱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把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提升文化认知,树立文化自觉,陶冶文化情操,遂而产生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打上中华文明的独特烙印。
2.精神谱系融入专业教育课程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课程性质,明确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等七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机融合要突出互补性,精神谱系不是单个精神的机械相加,教育过程中既要避免“低级红”和“高级黑”的庸俗解读,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对具体精神样态进行归纳,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分类推进,实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能落细落小落实;还要避免同类专业课程之间各自为战,导致出现内容衔接不畅、观点简单重复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
第一,文学、历史学和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可着力提升融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能力。这类课程具有天然的修身铸魂功能,但长期以来,知识背后所持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被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隐匿”起来,造成知识体系“价值中立”“价值无涉”的假象。精神谱系融入文史哲专业应侧重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注重文学叙述和师生互动,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性、道德性和价值性内容,为课堂注入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二,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可着力提升融通理论与现实的能力。这类课程是经世致用的社会科学,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生硬嫁接或强行植入思政元素,忽视“知行合一”,势必造成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油”“水”不相容。精神谱系中应侧重西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的融入,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剖析典型案例,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进而过渡到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达到“盐”溶于“水”的效果。
第三,农学、医类和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可着力夯实职业伦理与扎根中国大地的能力。这类课程属于工具性应用课程,但有部分教师认为其有成熟的范式和严谨的逻辑体系,先天性缺乏思政元素,推行课程思政会打破其系统性。其实不然,这类课程关系国计民生,通过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可达到“1+1>2”的效果。在精神谱系中侧重融入北大荒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以行业代表人物事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探索创新精神,提升专业认同感和忠诚度,树立坚定不移的科技报国志向。
第四,教育学与艺术类课程思政教学可着力增强人文品质和艺术精神。这类课程具有培元育才、以美育人的重要属性。精神谱系的融入可侧重西柏坡精神、焦裕禄精神、沂蒙精神等,以恰切的方式挖掘和呈现课程知识背后的思想资源,引导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收到澄清思想、熏陶情感、涵育精神的功效。
3.精神谱系融入实践类课程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习近平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7]《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三类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把精神谱系分别融入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科学合理地拓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发挥校园、企业、社会等多元融合的联动效应,构建长期稳定的一体化实践育人模式。
第一,精神谱系融入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可侧重“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的融入,坚持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原则,以专业领域典型成就传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价值理念,增强创新思维意识。同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进行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学以致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白實干才能兴邦,努力从夯实专业基础着手,将爱国情、强国志、兴国力外化为自觉的报国行。
第二,精神谱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可侧重劳模精神、企业家精神等的融入,让学生认识到历史进步、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离不开每一位劳动者的积极作为。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要增强学生“敢闯会创”的意识和能力,树立“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用鲜活的实践去承继历史、创造历史,如鼓励投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
第三,精神谱系融入社会实践类课程,可侧重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的融入,培育学生“功成不必有我”的奉献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做”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进而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顽强拼搏、有所作为。
三、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向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是一个新课题,需要“一”与“多”、“实”与“虚”、“破”与“立”相结合,在把握教学主体、丰富教学形式中提升教学实效,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一”与“多”相结合,把握教学主体
一方面,把握教学的内容主体,课程思政教学要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建设标准,探索精神谱系融入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仅要突出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精神之源”,还要坚持整体性思维,避免“蜻蜓点水”或“天女散花”。课程思政教学要通过运用伟大建党精神所承载的红色基因和内涵品质,引导学生真正读懂党波澜壮阔的百余年历史,增进对党的思想理论、初心使命、政治本色、精神要义的理解和认同,进而破除种种思想困惑,不断涵养爱党情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共计46个,后续仍会不断进行充实和更新。专业教师要认真研读、深入把握精神谱系的逻辑关系与深层结构,弄清楚各种精神背后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等要素,利用精神谱系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提供前进的方向,引领学生从整体上科学把握某一种精神在精神谱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讲好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另一方面,把握教学的实践主体,着力打造一支以思政课教师为引导,以专任教师为主体,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学工系统辅导员、校外专家学者等共同参与的专家化、专门性的课程思政建设队伍,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思政课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要利用自身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伟大精神谱系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教育素养,指导和帮助其他专业课教师深挖精神谱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明确精神谱系融入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等都以“六要”的总体要求来切实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8],
联合组建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利用各类教师学科背景的互补性消除学科壁垒,助推教师形成全局性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集体攻关精神谱系融入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2.“实”与“虚”相结合,丰富教学形式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课程思政面临的灌输式教学成效甚微,教育传播方式的行政化、程序化等现实困境,亟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要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要转化为具象化实物嵌入课程思政教学中,切实发挥价值引领功能。中国共产党人的家书、日记、书信,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会议文件、档案资料、标语口号、纪念活动的策划案、宣传单等都是精神谱系的物化表征,课程思政教学可利用这些物质实体形成精神谱系的物化叙事[9],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创新任务式、合作式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大胆创作、主题演讲、情景剧表演、歌谣吟诵等方式进行实体课堂展示,采用生生互评、师生点评的方式来总结提升。着力把校园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深入乡村、社区等地开展实地考察、调研访谈、理论宣讲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结束后让学生撰写总结报告记录所思所感,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精神谱系。
另一方面,精神谱系内嵌于课程思政教学也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依托于生活化、媒体化等多种隐性方式打造育人情境,打破时间、地点等限制,达到随时随地进行精神价值输出的目的。高校要积极开发利用与地方特色和院校办学特点相关的精神谱系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进一步厚植学生的乡土情怀和母校情结。在当下信息海量传播、多种议程设置共存的网络舆论场中,课程思政要突破线下教育为主、线上教育为辅的旧观念,切实发挥互联网平台功能及优势,变革教学话语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当中,加强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做好信息传播的“把关”,为精神谱系的融入提供有利的网络环境,从而达到以境育情的效果。
3.“破”与“立”相结合,提升教学实效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10]“破”与“立”就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而言,就是破除错误思潮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能感。
“破”虚无主义,“立”正确人生观。精神谱系都是“具体的人”创造的,能够帮助学生防范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的侵扰,批判和澄清对重大问题的模糊认识与片面评析,为学生进行具有许多新的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精神引擎和内在动力。首先,教师要对精神谱系中各种精神的代表人物事迹烂熟于胸,对相关的影音文献资料进行全面收集、整理总结,找准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后精心编写教学案例,可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时代楷模”“感动中国”等先进表彰为契机,原汁原味地讲述英雄事迹、分析英雄故事发生的历史语境,使学生更容易产生代入感,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精神谱系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精神品质。其次,高校要坚持先进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原则,打造高校特色榜样矩阵,利用师德标兵、知名校友等先进典型人物以及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等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形成规模体系,使学生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与党的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紧密结合起来,明确自身定位,担当时代使命。
“破”狭隘民族主义,“立”正确世界观。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铸就了“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精神谱系的影响范围不应囿于一时一域,它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与国际眼光。精神谱系内涵深刻、话语凝练、平实生动,相较于其他话语体系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更能消解中西方社会体制、发展模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的差异隔膜,容易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情感共鸣[11]。要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了解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精神谱系的动力支撑,需要在精神谱系的指引下凝聚磅礴伟力,形成建设合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
[2]张新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2(1):23-28.
[3]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周恩来早期文集: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464.
[6]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孙燕华.创新教学管理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9(5):55-59.
[9]陈红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的方法论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1(10):72-77.
[10]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695.
[11]谭壮.基于四重逻辑论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1(6):20-26.
[基金項目: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特设专项“福建省全面深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研制和应用”(FBJG20210159)、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产出导向,品德养成:一体化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体系”、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立德树人的重大经验及其启示研究”子课题“打造福建立德树人工作品牌研究”(JAZD202210)]
[责任编辑:杨裕南]
猜你喜欢课程思政中国共产党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源流(2022年8期)2022-10-01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飞天(2021年10期)2021-10-13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廉政瞭望(2021年7期)2021-08-0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伙伴(2019年11期)2019-12-14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